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期末題-醫學微生物學 2012-2013學年【答案解析】_第1頁
新醫期末題-醫學微生物學 2012-2013學年【答案解析】_第2頁
新醫期末題-醫學微生物學 2012-2013學年【答案解析】_第3頁
新醫期末題-醫學微生物學 2012-2013學年【答案解析】_第4頁
新醫期末題-醫學微生物學 2012-2013學年【答案解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參考答案(校對版)1.B.71.7℃解釋:巴氏消毒法通常是在72℃左右(具體為71.7℃),保持15秒鐘。這種方法用于殺滅液體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同時盡可能保持食品的營養成分和風味。2.A.一類具有細胞壁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解釋:細菌是一類具有細胞壁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它們沒有核膜,遺傳物質直接存在于細胞質中,細胞壁是它們的一個重要結構特征。3.B.磷壁酸,也有答案是A.肽聚糖4.A.微米(μm)。由于細菌體積微小,通常在0.1至5微米之間,因此必須使用光學顯微鏡放大幾百倍到上千倍才能觀察到。5.找不到答案,有一種說法是荷蘭的科學家漢斯·裴奇(HansVogel),也有說是伊萬諾夫斯基。6.B.整合在細菌基因上的噬菌體基因解釋:前噬菌體是指噬菌體的DNA整合到細菌的基因組中成為一部分。當噬菌體的DNA整合進細菌的染色體后,在宿主細胞內以前噬菌體的形式存在,可以在細菌基因組中復制,并在適當條件下重新進入裂解周期,產生新的噬菌體顆粒。7.C.毒性解釋:質粒是獨立于細菌染色體的環狀DNA分子,它們具有自主復制的能力(A),能夠在細菌之間轉移(B),并且能夠賦予宿主細菌某些生物學性狀,如抗生素抗性(D)。然而,質粒本身不具有毒性(C),它們只是攜帶可能賦予細菌毒性的基因。8.D.內毒素和外毒素細菌的侵襲力主要與它們突破宿主防御機制、在體內定居、繁殖和擴散的能力有關。這通常涉及到細菌的一些結構特征和分泌的物質。菌毛、莢膜和類莢膜物質以及侵襲性酶類都是細菌侵襲力的組成部分,它們幫助細菌附著在宿主細胞上、抵抗吞噬作用、分解宿主組織等。而毒素通常是細菌分泌的具有毒性的物質,雖然它們可以對宿主造成傷害,但并不是細菌侵襲力的直接組成部分。9.C.產生毒素進入血流toxemia是指產生毒素進入血流的情況。10.C.血液.糞便。(答案可能有爭議,以下是較多認可的答案)傷寒桿菌感染的第二周檢驗取材時應取血液、糞便(C對)。傷寒桿菌主要侵犯回腸下端和結腸的粘膜,通過分泌毒素而造成全身性毒血癥和感染中毒性休克的嚴重病變。所以在發病的第1-3周以內血培養為最佳。后期進入大腸可產生腸炎型和腦膜腦炎型腸出血等變化,糞便中可培養出傷寒桿菌。此時可采取糞便標本進行培養。11.A.斑疹傷寒。外斐氏試驗是一種血清學檢測方法,主要用于斑疹傷寒(流行性斑疹傷寒)的診斷。斑疹傷寒是由立克次體屬細菌引起的傳染病,其特點是高熱、皮疹和其他系統癥狀。外斐氏試驗通過檢測患者血液中的特定抗體,包括O抗原和H抗原對立克次體的凝集反應,來確定斑疹傷寒的診斷。其他選項中的傷寒與副傷寒、霍亂和布氏病并不是外斐氏試驗的常規血清學應用。12.C.血漿凝固酶。血漿凝固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一個外毒素,它能夠促使凝血過程并導致血漿凝固。在局部感染過程中,血漿凝固酶能夠形成一個凝塊,阻止了感染的擴散,導致感染形成膿腫并局限于特定區域。13.A.透明質酸酶。(答案可能有爭議,以下是較多認可的答案)鏈球菌屬于A族,為G+細菌,與多種病原體具有相似致病物質。A族鏈球菌具有兩種毒力相關血清學特性,包括外毒素及粘附素,即α溶血素(也稱布氏葡萄球菌腸毒素或Tst毒素)、β溶血素和莢膜多糖等,均是細菌毒力相關因子,能夠使化膿性炎癥易于擴散。鏈球菌具有溶血性外毒素-透明質酸酶,與鏈球菌致病無關(A錯,為本題正確答案)。鏈道酶(B對)和鏈激酶(C對)可溶解纖維蛋白和血細胞,有助于細菌的擴散。M蛋白(D對)為A族鏈球菌的毒力因子之一,具有保護細菌免受吞噬細胞吞噬的作用。因此,透明質酸酶與鏈球菌致病無關。14.C.動力觀察的實驗。(答案可能有爭議,以下是較多認可的答案)米泔水樣的糞便通常與腸道感染有關,如霍亂或副霍亂。在這些情況下,首先應該通過懸滴鏡檢或類似的方法觀察糞便中的細菌動力特征,以快速確定是否存在活潑運動的細菌,如霍亂弧菌。這種動力觀察可以幫助立即區分某些特定的腸道感染,并指導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措施。15.B.乳糖發酵試驗。在區分糞便中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志賀氏菌時,乳糖發酵試驗是最有意義的生化反應。具體來說:-大腸桿菌:通常能夠發酵乳糖,產生酸和氣,因此會在含有乳糖的培養基上產生酸和氣。-沙門氏菌(:也能發酵乳糖,但產生的氣體比大腸桿菌少。-志賀氏菌:不發酵乳糖,因此在這個試驗中不會產生酸和氣。其他選項如葡萄糖發酵試驗(A錯)、尿素分解試驗(C錯)和甲基紅試驗(D錯)對于區分這三種菌并不是最特異或最有意義的方法。16.C.痙攣毒素。破傷風桿菌產生的痙攣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對人類具有極高的毒性,它是引起破傷風臨床癥狀的主要因素。這種毒素能夠影響神經系統,導致肌肉強直和痙攣,嚴重時可導致呼吸肌痙攣,甚至窒息死亡。17.B.產氣莢膜梭菌。"洶涌發酵"現象是指產氣莢膜梭菌在厭氧條件下,能夠產生大量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導致發酵液劇烈沸騰的一種現象。這種細菌能夠分解乳糖并產生大量的氣體,是其在厭氧發酵過程中的特征性表現。其他選項破傷風桿菌、肉毒桿菌和大腸桿菌沒有這種特點。18.D.結核桿菌從痰中檢出結核桿菌時總是有臨床意義的。結核桿菌是引起結核病的病原體,因此當在痰中檢測到結核桿菌時,通常會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以控制和治療結核病。其他選項中的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和流感桿菌也可能引起不同類型的感染,但檢測到結核桿菌時更具有特殊的臨床意義。19.D.抗原性強,刺激機體產生抗毒素,經甲醛處理形成類毒素。(答案可能有爭議,以下是較多認可的答案)外毒素通常具有較強的抗原性,但并不是經甲醛處理后形成類毒素。甲醛處理通常是用于制備疫苗或毒素,以保持其活性并降低其毒性。20.B.經口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即通過口腔、咽部或腸道粘膜侵入人體。病毒在侵入人體后,會首先在局部的淋巴組織如扁桃體、咽壁淋巴組織、腸壁集合淋巴組織等處生長繁殖,并通過糞便排出體外。如果人體產生足夠特異抗體,可以控制病毒在局部,不引起進一步感染;如果病毒進一步侵入血流,就會導致更廣泛的感染。21.D.無細胞結構,僅有一種核酸。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的微生物,其結構簡單,通常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組成,缺乏細胞結構。相比之下,細菌是單細胞微生物,具有細胞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22.C.核衣殼。病毒體是指病毒的核心結構,通常由核酸(DNA或RNA)和核衣殼(蛋白質外殼)組成。核衣殼在保護病毒核酸的同時也有識別宿主細胞和介導感染的功能。23.D.通過胎盤或分娩由母體傳至胎兒的感染方式。垂直傳播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方式,通常發生在母體懷孕期間,病原體可以通過胎盤傳遞給胎兒。這種傳播方式也可以在分娩過程中發生,將病原體從母體傳給新生兒。垂直傳播可以導致新生兒在出生時就被感染,因此對于某些疾?。ㄈ绨滩?、梅毒等)來說,采取預防和治療措施至關重要。其他選項中的父母把病毒傳給子女的感染方式、親屬之間的病毒傳播和個體間的病毒傳播則描述了不同類型的傳播方式。24.A.誘發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干擾素(IFN)是一種由多種細胞,如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等,在受到病毒等刺激后產生的一類糖蛋白。它具有抗病毒、抑制細胞增殖、調節免疫系統等多種生物活性。其抗病毒作用主要是通過誘使細胞內產生抗病毒蛋白,從而阻止病毒的復制和傳播。抗病毒蛋白是一類具有特異性識別病毒并抑制其復制的蛋白質,它們在干擾素的作用下快速合成,從而在病毒進入細胞后立即開始抑制病毒的復制,最終達到抗病毒的效果。因此,答案是A.誘發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25.C.甲型流感病毒形成新的亞型。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常被稱為“禽流感”并可以發生抗原性變異而形成新的亞型,傳染性強、致死率高,極易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C選項正確。ABD選項不是造成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原因。故答案是:C。26.C與D,有兩個版本的答案,這題大家看看就好,不用因為一題就糾結。27.C.鼻病毒解釋:普通感冒通常是由鼻病毒(rhinovirus)引起的,雖然其他病毒如冠狀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也可能引起感冒癥狀,但鼻病毒是最常見的病原體。28.C.滅菌。滅菌(sterilization)是指完全殺死或去除物體上所有微生物的過程,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所有其他類型的微生物。這是一個比消毒更為徹底的過程,消毒(disinfection)通常指的是殺死或去除病原微生物,以減少感染風險,但可能不會殺死所有微生物,包括細菌的孢子。無菌(aseptic)是指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操作,以避免微生物的污染。防腐(preservation)是指使用方法或物質來防止腐敗或生物降解,這通常涉及到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而不是殺死它們。29.D.乙型肝炎解釋:乙型肝炎是一種可以形成慢性感染狀態的疾病,部分感染者可能成為慢性抗原攜帶者,持續攜帶病毒并具有傳播風險。相比之下,流感、甲型肝炎和流行性乙型腦炎通常不會形成慢性抗原攜帶狀態。30.D.121.3℃解釋:加壓蒸汽滅菌法(也稱為高壓滅菌法)通常在121.3℃(250°F)下進行,保持15到20分鐘,以確保徹底滅菌。這種方法被廣泛應用于醫療和實驗室中,以消滅所有形式的微生物,包括孢子31.A.致病機理主要是HBV直接對肝細胞的損害解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致病機制主要不是由于病毒直接對肝細胞的損害,而是由于宿主免疫系統對感染的肝細胞的免疫反應導致的肝細胞損傷。宿主的免疫反應(特別是T細胞介導的反應)對病毒感染的肝細胞進行攻擊,從而導致肝細胞的破壞和肝炎癥狀。32.A.G+菌細胞壁有磷壁酸解釋:革蘭氏陽性菌(G+菌)的細胞壁中含有磷壁酸,這是一種特有的多糖鏈,能夠增強細胞壁的結構穩定性和功能。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主要由厚厚的肽聚糖層組成,而不是脂質雙層、脂蛋白或脂多糖。脂多糖(LPS)是革蘭氏陰性菌(G-菌)細胞壁的特征成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