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_第1頁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_第2頁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_第3頁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_第4頁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A級必備知識基礎練1.(2023江西宜春高二期中)西漢時出現了汗血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幾十種物產;這一時期絲和絲織品在西域各國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耕種、打井和煉鐵等技術并用于發展生產。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西漢經濟發展市場需求擴大B.中國絲織品在歐洲備受推崇C.中原與西域農業生產水平穩步提升D.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2.拜占庭帝國金幣在中國的一些歷史遺跡中被發現。下圖是在中國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國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時期的金幣。其可以用于佐證的歷史現象是()拜占庭帝國的金幣A.南北朝時期歐亞絲綢之路發展B.拜占庭帝國與北魏有官方貿易C.南北朝時期民間商貿往來頻繁D.絲和茶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3.下圖為北宋某墓葬出土的景德鎮窯青白釉胡人牽馬俑。該圖可用來佐證()馬膘肥體壯,昂首嘶鳴,尾巴上翹,背部配置鞍韉。兩側各立一位胡人,深目,高鼻,翹須,發髻高挽,上身著窄袖長衫,衣擺撩起,腳蹬長靴。一人緊緊勒住馬韁,迫使急于前行的馬兒駐足等待。一人似在搬運貨物,準備行裝。A.古代絲綢之路的貿易盛況B.中西不同文化的交融互鑒C.景德鎮制瓷業的中心地位D.宋人崇尚理性的審美觀念4.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沿海的漢墓群中,出土了1000多件物品,一些物品來自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及波斯等地,其中的琥珀、瑪瑙的產地主要是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由此可知,當時()A.絲綢之路重心轉移B.政府鼓勵海外貿易發展C.朝貢貿易體系完備D.海上對外交往通道開辟5.下列圖片所示的有角神獸是我國北方和歐亞草原地區常見的一種裝飾題材。有學者認為,這種“鳥獸合一”的虛幻動物與先秦文獻記載的嬴秦飛廉族的風神形象相吻合。這可用于說明()A.秦國崛起的精神動力B.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影響C.不同物種的交流融合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6.絲綢之路不僅向西方輸出豐富的物產,更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貢獻,它使紙制品、印刷術、茶葉和瓷器等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得以傳播。這表明()A.外出旅游是文化傳播的途徑B.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C.人口遷移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D.商業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7.歷史上西亞和北非工匠曾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盡管他們燒制出來的實際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紋都與中國瓷器類似。這反映出()A.絲綢之路走向繁榮昌盛B.中西方文化交流頻繁C.當地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D.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8.莫高窟的一幅壁畫上描繪的日神、月神圖像既有印度和中亞(粟特人)藝術的要素,又受到希臘、波斯藝術的影響。這說明()A.異域藝術成為石窟藝術的主流B.中華文化博大精深C.莫高窟是多元文明交流的見證D.中外審美趨于一致B級能力素養提升練9.張騫出使西域的過程中,在大夏(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爾赫)見到了邛竹杖、蜀布。大夏國人說,他們是從身毒國(古印度)購買來的。這一記述可以用來證明()A.張騫正式開辟了絲綢之路B.大夏國和身毒國貿易關系密切C.“草原絲綢之路”早已開通D.中國與中亞的貿易關系早就存在10.20世紀80年代,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陸續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文物。據下表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來自中原的物品大量的開元通寶銅錢;刻有“謹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傳遞公文的密封專用章);一件南北朝時期的青瓷蓮花尊;道教符箓錦兩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有“佑護市易,大吉必來”藏文化方面的物品藏文木牘、木簡十余枚;寫有古藏文的駱駝頭蓋骨、羊肩胛骨數塊;藏文佛經及佛像壁畫殘片來自西方的物品東羅馬金幣一枚;波斯錦、波斯鍍金人頭像等波斯物品;鍍金銀質鹿形飾片等粟特物品A.柴達木盆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B.自古以來柴達木盆地就是兵家必爭之地C.道教受到南北朝至隋唐各民族熱烈追捧D.唐朝實現了對青海地區全面有效的統治11.唐朝時,外來商人遍布長安東西二市;北宋都城東京城的商業空間較長安大為擴展,而外來商人的身影卻大為減少。這一變化折射出()A.商品經濟規模萎縮B.傳統陸上商路受阻C.市坊分離制度解體D.外交政策趨向保守12.下表是我國古代部分外來農作物的引進情況。時期原產地名稱西漢西域胡蘿卜、胡豆(蠶豆)、胡椒、胡瓜(黃瓜)、胡桃(核桃)等北宋占城占城稻明后期美洲番薯(紅苕)、番茄、番椒(辣椒)、番豆(花生)、馬鈴薯(土豆)等這些古代農作物的引進,主要得益于()A.對外貿易的不斷深入發展B.人口猛增對優良作物的需求C.長期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D.絲綢之路的開通和持續興盛13.在古代,通過絲綢之路運往世界各地的中國瓷器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適合不同階層的人們使用;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等高產作物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在中國各地廣泛種植。從社會史研究視角看,這主要反映了絲綢之路()A.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B.推動世界貿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C.體現不同文明間的激烈碰撞D.促進各地人民物質生活更加豐富14.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他們穿越草原、沙漠,開辟出連通歐亞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把我國東部農耕文明集中發達地區與“西域”及其以西各國聯系起來,也見證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盛況。材料表明絲綢之路()A.是東西方絲綢交易的專用通道B.是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C.是當時東西方貿易的唯一通道D.拓展了漢朝的統治區域15.唐朝文獻記載了許多來自異域的船只,如:蠻舶(《舊唐書》)、西域舶(《舊唐書》)、南海舶(《唐國史補》)、昆侖舶(《新唐書》)、波斯舶(《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等。由此可知,唐朝()A.海外貿易居于主導地位B.統治疆域遼闊C.對外經濟貿易交流廣泛D.崇外社會風氣盛行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00多年前,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之路,后人將其統稱為“絲綢之路”……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材料二唐朝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的揚州、明州(寧波)、泉州、番禺(廣州)為起點。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主要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摘編自李慶新《海上絲綢之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絲綢之路”最早開通于哪個朝代,概括“絲綢之路”的主要作用。(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特點。17.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重要貿易通道,圍繞“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這一話題,兩個研究小組的同學們展開了一次跨區域的交流。下表為兩個研究小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結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組別材料結論粵東組材料1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琉璃)、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稘h書·地理志》材料2柘林、黃岡、南澳、樟林、東里、達濠、海門、神泉等處,皆為出洋之口,巨艦往來海上,運載土貨至廣州及閩、浙,或遠達南洋、日本,轉販外貨輸入?!幾责堊陬U《潮汕志·商業》結論1:漢代已經開通海上絲綢之路。結論2:潮州地區港口眾多,貿易范圍廣,產品遠銷海外。珠三角組材料3南越王墓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昧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貴的是來自波斯的銀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這些文物證明南越國早期或更前年代,廣州已與波斯和非洲東岸有海上貿易。材料4依歷史階段統計,廣東先秦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有4處、秦漢13處、六朝5處、隋唐五代43處、宋元72處、明代110處、清代188處?!幾浴稄V東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類型及其文化遺產價值》結論3:廣州已經成為當時中外貿易的中心。結論4:史跡的數量代表歷代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程度。(1)哪兩個結論是從材料可以直接推導出來的?同學們所使用涉及的史料哪些屬于第一手史料?(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海上絲綢之路興盛與衰落的原因。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通過以茶易馬,即所謂的“茶馬貿易”,中原地區獲得了緊缺的馬匹,西北少數民族茶葉依賴中原地區供給,從某種意義上,中央王朝因茶葉而掌握了“華夏邊緣”地區的命脈。從唐代開始,歷代統治者都積極采取茶馬治邊政策。唐肅宗率先開了政府茶馬交易的先河。北宋則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等地置榷茶和買馬司以管理茶馬互市。明代厲行茶馬治邊政策,把這項政策作為統治西部地區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捡R與黃茶,胡馬求金珠?!弊阋姰敃r茶馬交易市場的興旺與繁榮。材料二茶馬古道源于中國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繁于明清,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最盛。公元7世紀,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并于唐初南下,在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宋元明清各朝政府在西南各地大力開辟驛路,設置驛站,且管理越來越嚴格細致。清末民初,茶商大增。抗日戰爭中后期,茶馬古道成為抗戰大后方的主要國際通道?!瓪v史上的茶馬古道并不只一條,它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道路為主線,輔以眾多的支線和附線,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茶馬古道是世界上最高、最險峻以及環境最為惡劣的古道,其全長近四千余千米,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歷代政府重視茶馬交易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茶馬古道的特點及歷史意義。

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1.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原與西域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西域的汗血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物產傳入中原,中原的絲和絲織品以及煉鐵、打井等技術通過這條道路西傳,D項正確。2.A解析拜占庭帝國金幣在中國北魏墓葬中出土,反映出南北朝時期歐亞絲綢之路有所發展,故A項正確;從材料中看不出是官方形式的貿易,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商貿往來是民間還是官方,也不能體現頻繁,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絲和茶,排除D項。3.A解析據材料“馬膘肥體壯”“一人緊緊勒住馬韁”“一人似在搬運貨物”可知,胡人牽馬俑反映了當時中外開展貿易的情況,這反映了古代絲綢之路貿易往來情況,A項正確。4.D解析根據材料中廣西壯族自治區沿海漢墓群中出現東南亞和歐洲的物品可知,當時我國的海上對外交往通道已經開辟,D項正確;漢代還是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政府在對外交往中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未說明中外貿易的形式,體現不出朝貢貿易體系完備,排除C項。5.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我國北方和歐亞草原地區的有角神獸形象相似,這可能跟草原絲綢之路有關,B項正確。6.D解析根據材料“向西方輸出豐富的物產,更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貢獻”“使紙制品、印刷術、茶葉和瓷器等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得以傳播”可知,商業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D項正確。7.C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西亞和北非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才會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C項正確。8.C解析根據材料中信息可以得出,莫高窟融合了東西方文化元素的風格,見證了多元文明交流的成果,C項正確;題干材料體現了異域文化的元素,但無法看出其處于“主流”地位,排除A項;題干材料探討的是中外文化的交融,并未展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排除B項;“中外審美趨于一致”的表述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D項。9.D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張騫在大夏見到了“邛竹杖、蜀布”,這都是我國四川地區的特產,這說明中國與中亞早就存在著貿易關系,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絲綢之路的開辟過程,而不是“正式開辟了絲綢之路”,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在大夏見到了從身毒國(古印度)購買來的邛竹杖、蜀布,而未強調二者貿易關系密切,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草原絲綢之路”,排除C項。10.A解析通過閱讀表格內容可知,處于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柴達木盆地,有中西方貨幣、特產、公章、道教符箓錦、藏文佛經等多種文物出土,反映了該地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A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柴達木盆地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排除B項;僅有少量與道教文化相關的文物,不能說明道教受到南北朝至隋唐各民族熱烈追捧,排除C項;唐朝時期,中央政權尚未實現對青海地區全面有效的統治,排除D項。11.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長安是國際大都市,有大量外來商人在此定居;宋朝時,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海上絲綢之路興盛,外商多聚居于泉州、廣州等海港城市,B項正確。12.A解析題表中所列引進的外來農作物都與對外貿易有直接關聯,這說明對外貿易的不斷深入發展,故A項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