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校聯盟2022-2023高二下學期中生物試題(B卷)_第1頁
安徽省十校聯盟2022-2023高二下學期中生物試題(B卷)_第2頁
安徽省十校聯盟2022-2023高二下學期中生物試題(B卷)_第3頁
安徽省十校聯盟2022-2023高二下學期中生物試題(B卷)_第4頁
安徽省十校聯盟2022-2023高二下學期中生物試題(B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而優·教有方PAGEPAGE1合肥八中2022~2023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期中聯考生物(B卷)一、選擇題:1.大蘇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大別山向淺山過渡的丘陵地區,公園森林覆蓋率高。某興趣小組欲調查森林公園內不同生物類群的種群密度。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宜選擇蔓生或叢生的單子葉植物作為樣方法調查的對象B.常用樣方法調查樹木、蝗蟲幼蟲、某種蛇的種群密度C.調查具有趨光性的蛾類昆蟲的種群密度可采用燈光誘捕法D.分別調查森林中喬木和灌木的種群密度,兩者的樣方大小必須一致2.某實驗小組在進行“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時,將酵母菌接種到裝有液體培養基的試管中,通氣培養并定時取樣計數,然后繪制增長曲線。某同學用血細胞計數板(樣液稀釋100倍,血細胞計數板規格為,含有400個小方格)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結果如圖1。圖2曲線A、B是相同培養條件下兩批次酵母菌培養的結果。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取樣前應輕輕振蕩試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勻,減小計數誤差B.根據圖1結果,計算試管中酵母菌數量總數約為個C.B批次酵母菌的接種量可能高于A批次,但環境容納量相同D.若時間后繼續培養,種群數量減少的原因有代謝產物的影響3.泰山崛起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泰山包括森林、灌草叢、草甸、濕地等生態系統。森林類型主要包括針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等。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泰山從山底到山頂植物不完全相同,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B.森林中植物多樣性高時,動物的物種豐富度可能也較高C.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種群密度主要取決于森林林冠層的透光率D.依據泰山生態植被的物種豐富度可以認定其所屬的群落類型4.生態位與自然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和作用有關。不同生物的生態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和空間。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每種生物占據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環境資源B.同一物種的生態位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變化中C.桃樹春天開花,秋天落葉是因為其生態位發生變化所引起D.可以通過調查某動物的食物、天敵等研究該種動物的生態位5.資料一:豚草是一種常見的入侵物種,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適當提高溫度有利于豚草生物量的積累。豚草的主要天敵是廣聚螢葉甲,它可取食豚草葉片,并對豚草產生顯著地抑制作用;資料二:紫莖澤蘭也是一種入侵植物,對我國草原生態系統構成很大破壞。本地物種對紫莖澤蘭進行替代是一種較好的控制方法。為了篩選目標替代植物,科研人員選擇不同的本地物種進行了相關研究。如圖為紫莖澤蘭單種和混種時的株高、生物量的研究結果。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豚草與廣聚螢葉甲之間屬于捕食關系,溫度對豚草生物量的影響屬于生物因素B.豚草與紫莖澤蘭在入侵初期種群數量可能呈現“J”形增長,增長速率不變C.紫莖澤蘭與圖中的本地物種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假地豆是最好的替代植物D.根據圖示能夠得出紫莖澤蘭與南酸棗混種時,對南酸棗的生物量也有一定影響6.地球各地因氣候、地形和其他環境條件的不同而出現生物適應性不同的群落類型。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植物具有肥厚的肉質莖,動物表皮外有角質鱗片是適應干旱條件的特征B.動植物種類較少、植物葉片狹窄、動物行動遲緩的群落為草原生物群落C.我國東部濕潤地區主要為森林生物群落,西部干旱區存在荒漠生物群落D.具有眾多的微小浮游植物和海帶、裙帶菜等藻類的群落為海洋生物群落7.對某農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成分進行調查發現該農田中的植物主要有小麥、雜草;動物有蚯蚓、甲殼蟲、田鼠等;主要的微生物有細菌、放線菌和霉菌等。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該農田的全部雜草屬于一個種群,與小麥同為生產者B.農田中的蚯蚓、甲殼蟲和田鼠屬于生態系統的消費者C.農田中的田鼠以小麥為食,屬于初級消費者,位于第一營養級D.霉菌屬于真核生物,細菌可能屬于生產者、消費者或分解者8.圖1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圖2為某生態系統的食物網。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與圖1相比,圖2中沒有非生物物質和能量以及分解者B.圖1中的成分B主要是由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構成C.圖2中的生態系統中共有7條食物鏈,鷹占有4個營養級D.若其他不變,只是蛇消失,一段時間后,鷹的數量可能增多9.生態學家研究一塊玉米田部分能量流動的過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太陽光能傳到玉米種群的能量至少占10%B.玉米種群固定的太陽能主要用于自身呼吸消耗C.該生態系統第二營養級的同化量最多為D.分解者能夠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釋放到非生物環境中10.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國政府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于2030年前確保實現碳達峰,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向全世界的鄭重承諾,彰顯了大國責任。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新能源等措施有助于減少的排放B.大氣中的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轉化為含碳有機物C.的排放增多導致了氣溫升高,該過程屬于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D.植樹造林、人類減少對化學燃料燃燒的依賴等措施有助于實現碳中和11.某興趣小組設計實驗來探究自然狀態下土壤微生物對落葉分解作用。下列操作及分析錯誤的是()A.自變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無,而因變量是落葉的腐爛程度B.探究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時,實驗組的土壤不做處理C.實驗組中落葉的分解速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落葉的分解速度D.土壤的溫度和濕度、落葉的種類和大小都應保持相同且適宜12.下列關于“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A.改變采樣的時間會影響采集到的物種數和個體總數B.可以用取樣器取樣法統計土壤中小動物的物種數C.采集的小動物可放在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D.由于土壤中小動物體積較小,可采用顯微鏡進行觀察13.圖中兩條虛線之間的部分表示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正常范圍,y表示一個外來干擾使之偏離這一范圍的大小;x表示恢復到原狀態所需的時間。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x越大,說明該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越強B.y越大,則說明該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越強C.對同一生態系統來說,x值和y值的關系為正相關D.a時間點一定是由于人為干預使該生態系統逐漸恢復14.近日,河南林業部門將此前救護的39只珍稀野生鳥類放歸自然,其中包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蒼鷹、松雀鷹、紅隼、紅腹錦雞等。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放歸的野生動物回到棲息地后可能會增大該地區其種群的基因庫B.人類活動對生存環境的破壞和掠奪式利用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C.林業部門將救護的野生動物帶到保護中心進行飼養,該過程屬于易地保護D.棲息地的碎片化使蒼鷹、松雀鷹等被分割成多個種群,有利于種群的延續15.某同學在學習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內容后,想自己制作一個生態缸。下列關于該同學制作生態缸的敘述,正確的是()A.在選擇生物時可以投放生命力較強的動物和光合作用較強的植物B.設計時需要加入的生物是生產者和消費者,能保證食物鏈的正常進行C.制作完成的生態缸不需要密閉處理,置于室內通風、光線良好的地方D.生態缸制作完成后需要定期投放飼料,可以補充其中動物的食物來源二、選擇題:16.如圖1是某種群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增長曲線,圖2表示某草原布氏田鼠種群出生率與死亡率比值(R)的變化曲線(R=出生率/死亡率)。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圖1中B曲線到達一定個體數量后會在一定范圍內波動B.圖1中陰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爭中被淘汰的個體數量C.在第a年,布氏田鼠種群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D.a年種群數量等于b年,時間段種群的數量會越來越多17.某實驗小組欲探索某種昆蟲交配求偶的秘密,進行如下三組實驗。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實驗1將未交配的雌蟲先放到封閉的玻璃管中,再將玻璃管放在誘捕器中,將誘捕器懸掛于田間,一夜后,未捕捉到同種雄蟲實驗2將未交配的雌蟲腹部用小刀割下,再將雌蟲放在誘捕器中,將誘捕器懸掛于田間,一夜后,未捕捉到同種雄蟲實驗3將未交配的雌蟲放在誘捕器中,將誘捕器懸掛于田間,一夜后,發現捕捉到許多同種雄蟲A.實驗1與實驗3對比,說明雌蟲傳遞的信息具有揮發性B.若只進行實驗2也能說明這種物質就是由雌蟲的腹部分泌的C.若提取雌蟲腹部產生的物質放在誘捕器中進行實驗,會捕捉到同種雄蟲D.若在實驗3基礎上,在誘捕器周圍噴灑汽油,其目的是干擾該昆蟲的信息傳遞18.為研究河流中石塊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將滅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統計裸石上不同時間新增物種數目(圖1)、自養類群和異養類群的個體數量(A和H分別代表自養和異養類群的優勢種)(圖2)。已知自養類群可以為異養類群提供有機碳。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經過一段時間的演替后,該裸石上的群落也會存在垂直結構B.圖1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長在裸石上的物種總數持續減少C.異養類群種群數量不斷增加與自養類群提供有機碳有關D.演替穩定后自養類群和異養類群的數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形19.2023年2月3日,在美國俄亥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交界處發生了貨運火車出軌事故,造成萬噸致癌物質氯乙烯泄漏。把氯乙烯從罐車內引出后燃燒,氯乙烯燃燒后會產生水、、等氣體,給當地空氣、土壤、河流環境造成污染。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大氣中的可以隨氣流到達中國,生成鹽酸后形成酸雨造成環境污染B.土壤中的氯乙烯被植物吸收后可以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引起細胞發生癌變C.生物富集可能會使有害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濃度高于環境中的濃度D.環境污染使更多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河流的污染,屬于負反饋調節20.近年來隨著捕撈技術及捕撈效率的極大提升,我國近海漁業資源衰退現象十分嚴重,很多傳統漁場出現了無魚可捕的尷尬局面。海洋牧場是指在一定海域內,采用規模化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養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像在陸地放牧牛羊一樣,對魚、蝦、貝、藻等海洋資源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海上放養。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傳統漁場無魚可捕的局面與人類過度捕撈有關B.海洋牧場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合理調整能量流動關系C.海洋牧場與傳統漁場相比,能提高水產資源的穩定性D.海洋牧場利用自然生態環境,不需要人為投入物質和能量三、非選擇題:21.科研人員對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風險進行了相關實驗,結果如圖1。圖2是根據某草原上甲、乙兩種鼠兔種群數量的調查結果繪制的曲線圖,L值表示甲鼠兔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M值表示乙鼠兔的種群數量。不考慮甲鼠兔種群的遷入和遷出,回答下列問題:注:警戒距離是指當高原鼠兔有警戒行為時與捕食者之間的距離。(1)植被能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___,據圖1分析,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風險就越_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為了調查該草原某區域中甲鼠兔的種群密度,捕獲了30只甲鼠兔,將這些個體標記后放回原環境中,一段時間后重新捕獲了50只個體,其中有3只帶有標記,該甲鼠兔種群的數量約為_______只。如果標記物脫落,則調查結果比實際數值偏_______(填“大”或“小”)。(3)第2年,甲鼠兔種群L值變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鼠兔的環境容納量約為________只,若乙鼠兔大量繁殖,可能對高寒草地造成危害,請你根據所學知識提出一個合理控制乙鼠兔種群數量的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點)。22.近日,旅美大熊貓“丫丫”的生活狀況備受關注。岷山是大熊貓生活的主要棲息地之一,該地區的箭竹是大熊貓最主要的食物來源。大熊貓可消化75%~90%的粗蛋白,但只能消化8%的粗纖維。某科研人員對箭竹開花前后粗蛋白和粗纖維含量檢測結果如圖1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岷山中所有的動植物________(填“能”或“不能”)構成一個群落,原因是_________。(2)據圖分析大熊貓更適合食用_________箭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調查發現岷山山脈中陰生植物與陽生植物相比葉綠素含量較高,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某同學想要調查岷山山脈的植物物種豐富度,查閱資料發現選取不同的樣方面積對物種數量的調查結果有一定的影響,并根據調查結果繪制如圖2柱形圖,該同學應選取的面積為_________,其調查的具體方法和過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水稻是南方的一種重要糧食作物,我國65%以上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水稻與鴨、河蟹共生是一種常見的稻田生態養殖模式。回答下列問題:(1)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角度考慮,稻田中引入鴨、河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建立稻田生態養殖模式時,不僅要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更要考慮經濟和社會等系統的影響,主要遵循了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原理。(2)稻田養鴨可以有效防治稻飛虱等蟲害,鴨子還可以取食水稻老黃葉和雜草,鴨糞便可以作為水稻的肥料。同時稻田中養殖的田螺以細菌和藻類為食,鴨子也會捕食部分田螺。①上述防治蟲害的方法屬于_________________。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分析,該模式能生產出無公害大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兩點);②寫出上述生態系統的食物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稻田中的雄蛙在繁殖期會發出鳴叫從而吸引異性,該過程屬于____________信息,說明信息傳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某農場中的能量流動如圖,字母A~J代表能量,其中D和G分別為第二、第三營養級從上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E和H為兩個營養級同化的飼料中的能量。回答下列問題:(1)圖示中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____________(用圖中字母表示),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在食物鏈中傳遞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營養級糞便中的能量屬于____________(用圖中字母表示)中的能量,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圖中字母表示)。(3)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之間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該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產生的能量不能流入生產者再被利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合肥八中2022~2023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二期中聯考生物(B卷)一、選擇題:1.大蘇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大別山向淺山過渡的丘陵地區,公園森林覆蓋率高。某興趣小組欲調查森林公園內不同生物類群的種群密度。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宜選擇蔓生或叢生的單子葉植物作為樣方法調查的對象B.常用樣方法調查樹木、蝗蟲的幼蟲、某種蛇的種群密度C.調查具有趨光性的蛾類昆蟲的種群密度可采用燈光誘捕法D.分別調查森林中喬木和灌木的種群密度,兩者的樣方大小必須一致【答案】C【解析】【分析】1、一般植物和個體小、活動能力小的動物以及蟲卵常用的是樣方法,其步驟是確定調查對象→選取樣方→計數→計算種群密度。樣方法的注意點:①隨機取樣;②樣方大小適中;③樣方數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選易辨別的雙子葉植物(葉脈一般網狀);⑤常用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2、活動能力大的動物常用標記重捕法,其步驟是確定調查對象→捕獲并標記個體→重捕并計數→計算種群密度。【詳解】A、叢生的單子葉植物難于辨別個體數目,雙子葉植物較易辨別個體數目,故一般選擇雙葉植物作為抽樣調查的對象,A錯誤;B、蛇的活動范圍大,活動能力強,故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B錯誤;C、對于有趨光性的昆蟲,可采用燈光誘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C正確;D、調查森林中喬木和灌木的種群密度,兩者的樣方大小一般不同,調查喬木的樣方面積要大,D錯誤。故選C。2.某實驗小組在進行“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時,將酵母菌接種到裝有液體培養基的試管中,通氣培養并定時取樣計數,然后繪制增長曲線。某同學用血細胞計數板(樣液稀釋100倍,血細胞計數板規格為,含有400個小方格)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結果如圖1。圖2曲線A、B是相同培養條件下兩批次酵母菌培養的結果。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取樣前應輕輕振蕩試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勻,減小計數誤差B.根據圖1結果,計算試管中酵母菌數量總數約為個C.B批次酵母菌的接種量可能高于A批次,但環境容納量相同D.若時間后繼續培養,種群數量減少的原因有代謝產物的影響【答案】B【解析】【分析】本題中表格是解答(1)小題的根據,在分析表格時要運用單一變量的原則,找出自變量。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很多:營養物質的量、溫度、pH、溶氧量等。在利用血球計數板對酵母菌進行計數的計算時,要善于利用公式:25格×16格的血球計數板計算公式:酵母細胞數/ml=80小格內酵母細胞個數÷80×400×104×稀釋倍數。【詳解】A、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之前,要將試管輕輕振蕩幾下,使酵母菌分布均勻,減小計數誤差,A正確;B、圖甲中雙邊線內16個小方格中共有酵母菌24個,則此時試管中酵母菌數量約為24÷16×400×10000×100×10=6×109,B錯誤;C、由圖乙知,B批次增長較A快,說明B批次接種可能高于A批次,C正確;D、若在t2后繼續培養,由于營養物質過度消耗,且有害代謝產物大量積累,pH不適宜等,使環境阻力增大,最終使得種群的數量均會下降,D正確。故選B。3.泰山崛起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泰山包括森林、灌草叢、草甸、濕地等生態系統。森林類型主要包括針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等。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泰山從山底到山頂植物不完全相同,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B.森林中植物多樣性高時,動物的物種豐富度可能也較高C.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種群密度主要取決于森林林冠層的透光率D.依據泰山生態植被的物種豐富度可以認定其所屬的群落類型【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的結構:①群落的垂直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主要受陽光的影響)。②群落的水平結構: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異。物種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物種豐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種多樣性的主要指標。【詳解】A、泰山從山底到山頂植物不完全相同,是由于地形變化引起的,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A正確;B、植物可為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環境,森林中植物多樣性高時,動物的物種豐富度可能也較高,B正確;C、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種群密度主要取決于森林林冠層的透光率,一般情況下,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種群密度隨林冠層透光率的增加而增加,C正確;D、物種組成是區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因此依據泰山的物種組成可以認定其所屬的群落類型,D錯誤。故選D。4.生態位與自然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和作用有關。不同生物的生態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和空間。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每種生物占據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環境資源B.同一物種的生態位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變化中C.桃樹春天開花,秋天落葉是因為其生態位發生變化所引起D.可以通過調查某動物的食物、天敵等研究該種動物的生態位【答案】C【解析】【分析】生態位是指一個種群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態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和空間。群落中的種間競爭出現在生態位比較近的種群之間,生態位較近的種群對資源和空間的需求相同點更多。【詳解】A、根據題意可知,不同生物的生態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和空間,每種生物占據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環境資源,A正確;B、同一物種生態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受到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處于動態變化中,B正確;C、桃樹春天開花、秋天落葉是受光照、溫度等季節而變換引起的外貌和結構的變化,C錯誤;D、生態位是指物種在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角色,所以,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出現頻率、種群密度等,D正確。故選C。5.資料一:豚草是一種常見的入侵物種,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適當提高溫度有利于豚草生物量的積累。豚草的主要天敵是廣聚螢葉甲,它可取食豚草葉片,并對豚草產生顯著地抑制作用;資料二:紫莖澤蘭也是一種入侵植物,對我國草原生態系統構成很大破壞。本地物種對紫莖澤蘭進行替代是一種較好的控制方法。為了篩選目標替代植物,科研人員選擇不同的本地物種進行了相關研究。如圖為紫莖澤蘭單種和混種時的株高、生物量的研究結果。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豚草與廣聚螢葉甲之間屬于捕食關系,溫度對豚草生物量的影響屬于生物因素B.豚草與紫莖澤蘭在入侵初期種群數量可能呈現“J”形增長,增長速率不變C.紫莖澤蘭與圖中的本地物種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假地豆是最好的替代植物D.根據圖示能夠得出紫莖澤蘭與南酸棗混種時,對南酸棗的生物量也有一定影響【答案】C【解析】【分析】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陽光、溫度、水等,生物因素有種間關系和種內關系等。【詳解】A、由題意可知,廣聚螢葉甲可取食豚草葉片,故豚草與廣聚螢葉甲之間屬于捕食關系;溫度對豚草生物量的影響屬于非生物因素,A錯誤;B、豚草與紫莖澤蘭在入侵初期沒有天敵等,種群數量可能呈現“J”形增長,“J”形增長的增長率不變,增長速率增大,B錯誤;C、紫莖澤蘭與圖中的本地物種利用同一資源和空間,故存在種間競爭關系;由圖可知,當紫莖澤蘭與假地豆混種時,紫莖澤蘭的株高和生物量均最低,故假地豆是紫莖澤蘭最好的替代植物,C正確;D、圖中只表明了紫莖澤蘭與南酸棗混種時對紫莖澤蘭生物量的影響,沒有表明對南酸棗的影響,故根據圖示不能得出紫荊蘭澤與南酸棗混種時,對南酸棗的生物量也有一定影響,D錯誤。故選C。6.地球各地因氣候、地形和其他環境條件的不同而出現生物適應性不同的群落類型。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植物具有肥厚的肉質莖,動物表皮外有角質鱗片是適應干旱條件的特征B.動植物種類較少、植物葉片狹窄、動物行動遲緩的群落為草原生物群落C.我國東部濕潤地區主要為森林生物群落,西部干旱區存在荒漠生物群落D.具有眾多的微小浮游植物和海帶、裙帶菜等藻類的群落為海洋生物群落【答案】B【解析】【分析】1、荒漠生物群落:(1)環境特點:①分布在極度干旱地區;②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勻。(2)群落特點:物種少,群落結構非常簡單。(3)生物與環境的適應: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2、草原生物群落:(1)環境特點:①分布在半干旱地區;②分布在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2)群落特點:動植物種類較少,群落結構相對簡單。(3)生物與環境的適應:①植物:往往葉片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能抗抵干旱;②動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點。3、森林生物群落:(1)環境特點:分布在濕潤或較濕潤的地區。(2)群落特點:群落結構非常復雜且相對穩定。(3)生物與環境的適應:①動物:樹棲和攀緣生活的動物種類特別多;②植物:陽生植物多居上層,能吸收比較強的陽光。陰生植物葉綠體顆粒大、呈深綠色。【詳解】A、荒漠非常干旱,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勻,生物通常具有耐旱特性,例如具有肉質莖的植物,表皮外有角質鱗片的爬行類動物,A正確;B、動植物種類較少、植物葉片狹窄、動物行動遲緩的群落為荒漠生物群落,B錯誤;C、在我國,東部濕潤地區隨處可見森林;在內陸半干旱區,分布有大片的草原;再到西部的干旱區,則出現荒漠群落,C正確;D、海洋的淺海區,具有眾多的微小浮游植物和海帶、裙帶菜等藻類的群落為海洋生物群落,D正確。故選B。7.對某農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成分進行調查發現該農田中的植物主要有小麥、雜草;動物有蚯蚓、甲殼蟲、田鼠等;主要的微生物有細菌、放線菌和霉菌等。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該農田的全部雜草屬于一個種群,與小麥同為生產者B.農田中的蚯蚓、甲殼蟲和田鼠屬于生態系統的消費者C.農田中的田鼠以小麥為食,屬于初級消費者,位于第一營養級D.霉菌屬于真核生物,細菌可能屬于生產者、消費者或分解者【答案】D【解析】【分析】1、種群:在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2、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詳解】A、該農田的全部雜草不是同一個物種,不屬于一個種群,A錯誤;B、農田中的蚯蚓、甲殼蟲屬于生態系統的分解者,B錯誤;C、農田中的田鼠以小麥為食,屬于初級消費者,位于第二營養級,C錯誤;D、霉菌屬于真核生物,細菌可能屬于生產者(藍細菌)、消費者(大腸桿菌)或分解者(腐生細菌),D正確。故選D。8.圖1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圖2為某生態系統的食物網。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與圖1相比,圖2中沒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以及分解者B.圖1中的成分B主要是由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構成C.圖2中的生態系統中共有7條食物鏈,鷹占有4個營養級D.若其他不變,只是蛇消失,一段時間后,鷹數量可能增多【答案】C【解析】【分析】題圖分析:圖1中C是無機環境、D是生產者、A代表消費者,B代表分解者;圖2表示食物鏈和食物網,圖中有8條食物鏈。【詳解】A、圖1中代表的是物質循環過程,其中包含了生態系統的各個組分,與圖1相比,圖2中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其中沒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以及分解者,A正確;B、圖1中成分B為分解者,主要是由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構成,能將動植物遺體以及糞便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B正確;C、食物鏈起點為生產者(該圖的植物),終點為不流向其他消費者的營養級(該圖的鷹),因此圖2中的生態系統中共有8條食物鏈,鷹占有4個營養級,分別是第三、四、五和六營養級,C錯誤;D、若其他不變,只是蛇消失,則鷹的營養級會有所下降,因此,一段時間后,鷹的數量可能增多,D正確。故選C。9.生態學家研究一塊玉米田部分能量流動的過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太陽光能傳到玉米種群的能量至少占10%B.玉米種群固定的太陽能主要用于自身呼吸消耗C.該生態系統第二營養級的同化量最多為D.分解者能夠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釋放到非生物環境中【答案】D【解析】【分析】由圖可知,玉米同化的能量為1.3972×108kJ,其中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為3.272×107kJ,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為1.07×108kJ,后者一部分流入下一營養級,一部分流入分解者。【詳解】A、太陽光能傳到玉米種群的能量占(1.3972×108)/(8.5×109)≈1.64%,A錯誤;B、由圖可知,玉米種群固定的太陽能主要用于自身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能量更多),B錯誤;C、該圖中不能看出第二營養級的同化量,C錯誤;D、分解者的作用是促進物質循環,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排遺物中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D正確。故選D。10.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國政府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于2030年前確保實現碳達峰,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向全世界的鄭重承諾,彰顯了大國責任。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新能源等措施有助于減少的排放B.大氣中的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轉化為含碳有機物C.的排放增多導致了氣溫升高,該過程屬于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D.植樹造林、人類減少對化學燃料燃燒的依賴等措施有助于實現碳中和【答案】C【解析】【分析】碳中和是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詳解】A、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新能源等措施有助于減少CO2的排放,從而緩解溫室效應,A正確;B、大氣中的CO2通過綠色植物等的光合作用或硝化細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轉化為含碳有機物,B正確;C、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導致氣溫升高這屬于物質循環,不屬于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C錯誤;D、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植樹造林、增加綠地面積有助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氣中CO2濃度,有助于實現碳中和;化石燃料燃燒會釋放CO2,減少化石燃料燃燒也有助于實現碳中和,D正確。故選C。11.某興趣小組設計實驗來探究自然狀態下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下列操作及分析錯誤的是()A.自變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無,而因變量是落葉的腐爛程度B.探究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時,實驗組的土壤不做處理C.實驗組中落葉的分解速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落葉的分解速度D.土壤的溫度和濕度、落葉的種類和大小都應保持相同且適宜【答案】B【解析】【分析】1、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養基,大多數的土壤微生物是生態系統中是分解者,能夠將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2、本實驗是探究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的實驗,自變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無(可采用普通土壤和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土壤)采用普通土壤的為對照組,采用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為實驗組,因變量是落葉的分解速度。【詳解】A、該實驗是探究自然狀態下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自變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無(可采用普通土壤和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土壤),采用普通土壤的為對照組,采用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為實驗組(土壤進行滅菌處理為實驗組),因變量是落葉的腐爛程度,A正確;B、探究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時,實驗組的土壤要進行滅菌處理,以盡可能地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時盡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B錯誤;C、實驗組的土壤要進行滅菌處理,實驗組由于缺乏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其落葉的腐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C正確;D、土壤的溫度和濕度、落葉的種類和大小都屬于無關變量,無關變量應保持相同且適宜,所以實驗組和對照組應選擇相同種類的落葉進行實驗,D正確。故選B。12.下列關于“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A.改變采樣的時間會影響采集到的物種數和個體總數B.可以用取樣器取樣法統計土壤中小動物的物種數C.采集的小動物可放在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D.由于土壤中小動物體積較小,可采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答案】D【解析】【分析】土壤是無數小動物身體微小,不適于用“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在這類研究時,常采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即用一定規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蟲器等)進行取樣,通過調查樣本中小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來推測某一區域內土壤動物的豐富度。實驗采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研究,在豐富度統計時采用有兩種統計法:記名計算法、目測估計法。【詳解】A、不同生物活動的時間不一定相同,因此改變采樣的時間會影響采集到的物種數和個體總數,A正確;B、許多土壤小動物雖有較強的活動能力,但身體微小,不適于用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可采用取樣器取樣法進行調查,B正確;C、采集的小動物可放在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這樣可長久保存,制成標本,C正確;D、由于土壤中小動物體積較小,分類時,通常使用實體鏡或放大鏡進行觀察,D錯誤。故選D。13.圖中兩條虛線之間的部分表示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正常范圍,y表示一個外來干擾使之偏離這一范圍的大小;x表示恢復到原狀態所需的時間。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x越大,說明該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越強B.y越大,則說明該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越強C.對同一生態系統來說,x值和y值的關系為正相關D.a時間點一定是由于人為干預使該生態系統逐漸恢復【答案】C【解析】【分析】生態系統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稱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種類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抵抗力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恢復力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題圖分析,y表示一個外來干擾使之偏離正常范圍的大小,x表示恢復到原狀態所需的時間,y越大,則說明該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越弱,x越大,說明該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越弱。【詳解】A、x表示恢復到原狀態所需的時間,x越大,說明該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越弱,A錯誤;B、y表示一個外來干擾使之偏離正常范圍的大小,y越大,則說明該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越弱,B錯誤;C、y表示一個外來干擾使之偏離這一范圍的大小,y值越大,表示干擾程度越大.x表示恢復到原狀態所需的時間,一般干擾程度越大,恢復到原狀態所需的時間就越長.因此x和y之間是呈正相關的,C正確;D、a時間點不一定是由于認為干預該生態系統逐漸恢復,D錯誤。故選C。14.近日,河南林業部門將此前救護的39只珍稀野生鳥類放歸自然,其中包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蒼鷹、松雀鷹、紅隼、紅腹錦雞等。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放歸的野生動物回到棲息地后可能會增大該地區其種群的基因庫B.人類活動對生存環境的破壞和掠奪式利用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C.林業部門將救護的野生動物帶到保護中心進行飼養,該過程屬于易地保護D.棲息地的碎片化使蒼鷹、松雀鷹等被分割成多個種群,有利于種群的延續【答案】D【解析】【分析】1、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2、生物多樣性的保護:(1)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就地保護是保護物種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護:動物園、植物園。(3)利用生物技術對生物進行頻危物種的基因進行保護。如建立精子庫、種子庫等。(4)利用生物技術對生物進行頻危物種進行保護。如人工授精、組織培養和胚胎移植等。【詳解】A、放歸的野生動物放回到棲息地后可能會增加物種多樣性,進而增大該地區其種群的基因庫,A正確;B、威脅野生物種生存的人類活動,主要是對野生物種生存環境的破壞和掠奪式利用,從而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B正確;C、林業部門將救護的野生動物帶到保護中心進行飼養,并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該過程屬于易地保護,C正確;D、棲息地的碎片化使蒼鷹、松雀鷹等被分割成多個種群,會減小個體間交配繁殖的機會導致物種有滅絕可能,生物多樣性減小,因而不利于種群的延續,D錯誤。故選:D15.某同學在學習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內容后,想自己制作一個生態缸。下列關于該同學制作生態缸的敘述,正確的是()A.在選擇生物時可以投放生命力較強的動物和光合作用較強的植物B.設計時需要加入的生物是生產者和消費者,能保證食物鏈的正常進行C.制作完成的生態缸不需要密閉處理,置于室內通風、光線良好的地方D.生態缸制作完成后需要定期投放飼料,可以補充其中動物的食物來源【答案】A【解析】【分析】生態瓶制作要求:生態瓶必須是封閉的;生態瓶中投放的幾種生物必須具有很強的生活力,成分齊全(具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態瓶材料必須透明;生態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應占其容積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間;生態瓶采光用較強的散射光;選擇生命力強的生物,動物不宜太多,個體不宜太大。【詳解】A、生態缸中投放的幾種生物必須具有很強的生活力,成分齊全(具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植物光合作用較強,使得生態缸中能夠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A正確;B、生態系統成分包含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因此加入該生態缸的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B錯誤;CD、生態缸制作的原理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生態缸是密封的,在物質上是自給自足的,制作完成后不能向其中加入任何物質,密閉的生態缸放置于室內通風、光線良好的地方,CD錯誤。故選A。二、選擇題:16.如圖1是某種群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增長曲線,圖2表示某草原布氏田鼠種群出生率與死亡率比值(R)的變化曲線(R=出生率/死亡率)。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圖1中B曲線到達一定個體數量后會在一定范圍內波動B.圖1中陰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爭中被淘汰的個體數量C.在第a年,布氏田鼠種群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D.a年的種群數量等于b年,時間段種群的數量會越來越多【答案】AB【解析】【分析】據圖1分析,曲線A表示J形曲線,曲線B表示S形曲線;由圖2分析,當布氏田鼠的種群出生率與死亡率比值R大于1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多;當布氏田鼠的種群出生率與死亡率比值R小于1時,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少。【詳解】A、圖1中曲線B表示S形曲線,描述食物、空間都有限,有天敵捕食的真實生物數量增長情況,當種群數量到達K值后可能在一定范圍內波動,A正確;B、圖1中種群數量曲線A表示J形曲線增長,曲線B表示S形曲線增長,圖1中陰影部分表示因為環境阻力通過生存斗爭淘汰的個體數量,B正確;C、據圖2可知,a點R值大于1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多,年齡結構為增長型,C錯誤;D、據圖可知,a、b兩點布氏田鼠的種群出生率與死亡率比值R相等,但布氏田鼠種群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不一定相等;cd段出生率與死亡率比值R小于1時,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少,D錯誤。故選AB。17.某實驗小組欲探索某種昆蟲交配求偶的秘密,進行如下三組實驗。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實驗1將未交配的雌蟲先放到封閉的玻璃管中,再將玻璃管放在誘捕器中,將誘捕器懸掛于田間,一夜后,未捕捉到同種雄蟲實驗2將未交配雌蟲腹部用小刀割下,再將雌蟲放在誘捕器中,將誘捕器懸掛于田間,一夜后,未捕捉到同種雄蟲實驗3將未交配的雌蟲放在誘捕器中,將誘捕器懸掛于田間,一夜后,發現捕捉到許多同種雄蟲A.實驗1與實驗3對比,說明雌蟲傳遞的信息具有揮發性B.若只進行實驗2也能說明這種物質就是由雌蟲的腹部分泌的C.若提取雌蟲腹部產生的物質放在誘捕器中進行實驗,會捕捉到同種雄蟲D.若在實驗3基礎上,在誘捕器周圍噴灑汽油,其目的是干擾該昆蟲的信息傳遞【答案】ACD【解析】【分析】生態系統中信息的類型(1)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顏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2)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3)行為信息:是指某些動物通過某些特殊行為,在同種或異種生物間傳遞的某種信息。【詳解】A、將未交配的雌蟲先放到封閉的玻璃管中,性外激素不能向外揮發,故通過實驗1與實驗3比較可知,昆蟲間進行交流的信息是具有揮發性的化學物質,A正確;B、由實驗2與實驗3的比較可知,昆蟲間進行信息交流的物質是由昆蟲的腹部分泌的,B錯誤;C、若提取雌蟲腹部產生的物質放在誘捕器中進行實驗,應該會捕捉到同種雄蟲,因為雌蟲的腹部能產生吸引雄蟲的化學物質,C正確;D、若在實驗3基礎上,在誘捕器周圍噴灑汽油,其目的是干擾該昆蟲的信息傳遞,但仍能“捕捉到許多同種雄蟲”,D正確。故選ACD。18.為研究河流中石塊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將滅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統計裸石上不同時間新增物種數目(圖1)、自養類群和異養類群的個體數量(A和H分別代表自養和異養類群的優勢種)(圖2)。已知自養類群可以為異養類群提供有機碳。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經過一段時間的演替后,該裸石上的群落也會存在垂直結構B.圖1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長在裸石上的物種總數持續減少C.異養類群種群數量不斷增加與自養類群提供有機碳有關D.演替穩定后自養類群和異養類群的數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形【答案】BD【解析】【分析】隨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種類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詳解】A、經過一段時間的演替后,隨著物種數目的增多,該裸石上的群落也會存在垂直結構,A正確;B、圖1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長在裸石上增加的物種數目逐漸減少,但物種的總數持續增加,B錯誤;C、自養類群可以為異養類群提供有機碳,據此推測,異養類群種群數量不斷增加與自養類群提供有機碳有關,C正確,D、演替穩定后自養類群和異養類群的數量金字塔一般呈正金字塔形,特殊情況下未必呈正金字塔型,D錯誤。故選BD。19.2023年2月3日,在美國俄亥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交界處發生了貨運火車出軌事故,造成萬噸致癌物質氯乙烯泄漏。把氯乙烯從罐車內引出后燃燒,氯乙烯燃燒后會產生水、、等氣體,給當地空氣、土壤、河流環境造成污染。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大氣中的可以隨氣流到達中國,生成鹽酸后形成酸雨造成環境污染B.土壤中的氯乙烯被植物吸收后可以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引起細胞發生癌變C.生物富集可能會使有害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濃度高于環境中的濃度D.環境污染使更多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河流的污染,屬于負反饋調節【答案】AC【解析】【分析】生物富集作用亦稱“生物放大作用“。指通過生態系統中食物鏈或食物網的各營養級的傳遞,某些重金屬、難分解化合物等,在生物體內逐步濃集增大的趨勢。而且隨著營養級的不斷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濃集程度也越高,最高營養級的肉食動物最易受害。【詳解】A、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大氣中的HC1可以隨氣流到達中國,生成鹽酸后形成酸雨造成環境污染,A正確;B、土壤中的氯乙烯作為一種有機物不能被植物吸收,B錯誤;C、生物富集指的是一些重金屬鹽類和難于分解的有機物隨著食物鏈中營養級的升高而上升的現象,因而可能會使有害物質在生物體內的濃度高于環境中的濃度,C正確;D、環境污染使更多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河流的污染,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生態平衡被打破,這屬于正反饋調節,D錯誤。故選AC。20.近年來隨著捕撈技術及捕撈效率的極大提升,我國近海漁業資源衰退現象十分嚴重,很多傳統漁場出現了無魚可捕的尷尬局面。海洋牧場是指在一定海域內,采用規模化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養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像在陸地放牧牛羊一樣,對魚、蝦、貝、藻等海洋資源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海上放養。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傳統漁場無魚可捕的局面與人類過度捕撈有關B.海洋牧場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合理調整能量流動關系C.海洋牧場與傳統漁場相比,能提高水產資源的穩定性D.海洋牧場利用自然生態環境,不需要人為投入物質和能量【答案】ABC【解析】【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種類越少,營養結構越簡單,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穩定性就越低。【詳解】A、根據題干“近年來隨著捕撈技術及捕撈效率的極大提升,我國近海漁業資源衰退現象十分嚴重”信息,說明傳統漁場無魚可捕的局面與人類過度捕撈有關,A正確;B、海洋牧場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合理調整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方向,B正確;C、與傳統的漁場相比,海洋牧場的抵抗力穩定性更高,原因是海洋牧場利用天然的水域進行養殖,其中生物種類更多,物種豐富度更高,能提高水產資源的穩定性,C正確;D、海洋牧場屬于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增加相應的物質和能量投入,這樣才能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D錯誤。故選ABC。三、非選擇題:21.科研人員對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風險進行了相關實驗,結果如圖1。圖2是根據某草原上甲、乙兩種鼠兔種群數量的調查結果繪制的曲線圖,L值表示甲鼠兔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M值表示乙鼠兔的種群數量。不考慮甲鼠兔種群的遷入和遷出,回答下列問題:注:警戒距離是指當高原鼠兔有警戒行為時與捕食者之間的距離。(1)植被能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___,據圖1分析,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風險就越_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為了調查該草原某區域中甲鼠兔的種群密度,捕獲了30只甲鼠兔,將這些個體標記后放回原環境中,一段時間后重新捕獲了50只個體,其中有3只帶有標記,該甲鼠兔種群的數量約為_______只。如果標記物脫落,則調查結果比實際數值偏_______(填“大”或“小”)。(3)第2年,甲鼠兔種群L值變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鼠兔的環境容納量約為________只,若乙鼠兔大量繁殖,可能對高寒草地造成危害,請你根據所學知識提出一個合理控制乙鼠兔種群數量的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點)。【答案】(1)①.食物和棲息場所②.大③.圖1數據顯示,植被群落高度越高,警戒距離越小,因此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風險就越大(2)①.500②.大(3)乙鼠兔遷入后與甲鼠兔競爭食物和棲息地,使甲鼠兔的種群數量下降(4)①.1.4×103②.增加其天敵數量、控制高原鼠兔的性別比例,降低出生率。【解析】【分析】題圖分析,圖1中植被群落高度越高,警戒距離越小,個體被捕食風險越高。圖2中L值表示甲鼠兔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L值大于1,種群數量增加;L值等于1,種群數量不變;L值小于1,種群數量減少。【小問1詳解】植被能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棲息場所,因而動物會因為植物種群的改變而改變,圖1數據顯示,植被群落高度越高,警戒距離越小,而警戒距離是指當高原鼠兔有警戒行為時與捕食者之間的距離,與個體被捕食風險呈負相關,因此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風險就越大。【小問2詳解】為了調查該草原某區域中甲鼠兔的種群密度,采用標記重捕法進行,捕獲了30只甲鼠兔,將這些個體標記后放回原環境中,一段時間后重新捕獲了50只個體,其中有3只帶有標記,則該甲鼠兔種群的數量約為30×50÷3=500只。如果標記物脫落,則會導致重捕個體中被標記的個體數目偏小,因而調查結果比實際數值偏大。【小問3詳解】乙鼠兔在第1年年末遷入甲鼠兔生活的區域,乙鼠兔遷入后會與甲鼠兔競爭食物和棲息地,使甲鼠兔的種群數量下降,即甲鼠兔L值下降。【小問4詳解】由圖2可知,乙鼠兔種群的種群數量在1.2~1.6范圍內波動,而環境容納量是指種群數量在某一環境條件下所能維持的最大數量,因此乙鼠兔的環境容納量約為1.4×103只,若乙鼠兔大量繁殖,可能對高寒草地造成危害,因此需要設法降低其環境容納量,為此采取的措施有增加其天敵數量、控制高原鼠兔的性別比例,降低出生率,從而達到控制種群數量的目的。22.近日,旅美大熊貓“丫丫”的生活狀況備受關注。岷山是大熊貓生活的主要棲息地之一,該地區的箭竹是大熊貓最主要的食物來源。大熊貓可消化75%~90%的粗蛋白,但只能消化8%的粗纖維。某科研人員對箭竹開花前后粗蛋白和粗纖維含量檢測結果如圖1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岷山中所有的動植物________(填“能”或“不能”)構成一個群落,原因是_________。(2)據圖分析大熊貓更適合食用_________箭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調查發現岷山山脈中陰生植物與陽生植物相比葉綠素含量較高,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某同學想要調查岷山山脈的植物物種豐富度,查閱資料發現選取不同的樣方面積對物種數量的調查結果有一定的影響,并根據調查結果繪制如圖2柱形圖,該同學應選取的面積為_________,其調查的具體方法和過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不能②.所有的動植物不能代表該區域的所有生物(2)①.開花前的冷箭竹②.圖中數據顯示,箭竹開花前粗蛋白含量高于開花后,而粗纖維含量開花前小于開花后,再結合大熊貓食性分析可知,大熊貓更適合食用開花前的冷箭竹。(3)長期的陰生環境選擇了生長素含量高的變異,即這種現象的出現應該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即陰生植物通過增加葉綠素含量彌補光照強度減弱對光合速率的影響。(4)①.S5②.在進行樣方法調查時,要注意隨機取樣,而后根據選擇的地塊形狀確定用五點取樣法還是等距取樣法,而后統計各個樣方中的物種數,求得平均值即可。【解析】【分析】調查植物種群密度常用樣方法,樣方法是指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法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小問1詳解】群落是某一自然區域內所有生物的集合。岷山中所有的動植物不能構成一個群落,因為所有的動植物不能代表該區域的所有生物。【小問2詳解】大熊貓可消化75%~90%的粗蛋白,但只能消化8%的粗纖維,圖中數據顯示,箭竹開花前粗蛋白含量高于開花后,而粗纖維含量開花前小于開花后,再結合大熊貓食性分析可知,大熊貓更適合食用未開花的冷箭竹。【小問3詳解】調查發現岷山山脈中陰生植物與陽生植物相比葉綠素含量較高,長期的陰生環境選擇了生長素含量高的變異,因而該現象的發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即陰生植物通過增加葉綠素含量彌補光照強度減弱對光合速率的影響,因而更適應陰生環境。【小問4詳解】圖2柱形圖顯示S1~S4物種數逐漸增加,說明樣方大小影響調查結果,顯然這個范圍不合適,在S5時達到最大,而S5和S6物種數基本一致,但面積較大不利于調查,故選S5最好。在進行樣方法調查時,首先注意隨機取樣,而后根據選擇的地塊形狀確定用五點取樣法還是等距取樣法,統計各個樣方中的物種數,求得平均值即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