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高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完全解析版)_第1頁
全國各地高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完全解析版)_第2頁
全國各地高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完全解析版)_第3頁
全國各地高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完全解析版)_第4頁
全國各地高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完全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1年全國各地高考真題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完全解析版)

全國新課標卷)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題。

何灌,字仲源,開封咎符人。武選登第,為河東從事。經略使韓縝語之曰:“君奇士也,

他日當據吾坐。”為府州、火山軍巡檢。遼人常越境而酉,灌親申畫界垠,遏其來,忿而舉

兵犯我。灌迎高射之,發粗中,或著崖石皆沒鑲,敵驚以為神,逡巡欲去。后三十年,契丹

蕭太師與灌會,道曩事,數何巡檢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蕭題然起拜。為河東將,與

夏人遇,鐵騎來追,灌射皆?甲,至洞胸出背,疊貫后騎,羌懼而引卻。張康國薦于徽宗,

召對,問西北邊事,以笏畫御榻,指坐衣花紋為形勢。帝曰:“敵在吾目中矣。”提點河東

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威州刺史、知滄州。以治城那功,轉引進使。詔運粟三十萬石于并

塞三州,灌言:“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愿以運費增價就汆之。”奏

上,報可。未幾,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間田千頃,混人號廣利渠。徙河州,復守岷,提舉熙

河蘭涅弓箭手。入言:“若先苴渠引水,使HI不病早,則人樂應募,而射士之額足矣。”從

之。甫半歲,得善田二萬六千頃,募士七千四百人,為他路最。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

再發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

帝親賜酒勞之。遷步軍都虞候。金師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

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風迎潰。黃河南岸無一人御敵,金師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見,

不許,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戰凡三日,被創,沒于陣,年六十二。

(節選自《宋史?何灌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遼人常越境而返汲:取水。

B.灌理高射之,發輒中迎:面對。

C.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斂:躲藏。

D.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徹:穿透。

答案:C

解析:斂,退縮,收縮。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組是(3分)【】

①灌親申畫界堪,遏其來②或著崖石皆沒徽

③至洞胸出背,疊貫后騎④愿以運費增價就氽之

⑤得善山二萬六千頃⑥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④⑥D.@?@

答案:D

解析:①敵人還是侵犯了邊境;②是有時;④是奏章的內容。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何灌有軍事才能,射技震驚契丹。經略使韓縝極為賞識他,認為終將取代自己;在守邊時,

何灌大顯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丈量都驚恐起拜。

B、何濯濘諳西北邊事,受到微宗贊許。他任灑落將時奮勇擊退外敵,經舉薦得到徽宗召問,

他用笏板指畫以助講解,形象生動,徽宗很快明白了邊戰形勢。

C、何灌善于治理政務,舉措得到皇上認可。為完成運糧任務,他建議將水運改為陸運;在招

募射士時,乂提出修渠引水,興造良田,使剩余勞力樂于應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敵,不幸陣亡。金兵南下,梁方平棄城逃遁,何灌阻止潰退未成;

金兵長驅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領命背城抗敵三日,受傷戰死。

答案:D

解析:何灌沒有阻止潰退,而是望風潰敗。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

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觀看的人贊嘆,皇上親自賜酒犒勞他。

解析:注意“整弓、中、誦嘆、勞之”的翻譯和整句句意。

(2)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

答案: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

解析:注意“乞入見、控守、西隅”的翻譯,補充出“不許”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參考譯文: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何灌因為武選登第,做河東路從事。河東經略使韓

縝對他說:“您是個奇才,將來總有一天會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來何灌擔任府州、火山

軍巡檢的軍職,遼國人經常越境來取水,何灌親自劃定邊界,不允許他們越境過來取水,遼

國人憤怒地帶領兵馬犯境。何灌朝著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頭都射到山石里面去

了,遼軍吃驚的把他當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約過了三十年,契丹的蕭太師與何灌相

遇,說起了過去的事,歷數道何巡檢好箭法。何灌說:“那就是我啊。”蕭太師肅然起敬忙

向何灌行禮。何灌隨后做河東將,與西夏軍隊相遇,敵人的騎兵追了過來,何灌射出的笳都

能侵徹敵人的鎧甲,從胸前射進去,從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敵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

走了。張康國把何灌向徽宗推薦,徽宗召見了他回話,詢問起西北邊境的敵我態勢,何灌用

笏板在御榻畫圖,指著衣服上的花紋作為敵我態勢來(向皇帝講解)。皇帝說:“敵人都在

我的眼里了。”后來何灌官升提點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威州刺史、知滄州。因為治

理城都有功,轉任引進使。當時皇帝命令運送糧三十萬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說:“河水太淺

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陸路運輸要用馬車八千乘,工作量太大。這時沿邊麥子正熟,可以用運

輸糧草的費用就地加價收購麥子v”奏了上去,朝廷應允了。過不多久,何海又被任命知岷

州(熙河路),鑿引邈川水灌溉了數千頃偏僻的田地,河:皇一帶的人民把它叫做廣利渠。后

來平調到河州,不久又回至J岷州,并加“提舉熙河蘭涅弓箭手”之職。何灌向朝廷進言:”如

果先修繕水渠引水,使耕也不受到旱災的損害,那么百姓就樂于參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

的名額就能夠招足了。”朝廷聽從了何濯的建議。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質量二萬六千頃,

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壯弓雷?手,是當時西北幾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遼使在玉津園射箭,

一發命中箭靶,再次發射就沒有射中。客人說:“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

只是出于禮節讓讓你。”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觀看的人贊嘆,皇上親自賜酒犒勞他。隨

后升侍紀步軍都虞候。金兵南卜,朝廷讓所有的禁兵都出來京城交付給梁方平守衛黎陽。靖

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駐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風潰敗。黃河南岸沒有一個

人能抵御敵人,金師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

西部邊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總共和敵人作戰了三天,受到創傷,死在陣地上,當時六十

二歲。

(全國大綱卷)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T0題。

熊鼎,字伯潁,臨川人。元末舉干鄉,f龍溪書院江西寇亂,鼎結鄉兵自守。陳友諒

屢脅之,不應。鄧愈鎮江西,數年見,奇其才,薦之。太祖欲官之,以親老辭,乃留愈幕府

贊軍事。母喪除,召至京師,授德清縣丞。松江民錢鶴皋反,鄰郡大驚,鼎鎮之以靜。遷起

居注,承詔搜括故事可懲戒者,書新宮壁間。舍人耿忠使廣信還,奏郡縣官違法狀,帝遣御

史廉之。而時已頒赦書,丞相李善長再諫不納,鼎偕給事中尹正進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

復以細故煩御史,失信,且褻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設浙江按察司,

以鼎為僉事,分部臺、溫。臺、溫自方氏竊據,偽宜悍將二百人,暴橫甚。鼎盡遷之江、淮

間,民始安。平陽知州梅鎰坐贓,辨不已,民數百咸訴知州無罪。鼎將聽之,吏白鼎:“釋

知州,如故出何?”鼎嘆曰:“法以誅罪,吾敢畏譴,誅無罪人乎!”釋鎰,以情聞,報如

其奏。寧海民陳德仲支解黎異,異妻屢訴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實,立正其罪。是秋,山

東初定,設按察司,復以鼎為僉事。鼎至,奏罷不職有司數十輩,列部肅清。鼎欲稽官吏利

弊,乃令郡縣各置二歷,日書所治訟獄錢粟事,一留郡縣,一上憲府,遞更易,按歷鉤考之,

莫敢隱者。八年,西部朵九只班率部落內附,改鼎岐寧衛經歷。既至,知寇偽降,密疏論之。

帝遣使慰勞,賜裘帽,復遣中使趙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脅鼎北還。鼎責以大義,罵之,

遂與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殺。

(節選自《明史?熊鼎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元末舉于鄉,垮龍溪書院長:執掌

B.江西寇亂,鼎結鄉兵自守結:聚合

C.鄧愈鎮江西,數延見延:招聘

贊軍事贊.:輔佐

答案:C

解析:延,延請。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處事精細求實的一組是

①太祖欲官之,以親老辭②復以細故煩御史

③吾敢畏譴,誅無罪人乎④乃逮德仲,鞫實,立正其罪

⑤按歷鉤考之,莫敢隱者⑥知寇偽降,密疏論之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④D.③?⑥

答案:D

解析:①表明熊鼎孝,②是朝廷的作為。

10.卜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止確的一項是

A.熊鼎卓有才能,處變不驚。他深受鄧愈器重,留在鄧手下任職;為母親守孝后擔任德

清縣丞,其時松江有人叛亂,鄰郡驚恐,他冷靜地控制了本縣局面。

B.熊鼎思慮周詳,維護朝廷威信。廣信郡縣官員違法,皇上已頒發赦令,此時又要查究;

熊鼎認為朝廷應當取信天下,不應為小事出爾反爾,皇上這才作罷。

C.熊鼎治政有方,堅持依法辦事。分管臺、溫事務時,他遷走兇惡殘暴的官將,百姓方

才安定;平陽知州梅鎰被誣貪污行賄,他聽從民意,依法予以釋放。

D.熊鼎面對威逼,表現出凜然正氣。朵兒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覺其中有詐,不久

叛寇果然作亂,并脅迫他北還,他維護正義,責罵叛寇,最終被殺。

答案:C

解析:遷走的是方氏的偽官悍將;釋放了梅鎰,將情況上奏皇帝,皇帝回復照此執行。

第II卷

四、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鼎至,奏罷不職有司數十輩,列部肅清。

譯文:熊鼎到任,奏請罷免不稱職的官員數十人,各個部門安定清平。

解析:譯出大意給2分:“奏罷”、“有司”、“列部”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帝遣使慰勞,賜裘帽,更遣中使趙成召鼎。

譯文:皇帝派遣使者慰勞,賜給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趙成宣召熊鼎。

解析:譯出大意給3分:“裘帽”、“復遣”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參考譯文:

熊鼎,字伯潁,臨川人。元末時鄉試中舉,執掌龍溪書院。江西發生寇亂,熊鼎集結鄉

兵自守。陳友諒多次脅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鄧愈鎮撫江西,多次召請他來相見,驚異「?他

的才華,向皇上推薦。太祖要授給他官職,他說母親年老需要贍養,推辭了,于是留在鄧愈

的將軍府中,參與輔佐軍事。母親死后守孝期滿,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縣丞。后松江

平民錢鶴皋反叛,鄰近地區大為驚擾,熊鼎鎮擾他們而恢更平靜。升任起居注,奉詔搜求可

引以為戒的舊事例,寫在新宮殿的墻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廣信回來,將郡縣官員違法的情況

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訪。而當時已經頒發大赦令,丞相李善長兩次進諫暫時不派御

史,皇帝不聽,熊鼎偕同給事中尹正進言說:“朝廷廣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

會失去信用,而且褻瀆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終于沒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設浙江

按察司,熊鼎任僉事,分管臺州、溫州。臺州、溫州自從被方氏竊據以后,偽官悍將兩百人,

井常兇暴V熊鼎將他們全部遷到長江和淮河之間,百姓才安定下來.平陽知州梅鎰犯貪臟罪,

不停地分辯,幾百個平民都申訴知州無罪。熊鼎正要聽從,有一個小吏稟告道:“如果釋放

了知州,問起我們徇私故縱罪來怎磨辦?”熊鼎嘆氣說:“法律是用來誅殺罪人的,我敢因

為怕被責罰,而誅殺無辜嗎!”釋放了梅鎰,將情況上秦皇帝,皇帝回復照此執行。寧海平

民陳德仲支解了黎異,黎異的妻子多次投訴不得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陳德仲,審訊得知實情,

立刻就治了他的罪。這年秋天,山東剛剛平定,皇帝設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僉事。熊鼎

到任,奏請罷免不稱職的官員數十人,各個部門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杳官吏的好壞,于是命

令郡縣各備兩份日歷,每天記下所處理的訴訟錢糧諸事,一份留在郡縣,一份上報御史臺,

遞相更換,按日歷查考,卜面的官吏沒有敢隱瞞的。八年,西部的朵兒只班率領部落來歸附,

調熊鼎為岐寧衛經歷。到了那里,發覺敵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將情況詳加論列,報告皇帝,

皇帝派遣使者慰勞,賜給裘皮衣服和帽子,乂派中使趙成宣召熊鼎。熊鼎動身后,敵寇果然

反叛,脅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對他們申明大義,斥罵他們,于是與趙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殺。

(北京卷)

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到9題。

事有可行叩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為而難成者,有難成而易敗者。此四策

者,圣人之所獨見頂留意也。

孤①寸而伸尺,圣人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殺弟之累,齊桓有爭國之名;

然而周公以義補缺,桓公以功滅丑,而皆為賢。今以人之小過,掩其大美,則天下無圣王賢

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視,不可灼也;喉中有病,無害于息,不可鑿也。河上②之丘家,

不可勝數,猶之為易也;水激興波,高下相臨,差以尋常,猶之為平。昔者,曹子為魯將兵,

三戰不勝,亡地千里。便曹子計不顧后,足不旋踵,刎頸于陳中,則終身為破軍擒將矣。然

而曹子不羞其敗,恥死而無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戰所亡,一朝而盡之,

勇聞于天下,功立于魯國。管仲輔公子糾而不能遂,不可謂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難,不可

謂勇;束縛桎梏,不諱其恥,不可謂貞。當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里。然而管仲免于

累繳之中,立齊國之政,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田死捐軀,不顧后圖,豈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之論其里也,不計其大功,總其峪行,而求其小善,則失賢之數也。故人有厚德,無

問其小節;而有大譽,無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解鰻鮑,而蜂房不容鵠卵;小形

不足以包大體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論訓》)

注釋:①ais:彎曲。②河上:黃河邊,這里指黃河邊的平地。③涔:積水。

6.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氐碘的一項是

A.有難成而易敗者敗:毀壞

B.河上之丘冢不可勝數,猶之為多也易:平坦

C.三戰所亡,一朝而反之反:返回,這里指收回

D.不計其大功,總其監行而求小善略:簡略

【參考答案】1)

【試題分析】略是“簡要”的意思

【高考考點】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備考提示】要將選項答案帶入到語境中加以分析。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事有可行顧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獨見畫留意也

B.昔者,曹子為魯將兵

則終身為破軍擒將矣

C.像曹子計不顧后

倭管仲出死捐軀

D.布衣弗友,人君弗里

今人君論其里也

【參考答案】C

【試題分析】A轉折,去[]/順承,就,B介詞,給,替/動詞,做;I)名詞活用作動詞/名詞

【高考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以及詞類的活用

【備考提示】要把文言虛詞翻譯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能翻譯成同一個詞。聯系文句

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系。借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

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備考需要夯實課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點實虛詞的含義。

8.下列語句的括號中是補出詞語,補出后不得令文意的一項是

A.目中有疵,不舍于視,(則)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茍)無害于息,不可鑿也

C.水激興波,高下相臨,差以尋常,(而)猶之為平

I).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難,不可謂勇

【參考答案】D

【試題分析】然應為卻,表示轉折關系。

【備考提示】勾連前后句,可以確定。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世間之事是極為復雜多樣的,古代圣賢對此有獨到的見解并十分關注。

B.代價與成功總是成正比,這在周公、齊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證。

C.管仲雖稱不上智、勇、貞,但他仍為齊國的霸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D.評價人物要著眼于大處和長遠,而不能僅看一時的成敗和小的污點。

【參考答案】B

【試題分析】在曹子得到印證錯

第二部分

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30分。

10.用斜線(/)給下面短文斷句。(5分)

熹竊觀古片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

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

今人之為學者既反是矣然圣賢所以敬人之法具存于經有志之士

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

【參考答案】感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

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仆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

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既反是矣/然圣賢所以敬人之法〃

具存于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

【試題分析】單斜線為必斷句處,雙斜線處為可斷可不斷處。

【備考提示】充分掌握文言文行文的基本特點以及具有標志性的虛詞的用法。

(天津卷)

三、(1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會試錄》《鄉試錄》主考試言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職也。凡書亦猶是矣。且如國

初時,府業縣志書成,必推其鄉先生之詼學而有文者序之,不別官于其府州縣者也,請者必

當其人,其人亦必自審其無可讓而后為之,官于是者,其文優,其于是書也有功,則不讓于

鄉矣,鄉之先生,其文優,其于是書也有功,則官不敢作矣,義取于獨斷,則有自為之而不

讓于鄉與官矣,凡此者,所謂職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別有發明,則為后序””,亦有但紀歲

月而無序者,今則有兩序,有舉三四序而不止者矣,兩序,非體也,不當其人,非職'也,世

之君子不學而好多言也。

凡書有所發明,序可也,無所發明,但紀成書之歲月可也,人之患在好為人序。

唐杜牧《答莊充書》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師其人而為之。今吾與足下并生今

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讀此言,今之好為人序者可以止矣。

縣堅《重刻〈元氏長慶集〉序》日:“序者,敘所以作之指也,蓋始于子夏之序《詩》。

其后劉向以校書為職,每i編成,即有序,最為雅馴矣,坐思賦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

序于皇甫謚,自是綴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傳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

其傳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涯不可讀,有繕寫而重刻之,則人復序之,是宜敘所以刻之意可

也。而今之這者,非追論者賢,則為優劣之辯,即過稱好事,多設游揚之辭,皆我所不取也,

讀此者,今之好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選自[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九

【注】后序:寫在書后面的序文,類似于后記。

9.下面加點詞語的解釋,不尤頤的一項是

自粵而有文者序之齒尊:年長受尊崇

當其人當:充當

C.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累:累積

D、刻本之存者或謖漫不可讀漫演:模糊不清

【參考答案】B

【試題分析】當應為相等,相當之意。

【高考考點】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易錯提醒】考查重點實詞“當”,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備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出詞性。

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一

定要把對實詞的解釋帶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境。

10.下面加點的詞意義不相同的一組是

Ag如國初時,府業縣志書成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

B、官于?是者,其文優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C、其于是書也有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D、今則有兩序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參考答案】A

【試題分析】A副詞,/連詞,尚且;

【高考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備考提示】要把文言虛詞翻譯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能翻譯成同一個詞。聯系文句

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系。借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

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備考需要夯實課本中的基本篇H中重點實虛詞的含義。

①主考試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兩序,非體也

③無所發明,但紀成書之歲月可也

④自是綴支之,多有紙,你以傳者

⑤讀此言,今之好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B.(D@@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參考答案】C

【試題分析】①②是告訴一個事實,非作者觀點

【高考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

【備考提示】要看清題目要求,一字一詞地琢磨。選出一兩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選項。

要注意從離中心最遠的開始排除。必須注意每一個句子和題干規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證

關系。

12.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是

A.作者認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對作者的看法,并運用引證法使自己生物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C.給古人文集作序時,介紹了刊物情況是可以的,但不應該加褒貶

【參考答案】D

【試題分析】誤解了“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師其人而為之”的含義

【高考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易錯提醒】認真將題肢與原文對照,注意時間的前后順序。

【備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

論的語句。總體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

等。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一定要

在原文中找到和選項相關的句子,仔細地進行對照,找出其中的差異。有個別選項是對原

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個詞翻譯得不對。

第n卷

注意事項:

i.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

2.本卷共13小題,共114分。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其人亦必自審其無可讓而后為之。(3分)

(2)今與足下并生今世。(2分)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3分)

【參考答案】(1)那個人也一定要考慮(或審視)芻己沒有可以推讓的人然后再作序。

(2)現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當今時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聲.,而唯恐人們不知道我。

【試題分析】(1)審、讓;(2)足下、;(3)汲汲、不知我

【高考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易錯提醒】倒裝句

【備考提示】文言文翻譯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

審視句子特點,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

上下文對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由現代詞、成語推導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注意詞類活用、

倒裝、通假、偏義復詞。復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間關系。意譯詞語

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于原文結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后通順。

(重慶卷)

三、(木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3分,共9分)

閱讀下文,完成8—1。題。

江公皋傳

[清]藍千秋

江公諱皋,字在湄,號磊齋,世居桐城之龍眠山下。性敏慧,弱冠舉于鄉。未幾,成進

士,除瑞昌令。

瑞昌隸九江,負山帶湖,民疲茶多盜,逋賦①口枳。公至口,前令坐系凡三輩,其一競

以累死,妻子不能歸,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罷遣前令,歸其妻孥。縣郭并河,岸崩壅

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賢筑堤,為完久計,民號之日"江公堤”。是時閩、楚告警。瑞昌與楚

鄰,奸民乘間行剽劫,吏議發兵則,公曰:“此輩迫饑寒為盜,撫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

而。”因勒鄉堡長宣諭利害,督丁壯材勇者巡察,時刺取其渠魁②擊殺之,盜遂息。

未兒,遷鞏昌守。時大軍入蜀,道鞏昌,軍隊征斂繁多,百姓疲困,士卒越發驕悍,有

的私下出去搶奪民財,沒有敢呵止的。江公巡行郊外,見到幾個騎兵騎馬越過車隊,江公呵

斥他們停下來,審問得到實情,立刻捆綁起來送到大帥那里斬首示眾,從此駐軍紀律嚴明,

沒有誰敢危害百姓了。

越四歲,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獷悍。時新收粵西,兵留鎮柳州,軍中多掠奪婦女,

哭泣思歸。公白大府,繳營帥箱所掠赴郡訊之,思歸者量遠近給資遣還,凡數百人。明年,

柳帥卒,餉不繼,士拔甲啤軍門,公遽出,與期匝月給,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馳書告臺省

理發餉。餉應期至,軍乃戢。粵西山峻削,柳尤邃險,萬石離立,斤斧所不及,頗多巨木。

時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耳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問所產巨木地,

令前導,公騎偕使者往視木.行數里,至絕峨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臨崖谷,馬不

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難色。公日:“上命也,木茍可出,守臣

當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短,扶兩小吏先登,使者強隨之,半崖路絕,無置足所。公仰視木

顧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賴使者

為上言不可取狀。”使者遂還,奏免,柳民歡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聲績。為人孝友恬淡,通達時務,

習吏事。始終潔白一節,賢達皆嘆仰之。(有刪節)

[注]①逋賦:拖欠的賦稅。②渠魁:首領。③軍興旁午:軍隊征斂繁多。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硯的?項是

A.檄營帥箱所掠赴郡訊之籍:登記

B.即馳書告臺省趣發餉趣:通“趨”,前往

C.使者采木耳及柳且:將要

I).公仰視木顧使者臼顧:回頭看

答案:B

解析:趣,催促。

9.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江皋”所在有聲績”的一組是

①性敏慧,弱冠舉于鄉②為完久計,民號之曰"江公堤”

③時刺取其渠魁擊殺之,盜遂息④餉應期至,軍乃戢

⑤守臣當先以身殉⑥柳民歡呼戴上恩德

A.①@④B.②③④C.①⑤⑥I).@@@

答案:B

解析:①是說江皋生性聰明;⑤是江皋故意對使者說的話。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無碘的一項是

A.江皋到瑞昌任縣令時,當地貧困多盜,百姓長期拖欠賦不兌,前任縣令也因此受到牽累。

江皋慨然承擔所拖欠的賦稅,讓前縣令和妻兒離去:又率先捐出俸祿集資修筑河堤,造福當

地百姓。

B.江皋能體諒民情。他反對發兵剿滅“迫饑寒為盜”的平民,只殺掉了賊寇首領,消除

了盜患;對軍中被掠奪而思歸的婦女,量遠近給資遣還,凡數百人。

C.江皋處理政事冷靜果決。有軍人驕橫兇悍,漁奪百姓,他嚴厲懲治,使軍隊不再擾民;

駐柳州軍隊因欠餉喧嘩軍門,他迅速應對,設法應期發給軍餉,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曉吏事,做事靈活有謀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來粵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

邀使者親臨巨木產地,其地勢險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可后據實奏免,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答案:A

解析:是前任縣令中有三個因此受到牽連,其中一個還因為受牽累死去,江皋慨然承擔

所拖欠的賦稅,讓前縣令離去,讓牽累死去的縣令的妻兒回了家。

參考譯文:

江公名皋,字在湄,號磊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龍眼山下。生性敏捷聰慧,不到二十就

在鄉試中中舉。不長時間,成為進士,授官瑞昌令。

瑞昌隸屬九江,背靠山以湖為衣帶,民貧困多盜,百姓長期拖欠賦稅。江公到的時候,

以前的縣令因為收不上賦稅被囚系的有三任,其中一個竟然因為受牽累死去,妻子兒女不能

回家,江公慨然稟告府縣,自身承擔拖欠的賦稅,讓前任的縣令回家,讓牽累死去的縣令的

妻兒回了家。縣里的城郭連著河,河岸崩潰堵塞了原先的河道,江公捐出俸祿首先倡議集資

筑堤,作為完完長久的計策,百姓號稱它叫“江公堤”。這時閩、楚告警。瑞昌與楚地相鄰,

奸民乘機行剽劫之事,慣例吏提議發兵圍剿,江公說:“這些人是為饑寒所迫淪為盜賊的,

安撫他們很容易,如果威逼,就會使他們跑到楚地去依靠強盜了。。”于是勒令鄉堡長宣諭

利害,督促有才能勇敢的「壯巡察,刺探取的他們的首領擊殺,盜賊于是平息。

不久,升遷鞏昌守。當時大軍進入蜀地,取道鞏昌,軍興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驕悍,

或竊出漁奪,無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見數騎馳突過車,斥止驗問得實,立縛送大帥斬以徇,

由是兵衛肅然莫敢犯。

過了四年,調任柳州刺史。柳州地方偏僻穿著蠻服,民俗獷悍。當時剛剛收收粵西,軍

隊留鎮柳州,軍中經常掠奪婦女,婦女們哭泣著想回家。江公稟告大府,命令營帥皇F掠奪

的婦女到郡中訊問,想回家的婦女衡量路的遠近給錢遣還,總共數百人。第二年,柳州的統

帥去世,糧餉不能接繼,士穿著盔甲在軍門喧嘩,江公立刻出來,與他們約定一個月供給糧

餉,士卒相信江公,慢慢散去。江公立即派人騎馬送信索告臺省催促發餉。糧餉應期至,軍

乃安定。粵西的山險峻陡峭,柳州尤其深邃險峻,數萬石頭分散挺立,斧子砍伐不到的地方,

有很多巨木。當時皇上正修建太和殿,使者采購木頭將要到柳州,柳州的百姓非常恐慌。不

長時間,使者來到,江公就招呼柳州的百姓問產巨木的地方,讓他們做向導,江公騎馬偕同

使者前往看木頭。走了數里,到了陡峭的山下,山石嶙峋,樹木繁密挺出,下面臨近崖谷,

馬不能向前走。江公解卜.馬鞍,坐在地上稍微休息,徒步邀請使者登山,使者面有難色。江

公說:“這是皇上的命令,木頭如果能運出,我應當親自做示范。”于是穿著短衣拿著手杖,

扶著兩個小吏先登,使者勉強跟隨,到了半崖道路斷絕,沒有放腳的地方。公抬頭看著樹木

回頭對使者說:“怎么樣?”使者咋舌,大呼立刻回去,說:“這是不能運出的。"江公曰:

“木頭都在這里,依靠使者對皇上說不能取的的情形。”使者于是返回,上奏免除采購木頭,

柳州的百姓歡呼感激皇上的恩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歲,在康熙乙未年去世。江公生性廉明,故任官的地方都有聲績。為人

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生性恬浪,通達時務,熟悉吏事。自始至終品格高潔堅守i種節操,賢達

的人贊嘆仰視他。

四、(本大題共3小題,共22分)

11.(】)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共7分)

①此輩迫饑寒為盜,撫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3分)

答案:這些人是為饑寒所迫淪為盜賊的,安擾他們很容易,如果威逼,就會使他們跑到

楚地去依靠強盜了。

解析:注意“迫”、“撫”、“走”、“藉”的翻譯。

②斥止驗問得實,立縛送大帥斬以徇,由是兵衛肅然莫敢犯。(4分)

答案:(江皋)呵斥他們停下來,審問得到實情,立刻捆綁起來送到大帥那里斬首示眾,

從此駐軍紀律嚴明,沒有誰敢危害百姓了。

解析:注意“斥止”、“斬以徇”“由是”“肅然”的翻譯“

(2)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線的部分斷句(3分)

君子之于射也,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于其

心也。

(明)王守仁《觀德亭記》

答案: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目/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

于其心也

解析:標點:君子之于射也,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

以觀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翻譯:君子射箭的時候,內心態及端止,外表身體站直,

拿著弓箭瞄準,這樣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過射箭來觀察一個人的品德。品德,

是從內心中體現出來的。

(山東卷)

三、(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g-i2題。

桓公問治民于管子咒管子對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勿懼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日:“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對曰:“質信

極忠,嚴以有禮,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日;“請聞其說。”管仲對曰;“信也者,

民信之;忠也者,民懷之;嚴也者,民畏之;禮也者,民美之。語曰,澤命不渝,信也;非

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堅中外正,嚴也;質信以讓,禮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問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時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對曰:“可。”公曰:“安始而

可?”管子對曰:“始于愛民。”公曰:“愛民之道奈何?”管子對曰:“公修公族,家修

家族,使相連以事,相及以祿,則民相親矣。放舊罪,修舊宗,立無后,則民殖矣。省刑罰,

薄賦斂,則民富矣。鄉建賢士,使教于國,則民有禮矣。出令不改,則民正矣。此愛民之道

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見。立有間,有二鴻飛而過之。桓公嘆曰:“仲父,今彼鴻鵠有時而

南,有時而北,有時而往,有時而來,四方無遠,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

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對。(是不是因為有兩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們的意向通達

于天下呢?)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對?”管子對日:“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

是以不敢對。"桓公曰:“仲父胡為然?盍不當言,寡人其有鄉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猶飛

鴻之有羽翼也,若濟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將安聞道而得度哉?”

管子對曰:“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桓公變躬遷席,拱手而問曰:“敢

問何謂其本?”管子對日:“齊國百姓,公之本也。人甚憂饑,而稅斂重;人甚懼死,而刑

政險;人甚傷勞,而上舉事不時。公輕其稅斂則人不憂伏: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舉事以時,

則人不傷勞。”桓公曰:“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聞命矣,不敢擅也,將薦之先君。”于

是令百宜有司,削方墨筆。明日,皆朝于太廟之門,朝定令于百吏,,使稅者百一鐘,孤幼不

刑,澤梁時縱,關譏而不征,市書而不賦,近者示之以忠信,遠者示之以禮義。行此數年,

而民歸之如流水。

(節選自《管子》,《四部

叢刊》本,有刪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齊國國相。②干時,謀求定時會盟諸侯v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勿己。如是,又何以行之己:停止

B.澤命不渝,信也渝:堅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

D.若濟大水有舟楫也濟:渡過

解析:B、渝,改變、違背。可以用成語聯想法:矢志不渝,立誓決不改變自己的志向。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卜乎故燕士欲結于君

B.拱手而問日朝濟而夕設版焉

C.緩其刑政則人不懼死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D.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續耳

解析:答案C表條件,那么。A、介詞,在:介詞,跟。B、表修飾,連接狀語;表轉折。

D、取獨;的。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體現以民為本思想的一組是

①必知其疾,而憂之以德②人甚憂饑而稅斂重,人其懼死而刑政險

③省刑罰,薄賦斂④皆朝于太廟之門,朝定令于百吏

⑤齊國百姓,公之本也⑥近者示之以忠信,遠者示之以禮義

A.①③⑤B.①

@?

C.②③⑤D.②

??

解析:A.①、體現了。②、不是。③、是。④、為官吏立法令,不是。

⑤、很直接,是。⑥、是。

12.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信”“仁”“嚴”“禮”是為政的重要原則,也就是國君要對百姓講究信用,施行仁愛,

嚴肅法紀,提倡禮儀。

B.齊桓公想通過修明政事,提高齊國的政治地位,達到會盟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

仲的認可和輔佐。

C.對于桓公稱新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明確表達了反對意見,并表明了自

己的政治主張。

D.齊桓公有抱負,能納諫,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

擁護。

答案C.以退為進,錯誤。

第H卷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勿懼以罪,勿止以力。

譯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罰讓百姓害怕,不要用強力阻止百姓。

(2)出令不改,則民正矣v”

譯文:(國君)發出的政令不隨意更改,那么百姓就會走上正軌。

(3)君若將欲即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

譯文:國君你想要稱霸諸侯成就大事嗎,那么就一定要從它根本的事情做起。

譯文:

桓公問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說:“凡治理人民,一必須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

三是不用刑罰恐嚇,四是不用強力禁制。注意這四點,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說:“我知

道這四條很好,但是人民少,該怎么辦呢?"管仲回答說:“人民少,并不可怕。從前天子

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備上述四條,怎么怕人民少呢?治埋人民,不知其疾苦則人民

憎恨,不厚施德惠則人民多怨,用刑罰恐嚇則人民多行欺詐,用強力禁制則是去者不肯再回,

來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說:“好,既然如此,

又該怎樣具體實行呢?”管仲回答說:“誠信而極仁,嚴肅而有禮,認真注意這四者,就可

以實行。”桓公說:“請詳細加以說明。”管仲回答說:“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

人民就懷德;嚴肅,人民就敬畏;有禮,人民就贊美.常語說,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

信;非其所欲不強加于人,就是仁;內心堅定而儀表端正,就是嚴;誠信而謙讓,就是禮。”

桓公說:“好呵!

桓公又問說;“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時于天下,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說;“可以。”桓公

說:“從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說:“從愛民做起。”桓公說:“愛民之道如何?”管子

回答說:“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們事業互相關系,俸祿互相補助,人民就相親了。寬

放舊罪,救助舊宗,為無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減少刑罰,薄收賦稅,人民就富裕了。

各鄉選用賢土,使之施教于國,人民就有禮了。出令不改,人民就務正了。這些就是愛民之

道。”桓公說:“人民富裕而又團結了,該如何使用他們呢?”

管子說:“開發財源提倡百工,以保障人們的需用;貢獻才力而尊崇賢士,以獎勵人們求知;

施刑罰不要苛刻,以有利于百姓。實行這些措施沒有私心,就能夠團結眾人;說話一定算數,

法令就不會失靈。這就是役使人民的辦法。”

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進見。站了一會兒,有兩只鴻雁飛過。桓公嘆息說:“仲父,

那些鴻雁時而南匕,時而北飛,時而去,時而來,不論四方多遠,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

是因為有兩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們的意向通達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沒有回答。桓公

說:“你們兩位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說:“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業的心愿,而我則

不是成就新王之業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說:“仲父何必這樣,為什么不進直言,

使我有個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飛鴻有羽翼,過河有船只一樣,仲父不發一言教導我,我

雖然有兩只耳朵,又怎么聽到治國之道和學得治國的法度呢?”管子呵I答說:“您要成就霸

王之業興舉大事么?這就必須從它的根本事情做起。”桓公移動身體離開席位,拱手而發問

說:“敢問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說:“齊國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饑餓,

而當前收稅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當前刑政嚴酷;百姓很怕勞頓,而國家舉事竟沒有時間

限定。您若能輕征賦稅,百姓就不愁饑餓;寬緩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舉事有時間限定,

百姓就不愁勞頓了。"桓公說:“我聽到仲父說的這三點,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聽這些話,

要舉薦給先君才行。”于是命令百官有司,削好木板并備好墨筆。第二天,全體都在太廟的

門庭朝見,為百官確立了法令。使納稅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準處刑,水澤按時開放,關

卡只查問而不征稅,市場只書契而不深稅,對近處示以忠信,對遠處示以禮義。這樣實行了

幾年,人民歸附之眾,竟好象流水一樣。

(廣東卷)

二、本大題7小題,共3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題。

東鄉羅提督戰功,見于《圣武記》者詳矣。蘇智能亦自可韜,非徒以武力雄一時也。公

嘗率兵入南山,搜余賊,村人苦猴群盜食田糧,晨必發火器驚之。公問故,令獲一猴來,剃

其毛,畫面為大眼諸丑怪狀。明晨俟群猴來,縱之去,皆驚走。后不復至。

官夔州游擊,夔關臨峽,山水迅急,瞬息千里,鹽梟至則鳴金叫呼,越關以過,船皆設

炮械,兩旁系大竹;彎如弓,他船追及,斷系發之,船必覆,人莫敢接。公募善泅者,持利

鋸匿上流水中,俟船過,,附而鋸其舵,強關適斷,船不能行,觸石破,盡獲之。

羅少亡賴,數行竊,令捕之杖斃,棄諸野。中夜而蘇,匍匐至一老嫗家,周之,乃改行,

投身軍營,驍勇冠絕儕輩。當趙金龍之亂,羅受命,與總督盧公坤往平之,賊已困,將擒矣。

時宣宗以尚書宗室禧恩來督軍,未至,諸公議待禧至,羅日一“圍久師怠,賊必遁。”遂違

眾一戰,殲賊且盡。

羅每對人言生平作賊事,不少諱,并請文人歷敘其字,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

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過門日:“有方可救,但得錢三十千乃能配藥。”羅自念貧簍,

安得三十千錢,語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餓死耳。茍鬻汝,得錢買藥,則兩活矣。”妻

泣而從之,病果覆。

羅既官游擊乃遣人訪其妻以重金贖還為夫婦如初報其鬻身救夫之義也此事不足訓然以視

少共艱苦既貴而厭棄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區殆不可以道里計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學家之

律繩之

(選自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將略篇》,有刪改)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蟀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村人苛猴群盜食田糧痛苦

B.明晨俟群猴來,縱之去騰躍

C.宣夔州游擊,夔關臨峽做官

D.冰關適斷,船不能行碰到

【答案】C(A.為……所苦,苦于……,使困苦,困于。例:《列子?湯問》:“何苦而不

平?”(苦于山挖不平)《史記?陳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B.釋放;放走。例:

縱火,縱虎歸山,七擒七縱。I).到達,抵達。例:抵京,抵臨,平安抵達。)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基智能亦自可韜語基妻曰……

B.非徒以武力雄一時也越關以過,船皆設炮械

C,令捕々杖斃,棄諸野妻泣而從之,病果搜

D.遂違眾一戰,殲賊且盡吾病且死,汝亦餓死耳

【答案】B(憑,介詞/相當于“而“,表順承。A.他的,代詞。C.他,代羅提督。D.將,

將近,副詞。)

7.下列各組詞語,都能表現羅提督“足智多謀”的一組是(3分)

①嘗率兵入南山,搜余賊②畫面為大眼諸五怪狀

③俟船過,附而鋸其舵④乃改行,投身軍營

⑤羅日:“圍久師怠,賊必遁。”⑥得錢買藥,則兩活矣。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1).②④⑥

【答案】B(①敘述他曾經率兵到南山。④敘述他投身行伍。⑥敘述他跟妻子商量賣身以求錢

治病事,這點勉強可算是。)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南山的一個村子里,群猴偷吃莊稼,村民深受齊其害。羅提督巧用計策,幫助他解決了

猴患。

B.為了對付鹽梟,羅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屬避其鋒芒,暗中襲擊,取得了輝煌

戰果。

C.羅提督年輕時曾經誤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趙金龍之亂時,立下了汗馬

功勞。

D.羅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諱那段行竊經歷,讓他人提醒自己,引以為鑒,再也不做違法

之事。

【答案】D(“讓他人提醒自己,引以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無依據.)

9.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4分)

羅既官游擊/乃遣人訪其妻/以重金贖還/為夫婦如初/報其鬻身救夫之義也/此事不

足訓/然以視少共艱苦/既貴而厭棄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區/殆不可以道里計/天生豪杰/

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學家之律繩之

【評分說明】共12處,每錯3處扣1分。

【標點如下】

羅既官游擊,乃遣人訪其妻。以重金贖還,為夫婦如初,報其鬻身救夫之義也。此事不

足訓,然以視少共艱苦,既貴而厭棄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區,殆不可以道里計。天生豪杰,

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學家之律繩之?

【補充注釋】

①鬻,本義為“粥”,引申為“賣”。鬻文(為人撰寫文章而接受酬勞,即“賣文”),

需技(出賣技藝以謀生),鬻歌(賣歌,以歌唱謀生),濯爵(出賣官爵)。成語“賣官鬻

爵”,形容政治腐敗,統治階級靠出賣官職來搜刮財富。

②訓,典式,法則。成語“不足為訓”,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或榜樣。

③糟糠,酒糟糠皮,是窮人賴以生活的食物。后常用“糟糠”形容窮困共患難。“貧賤

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富貴時不要忘記貧賤時的知心朋友,不要拋棄共同患難過

的妻子)。

④道里,指道學家主張的法則、規律。

⑤磊磊落落,一一分明的樣子,也形容胸懷坦蕩。

⑥繩,木工用的墨線,引申為標準、法則,又引申為按一定的標準去衡量、糾正。繩墨,

準繩,繩正,繩之以法V

(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鋸匿上流水中。

【答案】羅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或:士兵/勇士),(讓他們)拿著鋒

利的鋸子隱藏(或:躲藏/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3分。泅、上流、句意,各1分)

②并請文人歷敘其事,洵奇男子也。

【答案】(羅提督)還(或:并且)邀請(或:延聘)文人(或:讀書人)詳細地(或:

清晰地)記載他(做賊)的事情,(這種胸襟),確實是個非凡(或:異乎尋常/奇特/奇異)

的男子漢啊。(3分。歷、洵、“洵奇男子也”句式,各1分)

【補注】洵,誠然,確實。《詩?邢風?靜女》:“洵美且異。”

(江蘇卷)

二、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陳公弼傳

蘇軾

公諱希鳧,字公弼。天圣八年進士第。始為長沙縣。浮屠有海印國師者,交通權員人,

肆為奸利,人莫敢正視.公捕置諸法,一具大聳.夫為雪都°老更曾腆侮法粥獄.以公少年

號之。公視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頭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覿歲斂民財祭鬼,

謂之春齋,否則有火災。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毀淫祠數百區,勒巫為農者七I?余

家。

盜起,知房州。州素無兵備,民凜凜欲亡去。公以牢城卒雜山河戶得數百人,日夜部勒,

聲振山南。民恃以安,盜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盜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

至為暴。或告有大盜入境且及門,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滿無得發。士皆植

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動,乃下馬拜,請死,曰:“初不知公官軍也。”吏士請斬甲以徇。公

不可,獨治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盜自蕊。

淮南饑,安撫、轉運使皆言壽春守王正民不任職,正民坐免。詔公乘傳往代之。轉運使

調里胥米而強其役,凡十三萬石,謂之折役米。米翔於,民益饑。公至則除之,且表其事,

又言正民無罪,職事辦治。詔復以正民為鄂州。

徙知廬州。虎翼軍士屯壽春者以謀反誅,而遷其余不反者數百人于廬,土方自疑不安。

一口,有竊入府舍將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貸而流之,盡以其余給左右使令,

且以守倉庫。

為京西轉運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動汝洛間。公聞之,即日輕騎出按。斬元

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嚴而不殘9

(選自《蘇軾文集》,有刪節)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一縣大等聳:震驚。B.以公少年藥之易:更換。

C.甲不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