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學高二上學期12月份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及簡析)_第1頁
第一中學高二上學期12月份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及簡析)_第2頁
第一中學高二上學期12月份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及簡析)_第3頁
第一中學高二上學期12月份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及簡析)_第4頁
第一中學高二上學期12月份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及簡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中學高二上學期12月份月考語文試題(含答案及簡析)山東省德州市第一中學高二上學期12月份月考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史記》是史傳散文,《離騷》是抒情長詩,兩者文體不同,形式各別。魯迅先生能異中見同,一眼看出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一篇“無韻之《離騷》"。《史記》與《離騷》確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首先,《史記》所表現的審美理想與《離騷》一脈相承。司馬遷的審美觀有著明顯的尚奇傾向。尚奇的審美觀,使他對歷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計、奇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從而影響到《史記》的取材和藝術風格。屈原的審美觀也有著好奇的傾向。且不說他的穿戴與眾不同,就是從《離騷》中所寫的以鷙鳥自比,以精玉為糧,驅策龍鳳,役使風云雷神等情節來看,已經夠令人嘆奇不止了。這些只是外在表現的不同,就精神實質而言,屈原與司馬遷都稱得上是悲劇詩人。他們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離騷》打上了艱巨斗爭的烙印,顯示出戰國后期楚國歷史上忠與奸、善與惡、美與丑相對抗、相斗爭的深刻過程,因而富于悲劇的崇高美;司馬遷的《史記》同樣打上了艱巨斗爭的烙印,顯示了中國上下三千年間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相對抗、相迭代的深刻過程,因而也富于悲劇的崇高美。

其次,《史記》深得《離騷》的情韻,具有濃郁的抒情性。司馬遷富于詩人氣質,感情特別豐富。他說:“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意思是說:“《離騷》是因情而生文的。"他寫歷史,本不該夾帶過多的主觀感情,但由于受到《離騷》的感染,他以詩人的氣質寫史,于是史文多帶詩的情韻。劉熙載說:“學《離騷》得其情者為太史公”,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史記》與《離騷》在情韻上的內在聯系。

復次,《史記》從《離騷》中吸取了諷興當世的力量和反傳統思想的精神。司馬遷曾說:“作辭以諷諫,連類以爭義,《離騷》有之。"這一看法,說明他很推崇屈原諷諫、爭義的膽氣。《史記》中有相當一部分當代史。司馬遷以屈原為榜樣,不怕觸犯忌諱,大膽地諷興當世。《史記》與《離騷》神合韻諧的情況,不是偶然的。司馬遷所處的時代與屈原所處的時代雖然不同,但漢文化實際上是繼承楚文化而來的。李長之先生曾把漢朝的建立說成是“楚文化的勝利”,李澤厚先生認為,對漢代文化藝術影響最大的是“屈騷傳統”,這個見解十分深刻。

(摘編自吳汝煜《“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試釋》)

材料二:

屈原是中國最早、最偉大的詩人。他“衣被詞人,非一代也"。一個人對后世文藝起了這么深遠的影響,確乎罕見。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種根底深沉的文化體系。這就是充滿浪漫激情、保留著遠古傳統的南方神話—巫術的文化體系。儒家在北中國把遠古傳統和神話、巫術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異傳說化為君臣父子的世間秩序。例如“黃帝四面”(四面臉)被解釋為派四個大臣去“治四方”,黃帝活三百年說成是三百年的影響……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刪定的《詩經》中再也看不見這種“怪力亂神”的蹤跡。然而,這種蹤跡卻非常活潑地保存在以屈原為代表的南國文化中。

王夫之解釋《九辯》時說:“辯,猶遍也。一闕謂之一遍。亦效夏啟九辯之名,紹古體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詞激宕淋漓,異于風雅,蓋楚聲也。后世賦體之興,皆祖于此。"這段話也很重要,它點明了好幾個關鍵問題。第一,它指出楚辭是“紹古體”,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見源遠流長,其來有自,確乎是遠古社會的遺風延續和模擬。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證也都認為,像《九歌》等,很明顯是一種有關巫術禮儀的祭神歌舞和音樂。所以它是集體的活動而非個人的創作。第三,“其詞激宕淋漓,異于風雅”,亦即感情的抒發爽快淋漓,形象想象豐富奇異,還沒受到嚴格束縛,尚未承受儒家實踐理性的洗禮,從而不像所謂“詩教”之類有那么多的道德規范和理智約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緒、無羈的想象在這里表現得更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漢代賦體文學的祖宗。

其實,漢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漢不可分。盡管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方面,“漢承秦制”,劉漢王朝基本上是承襲了秦代體制。但是,在意識形態的某些方面,又特別是在文學藝術領域,漢卻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鄉土本色。漢起于楚地,劉邦、項羽的基本隊伍和核心成員大都來自楚國地區。項羽被圍,“四面皆楚歌”;劉邦衣錦還鄉唱《大風》;西漢宮廷中始終是楚聲作主導……都說明這一點。楚漢文化一脈相承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顯的繼承性和連續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國。楚漢浪漫主義是繼先秦璻性精神之后,并與它相輔相成的中國古代又一偉大藝術傳統,是主宰兩漢藝術的美學思潮。不抓住這一關鍵,很難真正闡明兩漢藝術的根本特征。

(摘編自李澤厚《楚漢浪漫主義:屈騷傳統》)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遷以《史記》記史,屈原以《離騷》抒情,兩人不僅在精神追求方面相通,而且在審美觀上有著相同的尚奇傾向。

B.因為受到了《離騷》濃郁抒情性的影響,所以司馬遷在寫史時有詩人的氣質,《史記》多帶有詩的情韻。

C.較之以屈原為代表的南國文化,儒家更強調理性和人倫秩序,“怪力亂神"的蹤跡在《詩經》中難以尋見。

D.楚辭是一種有關巫術禮儀的祭神歌舞和音樂,其源遠流長,風格自由狂放,是集體的活動而非個人的創作。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為了表現悲劇的崇高美,《離騷》《史記》的創作都側重展現善與惡的對抗斗爭。

B.司馬遷從《離騷》中吸取諷諫爭義的精神,大膽諷興當世,并體現在《史記》當中。

C.楚辭不像“詩教”之類有那么多道德規范和約束,故楚辭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較微弱。

D.楚漢浪漫主義和先秦理性精神作為兩漢藝術的根本特征主宰了兩漢美學思潮。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班固認為《離騷》“弘博深刻,為辭賦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容”。

B.史彌寧認為:“莫訝靈均苦費詞,騷章炳炳日星垂。"

C.朱熹:“《離騷》以靈修、美人目君,蓋托為男女之辭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

D.屈原“變國風雅頌而為《離騷》”,司馬遷“易編年而為傳記”,均具有開創性。

4.錢鍾書《管錐編》:“《史記》于怪事、軼聞,未能妄除凈盡,如劉媼交龍、武安謝鬼。"請結合材料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

5.班級擬召開《屈原列傳》學習討論會,請你根據材料一,列出發言要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古山兄弟

卞毓方

天生一個小可憐。貌似張樂平筆下的三毛,但頭頂光光,一毛不生。眼皮耷拉,遮住瞳仁,僅僅露出一條縫,鄉人形容是用蘆柴篾子劃的。個頭矮小,六七歲了,看上去只有三四歲,走路倒蠻快,落地無聲,穿檐過屋如風,狀如小老鼠。衣服嘛,衫不像衫,褲不像褲,是他娘撿鄰家孩子穿剩的破爛。老家是阜寧陳良,三歲時,也就是1953年,隨父母搬來合德。都說這是新興的鎮子,有奔頭,有發展,沒承想四歲那年,父親患食管癌病逝,撇下他和十二歲的哥哥、三十出頭的娘。

政府濟弱扶傾,每月無償劃撥五斤白砂糖,供小山的娘制成糖球銷售,賺點糊口錢,哥哥四處打小工。他稍微長大點,便每天挎個竹籃,上街撿煤渣,撿煙頭。早飯是沒得吃的,中飯、晚飯有一頓沒一頓地湊合著。

“小山,你來。”西鄰大媽叫他。

他嗖嗖地跑過來了,他知道準有好事。

“今天煮魚,幫我上街買五分錢糖色醬。聽清,三分錢醬,兩分錢糖色。"大媽遞過來一角錢。

那多出來的五分,就是跑腿費了。

小山的娘去碼頭洗衣服,西鄰大媽隨即跟過來,洗青菜、蘿卜、山芋,臨了,總會往小山娘的洗衣盆里塞點兒雜七雜八的東西。

小山撿的煤渣,一斤賣二分錢,撿的煙頭,剝出煙絲,曬干,一包賣五毛錢。他常把煤渣分給西鄰大媽,煙絲分給西鄰老爹,不要錢。

后來,娘改嫁。再后來,他與娘隨繼父下放陳洋鎮開洋村。臨走那天,向西鄰告別,細細的眼角噙著豆大的淚珠。

這是我童年的往事。西鄰大媽是我的母親,西鄰老爹是我的祖父。記得祖父曾把小山叫過來,在紙上寫下他的名字“劉古山”,一字一字地教他認,末了叮囑:“記住了小山,你的名字,就是你的臉面。"

過了一年,我也離開合德,北上京城求學。從此塵海茫茫,音斷信絕,然內心深處,始終晃動著那個羸形垢面的“小可憐”。

小山后來怎樣了?

后來,他還有后來嗎?

“后來"來了,癸卯三月返鄉,一天晚上,我和從前的鄰居張長庚兄弟小聚,提起劉古山,長庚說,他已搬回合德,就住在我家后邊。我拉了長庚,冒雨前去尋找。

二層小樓,臨街。敲門,無人應。街坊大嫂熱情,幫忙撥打他的手機,終于接通電話,下樓開門。

我先發制人,一把拉住他的手,問:“你還認得我嗎?”

他愣了一下,定睛,左瞧,右瞧,驚呼:“卞三哥!卞毓方!"

笑容和熱淚霎時涌出,他是,我也是。

屈指算來,這一別,整整一個甲子。

他能認出我,證明我變化不大。

我卻無論如何也認不出他。你怎么看,都看不出他是昔日那個“小可憐”。燈光下,他如霜的白發,寬闊的前額,軒昂的鼻梁,方挺的下巴,襯上酡紅的臉龐,透出一股神氣、福氣。

坐定,環顧室內,這是一家汽車出租公司,裝潢考究,四壁掛滿了錦旗。我顧不上寒暄,單刀直入,問:“古山兄弟,看來你后福不淺,你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三哥,不瞞你說,剛到農村那會兒,苦哇!”古山講,“娘和我,屬于弱勞力,干一天活兒,工分值很低。過年,連塊豆腐也買不起。虧得古才哥哥從合德帶來兩斤茨菇,勉強過個春節。"

“你是如何轉運的?”我問。

“人家怕苦,我偏找苦。我人瘦,但身子結棍;我塊頭小,但腦瓜聰明。第二年,我專挑重活、難活,別人不干的,我上。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伙兒評我為勞動積極分子。"

勞動,這是實打實,硬碰硬。看不出他精頭細爪,骨瘦如柴,竟有金剛之魄,羅漢之魂。贊!

“學習‘老三篇’——《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我沒念過書,不識字,但記性好,人家讀,我聽,三篇文章,聽幾遍,就背上了。我又加背了一篇《反對自由主義》。村里轟動,樹我為典型,我成了市里的學習標兵,后來又加入村里的文娛宣傳隊。”

“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聽你談話,肚里已有些墨水。"我滿懷興味,“你是怎樣摘掉文盲帽子的?”

“我能背,自然就會照著‘老三篇’一字一字認。‘老三篇’認完了,再認《反對自由主義》。四篇認全了,文化就有了基礎。"

高,這是“曲終收撥當心畫”,這最后的一“畫"落在了文化。

“當到市里標兵,領導培養我入黨,讓我抓隊里生產,抓財務管理。我不懂賬務,就跟縣里一位專業會計學習借貸記賬法。后來村里考會計,一百分的卷子,實踐部分占四十分,借貸部分占六十分,幾位老會計拿了前面四十分,我拿了后面六十分,我得了第一,當了總賬會計。”

總賬會計,這是真本事!

老話說“富不過三代”,今話則要說“窮不過二代”。古山十八歲結婚,妻子是老家陳良人。岳母嫌他眼睛小,他就去醫院動了手術,改變了因不良發育而被掩蓋的明眸,開始睜大眼睛看世界。生兩子,隨時代的節拍,出息成了商界精英,一個在鹽城,一個在合德。孫輩有四,大孫子本科畢業后去國外讀碩士,兩個孫女,都已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最小的孫子在讀初中。如今,老兩口退休無事,在鎮上幫二兒子照應門市。

曾經,看“山"是“山”;如今,看“山"不是“山”;站遠一步,站高一步,看“山"又是“山”。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的描寫,不僅刻畫出古山骨瘦精干的特點,也交代了他年少時的貧窮困頓。

B.古山把煤渣和煙絲分給西鄰大媽和西鄰老爹,體現了鄰里友好和睦和古山知恩圖報。

C.“下放"工分”“老三篇"等詞,有時代印記,使故事發生的背景更加貼近真實生活。

D.“我”拉著長庚冒雨前去尋找古山,體現了“我"急切地想知道古山后福不淺的原因。

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內容上收束全文,古山兄弟的人生,就是記憶中的苦孩子和眼前幸福老漢的無縫對接。

B.結構上戛然而止,余味綿長,給讀者留下了空白,激發了對古山兄弟命運的深切思考。

C.語言上淺近直白,幾個“山”字,總結了古山兄弟的人生變化,也飽含深沉的情感。

D.情感上卒章顯志,深化主題,表達了作者對古山兄弟的贊美,及對時代和社會的頌贊。

8.作者是怎樣敘述古山兄弟的故事的?請簡要分析本文的敘事藝術。

9.假如你是《上海文學》雜志社的編輯,你選中了《古山兄弟》這篇小說,想把它刊發到“精選作家作品、展現文學藝術魅力"的“短篇小說”專欄,你選中這篇小說的理由有哪些?請簡要說明。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文本一:

后梁太祖開平元年,荊南留后高季昌為節度使。季昌到官,城邑殘毀,戶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復業。二年冬十月,依政進士梁震過江陵,高季昌愛其才識,留之,欲奏為判官。乃曰:“震素不慕榮宦,明公不以震為愚,必欲使之參謀議,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季昌甚重之,以為謀主,呼曰先輩。乾化二年,高季昌潛有據荊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廣之。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戰艦五百艘,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

后唐莊宗同光元年,高季昌聞帝滅梁,避唐廟諱,更名季興,欲自入朝。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薦前陵州判官責平孫光憲于季興,使掌書記,季興大治戰艦,欲攻楚。光憲諫曰:“荊南亂離之后,賴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與楚國交惡,他國乘吾之弊,良可憂也。”季興乃止。二年春,高季興既得三州請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為之不許。及夔州刺史潘炕罷官,季興輒遣兵突入州城,殺戍兵而據之。帝怒,以劉訓為南面招討使,將步騎四萬討之。高季興求救于吳,吳人遣水軍援之。三年春,楚王殷如岳州,遣六軍使袁詮擊荊南,高季興以水軍逆戰。季興大敗,請和。冬十二月,高季興寢疾,命其子從誨權知軍府事。丙辰,季興卒。

從誨既襲位,謂僚佐曰:“唐近而吳遠,舍近臣遠,非計也。"乃因楚王殷以謝罪于唐,帝許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侍中。高從誨性明達,親禮賢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

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屬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墜其業,吾老矣,不復事人矣。”遂固請退居。從誨不能留,乃為之筑室于土洲,從誨時過其家,四時賜與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屬孫光憲。

臣光曰:孫光憲見微而能諫,高從誨聞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國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國敗家喪身之有?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高氏據荊南》)

文本二: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節選自西漢·賈誼《過秦論》)

10.文本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高季興既得A三州B請C朝廷D不除E刺史F自以子弟G為之H不許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生意,指生機、活力,與現在所說的“生意盎然”的“生意"意思相同。

B.臣,指讓……臣服,與《蘇武傳》中“空以身膏草野”的“膏"用法相同。

C.屬,指囑托,與《屈原列傳》中“屈平屬草稿未定”的“屬"意思不同。

D.徙,改正,與《過秦論》中“而遷徙之徒也”中的“徙"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后梁時期,高季昌憑借出色的政治才能讓原本凋敝落后的荊南恢復生機,后野心滋生,實力不斷增強,逐漸超出朝廷的控制范圍。

B.后梁覆滅后,高季昌改名季興,打算親自入朝覲見后唐君主,沒有得到允許,于是大量制造戰艦,想攻打楚國,最后被孫光憲勸阻。

C.潘炕罷官時,高季興領軍突擊,殺死防守士兵并占領了夔州城。第二年楚王馬殷派袁詮率軍攻打荊南,高季興派水軍迎戰,被擊敗。

D.梁震因為自己年事已高、高從誨沒有荒廢先王遺業,請求退居。高從誨留不住他,于是為他在土洲修建府舍,給予他豐厚賞賜。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自古有國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國敗家喪身之有?

(2)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14.高季昌的為政之道與賈誼提倡的治國之道有何不同?請簡要概括。

三、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

劍州道中見桃李盛開而梅花猶有存者

唐庚

桃花能紅李能白,春深何處無顏色。

不應尚有數枝梅,可是東君①苦留客。

向來開處當嚴冬,桃李未在交游中。

即今已是丈人行②,肯與年少爭春風

[注]①東君:指司春之神。②丈人行:指父輩,長輩。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生動描繪了桃李花開之絢爛,第二句又進一步表現桃李花開之盛大。

B.“不應”承接前句“春深"構成語意的轉折,“尚有”又強化這種意味。

C.因為一直在寒冷的冬天開放,所以與桃李甚少往來,對此梅花深感遺憾。

D.梅花與桃李象征著不同之人,而詩人對梅花的理解,含有以梅自喻之意。

16.羅大經的《鶴林玉露》記載,當朝權貴見此詩,“惡其自尊”,遂將唐庚貶黜。詩中哪些地方體現唐庚“自尊”之意?請結合詩歌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寫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認為屈原《離騷》文章的內容雖然細小但含義卻極弘大,所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意義卻很深遠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舊唐書·音樂志》記載豎箜“體曲而長,二十有二弦”,而李賀《李憑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說明豎箜篌的弦數還有另一種可能。

(3)鐵在古代是珍貴物資,在戰爭中常用于制造鎧甲、披甲。因此我們在詩歌中常看到身著鐵衣、保家衛國的戰士,披甲奔跑、迅疾如飛的戰馬。請你舉出含有“鐵衣”或者“鐵甲"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素紗襌衣作為湖南省博物館的館藏珍品之一,被譽為“世界上最輕薄的衣服”,整件衣物薄如蟬翼僅重49克。20世紀80年代,湖南省博物館委托南京云錦研究所復制素紗襌衣。但該研究所復制出來的第一件素紗襌衣的重量超過80克。后來,專家共同研究才找到答案,原來現在的蠶寶寶比幾千年前的要肥胖許多,A,所以織成的衣物自然也就重多了。緊接著專家們著手研究一種特殊的食料喂養蠶,控制蠶寶寶的個頭,成功為蠶寶寶“減肥”,得到了現代社會能夠獲得的最細的蠶絲——只有平時蠶絲的五分之一,解決了材料問題。他們又按照當時的門幅裝造,定制了一臺48厘米幅寬的機臺。紋樣參考考古報告中的記載,經電腦測繪,一比一還原。織工師傅花了三個月時間提前訓練手感,方才上機織造。染色時,經多次試驗,最后選用化學染料和紅茶浸泡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面料染色做舊處理。前后耗13年之久,這件薄如蟬翼的復制品方才大功告成。盡管如此精心,最后織成的復制品B,達49.5克。

霓裳羽衣,錦繡華裳,素紗襌衣能夠走出歷史,讓我們有幸目睹其美麗與風采,背后是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幾十年如一日的艱辛付出與堅韌追求。

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19.請用5個動詞性短語概括素紗襌衣復制過程中的幾個關鍵步驟。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潤物細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小到了“無"的程度。但是,我現在坐在隔成了一間小房子的陽臺上,頂上有塊大鐵皮。樓上滴下來的檐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于是就不“細無聲”了。按常理說,我坐在那里,同一種死文字拼命,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境,極靜極靜的心情,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來解讀這天書般的玩意兒。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我靜靜地坐在那里,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里感到無量的喜悅,仿佛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感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為外人道也。

20.下列詩句所反映的心情與本語段作者心情最相近的一項是()

A.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B.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C.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D.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21.下列各項中,和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A.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B.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D.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這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的聲音,如金聲玉振,又如黃鐘大呂,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六、作文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認識事物時,我們的判斷常常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如篤信古人、權威和書本,聽信大多數人的意見等。“自古以來"著名專家表示”“書上說"大多數人認為”等常見說法,就體現了這些影響。

前人留下的知識、經驗在指導我們工作、生活的同時,也可能制約著我們的思維和行動;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被認為顛撲不破的真理,也可能不再適用于今天。

請對材料作延伸思考,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寫一篇議論文。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簡析

一、現代文閱讀

1.答案:D

簡析:文中說“像《九歌》等,很明顯是一種有關巫術禮儀的祭神歌舞和音樂。所以它是集體的活動而非個人的創作”,并非指所有楚辭,D選項擴大范圍。A選項根據材料一“司馬遷的審美觀有著明顯的尚奇傾向……屈原的審美觀也有著好奇的傾向”可知正確;B選項由“他寫歷史,本不該夾帶過多的主觀感情,但由于受到《離騷》的感染,他以詩人的氣質寫史,于是史文多帶詩的情韻"可推出;C選項依據“儒家在北中國把遠古傳統和神話、巫術逐一理性化……在被孔子刪定的《詩經》中再也看不見這種‘怪力亂神’的蹤跡。然而,這種蹤跡卻非常活潑地保存在以屈原為代表的南國文化中”可判斷正確。

2.答案:B

簡析:A選項因果倒置,應是因為《離騷》《史記》都打上了艱巨斗爭的烙印,顯示出善惡對抗等過程,所以富于悲劇的崇高美;C選項文中未提及楚辭道德教化作用微弱,“不像‘詩教’之類有那么多道德規范和理智約束"不代表道德教化作用弱;D選項根據材料二“楚漢浪漫主義……是主宰兩漢藝術的美學思潮”可知,不包含先秦理性精神,D錯誤。B選項由“《史記》從《離騷》中吸取了諷興當世的力量和反傳統思想的精神……司馬遷以屈原為榜樣,不怕觸犯忌諱,大膽地諷興當世"可得出。

3.答案:A

簡析:材料二主要觀點是楚漢文化一脈相承,具有浪漫主義色彩且漢對楚文化有繼承。A選項班固的話表明漢對楚文化的繼承,可作為論據;B選項強調《離騷》辭藻,與材料二觀點無關;C選項闡述《離騷》象征手法,不符合材料二主旨;D選項說的是《離騷》和《史記》的開創性,未體現繼承性。

4.答案:①司馬遷的審美觀有著明顯的尚奇傾向,《史記》在取材時喜歡保留怪事軼聞;②楚漢文化一脈相承,楚辭多有奇異的浪漫想象,《史記》繼承了這種浪漫主義傳統。

簡析:從材料一可知司馬遷尚奇的審美觀影響《史記》取材,材料二則表明楚漢文化的傳承關系,結合二者可得出答案。

5.答案:由《屈原列傳》可以看出《史記》的文化的烙印,體現出對楚文化的繼承:①《屈原列傳》寫屈原以身殉國,顯示出悲劇的崇高美;②司馬遷借《屈原列傳》寓己悲憤,帶有詩的情韻,具有濃郁的抒情性;③《屈原列傳》記錄屈原忠君愛國事跡,表現出諷興當世的力量和反傳統的精神。

簡析:依據材料一對《史記》與《離騷》相似性的分析,對應到《屈原列傳》中,可總結出這些要點,如從屈原的事跡可看出悲劇美,司馬遷的寫作情感體現抒情性,對屈原事跡的記錄反映出諷興當世等精神。

6.答案:D

簡析:“我”冒雨尋找古山主要是因為多年未見的思念,而非急切想知道他后福不淺的原因,D選項錯誤。A選項從對古山外貌和穿著的描寫能看出其骨瘦精干與貧窮;B選項古山分煤渣和煙絲給鄰居體現了鄰里關系和他的感恩;C選項文中這些詞確實體現了時代背景。

7.答案:C

簡析:“看‘山’是‘山’……"這句話并非淺近直白,而是運用一語雙關,富有哲理和象征意義,C選項錯誤。A選項從內容上確實總結了古山兄弟的人生變化,起到收束全文作用;B選項在結構上給讀者留下思考空間;D選項在情感上表達了贊美。

8.答案:①采用對話的形式,以“我”與古山兄弟之間的對話敘述其經歷,使敘事更加集中緊湊。②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敘事,使得古山兄弟的故事顯得更加真實。③現實與回憶交織,拉開時間距離,使人物形象顯得更加立體可感。④對比,文章把古山兄弟的過去與現在,把他曾經的困頓窘迫與如今的幸福美滿形成對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主題表達更為深刻。

簡析:文中古山兄弟講述經歷多通過對話展開,使故事緊湊;第一人稱增強真實性;回憶與現實交織豐富人物形象;對比突出人物命運轉變和主題。

9.答案:①人物刻畫上,文章采用多種表現手法,塑造了古山兄弟這一出身貧苦但勤奮肯干的人物形象,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②情節設計上,文章以古山兄弟的命運軌跡為主線,前后對比,巧妙緊湊,具有極強的藝術性。③主題表達上,通過對古山兄弟命運軌跡的呈現,情真意切地表達了對勞動改變命運的謳歌,弘揚了社會正能量。④表達效果上,文章整體上采用對比的手法,使主體人物前后的命運在讀者心理上形成強烈反差,自然引發讀者的思考。

簡析:從人物、情節、主題、表達效果四個方面分析,文中外貌、經歷描寫等塑造人物形象;以命運為主線且對比鮮明;表達勞動改變命運主題;對比手法引發思考,這些都體現了小說的優點。

二、文言文閱讀

10.答案:BFH

簡析:“高季興既得三州”主謂賓完整,B處斷開;“請朝廷不除刺史"中“朝廷”作“請"的賓語,F處斷開;“以子弟為之”結構完整,H處斷開。

11.答案:B

簡析:“臣"是名詞作動詞,意為臣服;“膏”是使動用法,意為使……肥沃,兩者用法不同,B選項錯誤。A選項兩個“生意"都指生機、活力;C選項“屈平屬草稿未定”中“屬"是寫作之意;D選項“而遷徙之徒也”中“徙"是一類人的意思,C、D選項解釋正確。

12.答案:B

簡析:文中未提及高季昌改名后入朝是否得到允許,且“于是大量制造戰艦”與前文邏輯關系不明確,B選項錯誤。A選項從高季昌任節度使后的舉措可看出其能力;C選項根據原文事件發展可判斷正確;D選項從梁震退居及高從誨的做法可得出。

13.答案:(1)自古以來握有國家大權的人如果能按照這樣做,怎么還會有滅亡國家、敗壞家門、毀滅自身的禍事出現呢?(2)為什么你還保持著美好的節操,讓自己被放逐呢?

簡析:(1)“如是"翻譯為“如果能按照這樣”,“亡國敗家喪身之有"是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有何亡國敗家喪身”;(2)“何故"是“為什么”,“懷瑾握瑜"指保持美好節操,“見”表被動。

14.答案:①高季昌的為政之道:安撫百姓,恢復生產,愛惜人才,善于納諫。②賈誼則提倡君主要借鑒歷史,更要根據當代情況,做到取舍有序,適時變化。

簡析:從文本一高季昌的行為可總結其為政之道,文本二則明確賈誼的治國理念,對比可得答案。

三、古代詩歌閱讀

15.答案:C

簡析:“桃李未在交游中"體現梅花高潔孤傲,并非遺憾,C選項錯誤。A選項從首句可看出桃李花開絢爛;B選項“不應”“尚有"確實構成轉折;D選項梅花象征詩人,符合托物言志手法。

16.答案:①梅花在桃李花開之時開放,顯得不合時宜,暗示詩人也是一個不合于俗的君子。②向來梅花只在嚴冬開放,不會與桃花來往,暗示詩人孤芳自賞,不愿與小人交往。③梅花身為長輩,不屑與桃李爭妍,暗示自己也不屑與小人爭權,對得勢小人有輕蔑之意。

簡析:從詩中梅花開放時間與桃李不同、梅花與桃李無交游、梅花不屑與桃李爭春風等方面,可分析出詩人借梅花表達的“自尊”之意,體現托物言志。

四、名篇名句默寫

17.答案: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簡析:根據對古詩詞的背誦和理解,準確填寫,注意易錯字“邇"戍”“箸"洲”“闌"等。

五、語言文字運用

18.答案:A吐出的絲更粗;B還是重了0.5克

簡析:A處根據前文蠶寶寶肥胖推出絲粗;B處與前文素紗襌衣重量對比得出重了0.5克。

19.答案:控制蠶絲細度;定制機臺寬度;還原紋樣設計;上機進行織造;染色做舊處理

簡析:從文中復制過程相關語句提取關鍵動詞及賓語,概括出這些步驟。

20.答案:C

簡析:文段作者因春雨而喜悅,C選項杜甫《春夜喜雨》也表達對春雨的喜愛,心情相近。A選項是送別之情;B選項是思念憂傷之情;D選項是報國豪情與苦悶,均與文段作者心情不同。

21.答案:D

簡析:文中畫橫線句子將雨聲轉化為其他感覺,運用通感修辭。D選項將笛聲聽覺轉換為落梅花視覺,也是通感;A選項是設問;B選項是互文;C選項是借代。

22.答案:①強調的內容不同:改句用的是“如……又如……”,內容顯得籠統;原句用三個“有時”,強調雨聲的不同表現,原句語言表述更準確。②運用的句式不同:改句是長句,“聲音”的定語冗長、拖沓;原句是短句,句式活潑,節奏感強,原句更能生動形象地突出雨聲輕重緩急的變化。

簡析:從內容上對比原句和改句對雨聲強調重點的不同,從句式上分析長句和短句的表達效果差異,得出原句更好的原因。

六、作文

立意

1.要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