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學期12月語文試題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1頁
高一上學期12月語文試題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2頁
高一上學期12月語文試題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3頁
高一上學期12月語文試題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4頁
高一上學期12月語文試題匯編:古代詩歌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詩歌閱讀廣東省揭陽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赤壁懷古①(節選)蘇轍新破荊州得水軍,鼓行夏口氣如云。千艘已共長江崄,百勝安知赤壁焚。觜距②方強要一斗,君臣已定勢三分。古來伐國須觀釁③,意突成功所未聞。[注]①寫作此詩時,宋神宗決定進攻西夏,動用了自王安石變法以來積攢的所有財富,試圖一擊蕩平西夏。兩年后戰事慘敗。②觜距:禽鳥的嘴和爪甲。比喻決勝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觀釁:窺伺敵人的間隙以便行動。1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所寫之事與蘇軾《赤壁賦》“破荊州,下江陵”所依據的歷史事實基本相同。B.“安知赤壁焚”強調了曹軍在赤壁的意外慘敗,并與結句“未聞”形成呼應。C.前兩聯以描寫為主,后兩聯以議論為主,具體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D.該詩為懷古詩,從赤壁之戰中引出教訓,隱含對統治者貿然出兵討伐西夏的批判。13.本詩所刻畫的曹操與《短歌行》中呈現的曹操形象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答案】12.C13.①本詩中曹操意氣用事,好大喜功,缺乏理智,最終慘敗。他在破荊州后充滿高昂的斗志和必勝的信心,但勝利讓他過于自信從而忽視了對潛在危險的警惕,最終輸給了對方。②《短歌行》中的曹操求賢若渴,有雄心壯志,他感慨人生苦短,盼賢才來歸,借賢才之力,助自己一統天下。【解析】【導語】蘇轍《赤壁懷古》通過對曹操赤壁敗局的反思,揭示了用兵需審時度勢的重要性,全詩以史論事,借古諷今。詩作前半描寫歷史場景,后半轉為議論,剖析失敗原因,表達了對統治者魯莽用兵的隱憂和批判,兼具史識與理性深度。【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C.“前兩聯以描寫為主”錯。前兩聯寫曹操攻下荊州得到諸多水軍,于是帶領千艘戰船到達赤壁準備與孫劉聯軍大戰,結果沒想到被一把大火燒了戰船。這是記敘了曹操赤壁之戰的情景,因此前兩聯以記敘為主。故選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本詩開頭“新破荊州得水軍,鼓行夏口氣如云”,寫曹操攻破荊州,充實了水軍,大軍浩浩蕩蕩向夏口挺進,突出了高昂的斗志和必勝的信心。但是強大的實力和接連的勝利讓曹操過于自信從而忽視了對潛在的危險的警惕,“千艘已共長江崄,百勝安知赤壁焚”,最終在赤壁被一把大火焚燒,輸給了對方。詩歌意在突出曹操志得意滿地出征與慘敗的結局,刻畫其意氣用事,缺乏理智,過于急迫,好大喜功的形象。②《短歌行》詩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感慨人生苦短,進而引發下文對賢才的渴望和尊重,?“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他以酒為媒,?以詩會友,?通過宴飲賓客的描寫,?表現了對賢才的急切心情。?其次,?“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寫曹操像高山不辭土石,大海不棄涓流一樣渴望賢才。愿如周公一般禮賢下士,天下歸心,表現曹操盼賢才來歸,想借賢才之力來助自己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短歌行》?中呈現的曹操形象既有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豪邁與堅定,?又有對人才的尊重和對未來的憧憬。廣東省江門市培英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春日懷秦髯李彭山雨蕭蕭作快睛,郊園物物近清明。花如解語迎人笑,草不知名隨意生。晚節漸于春事懶,病軀卻怕酒壺傾。睡余苦憶舊交友,應在日邊聽流鶯。14.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兩句寫雨過天晴,詩人來到小園漫步,不僅交待了時令,也寫出了天氣倏忽多變的特點。B.“晚節漸于春事懶”一句,由“承”入“轉”,寫詩人雖然年事漸高,但游興不減,心情歡暢。C.“病軀卻怕酒壺傾”,“卻怕”二字,既有對病體的客觀描述,又抒發無法飲酒的抑郁頹唐之情。D.“睡余苦憶舊交友”寫對友人思念,不是“長憶”而是“苦憶”,用字分量極重,表現了友情之深。15.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答案】14.B15.頷聯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畫面。花兒似乎懂得人意,笑顏相迎,不知名的小草自由自在地生長,展現了春日的自然之美和生命的活力。【解析】【分析】【導語】該詩將山雨初晴、小園清明的春景與詩人晚年體弱的狀態相對比,借“花如解語”、“草不知名”表達春意盎然。通過描繪景物、敘說身心懶怠和對友人的苦憶,表現了詩人對生命之短暫和友情之深切的感慨。【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但游興不減,心情歡暢”錯誤。根據“晚節漸于春事懶”可知,詩歌到此出現一大轉折。盡管春天是如此嫵媚動人,盡管人們為春天的到來而心情歡暢,但詩人卻年事漸高,游興闌珊(將盡)。故選B。【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花如解語迎人笑”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花朵比作能夠理解人心、與人交流的存在。春天里,各種花卉競相開放,它們的美麗和鮮艷似乎是在向過往的人們展示自己的魅力,仿佛是在用笑臉歡迎每一個路過的行人。這種表達方式賦予了花朵生命和情感,讓讀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氛圍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草不知名隨意生”進一步展現了春天萬物復蘇的景象。那些沒有特定名字或者人們不太注意的小草在春光中自由自在地生長,不受任何約束,這體現了春天生命力的旺盛。詩人成功地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萬物欣欣向榮的畫面,既表現了大自然的美麗風光,也傳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廣東省珠海市田家炳中學2024-2025學年上學期高一年級12月考試語文試卷(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小題。早雁①杜牧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仙掌②月明孤影過,長門③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注釋:①公元842年(唐武宗會昌二年)舊歷八月,北方回鶻族烏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邊民紛紛逃亡。②仙掌:皇宮求仙時以銅鑄人托盤承露的一種設施。③長門:漢代宮殿之名,這里指朝廷。16.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A.首聯“驚飛四散哀”一句,從情態、動作到聲音,寫出連續發生的情景,層次分明而又貫通一氣,動態描寫真切凝煉。B.頷聯“孤影過”、“數聲來”,一繪影,一寫聲,都與上聯“驚飛四散”相應,寫的是失群離散、形單影只之雁。C.頸聯“須知”、“豈逐”,遙想大雁的北歸。詩人從它們的“驚飛四散”,想到它們的北歸,繼而想到它們異日的無家可歸。D.尾聯“莫厭”勸說南飛的征雁不要暫居瀟湘一帶,雖然那里水多菰米綠苔也多,但人煙太稀少,并非一個安身立命之所。17.《唐詩繹》評此詩說“此借雁而傷流寓也”。意思是這首詩通過描繪大雁的形象來表達對流離失所的人的同情和傷感,請結合詩句,說明作者如何“借雁傷流寓”。【答案】16.D17.①首聯:以大雁遭襲驚飛四散,比喻邊民受回鶻南侵而流離失所的悲慘狀況。②頷聯:借孤雁飛過皇宮的孤影和哀鳴,烘托邊民逃亡的孤獨凄涼,暗示統治者對邊民的冷漠。③頸聯:由大雁南飛遙想其北歸之難,暗示邊民歸鄉渺茫,表達對邊民命運的關切。④尾聯:勸慰大雁在瀟湘安居,體現詩人對邊民的關懷同情。【解析】【導語】《早雁》是杜牧的一首借物抒情佳作。首聯描繪雁遭襲驚飛之景,奠定哀傷基調。頷聯借孤雁過長安宮闕,烘托出邊民的孤獨凄涼與統治者的冷漠。頸聯由南飛遙想北歸之難,體現對流民的關切。尾聯勸慰大雁在瀟湘安居,表達對邊民的關懷同情。全詩采用比興象征手法,風格婉曲細膩,清麗含蓄。【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勸說南飛的征雁不要暫居瀟湘一帶……”錯誤。“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的意思是“不要嫌棄瀟湘一帶人煙稀少,那里有很多菰米和莓苔可以供大雁食用”,這是在勸慰大雁可以在瀟湘一帶暫居。故選D。【1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形象,品味感情的能力。①首聯“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詩人以大雁在金河地區遭到胡騎的襲擊,驚飛四散、哀鳴不已的情景,生動地比喻了邊民在回鶻族入侵時遭受的突然災難,被迫逃離家園、流離失所的悲慘狀況。②頷聯“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描繪了孤雁在月明之夜飛過皇宮的孤獨身影和凄涼叫聲。借孤雁的形象,烘托出邊民們在逃亡過程中的孤獨、無助和凄涼,他們像這只孤雁一樣,離開了熟悉的家園,在陌生的環境中獨自漂泊,暗示統治者對邊民的冷漠。③頸聯“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詩人通過對大雁能否北歸的擔憂,暗示了邊民們在戰亂未平的情況下,歸鄉之路的艱難和渺茫。即使春天到來,胡騎依然在北方肆虐,邊民們有家難回,只能繼續在南方流浪,表達了對流離失所的人們未來命運的深切憂慮。④尾聯“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詩人勸慰大雁不要嫌棄瀟湘一帶人煙稀少,那里有充足的食物可供生存。這其實是詩人對流離失所的邊民的一種關懷和同情,希望他們能在南方找到暫時的安身之所,在艱難的處境中生存下去,體現了詩人對這些流寓之人的體貼和憐憫之情。廣東省六校(茂名一中,惠州一中,河源一中等)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聯合考試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作劈頭就說:“我來竟何事?”這是詩人自問,流露出與杜甫分別后的孤寂意味。“高臥”實際上就是指詩人閑居乏味的生活。B.眼前的沙丘城對于詩人來說,像是別無所見,別無所聞,只有城邊的老樹,在秋風中日夜發出瑟瑟之聲,令詩人更加思念友人,追憶往事。C.“魯酒不可醉”,指魯酒味道太淡,無法使人醉倒。這與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中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有異曲同工之妙。D.詩歌中間四句雖然不是工整的對仗,但其中部分詞語對仗。這種散中有對的章法,使得全詩具有一種自然而凝重的風格。16.詩人是如何表達對杜甫的思念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6分)15.C(C項,“魯酒不可醉”,不是指魯酒味道太淡,無法使人醉倒,而是因為沒有共賞之人,喝酒也不能消愁,表達了對杜甫深深的思念之情。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中的“三杯兩盞淡酒”也不是真的酒淡,而是愁太多太重,酒壓不住愁緒而讓人覺得酒淡。)16.①借景抒情。城邊的老樹,在秋風中日夜發出瑟瑟之聲,營造了蕭瑟凄寂的氣氛,更令詩人思念友人,愁思難解。②借事抒情。詩人想借喝酒、聽歌排遣愁緒。但因友人離去,無人共賞,沒有興致去痛飲酣醉,歌聲也只能空有其情。“不”和“空”二字,大大地加重了悲傷。③比喻抒情。詩人將自己的思念之情比喻為汶水。汶水浩蕩不息地緊隨友人悠悠南行。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絕的意境,更抒發詩人與杜甫離別后的孤寂、相思之情。④直接抒情。尾聯說出“思君”二字,直接表達對友人的思念。【評分參考】①答案側重前3點,前3點中,答對任意2點即可滿分,每點3分;②指出手法1分,聯系詩句解釋正確2分;③若答第4點,則酌情給2分。【解析】本題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作答時,注意審查題干:“如何表達思念”,問的是抒情手法;“請作簡要分析”,要求結合詩句分析。詩人送別了杜甫,結束那種充滿著友情與歡樂的生活,獨自一人回到沙丘城,倍感孤寂。此詩就是抒發了這種情境之下的無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詩歌一、二句是詩人自問,其中頗有幾分難言的苦惱,引起讀者的關注,并造成懸念。三、四句則轉向客觀景物的描繪,蕭瑟的秋風,凄清的氣氛,更令詩人愁思難解,這是借景抒情。但愁情太重,又寄希望于喝酒、聽歌繼續解愁,這是借事抒情。無奈美酒無人共飲,好歌也徒有其情,只好繼續尋找解愁之法,也就逼出了下文寄情于流水,用比喻訴說綿綿不絕的相思,形成了語盡情長的韻味。【詩歌譯文】我近來終究是為了什么事?高枕安臥在這沙丘城。沙丘城邊有蒼老古樹,白日黑夜沙沙發聲與秋聲相連。魯地酒薄難使人醉,齊歌情濃徒然向誰。我思念你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蕩蕩向南流去寄托著我的深情。廣東省肇慶市廣信中學、四會市四會中學等五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第二次段考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薊中作高適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邊城何蕭條,白日黃云昏。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①。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②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③【注】①翻:通“反”。②安祿山為奪取邊功,數次侵擾奚、契丹,引起邊患,卻被唐玄宗封為東平郡王。③“孫吳”指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和吳起;“閉門”指東漢名士陳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絕入仕,故“閉門懸車,棲遲養老”。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開頭以“沙漠”“塞垣”等特有景物勾勒了一幅塞外圖畫,又用白描手法刻畫了“白日”昏暗、寒云蒼茫的蕭條之景。B.“邊城何蕭條”一句中的“何”字和形容詞“蕭條”,強烈地暗示出詩人的感慨之深與憂愁之重,為下文議論抒情做了鋪墊。C.全詩敘事寫景,形象逼真,境界渾樸;議論、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語言看似平淡質樸,但字字含情,情感濃烈。D.“一到”引出由前面虛實結合的敘事寫景到后面議論、抒情的轉折,又巧妙指出了“邊城何蕭條”的具體原因:“胡虜”的反叛。16.全詩是如何抒發作者的惆悵之情的?請簡要分析概括。【答案】15.D16.①借景抒情:開篇以“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展現塞外風貌,繼以“邊城何蕭條,白日黃云昏”著力描繪邊城的荒涼與昏暗,渲染出壓抑氛圍,借景表達對邊城衰敗的惆悵。②敘事抒情:“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敘述征戰之地胡虜反叛之事,體現詩人對邊境安全的擔憂,傳達出面對動蕩局勢的惆悵。 ③用典抒情:“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借孫臏、吳起及陳寔典故,抒發空有抱負卻難施展而只能歸隱的惆悵,融入壯志難酬與對現實的不滿,使惆悵更顯深沉。④運用對比:“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借自身有安邊策卻未被采用,與邊將無功受賞對比,暗諷朝廷賞罰不明,表現出詩人內心的無奈、憤懣與惆悵。【解析】【導語】《薊中作》通過描繪邊塞的蕭條與戰亂,表達了作者對邊境動亂的憂慮與對國家安危的關切。全詩以寫景開篇,用議論點明朝廷忽視邊患的問題,抒發對亂世無奈和無法施展抱負的惆悵。高適以平淡的語言傳遞出深沉的感情,對邊疆守將的不滿也一并揭示,表現了詩人的家國情懷與自我失落。【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D.“虛實結合的敘事寫景”錯,詩歌前四句描繪邊塞蒼涼的景象,“沙漠”“塞垣”“邊城”“白日”“黃云”均為作者所見之景,即寫景是實寫。故選D。【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詩的開頭“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以“沙漠”“塞垣”這些塞外特有的景物,為讀者勾勒出一個廣闊的塞外空間場景。接著“邊城何蕭條,白日黃云昏”對邊城的景象進行細致描繪。“蕭條”一詞直接點明邊城的荒蕪冷落,“白日黃云昏”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寫,白日被昏黃的云層籠罩,給人一種壓抑、沉悶的感覺。這種荒涼的塞外景色,引發了詩人內心的惆悵情緒。詩人看到邊城的衰敗和荒涼,心生感慨,借眼前之景抒發了對邊城現狀的擔憂和惆悵。②“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這兩句是敘事。詩人每次到達征戰之地,就會憂愁胡人反叛。這表明詩人心系邊疆戰事,他所“愁”的是胡虜反叛帶來的戰亂。這種敘述體現了詩人對國家邊境安全的深切關懷。詩人在敘事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通過“每愁”二字,讓讀者感受到他頻繁地為邊患而憂愁,從而抒發了自己面對動蕩不安的邊境局勢的惆悵。③“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詩人引用孫臏和吳起這兩位軍事家的事跡,他們有軍事才能得以施展,而自己空有抱負卻無法實現。又用東漢名士陳寔“閉門懸車,棲遲養老”的典故,表達自己對現實失望,無奈歸隱的心情。通過這些典故,詩人將自己的個人遭遇與歷史人物相聯系,更加深刻地抒發了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惆悵之情。④“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暗示自己有安定邊疆的良策,但是將領們卻憑借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皇帝的恩寵。這是用現實中的不合理現象來表達自己的憤懣和惆悵。廣東省佛山市H7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聯考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贈恩師①稽承謙萬事由來夙有緣,七齡問字記當年。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②道已傳。每盼鳳巢阿閣上,果摩麟頂③絳帷④前。德門善慶知無限,佇見驪珠顆顆圓。[注]①這是詩人稽承謙送給老師袁枚的一首詩。②立雪深時:程門立雪。宋代的楊時和游酢去拜見程頤,當時程頤正閉目養神,楊時和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門外等候,等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經下了一尺多深。③麟頂:象征高深的學問。④絳帷:紅色的帷帳,常用來形容學堂或講壇的莊嚴。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人感慨世間萬事向來是有緣分的,接著回憶起當年七歲時跟隨先生學習的經歷。B.詩人借用了“程門立雪”的典故,表明在“程門立雪”的過程中已領會到學習的道理。C.鳳凰象征高貴和吉祥,詩中以“鳳巢阿閣”為喻,表現了詩人對顯赫仕途的追求。D.尾聯用“驪珠”比喻珍貴的學習成果,表達了對先生學識與教導的敬佩和贊美之情。16.詩人寫給老師的這首詩,抒發了他對從師和學習的哪些看法?結合全詩簡要概括。(6分)15.C(“表現了詩人對顯赫仕途的追求”理解錯誤。“每盼鳳巢阿閣上,果摩麟頂絳帷前”意思是每每盼望能在樓閣上鑄就鳳巢,果然在莊嚴的講席前接觸到高深的學問。詩人是希望能夠獲得高深學問,而非追求顯赫仕途)16.①從師講求緣分,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老師。②學習要趁早,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③求學應誠懇執著,像程門立雪一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④從師應對老師心有尊重、常懷感恩。(每點2分,任答三點得6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廣東省深圳市聚龍科學中學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鷓鴣天①[宋]蘇軾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②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注釋]①這首詞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②紅蕖,紅荷花的別名。1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A.上片“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兩句描摹近景:其中既有動景,又有靜景,意象開闊,層次分明。在短短的兩句中竟然寫出了林、山、竹、墻、蟬、草、池塘七種景物。B.“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兩句,寫景有色有香,有動有靜,空中與地上兩組景象相得益彰,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麗圖卷。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寫作者太陽西落時手拄藜杖緩步游賞,表現他自得其樂的狀態。這三句似人物素描畫,通過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D.“殷勒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是點睛之筆,“殷勤”運用擬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這兩個字里,還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說:有誰還能想到幾經貶謫的詞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卻了,唯有天公還想到我,為我降下這場雨。16.請簡要分析“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一句在景物描寫方面的特點。(6分)(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答案】15.A16.①視覺、嗅覺相結合。從視覺寫色:“白鳥”翻飛與“紅蕖”照水;從嗅覺寫味:“細細香”香氣綿長。②遠近結合。“翻空白鳥”是遠景,“照水紅蕖”是近景。③動靜結合。白鳥在空中翻飛,屬于動景。紅蕖散發幽香,屬于靜景。④俯仰結合。白鳥在空中翻飛,這是仰視角度;水中紅蕖,這是俯視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鳥與紅色的荷花,紅白相間,引人入勝。⑥運用疊詞。“時時”寫出了白鳥之多,翻飛之迅疾。“細細”運用通感,將香味視覺化,寫出紅蕖香氣之細膩。【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能力。A項,“其中既有動景,又有靜景”有誤。應是既有近景又有遠景。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高山聳入云端,清晰可見。近處,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