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課件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6.《芣苢》《插秧歌》課件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6.《芣苢》《插秧歌》課件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6.《芣苢》《插秧歌》課件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6.《芣苢》《插秧歌》課件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芣苢》《插秧歌》

——回響在歷史中的勞動之歌壹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C7F6AA7134BB5542FC0A17BFBEC0C5CF211FB091FD8C08D9541B60CB1E93997BEFA5F4E5D4A778A7527C9FFE4FF35B29D3E42F8997401636D0F3B9CAB1055CF8必備知識,牢記于心1.讀準字音詞語讀音芣苢

fúyǐduōluōjiéxié1.讀準字音詞語讀音詞語讀音鍪

móujiǎqúshàshìzā2.解釋加顏色詞語詞語釋義薄言采之

薄言有之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薄”“言”都是助詞,無實義取得,獲得拾取,摘取從莖上成把地取下提起衣襟兜東西把衣襟掖在腰帶上兜東西2.解釋加顏色詞語詞語釋義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渠,他;半霎,極短的時間不搭理農婦的要求,卻有別的話要說蒔,移栽、種植;匝,布滿、遍及2.解釋加顏色詞語詞語釋義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渠,他;半霎,極短的時間

不搭理農婦的要求蒔,移栽、種植;匝,布滿、遍及《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______總集,共311首,先秦時被稱為《____》或《________》,_____時始稱《詩經》。《詩經》在內容上分為《____》《____》《____》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______;《雅》是周人的_________,又分《_____》和《_____》;《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______。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______”,并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______、______的標準。3.了解《詩經》詩歌詩詩三百西漢風雅頌歌謠正聲雅樂大雅小雅樂歌無邪立言立行《詩經》有“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就是_____。興,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詩經》的風、雅、頌、賦、比、興合稱為“六義”。直接鋪陳敘述,直截了當地表達所要陳述的思想感情比喻起興,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說的內容姓名:楊萬里,字廷秀生卒:1127—1206籍貫: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

地位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政治家。被譽為一代詩宗。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并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_________”。3.認識作者

“誠齋先生”——楊萬里誠齋先生主要經歷紹興二十四年(1154),登進士第,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秘書監等職,累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病逝,終年八十歲。代表作品《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閑居初夏午睡起》《新柳》《舟過安仁》等,著有《誠齋集》。詩風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以構思精巧,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形成獨具一格的詩風,稱為“________”。誠齋體貳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C7F6AA7134BB5542FC0A17BFBEC0C5CF211FB091FD8C08D9541B60CB1E93997BEFA5F4E5D4A778A7527C9FFE4FF35B29D3E42F8997401636D0F3B9CAB1055CF8誦讀詩韻,把握基調誦讀詩韻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誦讀詩韻邊誦邊讀,用“/”劃分這首詩的朗讀節奏,并標出詩的韻腳。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誦讀詩韻邊誦邊讀,用“/”劃分這首詩的朗讀節奏,并標出詩的韻腳。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叁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C7F6AA7134BB5542FC0A17BFBEC0C5CF211FB091FD8C08D9541B60CB1E93997BEFA5F4E5D4A778A7527C9FFE4FF35B29D3E42F8997401636D0F3B9CAB1055CF8研讀文本,感悟詩情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來。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來。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來。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來。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來。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來。小組探究《芣苢》,主要問題:⑴你覺得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要表達一個什么主題?(1、2小組)⑵詩中“采、有、掇、捋、袺、襭”這六個字的順序能夠更換嗎?試結合詩歌分析原因。(3、4小組)

你覺得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要表達一個什么主題?這是一首集體勞動的歡歌,描寫了人們集體采摘芣苢的過程,表達了勞動者喜悅的心情。開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滿載而歸,歡樂之情也從這一過程表現出來。詩歌反復地描寫勞動的過程,形象地表現了勞動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詩中“采、有、掇、捋、袺、襭”這六個字的順序能夠更換嗎?說說你的看法。順序不能更換。這首詩用詞連貫,是按勞動情景的推進來寫的。人們從一開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開了勞動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這是一個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的勞動過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滿載而歸,所以順序不能更換。

插秧歌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2.解釋加顏色詞語詞語釋義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渠,他;半霎,極短的時間不搭理農婦的要求,卻有別的話要說蒔,移栽、種植;匝,布滿、遍及解釋加顏色詞語詞語釋義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渠,他;半霎,極短的時間

不搭理農婦的要求蒔,移栽、種植;匝,布滿、遍及小組探究《插秧歌》,主要問題:⑴如果要你給詩歌加一個“詩眼”,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么?(1、2小組)⑵此詩是一幅描繪農忙時節的風俗圖畫,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認為“游離詩外”了,你怎么看?(3、4小組)

如果要你給詩歌加一個“詩眼”,你會想到哪個字?為什么?1、首聯以極其通俗生動的語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拋”“接”“拔”“插”描繪出全家老少齊上陣,為搶農時忙碌不停的場景;2、頷聯通過環境描寫襯托插秧之“忙”;3、頸聯詩人巧妙地插入了畫外音,給緊張忙碌的插秧場面以靈動的點染;4、尾聯勾勒出了一位時時盡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農人形象。忙壹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C7F6AA7134BB5542FC0A17BFBEC0C5CF211FB091FD8C08D9541B60CB1E93997BEFA5F4E5D4A778A7527C9FFE4FF35B29D3E42F8997401636D0F3B9CAB1055CF8此詩是一幅描繪農忙時節的風俗圖畫,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認為“游離詩外”了,你怎么看?1、此句在結構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2、內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別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藥味兒,暗示搶插稻秧就像一場緊張的戰斗,也突出了農忙搶種的題旨。所以看似“游離詩外”,實則堪稱“神來之筆”。肆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C7F6AA7134BB5542FC0A17BFBEC0C5CF211FB091FD8C08D9541B60CB1E93997BEFA5F4E5D4A778A7527C9FFE4FF35B29D3E42F8997401636D0F3B9CAB1055CF8比較探究,加深理解比較探究試分析《芣苢》《插秧歌》在描繪勞動場景、歌頌勞動熱情方面的差異1、從表現手法上看:①《芣苢》一詩運用重章疊唱的手法,直接把快樂采摘芣苢的全過程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來,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②《插秧歌》一詩運用白描、環境烘托、比喻等手法,描寫的是一幅緊張繁忙的勞動圖景。比較探究試分析《芣苢》《插秧歌》在描繪勞動場景、歌頌勞動熱情方面的差異2、從思想主旨上看:①《芣苢》這首詩讓我們了解了遠古太平盛世時期人們生活的一個場景、精神狀態,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沒有戰爭、暴政、苛捐雜稅,內心安寧平靜,生活上能夠豐衣足食。②《插秧歌》這首詩是詩人沒有像晚唐詩人李紳那樣抱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現勞動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樣具體深刻地揭露殘酷剝削,同情農民疾苦,而是抱著欣賞的態度,客觀地表現勞動場面,其間也流露出詩人對勞動和勞動者的贊美。比較探究兩首詩歌產生的時代相距十幾個世紀,詩體不同,所表現的勞動內容也不同,但兩者也有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