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向歌詩求諷刺-社會寫真》教學參考_第1頁
《先向歌詩求諷刺-社會寫真》教學參考_第2頁
《先向歌詩求諷刺-社會寫真》教學參考_第3頁
《先向歌詩求諷刺-社會寫真》教學參考_第4頁
《先向歌詩求諷刺-社會寫真》教學參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7《先向歌詩求諷刺——社會寫真》教學參考一、知識概述詠嘆百姓疾苦,針砭時弊,關注社會,是中國詩歌自古以來就具備的優良傳統。如《詩經》,其中就有“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說法。唐宋以來,許多進步詩人,他們繼承了詩歌關注社會這一優良傳統,著力倡導并實踐了詩歌諷喻現實的功能。他們所創作的作品,可堪當時的社會寫真。“先向歌詩求諷刺”選錄了唐宋時期幾篇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詩篇。學習此類文章,一則要加強詩歌誦讀練習,體會語言的細微之處;二是要分析諷喻詩的藝術特征,體會敘事鋪陳的顯明和議論抒情的隱晦,體會詩的意境。二、重點知識歸納及講解石壕吏杜甫(一)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世稱“詩圣”。其詩真實地再現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這一歷史轉變時期的社會現實,內容極其豐富,范圍極其廣闊,思想極其深刻,故而被稱作為“詩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二)寫作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60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軍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便是其中一篇。“石壕吏”重點在于“吏”。這里的“吏”到底是怎樣的一類官吏?這類官吏的活動又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呢?(三)文章分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詩歌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暮投石壕村”到“老婦出門看”):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有吏夜捉人”一句,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主要體現了官吏的橫暴,百姓的苦難。第二層(“吏呼一何怒”到“猶得備晨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以下官吏與婦人的對話,主要是圍繞家中是否有男丁而展開。其間通過婦人之口,講述了三個兒子的命運:一子在戰,二子已亡。唯剩乳孫寡婦。官吏苦苦相逼,欲強征哺乳的兒媳,老婦人不得已,急應河陽之役。本部分雖為敘事,卻于敘事中刻畫了差吏之兇狠無情,表現了詩人對百姓疾苦的關注和同情。第三層(“夜久語聲絕”到“獨與老翁別”):本層寫官吏橫征村民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寫聽到哭聲,表明詩人是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寫“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是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四)主旨概括文章通過寫差役趁夜捉人,最后老婦被抓的故事,突出了兩點主旨:第一,這首詩固然通過石壕吏趁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但最主要還是反映“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第二,作者并不反對平定“安史之亂”,因為“安史之亂”不平,國家就不會安穩,所以又有著對“老婦人”慨然赴國難這種精神的褒揚。這兩種主旨夾雜在一起,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縱觀全詩,其主旨與情感,更多地還是傾向于表現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痛苦,揭露了政治的黑暗。圖示:賣炭翁白居易(一)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與元稹、張籍等人倡導新樂府運動。所寫大量諷喻詩,敢于針對當權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另有敘事詩如《長恨歌》、《琵琶行》,描寫細膩,生動感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極為廣泛。在詩歌創作理論上,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的主張。古代諷喻詩可謂汗牛充棟,但是自覺明確地從詠嘆民生疾苦、針砭時政這樣的目的出發,系統進行創作的,白居易堪稱第一人。他的《秦中吟》10首、《新樂府》50首,是有著明確政治目的、經過嚴密編排構建的諷喻詩系列,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開創性的貢獻。(二)背景介紹《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原詩自注:“苦宮市也。”詩人以個別事例來表現普遍狀況,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三)文本分析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伐薪燒炭南山中”,主要是講述賣炭翁之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說明燒炭工序較為復雜,時間較為漫長。“南山”為燒炭地點,此處南山即王維詩歌中所謂的終南山,常有豺狼出沒,荒無人煙,極言環境險惡。“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抓住滿面、兩鬢、十指,對賣炭翁進行肖像描寫,突出賣炭翁生活之艱辛。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此句是說賣炭翁為什么要在一個危機四伏、天寒地凍的環境燒炭,即為了解決穿衣和吃飯問題。這里暗示賣炭翁沒有土地,貧窮得無立錐之地,故而燒炭換取微薄的收入是他唯一的生存途徑。這樣的描寫,拓寬了百姓生活艱辛的深度與廣度。同時,這一句還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過渡作用。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從上面可知,賣炭翁極為貧窮,畫面中的賣炭翁,年老體邁,衣衫襤褸。按常理,應該希望天氣暖和一些,但盡管自己衣衫單薄,他卻希望天氣更加寒冷。因為,也只有這樣,自己所燒的炭才能賣出個好價錢。這凸顯了賣炭翁復雜的心理。“可憐”一詞,包含了詩人對于賣炭翁的無限同情。“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這正是賣炭翁的期待,故而他趁著天色尚早,不顧寒冷,駕車進程,可謂期待滿懷。“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日頭已經很高,說明從城外到城內,從山野到城中,路途遙遠,何其艱辛。然其中似乎并未能感覺到賣炭翁的一絲抱怨,這主要是因為此時的賣炭翁依然充滿了期待:他似乎并不在乎路途多么難走,多么艱辛,只在乎一車炭能夠值多少錢。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這四句是說賣炭翁先前的期待與希望轉瞬間化為泡影。這幾句,既有形貌描寫,也有動作描寫,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掠奪百姓行徑的一種憤怒與批判。(四)表達技巧陪襯與反襯是《賣炭翁》一詩運用得最多的手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以肖像描寫、環境描寫陪襯賣炭翁生活的艱辛,激起人們對于生活艱辛的賣炭翁的無限同情。第二,以環境之艱難反襯賣炭翁愿望期待之強烈,為前后鮮明的對比做好了鋪墊,進而表現在“宮市”環境下百姓被剝削的悲慘命運。第三,“翩翩兩騎”與“牛困人饑”形成鮮明的對比,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之懸殊。第四,“一車炭,千余斤”和“半匹紅紗”形成鮮明的對比,反襯出宮市對百姓掠奪的殘酷。第五,以先前熾烈的希望與期待反襯后面希望化為泡影,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可悲可痛。(五)主題概括詩人以個別表現一般,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表現了作者對百姓的無限同情,對統治者掠奪百姓的行徑給予了有力的鞭撻。關山月陸游(一)作者簡介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愛國詩人。少年時即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或抒發政治抱負,或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的詩歌中,也多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楊慎謂其詞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代表作:《示兒》《書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臨安春雨初霽》等。(二)寫作背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陸游以“燕飲頹放”的罪名,被再次免官,從此閑居成都。其間,宋朝大片中原地區被金人占領而不能收復,陸游面對南宋半壁江山,感慨萬端,于是在成都用樂府舊體寫了三首詩,即《關山月》、《出塞曲》、《戰城南》,三首古體詩自成一組,集中表現了詩人譴責朝廷議和、要求恢復中原的愛國精神。這首《關山月》,寫得尤其沉痛悲愴,為陸游樂府詩中的名篇。(三)解題《關山月》屬樂府舊題。《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這種離別,總是與征戰聯系在一起的。《樂府解題》對于“關山月”三字的出處,引古詩《木蘭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四句作為解釋。《關山月》又是笛曲。唐代王昌齡《從軍行》:“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奈)金閨萬里愁。”從南北朝至唐代,有不少詩人曾以《關山月》為題寫過詩。他們的詩一般是抒寫征人、思婦兩地相思之情,隱含厭戰、抱怨的情緒。陸游此詩卻不同,思想內容比前人同題詩作更為深廣,有著更為強烈的時代精神。(四)文本分析根據詩歌內容,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第一層次,寫南宋投降而議和后文恬武嬉、武備松弛的局面,這些都是“和戎”的后果。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第二層次,寫守邊戰士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等待老死邊疆的怨憤。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第三層次,寫北宋遺民渴望恢復中原而連年失望的悲痛。本詩三個層次分別描寫了三個畫面,以此形成強烈的對比:豪門貴族醉心歌舞——高官樂;邊疆戰士笛里寄怨——戰士怨;北宋遺民生不如死——遺民悲。(五)主題思想詩中巧借守邊戰士的口吻,痛斥統治者對敵茍和投降的政策,對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茍且偷安的行徑給予了無情的譴責,表現出守邊戰士報國無門的怨憤和北宋遺民渴望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三、難點知識剖析(一)《石壕吏》中詩人同情老婦的遭遇,可對“捉人”一事一言也未發,最后走時也沒對老翁表示安慰,你如何理解詩人的沉默?結合詩歌背景可知,這是一場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正義之戰,當國家岌岌可危的時候,需要人民作出犧牲,杜甫一直是這么認為的。一邊是人民蒙受的慘痛,一邊是國家面臨的災難,這一切都深深刺激著杜甫沉重而痛苦的心靈,他渴望早日平定叛亂,唐王朝又急需補充兵力,所以沒辦法阻攔。他陷入矛盾的漩渦中,一邊反映戰爭帶給人民的沉重災難,揭露統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一邊又旗幟鮮明地肯定平叛戰爭,鼓勵、贊美人民忍辱負重、慷慨赴國的行為,大力贊揚了老婦人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但杜甫在詩歌中表達了對戰爭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對縣吏委婉的批判。這種矛盾也體現在他當時寫的很多詩篇中。(二)白居易是怎樣刻畫賣炭翁的形象的?在這首敘事詩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賣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十四個字的肖像描寫,不僅準確地表現了賣炭翁的職業和年齡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勞作和痛苦生活。長期受煙火熏烤使皮膚變色,終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染黑,而“兩鬢蒼蒼”又表現出賣炭翁的凄楚和衰老。“心憂炭賤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層的心理刻畫。一般人在衣單不能御寒時,總想天氣暖和,可是賣炭翁卻在“衣正單”時“愿天寒”,一怕天氣暖,炭賣不掉,衣食無所出;二想天氣寒冷,賣個好價錢。這兩句詩深刻地表現了他對“賣炭得錢”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慘的生活境遇。同時,這樣寫使下文“一車炭,千馀斤,宮使驅將惜不得”,顯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激起讀者對狐假虎威的“黃衣使者白衫兒”的痛恨。同時,在詩歌中,作者還用了大量對照的寫法來表現賣炭翁的困苦生活。(三)《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