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錫林郭勒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測試試卷歷史_第1頁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測試試卷歷史_第2頁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測試試卷歷史_第3頁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測試試卷歷史_第4頁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測試試卷歷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類型:A絕密★啟用前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一年級期中學業質量測試試卷歷史注意事項考生答卷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座位號、考生號寫在答題卡上。將條形碼粘貼在規定區域。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做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政動,用擦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的規定區域內,寫在本試卷上無效。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龍山文化出現的同時,在北方的遼河上游有紅山文化,長江下游有良渚文化。它們都出現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這主要反映出A.黃河流域是中華文化最早發源地B.中華文化淵源流長C.新石器時代已經進入了文明時代D.中華文化多元一體2.徐揚杰先生認為:“殷周王室、各諸侯國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國家的一級行政機構,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諸侯、卿大夫和各級貴族,既是各級政權的首領,又是各個家族的族長。”其意在說明中國商周時期政治制度A.實現了國家權力的合理分配B.體現了極其森嚴的社會等級C.具有家國同構的社會特征D.實現了中央權力的高度集中3.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富國強兵,各國紛紛開展社會制度變革,通過變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動這一社會轉型的根本原因是()A.學術中心下移B.鐵犁牛耕的出現和推廣C.士階層的崛起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4.戰國時期,孟子有“無禮義,則上下亂”之語,墨子有“且夫義者政也”之說,韓非子稱“遇諸侯有禮儀,則役希起(戰爭很少發生)”,莊子說“遠而不可不居者(距離甚遠,但義者不可不遵守),義也”。這反映出()A.各家治國理念有較強的互補性B.各學派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借鑒C.諸子百家的思想具有相通之處D.“百家”都在維護君主的權威5.有學者認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與各諸侯國都是作為相對獨立的國家政治行為體并列存在,使得該時期的大一統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而秦統一六國則最終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據此可知,該學者認為秦朝“大一統”主要表現為()A.中央集權制度的開創B.三公九卿制度的確立C.各地經濟聯系的加強D.建立幅員遼闊的國家6.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簡《博律》中規定,百姓要如實填報戶籍,不得隱瞞家內奴隸,不得未老報名,已名不報,不得以壯年報病廢,已成丁報幼小等;秦簡《編年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實田”,即命令全國百姓向官府申報自己的年齡和實有土地數。這些史料可以佐證秦代()A.專制和集權導致行政成本增加B.形成了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C.郡縣制已經在全國范圍內確立D.注重強化對基層社會的控制7.中國古代地方職官名稱中,漢朝“刺史”之“刺”,本為臨時派出刺探信息,后來“刺史”演變為州牧:清朝“巡撫”原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演變為省級常設軍政機關。這些演變表明()A.地方行政機構演變具有隨意性B.注重協調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C.臨時委派官員能宣示皇權獨尊D.中央強化監察以防范地方割據8.據《后漢書·蔡倫傳》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細絹)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脂、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對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A.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B.文字記載是印證歷史史實的唯一依據C.東漢紙取代了竹簡縑帛D.人類需求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原因之一9.南朝《宋書》記載:揚州三吳地區“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荊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廣州糧食交易“多萬箱之詠”。據此可知當時()A.江南經濟發展超越北方B.吳蜀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C.南方經濟作物種植廣泛D.南方農業取得了長足進步10.東晉建立之初,高門士族瑯邪王氏當權。晉元帝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了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間,王導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則總掌兵權,專任征伐。這說明當時()A.士族政治制約皇權B.外戚獨攬國家大權C.政治局面長期動蕩D.民族交融影響穩定11.古人評論隋朝大運河“天下轉漕,仰此一渠”。這說明大運河開通的主要影響是()A.促進了隋朝南北經濟交流B.鞏固了隋朝對全國的統治C.開通了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D.加快了隋朝的滅亡12.755年,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資治通鑒》記載,安祿山一人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兵力有十八萬余人之多。當安祿山反戈向唐之時,唐朝中央兵力不滿八萬。可知當時()A.人口下降現象嚴重B.外重內輕局面顯著C.形成藩鎮割據局面D.皇帝權力日益式微13.唐高宗永徽五年,長安暴雨,山洪爆發,一度淹到皇宮,死傷無數。洪水退后,皇帝責令三省六部組織災后重建。三省的運作順序是()A.中書省草擬詔令——門下省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B.門下省草擬詔令——中書省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C.尚書省草擬詔令——門下省審核詔令——中書省負責執行D.門下省草擬詔令——尚書省審核詔令——中書省負責執行14.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調制,以丁為單位,繳納固定數額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稅。唐朝中期改行兩稅法,“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這一轉變()A.放松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B.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C.杜絕了隋唐時的土地兼并之風D.減輕了百姓的經濟負擔15.三國至隋唐時期的科學技術在諸多領域取得新成果。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農書B.孫思邈——《千金方》——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C.唐高宗——《唐本草》——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D.僧一行——《金剛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6.唐朝時期,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是印度的乾達婆、希臘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劇《羽衣霓裳舞曲》則源于印度的婆羅門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亞元素。這表明當時()A.中華文化兼收并蓄B.中外文化互相借鑒C.西方文明領先世界D.文化交流內容廣泛二、非選擇題(本題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先秦儒學是在特定的時代氣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豐厚土壤而成長起來的。它既承擔著前代文化傳統傳承接續的歷史使命,也必須回答當時社會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春秋時代劇烈變化著的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軍事、倫理、文化等方面都向當時的思想家們提出了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是由于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間的社會關系、社會交往、社會組織日趨復雜化而引發出來的,而其核心問題是社會政治與倫理道德問題。這也是先秦儒學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摘編自徐克謙《先秦儒學及其現代闡釋》材料二董仲舒認為大一統是天地的通經常道,并提出思想大一統--尊崇儒術的建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董仲舒倡導的大一統思想,始終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對中華文化走向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摘編自劉丹忱《董仲舒“大一統”理論對中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作用》(1)根據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學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董仲舒觀點的積極影響。(6分)18.民族問題關系著國家的長治久安,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者一貫重視處理民族關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北魏孝文帝繼位后,全盤推行漢化。他模仿漢族王朝的禮儀,建太廟祭祀孔子、養國老;仿照漢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設立太樂宮,議定雅樂,除去鄭、衛之音,依據儒家六經,參照各國音樂志,制定聲律。通過吸取漢族的先進文化,學習封建的統治思想及理論,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制度。——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二下面唐詩反映了唐朝與西北地區諸民族的關系。作者詩名詩句竇威《出塞》匈奴屢不平,漢將欲縱橫。周繇《送入蕃使》早終冊禮朝天闕,莫遣虬髭染塞霜張籍《送和蕃公主》塞上如今無戰塵,漢家公主出和親元稹《西涼伎》大宛來獻赤汗馬,贊普亦奉翠茸裘(1)根據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措施,說明唐朝民族政策的歷史意義。(9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康各一人”。此后,郡國每歲薦舉孝康,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據閻步克《漢選官制變遷史稿》材料二曹魏黃初元年,文帝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物,第其高下。”——《通典》材料三科舉制度的創立絕不是偶然的。魏晉以來,門閥士族壟斷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為維護其統治特權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順應社會發展需要,實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庶族地主勢力更為加強: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各級官僚機構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隊伍迅速擴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廢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種新的選官制度,以便通過較為公平的競爭,進入仕途,躋身統治者行列。科舉制度在隋朝萌發,宋代科舉在唐朝制度的基礎上,有了不少變化。材料四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前此選舉,皆權在舉之之人。……既可(科舉),……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徇私舉之而不得:茍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呂思勉《中國制度史》(1)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漢至唐三種選官制度的選官標準(3分)(2)根據材料三,概括科舉制度創立的背景。(6分)(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科舉制的作用。(6分)20.閱讀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