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第12課《民族大團結》有關故事、軼事和傳說(學案)_第1頁
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第12課《民族大團結》有關故事、軼事和傳說(學案)_第2頁
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第12課《民族大團結》有關故事、軼事和傳說(學案)_第3頁
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第12課《民族大團結》有關故事、軼事和傳說(學案)_第4頁
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第12課《民族大團結》有關故事、軼事和傳說(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2課《民族大團結》有關故事、軼事和傳說在中華大地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活著56個民族,猶如56朵絢麗的花朵,共同編織出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畫卷。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相互交流、相互交融,共同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譜寫了一曲曲動人心弦的民族團結之歌。以下將通過一些具體的故事、軼事和傳說,展現各民族之間深厚的情誼與團結一心的力量。一、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唐蕃和親的千古佳話唐朝時期,中原地區繁榮昌盛,文化發達。而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在松贊干布的領導下,勢力日益強大,積極與周邊地區開展交流與合作。松贊干布傾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前往唐朝求婚。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再次派遣大相祿東贊帶著豐厚的聘禮前往長安求親。唐太宗李世民被松贊干布的誠意所打動,決定將文成公主許配給他。文成公主自幼聰慧美麗,知書達理,且對吐蕃充滿了好奇與期待。次年,文成公主踏上了遠嫁吐蕃的征程。她攜帶了大量的書籍、佛像、種子、農具以及各種能工巧匠。這些物品將中原先進的文化、技術和生產方式帶到了吐蕃。一路上,文成公主歷經艱辛,翻山越嶺,渡過黃河、湟水等河流。當文成公主的隊伍抵達吐蕃時,松贊干布親自率領群臣到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他以最隆重的禮儀歡迎文成公主的到來,身著華麗的服飾,騎著駿馬,滿面笑容。見到文成公主后,松贊干布對她的美麗和優雅大為贊賞,而文成公主也被松贊干布的英武和豪爽所吸引。文成公主入藏后,與松贊干布共同致力于吐蕃的發展與建設。她將唐朝的紡織、刺繡技術傳授給吐蕃婦女,使吐蕃的紡織工藝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她帶來的種子和農具,促進了吐蕃農業的發展,讓吐蕃人民學會了種植多種農作物,如小麥、青稞等,提高了糧食產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在文化方面,文成公主帶去的儒家經典、佛教經典等書籍,推動了吐蕃文化教育事業的進步,許多吐蕃貴族子弟開始學習漢字和漢文化。在拉薩,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宏偉壯麗的布達拉宮。這座宮殿不僅是他們愛情的象征,更是唐蕃友好關系的見證。布達拉宮融合了中原建筑風格與吐蕃特色,成為了藏族建筑藝術的瑰寶,至今仍然屹立在拉薩市中心,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參觀游覽。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聯姻,加強了唐蕃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此后的兩百多年間,雙方使節往來頻繁,貿易不斷。這種友好關系促進了雙方的和平與穩定,也為藏族與漢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間的團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在邊境地區,雙方百姓相互往來,進行貿易活動,藏族的牦牛、馬匹、皮毛等特產與中原的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相互交換,豐富了彼此的生活。同時,雙方的文化也在交流中相互影響,吐蕃的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形式逐漸傳入中原,受到人們的喜愛;而中原的文化元素也在吐蕃的藝術創作中得到體現。二、土爾扈特東歸:萬里征程只為回歸祖國懷抱在清朝時期,土爾扈特部是蒙古族的一個分支,他們原本生活在新疆塔爾巴哈臺地區。由于受到準噶爾部的排擠和沙俄的壓迫,土爾扈特部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于17世紀初西遷至伏爾加河流域下游地區。在伏爾加河流域,土爾扈特部雖然建立了自己的汗國,但仍然面臨著諸多困境。沙俄不斷加強對他們的控制,強迫他們改信東正教,征收繁重的賦稅,還征調土爾扈特部的青壯年男子參加戰爭,使得土爾扈特部人民苦不堪言。在這種情況下,渥巴錫決定帶領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1771年1月,渥巴錫率領17萬土爾扈特部眾踏上了東歸的征程。他們舍棄了在伏爾加河流域的家園,帶著牲畜、帳篷和簡單的行囊,毅然決然地向東進發。東歸的道路充滿了艱難險阻。土爾扈特部首先要穿越白雪皚皚的烏拉爾山脈,當時正值寒冬,氣溫極低,許多人被凍傷甚至凍死。在穿越哈薩克草原時,他們遭遇了哈薩克人的襲擊。哈薩克人在沙俄的煽動下,多次對土爾扈特部進行騷擾和攻擊。土爾扈特部不得不邊戰斗邊前進,損失慘重。盡管面臨著重重困難,土爾扈特部始終沒有放棄回歸祖國的信念。他們一路相互扶持,老人、婦女和兒童在隊伍中間,青壯年男子則在周圍保護。渥巴錫身先士卒,帶領戰士們奮勇抵抗敵人的進攻。在戰斗中,土爾扈特部表現出了頑強的戰斗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經過半年多的艱苦跋涉,土爾扈特部終于穿越了重重沙漠和草原,抵達了新疆伊犁地區。然而,此時的土爾扈特部已經疲憊不堪,人員傷亡過半,只剩下不到7萬人。清朝政府得知土爾扈特部東歸的消息后,立即派遣官員前往伊犁迎接。乾隆皇帝對土爾扈特部的回歸表示熱烈歡迎,并給予了他們妥善的安置。清政府為土爾扈特部提供了大量的糧食、衣物、帳篷等物資,幫助他們恢復生產和生活。同時,清政府還劃分了牧場,讓土爾扈特部能夠繼續從事畜牧業。土爾扈特部東歸,是一次偉大的民族遷徙壯舉。它體現了土爾扈特部對祖國的深深眷戀和熱愛,也反映了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土爾扈特部回歸后,與其他民族在新疆地區和睦相處,共同開發和建設這片土地。他們的文化和習俗也與當地其他民族相互交融,豐富了新疆地區的民族文化內涵。例如,在傳統節日方面,土爾扈特部的那達慕大會與其他蒙古族聚居區的那達慕大會相互交流,同時也吸收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節日的一些元素,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節慶活動。在生產方式上,土爾扈特部與當地的維吾爾族、漢族等民族相互學習,在畜牧業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了農業、手工業等多種產業,促進了新疆地區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三、彝海結盟:紅軍長征中的民族團結典范1935年5月,紅軍長征來到了四川涼山彝族地區。當時,彝族人民長期受到國民黨政府和地方軍閥的壓迫與剝削,對漢族存在著誤解和戒備心理。紅軍進入彝族地區后,嚴格遵守紀律,尊重彝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紅軍總司令朱德發布了《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向彝族人民宣傳紅軍的宗旨和政策,強調紅軍是為了各民族的解放而奮斗,主張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民族壓迫。彝族果基家族的首領小葉丹,在了解到紅軍的真實情況后,被紅軍的真誠和紀律所打動。他決定與紅軍進行談判,謀求和平共處。紅軍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得知后,親自前往彝海與小葉丹會面。在彝海邊,劉伯承與小葉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劉伯承向小葉丹介紹了紅軍的革命目標和對少數民族的政策,表達了紅軍希望與彝族人民團結互助、共同對抗敵人的愿望。小葉丹也向劉伯承講述了彝族人民的苦難遭遇和對自由平等的渴望。雙方在友好的氛圍中達成了共識,決定結為盟友。按照彝族的習俗,劉伯承與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為盟。他們共同飲下了雞血酒,對天盟誓:“上有天,下有地,我劉伯承與小葉丹今天在海子邊結義為兄弟,如有反復,天誅地滅。”這就是著名的“彝海結盟”。結盟后,小葉丹派出彝族向導為紅軍帶路,幫助紅軍順利通過了彝族地區。紅軍則送給小葉丹一批武器彈藥和物資,支持彝族人民的反抗斗爭。在小葉丹的帶動下,彝族其他家族也紛紛與紅軍建立了友好關系,為紅軍提供了糧食、住所等幫助。“彝海結盟”為紅軍長征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紅軍得以迅速通過彝族地區,搶渡大渡河,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同時,這一事件也在彝族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種子,增進了彝族與漢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間的信任和團結。此后,彝族人民積極參與到中國的革命事業中,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例如,在抗日戰爭時期,許多彝族青年踴躍報名參加抗日隊伍,他們與漢族、藏族、回族等各民族戰士并肩作戰,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在后方,彝族人民積極為抗日軍隊提供物資支持,婦女們為戰士們縫制衣物、鞋子,老人們則照顧傷病員。在解放戰爭時期,彝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推翻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獲得了土地和自由。同時,他們還組織民兵隊伍,配合解放軍作戰,為新中國的成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四、阿尼帕媽媽:用愛澆灌民族團結之花在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有一位偉大的母親阿尼帕?阿力馬洪。她是一位維吾爾族婦女,卻用自己的愛心和善良撫養了多個不同民族的孩子,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民族團結之歌。阿尼帕媽媽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她的心卻無比寬廣。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阿尼帕媽媽陸續收養了漢、回、哈薩克、維吾爾等多個民族的孤兒和貧困兒童。這些孩子有的是因為父母去世,有的是因為家庭貧困無法撫養而來到阿尼帕媽媽的家中。阿尼帕媽媽對待這些孩子如同己出,無論生活多么艱難,她都從未放棄過任何一個孩子。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為了讓孩子們吃飽穿暖,阿尼帕媽媽和丈夫每天都辛勤勞作。他們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和蔬菜,飼養家畜,用自己的雙手努力改善家庭生活條件。阿尼帕媽媽每天都要為孩子們做飯、洗衣服、縫補衣物。家里人口眾多,糧食常常不夠吃,但她總是想盡辦法讓每個孩子都能吃上一口熱飯。她會把有限的食物平均分配給孩子們,自己則常常餓著肚子。在寒冷的冬天,阿尼帕媽媽為了給孩子們做棉衣棉鞋,常常熬夜到很晚。她用破舊的布料和棉花,一針一線地縫制成一件件溫暖的衣物,讓孩子們能夠抵御嚴寒。在阿尼帕媽媽的教育和關愛下,這些不同民族的孩子在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他們相互尊重、相互幫助,情同手足。孩子們在學校里努力學習,回到家中則幫助阿尼帕媽媽做家務、干農活。在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充滿了歡聲笑語和濃濃的親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阿尼帕媽媽撫養的孩子們逐漸長大成人,他們有的成為了醫生、教師、工人等,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社會貢獻著力量。盡管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業,但他們始終沒有忘記阿尼帕媽媽的養育之恩,經常回到家中看望她,陪伴她。阿尼帕媽媽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她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感動中國人物”等。她的家庭也成為了民族團結的典范,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們前來參觀學習。許多人在了解了阿尼帕媽媽的故事后,都被她的愛心和善良所打動,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在阿尼帕媽媽的影響下,青河縣乃至整個新疆地區的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和諧,人們相互關愛、相互支持,共同為建設美好的家園而努力奮斗。例如,在當地的社區里,各民族居民經常組織各種文化活動,漢族居民教少數民族居民寫漢字、練書法,少數民族居民則教漢族居民跳民族舞蹈、唱民族歌曲。在學校里,不同民族的學生相互結成學習對子,共同進步。在企業里,各民族職工團結協作,共同完成生產任務,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這些故事、軼事和傳說,只是中華民族大團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