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01T 160-2023 公園城市綠地應急避難功能設計規范 _第1頁
DB5101T 160-2023 公園城市綠地應急避難功能設計規范 _第2頁
DB5101T 160-2023 公園城市綠地應急避難功能設計規范 _第3頁
DB5101T 160-2023 公園城市綠地應急避難功能設計規范 _第4頁
DB5101T 160-2023 公園城市綠地應急避難功能設計規范 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5101Codefordesignofemergencyevacuationfunc 2 2 3 3 4 6 6 7 9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1公園城市綠地應急避難功能設計規范本文件適用于成都市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城市綠地應急避難功能GB/T16903標志用圖形符號表示規則公共信息圖形符號的設計GB/T20501.1公共信息導向系統導向要素的設計原則與要求第1部分:總則GB/T51346-2019城市綠地規劃3.123.2城市綠地(簡稱“綠地”)包括公園綠地、廣場用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和區域綠地。3.3應急避難功能綠地emergencyshel3.4綠地有效避難面積effectiveandsafeareaforemergen3.5綠地避難容量shelteringaccommodationcap4縮略語LED: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D5.2各類應急避難功能綠地的適用范圍由長期避難綠地到緊急避難綠地逐級向下兼容。5.4各類應急避難功能綠地的人均有效避難面積、用地面積、有效避難面積和避難時長等控制指標見3>305.6合理確定綠地避難容量,作為應急避難設施配置和綠地應急管理的依據,綠地避難容量計算方法6.1應急避難功能綠地設計應遵循國土空間規劃、城市綜合防災專項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全域6.2應急避難功能綠地應與其他類別的應急避難場所統籌6.3在城市功能分區之間、城市組團之間,加油站、變電站、工礦企業、危險化學品倉儲區和油氣倉儲區周圍,以及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應設置以生態防護、安6.4應充分考慮應急避難功能綠地的平災轉換,并提出保障措施,注重平時發揮生態、游憩、科普、6.5對現有綠地增設應急避難功能改造時,不應影響綠地原有使用功能。47.1.2應優先選擇地勢較高、有利于排水、空氣流通、具備一定基礎設7.1.3需要特別保護的動植物園、歷史名園、濕地公園和文化古跡密集的城市綠地不應承擔應急避難7.2安全性7.2.1應避開地震斷裂帶、洪澇、山體滑坡7.2.2應避開易燃、易爆、有毒危險物品存放點、嚴重污染源、高壓輸電走廊等對人身安全有威脅或7.2.4應避免選擇城市綜合防災專項規7.2.5短期、中期、長期避難綠地應處于高層建筑物、高聳構筑物倒塌影響范圍以外,并保持安全距7.3交通可達性7.3.1應滿足快捷承接避難人群及救災通行要求,具有不同方向的7.3.2應盡可能臨近醫院、綜合消防救援力量、交通樞紐、城市綜合商業體、應急物資儲存倉庫與流8.1.1應結合綠地常態功能及應急避難功8.1.2應急綜合管理、應急醫療衛生救護、應急避難人員安置、應急物資儲備功能應單獨設置應急功 ●○○●●——●●○●——5 ○●●———○8.2應急綜合管理區8.2.1應急綜合管理區其管理建筑應與綠地內原有管理建筑結合設置。8.2.2長期避難綠地應設置區級救災指揮中心,并配置監控廣播系統和無線通訊設備,與市級救災指8.2.3中期、長期避難綠地應設置應急綜合服務中8.3應急醫療衛生救護區8.3.1應急醫療衛生救護區可設置8.3.2應急醫療衛生救護區應位于綠地出入口,所需建筑宜與綠地內原有管理建筑或游憩服務建筑結8.3.3應急醫療衛生救護區應設置單獨的8.3.4中期、長期避難綠地應設置應急醫療救護面積應大于≥1600m2。8.3.5短期避難綠地應設置醫療救護與防疫點,占地面積應大于≥100m2。8.4應急避難人員安置區8.4.1應為嬰幼兒、高齡老人、殘疾人及行動困難、需要臥床者和病人、少數民族等特定人員設置特8.4.2應急宿住區應優先選擇綠地內地形較平坦空曠、地勢較高、排水通暢和交通便利的區域,可結為2m~4m,滿足消防間距且兼顧噪音影響。8.4.4長期避難綠地應設置應急宿住區8.4.5中期避難綠地應設置應急宿住區8.4.6短期避難綠地應設置至少一處面積>2008.5.1應急物資儲備區以存放、分發救災物資為主,應設立必要的儲存食品庫、消防器具庫、防災器68.5.2應急物資儲備區可設置在綠地內或綠地周邊;當利用綠地周邊設施時,其周邊設施與綠地的距離不應大于500m。8.5.5短期避難綠地宜設置應急物資儲備8.6.2緊急、短期、中期避難綠地可根據需要設置專業救災隊伍場地。9.1可利用滿足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要求的游客服務中心、天府綠道驛站等建筑作為災時避難建筑10.1應合理確定應急避難功能綠地出入口的位置、數量和寬度,以及應急通道的分級及設置要求。10.2應急避難功能綠地出入口的設置符合以下要求:b)人員進出口與車輛進出口宜分開設置,宜單獨設置應急醫療垃圾運輸出入口。10.4應急通道有效寬度超出道設置在便于通行的綠地上,綠地內原則上應選擇耐踩壓、抗性強710.5應急通道鋪裝宜選用耐火、耐碾壓、透水且具有延展性的材料。11.2應急指揮管理設施11.3應急綜合服務設施11.4應急醫療和衛生防疫設施11.5應急避難人員安置設施11.6應急交通設施且起降坪應設在空曠、平坦、無妨礙直升機降落物的811.7應急消防設施11.7.1應急消防設施設置應符合地、建(構)筑物及其他設施的防火措施進11.8應急物資儲備設施),),11.9應急供水設施11.10應急排污相關設施應急避難功能綠地的下風向設置,距離應急宿住區30m~50m;11.10.2短期、中期、長期避難綠地內宜設置應急洗浴設施,可在應急廁所內設置洗浴配備光伏發電系統、便攜式發電機組,并儲11.12應急通信設施911.12.1長期避難綠地應接入城市通訊線路,其救災指揮中心應配置固定電話通信;11.12.2中期避難綠地宜接入城市通訊線路;宜利用已有有線和無線信息網絡;保證11.12.3緊急、短期避難綠地可接入城市通訊線路;宜利用已有有線和無線信息網絡11.13應急垃圾設施a)短期、中期、長期避難綠地應配置應急垃圾收b)應急垃圾收集點宜設置在常年盛行風向的下風向,距離b)垃圾箱應設置在應急功能分區、應急設施、停車場等出入口或附近;c)垃圾箱應按300m2~1000m2設置1處,宜結合綠地內原有11.14應急標識設施11.14.1應設有主標識、指路標識、指示標識及應急設施標識等應急標11.14.3應急避難功能綠地應在周邊、入口處和各功能分區處設置明顯指示標識,并11.14.4應急避難功能綠地內的公廁、飲水點、消火栓、垃圾收集點、自備水源等設c)應謹慎使用淺根性速生喬木,以及樹12.3應依據應急避難功能綠地的實際情況和防火要求合理設置防1c)應急醫療衛生救護區、垃圾收集點和應12.4應急宿住區內的植物種植符合以下要求:a)喬木間距應不小于3.2m,枝下空間應大于2.7m;b)地面宜配置耐踩壓的草坪和宿根花卉等地被植物?=A/Am·········································································(A.1)A——有效避難面積(m2Am——人均有效避難面積(m2/人)。B.1四類應急避難功能綠地的應急避難設施配置要1———●2○○●●3——●●4○●——5—○●●6●●●●7———○8—○●●9○●●●●●●●—●●●—○●●—○●●○●●●○●●●●●●●——○●●●●●——○●●●●●○●●●——●●——○●——○●●●●● ○● ●● ●●○●●●●●●●●●●●●●●●●●●●●●●●○●●●○●●●a)主標識的符號區域為圖形符號邊線內側的b)符號區域的四角可為直角或圓角;C.1.2尺寸參數應符合以下要求,其中c值≥500mC.1.3圖形符號可以單獨使用,也可與文字、數字、方向等信息組合使用,形成圖形標識以表達確切C.1.5宜優先選用GB51143規定的圖形符號,或選用GB/T10001規定的圖形符號;若無合適的圖形符號,應按照GB/T16903的規定設計所需圖形符號,顏色應符合GB/T20501b)應急避難功能綠地內各類配套設施應設置明顯的設施標識;c)應急避難功能綠地內主要道路路口應設置相關設施的指示標識;C.1.7標識設置可通過附著式、懸掛式、柱式的方式進行設置;一般情況下,標識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