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熱力發電與新能源利用技術作業指導書TOC\o"1-2"\h\u27985第1章熱力發電技術概述 3304841.1熱力發電原理及分類 352101.2熱力發電系統及設備 462831.3熱力發電技術的發展與現狀 45344第2章火力發電技術 5282472.1煤炭發電技術 5314862.1.1煤炭燃燒過程 5155052.1.2煤炭燃燒設備 5269252.1.3煤炭發電污染物控制 5224132.2油氣發電技術 559572.2.1油氣燃燒過程 5167132.2.2油氣燃燒設備 5109212.2.3油氣發電污染物控制 539562.3燃料電池發電技術 6145272.3.1燃料電池原理 6180582.3.2燃料電池類型 636092.3.3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6314372.3.4燃料電池發電應用 626622第3章水力發電技術 6200163.1水力發電原理及分類 6315473.1.1水力發電原理 6231463.1.2水力發電分類 6149363.2水輪機及發電機 7206833.2.1水輪機 778523.2.2發電機 796093.3水電站設計及運行 748403.3.1水電站設計 727133.3.2水電站運行 721257第4章核能發電技術 8241604.1核能發電原理及分類 8299104.1.1核裂變發電 852984.1.2核聚變發電 895564.2核反應堆 853694.2.1核反應堆類型 8191604.2.2核反應堆結構 878114.3核電站的設計與安全 9308744.3.1核電站設計 931364.3.2核電站安全 918425第5章新能源發電技術 9234215.1風力發電技術 932835.1.1風力發電原理 9136595.1.2風力發電機組類型 9178185.1.3風力發電技術的發展趨勢 9309905.2太陽能發電技術 10279145.2.1太陽能發電原理 10300095.2.2太陽能電池類型 10170785.2.3太陽能發電技術的發展趨勢 10124975.3生物質能發電技術 1022385.3.1生物質能發電原理 10267345.3.2生物質能發電類型 10267305.3.3生物質能發電技術的發展趨勢 1019202第6章地熱發電技術 10318796.1地熱發電原理及分類 1064626.1.1干熱巖發電 10142606.1.2濕蒸汽發電 1195246.1.3地熱發電分類 11199656.2地熱發電系統及設備 11235436.2.1地熱發電系統 11175316.2.2地熱發電設備 1144226.3地熱電站的運行與管理 1178936.3.1運行 11177976.3.2管理 128655第7章潮汐能發電技術 1283397.1潮汐能發電原理及分類 1269897.1.1發電原理 12287367.1.2分類 12254597.2潮汐能發電裝置 12121377.2.1潮汐渦輪機 12101877.2.2發電機 127767.2.3輸電系統 12226807.3潮汐電站的設計與運行 13175977.3.1電站選址 1345447.3.2電站設計 13119247.3.3電站運行 13255807.3.4環境保護 136684第8章節能減排技術 13183878.1熱力發電廠的節能措施 1353838.1.1優化熱力系統 1353318.1.2余熱回收利用 13245498.1.3節能改造 13238688.1.4優化運行管理 14204208.2環保技術在熱力發電中的應用 14261008.2.1煙氣脫硫技術 1445348.2.2煙氣脫硝技術 14236618.2.3除塵技術 1419248.2.4脫汞技術 14176568.3新能源在節能減排中的作用 14284528.3.1開發利用新能源 14115128.3.2提高新能源發電效率 14211588.3.3新能源與化石能源的耦合利用 14183188.3.4促進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 1427823第9章新能源并網技術 1442699.1新能源并網原理 14199109.1.1電壓等級與電網結構 14127239.1.2并網控制策略 15125329.1.3并網保護與安全 15317469.2并網設備與技術 1588489.2.1并網逆變器 15125929.2.2并網變壓器 15292219.2.3電壓源型柔性輸電技術 15198979.2.4孤島檢測技術 15288869.3新能源并網對電力系統的影響 15292849.3.1電壓與頻率穩定性 15183599.3.2電力系統可靠性 15106849.3.3電力市場運營 15199379.3.4電網規劃與建設 1529251第10章新能源利用與電力市場 151749810.1新能源發電成本分析 163156410.1.1成本構成 161997310.1.2影響因素 161270310.1.3降本途徑 162769410.2新能源電力市場政策與發展 162517810.2.1政策概述 161957610.2.2市場發展現狀 161168710.2.3市場發展趨勢 162334810.3新能源利用與能源結構調整前景展望 16414910.3.1新能源利用前景 172595710.3.2能源結構調整 171681310.3.3前景展望 17第1章熱力發電技術概述1.1熱力發電原理及分類熱力發電是利用燃料燃燒產生的熱量,通過熱機轉換為機械能,再由發電機轉換為電能的一種發電方式。其基本原理是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即能量守恒和能量轉換效率的限制。熱力發電按燃料類型可分為:(1)化石燃料發電:以煤、石油、天然氣等為主要燃料的發電方式。(2)核燃料發電:利用核裂變或核聚變產生的能量進行發電。(3)可再生能源發電: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進行發電。按熱機類型可分為:(1)蒸汽輪機發電:以水為工質,通過燃料燃燒產生高溫高壓蒸汽推動蒸汽輪機旋轉,進而驅動發電機發電。(2)燃氣輪機發電:以空氣為工質,燃料燃燒產生高溫高壓氣體推動燃氣輪機旋轉,驅動發電機發電。(3)內燃機發電:燃料在氣缸內燃燒,推動活塞運動,通過曲柄連桿機構轉換為旋轉運動,驅動發電機發電。1.2熱力發電系統及設備熱力發電系統主要包括燃料供應系統、燃燒系統、熱能轉換系統、冷卻系統、電氣系統等。(1)燃料供應系統:負責將燃料從儲存地點輸送到燃燒設備。(2)燃燒系統:實現燃料的燃燒,產生高溫高壓氣體或蒸汽。(3)熱能轉換系統:將熱能轉換為機械能,主要包括蒸汽輪機、燃氣輪機、內燃機等熱機。(4)冷卻系統:將熱機排放的熱量傳遞給冷卻介質,以保證熱機正常工作。(5)電氣系統:將熱機輸出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主要包括發電機、變壓器、配電設備等。熱力發電設備主要包括鍋爐、汽輪機、發電機、冷卻塔、變壓器等。1.3熱力發電技術的發展與現狀熱力發電技術自19世紀末誕生以來,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全球電力市場的主導技術。在我國,熱力發電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熱力發電技術不斷優化,提高發電效率。目前蒸汽輪機發電效率已達到40%以上,燃氣輪機發電效率可達60%以上。(2)熱力發電設備容量和參數不斷提高。目前我國已具備年產100臺套6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的能力。(3)清潔能源發電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逐漸成熟,并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4)熱力發電環保水平不斷提高。采用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技術,降低污染物排放,實現清潔生產。(5)熱力發電與新能源利用技術相結合。如熱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發電技術相結合,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熱力發電技術在不斷進步,為我國電力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熱力發電仍面臨著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未來需進一步優化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第2章火力發電技術2.1煤炭發電技術2.1.1煤炭燃燒過程煤炭發電技術的核心在于煤炭的燃燒過程。煤炭在鍋爐內燃燒,產生高溫高壓的蒸汽,推動蒸汽輪機旋轉,從而驅動發電機發電。2.1.2煤炭燃燒設備煤炭燃燒設備主要包括層燃爐、煤粉爐和循環流化床鍋爐等。各種燃燒設備在設計、運行和效率方面有所不同,但共同目標都是實現煤炭的高效、清潔燃燒。2.1.3煤炭發電污染物控制煤炭發電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顆粒物等污染物。采用脫硫、脫硝和除塵等技術對污染物進行控制,降低對環境的影響。2.2油氣發電技術2.2.1油氣燃燒過程油氣發電技術以石油和天然氣為燃料,通過燃燒產生高溫高壓的蒸汽或燃氣,推動輪機旋轉,實現發電。2.2.2油氣燃燒設備油氣燃燒設備包括燃油鍋爐、燃氣輪機和聯合循環發電裝置等。這些設備在燃燒效率、排放功能和可靠性方面具有較高優勢。2.2.3油氣發電污染物控制油氣發電過程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碳(CO2)和顆粒物等。采用低氮氧化物燃燒技術、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等對污染物進行控制。2.3燃料電池發電技術2.3.1燃料電池原理燃料電池是一種將化學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裝置,其原理是通過氫氣與氧氣在電解質中的反應產生電流。2.3.2燃料電池類型燃料電池可分為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磷酸燃料電池(PAFC)、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等。不同類型的燃料電池在功能、應用領域和運行條件方面各有特點。2.3.3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包括燃料電池堆、供氫系統、氧氣供應系統、熱管理系統和控制系統等。通過優化系統設計,提高燃料電池發電效率,降低運行成本。2.3.4燃料電池發電應用燃料電池發電技術在分布式發電、備用電源、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燃料電池將在能源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第3章水力發電技術3.1水力發電原理及分類3.1.1水力發電原理水力發電是利用水流能量轉換為電能的一種可再生能源發電方式。其基本原理是通過攔截河流,形成水位差,水流從高處流向低處時,驅動水輪機旋轉,進而帶動發電機發電。3.1.2水力發電分類水力發電根據水電站的布局和利用水源的方式,可分為以下幾類:(1)壩式水電站:在河流中游修建大壩,形成水庫,調節水位和流量,提高水頭,以獲得較大的發電能力。(2)引水式水電站:通過引水渠道或隧道,將水從上游引至下游,利用高程差發電。(3)混合式水電站:結合壩式和引水式兩種形式,兼有調節功能和發電效益。(4)潮汐水電站:利用潮汐的漲落產生的水位差,驅動水輪機發電。(5)波浪能水電站:利用海浪的上下波動,通過波浪能轉換裝置發電。3.2水輪機及發電機3.2.1水輪機水輪機是將水流的動能轉換為旋轉機械能的裝置,根據其工作原理可分為沖擊式、反擊式和混合式水輪機。(1)沖擊式水輪機:適用于水頭高、流量小的水電站,具有結構簡單、運行穩定等優點。(2)反擊式水輪機:適用于水頭較低、流量較大的水電站,具有效率高、適應性強等優點。(3)混合式水輪機:結合沖擊式和反擊式水輪機的特點,適用于特定條件的水電站。3.2.2發電機發電機是將水輪機旋轉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的設備。水輪發電機通常分為同步發電機和異步發電機兩種類型。(1)同步發電機:具有較高的效率和穩定的電壓輸出,在水力發電中應用廣泛。(2)異步發電機:結構簡單,但效率相對較低,適用于部分特殊場合。3.3水電站設計及運行3.3.1水電站設計水電站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水工設計:包括大壩、水庫、引水系統、廠房等建筑物及其結構設計。(2)電氣設計:包括發電、輸電、變電等電氣設備選型及配置。(3)環境保護設計:保證水電站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對生態環境和水資源的影響降至最低。3.3.2水電站運行水電站運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調度管理:根據電力系統的負荷需求,合理調度水庫水位、發電機組啟停等。(2)設備維護:定期檢查、維修水輪機、發電機等設備,保證設備安全、穩定運行。(3)安全監測:對水工建筑物、電氣設備等進行實時監測,預防發生。(4)環境保護:加強環境保護設施運行管理,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第4章核能發電技術4.1核能發電原理及分類核能發電是利用核反應產生的熱能,通過熱交換器將水加熱成蒸汽,推動蒸汽輪機旋轉,進而帶動發電機發電的一種技術。核能發電按其核反應類型可分為兩大類:核裂變和核聚變。4.1.1核裂變發電核裂變是指重核在中子轟擊下分裂成兩個或多個較輕的核,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核裂變發電以鈾235和钚239為燃料,通過可控鏈式反應實現能量釋放。4.1.2核聚變發電核聚變是指輕核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發生核反應并釋放出能量。核聚變發電以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為燃料,具有原料豐富、無放射性廢物等優點,但目前尚處于實驗研究階段。4.2核反應堆4.2.1核反應堆類型核反應堆根據其用途和設計特點,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壓水堆(PWR):以加壓水作為慢化劑和冷卻劑,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核反應堆類型。(2)沸水堆(BWR):以水直接沸騰產生蒸汽,驅動發電機發電。(3)重水堆(CANDU):以重水作為慢化劑,天然鈾為燃料。(4)氣冷堆:以二氧化碳或氦氣作為冷卻劑,石墨作為慢化劑。4.2.2核反應堆結構核反應堆主要由燃料組件、慢化劑、冷卻劑、控制棒、反射層和屏蔽層等組成。(1)燃料組件:包含核燃料棒,是核反應堆的核心部分。(2)慢化劑:減緩中子速度,以維持鏈式反應。(3)冷卻劑:將核反應產生的熱量帶出反應堆,用于發電。(4)控制棒:用于調節核反應堆的功率。(5)反射層:增加中子在燃料組件中的利用率。(6)屏蔽層:保護反應堆外環境免受放射性輻射。4.3核電站的設計與安全4.3.1核電站設計核電站的設計主要包括反應堆設計、熱力系統設計、電氣系統設計、安全系統設計等。設計時需充分考慮安全性、經濟性、可靠性和環境保護等因素。4.3.2核電站安全核電站安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防止核泄漏:采用多級安全措施,保證核燃料在正常和工況下不泄漏。(2)冷卻系統:保證核反應堆在停堆后,仍能長時間保持冷卻,避免燃料熔化。(3)安全殼:在極端工況下,防止放射性物質泄漏到環境。(4)應急響應: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保證在發生時迅速采取措施,降低影響。(5)廢物處理:對核電站產生的放射性廢物進行安全處理和處置,保護環境。第5章新能源發電技術5.1風力發電技術5.1.1風力發電原理風力發電是利用風的動能轉換為電能的一種可再生能源發電方式。風力發電機通過風輪捕獲風能,驅動發電機轉動,進而產生電能。5.1.2風力發電機組類型風力發電機組主要分為水平軸風力發電機組和垂直軸風力發電機組。其中,水平軸風力發電機組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5.1.3風力發電技術的發展趨勢風力發電技術的不斷進步,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和效率不斷提高,海上風力發電技術逐漸成熟,微風發電技術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5.2太陽能發電技術5.2.1太陽能發電原理太陽能發電是利用太陽光照射到半導體材料上,產生光伏效應,從而實現將光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一種發電方式。5.2.2太陽能電池類型太陽能電池主要分為硅太陽能電池、薄膜太陽能電池和新興太陽能電池。硅太陽能電池又可分為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和非晶硅太陽能電池。5.2.3太陽能發電技術的發展趨勢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太陽能發電技術在地面電站、分布式發電和光伏建筑一體化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5.3生物質能發電技術5.3.1生物質能發電原理生物質能發電是利用生物質作為燃料,通過燃燒或生物化學轉換過程產生熱能,進而驅動發電機發電的一種可再生能源發電方式。5.3.2生物質能發電類型生物質能發電主要包括直接燃燒發電、生物質氣化發電和生物質發酵發電等技術。5.3.3生物質能發電技術的發展趨勢生物質能發電技術的不斷優化,生物質能發電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污染排放和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來,生物質能發電將在農村能源、城市垃圾處理和工業生產等領域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第6章地熱發電技術6.1地熱發電原理及分類地熱發電是利用地球內部熱能進行發電的一種方式。其基本原理是:通過地熱能的采集、轉換和利用,將地下的熱能轉化為電能。地熱發電主要分為干熱巖發電和濕蒸汽發電兩種類型。6.1.1干熱巖發電干熱巖發電是利用地下高溫干熱巖體的熱能進行發電。其原理是通過人工制造裂縫,將水注入干熱巖層,利用地熱能將水加熱至蒸汽狀態,再通過蒸汽驅動渦輪機發電。6.1.2濕蒸汽發電濕蒸汽發電是利用地熱蒸汽田中的濕蒸汽進行發電。其原理是通過鉆井獲取地熱蒸汽,然后利用蒸汽驅動渦輪機,進而帶動發電機發電。6.1.3地熱發電分類地熱發電技術根據溫度等級可分為低溫、中溫和高溫地熱發電。低溫地熱發電適用于地下溫度低于150℃的地區,中溫地熱發電適用于地下溫度在150℃250℃之間的地區,高溫地熱發電適用于地下溫度高于250℃的地區。6.2地熱發電系統及設備6.2.1地熱發電系統地熱發電系統主要包括地熱能采集系統、能量轉換系統和發電系統。(1)地熱能采集系統:包括地熱井、注入井、地熱流體循環系統等,用于采集地下的熱能。(2)能量轉換系統:包括蒸汽發生器、熱交換器、渦輪機等,用于將地熱能轉換為機械能。(3)發電系統:包括發電機、變壓器、配電設備等,用于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6.2.2地熱發電設備地熱發電設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地熱鉆機:用于鉆井獲取地熱能。(2)熱交換器:用于將地熱流體中的熱能傳遞給工作流體。(3)渦輪機:用于將高溫高壓的蒸汽轉化為機械能。(4)發電機:將渦輪機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6.3地熱電站的運行與管理6.3.1運行地熱電站的運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地熱能采集:通過地熱井、注入井等設備,不斷采集地熱能。(2)能量轉換:將采集的地熱能轉換為蒸汽,驅動渦輪機發電。(3)發電:通過發電機將渦輪機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4)電力輸出:將發電產生的電能送入電網。6.3.2管理地熱電站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設備管理:對地熱發電設備進行定期檢查、維修和保養。(2)生產管理:合理安排生產計劃,保證電站安全、穩定、高效運行。(3)安全管理:嚴格遵守安全規程,保證電站運行安全。(4)環境保護:加強環保設施建設,降低地熱電站對環境的影響。第7章潮汐能發電技術7.1潮汐能發電原理及分類7.1.1發電原理潮汐能發電是利用潮汐水位變化產生的動能轉換為電能的一種可再生能源發電方式。其基本原理是通過潮汐漲落引起的水位差,驅動渦輪機旋轉,進而帶動發電機發電。7.1.2分類潮汐能發電技術可分為兩類:單向潮汐能發電和雙向潮汐能發電。(1)單向潮汐能發電:利用漲潮或落潮時的單向水流驅動渦輪機發電。(2)雙向潮汐能發電:可以在漲潮和落潮時均可發電,通過雙向渦輪機實現。7.2潮汐能發電裝置7.2.1潮汐渦輪機潮汐渦輪機是將潮汐流的動能轉換為機械能的關鍵設備,主要包括水平軸渦輪機和垂直軸渦輪機兩種類型。7.2.2發電機發電機是將渦輪機旋轉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的裝置。根據潮汐渦輪機的類型,可選擇同步發電機、異步發電機或雙向發電機。7.2.3輸電系統潮汐能發電站的輸電系統包括升壓變壓器、輸電線路和降壓變壓器等,將發電的電能輸送至電網。7.3潮汐電站的設計與運行7.3.1電站選址潮汐電站的選址應考慮以下因素:潮汐資源豐富程度、地形地貌、地質條件、生態環境影響、電網接入條件等。7.3.2電站設計潮汐電站設計包括潮汐發電裝置選型、電站規模、建筑物結構、電氣設備配置等。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7.3.3電站運行潮汐電站運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水位控制:通過調節進水口和出水口的水閘,控制水位變化,提高發電效率。(2)設備維護:定期檢查和維護潮汐渦輪機、發電機等設備,保證電站安全穩定運行。(3)能量管理:根據電網需求,合理調整電站發電量,實現與電網的優化調度。7.3.4環境保護潮汐電站建設與運行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采取措施減少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第8章節能減排技術8.1熱力發電廠的節能措施8.1.1優化熱力系統熱力發電廠應優化熱力系統,提高熱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具體措施包括:采用高效鍋爐、提高蒸汽參數、降低汽輪機排汽溫度、減少熱損失等。8.1.2余熱回收利用充分利用熱力發電過程中的余熱,進行余熱回收和利用。例如:采用余熱鍋爐、熱泵技術、熱管技術等,提高能源利用率。8.1.3節能改造對熱力發電設備進行節能改造,提高設備效率。包括:鍋爐燃燒優化、汽輪機通流部分改造、電機變頻調速等。8.1.4優化運行管理加強熱力發電廠的運行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如:優化調度、提高操作水平、開展能效對標等。8.2環保技術在熱力發電中的應用8.2.1煙氣脫硫技術采用煙氣脫硫技術,降低燃煤熱力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減輕大氣污染。8.2.2煙氣脫硝技術運用煙氣脫硝技術,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減少對環境的影響。8.2.3除塵技術采用高效除塵技術,降低煙塵排放,改善空氣質量。8.2.4脫汞技術研發和應用脫汞技術,減少汞排放,保護生態環境。8.3新能源在節能減排中的作用8.3.1開發利用新能源積極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8.3.2提高新能源發電效率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新能源發電效率,降低能源消耗。8.3.3新能源與化石能源的耦合利用摸索新能源與化石能源的耦合利用方式,實現能源的互補和優化。8.3.4促進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加大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力度,推動新能源技術在節能減排領域的應用。第9章新能源并網技術9.1新能源并網原理新能源并網是指將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通過特定的設備和技術,與傳統的電力系統相互連接,實現能源的共享與優化配置。新能源并網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9.1.1電壓等級與電網結構介紹新能源并網時應考慮的電壓等級、電網結構及并網方式,分析不同電壓等級和電網結構對新能源并網的影響。9.1.2并網控制策略闡述新能源并網控制策略,包括有功功率控制、無功功率控制、頻率控制、電壓控制等,以實現新能源發電系統與電網的穩定運行。9.1.3并網保護與安全分析新能源并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故障類型,介紹相應的保護措施,保證并網運行的安全可靠。9.2并網設備與技術9.2.1并網逆變器介紹并網逆變器的工作原理、結構、功能參數及其在新能源并網中的應用。9.2.2并網變壓器闡述并網變壓器的作用、選型原則及其在新能源并網系統中的配置方法。9.2.3電壓源型柔性輸電技術介紹電壓源型柔性輸電技術(如SVG、FACTS等)在新能源并網中的應用,分析其優勢與局限性。9.2.4孤島檢測技術介紹孤島檢測技術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新能源并網系統中的應用。9.3新能源并網對電力系統的影響9.3.1電壓與頻率穩定性分析新能源并網對電力系統電壓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委托代理合同范本》
- 2025年并聯無功補償裝置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抵押保證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多翼式鼓風機合作協議書
- 2025存量房委托洽談合同
- 2025年房地產交易會簽購房合同警惕數字陷阱細心核對合同內容
- 2025畫冊版權、知識產權及注冊申請合同協議書范本
- 2025標準駕駛員雇傭合同范本
- 2025年風廓線儀(附帶RASS)合作協議書
- 2025年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項目建議書
- 初中數學問題解決策略 特殊化教案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2024)七年級數學下冊
- 上海市控江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聯考英語試題(含答案)
- 浙江省臺州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4月二模試題 地理 含解析
- 2《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任務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
- 鐵路物資應急管理制度
- 創三甲病區護理亮點匯報
- 高等工程數學Ⅲ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南京理工大學
- 《小毛蟲》課件下載
- 鉗工實操評分表(凹凸配合)
- 陜西省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定稿)
-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重點考察知識點)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