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2025屆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國古人常用“膏腴”一詞形容華美高貴的家族門第。少數民族王朝北魏沿襲魏、晉慣例,特別是在士族化風潮狂飆疾進的洛陽時代(494年至534年),“膏腴”由約定俗成的習語變成閥閱等級制度中固定的一級。這一現象A.穩固了當時的統治秩序 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進程C.不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 D.推動了多元文化的整合2.下圖《松江第一張土地證》,上有“蘇南區松江縣土地房屋所有證,一九五一年五月”字樣,作為一手史料可以印證A.土地改革運動的展開B.農業合作化運動推進C.人民公社化運動發展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3.元朝經略的舉措是A.設宣政院 B.派鄭氏收復 C.設府 D.設立澎湖巡檢司4.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曾上書光緒帝:“今則萬國交通,一切趨于尚同,而吾以一國衣服獨異……今為機器之世,多機器則強,少機器則弱,辮發與機器不相容也。”“中國寬衣縛帶,長裙雅步而施萬國競爭之世……誠非所宜。”此段材料康有為要表達的思想是()A.進行政治變革,建立君主立憲制B.進行經濟變革,大力發展機器生產,以提高生產力C.進行社會風俗的變革,以使中國與世界文明相融合D.要求政府下令進行“斷發易服”5.1916年初,陳獨秀撰文說:“吾國年來政象,唯有黨派運動,而無國民運動也。”希望中國的青年人能夠像法蘭西革命那樣,成為“強有力之國民,使吾國黨派運動進而為國民運動”。陳獨秀旨在A.喚醒青年的公民自覺 B.批判封建倫理道德C.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 D.創立無產階級政黨6.中共中央在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起草工作后提出憲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交憲法起草委員會討論通過,然后組織全國各大城市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討論修改而成憲法草案,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國人民討論。又經過兩個多月時間,約有15億人參加討論…最后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該憲法出臺的過程說明了A.先法修訂程序是極其復雜的 B.憲法制定的嚴肅性和群眾性C.憲法的出臺經過了充分討論 D.憲法是歷史經驗的高度總結7.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說,過去的時間我們曾經是敵人,今天我們有巨大的分歧。使我們走到一起的,是我們有超過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尼克松所說的“共同利益”主要是指A.結束朝鮮半島的分裂 B.中美兩國發展的需要C.對付來自蘇聯的威脅 D.改善國際環境的需要8.某一歷史時期“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形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是指A.儒家思想的產生B.百家爭鳴C.罷黜百家始得獨尊D.三教合一9.松贊干布派使者求親,當時唐朝的皇帝是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武則天10.1742年沃波爾因失去議會的支持而辭職,他這行為開創了內閣得不到議會信任時必須辭職的先例。1784年皮特首相遭到議會下院反對時,提請國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選,獲勝后乃繼續任職,他的做法也成為慣例。這說明英國A.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B.當時君主立憲制尚未真正確立C.內閣和議會實行分權制衡 D.政治制度在漸進性變革中發展11.1923年秋蘇聯發生了“銷售危機”:工業品積壓、農產品收購困難。經濟學家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認為危機的產生是由于“經濟中的無計劃性”,指出出路是加強經濟中的計劃原則來同小資產階級自發勢力作斗爭。這一主張A.適應國內外時局的需要B.倡導建立計劃經濟體制C.懷疑與否定新經濟政策D.有利于促進工業化進程12.近現代某文學流派以一種超越現實的文學精神,執著于對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現,力圖用文學給人類展現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試圖用美麗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實”。下列屬于這一流派的作品是A.《悲慘世界》 B.《戰爭與和平》 C.《母親》 D.《等待戈多》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抗戰宣傳畫請問:(1)你從該宣傳畫中讀出哪些歷史信息?依據分別是什么?(2)如要核實你對該畫認識的準確性,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或方法?14.(20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朝時期,東南各地陸續出現類似里甲銀制度的改革。如天順年間浙江的“均平銀”(又稱“甲首錢”),成化年間廣東的“均平銀”,成化、弘治之際福建的“綱銀”法,正德以前江西出現的“板榜銀”以及行于南直隸各府的“直日銀”,等等。這些改革雖名稱各異,但有其共同點:一是將原來由里甲承擔的力役部分攤于田地,折銀征收;二是官府征銀后雇人應役,并支應上供物料及里甲多種支費;三是里甲人戶除里長依然應役外,其余甲首不再應役。廣東名儒陳獻章有詩贊新會知縣丁積的“均平錢”法:“長官愿似丁明府,甲首終歲不到衙。”甲首終歲不到衙,這意味著里甲改革,通過征收白銀,使全國約有10%的甲首即普通農戶從十年一輪的正役中解脫出來。——摘編自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改革和社會轉型》(1)根據材料,概括里甲銀改革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里甲銀改革的歷史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由材料“由約定俗成的習語變成閥閱等級制度中固定的一級”等信息可知,在北魏時期,士族化風潮繼續發展,社會分化繼續存在并發展,這一現象不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故選C項;隨著階層固化,士族與下層民眾的矛盾日益激化,這不利于當時統治秩序的穩固,排A項;對社會階層的劃分與民族融合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材料中北魏的這一做法并不是一項文化舉措,不會推動多元文化的整合,排除D項。2、A【解析】

根據題干時間1951和證件內容可知,此時土改運動展開,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選項A正確;農業合作化運動是1953年展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人民公社化運動時195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1978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D。3、D【解析】

元朝經略的舉措是設澎湖巡檢司,D正確;A是針對西藏的舉措,排除;B、C均發生于清朝,排除。4、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康有為希望通過社會習俗的變革,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革來實現政治的變革,并融入世界,故C正確。【詳解】5、A【解析】

根據材料,陳獨秀在1916年初(即新文化運動前期)指出,當時中國政治“唯有黨派運動,未有國民運動”,希望中國能像法國一樣“有強有力的國民”,參與社會改造,推動“國民運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陳獨秀這樣說的目的在于喚醒青年的公民自覺,A選項符合題意;材料并未揭露封建綱常倫理的危害,B選項錯誤;1916年,陳獨秀強調“國民的強有力”、參與社會運動,與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無關,C選項錯誤;材料并沒有提及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對社會、國家改造的意義,創立無產階級政黨無關,D選項錯誤。6、B【解析】

據材料“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起草工作后提出憲法草案初稿,……憲法起草委員會討論通過……各方面代表人物8000多人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討論修改而成憲法草案,……公布,交全國人民討論。又經過兩個多月時間,約有15億人參加討論…最后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可知,1954年憲法從起草到通過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充分說明憲法制定是非常嚴肅的,并且經過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充分參與,故B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憲法的制定,而不是修訂,A錯誤;C說法片面,錯誤;憲法代表隊是廣大人民的意愿,而不是歷史經驗的高度總結,D說法錯誤。【點睛】我國第一部憲法是1954年頒布的,都是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7、B【解析】

從題中關鍵信息“我們走到一起的,是我們有超過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結合所學知識是中美兩國發展的需要,故選B;朝鮮半島至今也沒有結束分裂,A錯誤;20世紀70年代,中美兩國面臨著相同的困境,雙方都想謀求好的發展,與尼克松“共同利益”不符,C錯誤;尼克松訪華,改善中美關系,并不是改善國際環境,D錯誤。8、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歷史時期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在這一時期,其思想上百家爭鳴的局面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故選B。儒家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文化分支,不能代表整個思想文化體系,排除A;CD兩項發生于漢代及漢代之后,不屬于傳統文化奠基時期,排除。9、A【解析】

唐太宗答應松贊干布和親要求,將文成公主許配于松贊干布,選項A正確;選項B、C、D與松贊干布生活時間不符,排除。10、D【解析】

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內閣與議會之間的關系,體現了這時期責任內閣制度的形成和發展,說明英國代議制在漸進性變革中發展,D項正確;英國國王沒有實權,只是權力的象征,但材料內容沒有體現國王統而不治的地位,A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1721年責任內閣制形成,英國君主立憲制進一步完善,B項錯誤;內閣和議會實行分權制衡是材料表象,而不是所反映的本質問題,C項錯誤。11、C【解析】1923年蘇聯正處于新經濟政策時期,根據所學可知,新經濟政策的特點是承認市場和商品貨幣的作用。材料中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要求加強計劃和反對小資產階級自發勢力,實質是否定市場,進一步否認新經濟政策,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當時的國際時局,故A項錯誤;材料只是主張加強經濟中的計劃原則;不能說明倡導建立計劃經濟體制,故B項錯誤;題干沒有涉及工業化進程的問題,故D項錯誤。12、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雨果的《悲慘世界》和材料中提到的“執著于理想”,要“用美麗理想代替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實”的浪漫主義風格一致,A選項正確;《戰爭與和平》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母親》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等待戈多》是后現代主義,三者均不屬于“描繪理想生活”,“美麗幻想”的浪漫主義風格,BCD三個選項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歷史信息)宣傳畫出現的歷史背景是八一三事變;宣傳畫作者、發布者,以及國民政府的態度都是團結起來、一致抗日。(依據)宣傳畫中的文字,如“八一三”,“全民抗戰”,“喚起民眾”、“組織民眾”、“訓練民眾”。畫中緊握步槍高高舉起健壯有力的手,(手臂下)隊伍中飄揚著的青天白日旗。(2)查找檔案資料;走訪或查閱當事人(包括宣傳畫作者)的回憶錄;考察抗戰博物館、展覽館;查考史學家的相關研究成果等;比對同時期相關的宣傳報道。(任寫4條即可)【解析】試題分析:(1)可以從漫畫的標題、注解、內容等角度分別說明從該宣傳畫中讀出的歷史信息,或者從漫畫的主題出發,概括其信息。(2)考查了史料的獲取和處理。一般可以從查找檔案資料、走訪或查閱當事人(包括宣傳畫作者)的回憶錄、考察抗戰博物館、查考史學家的相關研究成果等方法核實對該畫認識的準確性。考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史學研究方法14、(1)內容:將原來由里甲承擔的力役部分攤于田地,折銀征收;官府征銀后雇人應役;除里長依然應役外,其余甲首不再應役。(2)意義: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用雇傭方式解決了征役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