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T掃描技術規范
一顱腦檢查技術
(一)普通檢查
頃腦CT掃描常取仰臥位先掃定位片,然后確定掃描范圍,再行橫斷位掃描。掃描所用基
線多為聽眥線(即外眥與外耳道的連線)或聽眉線(即眉毛上緣中點與外耳道的連線)。兩側應
對稱,從基線向上掃描至顱頂°通常采用層厚10MM連續掃描,特殊部位病變的檢查采用
5MM以下薄層掃描e通常先行CT平掃抑不注射造影劑的CT掃描,冠狀位掃描在顱腦
CT檢查中也常用,為顯示垂體微腺瘤的最佳體位,通常采用層厚2-3MM;鞍區、融葉病變和
小腦幕交界處、大腦半球凸面病變需輔以冠狀位掃描,有助于更好地顯示。
(二)增強掃描
為使病灶與臨近正常組織的密度對比差異增大,以提高病變的檢出率及定性診斷的準
確率,可采用增強掃描。增強掃描主要用于腦腫瘤、幀內感染及腦血管疾病(如動脈瘤、血管
畸形)等。顱腦夕M分病人CT平掃正常而臨床疑為顱內等密度血腫者及原因不明的蛛網膜下
腔出血3天以上者也應增強掃描。急性顱腦外傷、急性腦卒中、先天性顱腦畸形一般只行
立掃,無需用增強掃描。造影增強方法:靜脈注射60%的碘造影劑60-100ML,兒童劑量為
注射方法有兩種:⑴快速靜脈注射法:在分鐘內注射完造影劑并立即掃描,用
2ML/KGe1-2
于大多數病變;⑵造影劑團注法:在20-30秒鐘內注射完造影劑并立即掃描,主要用于檢查垂
體病變及腦血管病變6
(三)特殊檢查
1,靶CT也稱放大CT或目標CT,是為詳細觀察某一器官結構或病變細節而對興趣區進
行局部CT掃描的一種方法.常用小視野、薄層(1-3MM)掃描矩陣不變。靶CT主要用于
鞍區、顛骨巖部的檢查.
2,腦池造影CT為更好地顯示小腦腦橋角、腦干及顱底區的病變,需輔以腦池造影CT。
可采用非離子型造影劑如歐乃派克5?8ML,經腰穿注入蛛網膜下腔用變換體位使腦池充盈
后再行掃描。
3.動態增強CT快速向血管內注入造影劑,對所選定的區域進行連續掃描,測定興趣區
的CT值,描出時間密度曲線,以了解興趣區血流動力學變化。可用于反映腫瘤血管的分布狀
況和血?腦屏障是否被破壞。動態增強CT有兩種方式:一是采用進床式動態掃描,目的主要是
為發現病變;二是對興趣區進行單層連續動態掃描,目的是了解病變的強化特征,為鑒別診斷
提供依據。
4.CT血管造影(CTA)經快速注射造影劑(335ML/S),采用螺旋CT在受檢者靶血管造影
劑強化達到高峰期間進行連續快速體積掃描,并以三維重建方式重建靶血管立體影像。CTA
可顯示腦動脈瘤、動靜脈畸形,也可發現血管狹窄,同時還可以顯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不能顯示的血管壁上鈣化斑塊;能明確顱內腫瘤與鄰近血管的關系加血管移位、受壓及側支
循環形成,也可部分地顯示腫瘤滋養動脈,有利于術前腫瘤準確定位。
5.CT立體定向借助于定向儀通過CT輔助定位,對診斷困難的腦器質性疾病在CT引導
下穿刺活檢,提供組織學資料,也可用于頃內病變的治療。
(四)CT在顱腦疾病診斷上的評價
CT的密度分辨力高,能顯示常規X線檢直無法顯示的器官及其病變檢置方便,成像速度
快,對顱腦疾病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
1,顱腦損傷其主要表現為腦出血、腦挫傷及腦水腫、腦腫脹,CT不僅能清楚顯示這些病
理改變,而且可以定位、定量和評價病情的嚴重程度。對顱骨骨折用X線平片雖多能診斷,
但X線平片不易顯示顱底骨折及骨折并發的顱內血腫.CT不僅可顯示平片容易見到的骨
折,而且還能顯示X線不易顯示的慎底骨折及骨折并發的顱內血腫,是頃腦損傷的最佳檢查
技術$由于CT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啟CT應用以來,急性博腦損傷的死亡率明顯降低,說明
CT在臨床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在影像學上另一檢查技術一MRI在中樞神經系統
疾病的診斷上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急性顱腦損傷時其診斷價值不如CT高,只是在下
列情況下有特殊意義:⑴顯示較小腦挫傷,特別是腦干、顱后窩等腦底部的微小損傷病灶比
CT敏感;⑵CT平掃亞急性血腫可呈等密度,MRI則呈高信號。
2.腦腫瘤CT能顯示密度不同的腫瘤,腫瘤T殳在1CM以上即可顯示。高分辨掃描還
能分辨某些大小僅數毫米的腫瘤。CT顯示鈣化極為敏感腫瘤的不同成分又有密度的特點,
增強掃描還能反映腫瘤的供血特點及血-腦屏障是否健全或完整。因此工T不僅可確定有無
腦腫瘤,既能準確定位及定量,還能對腦腫瘤進行定性診斷準確率為70--90%,是目前腦腫
瘤檢查的基本技術。CT的組織密度分辨率雖高,但與MRI相比則不如MRI;而且CT主要是
橫斷位成像不能行矢狀位掃描;在頃后窩常有顱骨偽影以及增強掃描采用的碘造影劑可能
有不良反應,所以有的單位更多的采用MRI檢查腦腫瘤。在影像診斷中,顯示垂體微腺瘤、
微小聽神經瘤、腦膜腫瘤、腦干腫瘤及對碘過敏者,CT的診斷價值不及MRL
3.腦血管疾病CT顯示腦出血常呈高密度,腦梗死常呈低密度淇診斷準確率高而且迅
速方便,是首選的檢查技術。CT平掃和增強掃描可顯示腦動脈瘤和腦血管畸形,特別是能清
楚顯示其并發癥,如出血、梗死等。直徑1CM以上的動脈瘤在CT血管造影(CTA)上能清楚
顯示。但CT也有以下不足:⑴亞急性或某些慢性出血在CT上偶可呈等密度而漏診;(2)腦梗
死24小時內CT不易顯示,MRI顯示早期腦梗死優于CT,特別是MRI采用彌散成像及灌注
成像還可顯示細胞毒性水腫,發現可逆行腦梗死。此外,對顯示微小腦梗死,特別是小腦、腦
二部位的梗死灶,CT不及MRI;(3)CT檢出腦動脈瘤的敏感性較低,平掃只能發現約10%-30%
的病例,MRI結合MRA可顯示3-4MM的動脈瘤而優于CT,但顯示其并發的蛛網膜下腔出
血,CT比MRI更敏感。對微小動脈瘤或動脈瘤并發出血(T和MRI不能明確診斷時應行腦
血管造影檢查;(4)CT對腦血管畸形特別是對較小病灶的直接征象不易顯示,明顯不如MRI
敏感,但二者結合可優勢互補,常能較全面地了解動靜脈畸形和海綿狀血管瘤的基本病理改
變。診斷困難的病例需行腦血管造影檢查。
4領內感染性疾病CT可對腦膿腫進行早期診斷和準確定位能顯示結核性、病毒性、
真菌性感染及腦寄生蟲病的各種病變。由于顯示鈣化敏感,對非活動期腦囊蟲病的診斷有很
高價值。但是,其軟組織分辨率不如MRI高因而顱內的某些感染性病變如腦膜炎、病毒性腦
炎及腦囊蟲病(活動期和退變期)在CT上有時不能顯示,而這些病變用MRI常能獲得證實。
5?顱腦先天性畸形、脫髓鞘病及變性腦病CT能顯示各種病變特別是對結節硬化、
STURGE-WEBER綜合征等含有鈣化病變的顯示有獨特的價值。但其他的
病變,CT只能提供部分信息,如多發性硬化,CT僅能顯示的1/3病人的病變,而MRI檢出
病變的敏感性明顯高于CT,準確率幾乎可達100%.
正確認識各種檢查技術的特點在疾病檢查中合理選擇檢查技術是十分重要的。單一檢
登技術不能解決診斷問題,應考慮采用下一步檢查。然而疾病的影像有其特殊性同一疾病可
有不同的征象(同病異征),不同疾病的影像表現也可相似(異病同征),這就需要在抓住本質征
象分析的同時,還應密切結合臨床特點及生化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再作出最后診斷。如腦囊蟲
感染在CT上呈環狀強化時,與其形態表現相類似的疾病有腦膿腫、結核性肉芽腫或腦轉移
瘤、星行細胞瘤等,鑒別診斷時,要綜合分析臨床特點,并對實驗室檢查進行分析,如血清或腦
脊液的囊蟲補體試驗、間接血細胞凝集試驗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的檢查都對腦囊蟲的診斷
很有意義。若陽性同時缺乏其他疾病診斷的證據,則可診斷為腦囊蟲病。若腦囊蟲免疫學試
驗陰性而CT上呈較典型的腦囊蟲病表現,特別是輔以MRI檢查時發現腦囊蟲的頭節時,臨
床病史也支持腦囊蟲病則仍應診斷為腦囊蟲病表現,因為腦囊蟲病的免疫學試驗陽性率并
非100%,只有90%左右。反之,若病人曾患有肺癌,CT上有環行強化病灶且沒有腦囊蟲病的
特征表現,即使血清免疫學試驗陽性,也不能因此而診斷為腦囊蟲病,因為血清免疫學試驗陽
性只能代表感染過囊蟲e因此,CT診斷時除掌握疾病的CT表現外,還需熟悉其臨床特點及
有關實驗室檢查的臨床意義,對作出正確CT診斷也是很重要的。
二五官和頸部檢查技術
㈠眼CT檢查
采用橫斷位掃描。病人仰臥,頭的正中矢狀線與床面中線一致。掃完定位片后,平行聽眥
線自眶下緣掃至眶頂層厚4?5MM,連續掃描,感興趣區層厚1.520MM。為了更好的顯示
病灶與眶內解剖結構關系,常輔以冠狀位掃描,層厚4-5MM。若是眶內占位性病變、感染性
病變及血管性病變時均需增強掃描。眼眶外傷與異物只需平掃。
(二)耳CT檢查
采用橫斷位,通常為靶CT掃描,層厚L2MM啟外耳道下緣向頭側連續掃描至題骨巖部
上緣,用骨窗進行觀察。病變范圍較大者,可采用普通薄層掃描,層厚3-5MM。為詳細觀察耳
蝸、鼓室蓋和面神經管等部位,可以冠狀位掃描為主,層厚1-2MM掃描線垂直于聽眥線啟
外耳道后1CM向前行連續掃描。(三)鼻腔與鼻竇CT檢查
采用橫斷位掃描,先掃定位片。橫斷位掃描線與聽眥線平行,一般自硬腭掃至額竇,層厚
5?10MM,連續掃描。可疑骨破壞部位采用1.5?3,OMM薄層掃描,通常應輔以冠狀位掃描,
層厚4?5MM。為識別富含血管性病變(如血管纖維瘤、血管畸形等),鑒別腫瘤、炎癥、實
性病變和囊性病變以及了解腫瘤向周圍結構蔓延等,均需采用增強掃描。
(四)咽、喉CT檢查
鼻咽部橫斷位掃描,先掃定位片。根據定位片啟聽眥線下4CM并與眥耳線平行向顱底
掃描,層厚為5MM,層距為5MM°觀察顱底孔管用1.5-3MM薄層,還應常規行冠狀位掃描。
鼻咽癌病人應常規掃描上頸部掃描層厚為5-10MM,連續掃描。掃描的上下界限依病變范
圍靈活掌握。疑為腫瘤侵犯顱內及淋巴結轉
移者均應增強掃描。
喉部采用橫斷位掃描.病人取仰臥位,頸部伸直或過伸,先掃定位片.橫斷位掃描時,平
靜呼吸,不吞咽,層厚及層距均為3-5MM,其上界為舌底,下界大約至氣管。為顯示真、假聲
苗及喉室,可采用1-2MM薄層掃描。為了解頸淋巴結的轉移掃描范圍要包括全頸部。非喉
病變處掃描時層厚可用8-10MM。為了解聲帶的運動功能囑病人持續發"E"音掃描。為
了解腫塊與大血管的關系以及鑒別頸部腫大淋巴結與頸部正常血管需采用增強掃描。
(五)頸部CT檢查
先掃定位片,然后依據頸部病變的部位、性質決定掃描范圍。常規采用橫斷位掃描,層厚
5-10MM,連續掃描。微小病變加掃薄層.為鑒別頸部腫塊與頸部大血管以及了解兩者的關
系,需采用增強掃描.
(六)CT在五官和頸部疾病中的應用評價
CT能十分清楚地顯示眼、耳、鼻、鼻竇、咽和喉等的復雜解剖結構,能較好地顯示這
些部位的病變及其與周圍正常結構的關系。三維CT成像可立體直觀地顯示咽、喉腔內病
變的儲和范圍。喉的CT仿真內境成像檢查還能顯示喉鏡不能顯示的阻塞性病變遠流
CTA可顯示頭頸部血管性病變及腫瘤侵犯血管。CT已成為五官和頸部最有診斷價值的一
種影像檢查技術,在許多疾病中可作為首選方法。但也應看到工T在五官和頸部病變中主要
價值是明確病變的范圍及其與周圍組織結構的關系定性診斷仍有不少困難。
1.眼CT能確定眶內腫瘤的存在、位輅、大小及范圍,并可對良性與惡性進行鑒別,能準
確評價眶內炎癥、眼型GRAVES病、血管性疾病、眼眶外傷與眶內異物侈數情況下可作為
首選的檢查技術°但常規X線片也能顯示眶內致密異物仍可作為基本的檢查方法,CT的不
足之處:⑴不能區分眼球壁的視網膜、脈絡膜及鞏膜結構,故對眼球病變,無論是觀察病變的
天小、范圍還是定性診斷均不如MRLB超對眼球的正常結構顯示也比CT好淌可顯示視
網膜血管。因檢查方法簡便易行,診斷準確率高,因此,一般認為B超是眼球病變的首選檢查
技術。(2)不能像MRI一樣行任意方位成像,軟組織分辨率低于MRL故對評價整個視覺通路
上的病變也不如MRI優越。
2.耳和題骨高分辨CT可清楚顯示中耳、內耳的細微結構,特別是骨結構,對先天性畸形、
外傷的診斷有特殊價值,是首選的檢查技術;對炎癥、腫瘤也能作出診斷,有助于明確腫瘤受
侵的范圍。其不足之處是顯示內巨道微小聽神經瘤不如MRI敏感。
3,鼻腔與鼻竇CT能清楚顯示鼻腔、鼻竇炎癥和腫瘤的位輅和范圍,特別是當腫瘤夕M曼
而破壞竇壁時,CT有特殊價值,是首選的檢置方法.CT的不足之處是:⑴雖可明確腫瘤是否
已侵犯眶內或顱內,但顯示這些病變不如MRI敏感;(2)不易鑒別腫瘤與炎癥,鼻竇壁未被破壞
時定性診斷有一定困難。
4?鼻咽CT能清楚顯示鼻咽的形態結構,小的黏膜下腫瘤往往不能為鼻咽鏡查出,但CT
可見鼻咽局部隆起eCT能幫助確定腫塊的活檢方向與位輅,顯示腫瘤向咽旁間隙及其他鄰
近區域的侵犯,特別是對顱骨的侵犯破壞有重要價值,增強掃描能較好地顯示海綿竇或顱內
病變,區分頸部血管與腫大的淋巴結,通常作為鼻咽部的首選檢查技術。其不足之處是:⑴軟
組織分辨率低于MRI,對黏膜下方腭帆提肌、腭帆張肌及咽顱底筋膜不易分辨或顯示不如
MRI清楚,對顱內受侵范圍的判斷也不如MRI準確;(2)頸部腫大的淋巴結與頸血管在平掃
時
不易區分,而MRI和B超對判斷頸淋巴結轉移則有優勢;⑶鼻咽增殖性病變的定性診斷
有一定困難,因此,經鼻咽鏡活檢仍是最后診斷的必要手段.
5.喉CT成像速度快,受呼吸和吞咽運動影響小,而且可行1?3MM薄層掃描,能進行三
維CT重建及CT仿真內鏡成像,因此能清楚顯示正常喉的CT解剖及病變的位絡、范圍。
橫斷位圖象與喉鏡所見相仿,且能顯示周圍結構受侵;三維CT重建及CT仿真內鏡成像能評
估腫瘤的上下徑,因此,CT是喉腫瘤的首選檢直技術。其不足之處是:⑴早期黏膜病變可能漏
診;⑵病灶的定性診斷困難,故經喉鏡組織活檢是定性診斷的必要手段;⑶顯示軟骨破壞的
敏感性低(46%),不如MRI敏感(89%)。
6.甲狀腺CT主要用于判斷甲狀腺癌有無侵犯喉、氣管、食管及有無淋巴結轉移,定性
診斷較困難。核醫學和超聲是甲狀腺疾病的主要檢查技術,CT僅作為此兩種檢查的補充。
三胸部CT檢查技術
(一)平掃
1.一般掃描病人取仰臥位,雙臂上舉,先掃定位片,然后在定位片上確定掃描范圍。采用橫
斷位掃描,一般自肺尖至肺底,層厚8-10MM,層距10MM,深吸氣后屏氣或平靜呼吸后屏氣
時掃描,掃描時間一般為0.7-3S。感興趣區可加掃薄層,層厚2-5MM,或加掃高分辨率CT。
2,肺高分辨率CT(HRCT)掃描是指采用較大的矩陣(512X512)、薄層(層厚為1-2MM)
和較小視野掃描(兩肺掃描野15-30CM,一側肺為15-20CM),并用骨算法重建的一種肺部
掃描技術.適應癥為:(1)肺彌漫性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如癌性淋巴管炎、特發性間質纖
維化、淋巴管肌瘤、組織細胞增多癥、肺氣腫及支氣管擴張等;(2)估計間質性疾病的活動性,
特別是纖維性肺泡炎;
⑶為更好地顯示結節性病灶的形態特征,如發現病灶內鈣化或有脂肪,以提高診斷的準
確性;⑷為更好地顯示支氣管阻塞性病變;(5)病人呼吸困難、咯血或臨床疑為彌漫性肺病,但
胞片正常或診斷不明者;⑹引導穿刺活檢。HRCT掃描方法有三種:⑴用層厚1-2MM、間
隔10MM作全肺掃描,適合于發現支氣管擴張;(2)在普通CT掃描的基礎上,分別在主動脈弓、
肺動脈平面及膈肌上1-3CM各掃1-3層,適用于肺彌漫性病變;⑶在普通CT基礎上,在孤立
結節或可疑支氣管狹窄的病灶處加掃3-4層HRCT,層距依病灶大小而定,T殳為1-5MM,
以便清楚顯示病灶細節。
3.動態CT掃描當病人用力深吸/口深呼氣時,對指定層面的氣管或肺野作一系列快速
CT掃描,以獲取其衰減直和結構在呼吸運動中改變的資料。通常采月電子束CT(EBCT)或螺
施CT掃描6檢查方法為:(1)用EBCT掃描:病人仰臥,于主動脈弓、氣管分叉及膈上三處,病
人用力吸氣、呼氣,6秒內作10次掃描,每次掃描時間為100毫秒,間隔500毫秒,層厚
1.5-3MM;⑵用噱旋CT掃描:有報道而描始于上一次深呼氣末2-3秒,止于再次深呼氣末
1-2秒掃描全過程為10-12秒層厚3MM,間隔10MM,采用部分掃描資料重建,一次掃描獲
20-24幅連續圖象。
主要正常表現:⑴從呼氣開始到結束,肺野范圍逐漸縮小而密度呈均勻增高,吸氣相則相
反;⑵CT值改變:深吸氣和深呼氣之間全肺CT值相差150-300HU,平均約200HUe若在用
力呼氣后其CT值增加小于100HU,則提示有空氣潴留.
主要適應癥動態CT掃描能區分正常肺和空氣潴留區反映肺局部區域(肺葉、段、亞段,
甚或肺小葉)的功能,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價值,也可用于支氣管
擴張及小氣道病變的診斷。但該方法在空氣潴留、肺氣腫和伴有氣道阻塞疾病的診斷上有
混淆和爭論。
4.窗寬和窗位常規采用肺窗和縱隔窗觀察,平掃時肺窗的窗寬為7001000,窗位-600-
-800;縱隔軟組織窗的窗寬250?400,窗位3050。觀察骨骼用骨窗窗寬1000-2000窗位
400-600o
(二)增強掃描
肺部病變CT檢直只有部分病人需增強掃描。主要適用于下列情況:⑴血管畸形或血管
性病變;(2)明確肺或縱隔腫瘤與大血管的關系以及受侵害的程度;⑶鑒別肺門或變異的縱隔
血管與腫大淋巴結;⑷區分縱隔淋巴結結核與惡性M瘤的淋巴結腫大(5)鑒別肺內孤立性病
變,如結核病與肺癌等;⑹縱隔內缺少脂肪對比的病人,為觀察縱隔內有無病變時需造影。造
影劑注射方法:采用60%的碘造影劑60-100ML經內側肘前淺靜脈注入,通常采用一次性大
劑量注射掃描方向自頭側向足側,于注射完畢或注藥同時開始動態掃描或螺旋CT體積掃
捕.為觀察局部病灶的增強特點,可選擇一個有重要價值的層面連續動態掃描。
(三)螺旋CT掃描
噱旋CT掃描是一種CT球管連續旋轉同時連續進床的體積掃描,一次屏氣可完成全肺
掃描。既無呼吸運動偽影,又不發生層面間漏掃。COSTELL。等報道一組40例常規CT與
螺旋CT的上戢研究結果二者均發現的肺結節病灶為254個,僅螺旋CT能顯示的有22個。
螺旋CT還更有利于結節病灶形態結構細節的顯示。由于螺旋CT縮短了掃描時間蹭強掃
描可減少造影劑用量,能獲得比常規CT使用大劑量造影劑相似或更佳的增強效果。螺旋CT
對肺結節病灶特別是微小結節病灶、氣管和支氣管病變、血管性病變等的診斷,具有比常規
CT更高的價值。檢查方法:在選定的范圍內行體積掃描,通常層厚8?10MM,每秒進床
8-10MM一般用層厚8-10MM,將原始數據重建為橫斷位圖象。為更細致的觀察肺結節病
變或支氣管,還可采用層厚5MM,進床每秒5MM,甚至進床每秒可僅1MM,以利于對小結節
進行密度測量。增強掃描時,為達到減少造影劑用量,并使肺動脈、肺靜脈及主動脈顯影優良
先用雙相注射法抑用造影劑60ML注射速度為每秒2ML注完20ML后用每秒1ML維持,
注射開始20秒后進行體積掃描。此外,將雕CT體積掃描獲得的數據,利用計算機軟件功
能進行后處理,可重建氣管、支氣管內表面的立體圖像,類似纖維支氣管鏡所見抑(支)氣管
CT仿內鏡成像。它可顯示腫瘤性氣道狹窄、扭曲、擴張等,對纖維支氣管鏡術前計劃考慮
或治療,纖維內鏡教學訓練有幫助。CT仿內鏡成像不僅能從狹窄或阻塞的近端,而且能從遠
端觀察病灶有助于觀察纖維內鏡不能觀察到的結構。CT仿內鏡成像還能觀察到纖維內鏡
無法到達的管腔,如血管內腔情況(需要經靜脈注射造影劑)。
㈣CT引導下經皮穿刺活檢
普通X線定位困難者,如縱隔病變、胸膜病變或肺內病變,可采用CT引導下穿刺活檢。
B超對胸膜、縱隔及鄰貼胸膜的病變易于顯示,也常用于引導穿刺活檢。
(五)CT對胸部疾病的診斷評價及診斷分析方法
肺為含氣器官,具有良好的自然對比常規胸片易于發現或診斷肺部疾病,是肺部疾病的
最基本的檢查方法。但胸腔內、外各種正常結構在胸片上重疊的容易
掩蓋部分病灶。此外,胸片的密度分辨率較低,因而可能出現病灶遺漏或顯示不全面,有
的病灶細節不清。CT正好能克服上述不足,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在胸部疾病的診斷中發揮著
極其重要的作用6
1.肺
胸部CT為橫斷位成像,沒有影像重疊,能顯示胸部X線片難以顯示的病變,如縱隔旁、心
后區及肋膈角區的病變等的密度分辨率高于胸片10倍,能顯示肺組織結構的細節,接近
天體解剖的分辨能力,可發現肺內2MM大小的病變,能敏感地顯示結節、腫塊內鈣化、脂肪
及液化壞死,是胸部X線片以外診斷肺部疾病的首選檢查技術。主要適應癥:⑴當痰中或經
支氣管鏡刷檢發現癌細胞而常規X線檢查陰性(2)肺內孤立眸節病灶常規X線定性診斷
有困難者;(3)疑為肺癌或已確診為肺癌而要了解肺癌胸內侵犯和(或)轉移的范圍以明確分
期和決定手術可否切除;(4)高度懷疑肺轉移瘤而常規X線檢查陰性,或僅發現一個轉移灶或
局限區域轉移灶,期望尋找隱匿性肺轉移瘤;(5)原發或轉移性肺腫瘤治療后的隨訪;⑹為明
確與胸膜、縱隔相鄰病變的起源或外侵程度;⑺懷疑支氣管內病變而又不能接受支氣管鏡檢
置或支氣管造影者;(8)常規胸片診斷困難的肺浸潤性病變;⑼肺的間質性疾病;(10)因胸腔積
液或胸膜肥厚影響肺部觀察而又不能排除肺內病變者;(11)為尋找肺門增大的原因,即明確
是血管性改變還是淋巴結腫大或其他腫塊;(12)引導穿刺活檢和某些介入治療。
歸納起來,肺部CT適應癥是:⑴為顯示胸部X線片不能顯示的或顯示不全的病灶;(2)幫
助定位、定性診斷;(3)為明確病變范圍及進行肺癌術前分期;
(4)幫助選擇活檢部位及介入導向°CT的主要不足:⑴只能橫斷,立成像,空間分辨率低于
常規X線片,軟組織分辨率低于MRL但大多數情況下,胸部CT優于MRL(2)不注射造影
劑不易分辨肺門血管與軟組織結節,碘過敏病人需要增強掃描時,CT診斷困港此時可采用
MRI檢查;⑶肺結節病灶的定性診斷仍有一定困難,甚至不易將肺小結節病灶與小血管斷面
鑒別。
2.縱隔
縱隔內含有多種組織,結構較復雜胸部X線片對縱隔病變的診斷價值有限。CT密度分
辨率明顯高于胸片,可分辨密度差僅03%、直徑為4MM的組織,是目前縱隔病變的首選檢
查技術。
主要適應癥:
⑴了解縱隔腫塊部位、組織來源、囊性或實性、血管性或非血管性、良性或惡性以及
腫瘤的侵犯范圍與毗鄰關系;⑵評價縱隔增寬是生理性、解剖變異還是病理性;(3)了解重癥
肌無力者有無胸腺瘤恢廊增生;⑷肺或其他部位有惡性腫瘤,需了解縱隔淋巴結轉移情況;⑸
縱隔淋巴瘤或其他惡性腫瘤治療后復查;⑹了解胸椎旁線增寬是生理性變異還是病理性改
變,以及病理改變的性質。主要不足:⑴縱隔脂肪過少者,CT平掃較難清楚顯示各種正常結構
及其與病變的關系,因而需要增強掃描°但碘過敏者CT不能克服上述不足,MRI由于流空效
應(快速流動的血液無信號),無需注射造影劑也能區分血管與軟組織結構,可替代不
CTe(2)
能多方位成像,主動脈肺動脈窗淋巴結有時不易顯示,隆突下淋巴結有時不易與左心房區分,
顯示這些區域的病變CT多不及MRL⑶淋巴瘤放療或化療后隨訪,CT不易鑒別病變纖維
化與殘留或復發癥性診斷不及MRI準確。
3,胸膜、胸壁
正常胸膜除特定部位(如葉間裂、前上縱隔胸膜)以外,CT一般較難顯示J旦顯示積液及
胸膜增厚性病變敏感。主要適應癥:⑴了解胸膜、胸壁病變的性質;(2)明確胸膜、胸壁腫瘤
的侵犯范圍。其主要不足是顯示肋骨本身病變不如胸部X線平片,只有當肋骨病變超出骨皮
質范圍而累及軟組織時,CT才優于胸部X線平片,但對肺癌侵犯胸壁軟組織的判斷,CT不如
MRI準確。
4.心包
普通CT顯示心包腔積液或鈣化已很敏感。主要適應癥:⑴明確心包腔內有無積液,判斷
積液的多少,甚至性質;(2)了解心包肥厚的程度及部位。目前螺旋CT和電子束CT(EBCT)在
心血管疾病的診斷上已顯示很大的潛力,對夾層動脈瘤的診斷基本上已能替代常規血管造
影-EBCT能顯示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搭橋血管的開通狀態,直接顯示搭橋血管的解剖,非創傷
性地解決了冠狀動脈搭橋術后的復查問題.EBCT測量左室容積比左室造影更準確,他還可
以分層面按節段對左心室運動功能和泵功能(射血分數)進行定量分杭是心肌梗死治療前后
效果評價的敏感而又可*的檢查方法。通過顯示冠狀動脈鈣化對冠心病的預測也很有意義。
EBCT也有助于心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肺動脈栓塞等疾病的診斷。常規X線
片、超聲心動圖、MRI、常規心血管造影在心血管疾病的診斷上各有優勢,各種檢查可優勢
互補。故合理選擇、綜合應用各種檢查技術對疾病診斷極其重要。
[小結]胸部CT的診斷分析方法概括起來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第一,要掌握疾病的各
種CT表現,要仔細地CT片上所呈現的各種CT特點,并對這種CT特點與病理表現(大體和
鏡下病理表現)的互相聯系有清楚的理解,以便準確解釋CT片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和微細差異,
既要抓住主要特點也要避免以偏概全。第二,對CT征象進行鑒別診斷時,要認識每個征象產
生的可能原因,或許是一個或少數幾個或許更多。診斷中應按如下次序考慮該征象:⑴常見
病的典型征象;(2)常見病的不典型征象;⑶少見或罕見病的典型征象;(4)少見或罕見病的不
典型征象;力戒思維次序顛倒。第三,CT檢查所見僅是疾病發生過程中數十秒鐘或數分鐘的
情況,必須評估這些病變在此前、后的變化,所以只要有條件就要盡可能對照老片以及隨診,
進行動態觀察分析e第四,CT片僅是胸部影像診斷的一個重要部分,不是全部,其他影像方法
乜各有所長,要綜合各種影像表現進行判斷。不同影像技術除有不同表現外,其檢查的時間也
K同,更有利于全面和動態分析6診斷困難的結節或腫塊病變應進行經皮穿刺活檢。第五,
必須結合臨床特點和實驗室檢查進行綜合分析,以便得出盡可能準確的診斷。現有資料不足
以作出準確診斷時,要提出下一步的措施,并和臨床醫師一起探討。這就要求醫學影像學醫師
除懂得各種影像檢查方法的價值外,還要熟悉非影像科檢查的方法。如在胸部應熟知肺功能
實驗,痰菌或異常細胞檢查皮試(如叩D)及血清學檢查,支氣管鏡檢直胸腔鏡、縱隔鏡及縱
隔切開術、剖胸探查術(經皮穿刺活檢屬醫學影像學科范疇)等的臨床價值。CT診斷與其他
影像技術及臨床密切結合,必然能提高胸部疾病診斷的準確率。
四腹部CT檢查技術
(一)檢查前準備
腹部CT檢查前應注意:
⑴上午檢查早餐禁食;下午檢查午餐禁食。禁食時間最好不少于4小時。(2)1周內不
服含重金屬的藥物。1周內行消化道軌劑檢查者在CT檢查前先腹部透
視朗確腹部無鋼劑影響時方可行CT檢查,要提早檢查者需行清潔灌腸或口服緩瀉藥處
理。⑶檢查前30分鐘,口服L5%?2.0%泛影葡胺500=800ML,(4)需增強掃描的病人,請家
屬在接受碘造影劑說明書上簽字,檢查前15分鐘做碘過敏試驗。(5)預先讓病人了解檢查過
程,訓練病人平靜均勻呼吸,并在掃描時屏氣,特別強調螺旋掃描時屏氣持續15?20秒以上.
⑹對不配合者或5歲以下者可使用鎮靜劑。⑺檢查的其他常規準備如移去檢查部位金屬
物品等。
(二)腹部CT掃描常規應用技術概述
1,體位通常為仰臥位,特殊情況下加掃其他體位,如左側位、右側位及附臥位,以利于充分
顯示病變或明確是否有病變存在。
2掃描范圍先掃腹部定位片,根據檢查要求在定位片上確定掃描范圍和部位。掃描范圍
應包括檢查臟器的上緣和下緣,需要對腫瘤分期或要了解病因、并發癥者應擴大掃描范圍。
(1)肝臟通常從膈頂掃描至肝右葉下緣。(2)胰腺通常自肝門掃描至腎門平面,但胰腺癌的掃
描上緣應至膈頂,下緣應視淋巴結轉移范圍而定,一般應掃描至腎下極平面e急性胰腺炎上緣
包括下胸部,有助于觀察有無胸腔積液6⑶腎上腺一般自第11胸椎椎體掃描至左腎門平面,
但臨床高度懷疑嗜絡細胞瘤而腎上腺未發現病變時,應掃描全腹部(包括盆腔),甚至還需行縱
隔掃描。
3?層厚較大臟器如肝、腎、脾通常采用層厚10MM,層距10MM。若疑為病灶處用層
厚3-5MM力口掃,較小臟器如胰、腎上腺采用層厚為3-5MM。如疑為腎上腺醛固酮增多癥,
可用層厚2MM掃描。
4,窗技術不同臟器、不同背景使用的窗寬、窗位有所不同.一投窗寬200-250,窗位應
與所觀察臟器的CT值相接近.觀察肝臟或較消瘦病人的其他臟器宜采用窄窗技術,有些部
位的病灶如胰腺采用兩種窗位觀察。增強掃描的窗位應比平掃增加10-20左右。常用的參
數為:⑴肝窗寬180-200,窗位45-60Q)胰腺:觀察胰腺實質采用窗寬180-200窗位40-50;
觀察胰腺周圍結構采用窗寬250-400窗位10-50;(3)腎上腺窗寬250-400,窗位0-30.
5,掃描方式常采用平掃與增強掃描相結合°對膽系及泌尿系結石而不懷疑癌腫者可只
行平掃,增強掃描方法見各臟器CT掃描技術6采用普通CT掃描肝臟海綿狀血管瘤時,需快
速注射、快速掃描及延遲足夠長時間掃描°鑒別診斷困難的病灶還可采用同層團注動態增
強掃描,即在病灶的中心層面于第1分鐘內掃2-3次,然后分別在第2-3分鐘時每分鐘各掃
一層,直至病灶內充盈造影劑。
(三)肝CT掃描技術
1.CT平掃對肝內鈣化或出血性病灶敏感,也可清晰顯示肝臟彌漫性病變如脂肪肝、血
色素沉著癥、肝糖原貯積病等。在顯示肝局部腫瘤方面,平掃多不如動態增強掃描,但在某些
情況下,平掃對高血供轉移瘤的檢出可能更敏感這是因為這些腫瘤在動態增強掃描中有一
部分呈等密度而不易顯示之故。平掃是診斷轉移瘤非常有價值的方法,但平掃沒有發現病變
者必須作增強掃描。
2.增強掃描造影劑在肝內的動態循環過程可分為三期:⑴肝動脈期;(2)門靜脈期;⑶平
衡期。通常分別在經靜脈團注造影劑15-30秒鐘、50-60秒鐘及2-3分鐘掃描顯示各期特
點。造影劑的注射速度越快,產生的濃度曲線越高;造影劑的用量越大,最大濃度曲線維持的
時間也越長。增強掃描應根據病變的特點,選擇在合適時期掃描。
肝的血供特點與造影劑的相互作用肝由肝動脈和門靜脈雙重供血肝動脈
供應的血液約占20%-25%,門靜脈約占75-80%。但肝臟的大多黝中瘤僅有肝動脈供
血很少、甚至無門靜脈供血,這是增強掃描可以檢出肝腫瘤的關鍵所在。在靜脈團注造影劑
后由肝動脈輸送的造影劑比由門靜脈輸送的造影劑早20-30秒鐘到達肝。肝動脈雖僅輸送
1/4的造影劑到達肝,但由于它與門靜脈輸送的大量造影劑到達肝有20-30秒鐘的間隔故
為由肝動脈供血的腫瘤進行檢測和作定性診斷留下了一個時間間隔,在靜脈團注造影劑
20-30秒鐘后,僅由動脈供血的腹部臟器如脾、腎和胰腺等開始明顯強化,而此時肝實質則強
化不明顯,這是因為門靜脈為肝提供了倍于肝動脈的血流,而門靜脈的血流此時尚不含造影
劑,沖淡了肝動脈血的增強效應,使肝僅有輕微強化,富含血管性腫瘤僅有肝動脈供血,并在注
射造影劑20-30秒鐘后,當腹主動脈和肝動脈首先充盈造影劑時,這些富含血管的腫瘤接受
高濃度的造影劑油于無門靜脈供E故其強化不被沖淡。在CT圖象上腫瘤強化呈高密度、
與肝形成鮮明對比。在靜脈注射造影劑60秒鐘后,造影劑主要經門靜脈輸送到達肝,肝將明
顯強化。此時即使繼續有造影劑由肝動脈到達富含血管的腫瘤內,但兩者的密度差異顯著下
降,可達到相對平衡。
肝以少血供腫瘤為最常見,約占肝轉移性?瘤的大部分。這些腫瘤在肝動脈期無明顯強
化而肝本身強化也不明顯,因此,無需在肝動脈期掃描,而應選擇在門靜脈期掃描。檢測這類
腫瘤最敏感的方法是注射的造影劑只經過門靜脈而避開肝動脈,使肝實質明顯強化。腫瘤由
于僅有肝動脈供血而無或極少有門靜脈供血,故不強化,呈明顯的低密度,同時必須快速注射
造影劑,并在造影劑再循環達到平衡期前完成全肝掃描。這樣,造影劑就只到達肝實質而不到
腫瘤內,使高密度的肝實質與低密度的腫瘤之間的對比最大。但要使造影劑先經門靜脈,就必
須從腸系膜動脈或脾動脈注入造影劑,其操作較復雜,且為微創傷性技術,故作為一項篩選技
犬是不可行的。經靜脈注射造影劑來評價低血供腫瘤時,其增強原理相同。因為大量碘造影
劑是通過門靜脈進入肝,而腫瘤的動脈血供較少,當造影劑的注射速度和CT的掃描速度較快
時,造影劑將主要進入肝實質,能提高病變的檢出率。如果減慢造影劑的注射速度,注射造影
劑的時間延長,或將掃描時間延長到了平衡期,造影劑就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再循環,并通過肝
動脈進入腫瘤內,使腫瘤強化,此時肝的強化程度減退,在CT掃描上腫瘤與肝實質呈等密度。
立衡期發生的時間取決于造影劑的注射速度。如以每秒鐘2ML的速度注射150ML造影劑,
到達平衡期的時間為注射開始100秒鐘后。
在EBCT或螺旋CT應用之前要完成全肝掃描需要2分鐘或更長的時間。因此,要在肝
動脈期或門靜脈期完成全肝掃描是不可能的,只有EBCT和螺旋CT,可以在20-30秒鐘內
完成全肝掃描,既可以在肝動脈期或門靜脈期完成全肝掃描,也可在匕兩期的時間限度內分
別完成。
增強掃描的價值⑴提高病灶顯示的敏感性:多數肝內占位病變的CT值低于正常肝實質,
立掃表現為低密度,但部分病變與正常肝實質或脂肪肝呈等密度,單純平掃難以檢出。增強掃
播能顯示平掃不能或不易發現的病變.(2)鑒別病變性質:平掃不易進行定性,增強掃描由于
造影劑經血流進入腫瘤和肝實質的時間、程度以及擴清速度不同,可產生不同的增強特征,
有助于病變的檢出和鑒別。⑶更好地顯示肝內血管:既有助于區分平掃圖象上見到的血管截
面所致的低密度影、輕度擴張肝內膽管與小結節病變,又能清楚顯示門靜脈栓塞或腫瘤侵犯
肝內血管。
增強掃描的方法應根據設備條件和具體病例來決定采用何種方法進行增強
掃描。肝的增強掃描通常采用快速注射增強掃描或團注動態增強掃描。重點應注意靜
脈內注射造影劑的量、注射速度和掃描的方法三個方面。
(1)快速注射增強掃描:通常以每秒鐘1ML的速度快速注入60%的造影劑80-150ML,
注入造影劑50ML后開始掃描.此法主要適合于掃描速度較慢的CT機,在整個掃描過程中
使血液內的造影劑均維持在較高濃度.目前國內較普遍采用此種方法6
(2)進床式團注動態堵強掃描:造影劑注射速度為每秒鐘2?3ML,總量80-150ML,在
40-50秒種內將所有造影劑注射完畢。或采用雙期注射法,前50ML采用每秒鐘2-3ML速
度注射,以后改為每秒鐘1ML的速度將造影劑注射完畢。通常在注射造影劑40秒種時開始
掃描,使最初的掃描處于動脈期晚期,主要在門靜脈期,并在平衡期之前完成全肝掃描。迸床
式團注動態增強掃描與慢速延長造影劑注射速度或CT平掃相比,它檢測肝腫瘤的敏感性最
高6這項技術需要應用壓力注射器以保證快速和持續的造影劑灌注,并且避免在增強的平衡
期掃描。當用老式的CT機對全肝掃描時需4-6分鐘,需采用雙期注射造影劑的技術。首先
用快速將部分造影劑輸入血管內,第2期用慢速注射以保證增強的持續性,而使平衡期延長。
應用較快掃描機可以在2分鐘內完成全肝掃描,可以提供滿意的肝實質強化,因而沒有必要
將平衡期推遲。快速掃描能使整個肝在20-30秒鐘內完成掃描,可在開始注射造影劑后
50-60秒種掃描,使整個肝達到最大強化。另有研究表明,離子型造影劑比非離子型造影劑使
肝達到強化峰值的時間要快10秒種。由于費用的問題,一些單位用50ML的造影劑作腹部
CT,盡管這對血管強化是足夠的,但于相同濃度、相同速度注射的大計量造影劑相比,其肝實
質強化明顯下降。肝實質強化的下降將導致肝病變的檢出率下降。另外,用小計量的造影劑
將導致肝到達平衡期前的最佳強化時間縮短,潛在性的限制了其應用價值,加快造影劑注射
速度可部分性克服上述缺點。
由于大多數肝腫瘤是少血供的,腹部CT掃描為使肝實質強化達到最大,宜選取在門靜脈
期掃描,以達到腫瘤表現為明顯低密度的目的。通常以每秒鐘2ML的速度注射60%的碘造
影劑100ML,在開始注射40秒鐘后掃描,2分鐘內掃完全肝,以保證圖象掃描完而平衡期尚
天出現。但對一些高血供的肝腫瘤,如原發性肝癌、肝局灶性非典型結節增生、肝腺瘤和某
些高血供的轉移瘤,可能在門靜脈期呈等密度改變而不顯示,而在肝動脈期則表現為高密度,
對這種情況應在肝動脈期掃描。對動脈期成像,最重要的是用較快的注射速度以輸送足夠量
的造影劑到達腫瘤區,以便能檢出它們6通常每秒鐘以3-5ML的速度注射,在注射開始后
20-30秒種開始掃描并在20-40秒種內完成掃描。為使整個肝臟成像,此項技術僅能用螺
施CT或電子束CT來完成。動脈期掃描雖能發現一些在門靜脈期不能顯示的病變,但由于
低血供的腫瘤在動脈期可引起漏診洞時肝動脈期增強掃描時,可能會出現肝實質的一過性
衰減不均勻和部分肝實質可以明顯強化而類似于腫瘤,因此通常不做單期的動脈期掃描。
一般應在肝動脈期掃描后再行門靜脈期和(或)平衡期掃描,即行肝雙期掃描,以提高肝高血供
腫瘤的檢出率以及肝病變定性診斷的準確性。當做肝動脈和門靜脈雙期肝CT掃描時,因造
影劑注射速度較快,門靜脈期掃描應當比做單期門靜脈掃描要早一些.⑶延遲平衡期CT;
盡管很少選擇平衡期成像來檢出腫瘤,但有一些腫瘤可作延遲增強掃描,特別是明顯延遲后
可見碘造影劑在纖維性腫瘤或腫瘤的纖維瘢痕內潴留,通常在注射造影劑后10-20分鐘掃
描很明顯°這是因纖維組織內的碘造影劑在血管外緩慢流入流出所致,可表現為均勻一致
的強化時,可高度提示為
膽管癌。其他腫瘤在延遲掃描時很少有這種表現,但許多腫瘤由于中心有局部的纖維灶
或中心瘢痕形成,常呈不均勻的或輕度的增強,與肝內膽管癌的強化形式完全不同,延遲成像
有助于膽管梗阻原因的診斷和膽管癌肝內侵犯范圍的識別。
(4)延遲大劑量增強掃描指一次大量注射造影劑如60%的造影劑150-180ML,含碘量
約50?60G,在4?6小時后重復掃描,以提高肝內小病變的檢出率。基本原理為尿路造影劑經
靜脈內注射后,絕大部分經尿路排泄,小部分經肝排泄。由于正常肝細胞具有排泄和再吸收有
機碘的功能,1%?2%的碘造影劑在被肝分泌到膽道時存留在肝細胞內,而癌細胞則不具有排
泄造影劑的功能,在4-6小時后肝紐胞內存留的碘可使肝的密度比平掃時增加14-20HU,而
腫瘤呈低密度。在動態增強掃描和CT動脈造影CTA經動脈門靜脈血管造影CTAP檢查后
行此掃描,有助于發現可疑轉移瘤,但不能區別小的病變和中心血管。此外,此項技術需要病
人等待4-6小時,因而非常不方便而且還不能單獨應用。
(5)CT血管造影:是將CT與血管造影兩種技術相結合的一種檢查方法有助于肝內惡性
病變,特別是等于或小于1CM小病灶的檢出率。根據插管部位、增強掃描方法和原理的不
同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動脈造影CTA,另一種為經門靜脈血管造影CTAP。碘油CT有助于
發現肝癌結節,它需要在肝動脈內注射少量的碘油。
動脈造影CTA:是導管插到肝動脈內直接注射造影劑進行增強掃描的一種檢查方法。通
過肝動脈注射造影劑,使造影劑同時到達正常肝實質和腫瘤內。由于正常肝實質主要接受來
自門靜脈的供血,因而肝實質內的造影劑被稀釋,使肝實質僅有輕度強化;而肝腫瘤多數幾乎
僅接受肝動脈的供血,故在腫瘤的強化過程中無造影劑的稀釋現象發生,因而高血供的病變
將彌漫性強化。而低血供腫瘤邊緣也成環狀強化。因病變與肝實質之間的密度差異顯著提
高,致使病變的檢出率也明顯提高。檢查方法:采用Seidinger技術,經股動脈穿刺插管,將導
管輅于肝固有動脈內;將導管固定后把病人移到CT檢查臺上,通過導管直接注射造影劑。為
避免高濃度的造影劑引起明顯的偽影,通常用稀釋到15-30%的造影劑,以每秒鐘2-5ML的
速度注射。在開始注射造影劑5秒鐘后掃描,并且盡可能快地完成全肝掃描同時必須保證在
掃描的過程中持續不斷有造影劑灌注以保證血管造影的效果。因肝動脈的解剖變異甚多,
常見變異為肝右動脈起自腸系膜上動脈桿左動脈起自胃十二指腸動脈或胃左動脈等。如果
用常規的肝動脈內注射造影劑掃描油于起源變異的動脈供血的肝葉將得不到增強,以致發
生漏診。故在作CTA前,選擇性腹腔動脈或腸系膜動脈造影可了解肝動脈有無解剖變異的存
在。如發現有解剖變異,應行選擇性甚或多次選擇性插管造影增強。
經動脈門靜脈血管造影CTAP同樣經股動脈穿刺插管,但將導管貉于脾動脈或腸系膜上
動脈內,注射足量造影劑。當造影劑經導管注入腸系膜動脈或脾動脈時它首先經門靜脈而不
是經肝動脈到達肝。由于大多數肝腫瘤無明顯的門靜脈供血,在注射造影劑30秒鐘后,肝實
質明顯強化,CT值比平掃時高100-140HU,而腫瘤內則無明顯的造影劑,此時病變與肝實質
的密度差最大,直徑僅有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預防校園欺凌班會課件
- 顧客體驗課件
- 心電圖健康評估與應用
- 醫院學會管理辦法解讀
- 音樂課件的作文
- 市政污水管網改造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模板)
- 城鎮污水管網建設項目投資估算方案(參考模板)
- xx河流排水防澇設施建設項目節能評估報告(參考)
- 2025年商務、清洗服務項目建議書
- 2025年差壓變送器合作協議書
- GB/T 18380.33-2022電纜和光纜在火焰條件下的燃燒試驗第33部分:垂直安裝的成束電線電纜火焰垂直蔓延試驗A類
- 第一章-護理學基礎緒論
- 煙花爆竹經營單位安全管理人員培訓教材課件
- J波與J波綜合征課件
- 微整面部美學設計面部風水設計課件
- 5噸龍門吊安裝與拆除專項施工方案
- 康復科護理質量監測指標
- 農藥基本常識課件
- 六年級數學分數除法、解方程計算題 (含答案)
- 高速鐵路竣工驗收辦法
- 擬投入公路工程施工設備檢測儀器設備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