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第04講文言文翻譯(練習)(原卷版+解析)_第1頁
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第04講文言文翻譯(練習)(原卷版+解析)_第2頁
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第04講文言文翻譯(練習)(原卷版+解析)_第3頁
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第04講文言文翻譯(練習)(原卷版+解析)_第4頁
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第04講文言文翻譯(練習)(原卷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04講文言文翻譯

(基礎題和拔高題)

自古文體變易多矣。梁簡文帝及庾肩吾之屬,始為輕浮綺靡之詞,名曰宮體。自后沿襲,務于

妖匏,謂之摘錦布繡焉。其有敦尚風格,頗存規正者,不復為當時所重。諷諫比興,由是廢缺。

物極則變,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斫跳為樸,開元之際,王綱復舉,淺薄之風茲焉漸革。其時作

者,凡十數輩頗能以雅參麗,以古雜今,彬彬然,燦燦然,近建安之遺范矣。

南陽岑公,聲稱尤著。公詩參,代為本州冠族。曾太公文本,大父長倩,伯父羲,皆以學術德

望,官至臺輔。早歲孤貧,能句砥礪,遍覽史籍,尤工綴文,屬辭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

多人佳境。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里士庶,戎夷變貂,莫不諷誦吟習焉。時議擬公于吳

均、何遜,亦可謂精當矣。天寶三載,進士高第,解褐右內率府兵曹參軍,轉右威衛錄事參軍。

入為右補闕,頻上封章,指述權佞。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關四節度判官。圣上潛龍藩邸

總或陜服參佐僚史皆一時之選由是委公以書奏之任出為嘉州刺史。副元帥相國杜公鴻漸,表公職

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無幾使罷,寓居于的。時四川節度因亂(注)受職,本非朝旨,其

部統之內,文武衣冠附會阿諛以求自結,皆曰:中原多故,劍外小康,可以庇躬,無假向闕。公

乃著《招蜀客歸》一篇,申明逆順之理,折挫邪佞之計,有識者感嘆,奸謀者慚沮,播德澤于梁

益,暢皇風于邛桀。旋軫有日,犯俟時,吉往兇歸,嗚呼不祿。

歲月逾邁,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復累前緒,亦以文采,登名翰場.有公遺文,貯之筐篋。確

忝同聲后輩,受命編次,因令繕錄,區分類聚,勒成八卷c倘后之詞人有所觀覽,亦由聆廣樂者

識濟商之韻,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瑩徹心府,發揮高致焉。

把叉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具有敦尚風格,頗存規正者,不復為當時所重。

(2)中原多故,劍外小康,可以庇躬,無暇向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為司徒公與寧南侯書

候方域

頃待罪師中,每接音徽,嘉壯志,義未愛不嘆以將軍之材武,所向無前,而持角無人,卒致一費遺恨。

今兇焰復張,墮壞名城,不下十數,飛揚跋扈,益非昔比。雖然,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一時閩外上

銳馬騰有如將軍者乎?忠義威略有如將軍者乎?久于行陣,熟悉情狀,有如將軍者乎?然則今日所稱為熊

黑不二心者,舍將軍其誰?

老夫曩者倉卒拜命,固以主憂臣辱,金革之義,不敢控辭。亦緣與將軍知契素深,相須如左右手,倘

得憑先聲,殲渠俘微,實千載一時。不謂六年患難,病我已篤,更遭家變,痛毀之過,遂致瘙廢。顧念高

厚,未由報塞,惟愿將軍賈其余勇,滅此朝食,是則十五年舊部所以不忘老夫,而老夫借手以答萬一,猶

之其身耳矣。

鄉土喪亂,已無寧宇,闔門百口,將寄白下。喘息未蘇,風鶴頻警,相傳謂將本駐節江州,且揚帆而

前。老夫以為必不然,即陪京卿大夫亦共信之。而無如市井倉皇,訛以滋訛,幾于三人成虎。

夫江州,三荒要害、麾下汛防之沖也。邨、襄不戒,賊勢鷗張,時有未利。或需左次以驕之,儲威夙飽,

彈團收復,在將軍必有確畫。過此一步,便非分壤,冒嫌涉疑,義何居焉。若云部曲就糧,非由本愿,則

尤不可。朝廷所以重將軍者,以能節制經緯,危不異于安也;荊土千里,自可具食,豈謂小仇動至同諸軍

士倉皇耶?甚則無識之人,料麾下自率前驅,伴送室帑。“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生平審處,豈后嫖姚!

語云”流言止于智者”,若將軍今日之事,其為流言,又不待智者而決之矣。

將軍十年建豎,中外倚賴,所當矜重,以副人望。郭汾陽功蓋天下。勢極一時,而國體所關,呼之未

嘗不來,遣之未嘗不去,當其去來,若不自知其大將也。同時臨淮,亦與齊名,其后勢位之際,稍不能忘,

偃蹇蹉驍,乃至偏較不復稟承。此無他,功名愈盛,賁備愈深。善處形跡,昭白宜早。惟三思留意焉。不

宣。

(選自《侯朝宗文選》,有刪改)

注:①寧南侯:指左良玉,初在遼東與清軍作戰,曾受侯恂提拔。崇禎十七年因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

封寧南伯。福王時,晉為寧南侯,此時為大帥,鎮荊襄。

I.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殲渠俘就渠:首領

B.惟愿將軍賈其余勇賈:勉勵

C.麾下汛防之沖也沖:要害

D.以副人望副:符合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將軍雄才武略,但因無人從旁協助,分兵夾擊,最終致于功敗垂成。

B.作者希望將軍早日消滅敵人,像自己立功一樣報答朝廷萬分之?的恩澤。

C.相傳說將軍的隊伍駐扎江州,快要到南京來,作者在書信中對左良玉說這只是謠言。

D.郭汾陽和李臨淮功蓋全國,得勢后都聽從朝廷調遣,不以軍功為傲。

★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久于行陣,熟悉情狀,有如將軍者乎?然則今日所稱為熊黑不二心者,舍將軍其誰?

(2)朝廷所以重將軍者,以能節制經緯,危不異于安也。

4.作者認為寧南侯不應該前往南京的理由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

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師,奉命于危

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慫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鴦鈍,援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齊檢公見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日:“萬乘⑦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見,

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鷲祿爵者①,固輕其主;其主警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鷲祿爵,吾

庸④敢鷲霸王乎?”遂見之,不可止。

(選自《呂氏春秋?下賢》)

注釋:①稷(jl):人名。②乘(shQ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叫“乘”。③攀祿爵者:指看輕功名利祿

的人。④庸:怎么。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躬耕于南陽(①)(2)猥自枉屈(②)

(3)擺除奸兇(③)(4)一日三至而弗得見(④)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荷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

3.諸葛亮的“不求聞達于諸候”和稷的“瞥祿爵”的價值取向對你有什么啟示?

4.結合文義,說說【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處是什么。

5.請從內容或形式上對《出師表》作簡要評析。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卻想先攻取徐州,呂蒙最后說服了他。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相與耳。

(2)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

提升?拔高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魏文帝黃初四年春三月,漢主病篤,命丞相亮輔太子。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

事。若附于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厚呼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

死!”五月,太子禪即位,政事無巨細,成決于亮。亮將入寇,與群下謀之。丞相司馬魏延曰:“甩夏侯

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十直從褒中出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株聞延奄至必棄城逃走橫門

①型號與敬民之谷,足周食也。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危計,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

取龍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始,亮使趙云、鄧芝為疑兵據箕谷,而身率大軍攻祁山,戎陳整

齊,號令明肅。魏以漢昭烈②既死,是以略Q備摞,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初,越需太守馬謖,才器過

人,好論軍計,亮深加器異。漢昭烈臨終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

及出軍祁山,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于街亭。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郃絕其

汲道,大破之,士卒離散。亮乃收謖下獄,殺之。亮自臨祭,為之流涕。蔣笳謂亮日:“昔楚殺得臣③,

文公④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

也。是以楊干亂法,魏絳戮其仆。叩港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是時,趙云、鄧

芝兵亦敗于箕谷。或勸亮更發兵者,亮目:“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賊,而不破賊,乃為賊所破,此

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于將來。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自

今已后,諸有忠慮于國,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蹺足而待矣。”于是考微勞,甄壯烈,

引咎責躬,布所失于境內,厲兵講武,以為后圖,戎士簡練,民忘其敗矣。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諸葛亮出師》,有刪改)

【注】①橫門:長安城北西側第一門。②漢昭烈:指劉備。③得臣:春秋楚人。曾率楚軍圍宋,與救宋之

晉、齊、秦聯軍戰干城濮,楚軍潰敗,被楚成干賜死°④文公:名重耳,春秋時晉國國君c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聞夏侯楙/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直從褒中出/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

/必棄城逃走/

B.聞夏侯楙/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直從褒中出/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

至/必棄城逃走/

C.聞夏侯楙/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直從褒中出/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

至必棄城/逃走/

D.聞夏侯楙/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直從褒中出/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

必棄城/逃走/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嗣子,中國古代帝王繼任者的稱謂,后泛指太子,此處指劉博。

B.股肱,股指大腿,肱指手臂,此處指輔佐君主的重臣。

C.邸閣,中國古代官府設立的用以儲存糧食等物資的倉庫。

I).四海,意同“包舉寧內,囊括四海”中的“四海”,泛指天下。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主看中諸葛亮的超群之才,曾在病重時交代他:假如劉禪可以輔助的話就輔助他;假如劉禪沒有才能,

諸葛亮可自己取而代之。

B.諸葛痙認為魏延一舉平定咸陽以西的計劃很危險,不如安穩地經由寬廣平坦大道奪取隴右,而不用擔心

意外,所以沒采用魏延之計。

C.蔣琬認為天下未平就殺害有才能、計謀的人很可惜,諸葛亮便用孫武制勝于天下和魏絳斬殺楊干的事例

進行r強有力的反駁。

D.諸葛亮在祁山、箕谷之敗后沒有盲目增加兵員,而是認真反思原因并制定了賞罰分明、磨礪士兵、講習

武藝等一系列舉措以求成功。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魏以漢昭烈既死,是以略無備豫,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

(2)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于將來。

14.諸葛亮執行軍法處死馬謖,為何祭吊時卻流下眼淚?請結合文章分析原因。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越王勾踐三年而欲伐吳。范蠡進諫日:“夫國家之事,有椅盈,有定傾,有節事。”王日:“為三者,

奈何?”對日:“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王不問,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統勞

匝丕矜其功夫至人隨吃必任是謂£n±&時丕蚱費為人容人事丕怨穌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勝而驕,

不勞而矜其功,天時不作而先為人客,人事不起而創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將妨于國

家,靡王躬身。”王弗聽。

范蠡進諫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始于人者,

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臼:“無是貳言也,吾已斷之矣!“果興師

而伐吳,戰于不訓,不勝,棲于會稽。

王召范蠡而問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為之奈何?”范蠡對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

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王日:“與人奈何?”而日:“卑辭尊禮,玩好女樂,尊之以名,

如此不已,又身與之市。"王日:“諾。”令木木種守于國,與范蠡入宦于吳。

三年,而吳人遣之歸。及至于國,王問于范蠡曰:“節事奈何?”對日:“節事者與地。唯地能包萬

物以為一,其事不失。生萬為,容畜禽首,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眉皆成,以養其生。時不至,不可強

生;事不究,不可強成。自若以處,以度天下,待其來者而正之,因時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

之害,以避天殃。田野開辟,府倉實,民眾殷。無曠其眾,以為亂梯。時將有反,事將有間,必有以知天

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無間,時無反,則撫民保教以須之。”

王日:“不尊之國家,蠡之國家也,蠡其圖之!”對曰:“下對■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

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王日:“諾。”令大夫種為之。

(節選自《國語?越語下》)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矩()

A.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隨時以行/是渭守時/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人事不起/弗

為之始/

B.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人事不起/弗

為之始/

C.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隨時以行是/渭守時/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人事不起/弗

為之始/

D.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隨時以行是/渭守時/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人事不起/弗

為之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五湖”,一般以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為“五湖”,文中特指太湖。

B.“大夫”,古代官階名稱,大夫分為上、中、下三階,后成為對一般任官職者的稱呼。

C.“不裁”,古代帝王自稱的謙詞;“孤”“朕”“寡人”等也是古代帝王自稱的謙辭。

【).“四封”,四面疆界,四境之內。“封”的意義和“乂欲肆其西封”中的“封”相近似。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范蠡具有政治眼光。越王勾踐繼位后,范蠡從保持國家強盛,國家轉危為安、處理國家政事等方面勸諫,

勾踐不從。

B.范懿反對挑起不義戰爭。他認為好勇斗狠是違反道德的行為,攻戰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戰爭是一種

最后的手段。

C.范蠡很有謀略,能屈能伸。越國戰敗,他陪越王忍辱負重,赴吳為奴;回國后,又順應自然,建議讓百

姓休養生息。

D.范蕊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在越國復國后,他推薦文種治理國家,認為那些治理國家內政之事,

他比不上文種。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果興師而伐吳,戰于五湖,不勝,棲于會稽。

(2)生萬物,容畜禽獸,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

14.勾踐為什么“令大夫種守于國,與范蠡入宦于吳”?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皇太子即位,以明年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書王恕為吏部尚書。時恕負重望,其居軍李,鈴

政多厘正焉。上視學,釋奠先師,王恕請加禮于孔子前,特用幣,改木半。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

兵部尚書馬文升為左都御史,蓋上在東宮時,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奮勵,知無不言。二月,上

耕箝田畢,宴群臣。教坊以雜伎水應,或出褻語。文升厲色日:“新天子當知稼嵇艱難,豈宜以此瀆亂宸

聰!”即斥去。初開經筵。吏部尚書王恕上言:“正統以來每日止一朝臣下進見不過片時圣主雖聰明豈能

盡察不過寄聰明于左右欲察識之真,必須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諸大臣詳論治道,謀議政事,或令其專對,

或閱其率奏。如此非惟可以識大巨,而隨材任使,亦可以啟沃圣心而進于高明矣。”王恕為尚書,不避權

貴,請謁路絕。召兩廣總督劉大夏為兵部尚書。大夏素以安內援外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

在廣東、廣面,一多再求去,皆不許。既廷謝.上御帷殿,召問之曰:“朕素用卿,而數辭疾何也?“大

夏對日:“醫老且病,今天下民窮財盡,萬一不虞,責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辦,故辭耳。”上默然。居

數日,復召問:“征斂俱有當,何至今而獨言民窮財盡也?”大夏對日:“止謂其不盡有常耳,他固未暇

論。即臣在廣西取鋒木,廣東市杳藥,費固以萬計。”上日:“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其他征斂,可

一一議革也。”上嘆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稱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職言軍民弊政,而擇

行之。召大學士劉健等議日講事,上日:“講書須推明圣賢之旨,直言無諱。且先生輩與翰林諸官,是輔

導之職,皆所當言。“健對日:“臣等若不敢言,則其余百官無復敢言者矣。”上日:“然。”五月,帝

不豫。庚寅,召大學士劉健等受厚備。上日:“東宮聰明,但年幼,好逸樂,諸先生須輔之以正道,俾為

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盡力。”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內宴安,戶口繁多,兵革

體思,盜賊不作,可謂和樂者乎!

(節選3《明史紀事本末?弘治君臣》,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正統以來/每日止一朝臣/下進見不過片時/圣主雖聰/明豈能盡察/不過寄聰/明于左右/

B.正統以來/每日止一朝/臣下進見/不過片時/圣主雖聰明/豈能盡察/不過寄聰明于左右/

C.正統以來/每日止一朝臣下/進見/不過片時/圣主雖聰/明豈能盡察/不過寄聰明于左右/

D.正統以來/每日止一朝/臣下進/見不過片時/圣主雖聰明/豈能盡察/不過寄聰明于左右/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冢宰,在周朝時是六卿之首,亦稱太宰,后來冢宰也是吏部尚書的代稱。

B.太牢,古代祭祀時,牛羊豬三牲全備為太牢,有時只用一牛也可稱太牢。

C.經筵,指古代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講席,由皇帝給百官濟授治國之道。

I).顧命,指帝王臨終遺命。帝王臨終前托以治國重任的大臣稱為“顧命大臣”。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孝宗即位,征召已經退休的王恕為吏部尚書,王恕倚仗自己的名望在選拔官吏上很有作為。他在任時

私下求官的路子斷絕。

B.明孝宗在做太子時就知道馬文升的名聲,登基后讓他做左都御史,馬文升感恩知遇,知無不言。他對教

坊的褻瀆之語嚴加斥責。

C.劉大夏向皇帝解釋年老請辭兵部尚書時提到“民窮財盡”,皇帝耿耿于懷,再次提到此話題,劉大夏借

機進諫朝廷征斂過多,皇帝當即停止。

D.明孝宗在位時廣開言路,鼓勵大臣直言,采納他們的建議,勵精圖治。劉建等大臣也敢言能諫,君臣意

愿相合,關系融洽。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先是,大夏在廣東、廣西,一歲再求去,皆不許。

(2)東宮聰明,但年幼,好逸樂,諸先生須輔之以正道,俾為令主。

14.王恕勸諫皇帝“日御便殿,宣召諸大臣評論治道,謀議政事”,可以起到什么效果?請用自己的話概

括0

第04講文言文翻譯

(基礎題和拔高題)

自古文體變易多矣。梁簡文帝及庾肩吾之屬,始為輕浮綺靡之詞,名曰宮體。自后沿襲,務于

妖泡,謂之摘錦布繡焉。其有敦尚風格,頗存規正者,不復為當時所垂。諷諫比興,由是廢缺。

物極則變,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斫雕為樸,開元之際,王綱復舉,淺薄之風茲,奇漸革。其時作

者,凡十數輩頗能以雅參麗,以古雜今,彬彬然,燦燦然,近建安之遺范矣。

南陽岑公,聲稱尤著。公諂參,代為本州汪族。曾太公文本,大父長倩,伯父羲,皆以學術德

望,官至臺輔。早歲孤貧,能芻砥礪,遍覽史籍,尤工綴文,屬辭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

多人佳境。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里士庶,戎夷變箱,莫不諷誦吟習焉。時議擬公于吳

均、何遜,亦可謂精當矣。天寶三載,進士高第,解褐右內率府兵曹參軍,轉右威衛錄事參軍。

入為右補闕,頻上封章,指述權佞。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關西節度判官。圣上潛龍藩邸

總戎陜服參佐僚史皆一時之選由是委公以書奏之任出為嘉州刺史。副元帥相國杜公鴻漸,表公職

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無幾使罷,寓居于蜀。時四川節度因亂(注)受職,本非朝旨,其

部統之內,文武衣冠附會阿諛以求自結,皆曰:中原多故,劍外小康,可以庇躬,無瑕向闕。公

乃著《招蜀客歸》一篇,申明逆順之理,折挫邪佞之計,有識者感嘆,奸謀者慚沮,播德澤于梁

益,暢皇風于邛終。旋軫有日,犯俟時,吉往兇歸,嗚呼不祿。

歲月逾邁,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復幕前緒,亦以文采,登名翰場,有公遺文,貯之筐篋。確

忝同聲后輩,受命編次,因令繕錄,區分類聚,勒成八卷c倘后之詞人有所觀覽,亦由聆廣樂者

識清商之韻,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瑩徹心府,發揮高致焉。

把又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I)其有敦尚風格,頗存規正者,不復為當時所重。

(2)中原多故,劍外小康,可以庇躬,無暇向闕“

【答案】(1)其中雖有人崇尚風骨格調,很想使文風規正,卻又不被當時的人們看重。

(2)中原多變故,四川安寧,可以庇護自身,不需要仰仗朝廷。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文言翻譯能力。要做好這類題,首先熱悉文言文常見的八種句式:省略句、判斷

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土謂倒裝句、被動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見的詞類活用

現象、古今異義詞語、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識等。最后還要找好有助得分的關鍵詞。同時,了解文言翻譯

的原則是:信(準確)、達(通暢)、雅(有文采)。掌握翻譯的方法:留(對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保留不

譯);換(用現代的詞去替代相應的古代的詞);補(補出文口省略了的語句,補出句中的省略成分);

刪(把無實在意義的文言虛詞刪去);調(把文言文倒裝句,調整為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句式)。翻

譯時還必須有步驟:斷句一一串譯一一完善。

第(1)句采分點:“敦尚”,推崇、崇尚;“規正”使動用法,使文風規正;“為……所”表被動;“重”,

看重。

第(2)句采分點:“故”,變故;“小康”,安寧;“躬”,芻己;“闕”,朝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為司徒公與寧南侯書

侯方域

頃待罪師中,每接音徽,嘉壯志,又未去不嘆以將軍之材武,所向無前,而持角無人,卒致一費遺恨。

今兇焰舞張,里壞名城,不下十數,飛揚跋扈,益非昔比。雖然,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一時間外工

銳馬騰有如將軍者乎?忠義威略有如將軍者乎?久于行陣,熟悉情狀,有如將軍者乎?然則今日所稱為熊

果不二心者,舍將軍其誰?

老夫曩者倉卒拜命,固以主憂臣辱,金革之義,不敢控辭。亦緣與將軍知契素深,相須如左右手,倘

得憑先聲,殲渠俘微,實千載一時。不謂六年患難,病我已篤,更遭家變,痛毀之過,遂致爆廢。顧念高

厚,未由報塞,惟愿將軍賈其余勇,滅此朝食,是則十五年舊部所以不忘老夫,而老夫借手以答萬一,猶

之其身耳矣。

鄉土喪亂,已無寧宇,闔門百口,將寄白下。喘息未蘇,風鶴頻警,相傳謂將本鞋節江州,且揚帆而

前。老夫以為必不然,即陪京卿大夫亦共信之。而無如市井倉皇,訛以滋訛,兒于三人成虎。

夫江州,三楚要害、麾下汛防之沖也。邨、襄不戒,賊勢鷗張,時有未利。或需左次以驕之,儲威夙飽,

建國收復,在將軍必有確畫。過此一步,便非分壤,冒嫌涉疑,義何居,焉。若云部曲就糧,非出本愿,則

尤不可。朝廷所以重將軍者,以能節制經緯,危不異于安也;荊土千里,自可具食,豈謂小饑動至同諸軍

士倉皇耶?甚則無識之人,料麾下自率前驅,伴送室帑。“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生平審處,豈后嫖姚!

語云“流言止于智者”,若將軍今日之事,其為流言,又不待智者而決之矣。

將軍十年建豎,中外倚賴,所當矜重,以副人望。郭汾陽功蓋天下。勢極一時,而國體所關,呼之未

嘗不來,遣之未嘗不去,當其去來,若不自知其大將也。同時臨淮,亦與齊名,其后勢位之際,稍不能忘,

偃斐蹉驍,乃至偏較不復稟承。此無他,功名愈盛,責備愈深。善處形跡,昭白宜早。惟三思留意焉。不

宣。

(選自《侯朝宗文選》,有刪改)

注:①寧南侯:指左良玉,初在遼東與清軍作戰,曾受侯恂提拔。崇禎十七年因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

封宇南伯。福王時,晉為寧南侯,此時為大師,鎮荊襄。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殲渠俘減渠:首領

B.惟愿將軍賈其余勇賈:勉勵

C.麾下汛防之沖也沖:要害

D.以副人望副:符合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將軍雄才武略,但因無人從旁協助,分兵夾擊,最終致于功敗垂成。

B.作者希望將軍早日消滅敵人,像自己立功一樣報答朝廷萬分之一的恩澤。

C.相傳說將軍的隊伍駐扎江州,快要到南京來,作者在書信中對左良玉說這只是謠言。

D.郭汾陽和李臨淮功蓋全國,得勢后都聽從朝廷調遣,不以軍功為傲。

★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久于行陣,熟悉情狀,有如將軍者乎?然則今口所稱為熊黑不二心者,舍將軍其誰?

(2)朝廷所以重將軍者.以能節制經緯.危不異于安也。

4.作者認為寧南侯不應該前往南京的理由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

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弛。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

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鴦鈍,援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齊檢公見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⑦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見,

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鷲祿爵者①,固輕其主;其主鴦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警祿爵,吾

庸④敢駕霸工出?”遂見之,不可止。

(選自《呂氏春秋?下賢》)

注釋:①稷(jl):人名。②乘(shQ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叫“乘”。③攀祿爵者:指看輕功名利祿

的人。④庸:怎么。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躬耕于南陽(①)(2)猥自枉屈(②)

(3)擺除奸兇(③)(4)一日三至而弗得見(:④)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荷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

3.諸葛亮的“不求聞達于諸候”和稷的“瞥祿爵”的價值取向對你有什么啟示?

4.結合文義,說說【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處是什么。

5.請從內容或形式上對《出師表》作簡要評析。

【參考答案】

(一)

【答案】

1.B

2.D

3.(1)長期在軍隊中,熟知情況,有像將軍這樣的人嗎?那么,今天被稱為英武勇猛、忠心耿耿的大臣,

除了將軍之外還能有誰呢!(2)朝廷器重將軍,是因為將軍能控制局面,使之井然有序,在危急時和安寧

時是一樣(沒有什么不同)。

4.(1)贊美他的雄才武略,忠誠不二,更應殺敵報國。

(2)江州要地,必須戒備,且可自籌軍糧。

【解析】

1.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學習文言文的根本途徑在于平時大量的誦讀和

積累,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常見的文言實詞的義項,平時要多鞏固,多歸納,這樣才能舉一反三。在具

體的解答過程中,要善于結合上下文語境去揣摩詞語的意思,乜可以根據詞語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

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進行分析。題干要求選擇: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B項,“惟愿將軍賈其余勇”的“賈”:應譯為“賣”,而不是“勉勵”。

故選Bo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

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在細節上做文章。同時防止命題陷阱,如:

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無中生有等。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D項,以偏概全,錯在“得勢后都聽從朝廷調遣”這個地方。從原文“同時臨淮,亦與齊名,其后勢位之

際,稍不能忘,偃蹇蹉駁,乃至偏較不復稟承。此無他,功名愈盛,責備愈深”。可知:李臨淮得勢后,

比較傲慢以至于失意。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的文言翻譯能力。要做好這類題,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見的八種句式:省略句、判斷句、賓

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被動句、同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見的詞類活用現象、

古今異義詞語、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識等。最后還要找好有助得分的關鍵詞。同時,了解文言翻譯的原則

是:信(準確)、達(通暢)、雅(有文采)。掌握翻譯的方法:留(對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保留不譯);

換(用現代的詞去替代相應的古代的詞);補(補出文中省略了的語句,補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刪(把

無實在意義的文言虛詞刪去);調(把文言文倒裝句,調整為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句式)。翻譯時還

必須有步驟:斷句一一串譯一一完善。

第(1)句采分點:“久于行陣”,長期在軍隊中;“行陣”就是行伍,軍隊的意思。“熟悉情狀,有如

將軍者乎”的“如",像;“熊黑”:熊、黑都是猛獸,此處喻勇猛武士。“不二心”:即一心,比喻忠

誠。“舍將軍其誰”,意思是除了將軍之外還能有誰呢。

第(2)句采分點:“所以”,譯為“……的原因";“以”,因為;“危”,此處是名詞,譯為“危險

的時刻”;“不異于”,不同于。

4.本題考杳學生篩選梳理、概括歸納文本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通讀文章,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大意,

在此基礎上網歸文章,篩選出符合題口要求的信息,進行整合概括,分條問答問題。題干要求簡要概括:

作者認為寧南侯不應該前往南京的理由是什么?從原文”相傳謂將本駐節江州,旦揚帆而前。老夫以為必

不然,即陪京卿大夫亦共信之。而無如市井倉皇,訛以滋訛,幾于三人成虎”,可看出作者不希望寧南侯

南京的理由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生平審處,豈后嫖姚!也就是希望他馳騁沙場,像霍去病那樣

建功立業。第二個理由,從原文“夫江州,三楚要害、麾下汛防之沖也。哪、襄不戒,賊勢鵝張,時有未

利。或需左次以驕之,儲威夙飽,嬋圖收復,在將軍必有確畫。過此一步,便非分壤,置嫌涉疑,義何居

焉。若云部曲就糧,非出本愿,則尤不可”“荊土千里,自可具食,豈謂小饑動至同諸軍士倉皇耶?”可

概括出:部隊如果缺糧要自己籌備,不要擾民,更不要駐扎九江卻意欲在南京取得糧食。

(-)

【答案】

1.①親自②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③排除,鏟除④不,沒有。

2.只希望在動亂中茍且保全生命,不希求在諸侯中揚名顯貴。

3.“不求聞達于諸侯”,則是一種人生態度,指自己對名利的淡泊。“鷲爵祿”,指對高官厚祿的不屑。

啟示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人生在世不應醉心于物質、名利的追求,應恬淡一點。

4.①都是帝王(身居高位)②都是求賢若渴③都不惜降低身份,親自去拜訪。

5.內容: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諸葛亮的一片忠心和對后主的建議。

形式:結構清晰,語言樸素、情感真摯,中心明確。

【解析】

1.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學習文言文的根本途徑在于平時大量的誦讀和

積累,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常見的文言實詞的義項,平時要多鞏固,多歸納,這樣才能舉一反三。在具

體的解答過程中,要善于結合上下文語境去揣摩詞語的意思,乜可以根據詞語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

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進行分析。

(1)躬耕于南陽的“躬”,親自的意思,成語有“事必躬親”“反躬自省”之說。

(2)猥自枉屈的“猥”,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表示對劉備三顧茅廬的敬意。

(3)擺除奸兇的“攘”,動詞,排除、鏟除。左邊是“提手旁”與鏟除、排除相關,相應的句子有“攘外

必先安內”“尊王攘夷”。

(4)一日三至而弗得見的“弗”,否定副詞,不,沒有。

2.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可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

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

“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

句順。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中的采分點:“茍”,茍且;“全”,保全;“于亂世”“于諸侯”

都是介賓后置;“聞達”,聞名顯達。

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主要觀點,聯系實際進行個性化解讀的能力。做這種題需要通讀文段,把握關鍵

語句,揣摩作者的意圖,最重:要的是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題干要求【可答:諸葛亮的“不求聞

達于諸候”和稷的“瞥祿爵”的價值取向對你有什么啟示?做的時候簡單翻譯一下這兩句話的意思,二者

的共性都是淡泊名利,不追求榮華富貴。這告訴我們自己的人生中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不能攀慕富貴、

奢求高官厚祿。

4.本題考查學生對不同文本的觀點、態度等進行篩選比較,歸納分析的能力。做這種題的關鍵是要找到分

析的角度,從內容、形式、表達效果等方面去思考和把握。

文章要求結合文意,說說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處是什么。這個題是尋找兩個文段中人物的共

性。從身份來看,兩人都擔帝王;從行為來看,兩人都禮賢下二;從動機來看他們求賢若渴的目的都是為

了自己成就一番霸業。要善于找到比較的切入點,多角度分析<>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創作意圖的個性化解讀的能力。文章的寫作意圖是文章的靈魂。其內

涵包括情感態度、精神品質、道理感悟和希望號召等。首先要整體把握全文,要能對文本作宏觀上的把握,

做到對整篇文章了然于胸。這樣才能把握文意,領會作者的目的和意圖。此類閱讀探究題的塞本特征主要

有三:一是開放性,一般不設定標準答案,鼓勵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培養思辨能力和創新精神:二是綜

合性,要求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來分析疑難問題;三是輻射性,即問題可適當拓展至閱讀的文本

以外的內容。題干要求從內容或形式上對《出師表》作簡要評析。作為“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

間”的《出師表》歷來被后人作為美談。從內容的層面來看,主要反映了諸葛亮對先主的知遇之恩的緬懷,

對后主劉禪的忠心并提出了種種建議。從形式層面來看,語言質樸,情感真摯,讀來朗朗上口。整篇文章

中心明確,脈絡情晰,層次井然,金句迭出。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及備已得益州,權令中司馬諸葛瑾從備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

州相與耳。”權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虛辭引歲也。”遂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f名。關羽盡逐之。

權大怒,遣呂蒙督兵二萬以取三郡。

魯肅欲與關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臂。劉備負國,是非未決,

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教羽以不返三郡,羽日:

“烏林之饞左將美身在紅回戮力破敵豈得徒勞無一塊土而是下來欲做地邪?”會聞魏公操將攻漢中,劉備

懼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權。權令諸葛瑾報命,更尋盟好。遂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

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二十四年。初,魯肅常勸孫權以曹操尚存,宜且撫楫關羽,與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呂蒙代肅屯陸口,

以為羽素驍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密言于枝日:“今令征虜守南郡,潘獐住白帝,蔣

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于操,何賴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

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使東向者,以至事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強壯時圖之,一旦

偎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日:“今欲先取徐切,然后聯羽,何如?"對日:“今操遠在河北,撫

集幽、翼,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駙所騁,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后

?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易為守也。”權善之。

(節選芻《通鑒紀事本末?吳蜀通好》,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戮力破敵/豈得徒勞/無一塊上而足下來/欲收地邪

B.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戮力破敵/豈得徒勞/無一塊土而足下來/欲收地邪

C.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戮力破敵/豈得徒勞/無一塊土/而足下來欲收地邪

D.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戮力破敵/豈得徒勞/無一塊土而足下/來欲收地邪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益州,中國古地名,漢武帝設置的十三州之一,其管轄范圍主要在四川一帶。

B.長史,中國歷史上的官職名,其執掌事務不一,但多為掌握實權的官員。

C.至尊,至高無上的地位。古代多指君、后之位,用為皇帝(君主)的代稱。

D.后旬,即下旬,?占代歷法每月分為三旬,后旬指二十一日到月底這段時間。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劉備得到益州后,孫權為了讓他交還荊州,便任命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地方長官,卻全部被關羽

驅逐,于是派呂蒙率兵兩萬人奪取三郡。

B.魯肅準備與關羽會談,將領們替他擔心,不讓他去。魯肅認為最好的辦法是開導勸說,他相信劉備不會

忘恩負義,關羽也不會謀害自己的性命。

C.曹操將要攻打漢中時,劉備恐怕失去益州,派使者向孫權求和。孫權命令諸葛瑾答復劉備,愿意再度和

好,于是雙方以湘水為界,分割荊州。

D.呂蒙代替魯肅后,認為關羽素來勇猛雄武,有兼并江南的野心,便想憑借優勢解除關羽這一后患,孫權

卻根先攻取徐州,呂蒙最后說服了他。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相與耳。

(2)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

【答案】10.C11.B12.B13.(1)我正打算奪取涼州,取得涼州以后,才能全都把荊州交給你們。

(2)況且關羽君臣夸耀他們的欺詐力量,處事反復無常,不可以把他們當作心腹對待。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烏林那次戰役,左將軍(劉備)直接參戰,竭盡全力打敗敵人,難道能白白辛苦,不擁有一塊土地,

而您要來收取土地嗎?

“行間”是一個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D兩項;

“而足下來欲收地邪”,“而”,連詞,連接較長的句子時,其前應斷開,排除B項.

故選C。

11.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B.“掌握實權''錯,長史在古代一般都是具有幕僚性質的官員。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B.“他相信劉備不會忘恩負義”錯。原文第2段是“劉備負國,是非未決”,說明他認為劉備忘恩負義,是非

曲直還沒有最后的結論。

故選B。

1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的能力。

第I題得分點:“方”,正;“圖”,打算;“相”,偏指一方,可譯為“你們

第2題得分點:“矜”,夸耀;“詐力”,欺騙的力量;“以腹心待”,省略句,應該是“以(之)腹心待”

參考譯文:

在劉備得到益州后,孫權派中司馬諸葛瑾向劉備索求荊州各郡,劉備沒有同意,說:“我正打算奪取涼州,

取得涼州以后,才能全都把荊州交給你們。”孫權說:“這是有借無還,不過是找借口來拖延時日罷了。”

因此任命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地方長官。關羽卻全部加以驅逐。孫權大怒,派呂蒙率兵兩萬人奪取

三郡。

魯肅準備與關羽會談,將領們疑慮恐怕發生變故,勸魯肅不要去。魯肅說:“事到如今,最好的

辦法是開導勸說。劉備忘恩負義,是非曲直還沒有最后的結論,關羽又怎么敢謀害我的性命!”于是邀請

關羽會面,各自在百步以外駐扎自己的部隊,只有雙方將領帶保刀相見。魯漸于是貴備數落關羽不退還三

郡,關羽說:“烏林那次戰役,左將軍(劉備)直接參戰,羯盡全力打敗敵人,難道能白白辛苦,不擁有

一塊土地,而您要來收取土地嗎?”正在這時,聽說魏公曹操將要攻打漢中,劉備恐怕失去益州,派使者

向孫權求和。孫權命令諸葛縷答及劉備,愿意再度和好。于是雙方以泡水為界,分割荊州:長沙、江夏、

桂陽以東歸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歸屬劉備。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當初,魯肅經常勸說孫權,由于曹操勢力仍然存在,應該暫且安撫結交關羽,和他

共同對敵,不能失去睦鄰友好。等到呂蒙代替名肅駐軍陸口,呂蒙認為關羽素來勇猛雄武,懷有兼并江南

的野心,況且關羽的軍隊駐扎在孫權勢力的上游,這種形勢難以持久,于是他秘密告訴孫權說:“如今命

令征虜將軍孫皎駐守南郡,潘璋駐守白帝城,蔣欽率領流動部隊一萬人沿長江上下活動,哪里出現敵人,

就在哪里投入戰斗,而我為朝廷據守襄陽,這樣,何必擔憂曹操,又何必依賴關羽。況且關羽君臣奪據他

們的欺詐力量,處事反復無常,不可以把他們當作心腹對待。現在關羽之所以沒有立即向東進攻我們,是

因為您圣賢英明,以及我和其他將領們還存在。如今,我們不在力量強壯時解除這一后患,一旦我們勢力

衰落,再想與他較量,怎么還有可能!”孫權說:“現在,我準備先攻取徐州,然后再進攻關羽,怎么樣?”

呂蒙回答說:“如今曹操遠在黃河以北,安撫籠絡幽州、冀州,來不及考慮東部地區的防守,徐州地區的

守軍聽說不值一提,前去進攻就可以打敗。然而這里交通方便,適合驍勇的崎兵馳騁,您今天奪取徐州,

曹操十余天后就一定會來爭奪,盡管用七八萬人防守,仍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