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古詩文閱讀專題復習學案騰八中2024屆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指南
第四章古代詩文閱
文言句式
一、有標志型
1.“......者,......也":主語后用“者”表示停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判斷或解說。翻譯時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動詞“是”。
例:①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勸學》)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2.“......者......":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停頓,謂語后不用“也"。
例:①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②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3.“......也”:在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斷。主語的后面,或有停頓(逗號標點),或無停頓(不加標點)。
例:①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
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停頓,只起稱代作用。
例: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
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4.“......,......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停頓,只起稱代作用。
5.“......為......":用動詞“為”聯系主語和謂語,表示判斷,譯為“是"。
例: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6.“......是......”:用動詞“是"表示判斷。
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7.“乃、必、本、亦、即、誠、皆、則”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用副詞“非"表否定判斷。
例:①死生亦大矣。(《蘭亭集序》)
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二、無標志型
即沒有任何判斷詞或語氣詞來標示判斷,主要通過上下文的語意直接進行判斷。翻譯時需要先補充省略的判斷詞,而后進行翻譯。
例:①燕王(是)吾所立。(《五代史伶官傳序》)
②秦,(是)虎狼之國,不可信。(《屈原列傳》)
知識點2被動句
一、有標志型
1.“謂語+于”:用介詞“于"引出動作、行為的實施者,以表被動。例: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
2.“受+謂語”或“受+謂語+于":動詞前用“受”表被動,如需引人動作、行為的實施者,則在謂語之后加“于"。
例:①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②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報任安書》(節選)〕
3.“見+謂語”或“見+謂語+于":動詞前用“見”表被動,如需引入動作、行為的實施者,則在謂語之后加“于"。
例:①百姓之不見保。(《齊桓晉文之事》)
②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答司馬諫議書》)
4.“為+動詞”:“為"是介詞,用在動詞之前,省略賓語,引出動作、行為的實施者。
例: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辭并序》)
5.“為......所......”或者“......為所......";用“為”引出動作、行為的實施者,謂語前再加上“所"表示被動。
例:①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被+動詞”:用介詞“被"引出動作的發出者,其形式與現代漢語中的被動句一致,“被”的賓語往往會被省略
二、無標志型
沒有標志詞,需要根據上下文的文意進行判斷,謂語和主語之間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例:①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
“函谷"是“舉”這一行為的被動承受者,“舉"譯為“被攻占”
知識點3省略句
一、主語省略
第三人稱一般不獨立作句子的主語,為了使句子不瑣碎,則會出現省略主語的現象,主要分為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對話中省略三類。
1.承前省略:前后兩句主語一致,后句可省略主語。
例:①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項伯)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
②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2.蒙后省略:前后兩句主語一致,主語成分在后句出現,若省略不會產生歧義,前句則可省略。
例:①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②(項王)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史記·項羽本紀》)
3.對話中省略:在對話中,當一句話的主語相同時,后句的主語則可以省略。
例: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鴻門宴》)
二、謂語省略
文言文中,謂語省略的現象較為少見。在并列句中,如果其中一句使用了某個動詞,另一句同樣的動詞就可以省略,但是在翻譯時,為了保證句意的完整性,省略的謂語需要通過聯系上下文補充出來。
謂語省略主要分為承上文省略謂語、蒙下文省略謂語和共喻省略(即根據上下文便可明白省略的內容)三類。
1.承上文省略謂語:當句中前后謂語一致時,后文中相同的謂語成分則可以省略。
例:①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②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蒙下文省略謂語:當句中前后謂語一致時,后文使用了某個動詞,前文中與之相同的動詞可以省略。
例:①殺人如(恐)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鴻門宴》)
②因跪請秦王(擊)。秦王不肯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3.共喻省略:根據上下文判斷所省略的內容。
例: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厲害)?(《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赤壁賦》
三、賓語省略
文言文的表達較為特殊,一般會根據表達習慣,省略或刪去某個詞語或句子成分。而在省略賓語的情況中,又分為省略動詞后的賓語和省略介詞后的賓語兩類。
1.省略動詞后的賓語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師說》)
2.省略介詞后的賓語
例: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四、介詞省略
“以"于”“自"等詞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這些介詞與其后的賓語構成介詞短語,當介詞短語作補語時,這個介詞就可以被省略。
1.省略介詞“以”
例:①試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促織》)
②晉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2.省略介詞“于"
例:①假此科斂(于)丁口。(《促織》)
②長橋臥(于)波,未云何龍?(《阿房宮賦》)
3.省略介詞“自”
例:①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自)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②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自)日邊來。(《望天門山》)
五、兼語省略
“命"令”“使"這類動詞的賓語常作后面一個謂語的主語,這就構成了兼語,文言文中所省略的兼語多為代詞“之”。
例:①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齊桓晉文之事》)
②扶蘇以數諫故,上使(之)外將兵。(《陳涉世家》)
知識點4倒裝句
一、謂語前置
謂語通常位于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謂語,也可以將其放到主語之前,這就叫謂語前置,也叫主語后置。翻譯時要將謂語放在主語之后。這種謂語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現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
例:①渺渺兮予懷。(即“予懷渺渺")(《赤壁賦》)
②誰與,哭者?(即“哭者,誰與”)(《禮記》)
③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四)文言斷句
知識點1文言斷句的依據
文言斷句的依據例句分析
虛詞標志句首疑問詞句首關聯詞句末語氣詞句首發語詞①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②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赤壁賦》)“夫”“且夫"為句首發語詞,應在其前斷開
句首時間詞①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項脊軒志》)②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屈原列傳》)“頃之”“是時"為句首時間詞,應在其前斷開
句首疑問詞①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②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何”“孰"為句首疑問代詞,構成疑問句,應在其前斷開
句首關聯詞①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鴻門宴》)②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諫逐客書》)“于是”“向使"為句首關聯詞,應在其前斷開
句末語氣詞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燭之武退秦師》)“焉”“也"為句末語氣詞,應在其后分別斷開
對話引文標志詞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鴻門宴》)“曰、謂、言、云”等為對話標志詞,應在其后斷開
固定句式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二章》)“不亦......乎"為固定句式,意為“不也......嗎”,其前后均應斷開
句子成分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褒禪山"為地名,作主語,“謂”作謂語,“華山"作賓語,句子結構完整,其前后應分別斷開
修辭手法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臂非加長也”“非加疾也”,“而見者遠”與“而聞者彰"分別互為對偶,其前后應分別斷開
文化知識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是年號,“癸丑"是干支紀年,“蘭亭”是地名,其后應分別斷開
知識點4品析詩歌形象常考題型及解題方法
一、賞析人物形象
(一)考點解讀
即“詩化了的作者"
詩歌中所描寫的人物形象
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詩人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鑒賞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詩中人物的行為、情感、觀點、處境等內容,把握人物形象的個性特征。
(二)命題特點
提問方式
常式這首詩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①詩歌中刻畫了怎樣的人物性格?
變式②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人的形象。
③簡要概括詩中人物的形象特點。
(三)解題方法
(四)答題規范
①概括形象特點。概括的模式是“性格特征(二字或四字詞語)+人物身份(雅士、思婦、愛國將士等)”;②逐條分析,分點作答。分析每條要點時,要與概括出的形象特點相對應,從原詩/詞中找出相關詞語或句子,落到具體的人物形象上。
二、賞析意象內涵及作用
(一)考點解讀
意象,指作家、藝術家頭腦中孕育成形的、傾注了一定思想情感的形象,即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相結合。意象是具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并熔鑄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是作者內在的思想情感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鑒賞詩歌中的意象,就是要把握意象所蘊含的絢麗、雄奇、清幽、凄冷等特點,感受它們所構成的意境,分析其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命題特點
提問方式
常式詩歌中主要描繪了哪些意象?
①簡要概括xx意象的內涵。
②結合全詩,分析xx意象的作用。
變式③任取兩個意象,分析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④詩中的“xx”,對表達感情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⑤詩人由xx聯想到了xx,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三)解題方法
知識點5詩歌語言常考題型及解題方法
一、賞析詩歌語言風格
(一)命題特點
提問方式
常式這首詩的語言特色鮮明,請簡要分析。
變式①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②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③請簡要分析本詩的語言藝術。
④與xx相比,本詩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⑤本詩刻畫了xxx的場景,試從詩歌語言的角度分析本詩語言風格對塑造該場景的作用。⑥本詩語言具有xxx的特點,請結合相關詩句具體分析。
(二)答題步驟
(三)答題規范
這首詩/詞的語言風格為......(四字形容詞)。通過......(從句式結構、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方面分析),寫出了......(主要內容),形成了......的風格,抒發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煉字詞
(一)命題特點
提問方式
常式某一聯中最精煉傳神的是哪個字?請簡要賞析。
變式①某字歷來被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②這首詩中的某字可否換為另一字?請簡述理由。
③請對某句中某字的妙處加以賞析。
④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么?
(二)常考字詞類型
字詞類型闡釋舉例
動詞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能使意象鮮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嬌·赤壁懷古》)
形容詞化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的形容詞能使人身臨其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名詞意象是理解詩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多個名詞組成的意象組合會營造出不同的意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天凈沙·秋思》)
疊詞用于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起突出強調作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尋尋覓覓)》〕
顏色詞表示顏色的詞語可以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烘托感情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揚州慢(淮左名都)》〕
擬聲詞擬聲詞往往以疊詞的形式呈現,使用擬聲詞可以使詩文更生動形象,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琵琶行并序》)
數量詞經作者精心選擇提煉的數量詞,可以令詩歌體現出豐富雋永的詩情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