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路徑選擇_第1頁
當前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路徑選擇_第2頁
當前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路徑選擇_第3頁
當前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路徑選擇_第4頁
當前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路徑選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當前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jiànshè)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路徑選擇中南林業(línyè)科技大學政法學院黎敏副教授共七十三頁主要(zhǔyào)內容:一、我國服務型政府(zhèngfǔ)建設的時代背景二、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的成就三、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存在的問題四、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路徑選擇共七十三頁一、我國服務型政府(zhèngfǔ)建設的時代背景1、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發展過程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配套的行政(xíngzhèng)改革試驗時期,這一時期個別地方政府進行了初步探索嘗試;第二階段:我國于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各級政府為了迎接“入世”挑戰開始的自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階段,這一時期一些省市政府開始全面制定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任務;第三個階段:2003年10月黨的第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五個統籌”的科學發展觀之后,各地方政府特別是省級政府紛紛深入實踐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施政目標。

共七十三頁1、“服務型政府(zhèngfǔ)”的正式提出2004年2月21日,溫家寶總理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結業式上提出:“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并闡述了服務型政府的內涵。2004年3月8日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強調:“管理就是服務,我們要把政府辦成一個服務型的政府,為市場主體服務,為社會服務,最終是為人民服務。”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寫入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并經人大批準上升為國家意志。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一次明確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共七十三頁“服務型政府”的正式(zhèngshì)提出2007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shíq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2008年2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創新行政管理體制,建設服務型政府”。2010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建設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焦點。共七十三頁2、什么(shénme)是服務型政府近年來,"政務超市"、"行政審批大廳"、"一站式服務"等政府便民行動,給群眾帶來了很多便利。涉及民生的一些重要決策由政府組織聽證會;搞企業的,覺得紅頭文件少了,行政審批環節少了;市民(shìmín)要反映生活問題,有"市長電話"、有"市長電子信箱"等等。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建設服務型政府。其實,雖然這些做法確實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方面,但不能看做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全部內容。并不是政府為公民做了多少好事,多提供一些服務,多開設幾個服務大廳,就是服務型政府了。那么,到底什么是服務型政府呢?共七十三頁服務型政府的內涵服務型政府也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用政治學的語言表述是為社會服務,用專業的行政學語言表述就是為公眾服務。它是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的指導下,在整個社會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務者的角色,并通過(tōngguò)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組建起來的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公正執法為標志,并承擔著相應責任的政府。

共七十三頁服務型政府(zhèngfǔ)是以人為本的政府(zhèngfǔ)政府(zhèngfǔ)的權力來自人民,必須服務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監督。過去,由于長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政府(zhèngfǔ)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往往更多的是從"官本位"的角度來看待手中的權力,來對待群眾,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權力輕責任、重管理輕服務的現象。其實,服務型政府(zhèngfǔ)從本質上更應該是一個"服務員"角色。在政府(zhèngfǔ)這艘大船的航程中,是人民的意志而不是政府(zhèngfǔ)的意志決定著航向,怎樣提供服務、提供什么樣的服務以及什么時候提供服務都是由人民來決定。政府(zhèngfǔ)出臺的每一項政策,制定的每一個舉措,都應該尊重人民意愿,體現人民要求,為人民利益服務;衡量政府(zhèngfǔ)一切工作的尺度,都要看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只有時刻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zhèngfǔ),才是服務型政府(zhèngfǔ)。共七十三頁3、服務型政府(zhèngfǔ)的特點(1)服務型政府是一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政府。在我國,這個核心競爭力就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jiàzhí),就是社會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為本。這一核心競爭力是與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相一致的,是我們構筑國家“軟實力”的基本要素。共七十三頁(2)服務型政府是一個(yīɡè)透明的政府

服務型政府應當是“陽光政府”,根據公眾的需要(xūyào)提供政務信息,落實公民的知情權,給人民群眾以更多的監督權,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近年來,我國在政務公開方面確實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比如,我國的立法法、行政許可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80多部法律、行政法規等對相關政府信息的公開做了規定,使政務更公開更透明。其實,人民的政府,沒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行使權力時就應當是透明的。共七十三頁(3)服務型政府是一個(yīɡè)民主和負責的政府

就是說,是一個人民民主和對人民負責的政府。前者是指政府的性質,后者是指政府的目的。民主是服務型政府的前提。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zhǔrén),政府受人民委托行使權力。公民通過法定程序和渠道參與社會管理,表達自己的愿望。民主政治與民主行政在本質上必然是對社會和公眾盡職盡責。責任政府,要求政府在提供服務時必須對服務對象負責。共七十三頁問責制度是建設服務型政府一項必不可少的制度。近幾年,"引咎辭職"、"問責制"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從2003年非典事件、中石油開縣天然氣井噴事故,到2004年吉林市中百商廈(shānɡshà)特大火災、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故再到今年“7·23”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一些負有責任的人有的被免職、有的引咎辭職,承擔了應有的責任。人們深有感觸地說,再也沒有"太平官"可當了。正所謂有權必有責,政府的權力和責任始終是一對"孿生"兄弟,每一份權力都連帶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以前人們往往認為,"當多大官就有多大權",現在更認識到,"當多大官就有多大責任"。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因不作為、亂作為或不當作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都要給人民一個"說法",都要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實踐證明,服務型政府必然也是一個責任政府。共七十三頁(4)服務型政府是一個法治(fǎzhì)和有效的政府

所謂法治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根據人民意志依法組建而成;必須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權限(quánxiàn)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必須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項權利和自由;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行政違法必須承擔責任。簡單說,政府必須依法產生、受法律約束、依法律辦事、對法律負責。而這些恰恰是一個政府成為服務型政府的必要條件。共七十三頁(5)服務型政府是一個為全社會提供公共(gōnggòng)產品和服務的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核心是在公共財政和預算(yùsuàn)以及財政轉移支付的導向上,要真正關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政府必須下決心把錢投到以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關乎千家萬戶生活命脈的義務教育、公共醫療、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勞動力失業和培訓、環境保護、公共基礎設施、社會安全和秩序等方面來。共七十三頁(6)服務型政府是一個實現了合理分權的政府合理分權是完善政府治理(zhìlǐ)、優化政府結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建立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說,分權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分權;上下級之間的權力下放;政府與社會中介組織之間的權限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權限劃分等。合理分權是現代政府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個重要手段。共七十三頁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廣泛興起,不是個別領導人或個別政府的即興之作,而是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交流共同作用(zuòyòng)的結果,有其深刻而特殊的時代背景。4、我國服務型政府(zhèngfǔ)建設的時代背景共七十三頁1、推力:WTO規則(guīzé)的挑戰加入WTO的新形勢,要求(yāoqiú)我們加快行政改革步伐,政府應盡快地還權于市場、還權于社會、還權于企業,盡快實現從生產者的角色向安排者、監管者的角色轉變,從運動員向裁判員轉變,從審批者向服務者轉變,即要盡快建設服務型政府。共七十三頁2、動力:社會主義(shèhuìzhǔyì)市場經濟的要求

市場失靈、市場缺陷的存在客觀上要求政府介入,履行一定職責。但政府介入主要不是管制市場,不是參與市場決策,而是影響市場條件,服務于市場。隨著改革的逐漸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漸成熟,迫切要求政府加快行政改革步伐,將政府職能真正轉變到經濟調節(tiáojié)、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真正做到凡是市場能做的事情就還給市場,企業能做的事情就讓企業自己完成,企業與政府各就其位。而建設服務型政府,正是要放棄過去政府主要微觀管理經濟的職能,將政府主要精力放在加強與改善宏觀經濟調控,規范市場、創造良好市場環境,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能力等方面。所以說,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就是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根本動力。共七十三頁3、托力:社會主義(shèhuìzhǔyì)民主政治的支撐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政府及其公務員就只能是人民的公仆(gōngpú),在管理過程中自然要堅持執政為民,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民主政治建設進程的加快,人民群眾的民主、法制、競爭及參政意識不斷增強,對政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若要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真正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必須按照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的要求,建設服務型政府。共七十三頁4、拉力:政府(zhèngfǔ)再造運動的展開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láilín)以及擺脫財政困境、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政府效率,西方各國相繼掀起了一場以追求“三E”(Economy,EfficiencyandEffectiveness,即經濟、效率、效益)為目標的政府再造運動,就是將企業經營中重視成本、品質、顧客滿意等策略注入政府運作之中,使政府運作更有效率、更具品質。政府再造運動反映出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政府的角色是“掌舵而非劃槳”,政府應認識到政府“顧客”在政府管理中的核心價值,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服務于人民,一切以滿足“顧客”需要為優先,政府的施政績效和品質應由“顧客”的滿意度決定。處在政府再造運動浪潮下的我國,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更應建立起服務型政府。共七十三頁5、壓力(yālì):社會發展失衡問題的存在改革20多年來,在經濟獲得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的同時,我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也出現了失衡問題,主要表現為地區失衡、產業失衡、貧富失衡。上述失衡問題的產生、發展與政府制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不同時期的方針政策,與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是密不可分的,與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也有著密切的、甚至決定性的關系。因此,解決這些失衡問題,構建“和諧社會”,關鍵在于明確政府的職能定位,合理(hélǐ)界定政府管理經濟的范圍,切實把政府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上來。換言之,社會發展失衡問題是當前我國政府面臨的外在壓力,解決它客觀上要求改革現有的政府管理體制,建設服務型政府。共七十三頁二、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jiànshè)取得的成就

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核心理念是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政府部門為滿足社會公眾需要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必須始終圍繞公眾的現實緊迫(jǐnpò)需要加以制度設計和產品提供。同時,政府服務絕不是政府對于民眾居高臨下的施舍,而是來自于人民、用之于人民,政府不過是公共服務的規劃者和執行者而已。基于這一理念,中國在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探索中,以中央和地方政府為主體,依靠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共七十三頁1、各級政府(zhèngfǔ)高度重視強化政府(zhèngfǔ)公共服務職能2005年3月,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明確闡述了服務(fúwù)型政府的內涵,即“努力建設服務(fúwù)型政府,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務(fúwù)之中,更好地為基層、企業和社會公眾服務(fúwù)”。2009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積極推進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時,明確指出,“國務院機構改革基本完成,地方機構改革穩步推進”。以此為起點,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越來越注重強化公共服務職能,重視回應社會的公共訴求,逐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加大財政對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積極穩妥地推進部分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化進程,努力完善社會管理體制和管理格局,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不斷提高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共七十三頁(1)中央政府優化公共服務組織結構(jiégòu)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先后進行過幾次自上而下大規模機構改革,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經濟體制改革。1982年1988年1993年2003年2004年2008年改革的目標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實行(shíxíng)干部年輕化”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改革的目標是“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1998年以“消除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為重點;以“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為目標循序漸進的改革使中國政府的改革思路逐漸清晰,適應新形勢的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呼之欲出。中國政府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新目標,標志著中國的政府改革進入新一輪周期。3月11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出臺,大部制改革正式啟動。它被看作是“三十年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的象征和標志,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次潛在突破”。共七十三頁大部(dàbù)制改革共七十三頁(2)地方服務型政府建設(jiànshè)邁開堅實步伐某種意義上說,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地方政府改革的自覺性目標選擇。本世紀初以來,各地方政府相繼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踐行這一愿景,其中的先行者為我們提供了較為成熟的經驗。北京市----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市的一舉一動意義非凡。在建設服務型政府,改善民生方面,北京市不負眾望,做出了表率。上海市----社區服務超市和社區“一門式”服務.南京市----“六大發展戰略”成都市----規范化服務型政府深圳市----沒有圍墻的政府GO共七十三頁北京市----在建設服務型政府,改善民生方面,北京市不負眾望,做出了表率。比如:財政打造“百姓”公交:為大力緩解首都交通擁堵、群眾出行難的問題,2004年至2006年,北京市不斷加大財政資金對公共交通事業發展的投入,三年共投入資金241.2億元,年均增52.9%。在財政資金的支持下,全市大量更新地面公交車,新建改建(gǎijiàn)站臺,不斷提高市民乘坐公交車的舒適度;同時投入大量資金支持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緩解地面交通壓力;對公交車使用優質低硫燃油、公交車混合動力示范等項目給予補助。2007年,財政資金又安排公交補貼41.5億元,全面實施“公交優先”戰略,落實公交低票價政策,優化調整公交線路,努力緩解交通擁堵問題。同時,安排市級財政籌集資金80億元,大力發展地鐵等軌道交通建設,提升公共交通整體水平。全市累計淘汰更新了近1萬輛老舊公交車和5萬多輛老舊出租車,共4000輛天然氣公交車投入運營,成為世界上天然氣公交車使用量最多的城市。共七十三頁北京市醫保覆蓋95%城鎮人口:全市分別從2007年9月和10月起,學生和嬰幼兒每年交納50元,醫療費用超過650元,超出部分報銷70%,當年累計報銷的上限是17萬元;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只要交納300元,治療費用超過1300元,超出部分將由保險基金報銷60%,最高可報銷7萬元。為啟動“一老一小”醫療保險改革(gǎigé),全市安排了財政補貼4.2億元,將全市城鎮近180萬無醫療保障老年人和學生兒童納入醫療保險范圍,醫保制度已覆蓋全市95%的城鎮戶籍人口。今后幾年,北京市計劃把其余沒有勞動能力的重殘人和勞動年齡段內的其他城鎮居民納入醫保范圍,做到無縫覆蓋。共七十三頁北京市支持改善環境質量:北京的大氣環境質量逐年持續改善,其成果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親睹。這與市財政資金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2003年至2007年,財政資金累計投入大氣治理(zhìlǐ)與環境保護專項資金40.9億元,主要用于煤煙型污染控制、揚塵污染控制、機動車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建設等各項環境保護事業。目前,全市累計有4.4萬臺燃煤茶爐大灶和1.5萬臺20噸以下燃煤鍋爐改用了清潔能源,累計有1.1萬戶平房小煤爐實施了“煤改電”,減少燃煤500多萬噸。2008年奧運會期間,北京的碧水藍天給中外賓客留下深刻印象,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共七十三頁上海市----社區服務超市所謂“社區服務超市”,是以“超市服務”為理念,以社區服務中心為依托,通過“政府購買”形式向社會提供服務的一種嘗試。它打破了傳統社區服務內容單一、管理松散、各自為政的低層次經營模式。其突出特點是,將服務的重點放在親民、便民的社區服務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社區服務超市和社區“一門式”服務。所謂“一門式”服務,就是市、區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依法設立的各類受理事項和出證事項由原來部門分門受理,歸并到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一門受理,并由街道鄉鎮實行內部(nèibù)綜合管理。它是國內首創的政府為投資者提供高效服務的工作模式。原上海市市長徐匡迪早就表示:“上海正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在全國率先建立一個高效、精干的服務型政府,為中外各類企業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務和安全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2009年,上海市欲再建200余個社區15個“一門式”事務受理中心,實現全市街道、鄉鎮全覆蓋的目標。BACK共七十三頁南京市----“六大發展戰略”早在2002年初,南京市就提出了“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并將之作為當年十大重點工作(gōngzuò)之首,制定了服務型政府建設規劃,提出了“開放型”、“學習型”、“企業化”、“市場化”、“電子化”、“標準化”等六大政府發展戰略。其突出特點,一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如健全規范公共決策機制,強化行政監督,全面推行“問責制”;二是深入推進城市綜合配套改革。如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改善投資軟環境;三是提高行政效能,成立市行政效能投訴中心;公開政府辦事制度,免費向市民贈閱《南京政報》;開通“網上政務大廳”;四是在各級政府中開展“市民論壇”,由專家主持,市民參與,市委市政府領導參加,其選題由媒體負責對外公布。市民的熱情參與,使論壇上的真知灼見成為政府決策參考之一。BACK共七十三頁

成都市----規范化服務型政府成都市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并在市工商局、公安局、市政公用局試點推行。其改革的主要思路,一是著力創新行政管理理念。要求公務員樹立“以民為本、依法行政”的政府服務理念;二是著力創新行政管理體制(tǐzhì)。進行了以審批制度改優、投資體制(tǐzhì)改活、行政機構改精、財政體制(tǐzhì)改順為目標的改革;三是著力創新行政運行機制。改進公共決策機制,建立公共決策的調查制度、公示制度和專家咨詢論證制度。改進績效考評機制,完善行政問責制度;四是著力創新行政服務方式。試點單位還逐步引進“全面品質管理”的理念,優化管理服務流程,提供集中便民服務,推進政務公開及電子政務建設。試點工作取得成效后,規范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在全市推廣,如今,成都市的服務型政府建設已經成為中國地方政府改革的成功典范之一。BACK共七十三頁深圳市----沒有圍墻的政府深圳市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突出特點:一是在全國最早引進了聽證制度,就關系民生的工程與項目向專家與多方市民代表開展咨詢,由此公民的參與意識和民主監督意識得到加強;二是在全市機關(jīguān)事業單位正式實施“政府雇員制”,目的在于提高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長期遭詬病的服務效率;三是2004年底建成了全國第一個“行政許可電子監督系統”,可以對辦理項目受理、承辦、批準和辦結出證等各個環節進行全程監督;四是2006年“深圳市政府辦公廳公共關系處”成立并開始運作,這在內地城市中尚屬首次。BACK共七十三頁2、政府公共服務的意識與水平不斷提高服務型政府建設已有成就的取得,除了各級(ɡèjí)政府思想上高度重視外,更離不開行政環境的良性改善,財政的大力支持以及高新技術的應用,突出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1)行政管理體制發生顯著變化管理(guǎnlǐ)理念發生變化,行政基點走向科學管理范圍發生變化,政府職能漸趨合理行政方式發生變化,管理手段不斷完善行政基礎發生變化,政府行為日益規范干部素質發生變化,行政能力有效提升共七十三頁(2)“依法行政”穩步(wěnbù)推進資料:2004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從五個方面明確提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基本要求(yāoqiú),即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不斷提高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不斷提高依法執政的能力和不斷提高統籌全局的能力。在這五方面的能力建設中,提高依法執政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堅持依法執政,體現在政府工作中,就是嚴格依法行政。共七十三頁2、“依法行政”穩步推進2004年3月22日,國務院印發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貫徹實施幾年來,依法行政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政府立法工作日趨規范化、程序化。到2008年上半年,全國已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行政(xíngzhèng)執法大檢查,一些反映突出的執法問題得到初步解決;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行政(xíngzhèng)執法案卷評查工作,共檢查案卷157040件,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了糾正。由此不難看出,從理論到實踐,中國的“依法行政(xíngzhèng)”正在全面、穩步推進。共七十三頁(3)公共服務支出不斷(bùduàn)增加上圖顯示了2003年-2007年中央財政公共支出情況。從圖表中可以(kěyǐ)看出,中央政府對于教育、社會保障、環境保護、醫療衛生等公共事業的投入一直穩步上升,特別是關系民生的醫療衛生支出增幅最大。共七十三頁(4)電子政務建設(jiànshè)成效顯著黨的十七大報告在有關服務型政府建設部分明確提出要“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shèhuì)管理和公共服務”,進一步強調了電子政務在政府改革進程中的重要作用,這標志著中國電子政府建設已經進入與政府改革同步并進的新階段。在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中國電子政務建設水平邁上了新臺階,在促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方面成效日益顯現。共七十三頁電子政務建設成效顯著第一,電子政務有力促進了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促進政務信息公開是近年來電子政務建設的重要(zhòngyào)內容和突出亮點。2003年初,廣州市政府正式實施《廣州市政務信息公開條例》,并以此為契機,大力推進政府門戶網站建設,在全國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此后,商務部、國家環保總局等多家重要(zhòngyào)部委,北京、陜西、河北等省市先后頒布施行了政府信息公開方面的規章,全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水平普遍提高。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這為以政府網站促進政務信息公開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依據。目前,國家部委、省級、地級和縣級政府網站的擁有率分別為96%、100%、98.5%和83%,大多數政府網站能夠建立信息公開目錄,落實信息公開責任制,大大提高了政務信息公開的質量和效率,在提高政府透明度方面取得了實效。共七十三頁第二,電子政務開辟了公眾參政議政的新渠道。公眾通過政府網站、熱線電話等手段反映社情民意、參政議政的渠道更加暢通。目前,絕大多數省區市都開通了領導電子信箱和熱線電話,很多政府網站設立了公眾留言板,有些政府部門還開通了領導在線訪談,這些方式已經成為公眾與政府部門直接溝通的重要手段。北京市首都之窗網站早在1998年就首先推出了“市長信箱”,2003年啟動了“社情民意平臺”,2005年推出“政風行風熱線”,大大提高了北京市民參與政策制定、行業監督的積極性。全國人大實現了立法工作(gōngzuò)的網上全民征求意見,《物權法》等重要法律公開向全社會征求意見,開辟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開門立法的新途徑。共七十三頁三、我國服務型政府(zhèngfǔ)建設存在的問題如上所述,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已經從理論探討進入實踐創新階段,并且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容忽視、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正視這些問題并找出問題,才能(cáinéng)對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有實質性推動作用。共七十三頁將當前實踐(shíjiàn)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歸結為四個方面:服務(fúwù)意識淡薄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官員素質有待提高

公共服務支出力度仍待加大四個方面共七十三頁1、觀念上認識不夠(bùgòu),服務意識淡薄我國傳統的政府是無限、全能型政府,在政府壟斷一切權利和資源的條件下,人民只能聽從政府的支配,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這就顛倒了政府與人民的服務關系。“以往的分權化改革調動了地方政府積極性的同時,政績導向強化了追求經濟發展的意識,使服務型政府理念的落實陷入了機制性困境。”隨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文化層次及素質得到了不斷提高,才開始重新審視政府和人民的關系。由于長期的慣性,盡管很多城市已設立了“政務大廳”,但這些炫耀的招牌并沒有提高行政的辦事效率,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也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對公共服務職能重視不夠,公共服務投入嚴重不足,公共產品分配不公,公共服務體制(tǐzhì)僵化,質量不高,亂收費現象嚴重等反而在無形中增加了服務的成本。共七十三頁2、政府官員(guānyuán)素質有待提高官本位思想是中國封建遺產之一,可謂根深蒂固。雖然中國共產黨從建黨時起就強調立黨為公,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但是,官本位的思想和行為在當今中國社會還是有一定市場的,一些干部雖然口頭上說是百姓的公仆,但思想深處和行為上卻是把自己當作百姓的主宰,當作民眾和下屬的父母官。一些人認為官位、等級就意味著權利和財富,所以買官賣官現象屢禁不絕。例如在中國,堂堂大學還要被劃分為局級和副部長級,這種劃分的本身就體現了和強化(qiánghuà)著官本位思想。一面是明確地、反復地要求各級政府要把為人民服務當作自己的神圣職責,要求全體公務員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基本準則”;一面卻在現實生活中,在大眾傳媒和人們的潛意識中,強化(qiánghuà)著官本位思想。共七十三頁3、相關法律(fǎlǜ)制度不完善除人們思想素質有待提高(tígāo)以外,法律制度不完善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是民主制度的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還不夠成熟,還沒有為公眾參與政治提供廣泛、可行和有效的體制內的路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權利意識的生長和成熟。共七十三頁相關法律制度(zhìdù)不完善二是政府和公務員的績效考評機制不健全、不科學,評估方法不合理。對于地方領導(lǐnɡdǎo)的績效考核基本是上級說了算,其升遷任免也都由上級決定,因此,各地政府就會為上級“服務”,而真正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三是重大的決策論證制度和專家咨詢制度以及聽證制度都還不完善。共七十三頁相關法律(fǎlǜ)制度不完善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建立了相關的制度,但不少都是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地發揮其功能,有的在召開聽證會之前實際就已經作出了決定;四是政府的相關責任機制不健全,導致(dǎozhì)了出現問題后各個部門互相推諉、扯皮,有了成績相互爭功;五是沒有科學合理的公共財政體制,公共服務投入嚴重不足。各級政府財政收支和財政事權關系不夠清晰,公共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最后,政府幾乎壟斷了所有的公共權力,極大的阻礙了非政府組織的發展,這就使得政府無法從眾多復雜的社會事務中脫身,而集中精力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共七十三頁4、公共服務支出(zhīchū)力度仍待加大財政增加公共服務支出,可以(kěyǐ)有效、直接地提高公眾的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我國過去的財政是經濟建設型財政,經濟建設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很大,這就擠掉了財政用于公共服務支出的部分,出現政府公共服務嚴重短缺現象。據有關報刊報道,我國2008年用于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的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29.7%,與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和3000—6000美元國家相比,分別低13個百分點和24.3個百分點。2008年,我國醫療衛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為4.4%,社保與就業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為10.9%,兩項合計為15.3%,比人均GDP在3000—6000美元階段國家平均31.4%的水平,低了16.1個百分點。我國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力度仍待加大。特別是在醫療和社會保障上問題突出,這在主要經濟體中比較,僅略高于印度。共七十三頁以經濟(jīngjì)大省江蘇為例共七十三頁四、我國服務型政府(zhèngfǔ)建設的路徑選擇服務型的政府角色是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取向。順應市場經濟體制需求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防止“把改革庸俗化為一些解決具體問題的對策性改變,即一些具體政策、政令(zhènglìng)和管理方式的改變”。如何結合中國國情和學術研究現狀,構建一個合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服務型政府,依然是各級政府面臨的一項基本任務。雖然關于服務型政府建設路徑選擇的研究成果數量頗豐,但研究狀況參差不齊,而且特別偏重于對國外研究與實踐成果的介紹。因此,加強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必須將研究的視野和重點確立在中國的視野和場景,要確立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特有的問題意識,使具體的路徑選擇研究深深扎根于中國土壤,“研究和解決中國的問題,體現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共七十三頁1、夯實服務型政府建設(jiànshè)的法治基礎(1)健全和完善行政立法(lìfǎ)體系構建一個完善的行政立法體系,首先必須要有憲政意識,樹立憲法至高無上的權威。例如,追究公務人員的違法行為不能只限定于刑事違法、民事違法、行政違法,違反憲法的還要追究違憲責任。盡管中國在法治建設中遇到重重困難,但必須依靠建設法治政府來實現服務型政府這一目標。因而,加強行政立法的任務仍很艱巨。因此,必須繼續完善和健全行政立法體系。(2)實現民主執政與依法執政有機統一執政之要在于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堅持依法執政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根本要求。民主國家必須以法治為基礎。只有將民主與法治結合起來,國家才能提供既符合民眾需要又符合公共意志的公共服務。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健全、擴大民主和推進法治建設,特別要促進民主與法治的互動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選舉制度,社會自治制度等,并以社會多元權利來制約、抗衡國家權力的濫用,最終實現民主法治化和法治民主化。共七十三頁2、提升(tíshēng)行政道德,強化服務理念有了良好(liánghǎo)的法制環境,如果沒有用正確思想武裝起來的、恪守行政道德的人員去踐行,真正意義上的服務型政府仍然是“空中樓閣”。(1)樹立以人為本、重在服務的管理觀念(2)加強行政道德建設,深入推進依法行政(以三鹿奶粉為例)(3)強化社會監督,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以北京市2010年市級三公經費公開為例)在改革和完善政府決策機制中,應當逐步提高決策過程的透明度。首先,強調公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政務要公開。現階段要抓緊建立政府決策項目的預告制度和重大事項的社會公示制度,建立和完善在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基礎上的政策聽證制度。其次,逐步完善和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對政府行使公共權力、履行公共職責的監督機制。要逐步減少人大代表中的政府官員比例,最終改變政府自我評價、自我監督的體制弊端,從制度上監督保證公共服務型政府“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再次,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信息披露作用。必須從法律上保護新聞媒體的信息披露權。新聞媒體是黨的耳目喉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理應為人民的知情權服務。GO共七十三頁三鹿奶粉(nǎifěn)BACK共七十三頁北京市公開(gōngkāi)的44個部門2010年三公經費顯示/zt2011/sangong/共七十三頁4、進一步加快(jiākuài)轉變政府職能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通過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進行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政府是全能型的。政府扮演了生產者、監督者、控制者的角色,為社會和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和角色被淡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觀主體的經濟活動交給市場調節。政府由原來對微觀主體的指令性管理轉換到為市場主體服務上來,轉換到為企業生產經營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事實證明,把經濟決策(juécè)權歸還給市場主體,同時提供各類市場主體自由競爭、公平交易的市場環境,讓市場主體分散決策(juécè)并獨立承擔經濟后果和社會影響,政府專注于市場環境和市場秩序維護的有限理性思維,更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共七十三頁進一步加快轉變(zhuǎnbiàn)政府職能包含:(1)進一步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供給職能、調和職能、保護職能、穩定職能。(2)進一步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秩序(zhìxù)維持職能:環境保護職能、社會保障職能、危機管理職能。共七十三頁5、加快公民(gōngmín)社會建設步伐進入21世紀,中國的公民社會呈現出多元發展的大趨勢。不但政府有關部門認可了有關NGO的作用,國家關于和諧社會的戰略事實上也支持了公民社會組織的發展。另外,公民意識的普遍覺醒使得民眾參與公民社會組織及其集體行動的熱情逐漸積累,這種積累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緊急救災中得到充分展現。深圳市“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率先建立(jiànlì)“現代公民社會”,這也是全國第一個將公民社會建設寫進“十二五”規劃當中的城市。共七十三頁加快公民(gōngmín)社會建設步伐(1)培育現代公民意識,塑造公民人格(2)確立公民身份,尊重維護(wéihù)公民權利(3)設計、構建有效的公民組織化參與共七十三頁5、建立健全績效(jìxiào)評估體系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能否滿足公眾需求成為績效重要的評判標準,因此必須樹立正確導向,開展績效評估,科學確定政府績效評估的內容和指標體系,把實現社會發展目標、公共服務水平、社會穩定和諧以及降低行政成本(chéngběn)、勤政廉政等情況作為評估的重要內容,形成正確的政績導向,促進樹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政績觀。共七十三頁建立健全績效評估(pínɡɡū)體系(1)構建科學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2)培育多層次多元化的評估主體(3)建立(jiànlì)合理有效的績效評估方法(4)在評估之上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共七十三頁6、加快(jiākuài)建立公共財政體制這是建設(jiànshè)服務型政府的重要保障。在現代社會,公共財政是公共體系運作的血液,是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務的經濟基礎,因此必須按照不斷強化公共服務和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合理調整改善財政支出結構,把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特別要加大財政對教育、衛生、文化、就業與再就業、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jiànshè)、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共七十三頁加快(jiākuài)建立公共財政體制(1)降低財政支出中經濟建設比重(bǐzhòng)(2)降低政府行政管理支出比例(3)增加公共服務領域財政投入共七十三頁案例(ànlì):昆明的一些做法共七十三頁1、公布領導工作(gōngzuò)電話2008年2月16日,《昆明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