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18-T 35-2024 方竹筍用林栽培技術規程_第1頁
DB5118-T 35-2024 方竹筍用林栽培技術規程_第2頁
DB5118-T 35-2024 方竹筍用林栽培技術規程_第3頁
DB5118-T 35-2024 方竹筍用林栽培技術規程_第4頁
DB5118-T 35-2024 方竹筍用林栽培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CSB305118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ultivationofbambooshootsof2024-09-10發布雅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DB5118/T35—2024 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4產地環境 5造林 5.1規則設計 5.2整地 5.3挖穴、施基肥 5.4造林時間與密度 5.5造林方法 5.6補植 6幼林撫育 6.1水分管理 6.2松土除草 6.3施肥 6.4留筍養竹 7成林管護 7.1留養母竹 7.2竹林更新 7.3墾復 7.4水分管理 7.5松土 7.6施肥 7.7病蟲害防治 8竹筍采收 8.1采收時間 8.2采收要求 9檔案管理 附錄A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 7DB5118/T35—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文件由雅安市雨城區林業局提出。本文件由雅安市林業局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雅安市雨城區林業局、雅安市林業局、四川知溯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華西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雅安市木兆林業有限公司、雅安市良豐林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侯鑫鑫、許倩、李敏、張銳、何俊瀟、林武陽、周玫、董琴、羅康蕊、石玉龍、王應桃、劉光亮。1DB5118/T35—2024方竹筍用林栽培技術規程本文件規定了方竹筍用林的產地環境、造林、幼林撫育、成林管護、竹筍采收和檔案管理的要求。本文件適用于雅安市行政區域內方竹筍用林的人工栽培。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T8321.1~6農藥合理使用準則(一)~(六)GB/T15776造林技術規程GB/T23473林業植物及其產品調運檢疫規程LY/T1607造林作業設計規程LY/T1829林業植物產地檢疫技術規程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T1535肥料合理使用準則微生物肥料NY/T1868肥料合理使用準則有機肥料DB51/T705四川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方竹Ch.quadrangularis禾本科寒竹屬植物,原產于中國西南各地,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在雅安地區是對寒竹屬用于培育竹筍品種的總稱。3.2方竹筍BambooshootsofCh.quadrangularis筍體細小,略呈方形,筍長20cm~30cm,筍基部黃色,中上部為黃綠色,有光澤,筍香味濃郁。3.3母竹Motherbamboo指用于移竹造林或筍竹園中留作來年發筍的優良種竹。3.4竹鞭Bamboorhizome在地下生長的莖,莖上有節,節上生根,節的側面著生芽,可分化成筍或鞭。3.52DB5118/T35—2024墾復Reclamation對竹林通過清除雜灌、疏松土壤等操作,改善竹林生長環境,促進竹子的健康生長和高產。4產地環境4.1栽種方竹筍用林宜選擇年平均氣溫15℃左右,年降雨量達到1100mm以上,海拔在1000m以上的地區。4.2栽種方竹筍用林宜選擇土層深度60cm以上,質地疏松、排水良好,且腐殖質含量高、pH5.5~pH6.8的微酸性土壤。5造林5.1規則設計方竹筍用林造林規則及作業設計應嚴格按GB/T15776和LY/T1607的要求執行。5.2整地5.2.1基本要求整地宜在秋、冬季方竹定植前進行。整地前清除造林地中的樹蔸、伐樁、樹根等雜物,適量保留造林地中原有的樹木。開墾深度30cm以上。易積水地塊開排水溝,排水溝寬40cm~50cm,溝深40cm~5.2.2整地方式帶狀整地采用水平帶狀開墾造林地,帶寬3m~4m,帶鋸長度根據不同地勢決定。造林后1年~2年內將未墾部分輪流墾完。適用于坡度較小的林地。塊狀整地按造林密度定點塊狀開墾,塊狀大小一般為2m×2m,造林后1年~2年內逐步拓展開墾范圍至全墾狀。適用于坡度較大的造林地或勞動力緊張的地區。5.3挖穴、施基肥種植穴規格為長×寬×深80cm×80cm×40cm。每穴施入有機肥5kg~10kg或復合肥0.25kg~0.5kg,肥與表土拌勻回填于穴內,分層壓實。5.4造林時間與密度方竹移栽宜在每年3月~5月進行。每畝株數約60株~90株。5.5造林方法5.5.1母竹移栽3DB5118/T35—2024母竹選擇選用長勢優良、無損傷、無破裂、無病蟲害、無開花枝的1年~2年生母竹。地徑2cm~3cm,生長健壯,枝葉繁茂,節間勻稱。1年生新竹枝葉完全,竹桿硬實。鞭色鮮黃,側芽飽滿,鞭根健全。母竹挖掘留來鞭10cm~15cm、去鞭15cm~20cm。留枝3盤~5盤,疏剪部分枝葉。砍梢切口斜面平滑不開裂。帶宿土3kg~5kg;也可2株~3株一叢一起挖掘。母竹儲運起挖后的母竹應防風吹、日曬,貯存的母竹不應超過2天。母竹運輸時,應將竹蔸用稻草或編織袋等材料包扎,并及時灑水,保持根部濕潤,用篷布覆蓋。搬運、裝車和卸車時,應輕拿輕放,母竹用手提或肩挑,不能用肩扛或拋丟。母竹栽植母竹應及時栽植,竹鞭栽植深度20cm~25cm,竹蔸下部和竹鞭與土壤密切接觸,覆土分層踏實,下緊上松,澆水保濕,再培土成饅頭狀,打樁固定母竹。5.5.2播種苗移栽播種苗選擇選用1年生以上Ⅰ級、Ⅱ級播種苗,種苗要求符合DB51/T705中對方竹種苗質量分級的規定。適當疏除枝葉,莖稈部分保留1m~1.2m。異地購買播種苗時,產地檢疫按照LY/T1829的要求執行。播種苗儲運竹苗起苗后宜當天栽植,如需儲存應放置在陰涼、通風處,避免陽光直射,溫度控制在適宜范圍,保持土壤濕潤。外地調運種苗運輸過程中避免損傷竹苗的根部和莖部,種苗調運按照GB/T23473的要求執行。播種苗栽植種苗放置于穴內,竹竿保持直立,分層填土并壓實,再培土成饅頭狀,在覆土接近根盤表面時一次澆透水。5.6補植成活率≤85%,應補植。6幼林撫育6.1水分管理新栽竹林根據土壤墑情,水分不足時,適時適量澆水灌溉,以保持土壤濕潤。灌溉水質應符合GB5084的要求。林地積水時,及時開溝排澇。4DB5118/T35—20246.2松土除草每年松土2次~3次,可在4月~8月進行。深度10cm~20cm,無鞭處可深翻至40cm,直至竹林郁閉。雜草鋪于林地或翻埋于土中。6.3施肥6.3.1幼竹采取輕施、勤施的原則,以有機肥為主,復合肥為輔。6.3.2第一年不施肥或少施肥,可在6月~7月每株施用有機肥0.25kg~0.5kg。第二年和第三年的8月~9月和11月~12月每畝施有機肥100kg~150kg,復合肥15kg~20kg。6.3.3施肥結合松土除草進行,采取穴施或溝施,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可結合降雨進行撒施。肥料使用按照NY/T496的要求執行,其中有機肥料使用按照NY/T1868的要求執行。6.4留筍養竹新造竹林前三年全面留筍,僅適時疏除弱筍、小筍、退筍、病蟲筍,保留健壯竹筍長成新竹。7成林管護7.1留養母竹在出筍高峰期選留生長健壯的竹筍作為母竹,新竹在竹林中均勻分布,每年每畝留養新竹300株~500株。遵循“去小留大、去弱留壯、去密留稀、稀疏均勻”的留養原則。7.2竹林更新加強竹林管理,及時挖去開花竹、病弱竹、過密竹等。每年12月~1月伐除5年以上的老竹,挖竹量與當年留養新竹量大致相等。對少數即將開花的竹株可單獨增施氮肥;嚴重退化竹林,應全部挖去老竹,進行更新改造。保持竹林立竹密度每畝在1000株~1500株左右,竹林郁閉度0.6~0.8,使竹林中7.3墾復一般10年以上竹林進行墾復,5月~8月進行,深翻25cm~30cm,清除伐篼、老竹鞭等。坡度較小的林地實行水平帶狀墾復,帶寬3m~4m,帶距長度根據地勢決定,分2年~3年完成全林墾復。坡度較大的林地實行塊狀墾復,塊狀大小為2m×2m,1年~2年內逐步拓展范圍至全林。7.4水分管理修建排水溝,完善排水設施,防止雨季積水。少雨季節及時灌溉,保持土壤濕潤,灌溉用水水質符合GB5084的要求。7.5松土一年松土2次,4月~5月、11月結合施肥進行。淺翻松土,一般深度為10cm~15cm。7.6施肥7.6.1施肥原則5DB5118/T35—2024看土、看竹平衡配方施肥,有機肥、化肥搭配使用,所使用肥料對方竹園環境和方竹筍品質不產生不良影響。肥料使用按照NY/T496的要求執行,其中有機肥料、微生物肥料使用分別按照NY/T1868和NY/T1535的要求執行。7.6.2施肥方法每年施肥3次,每年4月~5月、7月~8月、11月各施肥1次,全年畝施有機肥100kg~150kg,同時施復合肥50kg~80kg。根據竹林生長情況及采筍量適當增減。有機肥采用溝施施肥,復合肥采用撒施或挖穴施肥。7.7病蟲害防治7.7.1防治原則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嚴格執行GB/T23473要求和國家有關植物檢疫制度。優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有選擇性地使用化學防治藥劑與防治方法。7.7.2營林防治選擇健壯種苗,優化竹林密度結構,提高竹林對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科學施肥,平衡施肥,增加有機肥施用量,增加竹林抗病能力;加強竹林管理,及時清除病蟲竹、老弱竹,破壞有害生物越冬過夏場所,減少傳播源。7.7.3物理防治利用害蟲趨光性、趨化性,采用誘蟲燈等誘殺竹林害蟲;利用害蟲潛伏、固著為害習性,進行人工挖除或抹除。7.7.4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捕食性天敵、寄生性昆蟲達到以蟲治蟲的目的;利用微生物制劑防治。7.7.5化學防治進行必要的化學防治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和對天敵殺傷力低的藥劑。農藥使用按照GB/T8321.1~GB/T8321.6的要求執行。7.7.6防治方法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詳見附錄A。8竹筍采收8.1采收時間竹林定植3年~4年成林后可采筍。每年7月~10月(7月~8月為出筍初期,8月~9月為出筍盛期,9月~10月為末期,初期和盛期的出筍量占總出筍量的80%~90%)竹筍出土后筍長大于40cm時采收。8.2采收要求6DB5118/T35—20248.2.1采筍時應適時按留粗、留強、留勻挖取竹筍;采筍時不應傷到竹鞭,不應斬斷竹鞭。8.2.2采摘的竹筍筍肉應呈淡黃色、黃綠色、淡綠色,質地鮮嫩,無不可食纖維,無霉爛、無病蟲、無機械傷。8.2.3出筍盛期每畝留養健壯新竹150株~200株。9檔案管理詳細記錄造林規劃設計、種苗來源、立地條件、竹筍產量、采伐量、技術作業情況等。準確及時記錄有關內容,不應涂改原始記錄資料,檔案應妥善保管。7DB5118/T35—2024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A.1病蟲害防治方法方竹及方竹筍病蟲害防治方法見表A.1。表A.1方竹及方竹筍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枝節增多、節間變短,葉片退化或成鱗1.清除老弱竹,松土施肥,加強撫育管理;2.竹黑粉病危害春梢和筍,造成春梢和嫩竹枯死,1.適當伐除病株,防止病害蔓延;2.發病時可使用80%多菌靈可濕性竹煤污病危害葉片、竹桿,表面覆蓋一層煙煤狀竹黑痣病竹葉枯萎脫落,生長衰退,竹筍大量減竹稈銹病一般出現在竹桿中下部、基部,先產生褐色粉狀突起,漸成中間呈黑褐色,外圍呈黃色的病斑,最終形成橢圓形或條1.保持適宜密度,保持排水通暢;2.發病初期發病時采用7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1000倍液或1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