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滬科版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1頁
2024年滬科版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2頁
2024年滬科版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3頁
2024年滬科版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4頁
2024年滬科版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滬科版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807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據《葡萄牙帝國在亞洲:1500—1700》記載,威尼斯人從亞歷山大港(位于地中海東部,埃及的重要港口)輸出的胡椒等香料平均年貿易量1496年為1200噸,1506年則銳減至300多噸。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葡萄牙人壟斷了東西方的貿易商路B.歐洲貨幣貶值導致了嚴重商業危機C.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歐洲貿易中心D.中國茶葉取代了胡椒等香料的地位2、下表是1912-1919年全國注冊工廠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統計數據;據此說明。

A.民族工業地域分布的不平衡B.近代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C.民間投資和工廠數量的增多D.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3、中國古代把請人寫文章、寫字、作畫的報酬稱為“潤筆”。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為人作文字必須取得適當的金錢或其他物質報酬的觀念,甚者以“潤筆為生”。材料能說明A.封建文化專制政策的松弛B.儒家傳統價值觀念的轉變C.士大夫輕視科舉入仕途徑D.白銀流通擴大商品經濟范圍4、假設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長安做生意,他的活動中不可能出現下列哪種活動?A.在專門的“市”里賣瓷器B.在居住區開綢緞店C.讓手下從各地的草市搜羅地方特產到長安販賣D.其在長安的生意活動必須接受專門管理機構的監督管理5、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經歷了由農村向城市、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發展的歷程。從1985年到1987年,我國指令性計劃的工業產品由120種減少到60種,計劃管理的商品由188種減少到23種,計劃供應出口商品由70種減少到36種。這說明了A.企業自主權不斷得到擴大B.我國放棄了計劃經濟體制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D.私營工商業逐漸恢復和發展6、國際企業管理學會主席阿蘭·魯格曼斷言:“雖然存在著一些推動全球化的經濟力量,但是更存在著極強的文化和政治壁壘對于大多數(跨國公司的)其他生產部門和所有的服務業而言,區域化比全球化的意義更大。三極區域(美、歐、日)以異質性而不是同質性為特征。”該學者意在指出A.全球化與區域集團化并行不悖B.文化差異是多極化的主因C.跨國公司推動區域化集團發展D.經濟全球化難以真正實現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3題,共6分)7、請正確選擇對應的選項。

(1)青銅時代。A.戰國時期。

(2)鐵器時代B.商周時期。

(3)蒸汽時代C.第二次工業革命。

(4)電氣時代D.第一次工業革命。

(5)危機時代E.美國“大蕭條”8、古都長安是漢、唐陸上“絲綢之路”的東端,泉州則是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們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右圖中長安和泉州的位置編號分別是___和_____。

9、1980年,_____________(何省何縣何公社)成為我國第一個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9題,共18分)10、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已建成多條鐵路,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網基本格局。A.正確B.錯誤11、明代松江地區棉紡織業興盛,鴉片戰爭以后走向衰落。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洋紗、洋布大量傾銷。A.正確B.錯誤12、商周時期我國古代青銅器鑄造的工藝水平達到歷史高峰A.正確B.錯誤13、古代的揚州屬于沿海城市。A.正確B.錯誤14、中國無產階級早于中國資產階級產生。A.正確B.錯誤15、近代中國誕生的新的被壓迫階級是工人階級。A.正確B.錯誤16、19世紀40-60年代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給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造成了某些客觀的條件和可能。A.正確B.錯誤17、1927~1936年是南京臨時政府統治前十年,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產生了上海發昌機器廠等企業。A.正確B.錯誤18、1956年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中共八大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題(共1題,共7分)19、明清時期中國棉紡織技術領先;“南京布”一度暢銷海外。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時期來華經商的西方人;產地是以松江為中心的廣大江南地區。南京布曾是中國重要的外銷貨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輸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熱銷適逢古代絲綢之路的衰落,兩者之間大致承接,堪稱絲綢之路的續篇。只是材質從絲綢變為棉花,消費者從達官貴人改易為普通民眾。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點,也是由盛轉衰的拐點。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國傳統棉紡織業的抱殘守舊;缺乏進取,業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編自郭衛東《絲綢之路續篇:“南京布”的外銷》材料二早在明代之前;棉紡織生產就已經發展成為經濟領域中最大的產業之一,供養著數以百萬計的耕種者;紡織匠和織布匠。棉是納稅的媒介,是比絲綢、苧麻和其他紡織纖維更常見的織物。在18世紀末工業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國就曾經是主要的經濟區域,它們的棉紡織品生產技術遠超歐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歐洲的經濟發生了巨變:它進入了工業化進程,紡織行業率先進入了機械化。到19世紀初,印度、中國和奧斯曼帝國,從全球的生產國轉變為歐洲棉紡織品的購買國,而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當中,它們也一直未能擺脫這種地位。

——摘編自喬吉奧·列略《棉的全球史》完成下列要求:

(1)據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暢銷海外的原因及其影響。

(2)據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轉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經濟地位的轉換。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南京布”盛衰變化的認識。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C【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透過歷史現象分析理解的能力。回顧已學知識可知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使得傳統的商路發生了很多大的變化,逐漸由地中海沿岸發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于意大利的一些城市逐漸衰落,由此出現題干中的現象,C符合題意,故選C。

考點: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新航路的開辟?影響2、A【分析】【詳解】

分析表格信息可見,“1912~1919年”即一戰期間,此階段全國注冊的工廠主要分布于天津、江蘇、上海、浙江、廣東等東部沿海地區和長江沿岸,而其他省份微乎其微,體現了民族工業在地區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故A項正確。近代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是甲午戰爭之后,此階段是黃金時代,B錯誤。表格看不出民間投資和工廠數量的增多信息,C錯誤。表格說明是民族工業發展信息,不能說明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D錯誤。3、B【分析】【詳解】

明清時期封建專制強化,文化專制是加強,不是放松,故A錯誤;明清時期出現“必須取得適當的金錢或其它物質報酬的觀念”,說明儒家傳統重義輕利的觀念發生變化,所以B選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科舉制,故C錯誤;材料沒有白銀流通擴大的信息,故D錯誤。4、B【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遷移分析能力。唐代長安設有專門的“市”作為貿易場所;政府設專門機構監督管理,“市”;“坊”分開。當時草市也逐漸演進為相對集中的地方商業中心。所以答案選B。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商業的發展·唐朝商業的發展5、B【分析】試題分析:結合題目提供的時代背景;再根據“從1985年到1987年,我國指令性計劃的工業產品由120種減少到60種計劃供應出口商品由70種減少到36種”,說明了隨著中國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國家指令性計劃減少,企業自主權不斷得到擴大,促進了企業生產的積極性。即正解答案為A選項。B選項說法過于絕對;C選項時間不對;D選項強調的過于局限,并不是強調的私有企業。

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改革6、D【分析】據材料“區域化比全球化的意義更大”可知并非并行不悖;故A項錯誤;材料“更存在著極強的文化和政治壁壘”說明B項錯誤;材料“區域化比全球化的意義更大”說明C項錯誤;據材料“但是更存在著極強的文化和政治壁壘對于大多數(跨國公司的)其他生產部門和所有的服務業而言,區域化比全球化的意義更大,三極區域(美;歐、日)以異質性而不是同質性為特征”可知作者認為區域集團化與經濟全球化是矛盾對立,說明經濟全球化難以真正實現,故D項正確。

點睛:材料“但是更存在著極強的文化和政治壁壘對于大多數(跨國公司的)其他生產部門和所有的服務業而言,區域化比全球化的意義更大,三極區域(美、歐、日)以異質性而不是同質性為特征”是解題的關鍵。二、填空題(共3題,共6分)7、略

【分析】【分析】

【詳解】

青銅時代是指商周時期,鐵器時代是指戰國時期,蒸汽時代是指第一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是指第二次工業革命,危機時代是指美國“大蕭條”。【解析】(1)B(2)A(3)D(4)C(5)E8、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的是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聯系地理知識,可以知道在①處是長安,在④處是泉州,要求學生能夠史地結合,有一定的難度。【解析】①.①②.④9、略

【分析】【分析】

【詳解】

試題分析: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980年,四川省廣漢縣向陽公社在全國率先取消人民公社。

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四川廣漢縣向陽公社三、判斷題(共9題,共18分)10、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胥鐵路的修建,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已建成多條鐵路,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網基本格局。故題干表述正確。11、A【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明代松江地區棉紡織業興盛,鴉片戰爭以后走向衰落。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洋紗、洋布大量傾銷,即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故題干表述正確。12、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周是我國的青銅時代,也是我國古代青銅器鑄造的工藝水平達到歷史高峰時期,故題干表述正確。13、B【分析】【分析】

【詳解】

古代揚州屬于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不是沿海城市。故本題說法錯誤。14、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無產階級最早產生于19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外國人的船塢工廠,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故題干表述正確。15、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受近代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的影響,誕生的新的被壓迫階級是工人階級,故題干說法正確。16、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使自然經濟開始瓦解,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創造條件,故題干說法正確。17、B【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70年代前后,在東南沿海一帶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如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等民族工業,故題干說法錯誤。18、B【分析】【詳解】

1956年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而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故本題錯誤,故本題判斷為錯誤。四、材料分析題(共1題,共7分)19、略

【分析】(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于明清時期來華經商的西方人”以及材料二“印度和中國就曾經是主要的經濟區域;它們的棉紡織品生產技術遠超歐洲各地”的信息歸納回答。第二小問從江南經濟發展以及豐富民眾衣服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在于中國傳統棉紡織業的抱殘守舊;缺乏進取;業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的信息歸納回答;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二“從全球的生產國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