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地區普通高中友好學校聯合體第三十一屆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地區普通高中友好學校聯合體第三十一屆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地區普通高中友好學校聯合體第三十一屆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地區普通高中友好學校聯合體第三十一屆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地區普通高中友好學校聯合體第三十一屆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地區普通高中友好學校聯合體第三十一屆2025屆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頭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愛,披戴頭巾往往能顯其風雅之情趣。以名士命名所戴頭巾者,更是風行于世。如程子巾——相傳北宋程顥曾戴此巾而得名。南宋林景熙有詩云:爆竹聲殘事事新,獨憐臨鏡尚儒巾。這表明A.理學已成為官方哲學 B.文人風氣崇尚浮華C.主流意識向服飾滲透 D.南北文化交流加強2.有學者曾說,行省制度“在平時足以障礙地方政事之推進,而增加地方與中央之隔閡;而待一旦中央政權削弱,各行省轉易成為反抗中央,分區割據之憑藉”。該學者認為行省制度A.使地方權力不再受中央的節制B.有利于維護地方的穩定C.易于形成地方割據局面D.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結合3.以下史實和結論對應關系正確的是史實結論A17世紀,荷蘭海上貿易繁榮,建立了大量商業公司,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荷蘭已成為世界工業生產的中心B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政府頒布了《全國工業復興法》和《社會保障法》表明資本主義國家徹底放棄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C1953年蘇聯全部農用動力中,機械動力所占比重已達91.7%,畜力所占比重已降至8.3%赫魯曉夫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D20世紀70年代,西歐和日本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美國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動搖A.AB.BC.CD.D4.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對公共文化活動中的節日慶典、戲劇表演、競技比賽等捐助,如支付戲劇表演的舞臺設置和服裝費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贏得尊重和名聲,甚至是政治資本。這說明當時A.社會普遍追逐名利B.雅典民主的實質是貴族統治C.公民貧富分化嚴重D.權利和義務具有一定平衡性5.有觀點認為“作為文藝復興之精神原動力的人文主義思潮,實并未徹底拋棄基督教神學。相反,它在很大的程度上恰恰是人文主義者對基督教神學進行批判繼承的產物”。據此推斷,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A.是對基督教神學的繼承和發展B.不能脫離宗教土壤而獨立存在C.根源于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工商業D.將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完全對立起來6.下表是1951—1957年我國國防費支出情況表:單位:億元(人民幣)年份國家財政總支出國防費支出國防費占國家財政支出比例(%)19511.492.643.9719534.125.386.919117.298.009.14195710.2111.1112.12數據的變化反映了A.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戰略適時調整B.國民經濟形勢發生根本性好轉C.國防現代化與工業化建設進展緩慢D.工作重心取決于國際局勢變化7.曾任湖廣參政,禮部尚書等職的陶凱自稱“耐久道人”,明太祖認為他不署朝廷官爵而署別號,是“輕君路而美山野”,后找借口將其下獄處死。明太祖此舉A.是因為其出身貧賤,不理解文人志趣B.是為鉗制士人思想,以強化專制統治C.一改宋朝重文輕武、以文治國的方針D.意在打壓士人風骨,以加強中央集權8.中國近代某企業“僅有絲車一百零四部,各項機械均自意、法等國。……斯時運用繅絲機械尚無相當人才,乃延意麥登斯為工程師,指導常務且所有產品需運往國外市場。自光緒八年到十三年,營業失敗。”該企業出現這種結局的主要原因在于A.深受各級官吏的盤剝壓榨B.規模較小,技術力量薄弱C.過分依賴外國資本主義D.忽視了對國內市場的開拓9.梁啟超在評價清代學術時說,清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學“新”。這里的“新”指的是A.宣傳民主共和思想 B.編譯學習西學C.批判傳統儒學 D.傳播社會主義理論10.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纂的文學總集《文選》在唐代備受青睞,宋初仍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說。這一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學喪失了獨尊地位 B.進士科主考詩賦策論C.社會上書籍極為匱乏 D.唐朝人喜愛南朝文化11.公元2世紀的雄辯家阿里斯泰德熱情地贊美羅馬:“無論海洋還是陸地上任何的間隔距離都不能將一個人排斥于公民身份之外。”他贊揚的是羅馬的A.《十二銅表法》 B.公民法 C.萬民法 D.自然法12.19世紀初,在世界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10個城市中,中國占據了6個。清代集市中心的總數則在4萬處左右。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多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人中國。這反映明清時期A.對外政策的調整促進經濟繁榮 B.隱含向近代社會轉型的因素C.商品經濟的地位發生根本改變 D.受生產方式質變的影響較大13.下圖為五十年代初畫家李琦表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的宜傳臥《越走越快》,該作品反映出當時A.我國初步實現了工業化B.傳統的耕作方式占主體C.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完成D.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14.下表反映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概況。表中年平均生產增長率的變化促使各國A.減少政府對經濟干預 B.制定指令性經濟計劃C.政府直接采購、投資 D.加大企業國有化比重15.1906年《大公報》刊載廣告“本號聘請旁通泰西化學餅師,選買上等洋面,以西式餅之材料制造中秋月餅,用外國糖漿推凸,食之爽心,觀之悅目。”這反映了當時上海A.開始成為通商口岸B.崇洋媚外成為主流C.飲食風尚發生變化D.社會習俗完全西化16.“他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最后一位君主,又是近代中國的第一位君主”。“他”是A.乾隆皇帝 B.道光皇帝 C.光緒皇帝 D.宣統皇帝17.如圖中描述了秦漢時期貴族化趨向的演變。對此演變的正確理解應是A.貴族化趨向必將引起分裂割據 B.削藩弱國促使貴族化趨向弱化C.九品中正制促進貴族化趨向發展 D.貴族化趨向沖擊皇位有序傳承18.唐太宗在吸收前人“明主治吏不治民”思想的同時,認識到以法管官才是治國之本,因此提出“以法治吏”的思想,明確“二風十愆”的罪名,從作風上、道德上、政治上約束官員。這表明唐代A.監察制度的發展完善 B.官員選拔以德行為先C.外儒內法的治國方式 D.重視傳統的民本思想19.孫中山說:“仆之素志在提倡實業,實行民生主義,而以社會主義為歸宿”,“我希望看到人民大眾的生活狀況獲得改善,而不愿幫助少數人去增殖他們的勢力,直至成為財閥”。為此他提出了A.民族平等B.節制資本C.創立民國D.廢除私有制20.經總理衙門批準,1878年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為中心,在北京、天津、煙臺、牛莊、(營口)上海5處試辦郵政,發行郵票,設立書信局,收發中外信件。這一做法A.加速了沿海自然經濟的解體 B.建立起中國近代郵政體制C.推動了中國近代外交事業發展 D.適應了社會生活變化需要21.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理想,但人們出于求生的欲望,對農業的開發并非永遠處于理智狀態。下列屬于非理智狀態的是A.“不違農時,谷物不可勝食也”B.“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蕩者,今皆田也”C.“方夏,長養、鳥獸孳育之時,不得縱火于郊”D.“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22.下表是某一年陜甘寧邊區土布生產統計表,表中數據綜合說明當時布廠(家)織機(架)年產布(匹)占總產量的比重(%)公營231852283220.7合作社營371792200020.0私營501501200010.9民間織戶200005333448.4合計20514110116100A.社會主義改造趨于完成 B.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C.個體生產的效率仍較高 D.官僚資本擠壓私人資本23.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不久,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就租賦問題向天王洪秀全上奏章,提出了“照舊交糧納稅”的方案,得到洪秀全的批準。這說明A.太平天國政權性質發生了變化 B.太平天國面臨統治危機C.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根深蒂固 D.《天朝田畝制度》未能實施24.有學者指出,漢、唐、宋時,“天下等于中國加上四夷”;清朝前期,統治者則認為“天下等于中國”“我皇上為統馭天下中國之主”。據此可知,清代這一認識A.體現了“夷夏”之辯的日益弱化B.豐富了傳統“天下”觀的內涵C.為構建其華夏正統地位而服務D.明確了“中國”與“天下”概念25.史載,唐太宗時期給一些資歷較淺的官員加以“參議朝政”“參知政事”等名號,也給一些資格較老的功臣加以“平章事”的名號,使其繼續參與宰相事務。此舉旨在A.彌補政務多、宰相才干差的缺陷 B.防范宰相擅權,加強君主集權C.配合科舉制度選賢用人的需要 D.建立較嚴密完整的官僚機構26.隋文帝“下令在黃河沿岸交通樞紐要地設置官倉,把關東地區的糧食集中在倉里”。當時著名的官倉主要有廣通倉、常平倉等,每倉各有地窖至少數百個。隋代官倉的設置A.反映了商品經濟的新突破 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糧食供應C.加強了南北方的經濟交流 D.體現出經濟重心的南移趨勢27.《史記》載:“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出現這種現象是由于漢初A.實行察舉制度 B.獨尊儒家學說C.實行郡國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縣制28.下列是歷史課本劇《屋大維》中的臺詞,其中符合歷史邏輯的是A.上帝幫助我戰勝敵人B.自由民都是羅馬的公民C.我是共和國的締造者D.我是元老院的首席元老29.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礦區以及俄羅斯阿爾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紀楚國生產的鳳鳥紋刺繡絲綢。據此可以判斷A.東周時期絲織品做工精良,遠播西域地區B.楚國是中西交通起點,楚文化有明顯西域特征C.漢代絲路開通之前,中原與西域沒有交往D.東周時期楚國與西域交流廣泛,生活方式趨同30.下表是小李歸納的某時期中國內政情形。該時期是A.元朝初期 B.明朝前期 C.明朝后期 D.清朝前期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波茨坦會議對德國確定了“四D計劃”,即非軍事化、非納粹化、非工業化(消除軍工和壟斷)和民主化,以期徹底改造德國社會。其中,"“非納粹化”的目標是根除納粹主義存在的社會根源,通過對納粹追隨者的甄別和審判來教育德國民眾。清查、處理納粹分子有三張網:第一張網是紐倫堡審判,納粹首要戰犯有10人判為死刑;第二張網是各占領區的軍事法庭審判各地戰犯;第三張網就是為開展非納粹化運動而專門設立的審判廳,對普通大眾進行甄別,受審人員按主犯、罪犯、輕犯、脅從者和無罪者區別裁定,最高判刑10年。美、英、法三個西占區共審查了366萬人,1667人定為主犯、23060人裁定為罪犯,輕犯有150425人。誰一旦打入另冊,就休想在戰后的德國政治舞臺上能有所作為。蘇占區的非納粹化運動與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相結合,有它自己的做法。——摘編自孟鐘捷《德國簡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戰后德國“非納粹化運動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非納粹化’運動的意義。32.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重要制度,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爰暨季葉,斯道陵替,富強者并兼山澤,貧弱者望絕一廛。致今地有遺利,民無余財,或爭畝畔以亡身,或因饑饉以棄業。而欲天下太平,百姓豐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與牧守均給天下之田,還受以生死為斷,勸課農桑,興富民之本。——《魏書》卷七上《高祖紀》材料二北魏均田令的性質,是把被隱占的人口納入國家戶籍;所謂“均給天下之田”,則是為北魏在中原地區廢止按“戶”征稅,實行按“家(小家庭)”征稅,確定基本的法理依據。據此,凡屬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須向國家繳納租調。總之,原封不動地保留中原地區舊有的土地剝削關系,而不從根本上去觸犯塢壁主和貴族的利益;在此基礎上迫使他們讓步,使國家獲得更多的納稅人口,是北魏實行均田制所要達到的目的。——程念祺《“通鑒”三長制系年發微—兼論北魏均田制的性質和作用》完成下列要求:(1)依據材料一,歸納北魏實行均田制的背景。結合所學,指出均田令的具體內容。(2)依據材料二,概括“均給天下之田”的本質目的,據此說明均田令的性質,并分析其實施的后果。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689年1月28日英國下院通過決議:“國王詹姆士二世力圖推翻本王國的制度,他背棄國王和人民之間的初始契約,在耶穌會士和其他邪惡之徒的指導下破壞基本法律,他自行離開本國,放棄政府,致使王位空缺……”材料二1764年,哈格里夫斯成功制造出能夠同時紡出多根棉紗的紡紗機,并用女兒的名字將其命名為“珍妮機”。18世紀80年代,第一家棉紡織廠在曼徹斯特誕生。到19世紀初,曼徹斯特已成為著名的“棉都”。材料三(1866年,清政府派赴歐洲考察的官員斌椿在《乘槎筆記》中寫道)“此地人民五十萬,街市繁盛,為英國第二埠頭。”那時的曼徹斯特已從舊集鎮發展為英國有名的大城市和世界棉紡工業之都。問題(1)材料一中“他背棄國王和人民之間的初始契約”具體指的是什么?(2)為了杜絕這種現象發生,“國王和人民”不久后又達成了哪些新的“契約”?具有什么影響?(3)綜合材料一、二、三,說明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宋代士大夫文人喜歡頭巾,因為程顥帶的頭巾,被文人儒士效仿稱為程子巾,說明對儒士的儒學文化融入到文人的服飾之中,即主流的儒學向服飾滲透,故選C;A在材料不能體現,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出浮華,排除B;材料中沒有體現南北文化,D錯誤。2、C【解析】

依據材料“行省制度‘而待一旦中央政權削弱,各行省轉易成為反抗中央,分區割據之憑藉’”可知該學者認為行省制度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局面,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表述過于絕對,依據材料“行省制度‘在平時足以障礙地方政事之推進,而增加地方與中央之隔閡’”可知地方權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央的節制,錯誤;B選項錯誤,依據材料可知在中央政權受到削弱時,行省容易形成割據力量;D選項錯誤,依據上述分析可知該學者認為行省制度不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結合,而是地方權重、中央權輕;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3、D【解析】

20世紀70年代,西歐和日本經濟實力大大增強,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美國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動搖。故答案為D項。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海上運輸業和商業發達,不是世界工業生產的中心,排除A項;羅斯福新政實行國家干預經濟政策,并不表明資本主義國家徹底放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排除B項;赫魯曉夫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從1956年開始,排除C項。4、D【解析】

材料表明,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過捐助承擔一定的公共活動費用,借此可獲得名望甚至是政治資本,體現出當時雅典權利和義務具有一定的平衡性,故D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過捐助承擔一定的公共活動費用來獲得名望的問題,沒有涉及普通民眾對名利的態度,故A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雅典民主的主體為貴族,但材料內容沒有體現雅典民主的實質問題,故B選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古代雅典權利和義務的一定平衡性,沒有體現公民之間財富差距的信息,故C項錯誤。5、B【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當時的意大利,資本主義還處于萌芽時期,資產階級力量薄弱,新興資產階級借助宗教的外衣,宣傳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故選B項;人文主義倡導人性反神性,和基督教神學有著本質的不同,故A項說法錯誤,排除;文藝復興時期,資本主義工商業還未達到高度發達的程度,否則就不會借用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旗號來表達自己的主張,排除C;材料強調的是基督教神學與文藝復興之間的密切關聯,而非對立,排除D。6、A【解析】

依據題干1951﹣1957年我國國防費支出情況表的內容可知,反映出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戰略適時調整,故A項正確;一五計劃時期尚處于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所以根本好轉不準確,故B項錯誤;由題干時間“1951﹣1957年”可知,處于一五計劃時期。結合所學可知,一五計劃我國工業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故C項錯誤;在該時段國際局勢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故D項錯誤。7、B【解析】

材料表明明太祖認為知識分子應該首先尊重朝廷官爵然后才能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這是對士人思想的鉗制,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統治。B正確;材料中明太祖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不理解文人志趣不符合材料主旨,A排除;材料未反映明太祖要求以文治國的方針,C排除;材料表明明太祖要求加強君主專制,而不是中央集權,D排除。故選B。8、C【解析】

依據材料中“各項機械均自意、法等國。……斯時運用繅絲機械尚無相當人才,乃延意麥登斯為工程師,指導常務且所有產品需運往國外市場。”信息可知,該企業的設備、人才都來自外國,所有產品運銷國外,所以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過度依賴外國資本主義,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該企業受封建官吏剝削;B選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該企業規模小和技術力量薄弱;D選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對國內市場的忽視。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9、B【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作者認為清朝初年的學術講究從大處著眼,乾隆嘉慶年間講究考據從精處著眼,道光咸豐以后洋務運動興起,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新”應指西學,故B項符合題意;民主共和思潮開始于19世紀末,排除A項;題干未涉及對儒學的批判,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始在中國傳播,排除D項。故選B。10、B【解析】試題分析: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纂的文學總集《文選》,《文選》中選錄了自先秦到齊梁時期的許多詩文作品。本題可以用排除法首先自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學就沒喪失過獨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實;唐宋時期,是我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高潮時期,故C項社會上書籍極為匱乏不符合史實;唐朝人喜歡南朝文化太過牽強,應排除D。唐太宗時期,實行進士科考詩文策論,符合題意,故答案選B。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科舉制11、C【解析】試題分析: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3世紀,公民法逐漸演變為萬民法,從題干時間2世紀可知C項正確。《十二銅表法》制定于公元前5世紀中期,公民法主要是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自然法是一種法律思想,與題干無關,排除ABD三項。故答案選C。考點:古代希臘、羅馬?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萬民法12、B【解析】

依據材料“清代集市中心的總數則在4萬處左右”“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人中國”反映了中國商品經濟發展比較繁榮,有向近代化轉變的因素。B正確;材料未涉及對外政策的調整,A排除;此時重農抑商的政策沒有改變,C排除;中國此時仍然是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沒有發生質變,D排除。故選B。13、B【解析】

根據材料中“從前推著走”到“現在跟著走”,想象未來要“將來騎著走”,說明從前和現在的耕作方式沒有根本性的轉變,當時還是以傳統的耕作方式占主體,故B選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從前、現在的耕作方式及展望未來的耕作方式,無法得出我國初步實現了工業化,故A選項錯誤;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是指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材料沒有體現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故C選項錯誤;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自給自足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形式,材料沒有體現小農經濟的特點,故D選項錯誤。14、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法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經濟增長率紛紛下滑,甚至呈現負增長狀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陷入“滯脹”狀態,此時西方國家紛紛放松了經濟的干預,最終走出了“滯脹”的狀態,A正確;BCD屬于西方國家加強對經濟干預的表現之一,不符合當時新自由主義思想的特征,排除。故選A。15、C【解析】

材料內容是西餅店的廣告,推薦西餅的制作方法和材料,表明西式餐飲影響上海,表明飲食風尚發生變化,故選C;1842年上海就成為通商口岸,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崇洋媚外成為主流,B錯誤;“完全西化”過于絕對化,D錯誤。16、B【解析】

從材料中可以看了,這位皇帝跨越了中國古代與近代這一時期,結合所學可知,道光皇帝在位的時間是1820-1850年,包含了1840年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正好處在這一時期,故B項正確;排除ACD項。17、B【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時間點,貴族化傾向在公元前160年前后急轉直下,結合所學可知西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時期實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實力,所以貴族化趨勢呈現出弱化直至消失的態勢,故答案為B項;“貴族化趨向必將引起分裂割據”無法通過材料得出,且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貴族化與皇位繼承的關系,排除D項。18、A【解析】

依據材料“從作風上、道德上、政治上約束官員”并結合唐代的制度可知,為了保證自己的統治,唐太宗對唐代的監察制度進行了發展完善。A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對官員的監督,而不是選拔,B錯誤;材料只體現了采用法家思想對官員進行監督,未體現儒家的治國方式,C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對官員的監督,重視民本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D錯誤。故選A。19、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所敘述的是孫中山先生對他的革命思想理論的闡述,根據材料所描述的內容,是對民生主義的進一步闡述,“不愿幫助少數人去增殖他們的勢力,直至成為財閥”更加直接體現了他希望節制資本,使人民生活達到近似平均。因此本題選擇B選項。AC選項不屬于民生主義的范圍;D項不符合史實。考點: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孫中山與三民主義·民生主義20、D【解析】

依據材料“發行郵票,設立書信局,收發中外信件”并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中國與外國的往來增多,而郵政的創辦適應了社會生活變化需要。D正確;該做法對自然經濟解體沒有影響,A排除;大清郵局的設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郵政體制,B排除;收發中外信件不能推動中國近代外交事業的發展,C排除。故選D。21、B【解析】

“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蕩者,今皆田也”的意思是說圍湖造田的事情,這種做法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屬于非理智狀態,故B符合題意;A、C和D均屬于農業生產的理智狀態。【詳解】22、B【解析】

由表格數據可知,陜甘寧邊區土布生產中公營、合作社營、私營以及民間織戶都占有一定的比重,這屬于新民主主義經濟結構,故B正確;由“陜甘寧邊區”可知,此時處于抗日戰爭時期,而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于1953年,故A錯誤;民間織戶的比重雖然占到48.4%,但是其織機卻是2萬架,因此個體生產的效率是比較低的,故C錯誤;陜甘寧邊區沒有官僚資本,故D錯誤。23、D【解析】

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以后,不得不提出“照舊交糧納稅”的方案,這說明太平天國政權沒有改變封建土地關系,平分土地根本沒有實施,故D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太平天國政權性質的變化,故A錯誤;這一方案適應了革命現實的需要,不能說明太平天國面臨統治危機,故B錯誤;該方案和小農經濟根深蒂固無關,故C錯誤。24、C【解析】

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其天下觀中回避了夷夏之辨,目的在于構架華夏正統地位,C正確;清朝統治者的認識并未弱化夷夏之辨,而是以正統自居,排除A;清前期的天下觀依然沒有脫離傳統天下觀的范疇,在內涵上并未出現創新,排除B;清初統治者并未對中國和天下兩者的概念進行闡述,而是將兩者融為一體,排除D。25、B【解析】

太宗的做法增加了宰相數量,削弱了相權,意在加強皇權,B正確;原來承擔宰相事務的功臣繼續參與宰相事務,說明這一舉措不是彌補宰相才干差的弊端,而且太宗時期能相居多,排除A;這一舉措與科舉制選拔人才無關,排除C;太宗的舉措只是針對中樞機構,說明其目的不是建立完整的官僚機構,排除D。26、B【解析】

據材料可知,在黃河沿岸交通樞紐要地設官倉,把關東地區的糧食集中在倉里,如“廣通倉、常平倉”的設置,其目的是保障都城長安的糧食供應,B正確;糧倉的設置不能反映商品經濟的新突破,A錯誤;C、D與材料無關。27、C【解析】

根據材料“諸侯或驕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可知漢代出現了諸侯威脅中央的狀況,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是由于漢初分封諸侯,實行郡國并行制度導致的,故選C項;察舉制度屬于選官制度,不會造成此類現象,故A項排除;獨尊儒家學說有助于思想統一,加強中央集權,不符合題意主旨,故排除B項;全面推行郡縣制度不符合漢初的實際情況,故排除D項。28、D【解析】

屋大維是羅馬帝國元首,自稱“首席元老”,故D正確;屋大維通過軍事戰爭戰勝敵人,A錯誤;自由民里的外邦人沒有公民資格,B錯誤;屋大維是羅馬帝國的締造者,C錯誤。【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屋大維》中的臺詞”,結合所學屋大維的主要事跡分析解答。29、A【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新疆地區出土了楚國生產的鳳鳥紋刺繡絲綢制品,由此可判斷東周時期絲織品做工精良,遠播西域地區,故選A項;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國是中西交通起點,楚文化帶有西域特征的說法也無從得出,故排除B項;沒有交往的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故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東周時期楚國和西域地區的交流,但并不能說明生活方式趨同,故排除D項30、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四庫全書》由清代乾隆時期編修,同時清代沿續明代不設丞相的做法,加強思想專制,推行文字獄,故D項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特點:與非軍事化、非工業化、民主化運動等相配合;通過甄別和審判納粹追隨者達到教育民眾的目的;建立三級審查機制,既審判戰犯,又甄別大眾;涉及對象廣泛眾多,且給予區別對待;蘇占區與西占區采取的方式不同。(2)意義:徹底清算了德國法西斯法律、組織與戰犯;深人社會基層掃除了法西斯勢力的殘余與影響;為德國戰后和平崛起創造了有利條件;維護了戰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解析】

(1)據材料“非軍事化、非納粹化、非工業化(消除軍工和壟斷)和民主化”可得出與非軍事化、非工業化、民主化運動等相配合;據材料“通過對納粹追隨者的甄別和審判來教育德國民眾”可得出通過甄別和審判納粹追隨者達到教育民眾的目的;據材料“清查、處理納粹分子有三張網”“對普通大眾進行甄別”等信息可得出建立三級審查機制,既審判戰犯,又甄別大眾;據材料“共審查了366萬人,1667人定為主犯、23060人裁定為罪犯,輕犯有150425人”可得出涉及對象廣泛眾多,且給予區別對待;據材料“蘇占區的非納粹化運動與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相結合”可得出蘇占區與西占區采取的方式不同。(2)據材料“‘非納粹化’的目標是根除納粹主義存在的社會根源”“休想在戰后的德國政治舞臺上能有所作為”可得出徹底清算了德國法西斯法律、組織與戰犯;據材料“共審查了366萬人,1667人定為主犯、23060人裁定為罪犯,輕犯有150425人”可知,深人社會基層掃除了法西斯勢力的殘余與影響;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非納粹化”運動有利于清除國內法西斯殘余勢力,為德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