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復習 生態問題的治理-2025年高考地理選擇性必修第二冊(人教版)_第1頁
專項復習 生態問題的治理-2025年高考地理選擇性必修第二冊(人教版)_第2頁
專項復習 生態問題的治理-2025年高考地理選擇性必修第二冊(人教版)_第3頁
專項復習 生態問題的治理-2025年高考地理選擇性必修第二冊(人教版)_第4頁
專項復習 生態問題的治理-2025年高考地理選擇性必修第二冊(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

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專項復習生態問題的治理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選擇性必修第二冊(人教版)

(2024河南開封期末)祁連山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環保部門發現祁連山保護區內存在過度放牧、水電設施繁多、旅游設施未批先建等問題。當地生態系統被破壞嚴重,發生了“生態危機”。據此完成1—2題。1.祁連山保護區發生“生態危機”的主要原因(

)

DA.生態環境脆弱

B.全球氣候變暖

C.地勢起伏較大

D.人類不合理活動【解析】

環保部門發現祁連山保護區內存在過度放牧、水電設施繁多、旅游設施未批先建等問題,故祁連山地區發生“生態危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不合理活動,D正確。2.治理祁連山保護區“生態危機”,當地應采取的措施有(

)

A①恢復破壞區域,合理有序開發資源

②制定相應法律法規,禁止人類活動③保護生態環境,設置相應監管部門

④保護水資源,關停全部水電項目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

大招9

“致富廚房(治、復、除、防)”,四步驟治理生態環境問題

步驟四、加強監管與預防對于祁連山保護區的“生態危機”,當地應恢復破壞區域,合理有序開發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設置相應監管部門,加強管理,①③正確;禁止人類活動與關停全部水電項目不符合實際,②④錯誤。故選A。

(2024廣東江門期中)我國濱海鹽堿地面積廣,合理開發利用鹽堿地資源,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臺田—淺池”(挖土成池,筑土為臺)是我國華北地區一種新型的濱海鹽堿地綜合改良模式,該模式創新性地將新型水資源——海冰水應用在濱海鹽堿地的改良利用中。下圖為“臺田—淺池”模式圖。據此完成3—5題。3.受氣候影響,華北濱海鹽堿地春、夏、秋、冬四季水鹽運動的過程是(

)

DA.鹽分穩定—淋鹽—積鹽—積鹽

B.積鹽—淋鹽—鹽分穩定—積鹽C.淋鹽—積鹽—積鹽—鹽分穩定

D.積鹽—淋鹽—積鹽—鹽分穩定【解析】

華北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春季氣溫逐漸升高,土壤解凍后,地表蒸發加強,土壤深層的鹽分會隨著水分上升至地表,形成積鹽的過程;夏季降雨較多,雨水能夠對地表鹽分進行淋洗,并將部分鹽分帶入土壤深層,這是一個淋鹽的過程;秋季降水減少,晴天多,蒸發較旺盛,土壤略有積鹽;冬季降水少且氣溫低,蒸發非常微弱,土壤水鹽運動幾乎停滯,鹽分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故選D。4.修筑臺田,提高地表高度,可以相對(

)

CA.減少水分蒸發

B.提高土壤肥力

C.降低地下水位

D.加速鹽分下移【解析】

A(×)蒸發強弱主要受氣溫影響,提高地表高度并不能減少水分蒸發。B(×)土壤肥力主要取決于土壤中的有機質,提高地表高度不能提高土壤肥力。C(√)臺田的修筑提高了地表的高度,從而相對降低了地下水位,有利于抑制鹽堿化。D(×)鹽分主要靠地表水下滲淋洗,提高地表高度無法加速鹽分下移(易誤判)。5.該地海冰覆蓋臺田并產生明顯脫鹽效果的季節應是(

)

A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解析】

冬季海水結冰,將海冰覆蓋在臺田上,有利于降低土壤表面的溫度,減緩水分的蒸發速度,從而減少鹽分向土壤表層的積累;海冰含鹽量低,春季氣溫升高,海冰融化時,融化的水可以滲透到土壤中,起到淋洗作用,有助于減少土壤表層的鹽分。因此該地海冰覆蓋臺田并產生明顯脫鹽效果的季節應是春季,故選A。

(2024福建泉州四校聯考)黑龍江省某國有農場地處黑土帶,地形獨特,加上采用傳統順坡耕種的方法,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問題。為解決該生態問題,農場采用回填—砌6.推測該農場所處的地形為(

)

CA.低矮高原

B.陡峭山嶺

C.平緩丘陵

D.廣闊平原【解析】

由圖中可以看出,溝頂與溝底有一定的高度差,不是平原和高原。該地采用傳統順坡耕種的方法,坡度應該不大,且該地位于我國東北地區,地形應為平緩的丘陵。綜上所述,C正確,故選C。垡—插柳的治理方法,取得了成功。如圖示意回填—砌垡—插柳治溝模式斷面。據此完成6—7題。7.

該農管局采用回填—砌垡—插柳方法,主要是為了治理當地的(

)

DA.土地石漠化

B.土地沙漠化C.土壤鹽漬化

D.水土流失【解析】

大招9

“致富廚房(治、復、除、防)”,四步驟治理生態環境問題

步驟一、生態環境的治理黑龍江位于季風區,夏季降水比較多,順坡耕種產生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流失。采用“回填—砌垡—插柳”的模式,可以就地取材,治溝速度快,恢復植被快,抗沖、減蝕、排洪效益十分顯著,可有效治理當地水土流失問題,保持當地的土壤肥力,D正確。

(2024江蘇揚州高郵期中)等高活籬笆是指在坡面上大致沿等高線種植的窄條狀植物帶。籬笆之間的土地常用來種植作物,作物與籬笆構成一種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稱籬笆間作,是一種農林復合系統。某研究所在三峽庫區開展了等高活籬笆的人工模擬降雨試驗,圖1示意等高活籬笆試驗地與坡耕地地表徑流速度對比,圖2示意等高活籬笆試驗地與坡耕地地表徑流含沙量的對比。據此完成8—10題。8.該農林復合系統中,等高活籬笆的最理想植被是(

)

BA.草本

B.草灌結合

C.灌木

D.喬木【解析】

喬木高大易遮擋農作物,從而影響農作物生長(雖為常識,但易誤選),D錯誤;活籬笆應選取叢生的草本植物和萌生力強的灌木樹種,草灌結合,比單純種植草本植物或灌木植物能更好地減緩地表徑流流速并截留其中的土粒,B正確,A、C錯誤。9.根據題中信息,下列說法最準確的是(

)

DA.隨著降水持續,坡耕地地表徑流速率持續上升B.隨著降水持續,試驗地地表徑流含沙量呈上升趨勢C.地表徑流速率增幅最大時,坡耕地地表徑流含沙量明顯下降D.地表徑流速率增幅最大時,試驗地地表徑流下滲量較少【解析】

A(×)隨著降水持續,坡耕地地表徑流速率沒有持續上升。B(×)隨著降水持續,試驗地地表徑流含沙量整體呈下降趨勢。C(×)讀圖,第40

min前后,地表徑流速率增幅最大,此時坡耕地地表徑流含沙量下降不明顯,C排除。D(√)地表徑流增幅最大時,流速較快,且經過一段時間下滲,試驗地地下土層水分含量已很高,故下滲量較少。10.

若干年后,該農林復合系統能影響籬間地的(

)

CA.土壤類型

B.地形類型

C.坡度大小

D.氣候變化【解析】

大招9

“致富廚房(治、復、除、防)”,四步驟治理生態環境問題

步驟一、生態環境的治理根據第8題分析可知,籬笆帶具有延緩徑流及減少流水中泥沙含量的效果。若干年后,在坡面上沿等高線種植的籬笆帶更加密集,沿著坡面流失的土壤被大量攔截,堆積在活籬笆上側,使籬間地的坡度不斷減小,故C正確。

(2024四川內江期末)咸海的萎縮產生了舉世矚目的生態災難。下圖為1992—2018年咸海水域面積、土地利用面積、氣溫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11—12題。11.據圖分析,咸海各階段萎縮的原因是(

)

DA.1992—2007年降水量減小B.2008—2018年氣候變化C.1992—2007年耕地持續增加D.2008—2018年建設用地面積增加【解析】

A(×)C(×)1992—2007年耕地總體增加,灌溉用水增加,是這一時期咸海水面下降的主要原因,但這一時期耕地并不是持續增加的。B(×)2008—2018年氣溫波動上升,氣候呈現變暖趨勢,但2008以來的咸海已接近干枯(水域面積接近0),且變化不大,故2008—2018年咸海萎縮與氣候變化關系不大。D(√)2008—2018年建設用地面積增加較快,說明流域內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增多,對水資源需求量增加,使得入湖徑流進一步減少,咸海接近干枯。12.目前,緩解咸海危機最有效的措施是(

)

CA.減少高耗水作物的比例B.大規模植樹造林C.提高生產生活用水效率D.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解析】

大招9

“致富廚房(治、復、除、防)”,四步驟治理生態環境問題

步驟三、根本原因的消除A(×)減少高耗水作物的比例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咸海危機。B(×)咸海所在的中亞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氣候干旱,不適宜大規模植樹造林。C(√)結合第11題分析可知,咸海萎縮最重要的原因是人類生產生活用水增加,所以緩解咸海危機最有效的措施應當是提高生產生活用水效率。D(×)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利于緩解全球氣候變暖,但對于緩解咸海已近干涸的危機作用不大。馬上拓展咸海面積縮小的原因(1)自然原因:氣候變暖,蒸發旺盛,咸海水量減少,面積縮小;注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河水蒸發,導致注入咸海的水量減少,咸海的面積縮小。(2)人為原因:人口增多,為了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大量引河水灌溉,導致注入咸海的水量減少,咸海的面積縮小;人類活動破壞植被,使植被涵養水源的能力下降,河流水量減少,導致注入咸海的水量減少,咸海的面積縮小。

(2024山東濰坊期末)新型環保材料生態墊,形狀類似于草席,可直接覆蓋在沙地上,起到保水、固沙、育苗的作用。下圖示意騰格里沙漠沙坡頭地區采用不同生態墊鋪設方式后地表粗糙度的差異,據此完成13—14題。13.固沙效果最好的生態墊鋪設方式是(

)

A.條帶形鋪設無草籽

B.條帶形鋪設帶草籽C.品字形鋪設無草籽

D.品字形鋪設帶草籽D【解析】

大招9

“致富廚房(治、復、除、防)”,四步驟治理生態環境問題

步驟一、生態環境的治理地表粗糙度越大,對近地面風的阻擋作用越強,地表沙子越不宜被吹走。讀圖可知,品字形鋪設帶草籽生態墊的區域地面摩擦力最大,對風力的削弱作用最強,固沙作用最好,D正確。14.與草方格相比,生態墊育苗效果更好的原因是(

)

AA.調節地表溫度

B.降低地表風速C.增加大氣降水

D.改善光照條件【解析】

大招9

“致富廚房(治、復、除、防)”,四步驟治理生態環境問題

步驟一、生態環境的治理生態墊覆蓋在地面,夏季時可以降低地面表層溫度,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水分;而在冬季地溫較低時,生態墊具有保溫作用,有利于保護植物在低溫下存活,A正確。圖115.(2024江蘇鎮江期末,14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沙嶺沙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近廬山與鄱陽湖。近年來,沙山面積逐年擴大,周邊土地沙化情況日趨嚴重。沙山的表面呈現有規律的起伏,特別是在東部臨湖一側,發育一系列順盛行風延伸的壟狀地形。圖1為鄱陽湖沙嶺沙山位置示意圖。圖2

材料二

沙嶺沙山臨湖一側的壟狀地形不是縱向沙丘,甚至不是真正的沙丘,而是一種侵蝕地貌。沙地的侵蝕地貌以風蝕坑最常見。風蝕坑的形態與地貌部位有關,較陡的迎風坡上一般是伸長的槽形風蝕坑,沙山臨湖一側具備發育槽形風蝕坑的基本條件。圖2為沙嶺沙山槽形風蝕坑形成與演化示意圖。(1)

簡述沙嶺沙山槽形風蝕坑的演化過程。(8分)【答案】

距今2萬年前的末次冰期,贛江河漫灘的泥沙受風蝕后沙子被搬運到沙山東側沉積;(2分)在距今1.8—1.4萬年的冬季風強盛期,強勁的東北風使原本出現風沙堆積的沙山發生了風沙侵蝕,加上干冷氣候使沙山植被退化加劇了這個過程,形成槽形風蝕坑;(2分)距今1200年左右的鄱陽湖形成期,隨著湖面擴大,沙山受湖蝕,湖蝕后的湖岸線趨向順直,岸坡變陡,有利于槽形風蝕坑的維持;(2分)200多年前,沙山植被受到人為破壞,原有的槽形風蝕坑被進一步侵蝕。(2分)【解析】

解答本題需要首先根據圖1判斷出來當地冬季盛行的是東北風,這是因為西北風受當地北部山脈的阻擋,風向發生了轉向。冬季的東北風和夏季的東南風,都會吹蝕沙山的東側。然后據圖對逐個時期進行分析。(2)

提出沙嶺沙山開發與保護的對策。(6分)【答案】

因地制宜,創新開發地質旅游品牌;(2分)增加植被覆蓋率;(2分)建立自然保護區。(2分)【解析】

大招9

“致富廚房(治、復、除、防)”,四步驟治理生態環境問題

步驟二、生態環境的恢復;步驟四、加強監管與預防根據景觀特色創新開發當地的地質旅游品牌;改善現有防護林,建設立體植被群,增加植被覆蓋率;建立自然科學科普基地、沙山自然保護基地等,保護周邊原有的生態區。16.(2024安徽合肥期中,18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非洲薩赫勒地區M地利用中國的荒漠化治理經驗,建設起“綠色長城”,形成了治沙與治窮相結合、生態和經濟相融合的農耕系統。該地年降水量約500

mm,年蒸發量約2

200

mm。人們在貧瘠的土壤上休耕,休耕防護帶每年移動約5

m,創造性地建設了移動休耕防護帶。與來自其他國家的荒漠化治理方式相比,移動休耕更容易被當地人采納。下圖示意薩赫勒地區位置和M地不同時間農耕系統剖面。(1)

說出休耕防護帶的移動方向和判斷依據。(4分)【答案】

向東北方向移動。(2分)當地盛行風為東北信風,移動休耕防護帶逐漸向上風向移動,故向東北方向移動。(2分)【解析】

由材料可以知道,移動休耕防護帶每年移動約5

m;從圖中可以看出,移動休耕防護帶的移動方向與盛行風的風向一致。圖中的薩赫勒地區盛行風的風向為東北風,且移動休耕防護帶逐漸向上風向移動,故向東北方向移動。(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