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高一歷史人教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同步課時作業
一、單選題1.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舉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來選拔人才,按當時的制度,規定其工作程序是()A.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禮部 B.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禮部C.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禮部 D.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禮部2.《史記》記載:“事以舜為,堯乃天之;得不所得,是乃人為;以至世矣,為夏也。”其中“至世矣,為夏也”指的是()A.九品中正制 B.王位世襲制 C.財產繼承制 D.中央集權制3.“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某一選官制度的弊端。該選官制度是()A.軍功爵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4.唐代進士科考試由禮部侍郎主持,應試者與侍郎有親戚故舊關系的,由考功員外郎主試;宋代規定應試者有親戚在本州為官或為主試官時,由各路轉運司主試。這一規定()A.體現了科舉制公平公正原則 B.有利于消除統治集團的矛盾C.擴大了封建政府的統治基礎 D.擴大了官吏集團的人才來源5.780年,唐朝實行兩稅法,規定:每戶按人丁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據此可知,兩稅法的實施()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農民的賦稅負擔C.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D.標志著征稅依據由人丁轉為財產6.西晉時期,有官員曾指出“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當權者的親屬)也”。該官員提到的歷史現象說明當時()A.官吏選拔缺乏標準 B.地方割據威脅中央 C.世家大族壟斷仕途 D.庶族地主勢力崛起7.兩稅法是中國古代具有重要意義的賦役制度改革。其意義不僅在于擴大了稅源,使唐政府的財政狀況走出困境,同時有助于改變賦役負擔不均的現象。兩稅法實行后,大批的隱戶被查出,政府控制的戶口由120萬戶增至310萬戶。材料強調兩稅法()A.是均田制的新發展 B.具有一定的公平性C.放松人身依附關系 D.催生新的經濟因素8.以下有關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確的是()A.有叛將而無叛吏B.有官無吏,人員精干C.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D.置使以總國計……通管鹽鐵、度支、戶部,號曰計省9.唐高祖、唐太宗時期任仆射的俱為元勛重臣。在政事堂群相議政時,尚書仆射品位高于侍中、中書令及其他加議政銜的官員,有著尚書左右仆射領導群相議政的含義。但是到了貞觀末年,仆射一職長期出缺。對此解讀合理的是()A.參與決策官員數量固定 B.尚書省對皇權形成一定制約C.中樞機構行政效率低下 D.尚書省是事實上的決策機構10.長期以來,尚書本是皇宮內廷秘書,中書在內廷管理文件,侍中(門下省長官)則是在宮中侍奉皇帝。到唐代,他們由內廷官一變而為政府外朝的執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職權。這一變化()A.激化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B.反映了官僚內部矛盾尖銳C.標志著內外朝制度形成D.調整了皇權與相權的關系11.北魏實施均田制時規定,受田農民于“地足之處,不得無故而移”,且不得以田產為投獻之禮。北魏此舉意在()A.維護小農私有財產 B.杜絕土地兼并的問題C.保障國家賦稅收入 D.打擊官僚地主的勢力12.隋唐時期,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相互制約。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宰相之職。唐太宗常給品級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范圍。此舉意在()A.減少決策失誤 B.擴大統治基礎 C.提高工作效率 D.強化朝政控制13.政治制度隨國家治理需要不斷調整。下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或政治現象,按出現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①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旦②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③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A.②①③④ 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 D.①③④②14.唐代制舉由天子下詔,不定期舉行,旨在選拔“非常之才”。制舉考試盛行舉薦,“他薦”之外,更有“自舉”。時人楊綰在《條奏貢舉疏》中道:“投刺干謁,驅馳于要津;露才揚己,宜勝于當代,古之賢良方正,豈有如此者乎?”這反映了當時()A.仍受前代選官制度的影響B.士人主動向官員自薦求仕C.制科考試選拔的人才不實D.唐代士人諂媚于人失風骨15.據如圖“漢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結論是()A.中央官員品位較低 B.制度建設具有延續性C.中央集權逐漸強化 D.中書省地位逐步下降二、材料題16.人才選拔一直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一個重要內容,閱讀下面表格,回答問題。朝代選官制度選拔方式①察舉制推薦魏晉南北朝②地方品評隋唐③考試(1)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表格①、②、③處的內容。(2)結合所學知識,為表格內容擬定一個恰當主題。(3)根據表格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中國古代的科舉制。
參考答案1.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科舉考試屬于禮部管轄,唐代中央選拔人才的程序應該是,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審核通過后,交尚書省的下屬禮部執行,B項正確;政令必須先經過中書省起草詔令,通過門下省的審核,尚書省才能執行,排除ACD項。故選B項。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夏禹傳位給啟,創立王位世襲制,實現了公天下向家天下轉變,B項正確;九品中正制為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財產繼承制無關,排除C項;秦朝時才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排除D項。故選:B。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中正官依據家世出身對人才的品第進行評定,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這是九品中正制的內容,C項正確;軍功爵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推行,它以軍功論賞,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察舉制的標準是孝廉,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科舉制的標準是考試成績,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唐代進士科考試由禮部侍郎主持,應試者與侍郎有親戚故舊關系的,由考功員外郎主試;宋代規定應試者有親戚在本州為官或為主試官時,由各路轉運司主試”,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與宋代對科舉考試的這一規定,都是為了避免科舉考試的作弊,體現了科舉制公平公正原則,A項正確;“有利于消除統治集團的矛盾”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科舉制擴大錄取人數,不能體現“擴大了封建政府的統治基礎”,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錄取對象的變化,無法得出“擴大了官更集團的人才來源”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租庸調制之下,農民不管土地財產多少,每年都要向政府納“租”和給官府服勞役,但是兩稅法實行之后,就改變了租庸調制“以丁身為本”的征稅原則,這就意味著封建政府對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減弱,故選C項;兩稅法的內容主要涉及農民如何交納賦稅,與地主的土地兼并無關,排除A項;兩稅法征收的標準在于“資產”,即實際納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多少改變了負擔不均的現象,也就不會加重農民的賦稅負擔,排除B項;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兩稅法征收的標準確實發生了變化,但是這僅是其意義的一個方面,而題干之意主要在于論述兩稅法的實施對人身依附關系的變化,排除D項。6.答案:C解析:根據“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當權者的親屬)也”及所學可知,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壟斷了仕途,C項正確。當時的選拔標準為門第,排除A項;B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體現了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無法看出庶族地主勢力崛起,排除D項。7.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推行兩稅法,查出大量的隱戶,擴大了政府控制的戶口,增加了財政收入,具有一定的公平性,B項正確;兩稅法是在均田制瓦解后形成的賦稅制度,排除A項;材料與放松人身依附關系無關,排除C項;新的經濟因素指的是資本主義萌芽,唐朝并未出現,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主要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C正確;A是郡縣制描述;B是軍機處大臣特點;D是宋代管理財政官員。9.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政事堂議政時,尚書省的仆射具有重大影響,說明尚書省對皇權形成一定制約,所以“到了貞觀末年,仆射一職長期出缺”,B項正確;參與決策官員數量固定同“貞觀末年,仆射一職長期出缺”不符,排除A項;據材料不能得出唐朝中樞機構行政“效率低下”的結論,排除C項;據所學,尚書省的主要職能是執行而非決策,排除D項。故選B項。10.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三省長官本是皇帝的內侍官員,后來為了加強皇權,他們由內廷官變為政府外朝的執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職權,由此可知這一變化調整了皇權與相權的關系,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央機構的變化,不涉及地方,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調整皇權與相權的關系,與官僚內部矛盾無關,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形成內外朝制度,排除C項。11.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中國)。根據材料“不得無故而移”“不得以田產為投獻之禮”等信息可知,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此舉意在維護并穩定小農經濟的發展,為國家提供穩定的賦稅來源,C項正確;均田制下的土地為國家所有,排除A項;均田制不能杜絕土地兼并,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均田制與土地兼并的關系,沒有涉及對官僚地主勢力的打擊,排除D項。故選C項。12.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唐時期(中國)。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下,君主總是力圖設法削弱相權,強化皇權。唐太宗以品級較低的官員為宰相,正是削弱相權,強化朝政控制的體現,D項正確;A、B選項均是客觀效果,非主觀目的,排除A、B項;增加官員,相互牽制,影響行政效率,非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項。故選D項。13.答案:A解析:14.答案:A解析:“制舉”考試中存在在科舉考試之前,應試的舉人尋找王公貴族或者其他名人,向他們展現自己的作品和能力,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這一現象,說明在唐朝時期的科舉制中,薦舉仍然是選官的重要途徑,受到了前代選官制度的影響,故選A項;士人主動向官員自薦非材料本質,排除B項,材料看不出人才不實,排除C項;根據材料不能得出唐朝士人諂媚的結論,排除D項。15.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中圖片信息可知,唐朝時期的“三省制”的名稱在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都能夠找到其原型,據此可以判斷,后世的制度建設都具有延續前朝的特性,故選B項;題干中的圖片沒有涉及中央官員的品位的高低,只是涉及其名稱的延續,排除A項;題干圖片主要涉及中央中樞機構的變化情況,不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問題,排除C項;題干圖片僅是涉及“漢至唐三省制的形成”演變過程,看不出中書省地位的下降,排除D項。16.答案:(1)漢朝;九品中正制;科舉制。(2)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3)打破世家大族壟斷政權的局面,擴大了官吏的來源,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加強中央集權;促進文化發展,尤其唐詩繁榮;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對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產生影響。成為封建統治集團鉗制思想的工具,造成思想僵化等。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列舉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選官制度名稱為“察舉制”可知此時代為漢朝;根據時間范圍“魏晉南北朝”可知,此時選官制度為九品中正制;根據“隋唐時期”、“考試”等關鍵詞可知是科舉制。(2)本題是對比類、列舉類材料分析題。時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甘肅省初三上冊數學試卷
- 肝病病人護理
- 二三級數學試卷
- 德威七年級數學試卷
- 肛門癌術后護理課件
- 二升四三數學試卷
- 肌理畫課件背景介紹
- 2025年天津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所屬天津市海河醫院招聘99人筆試歷年專業考點(難、易錯點)附帶答案詳解
- 高血壓的并發癥及控制策略
- 給外國人做數學試卷
- (2025)國家公務員考試時事政治必考試題庫及答案
- 10kV供配電系統電氣設備改造 投標方案
- 省供銷社招聘試題及答案
- JG 121-2000施工升降機齒輪錐鼓形漸進式防墜安全器
- 養殖場防疫員聘請協議書
- 護士考編制試題及答案
- 提升教師評價素養的策略及實施路徑
- 2025山西大地環境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校園招聘13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綠色智能建造概論 課件全套 第1-7章 緒論- 建筑綠色智能運維
-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與操作流程匯編
- 水庫管理制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