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十單元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第29課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課時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十單元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第29課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課時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十單元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第29課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課時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十單元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第29課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課時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十單元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第29課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課時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課時作業29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一、選擇題1.1979年11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和加拿大客人時曾明確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確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一論斷(D)A.標記著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成熟B.明確了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C.推動了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提出D.突破了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束縛解析: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1992年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闡明白社會主義的實質、安排和市場的關系,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997年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選項A、B、C與題干時間不符。傳統的社會主義理論認為社會主義實行的是安排經濟體制,1979年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取得了重大突破,D正確。2.對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精確的一項是(C)1979年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確定是不精確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984年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沖突,市場經濟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1992年南方談話安排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安排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從根本上變更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A.市場經濟理論早在“文革”期間就已有定論B.在八十年頭初我國已打破安排經濟體制的束縛C.對市場經濟的相識是解放思想、不斷探究的結果D.在九十年頭初我國已初步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解析:材料反映了1979年到1992年,我國關于安排與市場的相識不斷深化,體現了我國對市場經濟的相識是解放思想、不斷探究的結果,故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文革”期間,故A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在八十年頭初我國已打破安排經濟體制的束縛”,故B項錯誤;在21世紀初我國初步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故D項錯誤。3.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產生了多個成果。其中最有利于指導我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是(D)A.鄧小平理論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C.科學發展觀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析:本題考查新時期黨的理論成果的意義。結合所學可知,D項符合題意。4.下表為1979~1984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年增長率(依據龔關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中的有關數據編制)。該表反映出(A)區域收入消費水平農村17.6%(家庭收入)8.9%城市8.0%(職工貨幣工資)4.5%A.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明顯B.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超過城市C.廢除農業稅增加了農夫收入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進展緩慢解析:從圖表可知農村居民收入和消費增長率均高于城市居民,體現出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促進農村經濟較快發展,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農村和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年增長率,不是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對比,故無法體現出“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超過城市”,故B項錯誤;“廢除農業稅”是在2006年,故C項錯誤;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綻開,從材料時間體現不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進展緩慢”,故D項錯誤。5.假如以下表為史料探究民生問題,可以得出的結論是(C)2008~2013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及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表(單位:萬人)年份項目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11311031168122112261310城鎮登記失業人數886921908922917926A.保障就業乃改善民生之本B.經濟發展難以滿意就業需求C.發展有助于解決就業問題D.城鎮化過快增加了失業風險解析:本題考查當前中國的民生問題。分析表格信息可見,2008~2013年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有了較大的增加,同時城鎮失業人數波動不大,但數量依舊較多。以上兩個方面數據表明,只有發展才有助于解決就業問題,故選C。A項所述在表格信息中無體現,故解除;B、D兩項表述均不能全面反映表中兩個方面的問題,故解除。6.1984年,經過兩年多的物價體制改革試驗后,深圳市在全國領先取消一切票證,糧食、豬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放開供應,價格放開,深圳人領先過上了不用糧本、糧票的日子。這主要說明(A)A.改革開放帶動深圳經濟發展B.深圳領先搞活了國內的市場經濟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卓有成效D.我國基本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解析:在深圳取消憑票供應體現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成果,故A項正確;取消票證只是在深圳,不能得出搞活國內市場經濟的結論,故B項錯誤;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指對國有企業的改革,與材料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僅體現深圳一地,且我國基本解決人民溫飽問題是在1987年后,故D項錯誤。7.讀1949~2008年中國高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圖,對其解讀正確的是(A)A.改革開放促進了高等教化的發展B.新中國教化事業獲得了全面發展C.中國已經實現了高等教化的普及D.科教興國戰略提升了教化的質量解析:依據圖示信息可知,1949~2008年中國高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其中1978年改革開放后,高等教化發展快速,中國高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故A項正確。B項說法片面,“文革”時期國家教化受到嚴峻破壞,解除。材料反映改革開放促進了高等教化的發展,而不是“已經實現了高等教化的普及”,解除C項。1995年我國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不能整體反映圖示信息,解除D項。8.下圖是1978~2008年中國三大產業結構變動圖。該圖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D)A.農業生產總量呈下降趨勢B.工業發展徘徊不前C.服務業興起并始終呈上升趨勢D.三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解析:圖表顯示三大產業曲線趨于平衡,說明三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D項正確;圖表體現的不是產量,A項錯誤;工業不是徘徊不前,B項錯誤;服務業并不是始終上升,C項錯誤。9.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人群體中新移民的數量快速增長,“海歸派”“海鷗族”等成為熱詞。中國政府激勵和吸引海外華僑華人人才以多種形式報國,1993年,“回國服務”的口號正式更改為“為國服務”。這一變更主要表明(C)A.國內技術人才增長較快B.新移民的愛國熱忱高漲C.跨國移民潮流發展快速D.政府人才政策出現轉折解析:“‘海歸派’‘海鷗族’等成為熱詞。中國政府激勵和吸引海外華僑華人人才以多種形式報國”說明跨國移民潮流發展快速,C項正確;A、B、D各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合。10.1994年1月1日起,中國的外匯體制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取消匯率雙軌制,實現匯率并軌。匯率并軌消退了人民幣高估現象,實質上使名義匯率貶值了近50%。中國外匯體制改革旨在(A)A.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須要B.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作打算C.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D.使人民幣成為國際支付手段解析:材料所述匯率制度的改革,使得中國與國際接軌,為中國擴大出口貿易創建了極其有利的條件,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須要,A項符合題意;材料所述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無關,B項不正確;匯率制度的改革旨在擴大出口貿易,C項說法不正確;D項與史實不符。11.2008年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819個,是1949年的51.3倍;博物館1893個,是1949年的90.1倍;共有廣播電臺257個,而1949年只有49個;電視臺從無到有,達到277個;全年生產故事影片406部,而1978年僅生產故事片4部。全國圖書、雜志、報紙出版幾倍、幾十倍增長。這表明(A)A.經濟發展促進公共文化建設B.國家政策左右百姓精神生活C.社會需求確定民生建設取舍D.科教興國戰略取得顯著成就解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伴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加,公共文化事業得到較快發展。從材料中的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的增加數量來看,這表明經濟發展促進了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故答案為A項。B項說法確定,且與材料信息不符,解除;C、D兩項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均解除。12.聯合國負責維和行動的助理秘書長米崔·蒂托夫在視察蘇丹“DDR”過渡性培訓中心時說:“特別興奮在這里看到中國維和部隊的身影,中國始終主動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這主要表明(B)A.新時期我國外交呈現多元化特點B.我國主動履行世界大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C.在維和行動中中國占據主導地位D.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發生重大調整解析:材料表明中國主動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說明中國“主動履行世界大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B正確;材料不能得出外交的多元化,A不正確;材料只是顯示中國參與維和行動,沒有體現其是否居于主導地位,C不正確;新時期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調整表現為不結盟,與材料無關,D不正確。二、非選擇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為了解近代以來中國大眾傳媒的發展變遷狀況,某班同學組織了一次圖片展覽活動。以下是活動展出的部分圖片。材料二中國大眾傳媒發展狀況表(1985~200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2000年報紙總印刷數(億份)246.8211.3263.3318.4329.3廣播節目制作時間(小時)280799647762233216429316823381466電視節目制作時間(小時)3805691572383513526483585007互聯網用戶(戶)721330145189021717(1)依據材料一,請按在中國出現的先后依次,寫出圖片反映的傳媒的名稱,并為本次展覽擬一個標題。(2)依據材料二,分析表中哪種傳媒發展速度最快,并指出其緣由是什么。依據材料,分析互聯網的普及是否影響了其他傳媒的地位。(3)為了解中國近代以來大眾傳媒的變遷狀況,你會通過哪些方式獲得相關資料?答案:(1)圖一:報刊;圖二:電影;圖三:電視;圖四:互聯網。標題:近代中國大眾傳媒的變遷。(其他言之成理的標題亦可)(2)互聯網發展的速度最快。主要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信事業發展快速。互聯網的普及沒有減弱其他傳媒的地位,而是和其他傳媒一起出現了向上發展的趨勢,事實上傳統媒介紛紛通過網絡來獲得讀者或觀眾。(3)到圖書館查閱、互聯網查詢、書面問卷調查、民間訪談等。(任答兩點即可)解析:第(1)問是對基礎學問的考查,簡單作答;第(2)問,主要從表格中提取信息,留意對數字進行對比分析,然后依據所學學問回答即可;第(3)問是對探討方法的考查。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是漢武帝派張騫出訪西域開拓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歐洲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記》記載“(漢朝)起先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萬里長城向西邊延長出去。古長城之向西延長最初的用意自然是愛護新開通的中亞大道”。《漢書·西域傳》記載“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古代駐在邊疆上的烽火臺),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資治通鑒》記載,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單于派人驅牛馬萬余頭與漢商賈交易。北匈奴諸王大人前來,所在郡都設官邸接待。——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等材料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在于:沿線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溝通對接,共同制定推動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協商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共同為務實合作及大型項目實施供應政策支持。……沿線國家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共同推動國際骨干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宜著力探討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消退投資和貿易壁壘,構建區域內和各國良好的營商環境,主動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商建自由貿易區。……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范圍和規模。……廣泛開展文化溝通、學術往來、人才溝通合作、媒體合作、青年和婦女交往、志愿者服務等,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摘編自《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漢代絲綢之路貿易政策的特點及影響。(2)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漢代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開拓目的的不同之處,并評析“一帶一路”戰略。答案:(1)特點:綜合運用軍事、行政手段提高絲綢之路貿易的平安性;發展沿線經濟,為絲綢之路貿易供應物質基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中外貿易的交通條件;實施實惠性和愛護性的政策,為中外貿易創建了良好的環境;允許官方朝貢貿易和民間貿易同時發展。影響:促進了沿線區域的貿易發展、民族融合,穩定了社會秩序(或漢代大一統);促進了東西方貿易往來和經濟文化溝通;溝通了亞歐兩大洲,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2)不同之處:漢代絲綢之路以軍事及政治為目的,“一帶一路”以經濟增長為目的。評析:“一帶一路”借助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潮流,在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的前提下,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體現了和平、溝通、理解、包涵、合作、共贏的精神。這一戰略的實施將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和沿線各國經濟旺盛,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造福世界各國人民。解析:(1)依據材料“(漢朝)起先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萬里長城向西邊延長出去”“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古代駐在邊疆上的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