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產道地藥材生產技術規范 麥冬》_第1頁
《川產道地藥材生產技術規范 麥冬》_第2頁
《川產道地藥材生產技術規范 麥冬》_第3頁
《川產道地藥材生產技術規范 麥冬》_第4頁
《川產道地藥材生產技術規范 麥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xxxx

CCSxxxxDB51

四川省地方標準

DB51/TXXXX—XXXX

川產道地藥材生產技術規范麥冬

(征求意見稿)

XXXX-XX-XX發布XXXX-XX-XX實施

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DB51/TXXXX-XXXX

目次

前言.....................................................................................in

1范圍....................................................................................i

2規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產地環境條件...........................................................................2

5種苗培育技術...........................................................................2

6藥材栽培技術...........................................................................2

7采收與加工.............................................................................4

8包裝、標識與貯存.......................................................................4

附錄A(規范性)禁限用農藥名單..................................................5

附錄B(資料性)麥冬主要施肥時間及施肥方法..............................................6

附錄C(資料性)麥冬主要病蟲害種類及防治方法............................................7

附錄D(資料性)麥冬產地加工主要干燥方法...............................................8

附錄E(資料性)麥冬主要貯藏方法...................................................9

參考文獻..................................................................................10

II

DB51/TXXXX—XXXX

?r—i—

刖g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

起草。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文件由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提出并歸口。

本文件由四川省中醫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解釋。

本文件起草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代代為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嘉道博文生態科技有限

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敏、胡尚欽、陳崗福、蔡曉洋、鄧紅梅、李紅彥、萬子玉、瞿雅懿、顏雨豪、

III

川產道地藥材生產技術規范麥冬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川產道地藥材麥冬生產的種苗培育技術、藥材栽培技術、采收與加工、包裝、標識與

貯存。

本文件適用于川產道地藥材麥冬生產。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191包裝儲運圖示標志

GB309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GB574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GB15063復混肥料(復合肥料)

GB15618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

GB/T23400地理標志產品涪城麥冬

SB/T11094中藥材倉儲管理規范

SB/T11095中藥材倉庫技術規范

SB/T11182中藥材包裝技術規范

DB51/T2557川產道地藥材種苗分級麥冬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麥冬OphiopogonisRadix

在四川省道地產區種植、采收的百合科沿階草屬植物麥冬。訪z'opogcwjaponicus(L.f.)Ker-

GawL.的干燥塊根。

3.?

用苗量seedingquantity

單位面積用于繁殖麥冬種苗或生產麥冬藥材的種苗數量。

3.3

單篥singletiller

植株在接近地面處所萌發的分枝,每一枝都稱為單菜。

1

DB51/TXXXX—XXXX

3.4

返青turninggreen

種苗栽種后10d~15d后,苗色轉青、日曬不萎,表明麥冬植株已進入正常生長階段。

4產地環境條件

4.1環境空氣

應符合GB3095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的要求。

4.9農田灌溉水

應符合GB5084農田灌溉水質量的要求。

4.3土壤

應符合GB15618中關于“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規定的指標限值的要求。作為道地藥材,土壤環

境風險控制適度從嚴。

4.4地理氣候條件

應符合GB/T23400中氣候條件的要求。

5種苗培育技術

5.1品種要求

使用百合科植物麥冬Ophiopogonjaponicus(L.f.)Ker-Gawl.,物種須經過鑒定。宜選用經過審

定或認定的品種。

5.2繁育技術

采用分株繁殖法,繁育用種苗應符合DB51/T2557中一級種苗的要求,田間管理同藥材生產。生

長過程中,去除混雜、變異、生長不良及遭受病蟲害植株。于翌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采收。

5.3種苗處理、分級與保存

采收后的麥冬植株剪去塊根,切去下部根狀莖和須根,保留1cm以下的莖節,切好的種苗按DB

51/T2557的要求進行分級清理、堆碼整齊,并掛種苗標簽。

采收的種苗宜及時栽種。如不能及時栽種,可將種苗存放在陰濕處的疏松土壤上,種苗莖基部周圍

用細土護苗,種苗根部保持濕潤,養苗時間不應超過7do

5.4種苗運輸

運輸工具應干燥、無污染,不應與可能造成污染的貨物混裝。

6藥材栽培技術

6.1選地

2

DB51/TXXXX—XXXX

應選灌排方便、疏松濕潤、土質肥沃、土層深厚、微酸性至微堿性的潮沙泥土。前茬宜禾本科作物,

以水稻最佳。

6.2整地

耕地深度以20cm?30cm為宜,翻耕土壤,除凈田間雜草、石塊和前作根莖,耙細整平。

6.3栽種

6.3.1種苗選擇

種苗應符合DB51/T2557的要求,宜選用優質的一、二級種苗。

6.3.2栽種時間

3月下旬至4月下旬,最遲不超過5月上旬,宜陰天栽種。

6.3.3栽種密度

用苗量為8?10萬株/667m,如用種量為10萬株/667m?時,株行距為7cmXIOcm。

6.3.4栽種方式

單薨平地栽植。栽植深度3cm?4cm,苗應垂直緊靠窩壁或溝壁,窩栽或排栽于溝內,覆蓋細土,

使苗直立穩固,做到地平苗正。

6.4田間管理

6.4.2查苗補苗

灌水后至種苗返青期間,檢查有無缺窩和枯死種苗,選擇陰天及時補植,確保全苗。

6.4.3中耕除草

結合施肥、松土進行除草,松土深度<3cm為宜。

6.4.4間作和輪作

麥冬宜與玉米、大蒜間作。

麥冬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其中與水稻輪作最佳。

6.4.5肥水管理

6.4.5.1施肥

根據土壤肥力和植株長勢進行施肥,麥冬主要施肥時間及施肥方法見附錄B,肥料應符合GB15063

的要求。禁止使用多效噗等生長調節劑用于增大麥冬塊根。

6.4.5.2灌溉

栽種后應當日灌水,灌至種苗高度5cm左右為宜。生產過程中遇干旱應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雨水較多時,應及時開溝排水,避免土壤濕度過大,導致根系腐爛。

6.4.6病蟲害防治

3

DB51/TXXXX—XXXX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主要病蟲害防治方法參見附錄c。

農藥使用應符合GB4285的要求。

7采收與加工

7.1采收

7.1.1采收期

翌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選擇晴天采挖。

7.1.2采收方法

人工或機械采挖。沿麥冬行間翻松土壤,深度25cm?28cm,使麥冬全根露出土面,抖去根部泥

土,距塊根至少1cm處剪下塊根。

7.2加工

除盡泥沙和雜質,清洗后曬干或烘干,再搓揉去除須根,加工后的藥材符合《中國藥典》的要求,

麥冬產地加工主要干燥方法參見附錄D?

產地加工用水應符合GB5749?加工過程保證場地、工具潔凈,不受雨淋等。

8包裝、標識與貯存

8.1包裝

包裝前應對每批藥材按照相應標準進行質量檢驗。符合國家標準的藥材,采用不影響質量的內膜編

織袋、內膜紙箱、塑料盒等包裝,禁止采用包裝過肥料、農藥等的包裝袋包裝。包裝外貼或掛標簽、合

格證。包裝材料應符合SB/T11182的規定。

8.2標識

標簽標識包括品名、基原、產地、批號、規格、凈重、生產日期、企業名稱等,并有追溯碼。包裝

物上的儲運圖示、標志物應符合GB/T191的規定。

8.3貯存

藥材應貯藏于陰涼、干燥、避光處,主要貯藏方法參見附錄E。定期檢查,防止蟲蛀、霉變、腐爛、

泛油等發生;不同批次等級藥材分區存放;建有定期檢查制度。貯藏應符合SB/T11094、SB/T11095的

規定。

4

DB51/TXXXX—XXXX

附錄A

(規范性)

禁限用農藥名單

A.1禁止(停止)使用的農藥(46種)

六六六、滴滴涕、毒殺芬、二澳氯丙烷、殺蟲瞇、二澳乙烷、除草酸、艾氏劑、狄氏劑、汞制劑、

碑類、鉛類、敵枯雙、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強、氟乙酸鈉、毒鼠硅、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

久效磷、磷胺、苯線磷、地蟲硫磷、甲基硫環磷、磷化鈣、磷化鎂、磷化鋅、硫線磷、蠅毒磷、治螟磷、

特丁硫磷、氯磺隆、胺苯磺隆、甲磺隆、福美腫、福美甲腫、三氯殺螭醇、林丹、硫丹、澳甲烷、氟蟲

胺、殺撲磷、百草枯、2,4-滴丁酯

注:氟蟲胺自2020年1月1日起禁止使用。百草枯可溶膠劑自2020年9月26日起禁止使用。2,4-滴丁酯自2023

年1月29日起禁止使用。漠甲烷可用于“檢疫熏蒸處理”。殺撲磷已無制劑登記。

A.2在部分范圍禁止使用的農藥(20種)

表A.2在部分范圍禁止使用的農藥(20種)

通用名禁止使用范圍

甲拌磷、甲基異柳磷、克百威、水胺硫磷、氧禁止在蔬菜、瓜果、茶葉、菌類、中草藥材上使用,禁止用于防

樂果、滅多威、涕滅威、滅線磷治衛生害蟲,禁止用于水生植物的病蟲害防治

甲拌磷、甲基異柳磷、克百威禁止在甘蔗作物上使用

內吸磷、硫環磷、氯嚶磷禁止在蔬菜、瓜果、茶葉、中草藥材上使用

乙酰甲胺磷、丁硫克百威、樂果禁止在蔬菜、瓜果、茶葉、菌類和中草藥材上使用

毒死婢、三嚶磷禁止在蔬菜上使用

丁酰肌(比久)禁止在花生上使用

鼠戊菊酯禁止在茶葉上使用

氟蟲月青禁止在所有農作物上使用(玉米等部分旱田種子包衣除外)

氟苯蟲酰胺禁止在水稻上使用

A

5

DB51/TXXXX—XXXX

附錄B

(資料性)

麥冬主要施肥時間及施肥方法

B.1基肥

可考慮每畝使用優質腐熟有機肥(人畜糞水、餅肥等)3000kg?5000kg或商品有機肥500kg?

1000kg,同時施入復合肥(N-P-K1:1:1)40Kg/667nl,,隨整地施入。

B.2追肥

麥冬主要追肥時間及追肥種類見表B.1。

表B.1麥冬主要追肥時間及追肥種類

追肥時間追肥次數(或目的)追肥種類

每畝施入無機復(混)合肥(N-P-K1:1:1)40

2

第一次追肥:提苗生根肥Kg/667m,或根據麥冬種苗長勢也可施入優質腐熟有機肥

6月中旬(人畜糞水、餅肥等)3000kg?5000kg,同時施入尿素10

(攻苞肥)

kg,淹水均勻施用。

每畝施入無機復(混)合肥(N-P-K1:1:1)40

Kg/6671n)或根據麥冬種苗長勢也可施入優質腐熟有機肥

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二次追肥:分孽肥

(人畜糞水、餅肥等)2000kg~2500kg,淹水均勻施用。

每畝施入無機復(混)合肥(N-P-K1:1:2)40-70

kg/667nl2左右,淹水均勻施用。選擇晴天,葉面噴施鉀肥,

9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第三次追肥:塊根膨大肥每畝用磷酸二氫鉀2.5kg,兌水50倍葉面噴施,間隔10-

15天后再次噴施。

每畝施入無機復(混)合肥(N-P-K1:1:2)25

第四次追肥:塊根二次膨kg/667nl2左右,或每畝施稀人畜糞水3000kg~4000kg,

翌年2月中下旬

大肥間隔10天后每畝用磷酸二氫鉀2.5kg,兌水50倍葉面噴

施。

6

DB51/TXXXX—XXXX

附錄C

(資料性)

麥冬主要病蟲害種類及防治方法

麥冬主要病蟲害種類及防治方法見表C.1?

表C.1麥冬主要病蟲害防治方法

病蟲害名稱防治時期推薦防治方法安全間隔期(天)

根結線蟲病7月辛硫磷灌根,按照農藥標簽使用》10

移栽前哈茨木霉菌拌土,按照農藥標簽使用/

根腐病

9月枯草芽抱桿菌灌根,按照農藥標簽使用/

注:以上農藥使用應嚴格按照農藥使用規范進行。

7

DB51/TXXXX—XXXX

附錄D

(資料性)

麥冬產地加工主要干燥方法

D.1曬干

可將沖洗干凈的麥冬塊根攤放在竹席上曝曬,厚度3cm~5cm為宜,也可以搭建簡易日光大棚,

曬干過程中每天翻曬3?4次,使水分快速散失。曬至7成干時,可用機械或手工搓揉去除須根,再進

行晾曬,干燥至水分W18.0%。

D.2烘干

烘干溫度為55℃~65°C,烘至6?7成干時去除須根,之后繼續烘烤。干燥至水分W18.0%,干

燥結束后去除須根、米粒小冬、霉變麥冬及雜質等。

8

DB51/TXXXX—XXXX

附錄E

(資料性)

麥冬主要貯藏方法

E.1常溫庫

采用常溫貯藏方法,倉庫控制溫度在20℃以下、相對濕度45%?75虬貯存時間不宜超過24個月。

E.2氣調庫

采用現代氣調貯藏方法,庫內氧氣2%?4%,二氧化碳1%?3%,溫度8℃~11°C。貯存時間不宜

超過24個月。

9

DB51/TXXXX—XXXX

參考文獻

[1]DB33/T950-2014浙麥冬生產技術規程

[2]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令2022年第22號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

[3]陶玲,李紅彥,陳華林,李敏,周娟,茍琰.基于藥材性狀、產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綜合評價多

效陛對麥冬質量的影響[J].中藥材,2019,42(10):2231-2234.

[4]吳發明,楊瑞山,陶玲,李敏,高思佳,包小紅,周娟.基于藥材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綜合評價

探討多效哇在麥冬中的應用中國藥學雜志,2017,52(01):20-24.

[5]吳發明,王盼,蔡曉洋,殷莉麗,包小紅,周娟,李敏.基于產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分析套作蔬

菜對麥冬的影響[JL中國藥學雜志,2015,50(23):2039-2043.

[6]吳發明,王盼,李敏,姚尹伊,包小紅,周娟.基于HPLC特征圖譜研究不同生長階段麥冬有效

組分積累特征[J].中草藥,2018,49(07):1682-1687.

[7]吳發明,蔡曉洋,陳輝,包小紅,李敏,周娟.麥冬塊根發育過程中主要化學組分積累動態研

究[J].中國藥學雜志,2016,51(07):533-537.

[8]吳發明,殷莉麗,蔡曉洋,王盼,包小紅,周娟,李敏.基于化學組分特征評價不同干燥方法

對麥冬品質的影響切.中草藥,2016,47(20):3702-3706.

[9]吳發明,曾俊,李敏,包小紅,周娟.基于藥材性狀特征和含量測定分析干燥溫度對麥冬質

量的影響[J].藥物分析雜志,2016,36(07):1310-1315.

[10]吳發明,張芳芳,李敏,林秋霞.川麥冬產地干燥方法綜合評價研究[J].中藥

材,2015,38(07):1400-1402.

10

DB51/TXXXX—XXXX

四川省地方標準

《川產道地藥材生產技術規范麥冬》

編制說明

編制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

2022年06月22日

11

DB51/TXXXX-XXXX

目錄

一、工作簡況...........................................13

二、規范的主要技術指標確定依據與說明...................14

三、主要試驗(驗證)的分析、綜述報告....................16

四、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程度...................14

五、與現行強制性國家標準或政策法規的關系...............14

六、重大分歧意見的處理經過和依據.......................14

七、作為推薦性標準使用的建議..........................14

九、廢止現行有關標準的建議............................15

十、其他應予說明的事宜................................15

H'、相關附件..........................................15

12

一、工作簡況

(-)任務來源

根據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下達2021年度地方標準制修定項目立項計

劃(第二批)的通知》(川質監函(2021)304號),批準由成都中醫藥大學牽

頭起草地方標準《川產道地藥材生產技術規范麥冬》。

(-)目的意義

麥冬作為常用的大宗藥材之一,其藥用歷史悠久,產量大,質量優。四川和

浙江是我國傳統的麥冬道地產區,產自四川者為“川麥冬”,主要種植于三臺縣

及其周邊地區,產自浙江者為“杭麥冬(浙麥冬)”,集中栽培于慈溪、余姚、

蕭山等縣。川麥冬與杭麥冬均為藥典收載麥冬藥材的正品來源,杭麥冬生長期為

2~3年,栽培面積少,產量低。而川麥冬栽培期為1年,其生長期周期短,種植面

積大,產量較高。浙麥冬種植面積逐年萎縮,川麥冬種植區逐年增加,僅四川三

臺縣常年種植面積已達5萬畝以上,年產麥冬約15000噸,占全國總產量的70%以

上。以麥冬為主要原料的中成藥總共538種。其中全國銷售額前100名的中成藥品

種中含有麥冬原料的品種有咽炎片、小兒肺熱咳喘顆粒JI1貝清肺糖漿、鐵笛片、

復方片仔余含片、參松養心膠囊等。此外,開發了以麥冬為原料的保健食品有麥

冬酒、麥冬保健茶等,日化產品如佰草集、百雀羚等,市場前景廣闊。麥冬以其

較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帶動了種植人員的積極性,但因缺乏相應的規范的種

植、采收、加工等技術指導內容,致使麥冬藥材質量得不到保證。因此,急需建

立科學、規范的麥冬藥材生產技術規程,指導麥冬科學合理的生產,有效控制生

產成本、提高麥冬質量,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促進麥冬大產業、

大健康的可持續性發展。

(三)起草單位

1.主要起草單位

成都中醫藥大學,主要負責標準的設計、樣品收集、實驗方案制定、實施及

標準的編制。

2.標準主要起草人及分工

按照起草人順序,包括姓名、單位、職務或職稱、承擔的主要工作等內容,

見表1。

表1主要起草人及主要工作內容

13

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職稱任務分工

李敏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統籌協調/標準制定

四川嘉道博文生態科技

胡尚欽標準修訂/資料復核

有限公司

四川代代為本農業科技

陳崗福董事長樣品收集/標準修訂

有限公司

蔡曉洋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標準修訂/資料復核

鄧紅梅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標準修訂/資料復核

李紅彥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樣品收集/測試分析

萬子玉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田間試驗/標準修訂

瞿雅懿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樣品收集/測試分析

顏雨豪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田間試驗/測試分析

四川嘉道博文生態科技

1張雪標準修訂/樣品收集

有限公司

二、規范的主要技術指標確定依據與說明

(-)產地環境條件

1、環境空氣

應符合控制質量GB3095二級的要求。

2、農田灌溉水

應符合農田灌溉水質量GB5084的要求。

3、土壤

應符合GB15618中關于“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規定的指標限值的要求。作

為道地藥材,土壤環境風險控制適度從嚴。

4、地理氣候條件

應符合GB/T23400中氣候條件的要求。

(-)種苗培育技術

1、品種要求

14

使用百合科植物麥冬。力,opogo〃japonicus(L.f.)Ker-Gawl.,物種須經

過鑒定。宜選用經過審定或認定的品種。

2、繁育技術

采用分株繁殖法,繁育用種苗應符合DB51/T2557中一級種苗的要求,田

間管理同藥材生產。生長過程中,去除混雜、變異、生長不良及遭受病蟲害植株。

于翌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采收。

3、種苗處理、分級與保存

采收后的麥冬植株剪去塊根,切去下部根狀莖和須根,保留1cm以下的莖節,

切好的種苗按DB51/T2557的要求進行分級清理、堆碼整齊,并掛種苗標簽。

采收的種苗宜及時栽種。如不能及時栽種,可將種苗存放在陰濕處的疏松土

壤上,種苗莖基部周圍用細土護苗,種苗根部保持濕潤,養苗時間不應超過7do

4、種苗運輸

輸工具應干燥、無污染,不應與可能造成污染的貨物混裝。

(三)藥材栽培技術

麥冬的選地整地、栽種、田間管理參考《地理標志產品涪城麥冬》(GB/T

23400-2009)的規定。

栽種時間參考《地理標志產品涪城麥冬》(GB/T23400-2009)的規定,結

合產地生產實際,最遲不超過5月上旬。

麥冬施肥,基肥可參考《地理標志產品涪城麥冬》(GB/T23400-2009)中

基肥要求,同時增加了有機肥替代人畜糞水等農家肥的建議。根據土壤肥力和植

株長勢進行施肥,可考慮每畝使用優質腐熟有機肥(人畜糞水、餅肥等)3000

kg~5000kg或商品有機肥500kg~1000kg,同時施入復合肥(N:P:K=1:1:

1)40Kg/畝,隨整地施入。

追肥分四次,其中第一次追肥提苗生根肥、第二次追肥分票肥可參照《地理

標志產品涪城麥冬》(GB/T23400-2009)的要求,同時增加了無機復(混)合

肥替代人畜糞水等農家肥的建議;第三次追肥為塊根膨大肥,每畝施無機復混肥

(N:P2O5:K2O=1:1:2)40-70kg左右,淹水均勻施用;第四次追肥為塊根二

次膨大肥,可參照《地理標志產品涪城麥冬》(GB/T23400-2009)的要求施用。

同時增加了有機肥替代人畜糞水的建議。

禁止使用多效唾、壯根靈、膨大素等生長調節劑用于增大麥冬塊根。

麥冬病蟲害等防治技術可參照《地理標志產品涪城麥冬》(GB/T23400-2009)

和《浙麥冬生產技術規程》(DB33/T950-2014)中病蟲害防治內容,同時增加了

枯草芽抱桿菌制劑用于麥冬根腐病的防治。

15

(四)采收技術

采收期為次年3月中旬到4月下旬。

采收方式可參考《地理標志產品涪城麥冬》(GB/T23400-2009)中采收方法進行。根

據實際生產,增加機械輔助采收,將“用鋤或鍬”更改為“用鋤、鍬或機械采收”。

(五)產地初加工技術

產地初加工可采用曬干法或烘干法。①曬干法:可將沖洗干凈的麥冬塊根攤放在竹席上

曝曬,厚度3cm~5cm為宜,也可以搭建簡易日光大棚,曬干過程中每天翻曬3~4次,使水

分快速散失。曬至7成千時,可用機械或手工搓揉去除須根,再進行晾曬。②烘干法:烘干

溫度為551~65。(2,烘至6~7成干時去除須根,之后繼續烘烤。干燥至水分W18.0%,干燥

結束后去除須根、米粒小冬、霉變麥冬及雜質等。

用水應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的規定,加工干燥過程保證場地、工

具潔凈,不受雨淋等。

(六)包裝、標識與貯存技術

包裝前應對每批藥材按照國家標準進行質量檢驗。符合國家標準的藥材,采用不影響質

量的內膜編織袋、內膜紙箱、塑料盒等包裝,禁止采用包裝過肥料、農藥等的包裝袋包裝。

包裝外貼或掛標簽、合格證,標識牌內容應有品種、基原、產地、批號、規格、重量、采收

日期、企業名稱等,并有追溯碼。

放行應制定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放行制度,有審核、批準、生產、檢驗等的相關記錄。

不合格藥材有單獨處理制度。

麥冬藥材應貯藏于陰涼干燥處,倉庫控制溫度在20C以下、相對濕度45%~75%。也

可采用現代氣調貯藏方法,庫內氧氣2%~4%,二氧化碳1%~3%,溫度8寸~11。(3。貯存時間

不宜超過24個月。

定期檢查,防止蟲蛀、霉變、腐爛、泛油等發生;不同批次等級藥材分區存放;建有定

期檢查制度。

運輸應防止發生混淆、污染、異物混入、包裝破損、雨雪淋濕等。

三、主要試驗(驗證)的分析、綜述報告,技術經濟論證,預期

的經濟效果

(-)麥冬種苗良種繁育技術研究

目前麥冬沒有良種繁育統一的技術規范,難以保證麥冬種苗質量,因此亟需

建立科學的麥冬良種繁育技術規程,達到提苗復壯的目的,能有效控制成本、提

高麥冬產量,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促進麥冬大產業、大健康的

可持續性發展。

16

1材料

1.1試驗基地概況

位于四川省三臺縣(北緯N30O43,?31。25,,東經E104。43'?三5°18')的實

驗區為亞熱帶濕潤季風型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17℃,年平均日照時數

>1260h,年均降雨量850?900mm,年均無霜期N275天,土壤類型為沙質土。

1.2試驗材料

來自四川省三臺縣涪城麥冬種植區,麥冬種苗均經成都中醫藥大學中藥鑒定

教研室李敏教授鑒定為Ophiopogonjaponicus(L.f)Ker-Gawl.的植株。

2方法

2.1種苗生長情況測定方法

不同等級的麥冬種苗種下后(清明節),從8月開始,跟蹤測定麥冬種苗的

農藝性狀情況。每個試驗小區隨機選取5株種苗,分別測定每株種苗的株高、葉

長、葉片數、冠幅。株高測定采用鋼直尺量取種苗從基部至最長葉片頂端的自然

高度,葉長測定采用鋼直尺量取種苗從基部至最長葉片頂端的長度,冠幅測定采

用鋼直尺量取種苗從南北和東西方向的寬度,葉片數為麥冬種苗葉片總數。

2.2田間實驗設計方法

將種苗指標測定分等后進行大田栽種。采用隨機區組方法劃定小區,試驗

小區面積為In?,每個小區種植100株,三次重復,試驗設計見表2。

表2麥冬種苗良種繁育實驗設計表

等級葉片數(片)株高(cm)樣本量(株)重復總株數

一級葉片數220株高之121003300

二級20>葉片數215株高N121003300

三級15>葉片數21012>株高次1003300

等外級葉片數<1012>株高次1003300

17

2.3產量測定

藥材生物產量:采收后,清洗晾干并稱量每小區麥冬塊根鮮重,按小區面積

折算畝產。按照課題組前期方法,干燥后,測量每個小區塊根干重,并按小區面

積折算畝產量。種苗產量:采收時統計各試驗小區不同等級麥冬種苗數量。

3結果與分析

3.1不同等級麥冬種苗生長情況

對不同等級麥冬種苗生長情況進行跟蹤測定,測定結果見表3、圖1。比較

不同等級的種苗對麥冬種苗植株的生長情況的影響,可見麥冬植株的株高、葉片

數、葉長、冠幅均隨著種苗等級的升高而升高。顯著性差異分析結果表明,從第

三次測定開始,一級種苗栽種后麥冬植株的株高、葉片數與二、三、四級種苗的

株高存在顯著差異(P<0.05),二級種苗與一、三、四級種苗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PV0.05),而三級與四級之間差異不顯著。一級、二級種苗的冠幅與四級種苗

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尸<0.05),一級與二級之間差異不顯著。不同等級種苗的葉

長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V0.05)。說明以一級、二級麥冬種苗得到的麥冬植

株的生長發育越健壯,植株越高,葉片數越多,冠幅越大。

表3不同等級麥冬種苗株高、葉長生長情況(1土s,n=5)

指標等級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一級16.68±1.84a18.2±1.41a23.24±1.21a27.42±1.59a

二級14.40±0.61ab15.66±1.31ab20.12±1.36b22.22±l.llb

株高

三級13.06±1.14bc14.22±1.44b15.86±0.21cd17.38±1.57cd

四級13.12±2.16bc13.32±1.70b14.58±1.57d15.28±2.15d

一級53.0±5.00a62±11.29a74±2.97a76±3.25a

二級50.4±5.41a51.8±4.71ab62±4.34b67±4.33b

葉片數

三級29.6±2.88b36±10.49bc42±5.87cd46±5.34cd

四級24.2±6.38b29.2±3.11c37.8±5.72d41±3.94d

一級20.82±0.83a21.86±1.71a28.64±0.98a29.22±0.79a

二級18.44±0.51a19.42±1.36ab25.34±1.13b26.82±1.34b

葉長

三級16.48±1.99a17.40±1.84bc21.70±1.44c23.34±2.01c

四級14.26±3.13b15.90±1.10c16.12±1.10d16.62±1.33d

一級24.72±1.84a24.08±2.43a28.88±2.43a31.24±3.02a

二級21.06±1.90a23.44±0.73ab29.00±2.23a29.12±2.69a

冠幅

三級20.02±2.17ab21.88±2.09ab25.22±1.71ab27.98±1.77ab

四級14.04±3.78b19.70±1.66b20.04±3.23b22.14±3.10b

18

SI一級密一級EJ二級口四級

圖1不同等級麥冬種苗生長情況測定結果圖

3.2不同等級麥冬種苗產量

3.2.1各等級種苗的藥材生物產量

不同等級的種苗對種植一年后麥冬藥材產量的影響較大,見表4。其中一級

種苗產量較二級種苗產量增加了16.20%,一級種苗較三級種苗的產量增加了

45.16%,一級種苗較四級種苗產量增加了70.88%。進行顯著性差異分析,4個等

級的種苗種植一年后的產量均達到了極顯著差異(尸<0.01),等級越高,產量越

高。通過計算麥冬藥材的折干率,發現不同等級種苗產藥材的折干率間無顯著差

異。可見麥冬種苗的等級越高,采收后麥冬藥材的生物產量越高。

表4不同等級麥冬種苗所產藥材產量結果(i土s,n=3)

等級鮮重kg/667m2干重kg/667m2折干率

一級1364.02±157.83a351.95±66.53a0.26±0.02a

二級1184.15±160.78b302.88±81.83b0.26±0.07a

三級1056.08±197.94c242.45±72.87c0.24±0.12a

四級903.34±150.17d205.96±34.24d0.23+0.00a

3.2.2各等級種苗的產量

統計產生的不同等級麥冬種苗數量,結果見表5。顯著性差異分析結果顯示,

種苗的總數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一級種苗(525株)〉二級種苗(455

株)>三級種苗(367株)>四級種苗(244株)。即麥冬種苗等級越高,產種

苗數量越多,其中一、二級麥冬種苗數量越多。

表5不同等級麥冬種苗產量(i土s,n=3)

一級種苗

處理二級種苗(株)三級種苗(株)四級種苗(株)總數(株)

(株)

一級123.67±42.03b255.33±27.61a129.00±36.06a17.33±5.69a525.33±30.01a

二級189.00±75.90a198.67+29.19b52.67±10.26bbc15.00±3.46ab455.33±42.85b

三級110.67±19.86c181.67±14.29b65.00±20.07bc10.00±1.00b367.33±25.01c

四級55.00±2.830d113.00±0.00c61.50±7.78c14.50±0.71ab244.00+11.3Id

綜上所述,麥冬種苗等級越高,各等級種苗總數產量越高,一、二級麥冬種

19

苗產量越高。去除良種繁育地中的混雜植株、變異植株、及生長不良植株和遭受

病蟲害植株,選取葉色深綠,生長健壯,塊根多而飽滿、無病蟲害的一級、二級

麥冬種苗作為繁育材料,一、二、三級麥冬種苗用于大田生產。

(-)麥冬種植密度研究

長期以來,三臺農戶種植麥冬密度差異較大,每667m2從6萬株到11萬株都有

實施,但目前尚無專門研究麥冬種植密度的相關報道。麥冬屬于耐密植物,在禁

用多效唾的種植的背景下,是否可以通過改變種植密度來提升麥冬產量,值得深

入研究。為此,在松婭鎮標準試驗田(麥冬傳統主產區)進行了麥冬密度研究試

驗,現報告如下。

1試驗材料

1.1供試品種

川麥冬1號。

1.2試驗地點

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內標準化試驗田。該地塊灌水條件良好,土壤肥力均

勻,土質沙壤,前茬是油菜(未等油菜籽收獲,1月下旬油菜抽基前田塊翻耕,

油菜植株作為綠肥)。

2試驗設計

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共設5個密度處理(A:40000株/667m2、B:70000

株/667H?、C:100000株/667n?、D:130000^/667m\D:160000株/667n?),

共15個小區(圖2),小區面積8m2(2mx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