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們的節日端午節班會教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傳說、習俗等基本知識。熟悉與端午節相關的詩詞、故事,提升文學素養。掌握制作簡單端午手工藝品(如香囊、五彩繩)的方法,培養動手實踐能力。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課堂展示等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導學生在了解端午節的過程中,學會收集信息、整理資料,并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體會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珍惜傳統節日的情感,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和班級凝聚力。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深入了解端午節的歷史淵源、文化習俗和傳統意義。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與端午節相關的活動,感受節日氛圍,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2.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理解端午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并能傳承和弘揚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探究,避免活動流于形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有所收獲。三、教學方法1.講授法:講解端午節的基本知識,包括節日由來、傳說、習俗等,使學生對端午節有初步的認識。2.討論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相關問題,如端午節習俗的演變、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的關系等,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3.演示法:在教授制作端午手工藝品時,進行現場演示,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制作過程和方法,便于學生學習和模仿。4.實踐法:安排學生親自動手制作香囊、五彩繩等手工藝品,通過實踐操作加深對端午節文化的理解和體驗。5.多媒體教學法:運用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端午節的文化氛圍。四、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收集與端午節相關的圖片、視頻、文字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準備制作香囊、五彩繩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彩布、絲線、香料、珠子、剪刀、針線等。準備端午節知識競賽的題目,獎品(如粽子形狀的書簽、香囊等)。2.學生準備提前查閱資料,了解端午節的相關信息,并記錄下來。準備筆記本和筆,以便在課堂上記錄和整理所學內容。五、教學過程(一)導入(5分鐘)1.播放一段端午節賽龍舟的熱鬧視頻,視頻中展示人們在江面上奮力劃槳,龍舟你追我趕,岸邊觀眾吶喊助威的場景。2.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同學們,剛剛我們看到的是什么場景呀?你們知道這是哪個節日的活動嗎?"引導學生回答出端午節。3.繼續提問:"那你們對端午節還有哪些了解呢?"鼓勵學生積極分享自己所知道的關于端午節的信息,如吃粽子、掛艾葉等。(二)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10分鐘)1.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端午節由來的相關圖片和文字介紹,開始講解: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2.重點講述端午節的兩個主要傳說:屈原投江傳說展示屈原的畫像,介紹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屈原悲憤交加,懷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伍子胥傳說介紹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他輔佐吳王闔閭成就霸業,卻因遭太宰伯嚭的讒害,被吳王夫差賜死。傳說伍子胥死后,吳王夫差令人把他的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三)端午節的習俗(20分鐘)1.吃粽子展示各種不同形狀、口味的粽子圖片,如三角粽、四角粽、肉粽、豆沙粽、紅棗粽等。講解粽子的由來和制作原料,粽子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后來逐漸成為端午節的傳統美食。一般用糯米、黍米等谷物為原料,加上餡料(如紅棗、豆沙、肉類等),用粽葉包裹起來,再用繩子捆綁,經過水煮而成。請學生分享自己吃過的粽子口味,以及是否了解自己家鄉包粽子的獨特方法或習俗。2.賽龍舟再次播放賽龍舟的視頻片段,讓學生仔細觀察賽龍舟的場面,感受其中的熱烈氣氛。介紹賽龍舟的起源,它最初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項具有娛樂和競技性質的民俗活動。講解賽龍舟的規則和技巧,如鼓手的指揮作用、劃手的配合等。同時介紹一些著名的龍舟比賽地點,如廣東佛山、湖南汨羅等地。3.掛艾葉與菖蒲展示艾葉和菖蒲的圖片,介紹它們的形態特征和氣味。講解掛艾葉和菖蒲的習俗意義,古人認為艾葉、菖蒲有辟邪作用,端午時節,人們將艾葉、菖蒲掛在門口,用以驅瘴避邪,祈求健康平安。提問學生:"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掛艾葉和菖蒲的場景呢?"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觀察。4.飲雄黃酒展示雄黃酒的圖片,講解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的白酒或黃酒。介紹飲雄黃酒的習俗由來,傳說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咸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就有了端午節飲雄黃酒的習俗。提醒學生雄黃酒雖然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但含有雄黃成分,過量飲用對人體有害,現在人們大多不再直接飲用雄黃酒,而是用它來涂抹小兒額頭等,寓意驅邪避瘟。5.佩香囊拿出一個制作精美的香囊,展示給學生看,引起學生的興趣。講解香囊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香囊又叫香包、香袋、荷包等,通常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各種圖案,內裝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制的香料。佩戴香囊不僅有辟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介紹香囊在不同地區的樣式和寓意,如有的香囊形狀像粽子,有的像小動物等,不同形狀和圖案都有各自獨特的象征意義。(四)端午節詩詞賞析(10分鐘)1.展示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逐句講解詩句的意思,引導學生理解詩人對屈原的同情和對其遭遇的感慨。提問學生:"從這首詩中,你們能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詩人對屈原的崇敬之情以及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批判。2.展示北宋詩人張耒的《和端午》:"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分析詩句中所表達的對屈原愛國精神的贊美和對其不幸命運的嘆惋。組織學生討論:"結合端午節的由來,談談這首詩中'競渡深悲千載冤'所蘊含的情感。"通過討論加深學生對屈原故事和端午節文化內涵的理解。3.讓學生分享自己知道的與端午節有關的詩詞,鼓勵其他同學進行簡單的賞析和交流,營造積極的課堂文學氛圍。(五)小組活動:制作端午香囊(20分鐘)1.材料分發給每個小組發放制作香囊所需的材料,包括彩布、絲線、香料、珠子、剪刀、針線等。2.制作步驟講解教師現場演示香囊的制作過程:首先,將彩布剪成合適的形狀,一般為正方形或長方形,邊長約810厘米。把剪好的彩布對折,用針線沿著邊緣縫合,注意要留一個小口,以便后續填充香料。從留的小口處將香料填入香囊內,然后用絲線將小口縫合緊密。最后,可以在香囊上用珠子、絲線等進行裝飾,如縫上一些漂亮的珠子或者系上一個小蝴蝶結等。在演示過程中,強調制作過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項,如使用剪刀時要小心,避免劃傷手指;針線不要隨意放置,防止扎到。3.小組制作學生分組進行香囊制作,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的負責裁剪彩布,有的負責穿針引線,有的負責填充香料,有的負責裝飾等。教師在各小組間巡回指導,及時給予幫助和建議,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制作出獨具特色的香囊。4.成果展示與分享各小組完成制作后,依次上臺展示自己小組的作品,并介紹制作過程中的創意和體會。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進行評價和提問,共同分享制作香囊的樂趣和收獲。(六)知識競賽:端午知多少(15分鐘)1.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端午節知識競賽。2.競賽題目如下:必答題端午節是每年農歷的幾月幾日?(五月初五)端午節的兩個主要傳說人物是誰?(屈原、伍子胥)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至少說出三個,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佩香囊等)搶答題粽子最早是用來做什么的?(祭祀祖先和神靈)賽龍舟起源于哪個時代?(戰國時代)佩戴香囊有什么寓意?(辟邪驅瘟、襟頭點綴)風險題請詳細介紹一種你家鄉過端午節的獨特習俗。查閱資料,說說端午節與夏至節有哪些聯系和區別。分析端午節習俗在現代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及其原因。3.對競賽表現優秀的小組進行獎勵,頒發準備好的獎品(如粽子形狀的書簽、香囊等),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對端午節知識的深入了解。(七)課堂總結(5分鐘)1.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提問:"通過今天的班會課,誰能說一說我們都了解了端午節的哪些知識和習俗?"請幾位學生回答,教師進行補充和總結。2.強調端午節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夠繼續傳承和弘揚端午節文化,熱愛我們的傳統節日,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守護者。3.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包粽子或者制作一個與端午節相關的手抄報,下節課進行展示和分享。六、教學延伸1.在班級文化角展示學生制作的香囊、手抄報以及收集的與端午節相關的資料,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讓學生隨時都能感受到端午節文化的魅力。2.組織學生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征文活動,鼓勵學生用文字表達自己對端午節的理解和感受,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端午節文化內涵的認識。3.鼓勵學生在端午節期間,和家人一起參與傳統的節日活動,如包粽子、掛艾葉等,并記錄下活動過程,開學后在班級內分享自己的節日體驗,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七、注意事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