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與環境保護-2025屆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學案(含解析)_第1頁
生態系統與環境保護-2025屆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學案(含解析)_第2頁
生態系統與環境保護-2025屆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學案(含解析)_第3頁
生態系統與環境保護-2025屆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學案(含解析)_第4頁
生態系統與環境保護-2025屆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學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1)生態系統與環境保護

2025屆高考生物二輪復習易錯重難提升

易混易錯梳理

一、生態系統的成分易混、易錯點歸納

錯誤說法特例

細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細菌是自養型生物,屬于生產者;寄生細菌屬于特殊的消費者

動物都是消費者禿鷲、蚯蚓、蛻螂等以動、植物殘體為食的腐生動物屬于分解者

生產者都是綠色藍藻、硝化細菌等自養原核生物也是生產者,應該說生產者包含綠

植物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產者菟絲子營寄生生活,屬于消費者

溫度是非生物的水、空氣、礦質元素屬非生物成分的物質;光能、熱能屬非生物成

物質和能量分的能量

二、生態系統成分中的三個“不等于”

(1)生產者于植物:生產者不一定都是植物,某些細菌也可以是生產者,如硝化細菌等;植

物也不一定都是生產者,如菟絲子是消費者。

(2)消費者于動物:消費者不一定都是動物,如某些營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動物也不一定都

是消費者,如營腐生生活的蚯蚓是分解者。

(3)分解者W微生物: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還有某些營腐生生活的動物如蚯蚓;微生

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細菌是生產者。

三、因混淆“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尿液中能量”而出錯

(1)攝入量W同化量:攝入量一糞便量才是同化量,動物的“糞便”量不曾被動物消化吸收

而同化,不屬于同化量,如兔吃草時,兔糞便中的能量應為草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而不屬于

兔同化量

(2)糞便量W尿液中能量:糞便量不屬于動物同化量,但尿液中尿素所含能量應屬于動物同

化量的一部分

四、錯將“相鄰兩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等同于“相鄰兩個生物個體”間的傳遞效率,從而

出現“一只狼捕獲一只狐時獲得了其10%~20%能量”的錯誤

能量傳遞效率是指“相鄰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即下一菅養級全部生物同化量/上一營養級

全部生物同化量X100%,而不是相鄰營養級中某個體間的傳遞效率,如“一只狼”捕獲“一

只狐”時,應獲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獲得“10%~20%”的能量,“所有狼”可獲

得“所有狐”的能量才是10%~20%o

五、誤認為能量金字塔中每一塔級只包含一種生物,或者認為能量金字塔中生物僅構成一條

食物鏈

能量金字塔中每一塔級應代表一個營養級環節,由塔底至塔頂依次為生產者一初級消費者一

次級消費者一三級消費者……等,每一塔級所包含的生物可為多個物種,如初級消費者環節

中可包含所有植食動物(如圖示金字塔中乙內所有植食動物),故能量金字塔中各環節可形

成復雜的食物網,而不是只形成一條食物鏈。

六、混淆能量傳遞效率與能量利用率

(1)能量傳遞效率:能量在沿食物^流動的過程中,逐級減少,若以“營養級”為單位,能

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約為10%~20%

(2)能量利用效率:通??紤]的是流入人體中的能量占生產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營養

級的能量占生產者能量的比值,或考慮分解者的參與,以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

七、混淆“傳遞物質”與“傳遞能量”

點撥若傳遞的物質為“有機物”則可認定其同時傳遞能量,但傳遞物質為“無機物”時,則

不伴隨能量傳遞,此外“植物”唯一的“能量”來源是太陽能

八、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關系分析

(1)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相伴而行,但能量在傳遞過程中由光能一化學能一熱能,而物質在

循環中,由無機物(C02)一有機物—無機物(C02)。

(2)能量流動的終點是熱能散失到無機環境中,不能循環利用。而物質循環產生的C02又

被重新利用,所以沒有終點。

九、信息傳遞的模式

①形式:可分為物理信息、化學信息、行為信息。

②來源:可來自環境,也可來自生物。

③方向:信息傳遞一般是雙向的。

④信息傳遞的功能:信息傳遞存在于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之間,把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聯系

成一個整體,決定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方向和狀態。

十、負反饋調節與正反饋調節

(1)負反饋調節是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

(2)正反饋調節往往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常具有爆發性,歷時較短。

>易混易錯通關

L如圖是某生態系統一條食物鏈中的三個種群一年內能量流動統計的部分數據。下列有關敘

述正確的是()

(120.0111.0

p日種群I

l100.0昌

Ey目種群II

)x80.0口種群111

膽60.0

剌41.5

40.0

20.015.0

0

同化作用呼吸作用未作用

A.三個種群組成的食物鏈是I-II-III

B.不同營養級之間的能量流動以有機物為載體

C.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0%

D.種群II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為5.45X107kJ

2.如表是對某生態系統營養級和能量流動情況的調查結果[單位:1020/(m2?a)]o表中的①

②③④分別表示不同的營養級,⑤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

物體儲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NP=GP-R)。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①②③④⑤

GP15.91871.270.88141.20211.85

NP2.81369.690.3462.0719.26

R13.10501.580.5479.13192.59

A.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渠道可能是②一④一①一③

B.能量在第三營養級和第四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約為5.5%

C.若該生態系統維持現在的能量輸入、輸出水平,則有機物的總量會增多

D.④營養級GP中的能量可被⑤通過呼吸作用利用

3.圖1為某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丁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A、

B、C、D是丙中關系密切的四種生物。圖2為某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簡圖,其中①②③④

分別代表不同的營養級。圖3為能量流經圖2所示生態系統第二營養級的變化示意圖,能量

的單位為kJ,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若圖1表示碳循環,圖中一共有3條食物鏈

B.若圖2中營養級①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為3125kJ,則營養級①②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是

16%

C.分析圖3中能量關系可知,代表第二營養級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的是乙

D.第二營養級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第二營養級的遺體殘骸和第三營養級的糞便中的能量

4.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隨著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溫室氣體猛增,對生

命系統形成威脅。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由此提出

“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碳達峰”簡單來說,就是二氧化碳達到峰值,即我國承諾

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疤贾泻汀焙唵蝸碚f,就是

你產生了多少“碳”量,就要通過某些方式來削減或者消除這些“碳”量對環境的影響,實

現自身“零排放”。針對以上內容,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達峰時間

A.要使碳排放量數值下降,需要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

B.零排放即為CO2排放量與吸收量相等

C.碳的物質循環就是指碳以CO2的形式循環,具有全球性

D.為了實現“碳中和”,我們需要采取大力植樹造林、開發新能源、節能減排等措施

5.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我國對世界作出的承諾。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溫室氣體排

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是溫室氣體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

時間內(一般指一年)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排放的碳總量與通過植樹造林、工業用碳等吸收

的碳總量相互抵消,實現碳凈零排放。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碳平衡被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

B.碳循環過程中,非生物環境中的碳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

C.“碳中和”采取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達到C02零排放

D.相比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的改善更利于“碳中和”的實現

6.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三大功能都能夠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得以實現

B.三大功能的相對穩定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表現

C.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將生態系統各組分聯系成一個整體

D.食物鏈上相鄰物種間物質和能量單向流動,而信息傳遞是雙向進行的

7.2023年4月15日,《北京觀鳥地圖》正式對外發布,共推出北海公園、翠湖濕地公園、房

山十渡等45處鳥類資源豐富的觀鳥點觀鳥和拍鳥愛好者發現伯勞(一種鳥類)平時棲息于平

原或山地的小樹或灌木的頂枝上,等待捕食被其他鳥類活動時從濃密葉叢中驚飛出來的飛

蟲。若有雀鷹(多種鳥類的天敵)出現,伯勞會大聲鳴叫以提醒其他鳥類躲藏,但當伯勞與

其他鳥類共同追捕一只飛蟲時,即使無雀鷹出現,伯勞也會發出同樣的鳴叫聲。據此推斷,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伯勞與雀鷹、其他鳥類的種間關系分別是捕食、互利共生

B.伯勞通過鳴叫發出的信息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

C.伯勞的鳴叫聲和蜜蜂的“舞蹈”一樣,都屬于行為信息

D.伯勞的鳴叫有利于提高飛蟲到伯勞的能量傳遞效率

8.雄安新區“千年秀林”堅守創新植樹造林理念,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規律,并適度人為干

預,以實現森林的自我調節、自我更新、自我演替,最終形成大面積異齡、復層、斑塊式混

交樣式的近自然森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復層、斑塊式種植方式,遵循的是生物群落的空間結構

B.異齡復層的造林方式有助于提高“千年秀林”的自我調節能力

C.“千年秀林”不需補充系統外的能量便可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

D.適度人為干預可以加快林區群落演替的進程,提高新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9.速生枝是重要的造紙和建筑原料,經濟價值較高,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已達到5000萬畝。速

生校根系發達,光合速率極高,能迅速生長為絕對的優勢物種,致使人工校樹林中許多物種

滅絕。2021年廣西制定了“退校還林”政策,力爭在現有的基礎下降低50%的種植面積。下列

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物種組成和優勢物種可用于區分人工林和自然林群落

B.人工校樹林在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下降,自我調節能力減弱

C.實施“退校還林”后,該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增加

D.人工校樹林被砍伐后的恢復過程屬于初生演替

10.“牽一發而動全身”,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結構的變化都有可能引起整個系統的改變。如

表為1960-2002年太湖生態系統相關特征的變化情況,其中“連接指數”是反映系統內部聯

系復雜程度的指標,“平均路徑長度”指每個循環流經食物鏈的平均長度。以下說法錯誤的

是()

食物網連接指數下降13.49%

食物網平均路徑長度下降28.12%

物質循環指數下降55.71%

A.食物網連接指數越大說明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越強

B.生態系統的成分一結構一功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C.以上數據說明太湖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受到了干擾

D.對抗破壞或干擾使生態系統恢復平衡的調節機制是正反饋調節

H.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豐富,鳥類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者對某濕地生態系統不同退

化階段的生物多樣性進行了調查,結果見下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典型濕地季節性濕地中度退化濕地嚴重退化濕地

濕地特征常年積水季節性積水無積水完全干涸,鼠害嚴重

生物多樣性指數2.72.42.11.5

鳥類豐富度2517129

注:生物多樣性指數反映生物多樣性水平

A.嚴重退化濕地中的鼠類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網結構最為復雜

B.因濕地退化食物不足,鳥類死亡率增加導致豐富度降低

C.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是其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D.濕地退化對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影響最大

12.碳中和是指C02吸收量和C02排放量達到平衡,實現C02的“零排放”。研究碳循環是實現

“碳中和”的重要基礎。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循環形式主要是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內部的傳遞形式

主要是蛋白質、糖類、脂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B.二氧化碳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的循環過程叫做碳循環,

碳循環具有全球性

C.碳循環具有全球性和循環往復運動的特點并且碳在生態系統的各成分之間的傳遞是雙向的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會導致大氣中C02濃度升高,節能減排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措施

13.我國生物多樣性較低的西部沙漠地區生長著一種葉退化的藥用植物鎖陽,該植物依附在另

一種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長,從其根部獲取營養物質。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鎖陽與小果白刺的種間關系為捕食

B.該地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強,恢復力穩定性較高

C.種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D.鎖陽因長期干旱定向產生了適應環境的突變,并被保留下來

14.出乎意料:深海海底發現塑料生物群落!深海塑料垃圾已成為部分海洋動物的繁殖場所,

一個個像喇叭一樣向上生長的是缽水母的水蛆體,其中約三分之一已具備了釋放水母碟狀體

的能力,因此大型塑料堆可能成為局部海域深海水母碟狀體的釋放源頭;那些帶有長刺、倒

扣的“盤子”則是大西洋盤殼貝一一它們是一種腕足動物,是這里的優勢物種。此外還有冷

水珊瑚、多毛動物以及特化的寄生扁形動物等。

(1)從淺海到深海,伴隨水深的增加,物種豐富度。深海海底塑料生態系統的抵抗力

穩定性低,原因是。

(2)新發現的塑料“綠洲”,很容易讓人想到其他已知的深海生態系統:深海熱泉生態系

統,其中的底棲生物群落主要靠進行作用的自養細菌提供能源。

(3)更多的生命活動可能會加快塑料垃圾的分解,有可能導致生成更多的微塑料顆粒通過

,最后進入人體。深海海底塑料生物群落的形成促進了生態系統的(功能)。

(4)海底塑料“綠洲I”究竟是天堂還是陷阱?暫無確切答案。作為公眾,我們最應該做的是

15.全國各地的新農村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但有些地方也因此出現了一些

生態問題。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生浮游植物

雜草、小/昆物

量L浮游動物

“一一一看奏、,

鹿木等植被;野兔二^Z-f

排污員

甲乙丙

(1)某小型湖泊旁邊有很多荒地,圖甲表示某荒地在春季時主要生物之間的食物鏈關系,圖

乙是圖甲相應的能量金字塔。在圖甲中,鳥與昆蟲的關系屬于,蛇在圖乙中屬于^

(填圖中字母)營養級層次。在春季,隨植被越來越茂盛,昆蟲的數量也隨之而增加,昆蟲

總體上會呈現“S”型增長,主要原因是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____調節,它是生態系統自

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2)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著種類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們通常呈____分

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對于緩解相鄰地區的沙塵天氣有一定作用,這就

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3)圖丙表示污水排放量對湖泊中各生物的生物量的影響。在污水排放量較小時,生物量的

變化不大,說明該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4)外來物種黃花刺茄侵入草原后,在短期內數量迅速增加。黃花刺茄的莖稈和果實上長滿

尖銳的毛刺,毛刺對動物來說是一種信息,能有效降低動物對黃花刺茄的取食欲望,這

表明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具有功能。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等有關知識。根據題圖中三個種群同化的能

量數值及能量流動的特點可知,三個種群組成的食物鏈是n-i-in,A錯誤;不同營養級

之間的能量流動是通過捕食關系進行的,而捕食獲取的是上一營養級的有機物,B正確;能

量傳遞效率是相鄰兩個營養級生物同化量的比值,則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

率為3.0+15.0X100%=20%,C錯誤;由于種群II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種群I同

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故種群II全部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被分

解者分解的能量=種群n同化的能量-被種群I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111.0-15.0-

41.5)X106kJ=54.5X106kJ=5.45X107kJ,D錯誤。

2.答案: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能量流動的過程。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渠道是食物鏈和食物網,捕食鏈

中的生物不包括⑤分解者,根據各營養級的同化量(GP)可判斷食物鏈可能為②一④一①一

③,A正確;能量在第二營養級和第四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為0.88+15.91X100%q5.5%,

B正確;根據表中數據可知,若該生態系統維持現在的能量輸入、輸出水平,②營養級的NP

大于④營養級和⑤分解者中GP之和,則有機物的總量會增多,C正確;④營養級GP中的能

量有一部分(如遺體殘骸中的能量)會被分解者通過分解作用利用,D錯誤。

3.答案:B

解析:分析圖一可知,圖中甲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乙是生產者、丙代表各級消費者,丁

代表分解者。①為生產者的呼吸作用,②為生產者的殘枝敗葉被分解者分解,③為分解者的

分解作用。分析圖二可知,表示某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簡圖,①表示生產者,為第一營養

級,②③④表示消費者,②為第二營養級,③為第三營養級,④為第四營養級。分析圖三可

知,表示能量流經圖二所示生態系統第二營養級的變化示意圖,甲表示第二營養級生物的同

化量,乙表示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丙表示在細胞呼吸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丁表示

分解者分解釋放的能量。

4.答案:C

解析:要使碳排放量數值下降,需要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新能源,A敘述正確;零排

放即為CO2排放量與吸收量相等,B敘述正確;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的形式是

CO2,在生物群落內是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流動,具有全球性,C敘述錯誤;為了實現“碳中

和”,我們需要采取大力植樹造林、開發新能源、節能減排等措施,D敘述正確。

5.答案:C

解析:現在大氣碳平衡被破壞主要是因為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以及植被的破壞,導致大氣

C02濃度急劇上升,A正確;碳循環過程中,碳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循環往復,非生

物環境中的碳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B正確;碳中和可采取植樹造林改善環境,增強對

C02的吸收,同時通過節能減排等方式,以達到C02的相對零排放,C錯誤;海洋生態系統吸

收的碳會進入水生生物或隨著食物殘渣和遺體殘骸深入海底,這部分碳很難再回到大氣環

境,相比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的改善更利于“碳中和”的實現,D正確。

6.答案:D

解析: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食物鏈、食物網中的生物之間也存在

信息傳遞,A正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結構和功能上的穩定,故三大功能的相對穩定是

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表現,B正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

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四者實則是通過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聯系成一個整體的,C正確;

食物鏈上相鄰物種間的物質也可以是雙向流動的,如羊吃草,草中的含碳有機物進入了羊體

內,而羊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可以被草利用,D錯誤。

7.答案:B

解析:分析題干信息可知,伯勞與雀鷹、其他鳥類的種間關系分別是捕食、競爭,A錯誤;

伯勞通過鳴叫可提醒其他鳥類躲避天敵和與其他鳥類爭奪食物,鳴叫屬于物理信息,能調節

生物的種間關系,B正確、C錯誤;伯勞與其他鳥類共同追捕一只飛蟲時大聲鳴叫有利于增

加飛蟲流入伯勞體內的能量,但無法提高飛蟲到伯勞的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

8.答案:C

解析:復層是指群落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斑塊是指群落水平方向鑲嵌分布的現象,A

正確;異齡復層的造林方式使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復雜,有利于提高該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我

調節能力,B正確;任何生態系統都需要不斷得到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以便維持生態系

統的正常功能,C錯誤;適度的人類活動可以影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增加投入,植樹

造林,可以加快群落演替,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D正確。

9.答案:D

解析:A、物種組成是群落的重要特征,物種組成和優勢物種是區分人工林和自然林群落的

主要依據,A正確;B、速生按可迅速成長為絕對的優勢物種,導致人工按林在演替過程中物

種豐富度下降,自我調節能力減弱,B正確;C、人工按林的物種豐富度明顯下降,生態功能

減弱,實施“退按還林”后,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增強,C正確;D、人工校樹林被砍伐

后,雖然植被大多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

他繁殖體,故屬于次生演替,D錯誤。

10.答案:D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連接指數”是反映系統內部聯系復雜程度的指標,因此食物網連接

指數越大說明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越強,A正確;正是由于生態系統各組成成分之間的

緊密聯系,才使生態系統成為一個統一整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B正確;由題表中連

接指數、平均路徑長度、物質循環指數都呈下降趨勢可知,太湖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受到了干

擾,C正確;反饋調節分為正反饋和負反饋,對抗破壞或干擾使生態系統恢復平衡的調節機

制是負反饋調節,D錯誤。

1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由題表可知,嚴重退化濕地中鼠害嚴重,生物多樣性

指數最低,食物網結構最簡單,A項錯誤;豐富度是物種數目的多少,鳥類死亡率增加會使

種群密度下降,不一定導致物種數目減小,B項錯誤;濕地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是穩定性

的基礎,C項錯誤;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指的是對生態系統起到重要調節功能的價值,濕

地具有蓄水調洪、補充地下水的生態功能,故濕地退化對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影響最大,

D項正確。

12.答案:D

解析:A、碳在生物群落內部以有機物形式傳遞,糖類(多糖除外)、脂質等并非生物大分子,

A錯誤;

B、碳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環,物質循環為元素循環而非化合物

循環,B錯誤;

C、碳在生物群落內部一般單向傳遞,這主要是在生物群落內部的捕食關系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