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解析版)_第1頁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解析版)_第2頁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解析版)_第3頁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解析版)_第4頁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地理試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質量監測地理試卷(考試時間:下午4:15—5:45)說明:本試卷為閉卷筆答,答題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名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字母標號填入下表相應位置)當地時間2022年11月20日19時,第22屆世界杯足球賽將于卡塔爾(25°26′N,51°46′E)內揭幕,近一個月的賽程將為球迷們帶來一場足球盛宴。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太原的小明觀看世界杯揭幕直播的時間為()A.20日11時 B.20日14時 C.21日0時 D.21日6時2.卡塔爾世界杯比賽期間()A.天安門廣場日出漸早 B.倫敦正午物體影子漸長C.悉尼的晝長不斷縮短 D.地球公轉速度逐漸減慢【答案】1.C2.B【解析】【1題詳解】結合材料可知,卡塔爾51°46′E位于東三區,我國太原使用的時間為東八區區時,且位于卡塔爾東側,故比卡塔爾的時間早5個小時,即小明觀看揭幕直播的時間為19+5=24點,即21日0點,C正確,ABD錯誤。故選C。【2題詳解】結合材料可知,世界杯比賽時間約為11月20日~12月19日期間,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并逐漸向南回歸線移動。結合所學可知,此段時間內,北半球晝長逐漸變短,故北京的日出時間漸晚,A錯誤;結合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H=90°-當地與直射點之間的緯度差,倫敦位于北半球,故可知在比賽期間倫敦的正午太陽高度逐漸變小,其正午影長逐漸變長,B正確;在此期間,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南半球的晝長不斷變長,悉尼位于南半球,故晝長變長,C錯誤;結合所學可知,地球公轉7月初位于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1月初位于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在比賽期間,地球公轉靠近近日點,故公轉速度逐漸加快,D錯誤。故選B。【點睛】晝夜長短及其變化規律:1.太陽直射點位于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2.太陽直射點往哪個方向移動,哪個半球晝變長夜變短。在山西磧口地質公園的黃土沖溝中,分布有高低錯落的“蓋帽土林”,即頭頂著砂巖的棕紅色黃土柱(下圖)。研究表明,“蓋帽土林”頂部砂巖與其周邊山體高處裸露的砂巖性質相同,砂巖形成年代早于黃土。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圖中黃土柱頂部的砂巖屬于()A.沉積巖 B.侵入巖 C.噴出巖 D.變質巖4.“蓋帽土林”的形成過程依次是()①砂巖形成②流水侵蝕③砂巖崩塌④黃土形成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 D.①④③②5.隨時間的推移,“蓋帽土林”中的黃土柱最終會()A.變矮 B.變粗 C.變細 D.坍塌【答案】3.A4.D5.D【解析】【3題詳解】結合所學巖石的形成和分類相關知識可知,砂巖屬于沉積巖,A正確,BCD錯誤。故選A。【4題詳解】結合材料“砂巖形成年代早于黃土”可知,砂巖先形成,黃土后形成,故過程應為先①后④;由材料“研究表明,‘蓋帽土林’頂部砂巖與其周邊山體高處裸露的砂巖性質相同”可知,先是山體高處的基巖被侵蝕、搬運或崩塌掉落至低處,經堆積作用壓實、保護下部黃土,即過程③;未經保護的黃土則不斷被流水侵蝕、切割,最終該地形成蓋帽土林景觀,即過程②,綜上,“蓋帽土林”的形成過程依次為①④③②,D正確,ABC錯誤。故選D。【5題詳解】題目強調的是黃土柱的“最終”情況,結合上題分析可知,黃土柱在形成后仍然會不斷接受外力的侵蝕作用,故黃土柱會不斷變細,最終會坍塌,D正確,C錯誤;黃土上方覆蓋著砂巖,由于砂巖的保護,黃土柱一般不會變矮,但也無法變粗,AB錯誤。故選D。【點睛】巖石根據其形成原因、構造和化學成分進行分類時,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這三類是最基本的巖石,并且這三類巖石可以在各種成巖的作用下相互轉換,從而可以形成底殼物質循環。巖漿巖又可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火山巖)。主要包括花崗巖、閃長巖、輝長巖、輝綠巖、玄武巖等;沉積巖主要包括砂巖、礫巖、頁巖、石灰巖;變質巖主要包括石英巖、大理巖、板巖、片麻巖等。下圖示意阿留中海溝地理位置。讀圖,完成下面小題。6.阿留申海溝的成因是()A.太平洋板塊俯沖 B.美洲板塊俯沖 C.太平洋板塊張裂 D.歐亞板塊張裂7.與海溝相伴的地形有()A.海嶺、裂谷 B.裂谷、盆地 C.山脈、島弧 D.高原、丘陵【答案】6.A7.C【解析】6題詳解】據圖可知,圖中北部為美洲板塊,南部為太平洋板塊,阿留申海溝位于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受碰撞擠壓,太平洋板塊位置較低,俯沖插入美洲板塊底部,太平洋板塊一側擠壓下沉,形成海溝,故A正確;美洲板塊一側受抬升形成島弧或海岸山脈,B錯誤;太平洋板塊張裂在海底形成海嶺,C錯誤;海溝區域不臨歐亞板塊,且歐亞板塊屬大陸板塊,張裂應形成裂谷,D錯誤。所以選A。【7題詳解】據所學可知,生長邊界受張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嶺,在陸地上張裂形成裂谷,二者不與海溝相伴,AB錯誤;據上題分析可知,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在消亡邊界擠壓碰撞,大洋板塊一側下沉形成海溝,大陸板塊一側受抬升,形成島弧或海岸山脈,島弧或海岸山脈與海溝相伴,C正確;板塊運動一般不會形成丘陵地貌,D錯誤。所以選C。【點睛】在地質學上,海溝的產生被認為是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互作用的結果。密度較大的海洋板塊以30度上下的角度插到大陸板塊的下面,兩個板塊相互摩擦,形成長長的"V"字型凹陷地帶。下圖中甲地位于金沙江谷地,其緩坡上發育著一定厚度的黃土狀物質。研究認為該地黃土狀物質主要來源于附近湖泊沉積物。冬春季節,谷風常常裹挾著塵土從谷底吹向谷坡。白鶴灘水電站蓄水后,甲地白天風速變大,黃土狀物質沉積速度增大。據此完成下面小題。8.造成黃土狀物質在甲地緩坡發育的主要外力是()A.流水沉積 B.風力沉積 C.冰川堆積 D.重力崩塌9.確定該地黃土狀物質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積物的主要依據是()A.空間位置 B.物質組成 C.粒徑大小 D.堆積年代10.白鶴灘水電站蓄水后,甲地白天風速變大的原因可能是()A.山風與湖風疊加 B.谷風與陸風疊加 C.山風與陸風疊加 D.谷風與湖風疊加【答案】8.B9.B10.D【解析】【8題詳解】從材料信息可知,“谷風常常裹挾著塵土從谷底吹向谷坡”,造成黃土狀物質在甲地緩坡發育的主要外力是風力沉積,B正確;流水沉積多形成江心洲、沖積平原等地貌,A錯誤;冰川堆積作用常形成冰磧丘陵、側磧堤、終磧堤等地貌,C錯誤;重力崩塌常形成滑坡、倒石堆、巖屑錐等地貌,D錯誤。故選B。【9題詳解】黃土狀物質與湖泊沉積物的物質組成具有相似性,可以推斷黃土狀物質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積物,B正確;雖然黃土狀物質與湖泊沉積物物質分布位置靠近,但不能確定黃土狀物質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積物,A錯誤;黃土狀物質粒徑小于湖泊沉積物,堆積年代略晚于湖泊沉積物,不能推測出黃土狀物質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積物,CD錯誤。故選B。【10題詳解】白天山坡受熱相對較熱,山坡處為上升氣流,山谷處相對較冷,山谷處為下沉氣流,水平氣流從山谷吹向山坡,為谷風;白鶴灘水電站蓄水后,近地面氣流下沉形成高壓,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即由湖泊吹向陸地,為湖風,谷風和湖風疊加,使風力增大,D正確,ABC錯誤。故選D。【點睛】山谷風的影響與應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間冷的山風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內形成逆溫層,大氣穩定,易造成大氣污染。所以,山谷地區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業。山谷地區夜晚氣流上升多夜雨。下圖示意50°N以北地區1979~2016年超強氣旋總頻數空間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1.與甲區域超強氣旋生成相關的因素有()①副極地低氣壓帶②副熱帶高氣壓帶③極地東風帶④盛行西風帶⑤東北信風帶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12.與乙區域比,甲區域超強氣旋頻次多的原因是()A.寒流影響廣 B.離岸流規模大 C.暖流勢力強 D.上升流范圍大【答案】11.A12.C【解析】【11題詳解】結合圖中超強氣旋總頻率空間分布圖可知,在北大西洋中超強氣旋頻率最高的位置出現在50°N~70°N之間。副極地低氣壓帶位于60°N到北極圈附近,與超強氣旋頻率最高的位置接近,①正確;副熱帶高氣壓帶位于回歸線與30°緯線附近,并不在超強氣旋頻率最高的位置附近,②錯誤;極地東風帶與盛行西風帶分別位于副極地低氣壓帶兩側,與超強氣旋頻率最高的位置較為接近,③④正確;東北信風帶位于北半球低緯度地區,與超強氣旋高發地距離較遠,故對其影響小,⑤錯誤。①③④正確,故選A。【12題詳解】甲區域與乙區域均位于北半球中高緯地區,與乙地相比,甲地區位于大西洋,受到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乙區域位于中高緯太平洋區域,附近有阿拉斯加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但其勢力沒有北大西洋暖流強大,故A錯誤,C正確;北大西洋暖流是在盛行西風影響下形成的風海流,既不是離岸流,也不是上升流,故離岸流和上升流不是導致甲地比乙地超強氣旋頻次多的原因,離岸流和上升流形多成于盛行離岸風的海域,BD錯誤。故選C。【點睛】北大西洋暖流是大西洋北部勢力最強的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系墨西哥灣暖流的延續。墨西哥灣暖流是世界大洋中最強大的暖流,原因是南赤道暖流北支與北赤道暖流匯合,組成強勁的灣流,又因暖流繞經炎熱的墨西哥灣后而流出,因此規模很大,水溫很高。某年10月22~23日,一場特大沙塵暴襲擊了澳大利亞部分地區。下圖示意10月23日4時澳大利亞的海平面氣壓分布狀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3.圖示時刻,甲、乙、丙、丁四地中風力最小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14.圖示時刻,甲地的風向為()A.西南風 B.東南風 C.西北風 D.東北風15.圖示時刻,正遭受沙塵暴襲擊的地區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3.B14.A15.C【解析】【13題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動力,氣壓梯度力越大,風速越大。在等壓線圖在,等壓線越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越大,風力越大;等壓線越稀疏,水平氣壓梯度力大越小,風力越小;圖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等壓線最稀疏的是乙地,風力最小,B正確,ABC錯誤。故選B。【14題詳解】甲地西側是高壓,東側是低壓,按照風的形成過程可知:首先畫出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的氣壓梯度力,再加上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即可得到當地風向。該地位于南半球,故水平運動中的氣流應在氣壓梯度力的基礎上向左偏轉,最后甲地的風向應該是西南風,A對,BCD錯誤。故選A。【15題詳解】從圖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氣壓控制,乙地位于高壓中心附近,等壓線較為稀疏,風力較小,發生沙塵暴的概率小,排除AB;丁地距離沙漠較遠,且丁地西側有高大山脈大分水嶺阻擋,很難發生沙塵天氣,排除D;丙地等壓線較為密集,風力較大,同時丙地西部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時丙地為偏西風,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區的沙塵帶至此處,最有可能正在發生沙塵暴,C正確。故選C。【點睛】在等壓線圖中,等壓線疏密反映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小,影響風力大小。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風大。在圖中去判斷風向時,先找出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但近地面由于受到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影響,實際風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有30-45度夾角,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湖冰凍融交織時,湖面上的薄冰層不斷被風吹碎,又被風和波浪推向湖岸。碎冰層層堆疊,放眼望去,像是閃閃發光的鱗片。下圖為新疆西北部賽里木湖冰鱗景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6.觀賞賽里木湖冰鱗景觀的最佳時間為()A.初春 B.盛夏 C.早秋 D.隆冬17.冰鱗最可能出現在賽里木湖的()A.西北岸 B.東南岸 C.東北岸 D.西南岸【答案】16.A17.B【解析】【16題詳解】由材料可知,該景觀是發生在湖冰凍融交織時,故而應在冬末初春湖冰開始融化之時或秋末冬初湖水開始結冰之時,A正確,盛夏、早秋還未結冰,BC錯誤。隆冬湖冰還沒開始融化,D錯誤。故選A。【17題詳解】由材料及上一小問可知,該景觀出現在賽里木湖冬半年,賽里木湖冬半年冬季風為西北風,故在西北風的作用下,薄冰層向東南方向移動,冰鱗最可能出現在賽里木湖的東南岸,B正確,ACD錯誤。故選B。【點睛】賽里木湖冰鱗現象一般出現在兩個時期:一是秋末冬初冰面剛結冰時,二是4月中旬冰面解凍融化時。這時候賽里木湖受天氣影響,晝夜溫差較大且處于多風天氣,夜間湖水快速結冰,風力帶動下,湖水的力量非常大,整個湖面波濤起伏,形成冰鱗的景象。某河發源于內陸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節性融雪和大氣降水補給。7月后主要受降水補給,且降水多為暴雨。該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內變化大,但河面寬度變化不明顯。下圖示意該河段典型河流斷面不同時間的水體形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8.圖示日期中,該河段流量最大的是()A.4月19日 B.5月21日 C.6月3日 D.8月15日19.該河段河流發育在()A.河漫灘平原 B.濱海平原 C.高原濕地 D.高山峽谷20.7月后,該河段()A.地殼大幅下沉 B.泥沙含量增大 C.河水下蝕嚴重 D.河水側蝕嚴重【答案】18.C19.D20.B【解析】【18題詳解】讀圖可知,6月3日的河流斷面與其他日期相比,水位最高,河床最深,故此日期河段流量最大,C正確,ABD排除。故選C。【19題詳解】結合材料“某河發源于內陸高山”以及河床形態可知,該河段河流以下蝕為主,河谷非常狹窄,應該發育在高山峽谷地區,這些地區地勢落差大,通常屬于河流上游,河流以下蝕作用為主,D正確;河漫灘平原、濱海平原和高原濕地地區的河流,河流多以側蝕和沉積作用為主,河床一般呈寬而淺的形態,與圖片形態不符,ABC排除,故選D。【20題詳解】結合上題分析可知,該河段發育于高山峽谷地區,地殼一般處于抬升狀態,導致河流下切,AD錯誤;結合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補給,且降水多為暴雨”可知,7月后河流多受暴雨的影響,暴雨的一般特點為降水量大、強度大,但時間較短,暴雨來臨時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都會加快,導致河流的含沙量大增,B正確;但暴雨時間較短,短時間內難以對河床造成明顯的下蝕,且暴雨造成的洪水退水快,退水時會河水中的泥沙會迅速沉積,導致河床淤積抬高,如圖中8月15日所示情況,C錯誤。故選B。【點睛】河流水位高低、徑流量大小及其季節變化的原因:主要取決于河流補給類型(降水補給、永久性冰川融水補給和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例如,季風氣候區的河流均為夏汛,汛期長短取決于雨季長短,但是由于夏季風勢力不穩定,降水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河流水位和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均較大;我國西北地區由于冰川、積雪在夏季才能融化,夏季流量大,冬季沒有補給而斷流;我國東北地區的河流在春季由于氣溫回升導致冬季積雪融化,形成春汛。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0分)21.下圖為某日某時刻太陽光照圖,陰影部分為黑夜。讀圖,完成下列要求。(1)該日為北半球的____(節氣),太陽直射____(緯度)。(2)在下圖中繪制此刻全球晝夜分布狀況(用陰影表示黑夜)。(3)簡述該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及此后半年內太原市晝夜長短的變化年規律。【答案】(1)①.夏至日②.23.5。N(2)(3)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太原市晝長夜短,且晝漸短,夜漸長。【解析】【分析】本題主要通過圖像來考查地球運動,涉及光照圖的判讀,晝夜長短等知識,旨在考查信息獲取能力和應用能力,體現了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的核心素養。【小問1詳解】從圖中可以看出,地球自轉方形為逆時針,且太陽直射的經度為90。E,晨昏線與北極圈相切,此時為北半球夏至日;太陽直射23.5。N。【小問2詳解】根據圖像可以判斷此時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現象,晨昏線與極圈相切,且晝半球的中線為90。E。【小問3詳解】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過后的三個月里,太陽直射點向赤道移動,太原此時晝長夜短,且晝漸短,夜漸長。22.閱讀圖表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圖示意世界某區域洋流分布,下表是該區域甲、乙兩城市夏季氣溫和降水的統計資料。月份678甲氣溫/℃20.12222.9降水量/mm21.05.16.0乙氣溫/℃14.416.516.1降水量/mm57.045.056.0(1)比較甲、乙兩城市夏季降水量的差異,并分析原因。(2)說明夏季甲城市氣溫高于乙城市的原因。【答案】(1)差異:甲少于乙。

原因:夏季甲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氣流下沉,降水量少;乙受西風帶影響,且沿岸(北大西洋)暖流增溫增濕,降水量多。(2)甲城市緯度低,太陽輻射較強;夏季降水量少,晴天多,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氣溫較高。【解析】【分析】本題以歐洲大西洋沿岸兩個城市氣候資料為背景,考查了影響氣溫和降水的因素的相關知識,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難度一般。【小問1詳解】結合表格數據可以看出,夏季時甲地降水要少于乙地。讀圖可知,甲乙都位于歐洲,但位置略有不同,甲地處于30°N~40°N之間地中海沿岸,乙地處于40°N以北,其降水差異應該是由于大氣環流和洋流導致的。結合所學可知,地中海沿岸地區夏季受北移的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導致甲地降水少;乙地緯度偏高,終年受來自海洋的盛行西風控制,且沿岸地區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經,增溫增濕,導致乙地降水多。【小問2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有緯度和天氣狀況等因素。結合上題分析可知,甲地與乙地相比,甲地緯度偏低,故夏季時甲地太陽高度較大,太陽輻射強,溫度高;且夏季時甲地由于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導致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氣溫高。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明顯高于往年同期,且高溫持續時間長。10月上旬,我國北方地區接連遭遇冷空氣襲擊,國慶長假期間多地“一秒入深秋”。10月8日,強冷空氣再次南下,太原等地人們甚至感覺到“一秒入冬”。(1)說出國慶期間造成多地“一秒入深秋”的天氣系統及其帶來的天氣。(2)從季風環流和氣溫變化角度,解釋太原市“一秒入冬”現象產生的原因。【答案】(1)天氣系統:冷鋒。天氣:陰雨、大風、降溫。(2)進入10月,亞歐大陸內部降溫快,冷空氣快速南下;太原距冬季風源地較近,受干冷的西北風影響大;夏季氣溫持續偏高;國慶期間冷空氣南下,氣溫驟降;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增多。【解析】【分析】本題以太原地區的天氣變化為背景,考查了天氣系統和影響氣溫的因素的相關知識,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難度一般。【小問1詳解】結合材料可知,國慶期間的“一秒入深秋”指的是短時間內快速降溫,遭遇冷空氣襲擊的情況,結合所學可知,造成該現象的天氣系統應該是冷鋒。冷鋒是冷氣團勢力較強的鋒,故冷鋒過境時,一般會出現陰天、下雨、刮風、降溫等天氣現象。【小問2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我國處于季風氣候區,冬季時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陸地降溫快,亞歐大陸形成強大的冷高壓,導致冷空氣從蒙古西伯利亞地區快速南下,且勢力強勁;我國太原地處華北地區,距離冬季風的源地近,受到冬季風的影響強烈,再加上材料提到“2022年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明顯高于往年同期,且高溫持續時間長”可知,在國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溫度仍較高,故國慶期間冷空氣南下時,導致太原市降溫特別明顯;材料還要求從氣溫變化的角度進行考慮,結合所學可知,目前處于全球氣候變暖時期,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極端天氣增加,也是導致太原地區“一秒入深秋”的原因之一。24.下圖示意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的海氣相互作用。讀圖,完成下列要求。(1)指出洋流①的性質。(2)在圖中補繪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氣環流箭頭,以表示此時大氣環流方向。(3)若太平洋東部赤道附近異常增溫,溫暖海水會沿大洋東岸向南流。推測圖示大氣環流強弱及赤道附近大洋兩岸降水量的變化,并說明原因。【答案】(1)寒流(2)箭頭指向呈順時針方向

(3)大氣環流會減弱(或大氣環流變得不穩定),因為其下墊面(洋面)東西部的熱力差異減小(或產生變化);大洋西岸降水量會明顯減少,因為這里的上升氣流減弱,對流雨隨之減少;大洋東岸降水量會明顯增多,因為沿岸暖洋流的加濕作用以及這里的下沉氣流減弱。【解析】【分析】本題以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的海氣相互作用圖為材料;涉及洋流的性質、大氣環流方向、洋流的影響的等知識;考查學生對洋流知識的分析運用能力。【小問1詳解】大洋東側冷水分布多,溫度低,洋流①從為上升補償流,下層海水水溫低,上層海水水溫高,海洋上從水溫低流向水溫高的地方的洋流,為寒流。【小問2詳解】仔細讀圖,圖中海域西側的暖水多,說明溫度高,大氣以上升氣流為主;而東側冷水分布多,說明溫度低,垂直大氣以下沉運動為主,從而該大氣環流圈為順時針方向的。【小問3詳解】在大洋東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異常增溫,溫暖海水沿大洋東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說明東岸的溫度升高,上升氣流會增加,同時還有暖洋流的加濕作用,降水量會明顯增多。而西岸相對上升氣流減弱,對流雨隨之減少,所以大洋西岸降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