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方兒小說的藝術特色探析8700字(論文)】_第1頁
【謝方兒小說的藝術特色探析8700字(論文)】_第2頁
【謝方兒小說的藝術特色探析8700字(論文)】_第3頁
【謝方兒小說的藝術特色探析8700字(論文)】_第4頁
【謝方兒小說的藝術特色探析87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謝方兒小說的藝術特色分析目錄TOC\o"1-2"\h\u25282謝方兒小說的藝術特色分析 116490一、社會問題——古城與現代化城市之間的徘徊 17357二、人性問題——小人物與邊緣人物的生存困境 411793三、現代性的藝術審美與先鋒嘗試 713469參考文獻 9內容提要:謝方兒的小說創作主題主要面向現代社會的種種境況,如現代化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冷漠等社會問題,更是聚焦了人性在生活困境下的種種表現。總體來看,謝方兒的小說藝術體現出現代性的藝術審美風格,具有一定的先鋒小說的創作特征。關鍵詞:時代性;社會問題;人性問題;現代性Keywords:Modernquality;Socialproblems;Humannature;Modernity謝方兒是紹興本地的小說家,他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于九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創作中短篇小說作品數量不菲,并有長篇小說《1983年的成長》、散文隨筆《隔離齋集》等。作為當代小說家,謝方兒的小說創作通常以家鄉紹興作為創作背景,但他筆下的家鄉與傳統鄉土文學創作不同,他更關注的是家鄉從小橋流水向城市化進程的現代化過程中,城市、社會、個人的生存狀況在時代中發生的變化,他寫作的主題體現出典型的現代性藝術的審美風格,而他不斷嘗試創新的創作理念則兼具先鋒小說的嘗試。社會問題——古城與現代化城市之間的徘徊謝方兒的小說基本取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即江南水鄉的紹興當地。在中國現當代發展的歷程中,城市的面貌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左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古鎮、小鎮被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帶來的高樓大廈所取代,而這正是謝方兒開始小說創作的時代,因此在他的小說中,常常以這個時代的城市變遷作為小說創作的背景,并從中反應出當代以來城市化進程中社會的“現代性”問題。人與人之間的陌生與疏離,可以說是社會或曰城市現代性發展中最顯著的問題:在傳統的村落聚集生活過程中,人們往往生活在一個“鄉里鄉親”的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密切頻繁的,盡管這其中的交往未必都是愉快的、甚至存在很多因為邊界模糊而造成的爭議乃至沖突,但人與人之間始終在發生關聯,無論是好的關聯還是相互厭惡的關系。但城市化的發展則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的社會問題:人與人之間被鋼筋水泥與門禁森嚴的公寓住宅隔離和割裂開來,人們不再能與周圍的人發生變化,交流變得困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由此變得封閉。在《附近的人》中,謝方兒以“我”的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生活經歷,在文章的開頭就展現出“我”在城市中生活的極大疏離感:“自從我父親去世后,我覺得我身邊沒有親人了……我把手機看成是親人,它和我形影不離,我的手機有四五天沒有動靜了,也就是說,這幾天沒有人給我打電話,也沒有人給我發信息。”.謝方兒:《附近的人》.謝方兒:《附近的人》,《文學港》2015年第10期。疏離感造成現代都市人的孤獨感,同時也帶來了人的冷漠。一個人的冷漠可能是性格或者品格的問題,但社會普遍的冷漠卻很明顯是一個社會問題。《城市夜色》中描述了一個姑娘“甘草”的死,她是“我”的大學同學杜兵的老鄉,當時“我”在城市里打工,同學杜兵打電話給我,希望“我”照顧這個從家鄉來的姑娘。杜兵的委托與“我”內心中想到的“老同學的事情不能不管”都體現了一種傳統中國文化里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照的態度與思維邏輯,但在現代化的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卻往往更加隔閡、冷漠與緊張。甘草在小超市打工,貨架上少了東西,老板和其他員工就咬定是她偷的,盡管別人管理的區域也丟過東西,但因為甘草是“外地人”,因此對她的懷疑與惡意就格外刺目:當經理對甘草說明天不用來上班了的時候,其他人不僅沒有為甘草求情,反而幫腔說“經理你真英明果斷,外地人就犯賤”.謝方兒:《城市夜色》.謝方兒:《城市夜色》,《野草》2007年第6期。如果將故事發生發展的背景放置在更長的歷史背景下,這種社會背景的變遷就顯得更加深遠悠長,折射出的社會問題也更加多元。謝方兒的長篇小說《1983年的成長》中故事發生的背景是紹興傳統的老民居,小街、小巷和小河,小說在講述一個誤會與歷史共同推動的“強奸事件”的發展中,展現了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被置入社會歷史的政治話語語境之中的。一方面,小說發生的背景選擇在紹興,小說中人物的目光所及的景物描寫展現了紹興風土人情;另一方面,文革的成分分類、83嚴打的開展、社會倫理道德的固有思維等共同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總體上來看,個人在社會背景下始終處于一種孤獨的、飄零的狀態,這正是現代人無法逃避的生存困境。謝方兒的小說并不僅從社會的構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講述社會問題,同時也直接聚焦了特殊的社會問題,來進行具象描寫。《家在路上》一文中,通過對來自外地的阿富汗和阿心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里從搭伙過日子,到在這里找到了屬于彼此的家這一過程的描寫展現了本土居民和外來居民之間的矛盾。文章中小店店主讓阿富汗先把煙拿去,錢有了再付給他。但阿富汗卻在思考店主是在羞辱自己還是真誠的解決自己的困難。阿富汗的揣測體現了外來務工人員在陌生城市對他人的不信任,同時也有對城里人的刻板印象。迅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欣欣向榮的背后潛藏著城鄉的各種矛盾,外來人員被迫離開家鄉來到新的城市,迎接現代化的挑戰和考驗,他們被裹挾著以城市的方式適應這個社會。同樣題材的還有《城市夜色》,他們都提到了本土居民對外來人員的排斥,聚焦外來人員在城市難以生存的困境。其他對社會問題的聚焦還有《望斷天涯路》中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問題,《等火車》對留守婦女兒童的刻畫,以及社會封建思想對女性性欲的束縛,這些都是謝方兒小說對具體社會問題的思考與再創作。謝方兒的小說中對城市化進程帶來的現代性的諸多困境進行了揭示,但他并沒有徹底否認城市化進程的意義,也沒有一味地拔高“過去”的美好:在《懷念小河》中,他一方面認為“這種不知名的小河是江南水鄉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我們對河流的依賴確實淡化了許多,但我們不會忘記這些無名的小河”.謝方兒:《懷念小河》,《野草》2007年第5期。.謝方兒:《懷念小河》,《野草》2007年第5期。.謝方兒:《懷念小河》,《野草》2007年第5期。人性問題——小人物與邊緣人物的生存困境謝方兒在小說中十分關注人與社會的關系,他對人性的審視充分表現在他的小說中。謝方兒的小說中沒有什么特別的英雄人物,相反,他所關注和描寫的通常都是社會中根本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們無論是在經濟條件還是社會地位上都屬于極為普通和平凡的階層。此外,謝方兒的小說中常常出現外地打工者、年輕貧窮的女性、病人、精神病患者等邊緣人物的形象,通過對于這些人物的關注和描述,謝方兒試圖探究人性的自私乃至惡的成分,以及這種人性的特征為現代人所帶來的生存困境。但與此同時,謝方兒也同樣探尋和承認在人性中存在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具有生命意志的力量,這正是打破生存困境、重塑人的生存尊嚴的重要倚仗。在謝方兒的筆下,人性中自私自利的底色被展露無疑:在《狗》這個短篇小說中,阿狗因為與阿成之間長期的齟齬而相互心生憤恨,當阿狗發現自己的大狗阿黃不見了之后,他斷定是阿成殺了他的狗吃肉,并與阿成和村支書之間交惡。阿狗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越級上訴,果然令村支書和阿成向自己道歉賠償,但就在這個時候阿黃回來了,阿狗這才意識到這根本就是一場誤會。但可怕的是阿狗立刻意識到只有“阿黃死了”這件事情成立,他之前的所作所為才是有意義的,阿黃回來了,就意味著他之前的行為不僅只是無理取鬧,而且他的上訴就構成了欺詐,因此阿狗竟然自己將阿黃裝進布袋扔進水里淹死了。在《狗》的最后,回到家里的阿黃“瘦得皮包骨頭,它看到阿狗立即撲上來,緊緊抱住了阿狗的小腿,像見到了失散后的重逢的親人”.謝方兒:《狗》,《星火》2009年第6期。,而阿狗想的卻是“阿黃呀,你要是活著,我阿狗就是欺騙中央,有殺頭的罪。阿黃,你救過我一命,現在你再救我一命吧”..謝方兒:《狗》,《星火》2009年第6期。.謝方兒:《狗》,《星火》2009年第6期。人的自私、或者說人對自己利益天然的保護,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就體現為一種相互難以理解、難以設身處地思考他人境遇的情況。在現代性的審美概念中,人與人之間無法相互理解的隔閡感越來越深,最終形成了近乎“地獄”的生存困境,這在《朋友唐宋明》中就以荒誕的故事情節予以了體現:《朋友唐宋明》通過寫兩位久未聯系的朋友在生活遭受一連串的不幸時重新取得聯系的故事。后面小謝借了唐宋明兩千塊錢后,唐宋明消失又出現的時間里,小謝對唐宋明的一系列揣度和唐宋明對小謝的信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下的背叛描寫,突出了人性的自私。以及故事最后,小謝錯過了唐宋明自殺前的電話時他的想法“我對唐宋明感到了失望,這個人鬼鬼祟祟的,到底想搞什么名堂?我發誓,現在他再打我手機,我堅決不理睬他了”.謝方兒:《朋友唐宋明》,《青年文學》,2009年第9期。在唐宋明的死亡背景下,又顯得那么小氣,那么可笑了。主人公小謝的生活起伏是有些喜劇性的,和美女聊天、擔心唐宋明借完錢就消失、寫小說這幾件事和唐宋明的家里被偷、患癌等極具悲劇的經歷對比下,不同視角下的人性判斷也就更加突出,令人深思。同樣,《1983年的成長》種,小說描寫的人們去看審判石堅定的畫面也將人性這種荒誕可笑的自私刻畫了出來。“烈日毫不留情地把人群烤得像塊臭哄哄的豬肉,石志坤突然發瘋般地又融入到這塊臭肉中,他左沖右突一往無前……李敬海走出李家臺門,發現中街的人少了很多,李家臺門邊上的糖糕店也關門了,那些坐著閑聊看街上風景的老太太老太公也都看不見了,留下一把把寂寞的竹椅子……”.謝方兒:《朋友唐宋明》,《青年文學》,2009年第9期。.謝方兒:《1983年的成長》,《野草》2012年第2期。在謝方兒筆下,作為患病者、尤其是罹患癌癥這類不治之癥的病人,往往以一種極端的“邊緣人物”的形象反復出現。由于疾病的體驗、尤其是絕癥帶來的肉體痛苦與精神恐懼的雙重折磨是他人極難感同身受的,因此他們的生存境況格外能夠體現出人與人之間各自囿于自身的處境而難以交流、互相不能夠真正理解而導致的困境。在《生命詩》中,俞哲人得知自己身患癌癥且已經轉移,心中大概知道自己生還幾率不高,因此他想要在死前了結自己生命的遺憾,其中兩件事情,一是請好朋友再喝一次酒,另一件是見一下自己二十年沒有再見的初戀情人季美兒。但在他請朋友喝酒的時候,他的朋友仍然和以前一樣拿季美兒的事情開涮,“這個故事仿佛成了酒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謝方兒:《生命詩》,《芙蓉》2013年第.謝方兒:《生命詩》,《芙蓉》2013年第5期。.謝方兒:《生命詩》,《芙蓉》2013年第5期。但謝方兒對人性的探尋并不意味著一種完全的悲觀或者說完全的鄙視,在《生命詩》中,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這是作者寫給生命的一首贊頌的詩歌,俞哲人的肉體因為罹患癌癥已到晚期,注定即將走向死亡,連醫院都決定不再治療,在這種境況下,一個問題被提了出來:“生命還有沒有伴奏,人性還能有多少力量?”.嚴國慶:《寫給男人的悲情詩——評謝方兒的<生命詩>》,《當代小說(下)》2014年第2期。正如加繆在存在主義學說中揭示生活的荒誕與死亡的無意義,并不是從哲學意義上呼吁對生命意志的放棄。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死亡是無意義的,努力的目的是荒謬的、是虛無的,生命是一個永遠達不成的目的,是必然失敗的結局,那么“面向死亡努力活下去”這個行為本身就成為了意義。加繆稱西西弗斯這樣在荒謬的重復中前行的人為“荒謬的英雄”,因為“他藐視神明,仇恨死亡,對生活充滿激情”.嚴國慶:《寫給男人的悲情詩——評謝方兒的<生命詩>》,《當代小說(下)》2014年第2期。.蔡劍橋:《荷馬英雄的生命教化》,湖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謝方兒:《生命詩》,《芙蓉》2013年第5期。.謝方兒:《生命詩》,《芙蓉》2013年第5期。現代性的藝術審美與先鋒嘗試從創作風格的角度來看,謝方兒的小說主要體現出了一種現代性的藝術審美,在創作過程中,謝方兒本人也提出自己是在不斷地進行嘗試,這些寫作的嘗試是以打破舊的傳統小說的敘事邏輯為目的的先鋒性寫作嘗試。首先,謝方兒的小說本身有一種“荒誕”的傾向,而現代性在審美上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荒誕”,荒誕甚至成為審美現代性發生的一個重要事件。.董偉:《荒誕的審美現代性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在《狗》中,過度令人啼笑皆非、最終又不寒而栗的巧合構成了生活中極大的反諷性特征:當阿狗和阿成有矛盾的時候,阿黃恰好莫名其妙地丟了。當阿狗即將獲得復仇的樂趣與經濟的賠償時,阿黃偏偏又回來了。這種荒誕的安排往往拷問著真實的人性、促使受到考驗的人做出可怕的事情。在現當代作家的創作嘗試中,諸多寫現實或歷史的小說因為過多黏附在現實或歷史的事象之上、追求表面的真實,最終造成缺乏文學性和審美感染力.陳振華:《.董偉:《荒誕的審美現代性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陳振華:《歷史事象之上的文學性審美超越——簡評謝方兒短篇小說<春風吹>》,《安徽文學》2021年第1期。卡琳內斯庫對審美現代性的認知中認為,現代性的第一點就是對傳統宏大敘事結構的解構:“審美現代性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宏大敘事的解構。”.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后現代主義》,顧愛彬,李瑞華譯,《當代外國文學》2015年第2期。詹明信認為現代主義必然會淪落為“將昔日盛傳的風格統統分解為支離破碎的元素、毫無規則地合并在一起”.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后現代主義》,顧愛彬,李瑞華譯,《當代外國文學》2015年第2期。詹明信,行遠:《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文藝研究》1986年第3期。.謝方兒:《附近的人》,《文學港》2015年第10期。從謝方兒的創作來看,他的寫作風格多變,呈現出一種去崇高化的現代性審美嘗試,由此展現出文學先鋒性的特征,“它的不規則的、暴力的創造展現出更大膽的藝術形式”.楊希,蔣承勇:《復雜而多義的“頹廢”*——19世紀西方文學中“頹廢”內涵辨析》,《浙江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藝術的先鋒性的萌生和發展都與現代非神圣化的世界中的“人”的危機緊密相關.楊希,蔣承勇:《復雜而多義的“頹廢”*——19世紀西方文學中“頹廢”內涵辨析》,《浙江社會科學》2017年第3期。.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后現代主義》,顧愛彬,李瑞華譯,《當代外國文學》2015年第2期。謝方兒的小說創作從社會層面關照了現代化城市進程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包括社會文化呈現出的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陌生感與孤獨感,同時也思考了這種疏離會導致的冷漠與冷漠造成的悲劇。從個人的角度,謝方兒的小說則注重對人性本身的探討和發掘,他既不憚于展現人性的自私,同時又在文本中探尋和遺留下希望的火種,展現出人性尚有光輝與生命激情的一面。從創作風格來看,謝方兒的小說創作吸納了小說現代性“荒誕”與“頹廢”的審美藝術特征,并對傳統小說創作中宏大的敘事進行了解構,將注意力和筆墨放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將傳統小說文本中完滿的、豐富的、有結構的敘事內容轉變為碎片化的、破碎的、拼貼的個體敘事,在很多情況下因為個人敘述的不可靠性與不確定性,小說整體呈現出一種破碎的敘事,在這種破碎的敘事中延伸呈現出的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