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專升本《藝術概論》常考知識點歸納_第1頁
成人高考專升本《藝術概論》常考知識點歸納_第2頁
成人高考專升本《藝術概論》常考知識點歸納_第3頁
成人高考專升本《藝術概論》常考知識點歸納_第4頁
成人高考專升本《藝術概論》常考知識點歸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成人高考專升本《藝術概論》常考知識點歸納

【導語】當今社會職場競爭日益激烈,想要提升學歷的人越

來越多,成人高考作為提升學歷最有效的途徑,每年的報考

人數逐年遞增,成人高考的招生層次分為高起專、高起本和

專升本三個。成人高考專升本藝術類專業的考試科目有政

治、英語和藝術概論,下面鄭州三聯教育歸納了成人高考專

升本藝術概論常考知識點,需要考生準確記憶。一起看看吧。

《藝術概論》常考知識點一:什么是藝術形象

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過審美

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相互交融,并由主體創造出來的藝術成

果。藝術形象既包括鮮明生動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審美

特征的情境、畫面或意境。從藝術作品的構成這個角度來看,

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首先接觸到的自然是色彩、線條、

聲音、文字、畫面等外部的藝術語言形式,但它們僅僅是藝

術表現的手段,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塑造

藝術形象。或者換句話講,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的主要作用,

是將藝術家頭腦中主客觀統一的審美意象物態化為藝術形

象。可見,藝術形象構成了藝術作品的第二個層次。

藝術作品中的形象是根據現實生活各種現象加以藝術

概括創造出來的具體生動的圖畫。這里所說的形象一般是指

人物和人物生活的環境,包括與人的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日月

星辰、風云雷電、河海山林、鳥獸魚蟲、花草瓜果等自然物。

在小說、戲劇、電影、敘事詩、歌劇、舞劇等敘事性作品里,

人物形象占據主要的地位,成為作品整個藝術形象體系的核

心。藝術家總是通過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關系來描寫人物

形象,不僅描寫人物的音容笑貌,還要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過這些描寫刻畫,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敘事性的藝術作

品除了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外,同時也注意描寫其他的社會

現象和自然物的形象。因為人在社會生活中不是一個孤立的

存在,他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生活和斗爭

的。藝術要塑造人物形象,就離不開對環境的描寫。例如魯

迅先生塑造的《祥林嫂》、羅中立塑造的《父親》、羅丹塑

造的《思想者》、米勒塑造的《拾穗》,以及《渴望》中的

劉惠芳,《牽手》中的夏曉雪等。它還包括其他富有審美特

征的情境、畫面或意境。如陸游詞《詠梅》中“零落成泥碾

作塵,只有香如故”的梅花;以及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鄭板橋的《風竹圖》、朱奇的《荷花水鳥圖》等。再如唐詩

中許多構成動人意境的形象如張繼的《楓橋夜泊》、白居易

的《暮江吟》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等。這些情景交

融構成意境的詩畫,同樣是藝術創作主體塑造的藝術形象。

形象不只是人,也還有場面、環境等。

《藝術概論》常考知識點二:藝術形象的特征

藝術形象作為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相互交融的產物,是

藝術家從社會生活中經過挑選、融合、創造而成的,有著其

來自客觀的印記,也帶著藝術家創造的色彩,所以表現為個

性與共性的統一、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思想與情感的統一。

首先,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指的是某一具體的藝術形象身

上既有與眾不同的個別特征,又有它所處社會、時代等大背

景所賦予的普遍特色和印記,既非孤立的惟一,也非千人一

面、眾口一腔的雷同。以魯迅的《祝福》為例,在《祝福》

中祥林嫂是一個個別形象,在世界上沒有另一個與她身世和

遭遇完全相同的人物存在。但祥林嫂的形象卻具有普遍意

義,她是魯迅對再嫁婦女悲慘命運的概括。我們從作品中看

到的只是祥林嫂一個人遭受禮教迫害、毒害的悲慘命運,但

從她個人的遭遇中我們認識到的卻是千千萬萬再嫁婦女在

封建禮教J

摧殘下的凄苦命運,感受到的是魯迅對倍受精神虐害的

婦女的深切同情。在凱綏?珂勒惠支的石版畫《面包》上,

我們所理解到的決不限于畫面上兩個幼小孩子的啼饑號寒

與一個母親的椎心的悲痛,而是從中看到了千百萬勞動人民

的饑寒愁苦。

其次,感性與理性的統一表現在藝術形象身上,就是在

具體可感、栩栩如生的外在表現之后,所蘊含著的一種深刻

的內涵,將思想、觀念等理性判斷與藝術形象的外部形態完

美結合。以魯迅《阿Q正傳》為例,阿Q作%小說的核心形

象,在魯迅筆下確實是生動鮮明、具體傳神的;透過字面,

讀者仿佛看到了阿Q一身骯臟,滿口國罵,用竹筷將辮子盤

在頭上,昏頭昏腦四處游走的樣子,所謂“如見其人,如聞

其聲”,仿佛觸摸可及,這就是魯迅從感性角度為人們展示

的形象。但另一方面,魯迅又以十足清醒的批判,對阿Q身

上所體現的

理性內涵作了剖析,使我們看到以阿Q%代表的中國辛

亥革命前后農材落后不覺悟農民的精神實質與民族劣根性

的一面,在阿Q這一藝術形象身上體現了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再次,思想與情感的統一指的是藝術家在塑造藝術形象

的身上,既有情緒化的情感投入,也有原則性的思想判斷。

思想是核心的、主導的,情感隨思想的導向而傾注。以毛澤

東《卜算子?詠梅》為例,毛澤東的這首詞,是從一個無產

階級革命家的思想高度對傲雪怒放的紅梅進行歌頌。融匯著

對革命必勝的信念,充滿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一句“待到

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揭示了“精神不朽勝過生命存在”

的哲理,同時也傾注了詩人對為革命獻身的烈士的緬懷與告

慰,是思想與情感的統一。

當然,在不同的藝術形象中,個性與共性、感性與理性、

思想與情感的成分不完全相同,藝術形象的呈現方式也不

同。根據藝術形象的感性形式差異,我們可以把藝術形象分

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文學形象與綜合形象。它們既有共

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視覺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藝術形象,視

覺形象一般是空間性的。無論是一幅繪畫,一件雕塑,一幅

書法作品,一座建筑物,一幅攝影作品,或者一件實用工藝

品,都是在空間中展開的,它們直接付諸欣賞者的視覺感官,

因而特別富有直觀性。視覺藝術因為其直觀感受性,因而從

表象上來說,視覺藝術與前面所說的藝術的再現的關系特別

密切,我們認為這其實是對視覺藝術的誤解。有人舉例子認

為攝影藝術最重要的美學特征之一便是紀實性或再現性,它

表現的總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攝取的影像與被攝對象的外貌

態幾乎完全一致,給人以逼真的感覺。如果這樣認為只

要形象與客體的外在形態能夠保持一致就算是“紀實”或“再

現”,那么電影藝術也應該完全是紀實的藝術了,這是不顧

電影歷史事實的理論。

聽覺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藝術形象,聽

覺形象的構成材料是時間性的。藝術中的聽覺形象主要是指

音樂作品的形象。音樂作為聲音的藝術,有著自己的特點,

它通過音響在時間上的流動,再通過有規律的變化與組合,

最后構成使人們的聽覺感官能夠直接感受到的藝術形象。由

于聽覺形象具有空靈性和抽象性的特點,使得人們在欣賞音

樂作品時,主要依靠情感的直觀體驗來把握音樂形象,也使

得音樂形象具有不確定性、多義性和朦朧性,這既是音樂的

局限,也是音樂的長處,為欣賞者的聯想想象與情感體驗留

下了更多自由的空間。例如,香港搖滾樂隊BEYOND有首歌

曲叫做《海闊天空》所表達的情感就非常復雜。其中電吉它

所發出的聲音瞬間的變化比較大,而且也比較尖銳,仿佛比

較雜亂,這是與當代青年的某種心態所分不開的,在社會文

化大轉型時期,年輕人總是最容易陷入迷亂的情緒當中,這

與電吉它的音色可能有某種內在的同質性。爵士鼓的聲音在

這首歌曲中處于背景音樂,時而局促不定,似在近處;時而

不緊不慢,仿佛在遠處但依然鏗鏘有力,而爵士鼓的音樂形

象正是代表著年輕人所獨有的希望與夢想。這兩種聲音交織

在一起,塑造了一種獨特的聽覺形象,這形象把年輕人的彷

徨與追求近乎完美的表現了出來。

文學形象,是指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等依靠語

言作為媒介來塑造的形象。文學形象最鮮明的特征是間接

性,它不像視覺形象或聽覺形象那樣可以看得見、聽得著,

直接感受到,而是要通過語言的引導,憑借想象來把握藝術

形象。有的學者稱語言藝術是“想象的藝術”,這是有一定

道理的。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讀者需要憑借自身的生活經

驗,通過積極的聯想和想象,才會在腦海中呈現出活生生的

形象畫面來,這就是文學形象的間接性。例如《紅樓夢》中

的王熙鳳這個人物,越劇舞臺上、電影銀幕上和電視連續劇

里都有不同的演員飾演過。在戲曲、電影和電視中王熙鳳的

形象是觀眾直接看見的。但小說《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形象,

在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卻可能有一千個不同的樣子。從這個

意義上講,文學形象為讀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想象天地,讀

者可以在欣賞過程中更加自由地進行再創造,獲得更多的審

美快感。此外,文學作品不僅可以描繪視覺形象、聽覺形象,

而且可以描繪人的嗅覺、觸覺、味覺等各種感覺;不僅可以

描繪靜態形象,而且可以描繪動態形象;在人物形象塑造方

面,不僅可以從外部描寫人的肖像、動作和語言,而且可以

描寫人的內心世界和心理活動。文學形象由于具有以上的特

點,所以它最少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的自由,可以

多方面地展示廣闊而復雜的社會生活。

綜合形象,是指話劇、戲曲、電影、電視等綜合藝術,

其中即有視覺形象、聽覺形象,還有文學形象。它們綜合成

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這些門類中的藝術形象,可能統

稱為綜合形象。

藝術形象雖然可以區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文學形

象和綜合形象,但它們的基本特征卻是相同的。作為藝術反

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藝術形象是藝術作品的核心。在藝術作

品中,藝術語言是為了塑造藝術形象,而藝術意蘊也是蘊藏

在藝術形象之中。從這種意義上講,沒有藝術形象就沒有藝

術作品。

在藝術鑒賞活動中,鑒賞主體作為惟一的能動因素,他

的主動參與使鑒賞活動完全以他為軸心展開,使鑒賞結果打

上了強烈的個人印記,他的社會閱歷、職業習慣、興趣愛好、

思想意識、性格品質和審美經驗、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審

美標準,無不影響著其審美價值判斷的形成,因而藝術鑒賞

表現出強烈的主體性特征。藝術鑒賞的主體性,集中表現在

以下四方面:

《藝術概論》常考知識點三:對藝術作品審美娛樂屬性的享

一般人接近藝術作品、鑒賞藝術作品的最直接目的是獲

得審美享受,鑒賞主體在藝術接受活動中具有很強的體驗意

味。人們把鑒賞藝術作品的活動當作一種娛樂活動,一方面,

鑒賞者以自己內在和既有的經驗體味作品中的意蘊,形成觀

照客體對象時的心靈伍驗;另一方面,又以自己情感的投入,

感受心靈和情感的激蕩。列寧非常喜愛貝多芬的《熱情奏鳴

曲》,他說:“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

我愿每天都聽一聽,這是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我總

帶著幼稚的夸耀想:人們能夠創造怎樣的奇跡啊!“據說,

每當列寧聽到這首名曲時,他總是屏息靜氣,陶醉在這首曲

子的優美、激蕩的音樂旋律中,沉浸在他自己所感受到的音

樂愉快的情感境界中。這是因為,人們在觀賞一幅精美的畫

作或聆聽一首優美的樂章時,以往的審美經驗調動其感官和

思維,使其從中體驗到人的自由創造,體驗到人的智慧、才

能和力量之偉大,體驗到人的生活理想之高尚,不自覺地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在精神上感到賞心悅目、輕松舒暢、自由

逍遙的快樂,從而獲得審美需要的滿足和情感愉悅的享受。

《藝術概論》常考知識點四:對藝術作品審美認知屬性的論

藝術作品的認知作用也必須通過鑒賞主體得以實現。鑒

賞者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一方面認識藝術作品的

形式和內容,了解藝術專業知識,提高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

力,另一方面認識藝術作品中表現的社會知識、自然知識等。

根據真人真事塑造出來的,如《紅巖》中的江姐,甚至是藝

術家雜取眾多人物的狀貌和性格特征塑造出來的,如魯迅筆

下的“阿Q”,這些典型形象雖然都是完整的個別存在,但

它們身上無不具有同類事物的共性特征和精神風貌,無不折

射出當時社會的生活全景。鑒賞主體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典型

形象

和典型事件的品評、體味,于想象中再度體驗藝術家曾

經體驗的生活,從中體悟到當時社會生活的本質和人的本

質,進而升華出生活的本質和規律。

《藝術概論》常考知識點五:對藝術作品文化價值的闡釋

有些優秀的古典藝術作品一時還難以為廣大群眾鑒賞,

除了某些作品內容比較深沉外,更主要的是藝術語言障礙。

隨著群眾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將會逐步鑒賞這些古代

名作。在當前,為群眾注釋、串解、評析名作就是提高群眾

藝術鑒賞力的重要方法。同時,隨著群眾藝術鑒賞力的提高,

那些藝術形式平庸、內容荒謬的作品將會逐日被淘汰。例如

當前,迪斯科舞、流行歌曲等大眾藝術在群眾中流傳很廣,

這說明它受到群眾尤其是青年的歡迎。因此,我們應該通過

各種方式提高這類藝術的創作水平,通過各種活動幫助群眾

提高對這類作品的辨別和鑒賞能力,讓這類藝術得以健康的

發展,使廣大群眾在鑒賞時獲得有益的享受。

《藝術概論》常考知識點六:對藝術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

創造

藝術鑒賞并不僅是被動接受,它還是一種再創造活動。

在藝術鑒賞活動中,藝術鑒賞者面對一部藝術作品,首先進

行信息接受,包括藝術作品的語言和形象,以及與藝術作品

相關的種種其它信息,這是藝術鑒賞的第一步。接下來,在

信息接受的基礎上,欣賞者必然會從自身的生活閱歷、人生

經驗、世界觀及藝術修養等出發,對藝術作品作出創造性的

感悟和理解。這種創造性的感悟和理解是憑借藝術作品、在

接受藝術作品的基礎上進行的,與藝術創作時的原初創造在

性質上有明顯的差異,它是在原有創作的創造基礎上進行了

第二次創造,而創造的結果也和原來的作品有或多或少的差

異,所以被稱之為“再創造”。

藝術欣賞的“再創造”與藝術創作的“創造”還有一處

不同:兩種“創造”的順序正好相反。這是指,在藝術創作

時,順序是創造主體從對客體世界的審美體驗開始,到構思

創造,最終到藝術作品;而在藝術欣賞時,則是欣賞主體從

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開始,再到對作品中藝術世界的認

識,并進而把這種認識投射向客體世界,最終得到對客體世

界的了悟。比如,我們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樂》,首先

感受到低沉有力的旋律和跳蕩不安的節奏,于是完成對音樂

形象的再創造,理解貝多芬所說的“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

思想,萌發出與命運拼搏抗爭的激情和沖動,并將這種激情

帶人生活中。小提琴演奏家馬思聰曾有一次聽完《命運交響

樂》后失聲痛哭,良久才平復下來,說道:“人生很美。”

這正可以作為藝術欣賞再創造順序的一個旁證。

總之,藝術鑒賞的主體性體現為藝術鑒賞主體需要具備

相應的條件和要求,需要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和藝術鑒賞能

力,否則,藝術作品的價值和作用就無法實現。而人類整體

的藝術鑒賞水平與鑒賞者個體的審美能力都是在長期的藝

術實踐中培養與提高的。藝術修養與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主

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首先,藝術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大量鑒賞優秀

作品的實踐。藝術鑒賞的實踐經驗非常重要。多聽音樂就能

培養和提高耳朵的音樂感;多看繪域就能訓練和發展眼睛的

形式感;文學作品讀得多了,讀得熟了,也就有了比較,有

了鑒別和欣賞。尤其是大量地、經常地鑒賞優秀的藝術作品,

更是直接有助于人們藝術修養與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這方

面有許多例子,高爾基10歲時就開始干活謀生,做過裝卸

工、烤面包工人等,他在做工之余勤奮自學,閱讀了大量優

秀的文學作品,成為一位作家。高爾基曾回憶他年輕時代怎

樣如醉如癡地閱讀福樓拜的一篇小說,完全被這篇小說所迷

住,覺得書里一定藏著不可思議的魔術,以至他多次把書頁

對著光亮反復細看,想從字里行間找出魔術的秘密。顯然,

人的藝術修養只有在具體的藝術鑒賞活動中,才能不斷豐富

和提高。

其次,藝術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熟悉和掌握藝

術的基本知識和規律。藝術修養包括對一般藝術理論和藝術

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對各個藝術門類和體裁的藝術特征、

美學特性和藝術語言的熟悉和了解。我國藝術家豐子愷在他

所著的《藝術修養基礎》一書中,專門論述了各個藝術門類

的不同鑒賞知識。豐子愷認為,對于繪畫、雕塑、建筑、工

藝美術、書法、金石、音樂、文學、舞蹈、戲劇、電影、攝

影等不同的藝術類別,應當根據它們各自不同的美學特性而

具有不同的鑒賞方法,強調應當掌握各類藝術鑒賞活動的特

殊性,并在書中分門別類地進行了介紹。例如,他強調對于

繪畫的鑒賞應當特別注重第一印象,對于建筑的鑒賞則需要

伴以運動感覺,對于工藝美術品的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