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湘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1頁
2025年湘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2頁
2025年湘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3頁
2025年湘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4頁
2025年湘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湘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月考試卷508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赫梯法典》有關于馬的規定:“第六十一條:假如任何人獲得良種的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發現了它,則消除烙印的人應交付七匹馬同時用自己的房屋擔保。”這最能說明A.赫梯人喜歡馬B.赫梯人保護馬匹的方法特殊C.馬對游牧民族的遷徙極其重要D.馬的主人對馬的管理方法失當2、蘇聯學者巴托爾德說:“蒙古帝國把遠東和近東的文明國家置于一個民族,一個王朝的統治之下,這就不能不促進貿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中亞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痹搶W者認為蒙古帝國建立的意義在于A.統一了遠東和近東各國B.促進了不同地區的交流和發展C.維護帝國的專制統治D.建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3、唐朝官方共有“十部樂“,只有兩部起自中原,其余八部皆來自外域,其中西域就有五部,占有半壁江山,唐帝國以其廣納百川的氣度,把胡舞的樂器、編舞、舞曲、歌曲融入漢舞中,在不失傳統文化前提下,散發出迷人的異國情調。這反映出當時()A.中華文化兼收并蓄B.對外政策開放包容C.中外文化互相借鑒D.音樂形式豐富多彩4、拉丁裔美國人是指從拉丁美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及族群,近年來成為超過非裔美國人的第一大少數族群。他們大多以西班牙語為母語,以英語為第二語言,如邁阿密州的居民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語。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國()A.導致美國調整官方語言B.激化了美國的種族矛盾C.迫使政府改革選舉制度D.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融5、西漢時期開始有專門的茶具,唐代以后,茶具慢慢進入市場,到宋代,由于飲茶之風盛行,所以興起了“斗茶”?!岸凡琛睂Σ杈叻浅Vv究,茶具不僅品種多樣,用途也分得仔細。據此可知,宋代飲茶之風A.促進了陸上絲綢之路的繁盛B.有利于宋代瓷器業的發展C.是當時市民文化的獨特反映D.推動了政治的民主化趨向評卷人得分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6、史實: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

推論:荷馬史詩是歐洲第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7、材料一:對德國來說;拿破侖并不像他的敵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專橫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毀人。他把他的法典帶到被他征服的國家里,這個法典比歷來的法典都優越得多。

——恩格斯《德國狀況》

材料二:法國大革命的幾次戰爭起初是民族戰爭;而且也確實是這樣的戰爭。這些戰爭都是革命的“保衛偉大的革命”反對反革命君主國聯盟。但是,當拿破侖建立了法蘭西帝國,奴役歐洲許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國家的時候,法蘭西的民族戰爭便成了帝國主義戰爭,而這種帝國主義戰爭又反過來引起了反對拿破侖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列寧《論尤尼烏斯的小冊子》

材料三:“這是一位同亞歷山大和愷撒一樣的天才人物;長于指揮軍隊,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區,是位行政家,而他竟還有立法家們具有的才能”“幾年之后,這位偉人,聰明的人物瘋狂了使得一百萬人的生命毀滅在戰場上,激起整個歐洲來反對法國二十年勝利果實被剝奪一空”。

——梯也爾《執政府和帝國的歷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拿破侖在推動歐洲歷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2)材料三中,梯也爾所言“二十年勝利果實被剝奪一空”是否符合史實?結合所學知識闡明理由?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盧浮宮的歷史始于13世紀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檔案和珍寶的城堡。14世紀,查理五世將其改為王宮并進行擴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來,即便擴建,盧浮宮仍不足以體現王權的尊嚴與榮光。于是,他斥巨資新建凡爾賽宮,盧浮宮不再是法國政治中心,但依舊是王室收藏藝術珍品的地方。1791年,國民議會宣布盧浮宮既是王室居所,也是匯集科學、藝術的紀念物以及進行公共教育的場所。1792年,國民議會宣布,盧浮宮將屬于大眾,成為公共博物館。1793年,盧浮宮正式向公眾開放。19世紀初,盧浮宮的擴建規??涨?在拿破侖的東征西伐中,被征服國家的大量藝術珍品變為盧浮宮的藏品?;F盧戰役失敗后,約有5000件藝術品物歸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奪而來的藝術珍品留在了盧浮宮。第三共和國時期,共和派特別重視利用各種平臺與途徑開展公民教育。為此,他們通過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導人民》之類的作品,將盧浮宮打造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幾詤我幻瘛侗R浮宮:“法國的象征與驕傲”》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貴文物以各種方式流出皇宮。后來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員會在組織點查清宮物品時,發現清室復辟的企圖。為杜絕這一妄想,委員會認為必須迅速成立故宮博物院。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宮成了故宮,終于向平民百姓開放。此后,國民政府組織人員整理、刊布清宮檔案,共出版各類檔案書刊達50余種,300多冊,1200萬字,同時也產生了我國近代第一批從事歷史檔案工作的專業隊伍。(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19世紀盧浮宮博物館的主要變化,并簡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故宮博物院成立的意義。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時;孔于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戰國時,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漢武帝獨尊儒術,確立儒學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正統地位,魏晉玄學,唐朝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和發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化、藝術高度繁榮。明清之際,個性解放的思想出現,清初,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摘編自馮天瑜《中國文化史》材料二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國民性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運動。他們認為,國民性的改造歸根到底是革除舊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建立新的與共和制度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其根本之點就在于重視“人的價值”,樹立“獨立人格”,為此,他們喊出三個響亮的口號:個性主義、科學,民主,新文化運動中,他們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批判“吃人禮教”,提出要“以科學和人權并重”中國文化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大體實現了從傳統向近代的轉變。

——摘編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指出新文化運動時期傳統文化向近代轉向的表現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國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比較注重先進文化的攝取。一方面積極網羅各種人才為帝國服務,一方面組織力量大力翻譯和研究古代希臘;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與著作。經過長期的努力,帝國境內的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傳統文化被整合起來,形成一種嶄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編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材料二中世紀的阿拉伯人繼承和發展了古代希臘的理性傳統;在實驗科學;醫學、化學、數學、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學家的“圖斯雙圓”理論出現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中,現代天文學家中的很多名稱和術語來自阿拉伯天文學家。12世紀開始,許多希臘哲學著作的阿拉伯文譯本又重新譯成歐洲各種文字,歐洲人才重新聽到亞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觸到真實的希臘古典哲學著作。從阿拉伯世界涌來的知識潮流,給歐洲帶來了向心靈解放的“大躍進”,促進了發展自由思想的偉大進步,促進了文藝復興的到來。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也是經阿拉伯人之手,逐步傳入西歐。

——摘編自蔡德貴《中世紀阿拉伯人對哲學和科學的貢獻》(1)根據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統治者在文化領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據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對歐洲社會的影響。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繼承王位之后,于公元前334年率領希臘聯軍東征。經過多場激烈的戰斗,他于公元前330年滅亡了領土范圍包括埃及和巴比倫在內的波斯帝國。此后,亞歷山大的軍隊一直進軍到了印度河流域,建立了一個以巴比倫城為中心,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摘編自楊寧一、朱漢國主編《世界歷史》材料二亞歷山大在遠征過程中,屠殺的平民多達25萬人。波斯帝國戰敗投降后,亞歷山大仍然縱兵燒殺擄掠,將富麗堂皇的波斯宮殿付之一炬。最后擄走的黃金數量驚人,需要5000頭駱駝和2萬頭騾子馱運。亞歷山大在進軍途中,建立了許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就是那時興建的。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材料三羅馬帝國將各個文明匯聚成大河。羅馬帝國統治下有著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它采取不同的政策因地制宜,客觀上維系了羅馬帝國的存在,維護了地區和平,促進羅馬帝國的強盛。同時羅馬使原來隔絕的地區開始有了交流,東西方文明交流進一步頻繁。(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亞歷山大是以何種方式進行擴張的。

(2)根據材料二,概括亞歷山大遠征的性質和對東西方國家產生的影響。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帝國統治的影響。

(4)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認識。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武帝時期,山東遭受黃河水害,連續數年歉收。武帝頒布詔書,允許饑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間并可以定居。兩漢之際,中原兵爭激烈,人民紛紛“避亂揚州”。從東漢至西晉初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內遷,居住在今甘肅、陜西、山西以至河北、遼寧等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漢武帝時期,山東遭受黃河水害,連續數年歉收。武帝頒布詔書,允許饑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間并可以定居。兩漢之際,中原兵爭激烈,人民紛紛“避亂揚州”。從東漢至西晉初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內遷,居住在今甘肅、陜西、山西以至河北、遼寧等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120州數十萬戶到洛陽,以實京都長安。自開元年間到五代宋初,全國各道、州置縣計20個,其中北方100縣,南方卻達縣之多。南宋時,“北人過海外,是歲不還者,謂之住蕃”,有的“住蕃雖十年不歸”?!幾詮堌M之《中國歷史》“西漢大規模人口遷徙’’部分史料整理。材料二“西漢大規模人口遷徙’’部分史料整理年代遷徙情況史料出處高帝九年

(公元前198年)遷楚國和齊國貴族昭、屈、景、懷、田10余萬人于關中,并遷官吏2000石、巨富者和豪杰于長安周圍的皇帝陵,此后成為定制?!稘h書·高帝紀下》

《漢書·劉敬傳》

《漢書·地理志下》景帝五年

(公元前152年)募民遷陽陵?!稘h書·景帝傳》武帝元朔二年

(公元前127年)遷郡國豪杰及家資在300萬以上者于茂陵?!稘h書·武帝紀》武帝太始元年

(公元前96年)遷郡國吏民豪杰于茂陵等地。

注:陽陵、茂陵位于長安周圍。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至兩宋人口遷移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初至漢武帝時期大規模人口遷徙的歷史意義。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隨著絲綢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學界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如下表所示。

。

觀點內容。

學者1

絲綢之路不止一條;依據地理位置及其路線,可分為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西南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

學者2

絲綢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參與者有漢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鮮卑人等。除了以經商為主的商人;參與絲綢之路商品流通的還有僧侶,他們絕大多數并不以獲利為目標,而是以宗教傳播為己任。

學者3

三條絲綢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的;當然也與人文地理環境有關。海上絲路取代陸路,也正是這種環境發展的必然結果。

學者4

絲綢之路中的“絲綢”一詞;已不再是中外商業史上交流的商品“絲綢”之狹義,而是一個文化象征符號。所以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與域外交流的一個“交通網絡”,包括商業;文化和民族遷徙交融這三大功能。

——摘編自耿昇《絲綢之路研究在中國》(1)依據材料一;指出任意兩位學者的觀點,概括史學界“絲綢之路”研究的主要特點。

材料二利瑪竇(左)與徐光啟(右)儒服畫像。

材料三大西洋陪臣利瑪竇謹奏臣本國極遠逖聞天朝聲教文物用是離本國;航海而來緣音譯未通,有同喑啞,僦居學習語言文字,淹留肇慶韶州二府十五年,頗知中國古先圣人之學,于凡經籍亦略誦記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徠四夷,遂奮志徑趨闕廷

——1601年利瑪竇給明神宗的上疏(2)材料二、三是否足以證明“利瑪竇推崇中華文化”這一觀點?簡要說明理由。(至少兩點依據)評卷人得分四、論述題(共1題,共9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思想在傳統中國社會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從個人道德、家族倫理、人際關系,到國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國際的交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家原則的支配。從長期的歷史觀點看,儒家的最大貢獻在為傳統的政治、社會秩序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精神基礎。儒家思想在傳統中國社會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從個人道德、家族倫理、人際關系,到國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國際的交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家原則的支配。從長期的歷史觀點看,儒家的最大貢獻在為傳統的政治、社會秩序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精神基礎?!嘤r《現代儒學論》孔子其人,即之則溫,仰之彌高,他能使人們獲得極大的鼓舞來崇敬他的觀點,并且令其相信這些觀點能夠經世致用。他的理論內涵博大,博施濟眾,絕不平淡膚淺。人們追隨他,因為他確實最能領悟那個時代的中國文明,知道她如何才能趨于完美。中國文明是一個崇奉學識的文明,所以孔子的理論價值無量。材料二孔子其人,即之則溫,仰之彌高,他能使人們獲得極大的鼓舞來崇敬他的觀點,并且令其相信這些觀點能夠經世致用。他的理論內涵博大,博施濟眾,絕不平淡膚淺。人們追隨他,因為他確實最能領悟那個時代的中國文明,知道她如何才能趨于完美。中國文明是一個崇奉學識的文明,所以孔子的理論價值無量。

請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以“儒學思想理論與中國古代文明的聯系”為主題,自擬題目,進行論述。(要求:論點明確,論述清晰,史論結合)評卷人得分五、簡答題(共3題,共6分)15、歷史語境中的語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紀;英語主要是英格蘭人的語言。到18世紀中后期,英語已擴展到英國的殖民地,并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廣泛使用。二戰后,英語逐漸超越其他語言,成為科教領域和眾多國際組織的通用語言,被稱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

(2)閱讀材料二,分析英語發展成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的歷史原因。16、閱讀材料,探討在西方文化及價值觀沖擊下,中國青少年應該如何把握思想觀念的定位。17、美國將選擇孔子代表“世界傳統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C【分析】【詳解】

據題干《赫梯法典》的內容可知,法典最大限度保護馬匹主人的利益,說明了馬匹對赫梯人的重要性,故C選項正確,排除ABD選項。2、B【分析】【詳解】

巴托爾德意在強調蒙古帝國建立對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推動作用,故B正確;AD是帝國建立的直接表現,不是意義,故均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3、A【分析】【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唐帝國以其廣納百川的氣度,把胡舞的樂器、編舞、舞曲、歌曲融入漢舞中,在不失傳統文化前提下,散發出迷人的異國情調”,可以看出唐帝國對西域文化的吸收融合,但并不失傳統文化,說明中華文化的兼收并蓄,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的兼收并蓄,無法得出對外政策的特點,排除B項;西域也屬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部分,不能用“中外交流”表述,排除C項;材料通過中原同西域的文化交流,來突出中華文化的特色,音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排除D項。故選A項。4、D【分析】【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美國)。根據材料可知,拉丁裔美國人近年來成為超過非裔美國人的第一大少數族群,他們中不少人還使用西班牙語為日常生活用語,這反映出大量移民的涌入促進了美國多元文化的交融,D項正確;美國自建國以來,官方語言一直是美式英語,排除A項;材料表明大量移民涌入美國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融,移民涌入激化了種族矛盾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材料表明大量移民涌入美國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材料與改革選舉制度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5、B【分析】【分析】

【詳解】

根據材料“由于飲茶之風盛行茶具不僅品種多樣,用途也分得仔細?!笨芍未嫴柚L促進了瓷器業的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對外貿易,故A項排除。材料強調飲茶之風氣和瓷器業的關系,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政治的民主化趨向不符合中國古代的史實,故D項排除。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6、B【分析】【詳解】

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是關于荷馬史詩內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馬史詩的地位,因此史實和推論邏輯不符,錯誤。三、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7、略

【分析】試題解析:(1)從材料一“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毀人”;“他把他的法典帶到被他征服的國家里,這個法典比歷來的法典都優越得多”可知,拿破侖激發了近代革命思想,所頒布的法典影響深遠。而從材料二可知,拿破侖戰爭激發了近代歐洲的民族意識。

(2)學生只要回答出法國并沒有因拿破侖戰爭而陷入停滯狀態即可,可列舉出法典對法國社會的影響,及革命思想的影響,此外還可從法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如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行?!窘馕觥浚?)推動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發展,沖擊了歐洲的封建制度;傳播資本主義的法律規范,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激發歐洲近代民族意識,推動歐洲民族解放運動發展。(2)不符合。理由: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并沒有因拿破侖帝國的覆亡而消失,如拿破侖法典至今仍對法國社會發揮著深刻的影響,相反,法國大革命開創的資產階級時代卻在全球向前發展,成為歷史潮流。8、略

【分析】【詳解】

第(1)問,第一小問“變化”,從材料“盧浮宮仍不足以體現王權的尊嚴與榮光。于是,他斥巨資新建凡爾賽宮,盧浮宮不再是法國政治中心”“將盧浮宮打造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可以看出,盧浮宮一開始是凸顯王權的政治中心,但在路易十四時期被凡爾賽宮取代,之后在法國大革命時期以及隨后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逐漸成為重要的公共文化教育場所;根據材料可知,1792年盧浮宮成為公共博物館,之后在拿破侖時期,被征服國家的大量藝術珍品被盧浮宮收藏,盧浮宮的藏品日益豐富。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材料可知,盧浮宮的變化與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關系密切;盧浮宮的藏品日益豐富離不開法國的殖民擴張和掠奪;近現代民族觀念和公民教育與大眾文化的發展也推動了盧浮宮博物館的發展。

第(2)問,根據材料“清室善后委員會在組織點查清宮物品時,發現清室復辟的企圖。為杜絕這一妄想,委員會認為必須迅速成立故宮博物院”可知,成立故宮博物院有利于消除封建帝制殘余,弘揚民主共和精神;皇宮向平民開放具有象征意義,體現了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識;故宮博物院清點文物、整理典籍、保護文物有利于弘揚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解析】(1)主要變化:從凸顯王權的政治中心到成為公共文化教育的場所;館藏規模擴大(藏品日益豐富)。

原因: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殖民擴張與掠奪;民族主義觀念的影響;公民教育與大眾文化的發展。

(2)意義:消除帝制殘余,弘揚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識;弘揚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9、略

【分析】【詳解】

(1)據材料一“戰國時;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以及儒學在各個朝代的發展可歸納為傳承性,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儒家思想貫穿始終;據材料一“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化、藝術高度繁榮”可歸納為多樣性,古代傳統文化領域廣闊,有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等;據材料一“到了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可歸納為包容性和本土性,傳統文化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據材料一“漢武帝獨尊儒術,確立儒學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正統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儒家思想從漢武帝時期確立正統地位后,便一直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注重人倫秩序,即重倫理。

(2)據材料二“他們堿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批判‘吃人禮教’,提出要‘以科學和人權并重’”可歸納為由維護封建禮教轉變為批判禮教;據材料二“其根本之點就在于重視‘人的價值’,樹立‘獨立人格’”結合所學知識,宋代理學要求壓抑人的個性,可歸納為由壓抑人的個性轉為重視人的個性;據材料二“革除舊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建立新的與共和制度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可歸納為由為專制統治服務轉變為適應民主政治,同時由重等級秩序的舊道德轉變為重自由平等的新道德?!窘馕觥浚?)傳承性: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儒家思想貫穿始終;多樣性:古代傳統文化領域廣闊,有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等;包容性:傳統文化在歷史上不斷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傳統文化根植于中國傳統社會。重倫理: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注重人倫秩序。

(2)由維護封建禮教轉變為批判禮教;由壓抑人的個性轉變為重視人的個性;由為專制統治服務轉變為適應民主政治;由重等級秩序轉變為重自由平等。10、略

【分析】【詳解】

(1)據材料一“一方面積極網羅各種人才為帝國服務”得出重視人才;據材料一“一方面組織力量大力翻譯和研究古代希臘;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與著作”得出翻譯、研究、攝取東西方文化;據材料一“帝國境內的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傳統文化被整合起來;形成一種嶄新的阿拉伯文化”得出整合東西方文化。

(2)根據材料信息可從對歐洲近代自然科學、文藝復興和社會轉型的角度加以分析。據材料二“中世紀的阿拉伯人在實驗科學、醫學、化學、數學、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現代天文學家中的很多名稱和術語來自阿拉伯天文學家”概括得出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影響了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據材料二“12世紀開始,許多希臘哲學著作的阿拉伯文譯本又重新譯成歐洲各種文字,歐洲人才重新接觸到真實的希臘古典哲學著作。從阿拉伯世界涌來的知識潮流,給歐洲帶來了向心靈解放的‘大躍進’,促進了發展自由思想的偉大進步,促進了文藝復興的到來”概括得出將被中世紀湮沒的古代希臘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傳回歐洲,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據材料二“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也是經阿拉伯人之手,逐步傳入西歐”概括得出將中國的四大發明傳播到歐洲,促進了西歐封建社會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起?!窘馕觥浚?)重視人才;翻譯;研究、攝取東西方文化;整合東西方文化。

(2)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影響了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將被中世紀湮沒的古代希臘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傳回歐洲,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將中國的四大發明傳播到歐洲,促進了西歐封建社會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起。11、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材料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繼承王位之后,于公元前334年率領希臘聯軍東征。經過多場激烈的戰斗建立了一個以巴比倫城為中心;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可得出亞歷山大率領希臘聯軍遠征,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2)根據材料二“亞歷山大在遠征過程中;屠殺的平民多達25萬人亞歷山大仍然縱兵燒殺擄掠”,可得出,亞歷山大遠征的性質是:具有侵略性質。從消極和積極兩方面敘述亞歷山大遠征對東西方國家產生的影響。

(3)根據材料三“羅馬帝國將各個文明匯聚成大河。羅馬帝國統治下有著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它采取不同的政策因地制宜,客觀上維系了羅馬帝國的存在,維護了地區和平,促進羅馬帝國的強盛”,并結合所學可知,羅馬帝國統治的影響是:使地中海地區保持了比較長期的和平。帝國境內不同地區經濟文化聯系不斷加強,奴隸制商品貿易不斷發展。根據材料三“同時羅馬使原來隔絕的地區開始有了交流,東西方文明交流進一步頻繁”,可得出,羅馬帝國統治的影響是: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進一步交流。

(4)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文明交流意義、大國擴張只是文明交流的一種形式及對文明交流的態度等方面認識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窘馕觥浚?)方式:亞歷山大率領希臘聯軍遠征,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2)性質:具有侵略性質。

影響:一方面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另一方面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

(3)羅馬帝國的統治,使地中海地區保持了比較長期的和平。帝國境內不同地區經濟文化聯系不斷加強,奴隸制商品貿易不斷發展。東西方文明交流進一步頻繁。

(4)文明交流有利于世界各地經濟文化聯系的加強和發展。大國擴張只是文明交流的一種形式。應該促進文明文化的和平交流。12、略

【分析】【詳解】

(1)特點:根據材料一相關信息可知;關于特點可從原因;方式、方向及區域變化等角度進行分析,如:原因角度是與躲避自然災害和戰亂有關;方式角度是政府組織與民間自發相結合;方向角度是由北向南遷移;區域變化是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從中國到海外。

(2)歷史意義: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可從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改變長安地區的人口結構、有利于促進長安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及文化交流等角度進行分析。【解析】(1)特點:與躲避自然災害和戰亂有關;政府組織與民間自發相結合;由北向南遷移;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從中國到海外。

(2)歷史意義: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有利于充實長安地區的人口數量,改變了長安地區的人口結構:有利于促進長安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及文化交流。13、略

【分析】【詳解】

(1)觀點:學者1:根據材料“絲綢之路不止一條;依據地理位置及其路線,可分為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西南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可知,絲路位置和路線多樣;學者2:根據材料“絲綢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參與者有漢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鮮卑人等。除了以經商為主的商人,參與絲綢之路商品流通的還有僧侶,他們絕大多數并不以獲利為目標,而是以宗教傳播為己任”可以得出,絲路上交流的人員和功能繁多;學者3:根據材料“三條絲綢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的,當然也與人文地理環境有關。海上絲路取代陸路,也正是這種環境發展的必然結果”可知,絲路發展的原因多樣;學者4:根據材料“而是一個文化象征符號。所以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與域外交流的一個‘交通網絡’,包括商業、文化和民族遷徙交融這三大功能”可知,絲路功能多樣。特點:根據材料中四種觀點可以得出,關于絲綢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開放的;從研究的側重點來分析,多種觀點,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存在多元多樣性;從研究的內容分析,研究者之間既有爭鳴,也有借鑒,百家爭鳴促進了學術進步。

(2)觀點:根據材料中利瑪竇的事跡以及其上疏內容可知,雖然利瑪竇的上疏和他的畫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對中華文明的態度,但仍不足以證明“利瑪竇推崇中華文化”這一觀點。理由:從不同角度分析,以利瑪竇來中國的目的為切入點為例,利瑪竇的上疏是第一手史料,但他上疏的目的是希望明神宗能夠支持他的傳教活動,為博取明神宗好感,對中華文明可能會多一些溢美之詞?!窘馕觥浚?)觀點:

學者1:絲路位置和路線多樣;

學者2:絲路上交流的人員和功能繁多;

學者3:絲路發展的原因多樣;

學者4:絲路功能多樣。

特點:關于絲綢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開放的;多種觀點,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存在多元多樣性;研究者之間既有爭鳴,也有借鑒,百家爭鳴促進了學術進步。

(2)觀點:雖然利瑪竇的上疏和他的畫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對中華文明的態度,但仍不足以證明“利瑪竇推崇中華文化”這一觀點。

理由:角度1:利瑪竇的上疏是第一手史料;但他上疏的目的是希望明神宗能夠支持他的傳教活動,為博取明神宗好感,對中華文明可能會多一些溢美之詞。

角度2:即使利瑪竇上疏反映了他的真實想法;也是一個孤證,“孤證不立”是歷史學科的一個重要原則,還需其他相關的原始材料互相印證。

角度3:利瑪竇儒服畫像是藝術作品,其證明力有限。(兩點依據)四、論述題(共1題,共9分)14、略

【分析】【詳解】

根據題目要求,首先需要擬定論題,根據材料“儒家思想在傳統中國社會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從個人道德、家族倫理、人際關系,到國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國際的交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家原則的支配”可以擬定論題為“儒學思想在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中不斷完善儒學思想強調以仁為本,以禮治國。它在社會存在的發展中不斷適應時代變化,使之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兩千年多年的正統思想,并不斷擴展到東亞其他國家?!比缓蠼Y合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進行闡述,如儒學思想在春秋時,由孔子提出,主張恢復禮法倫常;至西漢時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主張尊崇儒術、強調春秋大一統等,使儒學思想成為主流;魏晉至隋唐,受到佛教、道教挑戰,三教合歸儒,儒學復興;宋明之際理學、心學不斷發展,南宋時期,程朱理學宣揚“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適應了統治者統治,在南宋時期成為官方哲學;明清之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