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杜甫《旅夜書懷》教案
杜甫《旅夜書懷》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聊寺中的抒情時(直接間接理青)
②感受詩人復雜的情懷
2、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細節質疑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杜甫晚年的處境和內心情感,樹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重點難點
1、抒情方式
2、反襯手法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景簡介:
1、見注釋
2、詩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時,就寫詩訴說自己的心境:"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
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萬事已黃發,殘生隨白鷗。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去蜀》)
心感萬事俱老,料到殘生將在漂泊中消逝。
二、賞析詩句:
細草微風岸,危橘夜舟。
1、首聯內容與詩題的關系?
首聯點明地點、時間和環境。
2、"微風習習,江岸細草如絲,一只豎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駛在江上"營造了怎樣
的意境?
凄涼孤寂,是作者孤感傷之情的夕M匕
3、從景物描寫中你能說說詩人杜甫的形象嗎?
從詩人對細草微風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從"危橘夜舟”看到他飄泊中的孤寂:
融情于景。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1、賞析"垂""涌"的表達作用。
"垂",低垂。因平野廣闊,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寫出了原野的廣闊無邊。"涌"隨波起
伏。因大江滾滾,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隨波起伏。《四溟詩話》評價說"句法森嚴,‘涌’字尤
奇"。
2、頜聯的意境。
雄渾闊大
3、與詩人的情感關系是怎樣的?
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
告的凄愴心情。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更顯出了詩人的孤凄苦。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點名聲,哪里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職的確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遠休止了。此聯
上句與"豈有文章驚海內"(《客至》)一樣,既是自謙之詞,又有自豪之意。下句與“罷官亦
由人"(《立秋后題》)一樣,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實質上是抒發憤慨。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
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說:"胸
懷經濟,故云名豈以文章而著;官以論事罷,而云老病應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鰲《杜詩詳
注》引舊注云:"名實因文章而著,官不為老病而休,故用豈、應二字。反言以見意,所云書懷
也?!?/p>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結尾的比喻與上文哪句詩相扣?
2、體會這一比喻的情感內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處飄泊,像個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間到處飄飛的一只沙鷗。詩人自嘆身世
飄零,無論是身后之名,還是生前之功業,似乎都游離于他。當這種悲憤交集的情感,夕M七投射
在一只飄零于茫茫天地之間的白鷗時,詩人晚年飄零、孤、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鑄就了。
杜甫《旅夜書懷》教案2
1、學習詩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
2、體會詩人孤苦寂寞、飄泊無依的感情。
3、欣賞杜詩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學習詩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
1學時
一、課前學習
(一)學法指導:
1、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解,疏通字詞,在此基礎上反復誦讀,感知全詩,背誦詩歌。
2、了解詩歌創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跡,仔細閱讀全詩,找出文中寫景的意象,初步體會
詩歌的情感。
(二)嘗試練習
1、生字(給加點字注音)
⑴危稿(qiang)⑵月涌(yong)(3)沙鷗(du)⑷何所似(si)
2、詞語(解釋詞語)
⑴旅夜:旅途的夜晚
⑵危橘:的桅桿
⑶月涌:月光映著奔流洶涌的長江
⑷飄飄:漂泊
3、填空
⑴本詩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為所擔任的官職又被稱為杜拾遺、杜工部。
⑵本詩作者的詩歌大多涉及社會的動蕩、人民疾苦,在他的詩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轉衰的
演變,因此他的詩歌又被稱為“詩史"。他以律詩、古體詩見長,詩歌風格沉郁頓挫。和李白并
稱“李杜",被后人尊為“詩圣"。
⑶本詩寫于詩人(年齡段),此時作者正離開四川順流東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壯闊
的自然之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寫出原句),在這樣的壯景之下卻反襯出了詩人孤
寂與渺小。作者希望T聲名是由功業鑄就,而非文章,但無奈在治上受人排擠。對于這一^的
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間一沙鷗一樣。
⑷"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運用了比喻(修辭)。
詩歌中寫近景的句子是"細草微風岸,危橘夜舟"。
4、聯系書下注解,嘗試把詩歌翻譯成現代白話文
二、課堂探究
(-)問題探究
1、"旅夜"、"書懷"分別和詩中的哪些詩句對應?作者選擇了哪些意象來"書懷”的?
答:旅夜對應前四句;書懷對應后四句。細草、微風、危橘、星垂、月涌
2、首聯寫出這些意象的什么特點?它有什么深意?
答:(1)渺小、孤寂。(2)寓情于景,通過寫景寫詩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細草一
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頷聯突出意象的什么特點?景物描寫對表現詩人處境有什么作用?詩人采用了什么表現
手法?
答:(1)雄渾闊大(2)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
伶仃的形象和凄苦的的心情。(3)樂景寫哀情
4、頸聯運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1)反問句。本意為:名聲不應該因為文章而顯著,做官只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辭職。
其言外意為:名聲應該因為大濟天下而顯著,做官不應該因為被}^擠而被辭。(2)委婉的寫出
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5、尾聯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1)比喻、反襯將自己比成天地間的一只沙鷗,用廣闊天地反襯沙鷗的渺小,也表達
了自己的孤無依的凄苦之情。
(二)課堂檢測
1、杜甫的《旅夜書懷》是(A)
A、詠懷詩B、山水詩C、記行詩D、旅游詩
2、對《旅夜書懷》一詩的分析不當的一項是:(B)
A、首聯寫近景,這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于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
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頷聯寫遠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寫出詩人喜悅之情。
C、詩的'后半是"書懷"。"官應老病休",這是反話,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
而是因為被排擠。這里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兩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漂泊無依的感傷,真是一字一淚,感人至深。
3、下列對杜甫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C)
A。杜甫是唐代著名詩人,他創作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現實,因此其詩被后人稱
為"詩史"。
杜甫的三更、三別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對社會造成的破壞。
Bo
。在詩歌藝術方面,杜甫把從《楚辭》以來得現實主義傳統推向了高峰。
D。杜甫在詩歌創作方面對后世影響極大,后世文人把他和李白并稱。李白是詩仙,杜甫被
稱為詩圣。
4、對《旅夜書懷》一詩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
A、"細草微風岸”是近景描寫。
B、創作這首詩歌時,杜甫仍陷于被安史叛占據的長安,看到山河依舊卻國破家亡,春回大
地卻滿目艾涼,他發出了沉重的感慨。
C、"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非常典型地體現了杜甫詩歌飄逸奔放的藝術風格。
D、最后作者用沙鷗表現了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5、下列對尾聯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B)
A、此聯意思:飄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間一只小小的沙鷗。
B、此聯中的“一沙鷗"和"細草"相呼應,首尾相顧。
C、此聯為自問自答,便詩人老懷悲涼之狀愈加突出。
D、這一聯借景抒情,借沙鷗形象,表現詩人內心漂泊無依的感傷。
(三)歸納總結
1、中心主旨:本詩通過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寫,抒發了詩人暮年天涯飄泊,孤苦凄涼的凄苦
之情。
2、藝術特色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中間兩聯,對仗工整,講究格律。
(四)課后鞏固
1、下列對“細草微風岸,危橘夜舟"理解錯誤的一項是(D)
A。這句營造了一種凄涼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傷感傷之情的夕M乜
B、從詩人對細草微風的感知中,可以感知到詩人夜愁不寐的形象。
C、這句暗喻自己像小草一樣渺小,像孤舟一樣孤寂。
D、這句描寫的景物具有一種清新自然的特點。
2、下列對“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理解錯誤的一項是(B)
A。這聯營造了雄渾闊大的意境,詩人以此反襯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達出凄苦之情。
B。此聯寫遠景,雄渾闊大,折射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喜悅的心情。
C。詩句中"垂""涌"兩字分別襯托出平原的寬闊和江水浩蕩之勢,用詞極為精當。
D。這兩句寫景,既表現了雄渾闊大的意境,更襯托了詩人的孤寂與渺小。
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準確的一項是(A)
A、前兩聯對仗工整,由遠及近,由下及上,描繪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廣闊立體的月夜
畫面。
B、此詩寫了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和燦爛的星月。景的雄渾闊大襯出了詩人的孤苦伶仃。
C、后兩聯含蓄的寫出了詩人的不幸與當時的處境,吐露出詩人不得志的牢騷與失意悲涼之情。
D、尾聯,詩人用設問的方式引出自己的處境:像天地間一沙鷗,四處漂泊。
4、頸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寫了"名著"、"官休"兩事,概括了詩人后半生的
生活,如何理解這兩句的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這是正話反說。詩人素有遠大的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
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
而是由于被排擠。說"應"當,本是不應當,這就表現出詩人因治理想不得實現的憤慨,同時揭
示出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尾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從中看到一個怎樣的詩人
形象?
答:詩人運用了比喻手法表現詩人孤寂而悲憤的心境。詩人面對遼情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
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無依,在這靜夜孤舟的境界中,飄然一身像個什么呢?不過像天地間
無所依存的一只沙鷗罷了。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
這一聯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天地雖大,卻無自己安身之處,景色
遼闊,卻反襯出詩人孤單與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淚,感人至深。“一沙鷗"照應"夜舟",
對比鮮明,比喻貼切。從中看出詩人晚年飄零、孤、寂寥的形象。
(五)拓展提高
在歷代詩評家眼里,《旅夜書懷》中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與王維《使至塞上》中
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認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兩聯名句在寫景方面有著怎樣的共
同點?
答:①這兩聯詩都表現了天高地遠,水天一色的壯闊之景。②"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一聯,上句寫夜空浩瀚,星辰高懸油岸邊望去曠野開闊。一個“垂"字,便將天地的距離拉開了,
詩人只身一人的孤感也由此增強。下句寫月光傾灑,大江奔流,月影隨水起伏。一個"涌"字,便
將動蕩沉浮的意境表現出來,詩人漂泊無依,心緒難平的情感也顯露出來。通過這兩句的描寫,
塑造了一個長夜難眠,心潮澎湃的失意者形象。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只是較為形
象地反映出景物的特征,客觀地表現出邊塞景色的壯美,未能注入詩人的主觀情感與生命體驗,
所以王詩的兩句不如杜詩。(若認為王詩的兩句強于杜詩亦可,但須合理闡釋與扎實論證。)
三、資料索引
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非常嚴格。常見的類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種。律詩
發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就開始出現廣義五律,武周年代沈
期、宋之問定型狹義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
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超過8句,即10句以上的,則稱排律或
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
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
下句習慣是對仗句。排律除首尾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仗。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
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廣義律詩允許失粘,狹義律詩
不允許失粘。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于絕句。
杜甫《旅夜書懷》教案3
一、背景分析。
"旅夜書懷”顧名思義就是旅途中夜里寫下的抒發自己情感的詩。唐代宗廣德二年(7年)
春天,杜甫攜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給嚴武做節度參謀,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不料第二年四月嚴
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飄泊,這首詩是杜甫乘
舟行經渝洲、忠州時寫下的。當時的杜甫已53歲,且常年有病,國家時局不穩,自己生活沒有
著落,又行無定蹤,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他的這種心情。
二、誦讀提示。
應該用怎樣的語調來讀這首詩?先看一遍,整體初后,讓學生指出。緩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書"懷”,有感而生??旄泻??否!從哪里可以看出?讓學生再細作分
析。
這首詩是感嘆身世之作。前一層寫旅夜風景,其實是寓情于景,為下文抒懷作鋪墊,應當讀
得緩慢一些。后一層直抒胸臆,飄泊四方,居無定所,要讀出壓抑感。
三、詩歌內容分析。
1、開頭四句寫了怎樣的景?如何來描寫的詩人的旅夜處境和感受?
寫"旅夜";岸上有細草微風,江上只有一葉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遙望原野,遠處
天與地似乎相接了,天邊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
月映照在江水中,隨著江水的流動而浮蕩著。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來描寫原野的廣
闊,用"月涌”來形容大江的東流形象而細致地描繪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廣闊的原野上才可
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見出原野的廣闊。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
流動;也只因江水的流動,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細膩稱闊大的手法,首
四句塑造了一個宏闊非凡寧靜孤寂的江邊夜境。
2、后四句書怎樣的"懷"?
"名豈文章著"聲名不因治抱負而顯著反因文章而顯著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說"豈",
這就流露出因治理想不得實現的憤慨。說“官應老病休",詩人辭去官職,并非因老而多病,什
么原因,詩人沒有直接說出。說"應"當,本是不應當,正顯出老詩人悲憤的心情。
面對遼闊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無依,在這靜夜孤舟的境界中,
自己恰如是天地間無所依存的一只沙鷗。以沙鷗自況,乃自傷飄泊之意。這跟他剛離成都時寫的
”萬事已黃發,殘生隨白鷗"(《去蜀》)語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結,鮮明深刻地傳達了詩人
深沉的感慨。天地雖大,卻無自己安身之處,景色遼闊,卻反襯出詩人孤寂而悲憤的心境。"一
沙鷗"照應"夜舟”,對比鮮明,比喻貼切。
3、藝術特色。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全詩風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鮮明、境界宏闊,表現出詩人"老來漸于詩律細"的藝術成
就。
四、練習提升。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A、前兩聯對仗工整,由遠及近,由下及上,描繪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廣闊立體的月夜
畫面。
B、此詩寫了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景的雄渾闊大襯出了詩人的孤苦憐仃。
C、后兩聯含蓄地寫出詩人的不幸與當時的處境,吐露出詩人不得志的牢騷與失意悲涼之情。
D、尾聯,詩人用設問的方式引出自己的處境:像天地間的一只沙鷗,四處漂泊。
(答案A、應是"由近及遠,由上及下"。首聯與頷聯之間是由近及遠。頷聯的上聯與下聯
之間是由上及下。)
五、對比拓展。
對比賞析:杜甫的《旅夜書懷》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旅夜書懷
李白杜甫
渡遠荊門外,細草微風岸,來從楚國游。危橘夜舟。
山隨平野盡,星垂平野闊,江人大荒流。月涌大江流。
月下飛天鏡,名豈文章著?
云生結海樓。官應老病休。
仍憐故鄉水,飄飄何所以,萬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鷗。
這兩首詩的共同點有哪些?
(1)都在長江上揚帆而下,只不過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縣西北作的這首詩。
杜甫是在今重慶市忠縣至云陽縣途中作的這首詩;
(2)都為五律,不僅韻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僅四十余字的一首詩里,相同的詞字竟有"平
野"、"江"、"月"、"流";
(3)這兩首詩的氣象都十分開闊,藝術表現手法較為自然。兩詩的前后結構渾然一體,-
氣呵成。由近展遠,由狹而闊,大江,大地,星月,繁復的立體空間景象,映入胸懷。兩詩的結
句雖以"低調"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現出遼遠時空,令人作無窮無盡的遐想。
這兩首詩的不同點在哪里?
(1)李白寫《渡荊門送別》是青年時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歷時而作?!堵?/p>
夜書懷》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辭去了幕僚的職務,帶家眷離
開成都,經渝州(今重慶)乘船到云陽縣云安鎮途中而作。兩詩相差的左代剛好40年;
(2)心境不一樣,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開闊,神蕩胸襟,豁然開朗,興奮喜
悅之情,言于溢表。舉目從沒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藍天之間,成了渺渺的.一線。李
白的詩里,只有對壯闊山河的感嘆和思鄉的情懷,而沒有人生風雨歷程的傷愁。杜甫的心境和李
白大不一樣,蹇途人生,時運不濟,顛沛流離,窮困纏身。恰又促飄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夕騰涼。
在靜靜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育自一人守著孤舟,多么悲涼和孤!"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
流"、"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這開闊的場景更襯托了杜甫的這種悲涼和孤。李白詩的畫面
固然是一種令人遙想的大畫面,是很美的,但杜甫這首詩卻能深入到欣賞者的情感的內部,刺激
欣賞者的心靈,一種對杜甫生活處境的同情和感嘆油然而生。
李杜之間的情宜甚深,特別是杜甫,多次做詩懷念李白。對李白的詩,杜甫更是稱頌,說"白
也詩無敵”。李白的詩在前,杜甫的詩在后,兩詩的畫面又這樣接近。在藝術上,杜甫的《旅夜
書懷》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的影響呢?或者說《旅夜書懷》模仿了《渡荊門送別》
呢?
杜甫《旅夜書懷》教案4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誦讀詩歌,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掌握鑒賞
詩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結合高考考綱,熟悉意境題、煉字題的答題步驟;理解詩中的抒情方式
(直接、間接抒情),體會杜甫詩歌的沉郁風格。
2、過程與方法目標:品讀詩歌語言,誦讀詩歌,走進詩歌意境,聆聽詩人心聲,感悟詩人
情懷;學生展示預習問題,老師點評、補充;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學生在
檢測訓練中再次體會杜甫詩歌的沉郁風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詩人當時孤苦寂寞、漂泊無依的感情,體味杜甫寄托于詩
中的感慨身世家國之情與偉大抱負,學會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聯系高考有關考點,學會從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來鑒賞詩歌。
詩中反襯、反語和比喻辭格表現出來的沉郁風格。
吟詠,賞讀結合;討論、講析相互結合;問題探究法。
1課時
一、導入
以杜甫晚年的圖象導入(多媒體展示)。
二、請同學們談談鑒賞詩歌的方法。
如: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即)??知人、知世、據意、推志(展示)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即抓?。?-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三、走進詩歌,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1、題目與詩句怎樣對應?
2、通過"旅"字看背景:"旅夜書懷”顧名思義就是旅途中夜里寫下的抒發自己情感的詩。
唐代宗廣德二年(7年)春天,杜甫攜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給嚴武做節度參謀,生活暫時安定下
來。但不料第二年四月嚴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一
帶飄泊,這首詩是杜甫乘舟行經渝洲、忠州時寫下的。當時的杜甫已53歲,且常年有病,國家
時局不穩,自己生活沒有著落,又行無定蹤,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他
的這種心情。
3、通過"夜"字察實貿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浴誦-----意象------想象和聯想---------
意境-----------明情。
(1)誦讀
(2)預習成果展示
A、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寫了怎樣的景?后四句抒發了怎樣的情?
B、首聯、頷聯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這些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意境),
抒發作者什么情感?
C、首聯寫的事舟,寫出了孤寂,可頷聯卻給我們展示了如此雄渾闊大的景象,那詩人到底
要寫的事還是闊大?
(3)前四句小結
寫"旅夜":"夜",點明泊舟時間;寫詩人"夜"晚所見景色。
開頭四句寫了怎樣的景?雄渾闊大、寧靜孤寂的江邊夜景。寓情于景孤、凄苦。
四、合作探究(通過“書懷"悟實情)
1、"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這兩句話什么意思?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傳達了詩人
怎樣的思想情感?
2、尾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3、"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是歷來傳誦的名聯。你認為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哪兩
個字?為什么?
五、總結
1、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通過"旅"字看背景;通過"夜"字察實景;通過“書懷"悟實情。
2、藝術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襯(以樂景襯哀情),直抒胸臆,比喻。
六、深入理解沉郁頓挫的杜甫詩:
1、再次誦讀,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2、結合學過的詩歌,老師引導學生理解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登高》這首詩怎樣體現沉郁頓挫的風格的?
《登岳陽樓》這首詩怎樣體現沉郁頓挫的風格的?
3、總結杜甫詩的“沉郁頓挫”的風格:
"沉郁"一意境雄渾開闊,感情深沉悲涼。
"頓挫"——主要指詩歌情感表達的波瀾起伏,反復低回。
七、作業
1、小練筆:杜甫,我想對你說………
2、閱讀這首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這首詩描寫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喚、追趕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憫,其志可嘉。試賞析第二
聯或第四聯。
2、全詩通過孤雁這一形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杜甫《旅夜書懷》教案5
1.理解杜甫晚年的處境和內心情感,樹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2.掌握融情于景與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緣景明情,樂景襯哀情
誦讀、賞析、探討
一、導入
大詩人杜甫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顛沛流離之中。在45至48歲期間遭受安史之亂,期間
顛沛流離,又身陷囹圄。為房上疏,險遭殺身之禍。最后漂泊西南,寓居成都,生活窘困,經常
受凍挨餓。凡此種種,就使杜甫長期情志挹郁,備受屈辱;又饑寒交迫,后天失養,因而他原本
健康的身體逐漸被疾病占領,以致惡性循懷,每況愈下,最終難登壽域之城。而其詩風也較前期
為之一變,更加沉郁頓挫,渾厚凝重。
今天我們學習的《旅夜抒懷》就是作者后期的作品。
二、寫作背景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攜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給嚴武做節度參謀,生活暫時
安定下來。但不料第二年四月嚴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
長江一帶飄泊,這首詩是杜甫乘舟行經渝洲、忠州時寫下的。當時的杜甫已53歲,且常年有病,
國家時局不穩,自己生活沒有著落,又行無定蹤,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這首詩集中表現
了他的這種心情。
三、誦讀,整體感知
L按照所標出的節拍、韻腳字誦讀該詩,感知詩的內容。
細草/微風/岸,危植/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
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2.血感知
"旅夜"什么意思?(旅居的夜晚)詩中對應的詩句是:(細草微風岸,危橘獨夜舟。星垂
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書懷”什么意思?(抒發感情)詩中對應的詩句是:(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3.在前面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該詩。
四、悟讀,詩情畫境
進一步理解詩歌的語言,請用現代散文串通全詩。細草微風岸——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
草。(細草,小草)
危橘獨夜舟------只小船泊在夜晚的江邊。(危稿,高高的桅橘)
星垂平野闊——原野遼闊,天邊星星低垂。(平野,原野)
月涌大江流一大江奔流,江面月光涌動。(月涌,月光隨流水而涌動)
名豈文章著一我的名聲豈因文章好而著稱。(豈,怎么)
官應老病休一我的官職當因芻己老病而罷休。(應,應當)
飄飄何所似一我漂泊江湖的情形和什么相似呢?(飄飄,漂泊無依的樣子)
天地一沙鷗一就像蒼茫的天地間孤零零的沙鷗。(沙鷗,水鳥名)
岸上有細草微風,江上只有一葉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遙望原野,遠處天與地似乎相
接了,天邊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江水
中,隨著江水的流動而浮蕩著。我難道是因為文章而著名嗎?年老病多也應該休官了。自己到處
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間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鷗。
五、品讀,鑒賞評析
1.前兩聯寫景,首聯詩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寫了怎樣的畫面?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詩人
怎樣的感情?
明確:首聯抓住"微風"、"細草"、"危橘"、"夜"等意象,描繪了一副微風習習,岸
草如絲,夜色茫茫,危橘孤泊的畫面,營造了一種寧靜孤寂的意境。這意境是詩人內心孤寂的外
化。2.頷聯是千古名句。試分析其意境,并說說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頷聯抓住"星星"、"平野"、"明月"、"大江"等意象,抒寫星星低垂,原野廣闊,
大江奔流,月隨波涌,意境雄渾闊大。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是為了反
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涼心情。這是采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3."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兩句字面意思是:豈能想到我的名聲因為文章而著稱,做官
由于衰老得病而退休。其實詩歌里要表達的本意卻不是如此,試說說"豈"的含義和全句的情感。
明確:”名豈文章著",聲名不因政治抱負而顯著,反因文章而顯著,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說
"豈",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實現的憤慨。"官應老病休",更是反語,顯出悲憤的心情。
詩人將"名"和"官"相對提出是有深意的,因為這兩件事關系到詩人一生的命運。詩人由
于詩名滿天下,盡管后半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但所到之處都受到人們的尊重和關照,這總算
給了他一些寬慰。然而詩人的本志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實現其本
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這樣看來,這兩句顯然有主、賓之分:上句說“名",只是作為烘托;
下句說"官",才是正意所在。這兩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實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
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詩人沒有說出來,但我們從杜甫為
官的經歷卻不難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視,又遭同列排擠。為什么不說呢?那是因為詩人
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總之,詩人是胸存塊壘,不吐不快,卻又不能直吐出來,只能采用這種
含蓄的表達方式。
聯系杜甫一生的經歷可知:杜甫此時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餐飲企業品牌授權及合作推廣合同
- 公共交通樞紐停車場車位使用權轉讓合同
- 餐飲公司廚師崗位晉升與勞動合同
- 拆除工程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合同
- 《有效教學》課件
- 醫學常見病癥診斷與處理知識測試試卷
- 《初二數學概率統計初步學習教案》
- 小學周長教學課件
- 企業廢物管理與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執行效果評估考核試卷
- 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政策研究考核試卷
- 制造業暑假工合同
- 瀘州老窖“濃香文釀杯”企業文化知識競賽考試題庫大全-上(單選題)
- 遷往各地的隴西李氏
- 1000MW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深度調峰研究
- 福建省公共建筑能耗標準
- 醫保基金監管知識考試題庫300題(含答案)
- 冷庫pcuocu應用培訓
- 源網荷儲一體化綠色供電工業園區示范項目環評可研資料環境影響
- 廣東省普通高中學生檔案
- 《水處理氣浮技術指南》
- 《大學法語簡明教程》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