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生產礦山生態修復效果評價規范_第1頁
露天生產礦山生態修復效果評價規范_第2頁
露天生產礦山生態修復效果評價規范_第3頁
露天生產礦山生態修復效果評價規范_第4頁
露天生產礦山生態修復效果評價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13Evaluationstandard2024-XX-XX發布2024-XX-XX實施DB13/TXXXX—XXXX前言 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3.1礦山生態修復 3.2參照生態系統 3.3參照值 3.4監測值 3.6效果評價 4總則 4.1評價目的 4.2評價范圍 4.3評價原則 4.4評價流程 5評價指標體系 5.1指標結構 5.2指標體系 6數據采集 6.1一般規定 6.2數據采集方法 7評價方法 7.1權重確定 7.2分值計算 8評價結果 8.1評價分級標準 98.2評價定級 99報告編制 9 1DB13/TXXXX—XXXX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河北省自然資源廳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河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華北理工大學、防災科技學院、唐山師范學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劉碩、馬百衡、李富平、白雪山、袁運許、田西昭、王昕洲、冀廣、宋建偉、魯明星、武會強、李小光、袁雪濤、夏冬、許永利、侯雙林、趙德剛、張志飛、彭曉迪。DB13/TXXXX—XXXX露天生產礦山生態修復效果評價規范本文件規定了露天生產礦山生態修復效果評價的評價范圍、總則、評價指標、評價方法、評價報告編制等內容。本文件適用于露天生產礦山執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過程中實施各類生態修復工程后的效果評價。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DB13/TXXXX—XXXX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礦山生態修復指依靠自然力量或通過人工措施干預,對因礦產資源開采活動造成的地質環境破壞、土地損毀和植被破壞等礦山生態問題進行修復,使礦山地質環境達到穩定、損毀土地得到復墾利用、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來源:TD/T1070.1-2022中3.1]3.2參照生態系統一個能夠作為生態恢復目標或基準的生態系統。[來源:TD/T1068-2022,3.7,有修改]3.3參照值對參照生態系統進行調查監測獲取的數值或現有標準明確規定的數值。[來源:GB/T43935-2024,3.5,有修改]3.4監測值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中部署各類監測點的監測值和利用遙感影像或無人機航測影像的解譯值。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或現有標準中明確規定的限定值。3.6效果評價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執行過程中,采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對礦山生態修復階段性成果進行客觀評定,提出存在問題改進建議。4總則4.1評價目的露天生產礦山依據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實施各類生態修復工程后,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DB13/TXXXX—XXXX質量、土壤恢復質量、生態系統恢復質量等開展效果評價,針對生態修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改進建議,為露天生產礦山“邊開采、邊治理、邊修復”的全過程監管提供科學依據。4.2評價范圍露天生產礦山已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的區域。4.3評價原則4.3.1系統全面,全程評價。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執行過程中形成的地質環境變化、土壤恢復質量、生態環境修復情況進行全過程實時評價。4.3.2精準高效,客觀科學。評價指標值應精準、易獲取,宜采用各類監測工程的系列監測數據和不同期次遙感影像、無人機航測影像解譯數據,以客觀表征礦山地質環境的動態變化情況。4.3.3定量為主,定性為輔。評價指標的選取應以定量實測為主,主觀判定為輔,評價方法科學合理,能真實反映礦山生態修復的效果。4.4評價流程礦山生態修復效果評價工作主要包括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評價指標數據獲取、生態修復效果評價三個階段,主要流程見下圖1。DB13/TXXXX—XXXX圖1生態修復效果評價流程5評價指標體系5.1指標結構評價指標體系以礦山生態修復效果評價為目標層,以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質量、土壤恢復質量、生態系統恢復質量為準則層,以地質環境安全、水土環境質量、土壤物理性質、土壤肥力、植被恢復和景觀恢復為子準則層,指標層包括10個通用指標與6個備選指標作為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效果評價的基礎指標。5.2指標體系我省各地露天礦山實際差異較大,水土環境質量評價指標為綜合性評價指標,具體監測指標需依據不同礦山類型、資源開發對地質環境影響確定,依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生態修復工程設計方案以及驗收等編制文件確定。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6DB13/TXXXX—XXXX表1生態修復效果評價指標體系123456789注:“*”為綜合性評價指標,具體監測因子依據不同類型礦山選定。6.1一般規定6.1.1收集礦區所在地的氣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土壤類型、動植物種類與分布狀況等資料;礦山監測工程監測資料。6.1.2評價指標監測方法宜采用:①現場觀測及監測;②遙感調查;③室內試驗測定;④其他監測手段。6.1.3對實施復墾修復工程的露天采場、排土場、廢石場等涉及地質環境穩定性、潛在污染控制效果、生態系統恢復效果進行重點分析和評價。6.1.4對受開采影響且實施修復工程治理的水域、水源地、永久基本農田、自然保護地、基本草原的數據進行重點分析評價。6.1.5基于參照值、監測值、目標值,采用單因子比較、趨勢評價、專家評價等方法,對生態修復評價范圍內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質量、土壤恢復質量、生態系統恢復質量開展評價。6.1.6現場布點時,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等指標,當修復目標為森林生態系統時按HJ1167執行,當修復目標為草地生態系統時應按HJ1168執行。DB13/TXXXX—XXXX6.2數據采集方法6.2.1統計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前后露天礦山平臺、邊坡、排土場、廢石場等隱患點位,基于現場調查及監測值,獲得礦區地質災害隱患的個數、規模和面積,計算地質災害隱患治理率,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穩定性評價。監測點布設、監測指標、監測方法和治理效果評價按照DZ/T0287和GB/T43935執行。6.2.2對受開采影響的地表水體、地下水體水質進行評價,監測數據宜引用礦山日常監測數據,若數據缺失需進行補測,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按照GB3838執行;地下水質按照GB/T14848執行,計算監測點位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達標率。6.2.3對受開采影響且實施修復工程治理后的土壤和參照生態系統土壤進行土壤重金屬含量、理化性質監測,根據不同復墾修復地類以及生態修復工程設計文件中土壤污染因子進行檢測,土壤污染監測采樣按照GB/T42489執行;土壤重金屬含量監測按照HJ803執行,土壤重金屬含量評價按照GB36600、GB15618執行。6.2.4對土壤有效土層厚度、容重、礫石含量、土壤pH值4項指標監測方法按照TD/T1049執行,評價標準限值依據不同的復墾地類按照TD/T1036執行。耕地質量等級劃分按照GB/T33469執行。6.2.5土壤肥力指標的有機質監測按NYT1121.6執行,有效氮監測按LY/T1228執行,有效磷、速效鉀按LY/T2445-2015附錄H執行。6.2.6植被成活率、植被多樣性指標,依據生態修復植被類型(林、灌、草等)確定合理樣方,樣方設置按照GB/T15776、HJ1168、HJ1167執行。6.2.7植被覆蓋度指標,按照生態修復評價范圍植被覆蓋的恢復程度進行分級。植被覆蓋度指標獲取宜采用遙感估算法,也可結合人工地面測量及驗證。遙感估算法評價植被覆蓋度,按照TDT1049和GBT43935執行。6.2.8景觀協調性指標為定性指標,通過現場調查,采用專家打分法進行指標評級。7.1權重確定7.1.1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評價指標權重。包括以下步驟: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構造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和一致性檢驗、層次總排序。7.1.1.1標度分級。采用1-5標度法進行分級,見表2。表2標度及相對重要性判斷135若元素i與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是bij,則元素j與元素i的重要性之比是bji=1bij7.1.1.2判斷矩陣。構造目標層Ai的判斷矩陣,然后建立目標層Ai相對于準則層Bi的判斷矩陣(Ai-Bi),接著建立準則層Bi相對于指標層Pi的判斷矩陣(Bi-Pi)。7.1.1.3計算權重向量。經歸一化后的各矩陣數據采用方根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向量wi,即先把各8DB13/TXXXX—XXXX矩陣中的數據按列歸一化,然后將這一列向量相加并除以n后結果即為所求權重,計算公式見式(1)。……(1)式中:wi——特征向量;a——矩陣中的各元素。7.1.1.4計算最大特征根。用特征向量法計算最大特征根λmax,可用近似算法計算公式,見式(2)、……(2)wiSi……(3)式中:S——矩陣中每列元素的和;λmax——矩陣的最大特征根。7.1.1.5一致性檢驗。應對最終的結果進行誤差分析與兼容性分析,當上述各判斷矩陣完全兼容時,則有最大特征值等于矩陣階數;當不兼容時,則有最大特征值大于矩陣階數;則進行一致性檢驗CI(ConsistenceIndex)計算公式見式(4)、(5):……(4)……(5)式中:CR——檢驗系數;CI——一致性檢驗指標;RI——隨機一致性指標。RI值見表3。表3隨機一致性指標RI值n12345678900若CR大于0.1,則未通過一致性檢驗,應重新組織專家對指標體系進行打分,直至CR小于0.1為止,此時權重有效。7.2分值計算計算所有指標最終權重,計算公式見式(6):W=wiwjwk,(i=1,2,…I;j=1,2,…J;k=1,2,…K)……(6)9DB13/TXXXX—XXXX式中:Wi——第i個一級指標的第j個二級指標的第k個三級指標所對應的相對權重(%wi——一級指標權重(%);wj——一級指標對應的二級指標權重(%);wk——二級指標對應的三級指標權重(%)。計算綜合生態修復效果評價指數,公式見式(7IERE=Σi1Wi.Xi×100%……(7)式中:IERE——生態修復效果評價指數;Wi——第i個指標相對權重;Xi——第i個指標歸一化后指數分數;n——指標數量。8.1評價分級標準根據生態修復效果評價指數,對生態修復效果進行分級,見表4。表4生態修復評價分級表0.75<IERE≤1.00優0.50<IERE≤0.75良0.25<IERE≤0.50中0.00<IERE≤0.25差8.2評價定級基于評價計算和分級標準,確定礦山生態修復效果評價等級。評價報告應包括礦山基本情況,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情況,礦山監測工程實施情況,評價范圍、評價對象、評價指標,現場核查及數據采集情況,評價指標值和評價分級的計算,確定修復效果等級,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報告編制大綱參見附錄B。DB13/TXXXX—XXXX附錄A(規范性附錄)評價指標計算方法A.1地質環境恢復質量(1)地質安全隱患治理率×100%……(A-1)式中:η——地質安全隱患治理率,%;n’——治理后隱患個數(或面積個(m2n0——治理前隱患個數(或面積),個(m2)。(2)水土環境質量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水質評價采用單因子污染指數評價,其公式見(A-2)。監測因子依據生態修復工程設計文件中執行標準以及礦山實際確定。……(A-2)式中:Pi——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環境中第i個污染物的單因子污染指數;Ci——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環境中第i個污染物的監測值;Si——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環境中第i個污染物的評價標準值。表A.1地質環境恢復質量各指標評分表按照GB/T43935等標準,結合現場勘查,地質安全隱患治理率100%,得分;否則0分874A.2土壤恢復質量本準則層中設定的指標,均為定量指標,復墾修復土壤質量評價指標按照TD/T1036和CJ/T340進行評價,評分依據見表A.2。DB13/TXXXX—XXXX表A.2土壤恢復質量各指標評分表執行TD/T1036標準,各監測點位達到控制標準,得分;否則0分5執行TD/T1036標準,各監測點位達到控制標準,得分;否則0分1執行TD/T1036標準,各監測點位達到控制標準,得分;否則0分2pH值執行TD/T1036標準,各監測點位達到控制標準,得分;否則0分22221依據TD/T1036及礦山生態修復設計文件,不同復墾地類(耕園林草等)質量控制要求,見下表A.3,各指標為約束性指標。表A.3生態修復土地質量控制標準pH值注:復墾方向為園地、林地時,如果覆土下面為基巖或碎石,實行穴坑種植,根區有效土層厚度不得低于80cm。A.3生態系統恢復質量(1)植被成活率P=×100%……(A-3)式中:P——造林(草)成活率,%;N1——成活苗木(草)的數量(面積個(m2N0——種植苗木的總數量,個(m2)。依據CJ/T340以及生態修復工程設計文件中對植被成活率要求,設定植被成活率分級見表A.4。DB13/TXXXX—XXXX表A.4植被成活率評分表95%≤P≤100%85%≤P<95%10+8×P/10%80%≤P<85%P<80%5(2)植被覆蓋度應用遙感影像提取的歸一化植被指數值計算植被覆蓋度,得到評價區域植被覆蓋度柵格數據,計算公式(A-4)。FVC=……(A-4)式中:FVC——植被覆蓋度;NDVI——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min——裸土或未被植被覆蓋的像元值,取累積概率為5%的NDVI值;NDVImax——完全被植被覆蓋的像元值,取累積概率為95%的NDVI值。以參照生態生態系統植被覆蓋度為基準,以生態修復區域植被覆蓋度的恢復率指標評價,其公式見(A-5)FVCr=×100%……(A-5)式中:FVCr——植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