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遵義市2025屆高三年級第二次適應性考試語文 (滿分:150分;時間:150分鐘) 2025.1注意事項:1.考試開始前,請用黑色簽字筆將答題卡上的姓名,班級,考號填寫清楚,并在相應位置粘貼條形碼。2.客觀題答題時,請用2B鉛筆答題,若需改動,請用橡皮輕輕擦拭干凈后再選涂其它選項;主觀題答題時,請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答題;在規定區域以外的答題不給分;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一、閱讀(70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1950年,阿蘭·圖靈發表了一篇有著重要影響力的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討論了創造一種“智能機器”的可能性。圖靈測試是促使人工智能從哲學探討到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因素,引導了人工智能的很多研究方向。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約翰·麥卡錫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定義:人工智能就是要讓機器的行為看起來像是人所表現出的智能行為一樣。迄今為止,AI(人工智能)一共經歷了兩次革命性發展。第一次是基于邏輯表示的“符號主義”,即知識驅動AI,旨在模仿人類的推理和思考能力,如由IBM公司開發的“深藍”計算機。知識驅動AI的推理過程完全基于人類的經驗。由于缺乏數學基礎,其推理僅限于數理邏輯等確定性推理,只能解決特定問題。第二次是基于神經網絡的“連接主義”,即數據驅動AI,旨在利用統計方法將模型的輸入數據轉換為輸出結果。主要有三種:(1)判別式AI根據需求分辨內容與需求是否匹配,從已有的數據中判斷出最符合要求的數據,主要適用于圖像識別、推薦系統等,如2016年的AlphaGo。(2)養成式Al是DeepMind公司于2022年提出的,該AI模型具有類似人類嬰孩的思維能力。(3)生成式AI技術(簡稱AIGC)是近年來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可以通過對現有數據集的訓練來生成全新的、完全原創的內容,主要適用于圖像與自然語言生成。近年來,生成式AI技術獲得了顯著發展,2022年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技術的火爆在全球引起了一股新的AI熱潮。2024年4月17日,在由量子位舉辦的中國AIGC產業峰會上,《中國AIGC應用全景報告》發布。該報告提出,今年中國AIGC應用市場規模將達200億元,2030年達萬億規模,2024年到2028年的年平均復合增長率將超30%。高三語文·1·(共10頁)(摘編自常耀斌、王文惠《深度學習和大模型原理與實踐》)材料二:2024年全國高考語文科目考試一結束,就有不少場外師生使用市面上的生成式AI大模型產品“寫作文”。圍繞新課標Ⅰ卷高考作文題“答案與問題”、新課標Ⅱ卷“抵達未知之境”等題目,文心一言、訊飛星火等多家大模型產品紛紛化身“寫手”。一些大模型作文令人眼前一亮。以全國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題為例,在這個具有思辨性的題目引導下,大模型提交的部分作文題不僅切題,更顯巧妙,如《問,豈可少?》《疑問如春芽,答案似剪刀》《于無疑處生疑,方是進矣》,等等。近日,作文專家呂政嘉、李來明共同對市面上7款大模型產品的上述試卷的作文進行了評測打分。從打分情況來看,訊飛星火、文心一言4.0、騰訊元寶在作文題上均有不俗表現,最高平均得分接近50分。訊飛星火作出的《問,豈可少?》得到均分51.5的評分。李來明對該文的評語為,“全文結構完整,思路清晰,論證層層遞進,結構框架清晰明了。全文多處扣題生發議論,鞭辟入里,分析得當。但在一些地方,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論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在高考英文作文題目“幫李華寫郵件”中,專家周國榮和專業教師楊菁菁也對上述7款大模型產品的英語作文進行了評測和打分。7款產品均能完成試題規定的寫作任務,結構上也能做到邏輯清晰、結構合理,其中不乏能夠使用復雜句式,在語言表達上有多處亮點的作品。但這些文章也有一些明顯的扣分項,如使用超綱詞匯、超過字數上限等。打分方面,7款產品均有超過12分(滿分15分)的表現,且得分相對穩定。在難度更高的全國高考英語卷“讀后續寫”題目和北京卷英語作文題中,7款大模型產品的表現有了差別。評測作為對機器理解、處理、應用自然語言能力的一種評估和量化手段,是大模型高三語文·2·、(共10頁)領域技術水平和研究進展的直觀體現,是相關研究的工具和重要驅動力。北京大學教授穗志方表示,大模型在人類標準化考試中如中國高考、公務員考試等的表現,能夠為其在真實世界中的能力提供評估參考,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一些模型在諸如數學測試任務中表現優異,但在復雜推理或特定知識領域中的表現卻又不夠出色。截然相反的表現,讓人無從評判。“在大模型內在機理沒有探究清楚的情況下,我們目前的評測路徑只能依靠從外部表現來推測內在能力。”穗志方說,現有評測仍存在規范性、系統性及科學性方面的問題,評測的深度和廣度方面有待改進。(摘編自趙廣立《“AI考生”闖關高考,誰是最會做題大模型?》,《中國科學報》2024年6月26日)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智能機器促使AI從哲學探討邁向科學研究,為眾多研究方向提供了指引。B.知識驅動AI在處理不確定或需要深度數學分析的問題時可能會受到限制。C.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技術,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D.《中國AIGC應用全景報告》顯示,AIGC技術在中國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很大。2.根據材料二的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李來明對《問,豈可少?》一文的評價很一般,提了一些建議來提升文章質量。B.評測是推動大模型研究發展的重要動力,能評估和量化模型的所有表現及能力。C.大模型在人類標準化考試中的表現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仍然有其局限性。D.穗志方認為目前的評測路徑只有外部表現而無內在能力,不清楚大模型內在機理。3.根據以上兩則材料內容,下面推斷錯誤的一項是(3分)A.具有類似人類嬰孩思維能力的AI模型,在AI技術發展歷程中也非常重要。B.生成高質量的原創圖像與自然語言,這是各家大模型公司的主要競爭點之一。C.AI大模型將改變學生寫作文的習慣,如同電腦出現以后人類習慣用鍵盤打字。D.大模型寫英語作文時用了超綱詞匯,通過技術手段可使其只使用規定范圍詞匯。4.請根據文本內容,在下面表格中的(1)(2)(3)(4)處填寫恰當的內容,每處不超過10個字。(4分)綱要主要內容人工智能源起阿蘭·圖靈發表重要論文約翰·麥卡錫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定義(2)_______第一次是“符號主義”,即知識驅動AI,但因(1)________而受限第二次是“連接主義”,即數據驅動AI主要分:判別式AI;(3)_______;生成式AI技術(近年發展迅速)報告發布中國AIGC應用市場規模未來幾年(4)__________,產業潛力巨大高三語文·3·(共10頁)5.下圖是高三學生小剛向某生成式AI大模型提問的頁面,請結合閱讀材料及下圖中展示的問答內容,從語文學習的角度概括你的體會。(6分)介紹一下蘇軾《赤壁賦》中使用的典故蘇軾的《赤壁賦》中運用了多個典故,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典故:歷史典故·赤壁之戰:這是《赤壁賦》的核心背景。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是曹操與孫權、劉備聯軍之間的著名戰役,最終曹操敗退”。·曹操的詩句:蘇軾引用了曹操的《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通過曹操的詩句來表達對歷史的感慨》。·周瑜與諸葛亮:賦中提到“孟德之困于周郎”,指的是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周瑜所困》。此外,通過描寫諸葛亮與周瑜的情誼,表達了對奧蟄友情的贊美”。文學典故·《詩經》引用:蘇軾在賦中引用了《詩經》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將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楚辭》引用:賦中的“望美人兮天一方”化用了《楚辭·少司命》中的“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表達了對理想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哲理與情感。人生短暫:通過“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來表達人生短暫和渺小的感慨”。·自然與人生的對比:蘇軾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人生與自然的永恒對比”。這些典故不僅豐富了《赤壁賦》的文學內涵,也使其成為一篇具有深刻歷史意義和文學價值的作品.(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煙雨滄浪亭申琳①隔一彎清澈的葑溪向南望,一帶曲廊蜿蜒臨水,園內林木青翠欲滴,假山在望有亭翼然……山、水、林、亭相依相映,果然是一處得自然真趣的園林勝景。②跨過門前的葑溪,進滄浪亭大門折向左,是臨水的一帶復廊,沿廊兩側正是滄亭園林的精華之處:廊北是古葑溪的一彎清流,廊南是疊石堆土的假山,飛檐凌空的浪亭正高踞假山之上,四圍苔痕青青、古樹參天。作為蘇州現存最古老的園林,滄浪已歷近千年的歷史煙雨,園林建筑屢毀屢建,唯一不變的,是這復廊兩側的一水一山高三語文·4·(共10頁)③北宋慶歷四年,作為新政改革派,又是詩文革新運動健將的蘇舜欽被人構陷而免職,黯然離京扁舟南游,于次年四月寓居蘇州。懊惱于江南炎熱潮濕的天氣,又或許難以紓解內心壯志未酬的憤懣,蘇舜欽欲尋“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于是就在蘇州府學之東發現了這塊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三向皆水的吳越池館廢地,遂以四萬錢買下,臨水構亭,取名“滄浪”。詩人流寓之際的偶然之舉,給姑蘇城留下一處最具光彩的文化地標。④滄浪亭的修建,讓正值盛年政治失意的蘇舜欽暫時找到心靈的歸宿,他時常泛舟來去,留下眾多有關滄浪亭的文章詩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滄浪亭記》:“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蘇舜欽覺得自己在滄浪亭找到了人生“真趣”。⑤對于為何將此亭取名“滄浪”,蘇舜欽在文章中只是一筆帶過。也許是因為他認為滄浪的意思不言自明;也許是因為此中隱匿著他扁舟南游的復雜情感。然而,從他在蘇州的其他詩文,以及與好友歐陽修等人的唱和中,人們不難知道,“滄浪”取《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中的隱逸和順應之意。⑥蘇舜欽還留下許多有關滄浪亭的詩句:“簾虛日薄花竹靜,時有乳鳩相對鳴”“山蟬帶響穿疏戶,野蔓盤青入破窗”“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相對他一貫奔放的詩風,這些詩句則顯得平靜從容、清幽真摯。看得出,離開擾攘的政爭復歸自然,蘇舜欽有了俯仰皆自得的愜意。⑦滄浪亭成就了心境逐漸平和、通透的蘇舜欽,蘇舜欽則成就了一座水清水濁皆可取、云卷云舒俱自得的人文名園。中國歷代,像北宋那樣文人紛爭復雜而激烈的擾攘雖不多見,但在那些險惡的政事人事面前,傳統士人總有和光同塵與潔身自持的不同人生道路的選擇,在經歷了太多內心糾結之后,能夠體悟“水清水濁取舍自然”,也就庶幾臻于至高境界了。⑧煙雨三月,拙政園里游人如織,而清幽古樸的滄浪亭猶如一位淡泊處士,從容面對著三三兩兩的游人。徜徉園林之中,人們不能不贊賞重修滄浪亭主事者的嚴謹眼光,是他,沒有讓滄浪亭泯然于其他園林人工精巧,而盡量保持了蘇舜欽當年所崇尚的自然之趣與文化之美。⑨園以亭名,亭以文盛,歷經宋元,滄浪亭在明嘉靖年間以又一篇《滄浪亭記》而大放光彩。彼時,已改建為佛寺兩百余年的滄浪亭在僧人文瑛推動下得以重修,散文大家歸有光欣然命筆寫下此記。撫今追昔,歸有光思索宮館園囿荒殘滅沒,感慨園林池館興廢之道,認為滄浪亭最可珍貴的還是子美遺風,是遺澤后人的文化力量。兩篇《滄浪亭記》交相輝映,成為中國文學的歷史佳話,也讓滄浪亭自此成為堪與岳陽樓、醉翁亭相媲美的知名文化景觀。⑩及至清代,蘇州當地文人沈復居于滄浪亭西隔壁,其臨水一軒,名為“我取”,亦取“水清濯纓、水濁濯足”之意。此時,滄浪亭已由水邊遷到了如今的假山之上,沈復與新婚妻子蕓娘于中秋之夜偕游滄浪,看到景致依然幽雅清曠,“極目可數里,炊煙四起,晚霞燦然”,“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于是,在《浮生六記》中,沈復繼續寫下了屬于滄浪亭的一段文學傳奇。?園林有興廢,文脈貫古今,名園名樓能夠為后人不斷復建、重建,多著眼于它文高三語文·5·(共10頁)化意義的豐贍,而與其曾經的壯觀或精美往往并無多少直接關聯。這在金谷園、姑蘇臺等的湮滅,岳陽樓、黃鶴樓等的屢毀屢建中不難看出端倪。?從滄浪亭拾級而下,沿長廊向南行,是一座竹樹掩映、翠色盈門的仿古建筑——五百名賢祠。?清道光年間,蘇州藏書家顧沅據其所藏吳中名賢三百余幅畫像,與當地文人發起興建名賢祠以崇祀蘇州先賢。其時恰逢江蘇布政使梁章鉅重修滄浪亭,時任江蘇巡撫陶澍即購得滄浪亭旁房屋,修筑五百名賢祠。顧沅又多方搜集名賢畫像,最終積至逾五百幅,據以勒石刻像,終成此祠。?五百名賢的選擇,上自春秋,下至晚清,除建造滄浪亭“滄浪一曲、風流常在”的蘇舜欽外,還有姑蘇古城的締造者伍子胥;既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也有“何似姑蘇詩太守”的韋應物等盛唐詩人;既有文學家歐陽修、蘇軾,書畫家文徵明,也有政治家文天祥、林則徐……五百名賢并不局限蘇州本地籍貫郡望,而是將與蘇州有過淵源、對蘇州做過貢獻的歷史人物悉數囊括在內。五百名賢祠建成后,蘇州人每年春秋兩季獻祭不輟,以示不忘先賢造福與教化之功德恩典。?滄浪亭的美,美在自然,美在垂傳后世的精神浸潤。以文化之美特出于蘇州諸園林之間,滄浪亭,注定是不朽的。(有刪改)【注】蘇舜欽(1008——1048),字子美,北宋時期詩人、文學家。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開篇“果然是一處得自然真趣的園林勝景”強調了園林在設計上捕捉了自然之美,讓人體驗到自然的真實趣味。B.第②段“高踞”一詞形象地突出了滄浪亭在蘇州園林中的顯著位置,畫面感強,情感色彩濃厚,帶有高傲之感。C.第③段敘述了滄浪亭最初建造的因由,通過介紹歷史文化信息,讓讀者逐步隨作者的思緒慢慢沉浸游賞這一名勝。D.文中第?段中的“五百名賢”,既有蘇州本地籍貫郡望人士,也有外地人士,這體現了蘇州文化的包容性。7.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中第⑧段運用了暗喻的手法,將滄浪亭比作一位淡泊寧靜的士人,讓讀者感受到滄浪亭那種清幽古樸的特質。B.文中多處化用詩句,將滄浪亭同時置于歷史文化傳承與當下生活中來寫,體現出作者對滄浪亭作為文化遺產的尊重。C.本文語言淺顯質樸,筆調自然,將園林建筑、詩歌文章和作者的所思所想串聯起來,產生了“形散神聚”的效果。D.結尾處“滄浪亭,注定是不朽的”這句話節奏感很強,使全文收束有力,能引發讀者對“不朽”含義的進一步思考。8.文中提到,滄浪亭成就了蘇舜欽,蘇舜欽則成就了一座人文名園,對此你如何理解?(4分)9.本文中“煙雨”意蘊豐富,請結合文本進行分析。(6分)高三語文·6·(共10頁)(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節選自司馬遷《屈原列傳》)材料二:后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凄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于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未能盡明,明主不曉,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節選自司馬遷《報任安書》)材料三:司馬遷作《屈原傳》,是自抒其一肚皮憤懣牢騷之氣,滿紙俱是怨辭,蓋屈原獲罪被放,司馬亦獲罪被刑。其獲罪同而所以獲罪則不同,屈原宜怨,司馬不宜怨,何也?屈原之怨親親也怨君蔽于讒佞宗社有累卵之危自信一身可以維持而不見用。原,宗臣也。宗臣死社稷,職也。若司馬之怨,不過為庇一李陵而不得耳。陵受命出征,兵敗降虜,為將之罪,莫大于是,天子誅其家,以正其罪,法也。而司馬則諄諄懇懇,向天子表陵之能,解陵之罪,欲天子徇其請,枉法而赦陵,褊之甚也。(節選自李晚芳《讀史管見》)10.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屈原之怨A親親B也C怨君蔽D于讒佞E宗社有累卵之危[自信一身G可以維持而不見用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咎,責怪,怪罪,與《出師表》中“以彰其咎”的“咎”意思不相同。B.亡,丟失,與《過秦論》中“秦無亡矢遺鏃之費”的“亡”意思相同。C.雖,雖然,與《諫太宗十思疏》中“雖董之以嚴刑”的“雖”意思相同。D.所以,……的原因,與《師說》中“圣人之所以為圣”的“所以”意思相同。高三語文·7·(共10頁)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屈原雖身遭放逐,但想要振興國家,希望君主能醒悟,國家風氣能改變,多次表達自己的志愿,但最終沒有實現。B.楚懷王不能知人善用,不辨忠奸,所以被鄭袖、張儀欺騙,最后落得軍隊挫敗,自己也客死秦國,被天下人恥笑。C.李陵失敗消息傳來,皇上臨朝聽政不高興,司馬遷想要寬慰皇上,但是皇帝沒有聽司馬遷辯解,直接交給獄官處罰。D.李晚芳認為《屈原列傳》是司馬遷抒發憤懣牢騷的作品,她批判司馬遷希望漢武帝順從他的請求不顧國法這一行為。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2)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14.對待李陵事件,司馬遷的態度與李晚芳的態度有何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3分)(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5~16題。菩薩蠻·和夏中玉辛棄疾與君欲赴西樓約,西樓風急征衫薄。且莫上蘭舟,怕人清淚流。臨風橫玉管,聲散江天滿。一夜旅中愁,蛩①吟不忍休。【注】①蛩(qióng):蟋蟀。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詞人開篇連用兩個西樓,第一個強調相聚的地點,第二個側重環境的凄涼。B.因為擔心友人眼淚直流,詞人勸慰友人更換交通工具,表現出離別的不舍。C.“江天滿”使用夸張手法,聲音彌漫在江天之間,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D.這首詞創作風格不同于辛棄疾的豪情愛國之作,體現出詞人多樣的詩詞風貌。16.“一夜旅中愁,蛩吟不忍休”兩句是如何表達離別之愁的?請簡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朋友在高三學習過程中想要放棄時,我們可以引用《諫太宗十思疏》中“,”兩句鼓勵他要善始善終,堅持追尋自己的夢想。(2)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一詩中直接點到“霽”的一聯是“,”。(3)古人常用“長安”指京城,如宋詞中“,”兩句就是如此。高三語文·8·(共10頁)二、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普通話是漢民族共同語,也是國家通用語言,在國際上代表國家行使語言職責。中國的語言生態首先需要關注普通話的生態狀況。就語言本身來說,普通話是充滿活力、與時俱進、擁有先進語言技術、在世界上具有影響的語言。由于網絡語言生活的發展、領域語言特點的凸顯、因重視文化傳承而對古語成分的較多吸收,普通話的語體風格空前繁豐,特別是典雅語體有較大發展,形成了口語體、一般書面語體和典雅語體(A)的語體格局。語言技術的快速發展,普通話擁有了豐富多彩的模態和媒體形態,或快速而廣泛地進行著媒體融合。普通話每年產生的新詞語大約有1000個,而且以三音節詞為多;且以(B)的姿態大量吸收古代漢語、方言、民族語、外語的成分,合理使用表情包等多種符號,配置以圖表、圖像等的加持,又獲語言智能產品的助力,正大步跨入“超語時代”。40多年來,普通話已經在之前的現代漢語標準語的基礎上有諸多發展,有學者認為普通話已經由“現代漢語”進入到“當代漢語”的階段。就語言應用來說,普通話是中國信息交流的第一通道,在人民生活、社會運轉、經濟發展、科教進步和國家認同等方面,發揮著(C)的作用。普通話推廣在重視口語、重視普及的同時,也更加關注普通話書面語的教育和普通話水平的提高。80%以上的公民由單語人發展為“雙語人”或“雙言人”,大腦由“單語腦”發展為“雙語腦”或“雙言腦”。同時,普通話的影響越來越大,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把中文列為基礎教育的外語,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把中文列為官方語言。18.材料中的“口語體”“一般書面語體”“典雅語體”可以視為一個微型的詞語家族。請參考這三個詞語的聚合方式,在本套試卷閱讀Ⅰ、閱讀Ⅱ的材料中另找出一組詞語(至少三個,人名除外),形成一個新的微型詞語家族。(4分)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20.請在文中括號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21.下列句子中的頓號和材料中畫波浪線句子中的頓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3分)A.貴州在每年的七、八月份迎來旅游旺季。B.我準備講兩個問題,一、邏輯學是什么?二、怎樣學好邏輯學?C.他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辯解著。D.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22.請根據材料內容,嘗試給“超語時代”下一個定義。不超過80字。(6分)高三語文·9·(共10頁)三、作文(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魯迅《拿來主義》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語文·10·(共10頁)遵義市2025屆高三年級第二次適應性考試參考答案1.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辨析信息,理解文本的能力。A選項張冠李戴。材料一第1段說“圖靈測試是促使人工智能從哲學探討到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因素,引導了人工智能的很多研究方向”,“圖靈測試”不等于選項中的“智能機器”。B選項定位到材料一第2段:“知識驅動AI的推理過程完全基于人類的經驗。由于缺乏數學基礎,其推理僅限于數理邏輯等確定性推理,只能解決特定問題。”此選項是信息的同義轉述。C選項定位到材料一第3段:“近年來,生成式AI技術獲得了顯著發展,2022年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技術的火爆在全球引起了一股新的AI熱潮。”此選項是信息的同義轉述。D選項定位到材料一第4段:“2024年4月17日,在由量子位舉辦的中國AIGC產業峰會上,《中國AIGC應用全景報告》發布。該報告提出,今年中國AIGC應用市場規模將達200億元,2030年達萬億規模,2024年到2028年的年平均復合增長率將超30%。”此選項是信息的同義轉述。2.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辨析信息,理解文本的能力。C選項定位到材料二第4段:“大模型在人類標準化考試中如中國高考、公務員考試等的表現,能夠為其在真實世界中的能力提供評估參考,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一些模型在諸如數學測試任務中表現優異,但在復雜推理或特定知識領域中的表現卻又不夠出色。”此選項是信息的同義轉述。A選項曲解文意。“李來明對《問,豈可少?》一文的評價很一般”這句有誤。需定位到材料二第2段李來明對該文的評語為“全文結構完整,思路清晰,論證層層遞進,結構框架清晰明了。全文多處扣題生發議論,鞭辟入里,分析得當。但在一些地方,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論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總的來說,李來明對這篇文章的評價是正面的,文章整體上已經很不錯,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議來進一步提升文章的質量。B選項擴大范圍(夸大事實)。“能評估和量化模型的所有表現及能力”這句有誤。需定位到材料二第4段:“評測作為對機器理解、處理、應用自然語言能力的一種評估和量化手段,是大模型領域技術水平和研究進展的直觀體現,是相關研究的工具和重要驅動力。”這句話是說,評測是推動大模型研究發展的重要動力,能夠評估和量化機器(如人工智能系統或模型)在理解、處理和應用自然語言方面的表現和能力。D選項曲解原文。原文中穗志方說的是“在大模型內在機理沒有探究清楚的情況下,我們目前的評測路徑只能依靠從外部表現來推測內在能力”。并不是選項說的“目前的評測路徑只有外部表現而無內在能力,不清楚大模型內在機理”,“推測內在能力”不等于“無內在能力”,嚴格說來“沒有探究清楚”也不等于“不清楚”。3.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對材料推理判斷的能力。C項屬于過度推斷,“AI大模型將改變學生寫作文的習慣”中“學生寫作文”其實是一個不確定概念,以在校中小學生這個龐大群體來說,考場手寫作文許多年來從未改變過。相比于其他選項,本項的推斷要更不可信一些。A項,從原文來看,具有類似人類嬰孩思維能力的AI模型是放在技術發展史的角度列出的模型之一,可以推斷出也很重要。B項,生成原創圖像與自然語言是原文在描述生成式AI的重點內容,可以推斷出各家大模型公司的主要競爭點之一在這里。D項,大模型技術既然可以理解寫作題目,如果加入了詞匯方面的特別說明,也是可以使用規定范圍詞匯的。4.(1)缺乏數學基礎(2)兩次革命性發展(3)養成式Al(4)快速增長【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圖文轉換以及概括、理解文本的能力。考生需要從材料一中梳理信息,概括出大意。【評分標準】每點1分,寫出4點即可得滿分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特別是第(4)空,只要能夠概括出原材料的信息都是可以的。5.【參考示例】①AI大模型可以輔助語文學習,其回答結構清晰,邏輯性較強。②利用大模型學習必須要加上個人的判斷,示例的回答中存在答非所問的情形(如提及周瑜與諸葛亮的友情)。③自己要深度思考,大模型基本只是整合相關資料得出結論,缺少深度理解與個性化理解。【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應用交際情景,對信息處理與思辨的綜合能力。考生應根據高三學生小剛向某生成式AI大模型提問的頁面內容,從語文學習的角度對這個案例進行總結。考生要從文中找到相應的依據,對信息進行歸納、整合。【評分標準】每點2分,寫出3點即可得滿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閱讀Ⅰ整體命題思路】語文參考答案·1·(共8頁)現代文Ⅰ文本閱讀材料關聯學習任務群“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文本內容選用時下熱門的“人工智能”話題,貼近現實生活。鏈接2024年新課標Ⅰ卷中作文材料: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本試題符合課程標準中“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的基本理念,材料重在引導學生學會閱讀“科學與文化論著”類的文章,試題考查了語文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這兩則材料的組文可以同時關聯科普和語文學習,文本內容比較貼近當下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學生對新科技的興趣和探求欲。前2個選擇題是常規考法,考查學生篩選、辨析信息、理解文本的能力。第3個選擇題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對這兩則材料內容進行推斷。第4題圖表考法既能考查學生對文脈的梳理,又能考查學生快速處理信息的能力及圖文轉化應用的能力,這道題目難度相對較小,考生需要緊扣文本進行概括。第5題為具體情境的應用類題目,考生需根據學生對AI應用的真實體驗及個人感受,從語文學習的角度進行總結,這需要學生回歸文本并結合現實生活對其歸納與概括。本題目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所學內容的遷移應用能力,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景來學以致用。整體來看,現代文Ⅰ的這兩則材料篇幅適中,難度適中,符合高考要求。材料條理清晰、通俗易懂,適合高中畢業水平的考生閱讀與理解。6.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B選項“情感色彩濃厚,且帶有高傲之感”有誤。根據文本第②段:飛檐凌空的滄浪亭正高踞假山之上,四圍苔痕青青、古樹參天。這里的“高踞”意味著處于高處,突出強調滄浪亭的顯著位置,生動形象,畫面感強,讀者可以更為直觀地想象出滄浪亭的壯觀與宏偉。結合上下文,這里的“高踞”一詞帶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人們在滄浪亭所展現出的自然、歷史、文化、園林藝術等元素中傳達出了一種對滄浪亭的崇高或敬畏情感。選項中的“且帶有高傲之感”則融入了個人對滄浪亭的主觀感受,并非滄浪亭本身固有屬性。另外,“高傲”一詞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和本文語境不符。故選B。7.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A選項,原句為明喻手法,而非暗喻。B選項“多處化用詩句”錯誤。原文主要是引用而非化用。化用詩句指的是將他人作品中的句子或段落化解開來,經過作者的藝術改造,根據表達需要重新組合,靈活運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引用詩句則是在說話或寫作中直接引用現成的話,不經過重新組合,并且由于直接引用原文。化用詩句可幫助作者情感醞釀的奔突與發展,表達自己思想感情;引用詩句可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C選項“本文語言通俗質樸”錯誤。本文多處引用古詩文,有典據,高雅而不淺俗,語言清新灑脫、自然流暢,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魅力,能夠生動形象地傳達思想和情感,帶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因此,本文語言飄逸典雅。D項是對文章結尾的鑒賞,原句以短句為主,節奏感強,“不朽”一詞很有分量,可以引發讀者的進一步思考。8.①滄浪亭為蘇舜欽提供了遠離政治紛爭的環境,促成了他心境的逐漸平和與通透。②蘇舜欽創作的相關作品,賦予了這座園林文化意義及歷史價值。③兩者之間存在相互滋養、相互塑造的統一關系。【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章關鍵語句的能力。這句話摘自第⑦段:滄浪亭成就了心境逐漸平和、通透的蘇舜欽,蘇舜欽則成就了一座水清水濁皆可取、云卷云舒俱自得的人文名園。首先要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然后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尋找關鍵詞之間的邏輯關聯。根據文本內容:①滄浪亭為蘇舜欽提供了一個遠離政治紛爭、親近自然的環境,這種環境促成了他心境的平和與通透。滄浪亭作為蘇舜欽擺脫仕宦羈絆的精神家園和避風港,讓他在這里體驗到了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這種生活狀態也反映在他的詩歌和散文中。②蘇舜欽對滄浪亭的描繪及相關文學作品,也賦予了這座“水清水濁皆可取、云卷云舒俱自得”的人文名園深厚豐瞻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他的詩歌和散文作品中表達了他擺脫仕宦羈絆的決心和享受自由和寧靜的愿望,這些作品使得滄浪亭不只是一個實在的物理空間,更是中國文人精神自由和文化傳承的象征。③滄浪亭與蘇舜欽之間存在著相互成就、統一的關系。滄浪亭“水清水濁取舍自然”的這種自然環境和獨特的文化氛圍成就了蘇舜欽心境的平和和通透,而蘇舜欽的文學作品和精神追求也成就了滄浪亭的文化地位。兩者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彼此。兩者之間存在相互滋養、塑造的統一關系,展現了人與自然、人與文化之間的相互成就及相互影響。【評分標準】每點2分,寫出任意2點即可得滿分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語文參考答案·2·(共8頁)9.①自然煙雨。現實中的江南細雨濕潤、古樸、清幽。②歷史煙雨。“煙雨”包含了滄浪亭歷經千年的滄桑變遷。③文化煙雨。“煙雨”蘊含了不同時期的人文精神,寄托了中國文人對自然的熱愛和超然物外的情懷。④情感煙雨。“煙雨”蘊含了作者對蘇舜欽的理解,對滄浪亭的熱愛及面對自然的寧靜與愜意。【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章豐富意蘊的能力。首先要找“煙雨”的表層義,再結合文本內容,探究出“煙雨”的深層內涵,最后根據文章主旨,提煉出其象征義和情感義。【評分標準】每點2分,寫出任意3點即可得滿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閱讀Ⅱ整體命題思路】本文是當代作家申琳的作品,選自《散文》雜志2023年第7期。文章通過對滄浪亭的細致描繪,展現了其獨特的自然景觀、歷史背景及文化氛圍,體現了作者對滄浪亭的復雜而豐富的情感體驗,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本文文風親切、筆調自然流暢、行文線索明晰、語言典雅飄逸、篇幅適中,適合作為高中語文學科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試題材料。出于試題命制的需要,對作品原文略有改動。試題文本并不難讀,但要理解其深度關聯的傳統人文精神,對考生而言是有難度的,教師可以對照一下高考真題中的《當痛苦大于力量的時候》《建水記》《霜降夜》《機械的詩——旅途隨筆之一》之類的作品,幫助學生加深這方面的理解。文學類閱讀要求學生在讀懂文本的前提下,要觀照文本背后的歷史、文化等意義,還要關注體裁的特質,逐步探尋“文本、讀者和作者”這一平衡關系。客觀題的設置比較常規,一題考內容理解,一題考藝術技巧鑒賞。第一道主觀題屬于低難度題目,考生對《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這類文章并不陌生,理解本題并不困難;第二道主觀題難度較大,要求緊扣“煙雨”作答,考生要深度理解文本,并抓住“煙雨”進行提煉與分析。命題團隊期待的是考后教師能夠認真分析學生的答題卡,找出學生在應對這道題目時的優勢與弱勢,進而找到突破這類題目的路徑。10.CEF【解析】涂對一處即得1分,二處得2分,三處均涂對得3分。填涂超過三處給0分。句子大意是:“屈原怨恨的是親近親人,怨恨的是君主被奸人蒙蔽,宗社有累卵般的危險,自己相信自己可以維護國家但是沒有被任用。”11.C【解析】A項中的“咎”,在材料中出現在“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課文注釋是:咎,怪罪,責怪。《出師表》中“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的“咎”譯為過失,意思不相同。B項的亡,譯為失去,在材料中出現在“亡其六郡”,指失去了六郡。《過秦論》中“秦無亡矢遺鏃之費”意思是秦國沒有失去箭和箭頭,與材料一中的“亡”意思相同。C項“雖”字出現在“身雖陷敗”一句中,譯為雖然,而“雖董之以嚴刑”的“雖”,譯為即使,所以兩句中的“雖”意思不相同,為答案選項。D項中的所以,在材料中出現在“其獲罪同而所以獲罪則不同”,翻譯為……的原因。《師說》中“圣人之所以為圣”指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意思相同。12.C【解析】C項原文表述“未能盡明,明主不曉,遂下于理”,司馬遷沒有完全闡明自己的想法,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司馬遷,于是將司馬遷交付給獄官。皇帝應該聽了司馬遷的說辭,認為司馬遷是在為李陵辯護,所以才交給獄官處罰,C項表述不正確。13.(1)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讓他的弟弟子蘭擔任令尹)。【評分細則】“立”“以”“為”各1分,通順1分。(2)我忠誠的心意,最后沒有機會陳述。因此被定為欺騙皇上,最終皇上允許官吏的判決。【評分細則】“因為”“誣”“卒”各1分,句意1分。【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譯能力。文言文翻譯既要求文句大意理解無誤,又要求關鍵詞語翻譯準確。第(1)題的關鍵詞語有“立”“以”“為”三處。“立”是“即位”的意思。“以”是“任用”。“為”是“擔任”的意思。本題直接是對教材的原文考查,意在引導學生注重課內文言文的積累復習。第(2)題的關鍵詞語有“列”“因為”“誣”“卒”四處。“列”是“陳述”的意思(未列入重點采分點)。“因為”是“因此被”的意思。“誣”是“欺騙”的意思。“卒”是最終的意思。這些考點都是古漢語中比較常見字詞的含義,能理解文言實詞,句意基本就通順了。語文參考答案·3·(共8頁)
14.①司馬遷態度:司馬遷對李陵的投降行為持有同情和理解的態度,肯定李陵的軍事才能和忠誠品質。②李晚芳態度:國家利益不容侵犯,國家法度不容逾越。李陵奉命出征,戰敗后投降敵人,李陵罪不可赦。【解析】本題重點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綜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篩選能力、觀點歸納能力。回答此題,要先找到材料中司馬遷和李晚芳對李陵事件表述的句子。從材料二“身雖陷敗,彼觀其意……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推言陵之功”中我們可看出,司馬遷認為李陵有大將之風,強調李陵的戰績和忠誠,同情李陵的遭遇。從材料三“陵受命出征,兵敗降虜,為將之罪,莫大于是……向天子表陵之能,解陵之罪,欲天子徇其請,枉法而赦陵,褊之甚也”中我們可看出,李晚芳認為李陵戰敗后投降敵人,作為將領的罪過,沒有什么比這個罪過大。李晚芳反對司馬遷歪曲法律來赦免李陵。【評分標準】一點1分,兩點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文言文參考譯文】材料一: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作為令尹。楚人已經怪罪子蘭,因為他勸楚懷王進入秦國而懷王未能返回。屈平已經嫉恨子蘭等人貽誤國事,雖然被疏遠,仍眷念楚國,心系懷王,沒有忘記回到朝廷。希望君主有一天能醒悟,國家風氣能有所改變。他思念君主,希望能振興國家,希望回歸,一篇之中多次提及志向。然而最終也無可奈何,所以最后沒能返回。終究可見懷王到最后也沒能醒悟。一個君主,無論是愚笨還是明智,賢能還是不才,沒有一個不想要尋求忠臣幫助自己,選拔賢人輔佐自己。但是國破家亡的君主接連出現,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國家連續多代也見不到,這就是因為那些所謂忠誠的人并不是真正忠誠,而所謂賢明的人并不賢明啊。懷王因為不知道分辨忠臣,所以在內被鄭袖迷惑,在外遭張儀欺詐,疏遠屈平而親信上官大夫、子蘭令尹,結果軍事上挫敗,土地被削減,失去了六郡,自己也客死秦國,被天下人恥笑,這就是不能知人善任的災禍啊。材料二:幾天以后,李陵兵敗的奏書傳來,皇上為此而飲食不甜,處理朝政也不高興。大臣們都很憂慮、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慮自己的卑賤,見皇上悲傷痛心,實在想盡一點我那款款愚忠,我認為李陵向來與將士們同甘共苦,能夠贏得士兵們拼死效命,即使是古代名將恐怕也沒能超過的。他雖然身陷重圍,兵敗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尋找機會報效漢朝。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敗敵軍的功勞,也足以向天下人顯示他的本心了。我內心打算向皇上陳述上面的看法,而沒有得到適當的機會,恰逢皇上召見,詢問我的看法,我就根據這些意見來論述李陵的功勞,想以此來寬慰皇上的胸懷。我沒有完全說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于是將我交付獄官處罰。我的虔敬和忠誠的心意,始終沒有機會陳述和辯白,被判了誣上的罪名,皇上終于同意了法吏的判決。可悲啊!可悲!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釋的。材料三:司馬遷在創作《屈原傳》時,實際上是在抒發自己心中的憤懣和牢騷,整篇文章充滿了怨恨之詞。大概是因為屈原因罪被放逐,司馬遷也因罪受刑。他們獲罪的結果是相同的,但獲罪的原因則不同。屈原可以怨恨,司馬遷不應該怨恨,為什么?屈原怨恨的是親近親人,怨恨的是君主被奸人蒙蔽,宗社有累卵般的危險,自己相信自己可以維護國家但是沒有被任用。屈原,是宗族的臣子。宗室大臣為國家社稷而死,這是他們的職責。但是司馬遷的怨恨,僅僅是因為庇護李陵而未能如愿罷了。李陵奉命出征,戰敗后投降敵人,作為將領的罪過,沒有什么比這個罪過大,皇帝誅殺他的家族,來懲治他的罪過,這是符合法律的。而司馬遷則是誠懇地向皇帝陳述李陵的能力,為李陵脫罪,想要天子順從他的請求,歪曲法律來赦免李陵,這實在是太偏激了。【閱讀Ⅲ整體命題思路】試題材料為復合文本,由三段文言文組合而成。材料一節選自司馬遷《屈原列傳》,見于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屈原列傳》。材料二節選自司馬遷《報任安書》,原文段篇幅較長,在不影響文獻原意、保證準確設問答題的基礎上,對原文內容進行了刪節。材料三節選自李晚芳《讀史管見》。三則材料,在內容上深度關聯,史實與議論交織嚴密。所述史實清晰曉暢,所議事理簡易明了,語言典雅規范,知識點較全面、準確,與高三學生文言文閱讀水平相一致,可作為典型的文言文樣本來進行閱讀、考查訓練。根據考試標準、考試要求,通過試題設置,答案回應,考查考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以語文參考答案4(共8頁)
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考生對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應該并不陌生。簡答題設置的目標不在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而在于文言文的閱讀與理解,同時有效關聯課文、課標內容以及已有知識,引導考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不能拘于一隅之見,對相關事件、人物要從不同時間節點、思考角度進行評判,引導批判性思維品質的提升。15.B【解析】B項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根據整首詞,辛棄疾和友人應該是不忍離別,所以勸慰友人不要上蘭舟。選項中的“因為擔心友人眼淚直流“理解片面,“更換交通工具”更是曲解原文。A項考查對詩歌意象的理解,兩個“西樓”分別出現在不同的句子中,第一個“西樓”是與友人相約的地點,而第二個“西樓”則是在風急的環境下,營造出一種緊迫、凄涼的氛圍。C項考查對詩歌修辭手法的把握,“聲散江天滿”這句詞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對樂聲的傳播范圍進行了擴大化的描述,從而更突出地表達了詞人內心的孤獨與哀愁,引發讀者想象。D項考查對辛棄疾詩歌風格的認識,這首詞主要表現了詞人內心的孤獨與愁緒,情感細膩而含蓄,與他那些抒發壯志豪情、表達愛國情懷的作品明顯不同。16.①直抒胸臆。詞人著一“愁”字,直接抒發了面對離別的無盡愁苦。②以景結情。蟋蟀仿佛也因為離別而不停鳴叫,詞人寓情于物,愁情不止不休。【評分細則】每點3分,點出技巧1分,結合詞句分析2分。第二點如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只要分析得當也給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給分。如果考生將后兩句理解為友人離別后的想象之景,答到想象、虛寫之類的技巧,也可酌情給分。【解析】題目先說明詞作“表達離別之愁”,設問涉及“如何表達”,實際考查的是考生對具體抒情方式的掌握。“一夜旅中愁”一句中的“愁”,直接點名了詞人心中的愁,詞人這一晚上在旅途中有著無限的愁苦,直接抒發了詞人面對離別無盡的愁苦之情。“蛩吟不忍休”以寫景收束全詞,雖只字未提離情,但讓人讀后感覺離愁別緒愈加濃重。此句以景結情是一個難點,學生雖然明白這一抒情方式,但是在具體的詩句情境之中,很難想到并判斷出來。【詞作參考譯文】與你相約一同前往西樓,西樓的風急促,行人的衣衫單薄。且不要登上那艘蘭舟,怕的是離別時清淚流淌。迎著風吹奏玉笛,悠揚的歌聲彌漫在江天之間。這一晚上在旅途中有著無限的愁苦,蟋蟀鳴叫著不愿停歇。【閱讀Ⅳ整體命題思路】試題的材料作者辛棄疾是南宋豪放派文學家。考生經過中學階段的學習,對辛棄疾比較熟悉,對他的《青玉案·元夕》《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清平樂·村居》等作品也都有一定了解。辛棄疾一生創作比較豐富,他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詡,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這首詞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離別之愁和旅途之苦。詞中所表現的離別愁緒與考生學習辛棄疾的作品情感有不同,選擇題側重詩歌內容的理解,簡答題考查的是考生對具體抒情方式的掌握。試題設計依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學業質量水平4“能結合作品的具體內容,闡釋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題和思想內涵,能對作品的表現手法作出自己的評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綜合運用直覺的、頓悟的、靈感的、形象的、邏輯的方法”“解決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情境中的各種問題”的要求,總體考查考生對詩詞內容、情感、表現手法的理解。17.(1)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2)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3)示例: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注意必須是宋詞中的句子)【評分標準】錯、增、減字均不得分。語文參考答案(共8頁)18.【示例A】訊飛星火文心一言騰訊元寶【示例B】判別式AI養成式AI生成式AI【示例C】滄浪亭岳陽樓黃鶴樓醉翁亭【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積累詞語的能力。“口語體、一般書面語體和典雅語體”是按照語體聚合的類型詞語組合。必修上冊第八單元說:“有些詞,通過語義上的各種關系聚合在一起,如同義關系、反義關系、親屬關系、順序關系等。從詞語的‘家族’或者‘系統’出發,觸類旁通,可以大大增加詞匯量。”這里所考查的可以視為“類屬關系”詞的聚合。【評分細則】如果寫出三個或三個以上,答案是合理的,給4分。三個中有兩個是合理的,給2分。如果只寫出兩個,給Ⅰ分。只寫出一個詞語,不給分。19.隨著語言技術的快速發展,普通話擁有了豐富多彩的模態和媒體形態,并快速而廣泛地進行著媒體融合。【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橫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一是“語言技術的快速發展,普通話……”成分殘缺,殘缺介詞造成兩主爭鋒,在“語言技術”前加上“隨著”,使整個句子的主語為“普通話”;二是關聯詞使用不當,將“或”改為“并”。此處不是選擇關系,而是并列關系。【評分細則】4分,每改對一處給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改法,合理的可酌情給分。不在“語言技術”前加上“隨著”,而是在“普通話”前加“使(讓)”,也是可以的。寫句子時明顯改變原意要視情況扣分,增刪字詞導致表達明顯不通順的要扣1分。20.A三足鼎立B兼容并包/兼收并蓄C舉足輕重/至關重要【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甲處,文中提到三種語體在普通話中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普通話豐富的語體格局。因此,需要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這種三者并存、相互支撐的局面。“三足鼎立”原指像鼎的三只腳一樣,各立一方,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在這里,可用它來形容口語體、一般書面語體和典雅語體三種語體并存的格局。乙處,根據語境,文中指出普通話以某種姿態大量吸收古代漢語、方言、民族語、外語的成分,這顯示出普通話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吸納能力。因此,需要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這種廣泛吸收、兼容并蓄的特點。“兼容并包”或“兼收并蓄”都符合這一描述。“兼容并包”指把不同內容、不同性質的東西都包容進去;“兼收并蓄”指把不同內容、不同性質的東西都吸收進來。丙處,此處是強調普通話在中國信息交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因此,需要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這種極其重要、不可忽視的地位。“舉足輕重”或“至關重要”都符合這一描述。“舉足輕重”指只要腳稍微移動一下,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指處于重要地位,一舉一動都足以影響全局;“至關重要”指具有特別重大影響或后果。【評分細則】3分。每填對一個給1分,有錯別字或成語中字的位置錯誤,則該成語不給分。若答其他成語,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注意答案必須是成語。21.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D項和原句一樣用于連接并列的成分。A若相鄰兩數字連用為縮略形式,宜用頓號。B項用于某些序次語(不帶括號的漢字數字或“天干地支”類序次語)之后。C項用于需要停頓的重復詞語之間。22.【示例一】超語時代是指普通話的一個迅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新詞語大量產生,其他語言的成分被大量吸收,以表情包、圖表、圖像等為輔助,并有語言智能產品提供助力。【示例二】超語時代,是指普通話新詞語大量產生,大量吸收其他語言的成分,并容納表情包、圖表、圖像等,以語言智能產品為助力的迅速發展時期。【評分細則】語句通順1分,出現明顯的不通順扣1分。“超語時代是……時期(階段)”這個句式1分。其他各要素合理融入語段,4分:①普通話新詞語,②其他語言成分,③表情包、圖表、圖像等,④語言智能產品,這幾個要點缺少一處扣1分。【語言文字運用整體命題思路】本道大題為一則材料關聯五道題的題型,現在的考題越來越強調閱讀的綜合,這種一拖五的形式符合命題的導向。當然,日常訓練中,語用部分的材料到底選用一則還是兩則,也可以交替嘗試。本次分別考查了詞語積累、病句修改、成語填空、標點符號、下定義等內容,均在語言文字運用的考查范圍,第一道題考查角度較新,意在提醒一線教學回歸教材,這里關聯的是必修上冊第八單元。最后一道下定義這個考點只要是復習語言文字運用專題一般都會涉及,考生是否能夠學以致用,可以檢驗一線語言文字運用復習的有效性。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的題目能夠綜合反映考生的語用水平,有兩個關鍵點需要長期關注:一是如何保證學生在這個板塊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做題;二是高三日常教學中每節課學生是否有時間進行語言表達(口語與書面語)。語文參考答案·6·(共8頁)23.作文審題指引本題直接對標教育部九省聯考作文試題題例Ⅰ,注重教考銜接,所有考生均有話可說,希望考生能夠在考場上調用語文學養進行寫作。《拿來主義》屬于教材中的經典名篇,對于考生而言并不陌生,但要在考場上將作文寫好,客觀上又存在時間與寫作深度上的重要挑戰。《教師教學用書》說:“魯迅的《拿來主義》是一篇探討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的雜文,有其特定的寫作背景,某種意義上說闡述的也是如何學習的問題。文章針對國民黨政府的媚外‘送去’政策和革命陣線內部全盤否定外來文化或全盤西化的主張,提出要采取‘拿來主義’:既要大膽地吸收借鑒,又要認真地分清精華與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質,創造民族的新文化。這一觀點在當時可謂振聾發聵。”作為作文命題材料,材料從《拿來主義》中選取了一部分,開放性更強,立意點更多。“拿來”不止限于外來文化,可以泛指個體或某種文化形態之外的所有優秀文化。考生可以結合學習《拿來主義》的體會,寫一篇評論,展開談“拿來主義”的文化價值。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談“拿來”的思維方式在學習中的作用。還可以反向思考,如果沒有吸收外部優秀文化的能力,個人將可能變得保守,社會風氣將變得僵化。總之,只要圍繞“拿來”展開,緊扣議題,思想健康,文風端正,都是符合寫作要求的。要注意的是,對于一些有爭議的文化現象,考生需要有一定的鑒別能力,不能不加選擇直接寫進作文,正如魯迅先生告誡我們的“他占有,挑選”,“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考生在作文中表現出來的“拿來主義”的態度,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作文構思參考示例】第1步認真審題。提取關鍵詞:拿來自成新人新文藝第2步理解其內涵和構建邏輯關聯。“拿來”原指從別處取來或帶來某物,但這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引申意義。魯迅提出的《拿來主義》指的是在文化交流中,既要借鑒外來文化,又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不盲目崇拜或排斥。這種態度強調了在吸收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點膠設備項目申請報告
- 攝影課件教學
- 設計類教學課件
- th發音教學課件
- 整數乘小數的課件
- 旅行教學課件
- 大學生戀愛與性心理
- 無水印教學課件
- 日本教學課件
- 中式翹睫教學課件
- 福建省廈門市雙十中學2025屆七年級生物第二學期期末聯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 【小學】新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暑假每日一練(02):計算題-應用題(含答案)
- 2025豬藍耳病防控及凈化指南(第三版)
- TCUWA20059-2022城鎮供水管網模型構建與應用技術規程
- 2025至2030中國壓縮空氣儲能產業現狀調查及項目投資策略建議報告
- 三臺縣2024-2025學年小學六年級數學畢業檢測指導卷含解析
- 宅基地互換合同協議書范本
- 2025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四則運算》單元分層作業
- 園藝植物育種學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浙江大學
- 集團公司下屬子公司管理制度
- 2025年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考試題庫帶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