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溝凼稻田小龍蝦綜合種養技術_第1頁
無溝凼稻田小龍蝦綜合種養技術_第2頁
無溝凼稻田小龍蝦綜合種養技術_第3頁
無溝凼稻田小龍蝦綜合種養技術_第4頁
無溝凼稻田小龍蝦綜合種養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無溝凼稻田小龍蝦綜合種養技術推薦單位: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摘要:無溝凼稻田小龍蝦綜合種養技術是在基本保持稻田原貌的基礎上,不挖溝或開挖少量淺邊溝,構建無溝凼水稻小龍蝦綜合種養系統,通過種蝦或苗種投放、投喂管理、水草種植、水位管理、水質調控、敵害防治等養殖技術的優化提升,養殖商品蝦,分批捕撈,錯峰上市。該技術能夠實現畝均總產值達4500元,畝均利潤達2000元;較水稻單作,畝均純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減少40%、80%,既能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又可提升稻米及水產品的品質。2020年以來推廣面積達30萬畝。該技術主要優勢是實現了水稻、小龍蝦生長空間的合理配置,生產茬口的合理銜接,在不影響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的情況下,穩糧增收。一、技術概述(一)基本情況。稻蝦種養是我國第一大稻漁綜合種養模式,面積占比超過50%,并且已經形成了眾多以稻蝦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集群。但是,常規環溝式稻蝦種養模式仍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坑溝占比太大,工程成本投入較大;二是水稻種植面積減少,不利于糧食穩產;三是多采用自繁自育模式,養殖密度不可控,上市規格偏小,產量不穩定,上市過于集中,影響效益。無溝凼稻田小龍蝦綜合種養技術是在基本保持稻田原貌的基礎上,通過加寬、加高、加固田埂,適度提升田面水深,不挖溝或開挖少量淺邊溝,構建無溝凼稻蝦種養系統;并通過苗種投放、投喂管理、水草種植、水位管理、水質調控、敵害防治等養殖技術的優化提升,養成大規格商品蝦,分批捕撈,錯峰上市。該技術主要優勢是實現了稻、蝦生長空間的合理配置,生產茬口的合理銜接,在不影響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的情況下,穩定增收。(二)示范推廣情況。該技術起源于滁州市和六安市稻蝦生態種養技術,自2020年以來先后在六安市、滁州市、蕪湖市、合肥市、安慶市等安徽省稻蝦種養主產區進行示范推廣,推廣面積達30萬畝。(三)提質增效情況1.該技術可實現水稻產量不變的同時,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減少40%、80%,不但節約農藥和化肥成本投入,而且降低農業面源污染,提升稻米及水產品的品質。2.該技術可實現畝均可產小龍蝦100千克,產值3000元以上;畝均可產黃鱔2-3千克,泥鰍5千克,產值300元以上;加上畝均水稻產值1200元,畝均總產值達4500元,畝均利潤達2000元;較水稻單作,畝均純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3.該技術采取加高、加寬、加固田埂的簡易田間改造工程,依托稻田原有進排水系統,不但工程成本低,而且保護了稻田耕作層,并間接提升了稻田防洪抗旱能力,為水稻穩產提供了保障。4.該技術投入成本低、勞動強度小、簡單易復制,不但吸引了在外務工人員及本地勞動力從業,也吸引了年輕人回鄉從事流通餐飲行業,物流及加工企業入駐鄉村,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這不僅有效防止返貧,增加農民收入,而且有利于緩解農村空巢化、土地撂荒化,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產業興旺與鄉村振興,社會效益顯著。(四)技術獲獎情況。該項技術主要內容分別獲得以下獎項:2019年《稻田穩糧增漁綜合種養技術集成與推廣》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22年《稻漁綜合種養主要模式構建與示范推廣》獲得2019-2021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二等獎。二、技術要點(一)田間工程技術。選擇周圍無污染源,水質清新,灌排方便的稻田,加寬、加高、加固田埂高于田面50-80厘米,異地取土不挖溝或就近開挖淺邊溝取土,整塊稻田呈平板式結構,在稻田對角設置進排水口,設置過濾和防逃設施。(二)種蝦或蝦苗投放技術。種蝦投放時間在水稻分蘗第一次烤田后田面能夠灌水10-20厘米,種蝦規格,雄蝦單尾重量≥35克,雌蝦單尾重量≥25克,附肢齊全,健康、活力強,雌雄比2:1,密度以15-20千克/畝為宜。種蝦投放后,要加強投喂和田間管理,水稻收割前,緩慢降水誘導種蝦掘洞,便于水稻機械化收割。水稻收割后適時上水,秋冬季抓好蝦苗培育,利用本田繁育的蝦苗養殖商品蝦。對于新平整稻田和沒有投放種蝦的老稻田,可以選擇投放蝦苗養殖商品蝦,蝦苗投放時間不遲于次年3月底,規格160尾/千克,密度以5000尾/畝為宜。(三)水草種植技術。種植時間,11月-3月;種植品種:主要種植伊樂藻等耐低溫品種;種植面積:控制在田面面積的50%左右,水草過多時及時割除,不足時及時補充。(四)投喂技術。飼料選擇:以顆粒飼料為主,搭配麥麩、玉米、黃豆等;投喂管理:水溫低于10℃,可不投喂;水溫10℃-15℃以下,2-3天一次,投喂量為0.5千克/畝;水溫15℃以上,1天一次,投喂量為0.5-1.5千克/畝,投喂時間為17-18時;水溫22℃-30℃,1天兩次,投喂時間為7-9時、17-18時,第一次投喂量為0.5-1.5千克/畝,第二次為2.5-3.5千克/畝;至5月上旬開始減量投喂,5月15日以后停止投喂。5月底完成小龍蝦養殖,進入水稻種植環節。(五)水位管理技術。稻田6-10月稻田以水稻生長管理為主,水深以水稻生長生育為主進行控制。水稻收割后,曬田7-10天后逐步加水,水深控制在20-30厘米;12月至3月,水深控制在30-50厘米;4月,水深控制在30-40厘米;5月上中旬,水深控制在40-50厘米。(六)水質調控技術。稻田小龍蝦養殖期間水質指標:pH以7-9為宜,溶解氧以>5毫克/升為宜,透明度以大于30厘米為宜。養殖早中期,通過施肥、加水、潑灑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養殖后期,通過補肥、加水調節水質。(七)敵害防治技術。利用生石灰清除野雜魚,進水采用80目網袋過濾,日常注意清除田內敵害生物、驅趕水鳥。(八)分批捕撈技術。3月初至5月上旬,采用網孔大小2.5-3厘米地籠分批捕成蝦銷售;5月中旬后,采用網孔大小1.6厘米地籠集中捕撈剩余小龍蝦銷售。三、適宜區域。本技術適宜在安徽、江蘇、湖北、湖南、江西等長江中下游及河南南部單季水稻區種植地區推廣應用。其他省份單季水稻種植地區可參考使用。對于丘陵地區或落差較大的水稻種植區域,田塊不平整、田塊小,稻田平整工程量大的地區,可以優先考慮選擇這種模式。四、注意事項1.盡量做到種蝦或蝦苗密度可控。本技術需要在種蝦投放前加大稻田小龍蝦的捕撈強度,地籠投放密度至少提高1倍;插秧前放水整田時,則需要用漂白粉等清除多余的小龍蝦;防止小龍蝦夾食秧苗,盡量做到種蝦或苗種密度可控。2.注意稻、蝦茬口的銜接。常規的稻田養殖小龍蝦,其時間會延長到6月底甚至是7月初,而本技術稻田養殖小龍蝦主要時間段為第一年10月下旬至次年5月中旬,5月底結束小龍蝦養殖,緊接著安排水稻秧苗移栽,水稻種植期間田間管理主要圍繞水稻生長生育開展,以確保稻、蝦茬口合理銜接,保障水稻穩產。五、技術依托單位1.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聯系地址:合肥市濱湖新區洞庭湖路3355號農業農村大廈郵政編碼:230601聯系人:奚業文、吳義鴻、魏濤、鮑鳴、劉傳濤聯系電話19955108810電子信箱:ahssczz@126.com2.滁州市農業農村技術推廣中心聯系地址:滁州市瑯琊區豐樂大道481號郵政編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