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志病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指南抑郁障礙》_第1頁
《神志病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指南抑郁障礙》_第2頁
《神志病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指南抑郁障礙》_第3頁
《神志病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指南抑郁障礙》_第4頁
《神志病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指南抑郁障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

C**

團體標準

T/CACM****—202*

代替T/CACM****—****

神志病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指南--抑郁障礙

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GuidelinesofMentalDiseasesforIntegrated

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depressivedisorder

(文件類型:公示稿)

(完成時間:2022年12月)

20**-**-**發布20**-**-**實施

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

神志病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指南--抑郁障礙

1范圍(必備要素)

本文件給出了抑郁障礙的定義、臨床特征、診斷標準、治療方案。

本文件適用于具備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抑郁障礙的綜合醫院的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

領域臨床醫師,抑郁障礙診療和管理相關專業人員使用。適用于成人輕中度抑郁障礙患者的

診療;重度抑郁障礙及有自殺觀念和行為的患者,建議在精神科規范治療下,參考本文件進

行中醫藥辨證治療。

2規范性引用文件(非必備要素)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

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15657-2020《中醫病癥分類與代碼》

GB/T14396-2016《疾病分類與代碼》

GB/T16751.1-2021《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第1部分:疾病(修訂版)》

GB/T16751.2-2021《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第2部分:證候(修訂版)》

GB/T16751.3-2021《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第3部分:治法(修訂版)》

GB/T13016-2009《標準體系表編制原則和要求》

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

ZYYXH/T442-471-2015《中醫神志病臨床診療指南》

3術語和定義(非必備要素)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抑郁障礙MajorDepressiveDisorder

又稱抑郁癥、抑郁發作。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心境障礙。本

病可見于中醫學的“郁病”、“梅核氣”、“百合病”、“臟躁”、“癲證”、“不寐”等,

是以性情抑郁,多愁善感,易怒欲哭,心疑恐懼及失眠,胸脅脹悶或痛,咽中如有異物梗塞

等表現為特征的一類疾病。

4診斷與鑒別診斷

采用中西醫結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診斷方法,首先根據西醫診斷標準進行疾病的診

斷,再根據中醫診斷標準判斷屬于中醫的哪種疾病并進行中醫證候診斷。[5]

4

4.1西醫診斷標準

疾病診斷標準主要依據國際疾病與分類第10版(ICD-10,第5章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

WHO,1992)有關抑郁發作的診斷標準:抑郁發作的癥狀分為兩大類,核心癥狀和附加癥狀。

核心癥狀:

(1)抑郁心境,存在于一天中大多數時間里,且幾乎每天如此,基本不受環境影響,持

續至少2周;

(2)對平日感興趣的活動喪失興趣或愉快感;

(3)精力不足或過度疲勞;

附加癥狀:

(1)自信心喪失和自卑;

(2)無理由的自責或過分和不適當的罪惡感;

(3)反復出現自殺想法,或任何一種自殺行為;

(4)主訴或有證據表明存在思維或注意能力降低,例如猶豫不決或躊躇;

(5)精神運動性活動改變,表現為激越或遲滯的客觀證據(他人的觀察或報告);

(6)任何類型的睡眠障礙;

(7)食欲改變(減少或增加),伴有相應的體重變化。

4.2抑郁發作程度分類

(1)輕度抑郁發作

核心癥狀≥2條,核心癥狀+附加癥狀≥4條。

(2)中度抑郁發作

核心癥狀≥2條,核心癥狀+附加癥狀≥6條。中度抑郁患者進行工作,社交或家務活動

較困難。

(3)重度抑郁發作

3條核心癥狀,核心癥狀+附加癥狀≥8條。重度抑郁患者進行工作,社交或家務活動非

常困難;或伴精神病性癥狀:幻覺和妄想;抑郁性木僵;或不伴精神病癥狀。

(4)如患者初診或治療過程中反復出現自殺想法,或任何一種自殺行為,建議精神病專科

就診。

5.3診斷依據[6]

(1)憂郁不暢,精神不振,胸悶脅脹,善太息;不思飲食,失眠多夢,易怒善哭等癥;

(2)有郁怒、多慮、悲哀、憂愁等情志所傷病史;

(3)多發于中青年女性,無其他病證的癥狀和體征;

(4)經各系統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可排除器質性疾病。

4.4鑒別診斷

抑郁障礙應與軀體疾病所致的抑郁障礙、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的抑郁障礙、焦慮癥、癡呆、

精神分裂癥后抑郁、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相等相鑒別。[7]

4.5中醫證候分型

4.5.1肝氣郁結證

5

主癥:精神抑郁,善太息;次癥:脘痞,噯氣頻作,胸脅作脹,女子月經不調。舌苔薄

白,脈弦。

4.5.2肝郁脾虛證

主癥:精神抑郁,善太息,倦怠乏力;次癥:胸脅脹滿,諸多猜疑,思慮太多,納差,

大便時干時溏,噯氣脘痞,舌苔薄白,脈弦細或弦滑。

4.5.3氣郁化火證

主癥:情志不暢,急躁易怒,目赤,口苦;次癥:頭痛,咽干,胸脅脹悶,胃中嘈雜泛

酸,便結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4.5.4心脾兩虛證

主癥:憂慮不解,心悸,面色萎黃,乏力;次癥:頭暈,失眠,健忘,勞則汗出,納谷

不馨。舌淡,苔薄白,脈弦細或細數。

4.5.5腎虛肝郁證

主癥:情緒低落,興趣缺乏,腰酸背痛,善太息;次癥:性欲低下,善忘,憂愁多慮,

胸脅脹滿,脈沉弦或沉細弱。

4.5.6肝膽濕熱證

主癥:情緒抑郁焦慮,煩躁易怒,口干口苦;次癥:頭脹悶、頭暈耳鳴,胸脅脹滿,多

夢,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5常用輔助檢查量表

5.1篩查工具

5.1.1WhooleyQuestions(/)

這是一個兩問題式自評量表,篩查簡便,常用于門診病人。通過詢問患者在過去一個月

是否存在情緒低落、抑郁或絕望以及是否做事沒有興趣或樂趣這兩個問題來了解患者,如果

均得到“是”的回答,則考慮有患病風險。相較于門診,在住院病人中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更

高。但該篩查不適用于有認知障礙的病人[7]。

5.1.2抑郁自評量表(SDS)

用于評估抑郁障礙患者的抑郁水平。該量表為自評量表,易于理解,易于操作,此外不

受性別、年齡、經濟狀況等因素影響。它的應用范圍很廣,尤其適用于綜合性醫院抑郁障礙

的早期篩查。[8]量表采用1-4分的標準評定患者的自我感受,分數越高表示抑郁障礙狀越嚴

重。

5.2診斷工具

5.2.1Beck抑郁問卷(BDI):按照0-3分的四級標準評分,4分或以下為無抑郁;5-13分為

輕度抑郁;14-20分為中度抑郁;>20分為重度抑郁。

5.2.2患者健康問卷-9(PHQ-9):0-4分為沒有抑郁,5~9分為輕度抑郁;10-14分為中度抑

郁;15-19分為中重度抑郁;>19分為重度抑郁。

6

5.2.3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項版本,小于8分為無抑郁障礙狀;20-34分可能為輕

或中度抑郁;>34分為嚴重抑郁。17項版本,小于7分為無抑郁障礙狀;17-24分可能為輕或

中度抑郁;>24分為嚴重抑郁。

6治療

6.1治療原則

抑郁障礙的中醫治療以理氣開郁、調暢氣機、移情易性為總的治療原則。在抑郁障礙的

每個治療階段均可根據患者的癥狀,運用中醫理論與方法進行辨證論治。

西醫抗抑郁治療原則主要有:[9]

①綜合評估,個體化治療;

②患者開始治療前知情同意;

③盡可能單一用藥,劑量逐步遞增,達到最小有效量后足量足療程治療;

④治療期間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和不良反應并及時處理,盡可能采用量表形式定期評估;

⑤治療效果不佳時重新評估,可考慮換藥、增藥或聯合治療,但需要注意藥物之間的相

互作用;

⑥在藥物治療基礎上輔以心理治療效果更佳;

⑦積極治療與抑郁共病的其他軀體疾病和物質依賴。

中西醫結合治療原則是中西醫相互補充,取二者之長,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中醫藥介

入抑郁障礙治療的最佳時期,一是初期,二是后期,在這兩個時期是以中醫藥治療為主導

地位的。在抑郁障礙初期階段或輕度抑郁發作時,患者主要以悲傷、情緒低落、失眠、食欲

降低等為主要表現,社會功能無缺損或輕度缺損,中醫可根據辨證論治來改善患者核心癥狀。

對于抑郁障礙恢復期及維持期的治療,患者病情穩定,可結合中醫藥治療繼續改善殘余癥狀,

有助于治愈及防治其復發。同時,在西藥抗抑郁治療時結合中醫治療,此時的中醫藥辨治主

要是針對患者的核心癥狀及周邊癥狀,以及西藥的副反應,并增加抗抑郁的療效。[10]-[11]

6.2中西醫結合治療策略[6]

6.2.1以中醫治療為主

①早期、輕度抑郁;

②核心癥狀并未完全展現;

③社會功能無缺損或輕度缺損;

④患者、家屬暫不愿意使用抗抑郁西藥;

6.2.2中醫聯合心理治療

①輕度抑郁;

②有心理社會應激因素者;

③對抑郁障礙認知不良者;

6.2.3中醫聯合西藥治療

7

①中醫治療4周療效不明顯;

②病情進展加重,明顯影響其社會功能者;

③中度抑郁;

④西藥治療不良反應明顯者;

6.3中醫治療

6.3.1辨證論治

肝氣郁結證

治法:疏肝和胃,理氣解郁。

方藥:柴胡疏肝散[12](《醫學統旨》)加減。(I級證據,推薦使用)

常用藥:柴胡、白芍、香附、枳殼、當歸、陳皮、綠萼梅、百合、合歡花、徐長卿、佛

手、川芎、甘草。

加減:脅痛甚者,加青皮、廷胡索;腸鳴腹瀉、腹脹者,加茯苓、白術;脅肋隱痛不休,

眩暈少寐,舌紅少津,脈細者,去川芎,加枸杞、菊花、何首烏、牡丹皮、梔子;氣滯兼見

血瘀者,加牡丹皮、赤芍、當歸尾、川楝子、延胡索、郁金。

肝郁脾虛證

治法:疏肝解郁,養血健脾。

方藥:逍遙散[1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I級證據,推薦使用)

常用藥:柴胡、當歸、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厚樸、茯苓、生姜、紫蘇葉。

加減:脅肋脹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白芍;胸中煩悶者,加瓜蔞、琥珀(先煎)、合歡

花、豆豉;失眠多夢者,加酸棗仁、茯苓、石決明(先煎)。

氣郁化火證

治法:清肝瀉火,解郁和胃。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14]-[15](《正體類要》)加減。(III級證據,有選擇的推薦)

常用藥:柴胡、白術、芍藥、茯苓、當歸、牡丹皮、山梔子、炙甘草等。

加減:胃脘嘈雜吞酸、口苦嚴重者,加黃連、吳茱萸;口苦、苔黃、大便秘結者,加龍

膽草、大黃。

心脾兩虛證

治法: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方藥:歸脾湯[16](《正體類要》)加減。(I級證據,推薦使用)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黃芪、當歸、遠志、郁金、酸棗仁、木香、龍眼肉、大棗、

甘草。

加減:心胸郁悶、情志不舒者,加郁金、佛手;頭痛者,加川芎、白蒺藜。

腎虛肝郁證

治法:益腎調氣,解郁安神。

方藥:頤腦解郁方[17](《郁病(抑郁發作)中醫診療方案(2017年版)》)加減。(I

級證據,推薦使用)

8

常用藥:北刺五加、五味子、郁金、合歡皮、柴胡、梔子、白芍、甘草。

加減:胸脅脹滿者,加玫瑰花、綠萼梅、合歡花;耳鳴者,加磁石、遠志、丹參;如有

早泄、滑精、尿失禁者,可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溫腎固攝;氣短乏力可加黨參、太子

參以益氣。

肝膽濕熱證

治法:清肝利膽,寧心安神。

方藥:龍膽瀉肝湯[18](《醫方集解》)加減。(I級證據,推薦使用)

常用藥:龍膽草、黃芩、梔子、川木通、澤瀉、當歸、生地、柴胡、甘草、車前子(包

煎)、珍珠母(先煎)、龍齒(先煎)。

加減:若肝膽實火較盛,煩躁不安者,可去車前子,加黃連以助泄火寧心之力;若濕盛

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利濕之功;如濕熱日久傷陰,見低熱,手足

心熱者,可加銀柴胡、白薇以清虛熱;月經不調者,可加澤蘭、益母草,利濕活血調經。

方藥煎服方法

煎藥時加冷水超過藥面,大火煮沸后再小火煎20分鐘,藥汁約3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

或顆粒劑,每日1劑,早晚分服

6.3.2針刺治療

體針[19]-[20](I級證據,推薦使用)

取穴:主穴歸經主要以督脈、心包經等為主,取百會、印堂等為主穴。

配穴:肝郁氣滯證,加太沖、期門、合谷、肝俞、膻中;肝郁脾虛證,加肝俞、脾俞、

三陰交、太沖、足三里;氣郁化火證,加風池、肝俞、大陵、行間、俠溪;心脾兩虛證,加

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陰交、內關;腎虛肝郁證,加肝俞、腎俞、四神聰、照海、太溪;

肝膽濕熱證,加行間、俠溪、太沖、神門、內庭。

操作方法:采用常規刺法,實證采用瀉法,虛證采用補法。針百會時,針與頭皮呈30°

夾角,進針0.5寸;針印堂時,提捏局部皮膚,平刺0.5寸,其余各穴直刺0.5-1寸。針刺時

避免大幅度提插捻轉,以免針感太強引起受術者不耐受。

療程:每周3-5次,每次留針20-30分鐘,4-6周為1個療程。

電針(I級證據,推薦使用)

(1)一般人群:

取穴:以百會、印堂為主穴進行電針治療,參考體針辨證取穴加減。電針更擅長改善睡

眠障礙,以及焦慮、軀體化癥狀,而單純針刺更擅長改善抑郁障礙的阻滯癥狀群。[21]

(2)圍絕經期女性:

取穴:以百會、印堂、雙側子宮、雙側天樞穴進行電針治療。[22]-24]

操作方法:常規針刺,取穴捻轉得氣后,接電針儀,留針30min后起針。電針參數為疏密波,

頻率為10/50Hz,電流強度為0.5-1.0mA,一周三次,隔日一次。

耳針[24](I級證據,推薦使用)

9

取穴:選取肝、膽、心、脾、腎、神門、內分泌、皮質下、交感、小腸、胃、三焦等中

的六至七個穴位,雙耳交替針刺治療。

配穴:肝郁善太息者,加大腸穴;暴躁易怒者,加耳尖穴;記憶障礙者,加腦干穴;痰

瘀氣滯者,加三焦穴;食欲不振、體重明顯變輕者,加口穴和食道穴;氣滯血瘀伴疼痛不舒

者,加耳中穴;脘腹脹悶不舒者,加十二指腸穴;氣血不足、神疲倦怠者,加胰穴;

操作方法:耳部嚴格消毒,根據穴位特點進行針刺,針刺的深淺程度以不刺穿耳部軟骨

為佳。一般留針30-40分鐘,留針過程中需要定時行針以保證對穴位足夠的刺激量。也可采

用焮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埋針或耳穴壓籽可每日進行,囑患者自行按壓穴位局部。

6.3.3可根據病情及患者意愿,同時輔助采用推拿、五行音樂療法等治療。

推拿(II級證據,有選擇的推薦)[25]

取穴:以督脈和手足厥陰、手少陰穴位為主,多選用太沖、合谷、百會、印堂、內關、

神門、勞宮等穴

手法:扌袞法、點按法、揉法、推抹法、拿捏法、摩法、一指禪推法、肘運法、掐法、

梳理法、拍打法等

時間:每次30~45分鐘,治療時間可根據患者病情、患者觀點和意愿適當延長。

五行音樂療法(I級證據,推薦使用)[26]-[27]

選曲:肝郁氣滯證:角調式和/或徵調式樂曲;肝郁脾虛證:角調式和宮調式樂曲;氣

郁化火證:角調式和/或徵調式樂曲;心脾兩虛證:宮調式和/或徵調式樂曲;腎虛肝郁證:

羽調式和角調式樂曲;肝膽濕熱證:角調式和商調式樂曲。

操作:音量40~60分貝即可,以患者感覺舒適、悅耳為度;

療程:2~3次/d,30min/次為宜,10天為1個療程,至少持續3個療程。應考慮患者

實際情況,可以居家治療,符合患者的作息時間表。

6.4西醫治療

6.4.1心理治療[28]

心理治療需要接受專業培訓的合格從業人員。

對于輕度至中度抑郁障礙,應根據資源可獲得情況,提供社會心理干預和心理治療,但

不限于以下方面:

(1)心理干預教育(III級證據,有選擇的推薦)

主要是為患者提供有關疾病及藥物治療的知識,提高對疾病及不同治療方案的理解和接

受度,提高洽療依從性,加強對前驅癥狀的早期識別與干預,建立規律的生活模式與健康的

行為習慣。

操作:主要形式是小組模式,心理教育每組8-12例患者,由2位治療師完成,每周1-2

次,每次1.5-2h。

(2)認知行為療法(CBT)(I級證據,推薦使用)

認知行為干預旨在增加患者參與活動,促進愉悅感和成就感,從而提升他們的情緒,同

時評估各種行為對患者情緒的影響。認知技術幫助患者評估其消極思想和信念的準確性。在

10

治療室外練習新技能(即家庭作業)對于治療的有效性至關重要。輕中度抑郁障礙急性期治

療推薦可單用或與藥物合用。

操作:應用模式一般為個體干預,通常10-25次,每次0.5-2h,每1-2周1次,治療期

3-6個月。

(3)人際心理治療(IPT)(I級證據,推薦使用)

人際心理治療是關注患者的關系壓力源,包括損失、變化、分歧或人際敏感性,這些都

與目前癥狀的發生或持續有關。治療目標是減輕痛苦、緩解癥狀和改善運作。輕中度抑郁障

礙急性期治療推薦可單用或與藥物合用。

操作:治療初期通常為1-3次會談,主要工作為采集病史、做出診斷及介紹人際心理治

療的一般情況;治療中期重點在四個焦點人際問題領域(即悲傷反應、人際角色的困擾、人

際關系的缺乏或角色的變化)中的1-2個領域;治療后期為回顧治療全過程,鞏固療效并準

備結束治療。通常包括3個階段共16次治療(治療初期可2次/周)。

(4)行為激活(BA)(I級證據,推薦使用)

行為激活通過增加抑郁患者的活動量,評估抑郁行為和非抑郁行為的不同結果,強調某

些認知和情緒狀態,從而讓抑郁患者改善。行為激活對于改變抑郁患者的惰性,特別是避免

社交退縮非常實用。行為激活的療效與患者的依從性有關,與完成活動量的多少無關。

操作:以行為療法為基礎,將任務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順序分解成一系列較為細小而又相

互獨立的步驟,然后采用適當的強化方法逐步訓練每一小步驟直到患者掌握所有步驟,最終

可以獨立完成任務,并且在其他最終場合下能夠應用其所學會的知識和技能。

6.4.2藥物治療[28-[31]

應盡量單一用藥,從小劑量開始,根據病情需要和患者耐受情況,逐步遞增劑量至足量

和足夠長的療程(至少4周)。藥物治療一般2~4周開始起效,如果使用某種藥物治療4~

6周無效,可考慮換用同類其他藥物或作用機制不同的另一類藥物。換藥無效時,可考慮聯

合使用2種作用機制不同的抗抑郁藥,建議不要聯用2種以上抗抑郁藥物。

在抑郁障礙急性期治療中,I級推薦藥物包括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

如氟西汀、帕羅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蘭、艾司西酞普蘭;選擇性5-羥色胺再

攝取抑制劑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那普侖;去

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郁藥(NaSSA),如米氮平;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攝

取抑制劑(NDRIs),如安非他酮;褪黑素受體激動劑,如阿戈美拉汀。II級推薦的藥物包

括:5-HT受體拮抗劑/再攝取抑制劑(SARI),如曲唑酮;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NRIs),

如瑞波西汀;三環類、四環類抗抑郁劑等。III級推薦的藥物是嗎氯貝胺。

(1)針對患者的臨床特點,具體選藥策略如下:

①如果患者伴有明顯的激越,選用具有鎮靜作用的抗抑郁藥,如NASSAs中的米氮平,

SSRIs中的帕羅西汀和氟伏沙明;SNRIs中的文拉法辛。

②如果患者伴有強迫癥狀,建議選用SSRIs,但劑量較治療抑郁障礙狀偏高。

③如果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癥狀,可選用氟伏沙明等抗抑郁藥,或合并使用第二代抗精神

11

病藥,但不建議使用安非他酮。

④如果患者伴有軀體疾病,可選用不良反應和相互作用較少的SSRIs和SNRIs、安非他

酮或米氮平。

⑤可基于藥物的藥理作用的不良反應、安全性或耐受性對個體的影響,同時充分遵循個

體化治療原則,并考慮風險因素及患者和家屬的意愿等,根據患者癥狀特點、年齡、軀體共

病狀況、藥物耐受性等選擇治療藥物。

(2)初始治療失敗的應對策略:

①尋找治療失敗的原因;

②增加劑量,但不超過最大劑量;

③換同類其他藥物或作用機制不同的抗抑郁藥物;

④如果經過兩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治療還不能改善癥狀,可以考慮聯合用藥治療,但

要注意不良反應。

6.5抑郁障礙中西醫結合分期治療

6.5.1急性期:

急性期治療又稱為初始期治療,療程2-3個月,主要目的是控制癥狀,盡量達到臨床痊

愈。并定期對患者的癥狀、藥物不良反應、治療依從性和功能狀態進行量化評估。

輕度抑郁急性期建議首選中醫藥物及非藥物療法控制癥狀,或考慮心理治療或二者聯

合。[32](III級證據,有選擇的推薦)

中度及以上抑郁障礙急性期建議首選抗抑郁西藥,可考慮聯合中醫藥物及非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等。[33](I級證據,推薦使用)

6.5.2鞏固期

原則上繼續使用急性期治療有效抗抑郁藥4-9個月,繼續使用急性期治療有效的藥物,

并維持原劑量不變。

推薦在抗抑郁藥治療基礎上聯合中藥治療,穩定癥狀,改善殘留癥狀,預防復燃。(I

級證據,推薦使用)

6.5.3維持期

對于僅有單次發作、癥狀輕、間歇期長(≥5年)患者可不考慮維持治療,但應密切監

測復發的早期征象,一旦發現有復發的早期征象,應迅速恢復原治療,繼續使用急性期和鞏

固期治療有效的藥物。既往有過2次或2次以上發作、存在殘留癥狀、持續存在心理社會應

激因素、發作年齡早、有心境障礙的家族史、共病其他精神或軀體疾病的患者,需要維持治

療一般至少2~3年。多次復發者>3次以上以及有明顯殘留癥狀者主張長期維持治療。一

旦發現有復發早期征象,迅速恢復原治療。

推薦結合心理療法,有助于降低復發風險。中醫治療方面仍以辨證論治為主。此期推薦

結合心理療法,可有效降低復燃及復發風險。中藥湯劑可根據辨證改為中成藥維持治療,同

時鼓勵患者堅持進行中醫非藥物治療,頻次可減少。

中成藥:

12

(1)逍遙丸[34](III級證據,有選擇的推薦)(醫保甲類)

功效:疏肝健脾,養血調經

適應證:肝氣郁結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g,每日2次。

(2)舒肝解郁膠囊[35](I級證據,推薦使用)(醫保乙類)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安神

適應證:輕、中度單相抑郁障礙屬肝郁脾虛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粒,早晚各一次。

(3)加味逍遙膠囊[36]-[37](I級證據,推薦使用)(醫保乙類)

功效:清肝瀉火,解郁和胃

適應證:肝郁脾弱,血虛發熱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片,每日2次。

(4)人參歸脾丸[38](III級證據,有選擇的推薦)(醫保乙類)

功效:益氣養血,健脾養心

適應證: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5)安神定志丸[39](III級證據,有選擇的推薦)

功效:寧心保神,益血固精

適應證:心膽氣虛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6)烏靈膠囊[40](I級證據,推薦使用)(醫保甲類)

治法:交通心腎

適應證:心腎不交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6.6療程

目前暫無中西醫結合療程的相關研究。建議對患者病情進行系統評估,若治療效果明顯,

功能恢復達到病前水平,病情穩定且無復發傾向,則可在密切關注病情的前提下逐步撤減抗

抑郁藥用量以縮短療程。

7療效評價標準

7.1中醫療效評價標準[41]

(1)治愈:癥狀消失,情緒正常;

(2)好轉:癥狀減輕,情緒基本穩定;

(3)未愈:癥狀、情緒均無改善。

7.2HAMD療效評定方法,即:治療前后的減分率=(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100%

(1)治愈:HAMD評分≤7分或評分減少≥75%,抑郁障礙狀基本消失,興趣提高、疲乏感

消失,睡眠改善,患者自我評價提高,社會功能改善。

13

(2)顯效:HAMD評分減少≥50%且<75%,抑郁障礙狀改善,興趣有所提高,疲乏感減輕,

睡眠改善,患者自我評價提高,社會功能改善。

(3)有效:HAMD評分減少≥25%且<50%,抑郁障礙狀減輕,興趣稍有提高,疲乏感有所減

輕,睡眠改善,患者自我評價有所提高。

(4)無效:HAMD評分減少<25%,抑郁障礙狀、體征改變不明顯或加重,或出現自傷、自

殺等行為。

8安全性指標

(1)定期監測心電圖、血壓、心率、肝腎功等

(2)副反應量表(TESS)

適用于精神科醫師評定各種精神藥物引起副作用的成年病人。可根據病人報告,體格檢

查結果以及實驗室報告作出相應評定,有些項目,還應向病人家屬或病房工作人員詢問。

9預防與調護

思想上保持清凈,行事上心平氣和,忌大悲大喜、多思多慮,調攝飲食,適度運動。[42]

推薦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43-44](I級證據,推薦使用)。太極拳、八段錦配合常規治療

能夠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使患者能從運動中體驗到快樂,提高患者

的生活質量。

療程:每天1次,每次30min,鍛煉6-8周。

10結局(預后)

抑郁障礙的轉歸與預后,多與患者的認知和心理應激能力相關,與對生活或工作事件的

認識和應對方法相關,所以,除了藥物治療外,根據病情的發生不同輔以綜合治療,經系統

治療后患者多能回歸正常的生活。

11注意事項

本文件不適用于兒童、青少年、孕產婦抑郁障礙的診斷與治療,不適用于雙相抑郁障礙

的診斷與治療,重度抑郁障礙及有自殺行為患者,建議在精神科規范治療下,參考本文件進

行中醫藥辨證治療。

14

附錄A

本文件推薦西藥使用劑量與主要不良反應匯總表

起始劑通常劑量醫保

藥品名量(毫克范圍(毫主要不良反應類型

/天)克/天)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

惡心、嘔吐、頭痛、便秘、失眠、口干、嗜睡、醫保

西酞普蘭2020-60出汗、髖部骨折、頭暈、震顫、低鈉血癥、出乙類

血或貧血、QT間期延長

艾司西酞惡心、腹瀉、腹痛、頭痛、便秘、失眠、嗜睡、醫保

普蘭1010-20震顫、出血、性功能障礙(男女)、低鈉血癥、甲類

QT間期延長

惡心、腹瀉、頭痛、便秘、口干、失眠、嗜睡、醫保

氟西汀2020-60嘔吐、震顫、焦慮、胃腸出血、皮疹、厭食、甲類

低鈉血癥

帕羅西汀2020-50惡心、腹瀉、頭痛、便秘、嗜睡、失眠、頭暈、醫保

視力模糊甲類

惡心、嘔吐、腹瀉、頭痛、便秘、失眠、口干、醫保

舍曲林5050-200嗜睡、頭暈、震顫、乏力、胃腸出血、低鈉血乙類

癥、男性性功能障礙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

高血壓、頭暈、便秘、口干、失眠、嗜睡、惡醫保

度洛西汀20-6060-120心、厭食、性功能障礙、低鈉血癥、肝功能衰乙類

竭或不伴黃疸

高血壓、頭痛、頭暈、便秘、口干、失眠、嗜醫保

文拉法辛37.5-7575-225睡、惡心、厭食、性功能障礙、低鈉血癥、出甲類

汗、視力模糊、焦慮、高劑量時血壓升高

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郁藥(NaSSA)

米氮平1515-45便秘、體重增加、口干、水腫、頭暈、肝酶水醫保

平升高、黃疸、嗜睡、低鈉血癥甲類

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NDRIs)

安非他酮150150-450便秘、腹痛、惡心、頭痛、頭暈、嗜睡、口干、醫保

失眠、心動過速、皮疹、耳鳴、震顫乙類

褪黑素受體激動劑

阿戈美拉2525-50肝酶增高、便秘、惡心、腹瀉、嘔吐、腹痛、醫保

汀口干、頭痛、頭暈、失眠、嗜睡、乏力、黃疸、乙類

震顫、激動、視力模糊

15

附錄B

證據分級標準及推薦強度

本文件采用的證據分級標準參照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建平教授團隊2019年提

出的“中醫藥臨床證據分級標準建議”,見表1。證據推薦強度采用GRADE證據推

薦強度,見表2。

表1中醫藥臨床證據分級標準建議

證據

有效性安全性

等級

Ⅰ級隨機對照試驗及其系統綜述、隨機對照試驗及其系統綜述、隊列研究及其

N-of-1試驗系統綜述系統綜述

Ⅱ級非隨機臨床對照試驗、隊列研究、上市后藥物流行病學研究、Ⅳ期臨床試驗、

N-of-1試驗主動監測(注冊登記、數據庫研究)

Ⅲ級病例對照研究、前瞻性病例系列病例對照研究

Ⅳ級規范化的專家共識1、回顧性病例系病例系列/病例報告

列、歷史性對照研究

Ⅴ級非規范化專家共識2、病例報告、經臨床前安全性評價,包括致畸、致癌、半數

驗總結致死量、致敏和致毒評價

注:1規范化的專家共識,指通過正式共識方法(如德爾菲法,名義群組法,共識會議法,以及改良德爾

菲法等),總結專家意見制訂的,為臨床決策提供依據的文件;2非規范化的專家共識,指早期應用非正

式共識方法如集體討論,會議等,所總結的專家經驗性文件

表2GRADE證據推薦強度

推薦強度說明

A推薦使用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其療效,應當使用(基于Ⅰ級證據)

B有選擇的推薦有一定的證據支持但不夠充分,在一定條件下可使用(基于Ⅱ、Ⅲ級證據)

C建議不要使用大多數證據表明效果不良或弊大于利(基于Ⅱ、Ⅲ級證據)

D禁止使用有充分的證據表明無效或明顯弊大于利(基于Ⅰ級證據)

注:如證據級別為Ⅳ、Ⅴ級,但來源于臨床工作實踐并且目前在臨床廣泛運用,則指南做出“專家共識”

16

附錄C

與國內外同類指南的對比和指南采用情況

雖然目前有中西醫結合治療抑郁癥的專家共識,但沒有說明證據級別及推薦

強度,在臨床應用時有一定的局限性;雖有抑郁癥中醫診療方案,但中醫證候診

斷標準和治療措施不統一,各診療方案推薦意見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因此項目組

以循證醫學為指導,基于現有抑郁癥中西醫結合專家共識,整合中醫藥治療抑郁

癥的現代文獻證據(主要是系統評價/meta分析和RCT研究以確保納入高質量證

據),西醫診斷標準采用現有方案使用最多的WHO——《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

(ICD-10);輔助篩查和診斷量表納入現有方案使用較多的量表;療效評價標準

采用使用較多的HAMD減分率。

前期項目組通過運用AGREEII對近5年抑郁癥臨床實踐指南進行評價,國

際指南質量較高,因此本指南中的西醫部分的內容主要參考現有國際高質量西醫

指南,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以及初始治療失敗的應對策略、藥物主要不良

反應。并結合《中國抑郁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使推薦意見更符合我國實際。

表3參考指南列表

發布

指南發行機構/著者指南名稱

年份

《NonpharmacologicVersusPharmacologicTreatmentof

美國醫師學院臨床指2016AdultPatientsWithMajorDepressiveDisorder:A

南委員會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FromtheAmericanCollege

ofPhysicians》

加拿大情緒和焦慮治《CanadianNetworkforMoodandAnxietyTreatments

療網絡2016(CANMAT)2016Clinical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

ofAdultswithMajorDepressiveDisorder》

馬來西亞衛生技術評2019《CPGmanagementofmajordepressivedisorder(Scond

估組Edition)》

日本臨床神經心理藥2020《Pharmacologicalmanagementofdepression:Japanese

理協會expertconsensus》

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

2015《中國抑郁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

分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2017《郁病(抑郁發作)中醫診療方案》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神經科專業委員會2020《抑郁癥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

17

參考文獻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2017).DepressionandOtherCommonMental

Disorders,GlobalHealthEstimates.

[2]FerrariAJ,SomervilleAJ,BaxterAJ,etal.Globalvariationintheprevalence

andincidenceofmajordepressivedisorder:asystematicreviewofthe

epidemiologicalliterature[J].PsycholMed,2013,43(3):471-481.

[3]RichardsC.Steven,O’Hara,MichaelW.TheOxfordHandbookofDepressionand

Comorbidity[M].OxfordUniversityPress,2014:254.

[4]BainsN,AbdijadidS.MajorDepressiveDisorder.2021Apr20.In:StatPearls

[Internet].TreasureIsland(FL):StatPearlsPublishing;2021Jan–.PMID:

32644504.

[5]過偉峰,曹曉嵐,盛蕾,等.抑郁癥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

志,2020,40(02):141-148.

[6]賈竑曉,張宏耕.神志病中西醫結合診斷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207.

[7]劉璐,黃海彬,呂光耀.抑郁癥的診斷與鑒別診斷[J].中國臨床醫生雜

志,2019,47(10):1150-1153.

[7]尹進,肖謙,高原,等.老年抑郁障礙篩查方法選擇及評價[J].國際精神病學雜

志,2020,47(2):247-250.

[8]DunnVK,SaccoWP.PsychometricevaluationoftheGeriatricDepressionScale

andtheZung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usinganelderlycommunitysample

[J].PsycholAging,1989,4(1):125-126.

[9]李凌江,馬辛.中國抑郁障礙防治指南[M].第2版.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5.

[10]唐啟盛,曲淼.抑郁癥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

志,2009,29(03):283-288.

[11]文平,周宜.中西醫結合治療抑郁癥優勢探討[J].山東中醫雜志.2015,34(12):903-906.

[12]丁懷瑩.柴胡疏肝散治療抑郁癥療效的Meta分析[J].醫學信息,2018,31(21):56-60.

[13]仵倚,章新友,李政,等.逍遙散聯合西藥治療抑郁癥療效的Meta分析[J].中醫藥導

報,2017,23(10):58-65.

[14]陳濤,陳豐.丹梔逍遙散治療氣郁化火型抑郁癥40例臨床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

育,2018,10(33):149-151.

[15]何夢璇.丹梔逍遙散治療輕中度抑郁癥的療效觀察及機制研究[J].名醫,2019,(02):

260.

[16]田景平,溫澤淮,郭新峰,等.歸脾湯治療抑郁癥療效與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中國中醫

藥信息雜志,2016,23(04):36-40.

[17]曲淼,孫文軍,唐啟盛,等.益腎調氣法治療腎虛肝郁型抑郁癥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

床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9,14(07):1710-1713+1718.

[18]曲淼,孫文軍,唐啟盛.清利肝膽法治療肝膽濕熱型抑郁癥的臨床研究[J].北京中醫

藥,2013,32(08):566-569.

[19]中華中醫藥學會,郁病(抑郁發作)中醫診療方案(2017年版)[S].北京:2017.

[20]NGUYENBAQUANG,NGHIEMHUUTHANH,王玨蓮,等.針灸與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

類藥物改善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的meta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

版),2017(99):120-124.

[21]韓斷,張紅林,王曉玲,等.電針與單純針刺治療首發輕中度抑郁癥臨床療效對比分析

[J].中醫雜志,2019,60(15):1304-1307.

18

[22]史佳,黃東勉,唐南淋,等.電針治療圍絕經期輕中度抑郁障礙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

國現代醫學雜志,2018,28(20):52-56.

[23]ShengLi,Zhao-FengLi,W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