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學(新泰中學校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1頁
山東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學(新泰中學校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2頁
山東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學(新泰中學校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3頁
山東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學(新泰中學校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4頁
山東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學(新泰中學校區)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泰中學2024級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1.西周金文中的“伯”作為稱謂,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作為貴族男子的排行,與仲、叔、季經常作為同一家族內部兄弟之間的稱呼;二是作為諸侯或采邑主的爵稱。下圖是伯由“排行”到“爵稱”的大致軌跡。這一過程體現了(

)伯(排行)→伯(獲得官職)→伯(爵稱)A.軍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據 B.政治具有鮮明的等級色彩C.西周家國一體的政治特色 D.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為主2.據圖可知,分封制(

)A.利用宗族紐帶與族群籠絡 B.確保了周朝統治長治久安C.兼顧政府威權與行政效能 D.推動了中國疆域開始形成3.《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族群、文化、國家政權,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這表明在春秋戰國時期(

)A.華夏民族開始形成 B.華夏族群成為禮儀之邦C.階級關系發生變動 D.華夏認同觀念形成4.《詩經·北山》中有這樣的記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大田》中有這樣的記載:“有渰(yǎn:云興起的樣子)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據此可知,出現上述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諸侯王的鼓勵和重視 B.土地私有制的確立與發展C.鐵犁牛耕出現和使用 D.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5.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從字形結構的區別可知,郡縣制的建立(

)封郡釋義釋義植樹為幟劃定疆域駐軍守土為君主管理地方A.加強了君主專制 B.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C.實現了國家統一 D.借鑒了西周地方管理6.秦始皇設御史大夫,由左右親信出任,負責起草誥命文書,皇帝制書、詔書下達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轉。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會直接交給御史大夫辦理。由此可見,秦始皇設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A.牽制丞相,加強君權 B.輔佐丞相,處理軍政事務C.掌控軍權,統領全國 D.控制郡縣,加強中央集權7.漢代初期,以關中為主的直轄郡縣由中央派遣的郡守,縣令用漢朝的法律進行管理,而關東那些諸侯王國在政治、經濟、司法、軍事上都有一定的自主權,諸侯王們在自己的封國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從俗而治”。這說明當時(

)A.實行郡縣制是歷史的必然 B.推行分封制穩定社會秩序C.地方割據威脅了中央集權 D.郡國并行制適應統治需要8.漢初,非功臣列侯及其后代不能任相。漢武帝改變傳統,任命平民出身的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公孫弘對武帝唯唯諾諾,“不肯面折廷爭”。由此可知,當時(

)A.在選官中引入競爭機制 B.相權受到中朝的限制C.士族的政治影響力衰退 D.專制集權進一步強化9.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年老就可退休,殷以70歲為上限,退休的官員可享受一半俸祿,但是大多官員沒有按時退休,退休制度執行非常不力。這主要是因為(

)A.南方開發初見成效 B.士族門閥制度興盛C.民族往來日益活躍 D.政府財政收入減少10.下表為史籍所載東漢至南朝時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區戶口數和人口數。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時間戶口數(萬)人口數(萬)東漢永和五年(140)64.98281.32西晉太康初年(280-289)14.2385.39南朝宋昇明三年(479)4.1933.48A.政局相對穩定 B.經濟重心持續南移C.官府組織移民 D.豪強大族勢力膨脹11.開元以來,逐漸出現邊將久任,十余年不換將領的現象。后來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以數州為一鎮,節度使即兼統此數州,而州刺史盡屬之。這一狀況的出現(

)A.提高了武將的忠誠度 B.緩解了統治危機C.有利于邊疆地區穩定 D.削弱了中央集權12.陳寅恪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邀能別創空前之世局”。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游牧文明重建了中原文明 B.胡漢民族融合促成了大唐氣象C.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定型 D.外來文化沖擊了儒學正統地位13.唐宋科舉考試中,在禮部貢院南門標示出需要回避的親族名單,名單上記錄的士子不再與一般士子一同參與由禮部舉行的科舉考試,而是參加由吏部考功員外郎單獨為其主持的考試,稱為“別頭試”。這(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權 B.提高了參加科考的門檻C.確立了科舉考試的權威 D.凸顯了人才選拔的公正14.唐初三省長官尚書仆射為二品,后皇帝逐漸使用一些資歷較輕的官員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唐太宗時,蕭瑀、李勣并“同中書門下三品”;高宗以后,宰相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否則即使擔任中書令也不能稱為宰相。這樣的做法(

)A.提高了三省長官的權威 B.擴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圍C.提升了中朝制度的效率 D.加劇了相權皇權間矛盾15.唐朝中后期推行兩稅法:所有民戶在現居地登記,根據資產情況定戶等,按戶等高低交納賦稅,“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這一政策(

)A.增加了稅目,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B.導致了唐代藩鎮割據局面形成C.放松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D.鞏固了封建國家的土地所有制16.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有許多講述佛經故事宣揚教義的經變畫。北魏早期經變畫中有大量為了施舍而割頭、挖眼的內容,隋唐時期則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這種變化反映了佛教(

)A.附會融入中國社會 B.深刻影響儒家思想C.推動孝道文化發展 D.推崇消極避世教義17.宋太祖趙匡胤興起于五代藩鎮割據之后,對驕兵悍將給專制統治造成的巨大危害有著直接的感受,因此其在奪取政權后,針對將、兵中的不利于專制主義的各種因素采取措施,如“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纖細靡遺,至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材料意在說明,宋太祖(

)A.注重規范文武官員管理 B.削弱割據勢力效果不佳C.被迫實行崇文抑武方針 D.吸取教訓制定防范之策18.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推行募役法與保甲法。百姓依照“募役法”免服差役而繳納免役錢;保甲法下的農民成為保丁,但因其受到的訓練不專業,在實際戰爭時僅能負責搬運糧草,依舊要服役。據此可知,王安石變法的這些措施(

)A.強化了對社會的管控 B.并未減輕百姓的負擔C.保證了農業生產時間 D.意在改善軍隊的待遇19.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川行省在滇東北等地區“大處為州,小處為縣,并立總管府,聽順元路宣慰司節制”;賦役稅收“比之內地”。這些做法(

)A.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加速 B.拓寬了元朝政府的統轄范圍C.推進了邊疆內地治理一體化 D.緩解了民族矛盾與壓迫問題20.遼朝尊孔崇儒,自居中華正統,將當時的南北政權并立局面比作南北朝,自稱“北朝大遼國”。金滅遼,遼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走,在西域復建遼政權,“尊號曰天佑皇帝,改元延慶”。這些做法(

)A.體現了華夏認同意識的增強 B.發展了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C.表明民族政權間的差異消弭 D.彰顯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21.在宋代,焚香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大概與今日家庭里終日飄揚的輕音樂相差無幾。宋人不論是讀書、閑居,還是烹茶、雅集、宴客之時,都會燃一爐香,讓香氣氤氳滿室。眾多宋朝的士大夫熱衷于親手調香,我們所熟知的黃庭堅、陸游皆是此中高手。這反映出宋代(

)A.禮佛思想的盛行 B.社會追求奢靡腐化C.商業化氣息濃厚 D.人們注重生活情調22.下表所示是二程與朱熹對天理和人性關系認識的言論。他們的言論(

)二程“人之所以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則與禽獸何異矣”“萬物皆只是一天理”朱熹“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為性,同得天地之氣以為形”,人、物之不同者在于“獨人于其間得形氣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A.論證了格物致知的修養方式 B.闡明了以人性為學說核心C.反映了程朱理學的內在矛盾 D.強調了倫理道德的重要性23.如圖中的變化表明(

)A.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B.南方經濟發展超過北方C.北方經濟持續衰退 D.南方人口總數超過北方24.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武生李琎上疏,請搜括江南富戶以資國用,閣臣錢士升分到此票,票擬意見為“下刑部提問”。崇禎帝否定了票擬意見,命“改票”。錢士升與首輔溫體仁商議再次擬票,改擬為“姑不究”。材料反映了(

)A.內閣決策權的合法化 B.國家權力結構混亂無序C.內閣逐漸喪失票擬權 D.中樞決策缺乏理性調節25.下表為洪武年間卻(禁)貢情況。這反映出明初(

)時間卻(禁)貢國原因洪武五年(1372)安南安南陳叔明弒其主日熞自立,遣使人貢,卻之洪武七年(1374)日本其國王良懷遣僧朝貢。以無表文卻之。其臣亦遣僧貢馬及茶布刀扇等物。以其私貢卻之洪武十四年(1381)安南以安南寇思明,不納洪武二十四年(1391)占城以占城有篡逆事,卻之洪武二十六年(1393)安南以安南擅廢立,絕其朝貢洪武二十七年(1394)安南同上注:根據《明實錄》《東西洋考》《海澄縣志》相關資料整理而成。A.強化海禁斷絕貿易往來 B.對外交往追求政治影響C.統治疆域的進一步擴大 D.商品交易遵循嚴格程序26.軍機處是一個顧問應對的智囊機構,負責起草諭旨,管理機密檔案。它最顯著的特點是“承旨”,其使命是承認和服從這種權力。據此可知,軍機處的設立(

)A.強化了皇權專制體制 B.完善了中央集權統治C.未影響中央機構職權 D.避免了皇帝任意妄為27.1752年,乾隆皇帝下令編撰《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為抗清遇難的明朝官員平反并進行表彰;隨后又下令編纂《貳臣傳》,將重要的降清官員洪承疇、祖大壽等納入其中,并詔曰:“此實乃朕大中至正之心,為萬世臣子植綱常!”乾隆皇帝這些舉措(

)A.旨在鞏固清朝封建專制統治 B.消除了滿漢間的民族矛盾C.反映出儒家倫理已深入人心 D.根源于主流價值觀的轉變28.明代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組織手工作坊,“居工以織”。據其《織工對》所記,織工們以日之所入養家糊口,各坊主高價競相雇請技藝出眾者,“倍其值不吝也”。這說明當時(

)A.新的經營方式已經出現 B.雇傭關系在紡織業逐漸普及C.杭州成為全國紡織中心 D.家庭副業成為織工收入來源29.如圖所示為明清時期江浙部分地區的市鎮數量變化情況(單位:個)據表可以推知,明清時期江浙地區()A.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B.發展成為全國經濟中心C.重農抑商有所松弛 D.區域經濟發展失衡30.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中,顧炎武區分“天下”與“國家”,掙脫了君本位的桎梏;王夫之提出了“物質不滅”論、駁斥退化史觀;黃宗羲則用《明夷待訪錄》,提出秦漢以下的君主專制為天下之大害。這些新的思想主張產生主要源于(

)A.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強化 B.中國傳統文化的承古萌新C.西學東漸產生的積極效應 D.新經濟因素對思想的影響第II卷(非選擇題)二、材料分析題(共3題,共55分)31.左圖右史,是學習歷史的不二法門。多維審視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唐至清),從中汲取古人治理邊疆的政治智慧。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22分)材料一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今錄招降開置之目,以見其盛。——摘引自《新唐書·地理志》(卷四十三下)——摘引自《新唐書·地理志》(卷四十三下)材料二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摘引自(明)宋濂等《元史·地理志》(卷五十八)——摘引自(明)宋濂等《元史·地理志》(卷五十八)材料三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摘引自康熙《清世祖實錄》——摘引自康熙《清世祖實錄》(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列舉唐代管理邊疆民族地區的措施,并說明其特征。(8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管理A地的行政機構,簡述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意義。(8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康熙認為安定邊疆的關鍵因素。綜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國古代國家治理邊疆蘊含的政治智慧。(6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開元年間(713—741年),北方經濟發展到達唐代的頂峰,而南方的經濟也出現了崛起勢頭。至天寶年間(742—756年),江南人口增長率高于同期的北方,農業發展需要的人口數初步具備。當時江南興修的水利工程數量并不少于同時期的北方,尤其是幾條海塘的修筑,使海塘內的土地免遭成潮的侵蝕,大量的土地被開墾,并被用來種植莊稼。江南的農業生產達到較高水準,糧食被大量運往北方。明州及十個新縣的設置,江南的開發從內陸走向沿海,開發的大體格局在唐玄宗時已經定型。江南部分州縣修筑城墻,城區范圍不斷擴大,人口也不斷增加。江南的絲綢和金屬鑄造等行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摘編自張劍光《開元盛世時期江南經濟的發展水平》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江南經濟出現了不少新變化。以蘇、松地區為例,農家的經濟收益越來越仰賴于不供自己消費的棉花及其紡織品。“邑之民業,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際、養生、送死之費,胥從此出”。嘉、湖地區和蘇州南部在蠶桑業、絲織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其產量、品種增加,而且產地日趨擴大。棉作、蠶桑逐漸有了壓倒稻作的傾向,使得棉花、蠶桑的豐歉,成為不少農家生計的決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蠶桑受市場的制約與日俱增,市鎮上即有商人經紀此事。他們并無牙帖牙稅負擔,確可操縱市價,早晚迥別。棉戶、蠶戶消費的糧食中部分是從市鎮購得的。當地市鎮商人從兩湖、四川等地購買糧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