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九潭中學高一語文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廣東省惠州市九潭中學高一語文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廣東省惠州市九潭中學高一語文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廣東省惠州市九潭中學高一語文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4頁
廣東省惠州市九潭中學高一語文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惠州市九潭中學高一語文月考試題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盆蘭花季明老安是一個憨厚樸實的山民。老安住在大山里,幾間石墻、瓦頂的小屋,屋后是綠浪翻滾的千頃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蕩漾的山間湖泊,竹海的綠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見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溫潤的碧玉。老安非常愛這峰青水秀的大山。老安也愛花,每當上山采藥時,看見喜歡的花草,就挖回來,栽在自家那用竹籬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鵑、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蘭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蘭花。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開得姹紫嫣紅、芳香四溢。這年春天,省城一位畫家到山里寫生,路過老安的家時,眼睛倏地被滿院五彩繽紛的花點亮,背著畫夾,推開籬笆門,走了進去。畫家陶醉在花香撲鼻的世界里。“你也喜歡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問。“是呵。尤其喜愛蘭花呢!”畫家在那二十多盆蘭花前蹲下來,很夸張地吸吸鼻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進腹中。蘭花有的已經開了,有的長滿嫩綠的花箭,正含苞待放。畫家忽然問:“老鄉,你這花賣不賣?”老安憨憨地一笑,說:“賣啥賣?這些花兒不金貴,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歡,盡管拿去!”畫家掏出錢,說:“一定得給你錢。”老安急忙用手擋住,說:“啥錢不錢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倆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畫家被老安的樸實所感動,從畫夾里取出剛畫好的畫,說:“我用這幅畫換你一盆花,行嗎?”老安接過畫,一看,畫的正是他們山鄉的風景。畫家說:“我是個畫家,我叫李致寧。”畫家選了一盆蘭花,抱在懷里,歡喜地走了。老安不知道這李致寧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畫翻來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竟好在哪里,便隨手扔在桌上。沒幾天,畫家從老安那兒抱走一盆蘭花的事,傳遍了小山村。這天,幾個外出打工剛回鄉的年輕人,急匆匆地來找老安。一個人說:“老安叔,你被騙啦,那盆蘭花肯定非常值錢!”“值啥錢?”老安不解地問。另一個人說:“我打工的那個城市,一盆蘭花最貴賣到五千多塊錢呢!”“五千多塊?”老安的手開始抖動起來。①又一個說:“五千多塊算啥?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蘭花,竟然賣了三萬塊!”“三萬塊?那是啥蘭花?”三萬塊,老安就是賣好些年的草藥,也掙不到這么多錢呢!老安的手快速抖動起來。②那人來到院子里,仔細地看了看,指著其中的一盆說:“好像就是這樣的!”畫家抱走的正是這種蘭花!老安的手劇烈地抖動起來。③臨走時,幾個年輕人說:“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畫就騙了你三萬塊,打水漂啦,響都不響呢!”老安的手飛快地抖啊抖,④然后,抱起頭,蹲在地上。半晌,老安從牙縫里擠出一句話:“這個狗日的畫家!”站起身,沖進屋里,找到那幅畫,咬牙切齒地撕了個粉碎。又是一年春天,一個來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進老安的院子。這個人也非常喜愛蘭花。城里人指著其中的一盆,問:“老鄉,這盆蘭花賣不賣?”老安斜著眼睛,說:“你給啥價?”“一百塊。”老安重重地哼了聲,說:“你騙不了俺,這盆少了三萬塊錢不賣!”那人驚叫一聲:“這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一盆蘭花,頂多值一百塊,真的,我不騙你!賣三萬,你腦子有病啊?”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說:“別以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個畫家就用一幅畫騙走了俺的一盆蘭花,值三萬塊哩,狗日的!”“畫家?叫啥名字?”那人疑惑地問。老安想了想,說:“他叫李致寧!”那人睜大了眼睛,問:“李致寧?那幅畫呢?”老安愕然地看著他:“干啥?”那人急急地說:“如果真是李致寧的畫,我給你五萬塊錢,買下它!”那人知道,李致寧是位著名畫家,市場上他的一幅畫,最少也值十萬塊錢。“五萬塊!”老安驚叫一聲。老安的手又劇烈地抖動起來。⑤老安的雙手劇烈地抖啊抖……⑥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幾個響亮的耳光。4.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和結構的分析和概括,錯誤的一項是A.看到陌生客人被自家的花香深深陶醉了,老安熱忱地送了李致寧一盆蘭花。被老安的樸實所感動而表達感謝,李致寧送了一幅畫給老安。B.對李致寧送給自己的畫,老安怎么看也看不出好在哪里,后來感覺自己被李致寧騙時,咬牙切齒地將畫撕成粉碎。C.第二年春天,一位城里人也被老安的蘭花吸引,提出購買。老安張口三萬塊,城里人大吃一驚,罵老安腦子有病。D.小說在構思上頗具匠心,先揚后抑,情節跌宕起伏。以老安的前后變化,諷刺了他的咎由自取。5.小說中的老安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6.小說中多次寫到老安的手在顫抖,作者如此不厭其煩,有什么用意?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參考答案:4.D

5.①小說中的老安是一個憨厚樸實又財迷心竅的農民形象;②他熱愛生活,熱愛青山綠水,喜愛花花草草;他憨厚樸實,待人熱情,慨然地送給畫家蘭花;③他財迷心竅,當聽到送給畫家的蘭花值錢時,認為自己被騙,破口大罵,逐漸失去了曾經的樸實。

6.一是生動地刻畫出了人物的心理變化,使人物形象更真實可感,①②兩處寫出了老安得知蘭花很值錢時內心很震驚,③④兩處寫出了老安內心對畫家的憤怒,⑤⑥寫出了老安內心的懊悔;二是與前文老安的真與善形成對比,加強了諷刺效果;三是諷刺了當今時代人們一切向錢看,將真與善的美德拋之腦后。【4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要先通讀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內容和主旨,在此基礎上,聯系上下文,結合文本內容對文章某一內容要點進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題,可將各選項文字同文本相關內容進行比較,以確定正誤。D項,結合文本內容分析,“諷刺了他的咎由自取”錯誤。作者不是為了諷刺老安咎由自取。主要是為了突出主旨,諷刺了當今時代人們一切向錢看,將真與善的美德拋之腦后。故選D。【5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題,閱讀全文,逐段逐句地篩選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從小說的情節入手,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或其它的側面描寫進行分析總結。結合小說中“老安非常愛這峰青水秀的大山。老安也愛花,每當上山采藥時,看見喜歡的花草,就挖回來,栽在自家那用竹籬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鵑、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蘭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蘭花。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開得姹紫嫣紅、芳香四溢”分析可知,他熱愛生活,熱愛青山綠水,喜愛花花草草;結合“老安憨憨地一笑,說:‘賣啥賣?這些花兒不金貴,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歡,盡管拿去!’”分析可知,他憨厚樸實,待人熱情,慨然地送給畫家蘭花;結合“半晌,老安從牙縫里擠出一句話:‘這個狗日的畫家!’站起身,沖進屋里,找到那幅畫,咬牙切齒地撕了個粉碎”“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幾個響亮的耳光”分析可知,他財迷心竅,當聽到送給畫家的蘭花值錢時,認為自己被騙,破口大罵,逐漸失去了曾經的樸實。點睛:本題做法即通讀全文,把握與人物相關的重要事實,了解人物的生活經歷或人生軌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個性;把握人物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對人物的態度與評價;把握人物的自我認識和評價等。篩選歸納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質、與眾不同之處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節相關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關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點之間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題的要先概括然后結合文章的列舉出能表現該種性格的事例。【6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材料安排的能力。解答本題,應根據文本內容加以理解分析、概括。結合著……所在的語段內容,聯系上下文具體語境,從內容、結構、表現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細節往往反應人物心理,考生要結合原文認真分析,分點作答。小說中①②兩處,結合文本內容“‘五千多塊?’”“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蘭花,竟然賣了三萬塊”分析可知,寫出了老安得知蘭花很值錢時內心很震驚;結合“畫家抱走的正是這種蘭花”“半晌,老安從牙縫里擠出一句話:‘這個狗日的畫家!’站起身,沖進屋里,找到那幅畫,咬牙切齒地撕了個粉碎”分析可知,③④兩處寫出了老安內心對畫家的憤怒;⑤⑥兩處,結合文本內容“那人急急地說:‘如果真是李致寧的畫,我給你五萬塊錢,買下它!’那人知道,李致寧是位著名畫家,市場上他的一幅畫,最少也值十萬塊錢”“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幾個響亮的耳光”分析可知,寫出了老安內心的懊悔,生動地刻畫出了人物的心理變化。諷刺了當今時代人們一切向錢看,與前文老安的真與善形成對比,加強了諷刺效果。2.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題。映照死亡的是生命

孟暉在我們這個犬儒的時代,像曹丕《與吳質書》、江淹《恨賦》這樣的文章,是很難被人理解的。《與吳質書》中,曹丕直視死亡的勇氣首先就讓我們陌生。談到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以及其他親友忽然遭瘟疫而死的情況,他竟然用了這樣的語句:“觀其姓名,已為鬼錄”,“而此諸子,化為糞壤”。我們不得不承認,魏晉人觀看世界的方式,是和我們太不一樣了,他們固執地堅持真相,堅持直視死亡。他們似乎對死亡這個主題異常執著,一次次地,他們談論著各種各樣的死亡,談論生命的短促,宿命的必然。人們常說魏晉時代是一次生命意識的覺醒,其實,正如一個硬幣的兩面,這時代同時也是死亡意識的覺醒。隨著文章的深入,我們看到了曹丕更深一層的痛苦。一方面,他對人間痛失才俊,自己痛失知音,而感到難以抗拒的孤獨感;另一方面,“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對朋友吳質,曹丕吐露道,自己“年行已長大,所懷萬端,時有所慮,至通夜不瞑”。朋友的死去,自己的年歲漸長,都使他對人生產生了極端的焦慮感,以至急得終夜難以成眠。可是,這種焦慮并非出于對死亡的恐懼。在接下來的一段傾訴中,我們能夠清晰看到曹丕的思路:他感到自己沒有年輕時的“志意”了,還沒有白頭,就已經在精神狀態上成了“老翁”,這是在譴責自己喪失了朝氣;同時,他更對自己的功業、成就,以及整個的人生狀態感到不滿。在痛切的自責之后,他得出的感慨卻是“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應該抓住青春,抓住人生的每一寸時光,來努力創造豐盛的人生!直視死亡,并沒有讓魏晉南北朝士大夫們畏縮,相反,這成了讓他們無比眷戀生命的最大動力。與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相反,魏晉精神,恰恰是“未知死,焉知生”。在活著的時候,沒有盡情展現生之美麗,沒有實現抱負和理想,沒有達到人之為人的最美境界,因而留下無限遺恨。這個主題,也是我們所不熟悉的。恨,就是不解脫,這樣豈不是不夠達觀嗎?可是,魏晉南北朝人好像不知道“達觀”是怎么一回事。《恨賦》滿篇的悵恨之情,皆因生命沒有得到充分的表達,生命不能自主。這種想法讓我們驚異,一種觀念早就深深地浸透了我們的血液:這就是所謂“知天樂命”的人生觀。魏晉人是“知天”的,在這一點上,他們遠比我們要更達觀得多,所以,他們才不回避死亡,才把死亡當作返照人生的一個坐標。但是,他們“知天”,卻不肯“樂命”,恰恰相反,他們“恨”命,并且在文章中反復吟嘯著這種恨意。也許,在這個時代,佛教還剛剛傳入,道家也還在成形之中,中國人還不像后來那樣,有那樣多的退路,那樣多自我解脫的方式,于是,他們的生命熱情就像火一樣熾烈,燃燒著他們自己。因此,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不肯“茍活”,“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在江淹看來,正因為人生的注定不能圓滿,因此,人之死,就無一例外地成為一種痛苦的結局。但這痛苦不是因為死的來臨,而是因為在死亡到來之前,沒有讓生命如花綻放。今天的人普遍更喜歡《五柳先生傳》和《歸去來賦》,當然是有原因的,因為逍遙和隱逸,更合乎我們的犬儒態度。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仿佛已經是很久了,知天樂命、寵辱不驚的達觀精神,就支配著我們的靈魂,也支配著我們的散文寫作。像《與吳質書》和《恨賦》中這種直面死亡因而對生命絕不茍且的態度,不僅為我們所陌生,而且也讓我們難以接受。然而,這種態度的存在,正證明了中國思想從來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單一。是不是已經到了這樣的時刻,我們終于厭倦了把散文當作犬儒精神的傳聲筒,而重續起中國文學史上另一種精神的散文寫作?16.通觀全文,文末“犬儒精神”和“另一種精神”分別指什么,試作概括。(6分)

17.結合文意,說明為什么說“像曹丕《與吳質書》、江淹《恨賦》這樣的文章,是很難被理解的”。(6分)

18.文中“知天”“恨命”在曹丕身上如何體現,試分條概述。(6分)參考答案:16.“犬儒精神”,指當代人身上存在的知天樂命、寵辱不驚的達觀精神,“另一種精神”指魏晉精神,即直面死亡因而對生命絕不茍且的精神。17.(1)曹丕直視死亡的勇氣首先就讓我們陌生;(2)在活著的時候,沒有盡情展現生之美麗,沒有實現抱負和理想,沒有達到人之為人的最美境界,因而留下無限遺恨,這個主題,也是我們所不熟悉的。(意思對即可)18.(1)直視死亡,談到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以及其他親友忽然遭瘟疫而死的情況,他竟然用了這樣的語句:“觀其姓名,已為鬼錄”,“而此諸子,化為糞壤”(知天);(2)他對人生產生了極端的焦慮感,以至急得終夜難以成眠,譴責自己喪失了朝氣(恨命);(3)同時,他更對自己的功業、成就,以及整個的人生狀態感到不滿(恨命)。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中國人缺少什么周國平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個嚴重弱點,就是重實用價值而輕精神價值。那么,有沒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說幾乎是惟一的一個例外—王國維。在世紀初的學者中,只有這一個人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獨立價值辯護,并立足于此而尖銳地批評了中國文化和中國民族精神的實用品格。但是,在當時舉國求富強的吶喊聲中,他的聲音被完全淹沒了。我想從一件與北大多少有點關系的往事說起。1998年,北大熱鬧非凡地慶祝了它的百年大典。當時,純北大人或者與北大沾親帶故的不純的北大人紛紛著書立說,登臺演講,慷慨陳詞,為北大傳統正名。一時間,蔡元培、梁啟超、胡適、李大釗、蔣夢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貫耳,人們從他們身上發現了正宗的北大傳統。可是,北大歷史上的這件在我看來也很重要的往事卻好像沒有人提起,我相信這肯定不是偶然的。北大的歷史從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算起。1903年,清政府批準了由張之洞擬定的《奏定學堂章程》,這個章程就成了辦學的指導方針。章程剛出臺,就有一個小人物對它提出了尖銳的挑戰。這個小人物名叫王國維,現在我們倒是把他封做了國學大師,但那時候他只是上海一家小刊物《教育世界》雜志的一個青年編輯,而且搞的不是國學,而是德國哲學。當時,他在自己編輯的這份雜志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批評張之洞擬定的章程雖然大致取法日本,卻惟獨于大學文科中削除了哲學一科。青年王國維旗幟鮮明地主張,大學文科必須設立哲學專科和哲學公共課。他所說的哲學是指西方哲學,在他看來,西方哲學才是純粹的哲學,而中國最缺少,因此最需要從西方引進的正是純粹的哲學。王國維是通過鉆研德國哲學獲得關于純粹的哲學的概念的。在20紀初,整個中國思想界都熱衷于嚴復引進的英國哲學,惟有他一人醉心于德國哲學。英國哲學重功利、重經驗知識,德國哲學重思辯、重形而上學,這里面已顯示了他們與眾不同的精神取向。他對德國哲學經典原著真正下了苦功,把康德、叔本華的主要著作都讀了。《辨證理性批判》那么難懂的書,他花幾年的時間讀了四遍,終于讀懂了。在我看來,他研究德國哲學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個枝節問題上,諸如把叔本華美學思想應用于《紅樓夢》研究之類。許多評論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實在是舍本求末。最重要的是,通過對德國哲學的研究,他真正進入了西方哲學的問題之思路,領悟了原本意義上的哲學即他所說的純粹的哲學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王國維所認為的純粹的哲學是什么樣子的呢?簡單地說,哲學就是形而上學,即對宇宙人生做出解釋,以解除我們靈魂中的困惑。他由哲學的這個性質得出了兩個極重要的推論。其一,既然哲學尋求的是“天下萬世之真理,非一時之真理”,那么,它的價值必定是非實用的,不可能符合“當世之用”。但這不說明它沒有價值,相反,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貴的精神價值。“無用之用”勝于有用之用,精神價值遠高于實用價值,因為它滿足的是人的靈魂的需要,其作用也要久遠得多。其二,也正因此,堅持哲學的獨立品格便是哲學家的天職,決不可把哲學當做政治和道德的手段。推而廣之,一切學術都如此,唯以求真為使命,不可用做任何其他事情的手段,如此才可能有“學術之發達”。用這個標準衡量,中國沒有純粹的哲學,只有政治哲學、道德哲學,從孔孟起,到漢之賈、董,宋之張、程、朱、陸,明之羅、王,都是一些政治家或想當而沒有當成的人。不但哲學家如此,詩人也如此。所謂“詩外尚有事在”,“一命成文人,便無足觀”,是中國人的金科玉律。中國出不了大哲學家、大詩人,原因就在這里。(有刪節)1.下列各項中,不能說明中國文化傳統中“輕精神價值”嚴重弱點的一項是()A.北大歷史上為正宗的北大傳統正名的往事沒有人提起。B.張之洞擬定的章程,唯獨于大學文科中削除了哲學一科。C.一時間,蔡元培、梁啟超、胡適、李大釗等人的名字如雷貫耳。D.在20紀初,整個中國思想界都熱衷于嚴復引進的英國哲學。2.下列各項中,不能作為王國維“重視精神價值”的依據的一項是()A.王國維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獨立價值辯護,并立足于此而尖銳地批評了中國文化和中國民族精神的實用品格。B.王國維對1903年清政府批準的輕精神價值的京師大學堂辦學指導方針《奏定學堂章程》提出了尖銳的挑戰。C.王國維旗幟鮮明地主張,大學文科必須設立中國最缺少的屬于純粹的哲學的西方哲學專科和哲學公共課。D.王國維認為,簡單地說,哲學就是形而上學,即對宇宙人生做出解釋,以解除我們靈魂中的困惑。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嚴重弱點,就是重實用價值而輕精神價值。而王國維是唯一的一個例外。B.王國維認為,西方哲學才是純粹的哲學,而這又是中國最缺少的,因此最需要從西方引進的正是純粹的哲學。C.王國維研究德國哲學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個枝節問題上,而是把叔本華的美學思想應用于《紅樓夢》研究之類。D.王國維認為,純粹的哲學就是形而上學,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貴的精神價值,而精神價值遠高于實際價值。參考答案:1.C

2.D

3.B1.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下列各項中,不能說明中國文化傳統中‘輕精神價值’嚴重弱點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C項原文“一時間,蔡元培、梁啟超、胡適、李大釗、蔣夢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貫耳,人們從他們身上發現了正宗的北大傳統。”他們是精神價值的典范,而不是說明中國文化傳統中“輕精神價值”嚴重弱點。【考點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名師點睛】此類題目答題時應注意分清答題的區域,錯誤設置一般為混淆范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瀏覽選項,在文中找到選項對應的區位,然后仔細分析,比如本題,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各項中,不能說明中國文化傳統中‘輕精神價值’嚴重弱點的一項”,C項源自文章第二段,從文中來看,這幾人是“正宗的北大傳統”,應是精神價值的典范,這與題干不符。2.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下列各項中,不能作為王國維‘重視精神價值’的依據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能力。D項只是王國維對于純粹哲學的理解及解讀,而不是強調王國維“重視精神價值”。【考點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名師點睛】解答此類題目的時候,首先應認真審題,“下列各項中,不能作為王國維‘重視精神價值’的依據的一項”,那就要求考生應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內容;然后認真辨析所給的選項,把文本的信息和選項進行比較,看選項有無改變文章的表述。本題的D項源自文章第五段,該項是王國維對于純粹這些的解讀,與題干不一致。3.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A項缺少“幾乎”二字。C項原文“他研究德國哲學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個枝節問題上,諸如把叔本華美學思想應用于《紅樓夢》研究之類。許多評論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實在是舍本求末”,選項中后半句的“而是”肯定的內容與原文相反。D項“而精神價值遠高于實際價值”應為“而精神價值遠高于實用價值”。【考點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名師點睛】像這種題目,考生應先認真審題,要從題干中審明答題的方向,比如本題中,“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與選項有關聯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與選項是否一致。比如選項A源自文章第二段,文中說的是“那么,有沒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說幾乎是惟一的一個例外——王國維”;C項源自文章第四段;D項源自文章第五段。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閱讀下文,完成第23-28題。(17分)醒心亭記

曾鞏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歐陽公知州之二年①,構亭曰“豐樂”,自為記,以見其名之意。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之賓客者游焉,則必即豐樂以飲。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相環,云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為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云②。噫!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而名之以見其實,又善者矣。

雖然,公之作樂,吾能言之。吾君優游而無為于上,吾民給足而無憾于下,天下之學者皆為材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賢,韓子沒數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賓客,尚未知公之難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為人,而覽公之跡,思欲見之,有不可及之嘆,然后知公之難遇也。則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歟!而鞏也,又得以文詞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歟!

慶歷七年八月十五日記。[注]

①歐陽公知州之二年:即宋慶歷六年,是歐陽修被貶滁州的第二年。

②韓子退之《北湖》之詩云:韓愈《北湖》詩有“應留醒心處,準擬醉時來”的句子。23.解釋加點字(2分)1歐陽公知州之二年2構亭曰“豐樂”

24.(3分)作者以“豐樂亭”起筆的用意何在?請簡要說明。25.(2分)文中畫線句若用一個成語概括應該是□□□□。26.(2分)從上文內容推測,歐陽修以“豐樂”二字命名亭子的主要原因是

。(用自己的語言回答)27.(4分)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上文與此意思相對應的兩處是

(

)(

)

A.凡公與州之賓客者游焉,則必即豐樂以飲

B.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

C.則其心灑然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

D.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

E.一山之隅,一泉之旁……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28.(4分)你認為曾鞏的這篇記“醒心亭”的文章是否做到了“以見其名之意”?請結合文章內容加以評價。參考答案:23

掌管

建造24、以歐陽修的《豐樂亭記》引出自己寫這篇記的原因,也為下文豐樂亭與醒心亭的對比做準備。(2分)25、耳目一新(2分)26、百姓生活豐裕,天下太平(2分)27、DE(2分)28、是。寫出了亭子之所以名為“醒心”的原因:

(1)在酒醉人倦的時候,登亭眺望美景可使人耳目一新,內心也隨之清醒爽快;

(2)公之所以寄意于醒心亭者,是基于遠大宏闊的政治抱負。“吾君優游而無不于上,吾民給足而無憾于天下,天下學者皆為材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在曾鞏看來,這才是歐陽修的真樂所在,也是“醒心”所在。(4分)

略5.、閱讀下列文言文語段,完成題目(15分)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1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間:從小路

B.張良入謝

謝:告罪C.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再:第二次

D.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督:監督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①因招樊噲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B.①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②是寡人之過也

C.①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②使使以聞大王

D.①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②乃欲以生劫之13.把文言文閱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1)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分析選段中對劉邦的描寫方法,并簡單概括選段中劉邦的形象。(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1.D.督:責備12.C.使:都是“派遣”

13.(1)做大事不必注意細枝末節,行大禮不必講小的謙讓。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為什么要告辭呢?(3分)(2)這小子不值得跟他謀劃大事,將來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馬上都會成為他的俘虜!

(3分)14.主要運用語言描寫;善于應變,善于聽取他人意見(3分)

略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聶政者,軹深井里人也。殺人避仇,與母、姊如齊,以屠為事。濮陽嚴仲子與韓相俠累有卻。嚴仲子恐誅,亡去,求人可以報俠累者。至齊,齊人或言聶政勇敢士也,避仇隱于屠者之間。嚴仲子至門請,數反,然后具酒自暢聶政母前。酒酣,嚴仲子奉黃金百鎰,前為聶政母壽。聶政驚怪其厚,固謝嚴仲子。嚴仲子固進,而聶政謝曰:“臣幸有老母,家貧,客游以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養親。親供養備,不敢當仲子之賜。”嚴仲子辟人,因為聶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諸侯眾矣;然至齊,竊聞足下義甚高,故進百金者,將用為大人粗糲之費,得以交足下之歡,豈敢以有求望邪!”聶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養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嚴仲子固讓,聶政竟不肯受也。然嚴仲子卒備賓主之禮而去。久之,聶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聶政曰:“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不遠千里,枉車騎而交臣。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將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陽,見嚴仲子曰:“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嚴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韓相俠累,俠累又韓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處兵衛甚設,臣欲使人刺之,終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棄,請益其車騎壯士可為足下輔翼者。”聶政曰:“韓之與衛,相去中間不甚遠,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無生得失,生得失則語泄,語泄是韓舉國而與仲子為仇,豈不殆哉!”遂謝車騎人徒,聶政乃辭獨行。(節選自《史記?刺客列傳》有刪改)2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與母、姊如齊

如:去,到B.與韓相俠累有卻

卻:嫌隙C.而聶政謝曰

謝:感謝D.終莫能就

就:成功22.下列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為壽出自《管子》,是古代宴會上使用的祝頌之辭。一般指向尊長敬酒或饋贈財物,以祈祝健康長壽。B.大人是一種敬稱。常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貴族,或對父母長輩的稱呼。清朝之后常指在職的官員。C.除服是古代喪禮之一。即除去喪禮之服。親族中,各人喪服的規格雖然不同,但是除服時間卻是一致的。D.季父是指最小的叔叔。古代以伯(孟)、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孟)為老大,季排行最小。2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聶政出身低微,從小以屠宰為業,后來在齊國隱居,是因為殺了人之后躲避仇人的追殺。B.嚴仲子在齊國訪求行刺的人選,有人向他介紹了聶政,稱聶政是一個有勇氣、有膽量的人。C.嚴仲子多次拜訪聶政,禮節完備。這樣的行為感動了聶政,聶政也最終答應了他的請求。D.因為擔心事情泄露,給嚴仲子帶來麻煩,所以聶政沒有讓嚴仲子為其配備行刺的助手。24.翻譯下面的句子。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養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參考答案:21.C

22.C

23.A

24.我使我的心志卑下,身份屈辱的原因,僅僅是希望用這件事(這種身份)來供養我的母親。母親還在,我不敢舍身答應別人做其它的事情。【21題詳解】此題考核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平時注意積累,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后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以今釋古的現象。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題中C項,謝:推辭。故選C。【22題詳解】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題中C項,“除服時間卻是一致的”錯誤,根據關系的親屬,時間長短不等。故選C。【23題詳解】此題考核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誤判,有時還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內容的角度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確,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題中“從小以屠宰為業”錯誤,原文“殺人避仇,與母、姊如齊,以屠為事”。故選A。【24題詳解】此題考核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題時注意直譯,重點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重點注意,所以……者:表原因;徒:只是;幸:希望;以:介詞,用。【參考譯文】聶政,軹邑深井里人。因為殺了人,為了躲避仇敵,于是和母親、姐姐一起到了齊國,以屠宰為業。隔了很久,濮陽嚴仲子在韓哀侯朝中供職,與韓相俠累結下怨仇。嚴仲子怕俠累殺他,逃離韓國,到處訪求能向俠累報仇的人。來到齊國,齊國有人談到聶政,說他是個有勇氣有膽量的人,因為避仇而隱身在屠戶中間。嚴仲子登門拜訪,來往幾次后,備下酒席,親自向聶政母親敬酒。過了很久,聶政的母親去世了。埋葬已畢,在除去喪服之后,聶政說道:“唉!我聶政不過是個市井小民,操刀屠宰;而嚴仲子是諸侯的卿相,卻不遠千里,屈尊來和我結交。我待他極為淡薄,沒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稱,而嚴仲子又奉上百金為我母親祝壽,我雖然沒有接受,但他這樣做,只是說明他對我是知遇很深的。一位賢者,因感憤于一點小的仇恨,而親近信賴一個窮困鄙陋的小民,我聶政哪能對此獨獨不吭一聲、毫無反應就算了呢!再說前些時候他來邀請我,我只是因為老母尚在。(沒有答應他。)現在老母享盡天年,我將要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來到濮陽,見嚴仲子,說道:“前些時候我沒有答應您的原因,只是因為我母親尚在;現在不幸母親已經享盡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報仇的對象是誰?請讓我來辦理此事吧!”嚴仲子便詳細地告訴他說:“我的仇人是韓相俠累,俠累又是韓國國君的叔父,他們宗族的人很多,居處警衛安排得很多,我想派人刺殺他,始終沒有人能辦成。現在幸蒙足下不棄,請允許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幫手的車騎壯士一同去。”聶政說:“韓國和衛國,中間相距不很遠,如今要去刺殺人家的國相,這位國相又是國君的親屬,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多派人去,人員一多,不可能不發生失誤,發生了失誤,機密就會泄露,機密一泄露,則韓國全國便會和仲子結仇,這豈不危險嗎!”于是謝絕了車騎隨從,聶政辭別嚴仲子,獨自一人啟程前往。(譯文不安全對應,找不到完全對應的譯文)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一個民族的傳統無疑與其文化密不可分。【甲】離開了文化,無從尋覓和捉摸什么傳統,沒有傳統,也不成其為民族文化。【乙】我們常常看到“文化傳統”“傳統文化”的說法,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內容含糊。【丙】及至時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與形式;或者抱殘守缺,化為明日黃花。也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也有的曇花一現,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它們內容的深淺,作用的大小,時間的久暫,空間的廣狹,只要它們存在過,它們便都是傳統文化。這時候,反觀其與原形的同異,雖然未必面目全非,卻讓人覺得很陌生。這是歷史和現實所反復證明了的。2.文段中的加點詞,運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捉摸 B.明日黃花 C.曇花一現 D.原形3.文中畫橫線的甲、乙、丙句,標點有誤的一項是(

)A.甲 B.乙 C.丙參考答案:2.D

3.A【2題詳解】本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第一,要辨析詞義,包括詞語的語義側重點、詞語的詞義輕重、詞義范圍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義;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習慣、語法功能、使用對象等方面。本題D項,“原形”指原來的形狀,是中性詞;又指本來面目,是貶義詞。“原型”指原來的類型或模型,特制文學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據的現實生活中的人。根據語境,應用“原型”。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要求熟悉標點符號的功能,能正確書寫和使用標點符號。一要了解標點符號的分類,掌握并正確使用句號、問號、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引號、破折號、省略號、書名號等常用標點符號;二要掌握標點符號書寫的位置;三要會體會常用標點在句子中的作用。本題A項,“離開了文化,無從尋覓和捉摸什么傳統,沒有傳統,也不成其為民族文化”,考查并列分句間標點符號的使用。第二個逗號前后形成并列分句關系,應改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