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風險防控手冊_第1頁
農業生產風險防控手冊_第2頁
農業生產風險防控手冊_第3頁
農業生產風險防控手冊_第4頁
農業生產風險防控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生產風險防控手冊TOC\o"1-2"\h\u6192第1章農業生產風險概述 4314271.1農業風險類型與特征 4281021.1.1自然風險 427461.1.2生物風險 4162151.1.3社會經濟風險 4304021.1.4技術風險 4106701.2農業風險防控的重要性 514998第2章土地利用與土壤風險防控 5110782.1土地利用規劃與風險評估 5198862.1.1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5115162.1.2土地利用規劃原則 540132.1.3土地利用風險評估 6105562.1.4土地利用規劃方案 634172.2土壤污染與改良 6116662.2.1土壤污染類型及成因 626672.2.2土壤污染風險評估 645502.2.3土壤改良技術 6242402.2.4土壤改良方案 7227732.3土壤侵蝕與保持 7269572.3.1土壤侵蝕類型及成因 751812.3.2土壤侵蝕風險評估 7131062.3.3土壤保持技術 771572.3.4土壤保持方案 725076第3章氣候變化與氣象災害防控 8234403.1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8262793.1.1作物生長周期改變 834733.1.2水資源分布不均 8287923.1.3病蟲害發生加劇 8287393.1.4土壤質量下降 8105103.2氣象災害預警與應對 82773.2.1氣象災害預警 8125423.2.2應對措施 8316723.3農業氣象災害保險 9176233.3.1保險產品設計與開發 99013.3.2保險補貼政策 9306053.3.3保險理賠與救助 9206543.3.4保險宣傳教育 95458第4章水資源利用與風險防控 9184944.1水資源合理配置與節約 966854.1.1合理規劃水資源利用 9238154.1.2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9167444.1.3加強水資源監測與管理 9186514.2農業灌溉與排水 1084334.2.1灌溉系統優化 10268304.2.2防止土壤鹽漬化 1037214.2.3防洪排澇措施 1072544.3水體污染與治理 10207754.3.1農業面源污染防控 10180404.3.2畜禽養殖污染治理 10245494.3.3農業廢棄物處理與利用 10187994.3.4水體污染監測與預警 1017806第五章農業生物災害防控 10226345.1農業病蟲害監測與預警 10137915.1.1監測網絡構建 1062265.1.2監測方法與技術 1124875.1.3預警體系 1140285.2農業病蟲害綜合治理 11168305.2.1生物防治 11101005.2.2化學防治 11274715.2.3物理防治 11184935.2.4農業防治 11249985.3農業生物安全 11183665.3.1農業外來生物入侵防控 11301235.3.2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1196555.3.3農業生物資源保護 1163445.3.4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 1125581第6章農藥、化肥風險防控 12193656.1農藥、化肥合理使用 12221326.1.1選擇適宜農藥、化肥 12224856.1.2嚴格遵循使用說明 12305216.1.3做好使用記錄 12214156.2農藥、化肥殘留與污染治理 12243206.2.1加強殘留監測 12106806.2.2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12223246.2.3推廣環保型農業生產技術 12271416.3生物農藥與有機肥料的應用 12212976.3.1生物農藥的應用 1262766.3.2有機肥料的應用 12217506.3.3推廣生物有機復合肥 133472第7章農業機械與安全生產 1382937.1農業機械安全操作規范 13242357.1.1操作前的準備工作 13310957.1.2安全操作要求 13149527.1.3定期檢查與維護 13197237.2農業機械預防與處理 13144507.2.1預防措施 13248927.2.2處理流程 13263857.3農業機械保險與維修 14208377.3.1農業機械保險 14270417.3.2農業機械維修 1431542第8章農產品市場風險防控 14224738.1農產品市場分析與預測 14280438.1.1市場信息收集與處理 14193278.1.2市場分析方法 14120078.1.3市場預測與決策支持 14153858.2農產品價格波動與風險管理 1583728.2.1價格波動原因分析 15304618.2.2價格風險管理策略 15117188.2.3農業保險在價格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15191158.3農產品品牌建設與推廣 1596498.3.1農產品品牌定位與策劃 15243708.3.2農產品品牌形象設計 15296698.3.3農產品品牌推廣策略 1520315第9章農業政策與法律法規 1563309.1農業政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5286799.1.1農業補貼政策 15153139.1.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 16244649.1.3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政策 16108619.1.4農業環境保護政策 1613329.2農業法律法規體系 16270659.2.1農業基本法律 16104459.2.2農業生產法律法規 1610449.2.3農村經濟組織法律法規 16198199.2.4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16127559.3農業政策性保險 1634599.3.1農業保險政策 17166799.3.2農業保險險種及保障范圍 17281149.3.3農業保險補貼政策 17322529.3.4農業保險服務體系建設 171066第10章農業生產風險防控策略與展望 17872210.1農業生產風險防控策略 173115910.1.1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 172217510.1.2風險防范措施 172779110.1.3風險應對與處置 172360710.2農業生產風險防控技術發展趨勢 17473610.2.1現代信息技術應用 182120710.2.2生物技術創新 182033610.2.3綠色防控技術 181106310.3農業可持續發展與風險防控 181737610.3.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182146410.3.2推廣農業循環經濟 181543010.3.3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18190110.3.4政策支持與法制建設 18第1章農業生產風險概述1.1農業風險類型與特征農業風險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由于自然、生物、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業生產遭受損失的可能性。農業風險類型多樣,其主要類型及特征如下:1.1.1自然風險自然風險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導致的農業生產風險,主要包括:(1)氣象風險:如干旱、洪澇、低溫、霜凍等極端氣候事件,對農作物生長產生不利影響。(2)地質災害風險:如地震、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對農業生產設施和農作物產生破壞。1.1.2生物風險生物風險是指因生物因素導致的農業生產風險,主要包括:(1)病蟲害風險:如病原微生物、害蟲等對農作物的侵害,導致產量減少、品質下降。(2)雜草風險:雜草與農作物競爭養分、水分和光照,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1.1.3社會經濟風險社會經濟風險是指由于社會和經濟因素導致的農業生產風險,主要包括:(1)市場風險: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導致農民收入不穩定。(2)政策風險:國家政策調整、農業支持政策變化等因素,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1.1.4技術風險技術風險是指由于農業技術研發、應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導致的農業生產風險,主要包括:(1)技術成果轉化風險:農業科技成果在推廣過程中,可能因技術適應性、操作失誤等因素,導致生產效果不佳。(2)技術更新風險:科技發展,農業技術更新換代,舊技術可能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影響農民收益。1.2農業風險防控的重要性農業風險防控是保障農業生產安全、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加強農業風險防控具有以下重要性:(1)降低農業生產損失:通過科學有效的風險防控手段,降低農業自然災害、生物侵害等風險,減少農業生產損失。(2)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加強農業風險防控,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3)提高農業競爭力:加強農業風險防控,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品質,有助于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4)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農業風險防控,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5)維護農民利益:加強農業風險防控,降低農民收入波動,保障農民基本生活,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第2章土地利用與土壤風險防控2.1土地利用規劃與風險評估土地利用規劃是農業生產風險管理的重要環節。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可以有效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風險,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本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2.1.1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分析我國農業土地利用現狀,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類型土地的分布、面積和利用效率。了解不同地區土地利用的優劣勢,為后續規劃提供基礎數據。2.1.2土地利用規劃原則遵循以下原則進行土地利用規劃:(1)合理布局,發揮區域優勢;(2)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土地質量;(3)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5)統籌兼顧,實現多目標優化。2.1.3土地利用風險評估針對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如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通過風險評估,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2.1.4土地利用規劃方案根據土地利用現狀、規劃原則和風險評估結果,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方案。方案內容包括:(1)土地利用結構調整;(2)農業生產布局優化;(3)生態保護與建設;(4)基礎設施配套;(5)政策措施保障。2.2土壤污染與改良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土壤質量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本節主要探討土壤污染與改良的相關問題。2.2.1土壤污染類型及成因介紹我國土壤污染的主要類型,如重金屬污染、有機污染、生物污染等,分析污染成因,為土壤改良提供依據。2.2.2土壤污染風險評估針對不同類型的土壤污染,評估其對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的風險。主要包括:(1)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2)污染物對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的影響;(3)污染防控措施的可行性及效果。2.2.3土壤改良技術根據土壤污染類型和風險評估結果,選擇合適的土壤改良技術。主要包括:(1)物理修復技術,如換土、深耕等;(2)化學修復技術,如施用改良劑、土壤穩定劑等;(3)生物修復技術,如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等;(4)綜合修復技術,結合多種修復方法,提高修復效果。2.2.4土壤改良方案制定土壤改良方案,包括:(1)改良目標;(2)改良技術選擇;(3)改良工程實施;(4)改良效果評估;(5)改良后管理措施。2.3土壤侵蝕與保持土壤侵蝕是影響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因素。本節主要討論土壤侵蝕與保持的相關內容。2.3.1土壤侵蝕類型及成因介紹我國土壤侵蝕的主要類型,如水力侵蝕、風力侵蝕等,分析侵蝕成因,為土壤保持提供理論依據。2.3.2土壤侵蝕風險評估評估土壤侵蝕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1)土壤侵蝕對土壤質量的影響;(2)土壤侵蝕對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3)土壤侵蝕防控措施的可行性及效果。2.3.3土壤保持技術根據土壤侵蝕類型和風險評估結果,選擇合適的土壤保持技術。主要包括:(1)農業技術措施,如合理輪作、間作、覆蓋等;(2)工程技術措施,如梯田、坡腳砌筑、水土保持林等;(3)生物技術措施,如植被恢復、微生物接種等;(4)綜合措施,結合多種技術,提高土壤保持效果。2.3.4土壤保持方案制定土壤保持方案,包括:(1)保持目標;(2)保持技術選擇;(3)保持工程實施;(4)保持效果評估;(5)保持后管理措施。第3章氣候變化與氣象災害防控3.1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氣候變化已成為影響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素之一。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對農作物生長、農業產業結構及農產品質量產生了嚴重影響。以下是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主要影響:3.1.1作物生長周期改變氣候變暖導致作物生長周期發生變化,提前或推遲播種、收獲時間,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3.1.2水資源分布不均氣候變化導致水資源分布不均,干旱、洪澇等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影響灌溉條件和農作物生長。3.1.3病蟲害發生加劇氣候變暖為病蟲害提供了有利的生長環境,導致病蟲害發生范圍擴大、程度加重,給農業生產帶來損失。3.1.4土壤質量下降氣候變化影響土壤溫度、濕度等條件,導致土壤質量下降,影響作物生長和產量。3.2氣象災害預警與應對為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時準確的氣象災害預警和有效的應對措施。3.2.1氣象災害預警建立完善的氣象監測和預警體系,提高氣象災害預警的準確性、時效性,為農業生產提供有力保障。3.2.2應對措施(1)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布局,避免在災害高風險區域種植易受災作物。(2)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田抗災能力。(3)推廣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技術,如抗逆性品種、保護性耕作等。(4)開展農業氣象災害應急演練,提高農民防災減災意識。3.3農業氣象災害保險農業氣象災害保險是一種有效的風險轉移和損失補償機制,對于保障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3.3.1保險產品設計與開發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氣象災害風險,開發具有針對性的農業氣象災害保險產品。3.3.2保險補貼政策加大對農業氣象災害保險的財政支持力度,降低農民投保成本,提高保險覆蓋率。3.3.3保險理賠與救助簡化理賠程序,提高理賠效率,保證受災農民及時獲得賠償。同時加強與部門、社會組織等合作,提高災害救助能力。3.3.4保險宣傳教育加強農業氣象災害保險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民保險意識,促進農業風險防控。第4章水資源利用與風險防控4.1水資源合理配置與節約4.1.1合理規劃水資源利用農業生產中,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是保證糧食安全和提高農業效益的基礎。應依據當地水資源狀況、氣候特點、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面積,制定科學的水資源利用規劃。4.1.2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采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噴灌等,降低農業用水定額,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同時推廣節水型農作制度,調整種植結構和作物布局,減少水資源浪費。4.1.3加強水資源監測與管理建立健全水資源監測體系,實時掌握水資源變化情況,為農業生產提供準確的水資源信息。加強水資源管理,嚴格執行用水計劃,保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4.2農業灌溉與排水4.2.1灌溉系統優化針對不同作物和生長期的需水特點,合理設計灌溉制度,提高灌溉均勻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加強灌溉設施建設與維護,保證灌溉系統正常運行。4.2.2防止土壤鹽漬化采取合理的灌溉排水措施,控制地下水位,減少土壤鹽分積累,防止土壤鹽漬化。同時利用生物措施和改良劑等方法,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抗鹽漬化能力。4.2.3防洪排澇措施加強防洪排澇設施建設,提高農田排水能力,降低洪澇災害風險。結合地形地貌,合理規劃排水系統,保證農田排水暢通。4.3水體污染與治理4.3.1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優化施肥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降低農業面源污染。推廣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的依賴。4.3.2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加強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設施建設,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嚴格執行畜禽養殖廢棄物排放標準,防止水體污染。4.3.3農業廢棄物處理與利用推廣農業廢棄物還田、堆肥等技術,減少農業廢棄物對水體的污染。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4.3.4水體污染監測與預警建立健全水體污染監測體系,加強水質監測,及時發覺和處理水體污染問題。建立預警機制,提高應對突發水體污染事件的能力。第五章農業生物災害防控5.1農業病蟲害監測與預警5.1.1監測網絡構建建立完善的農業病蟲害監測網絡,涵蓋主要農作物及經濟作物,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全面性。5.1.2監測方法與技術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遙感技術和無人機等手段,提高病蟲害監測的準確性和效率。5.1.3預警體系建立農業病蟲害預警體系,根據監測數據,及時發布病蟲害預警信息,指導農民提前采取防治措施。5.2農業病蟲害綜合治理5.2.1生物防治推廣利用天敵、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制劑防治病蟲害,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保護生態環境。5.2.2化學防治合理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遵循農藥使用規范,減少農藥殘留,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5.2.3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如誘殺、阻隔、捕撈等手段,降低病蟲害發生程度。5.2.4農業防治優化作物布局,推廣抗病蟲害品種,調整播種期,加強田間管理等措施,提高作物自身抗病蟲害能力。5.3農業生物安全5.3.1農業外來生物入侵防控加強邊境檢疫,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保護我國農業生產安全。5.3.2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嚴格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和管理,保證轉基因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生態安全。5.3.3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加強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農業生物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5.3.4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開展農業生態環境監測,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降低生物災害發生的風險。第6章農藥、化肥風險防控6.1農藥、化肥合理使用6.1.1選擇適宜農藥、化肥應根據作物種類、生長周期和病蟲害特點,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和適宜的化肥。在購買農藥、化肥時,應選擇正規渠道,保證產品質量。6.1.2嚴格遵循使用說明使用農藥、化肥時,應認真閱讀產品標簽和使用說明書,按照推薦的劑量、方法和時間進行施用。避免過量使用,防止產生藥害和肥害。6.1.3做好使用記錄記錄農藥、化肥的使用時間、種類、劑量和施用方法,以便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風險進行追溯和評估。6.2農藥、化肥殘留與污染治理6.2.1加強殘留監測建立完善的農產品殘留監測體系,對農藥、化肥殘留進行定期檢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6.2.2采取有效治理措施針對農藥、化肥污染問題,采取生物降解、化學降解等技術手段,降低農藥、化肥殘留。6.2.3推廣環保型農業生產技術采用綠色防控、病蟲害綜合治理等技術,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6.3生物農藥與有機肥料的應用6.3.1生物農藥的應用生物農藥具有來源廣泛、環保、不易產生抗藥性等優點。應根據作物病蟲害特點,選擇適宜的生物農藥,并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6.3.2有機肥料的應用有機肥料富含有機質、微生物和多種營養元素,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應合理施用有機肥料,減少化肥使用。6.3.3推廣生物有機復合肥生物有機復合肥兼具生物農藥和有機肥料的特點,能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農藥、化肥使用,有利于農業生產風險防控。通過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風險,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第7章農業機械與安全生產7.1農業機械安全操作規范7.1.1操作前的準備工作在操作農業機械前,操作人員應認真閱讀機械使用說明書,了解機械功能、結構及操作方法。同時保證機械周圍無障礙物,避免在操作過程中發生意外。7.1.2安全操作要求(1)操作人員應具備相應的操作技能,經過培訓并取得操作證后方可上機操作。(2)操作過程中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不得酒后操作、疲勞操作和違規操作。(3)操作人員應穿著緊身、適合勞動的保護服,佩戴防護眼鏡、口罩、手套等必要的防護用品。(4)在機械運行過程中,不得觸摸轉動部位,避免發生絞傷等。7.1.3定期檢查與維護(1)定期對農業機械進行檢查,保證機械各部位正常工作,及時發覺并排除故障。(2)根據使用說明書的要求,定期對機械進行保養,保持機械功能良好。7.2農業機械預防與處理7.2.1預防措施(1)建立健全農業機械安全管理制度,加強操作人員的安全教育。(2)增設安全防護裝置,提高機械的安全功能。(3)加強對農業機械的維護保養,降低機械故障率。(4)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避免違規操作。7.2.2處理流程(1)一旦發生農業機械,應立即停機,并采取緊急措施,避免擴大。(2)迅速報告,及時組織救援,將傷者送往醫院救治。(3)保護現場,收集相關證據,為調查提供依據。(4)嚴格按照調查處理程序,查明原因,嚴肅處理責任人。7.3農業機械保險與維修7.3.1農業機械保險(1)積極參加農業機械保險,降低因造成的經濟損失。(2)了解保險條款,合理選擇保險金額和保險期限。(3)在保險期內,如發生保險,應及時向保險公司報案,并按保險公司要求提供相關資料。7.3.2農業機械維修(1)選擇具有資質的維修點進行維修,保證維修質量。(2)定期對農業機械進行維修保養,延長機械使用壽命。(3)在維修過程中,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保證維修安全。(4)對維修后的機械進行試運行,保證機械功能恢復到正常水平。第8章農產品市場風險防控8.1農產品市場分析與預測農產品市場分析與預測是防控市場風險的重要手段。通過對市場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預測農產品市場的供需變化趨勢,為生產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本節主要介紹以下內容:8.1.1市場信息收集與處理收集農產品市場相關信息,包括生產、消費、貿易、價格等數據,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數據清洗、整合和處理。8.1.2市場分析方法介紹農產品市場分析的主要方法,如供需分析、價格彈性分析、市場預測模型等。8.1.3市場預測與決策支持結合歷史數據和當前市場狀況,運用預測模型對農產品市場進行預測,為部門和企業提供決策支持。8.2農產品價格波動與風險管理農產品價格波動是市場風險的主要表現,對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具有重要影響。本節從以下方面探討農產品價格波動與風險管理:8.2.1價格波動原因分析分析影響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內外部因素,如氣候變化、政策調整、市場供需等。8.2.2價格風險管理策略介紹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的常用策略,包括遠期合同、期貨市場、期權市場等金融工具的應用。8.2.3農業保險在價格風險管理中的作用探討農業保險在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中的作用,如價格保險、收入保險等。8.3農產品品牌建設與推廣農產品品牌建設與推廣是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對降低市場風險具有重要意義。本節主要內容包括:8.3.1農產品品牌定位與策劃根據農產品特點和市場需求,進行品牌定位和策劃,明確品牌核心價值。8.3.2農產品品牌形象設計設計具有地域特色和農產品特點的品牌形象,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感和忠誠度。8.3.3農產品品牌推廣策略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推廣手段,擴大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提高市場份額。通過以上措施,有助于降低農產品市場風險,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第9章農業政策與法律法規9.1農業政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農業政策是國家對農業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對農業生產具有深遠的影響。本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農業政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9.1.1農業補貼政策農業補貼政策有助于穩定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合理的農業補貼政策能夠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9.1.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有助于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通過政策引導,促進農業向優勢產區集中,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農產品生產,提升農業整體競爭力。9.1.3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政策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政策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加大對農業科研投入,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9.1.4農業環境保護政策農業環境保護政策旨在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政策引導,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9.2農業法律法規體系我國農業法律法規體系是保障農業生產、維護農民權益、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法律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9.2.1農業基本法律農業基本法律是農業法律法規體系的核心,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據。9.2.2農業生產法律法規農業生產法律法規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藥管理條例》等,對農業生產環節進行規范,保障農產品質量和安全。9.2.3農村經濟組織法律法規農村經濟組織法律法規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旨在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9.2.4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