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XSCJS 104-2024 古陶瓷測評規范_第1頁
T-NXSCJS 104-2024 古陶瓷測評規范_第2頁
T-NXSCJS 104-2024 古陶瓷測評規范_第3頁
T-NXSCJS 104-2024 古陶瓷測評規范_第4頁
T-NXSCJS 104-2024 古陶瓷測評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03.080CCSA16T/NXSCJSEvaluationspecificationsforancient2024—03-26發布寧夏文物藝術品收藏鑒賞學會發布T/NXSCJS104—2024前言 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4測評的基本要求 4.1人員資質及能力要求 4.2操作要求 4.3環境要求 4.4測評工具及數據要求 5測評周期 5.1一案一評 5.2每維啟動后評 6測評分值 6.1贗品分值 6.2存疑待鑒分值 6.3真品分值 7古陶瓷測評依據 7.1一維測評依據 7.2二維測評依據 7.3三維測評依據 7.4四維測評依據 7.5五維測評依據 7.6六維測評依據 8測評結果 8.1贗品 8.2存疑待鑒 8.3真品 9風險防控 附錄A(規范性附錄)古陶瓷鑒定測評記錄標 附錄B(資料性附錄)古陶瓷鑒定測評匯總表 T/NXSCJS104—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寧夏六維辯證文物鑒定研究院提出。本文件由寧夏文物藝術品收藏鑒賞學會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寧夏六維辯證文物鑒定研究院、寧夏六維物證司法鑒定中心、寧夏九鼎文物藝術品評估有限公司、寧夏六維金融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國擎六維文化產業發展(寧夏)有限公司、中國六維辯證文物鑒定中心有限公司、寧夏文物藝術品收藏鑒賞學會、寧夏收藏協會、寧夏印章行業協會。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王暉、閆冰青、王治國、李蘭花、王琳、米春鵬、擺永龍、曹雪蓮、楊璐莎、樊志文。1T/NXSCJS104—2024古陶瓷測評規范本文件規定了古陶瓷測評的基本要求、測評周期、測評依據、測評結果及風險防控等。本文件適用于文物藝術品鑒定機構古陶瓷鑒定的測評工作,其他類別的文物藝術品鑒定可參照執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T/NXSCJS008—2019古陶瓷一維鑒定規范T/NXSCJS009—2019古陶瓷二維鑒定規范T/NXSCJS010—2019古陶瓷三維鑒定規范T/NXSCJS011—2019古陶瓷四維鑒定規范T/NXSCJS012—2019古陶瓷五維鑒定規范T/NXSCJS013—2019古陶瓷六維鑒定規范T/NXSCJS056—2022古陶瓷司法痕跡技術鑒定規范3術語和定義本文件沒有需要界定的術語和定義。4測評的基本要求4.1人員資質及能力要求4.1.1由公、檢、法、司、紀委、監委、海關委托的司法鑒定案件須由2位及以上具有陶瓷鑒定資質的鑒定人共同完成測評。4.1.2由博物館、上市公司、金融機構、交易所、拍賣機構、學術機構及相關收藏文化企業和社團組織委托的非司法鑒定案件須由3位及3位以具有陶瓷鑒定資質的授權簽字人完成測評。4.1.3測評人員須熟知古陶瓷測評方法。4.1.4測評人員須掌握不同年代、不同窯口器物的美學痕跡特征、型制痕跡特征、物質交換痕跡特征、潛在痕跡、氣泡痕跡特征、顯見痕跡特征等。4.2操作要求4.2.1測評人員應當分別獨立操作,彼此不受影響。4.2.2測評的每一個環節,測評人員須輕拿輕放,避免損壞。4.2.3測評人員應將測評結果據實記錄在《古陶瓷鑒定測評記錄表》中,不得有涂改痕跡。4.3環境要求4.3.1測評環境應當安全、整潔、明亮。4.3.2放置器物的工作平臺應當平穩牢固,且臺面需鋪設有軟墊。4.3.3測評室的地面應鋪有防滑地毯。4.3.4測評室應禁止非鑒定專業技術人員入內。4.3.5測評室應安裝無死角監控設備。2T/NXSCJS104—20244.4測評工具及數據要求4.4.1測評工具測評時需準備的工具包括但不限于:a)360°可旋轉載物臺;b)高清投影儀;c)帶燈放大鏡;d)紫光燈;e)UVA-50X和UVA-100X折射光微觀痕跡鑒別儀;f)強光手電筒。4.4.2測評數據測評時需準備的數據包括但不限于:a)器物胎釉成分數據、拉曼數據及其與樣本比對結果;b)器物的釉表微觀形貌圖;c)器物的氣泡、痕跡采集數據;d)器物的氣泡、痕跡以及對應的光強度—密度積分3D圖譜;e)器物的氣泡、痕跡色頻信息圖;f)器物的氣泡、痕跡頻域信息圖。5測評周期5.1一案一評每一件古陶瓷都需進行一至六維測評。5.2每維啟動后評四維科鑒由鑒定助理依據檢測數據按照評分規則進行測評,其余五維均由相應的鑒定人或授權簽字人背對背進行測評。6測評分值6.1贗品分值測評分值在0~3(含0)的為贗品。6.2存疑待鑒分值測評分值在3~7(含3)的為存疑待鑒。6.3真品分值測評分值在7~10(含7)的為真品,真品又分為A、B、C三個等級,其中真品A級的分值為:9.5~10(含9.5),真品B級的分值為8.5~9.5(含8.5),真品C級的分值為:7~8.5(含7)。7古陶瓷測評依據古陶瓷測評方法主要是依據《六維十八法三論文物藝術品鑒定的專利技術與方法》《文物藝術品鑒定規范》等專利技術與標準進行。7.1一維測評依據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結合美學歷史穿越的審美對位觀和歷史發展的辯證統一觀,對器物的神韻、氣勢、藝術風格,以及時代工匠的藝術造詣和美學風格等痕跡進行鑒定。7.1.1一法3T/NXSCJS104—2024從器物所呈現的整體神韻、氣勢與時代風格等美學特征,是否符合對應歷史時代的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習俗、審美取向和思想觀念等所反映在器物之上的典型時代美學痕跡特征,對其進行一維一法測評。7.1.2二法從器物畫面中人物手部、腳部,衣角堆塑線條是否流暢,人物、動物表情是否刻畫或描繪靈動,植物布局是否協調,器身整體紋飾的神韻、形態和藝術表達方式,是否具有氣韻通透、意境通達、藝術空間感和當時工匠的時代藝術造詣等時代繪畫痕跡特征,對其進行一維二法測評。7.1.3三法從器物畫面所表達的內容以及畫面的意境、布局,全面審視器物器身紋飾入筆、行筆、收筆所反映出畫師的運筆變化特征,是否具備對應朝代工匠、畫師制作瓷器的歷史時代技藝和應有的藝術水平等時代痕跡特征,對其進行一維三法測評。7.2二維測評依據堅持運用科學發展觀,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傳承、融合、發展、創新運用鑒定方法與傳統經驗對器物的材料、型制、工藝痕跡進行鑒定。7.2.1一法從器物的器型、型制、線條、比例等特征鑒別,判斷其是否與當代的審美、風俗、習俗、工藝、生產力等因素作用所形成的時代痕跡特征相符合,對其進行二維一法測評。7.2.2二法從器物的青花色料、彩料、款識以及制胎、拉胚、修胎以及器身暗刻紋飾是否清晰,是否符合熟練工匠刻劃所形成的痕跡等特征進行檢驗,鑒識是否與當時的燒造技藝、制瓷水平、材料、工具等客觀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時代痕跡特征相符,對其進行二維二法測評。7.2.3三法從器物胎土的狀態、質感、顏色、色澤,以及胎底孔洞、釉斑、火石紅等痕跡的形態、物質、狀態,判斷這些痕跡的形成是否與當時工藝所留承的時代痕跡特征相符,對其進行二維三法測評。7.3三維測評依據堅持運用洛卡德物質交換原理的邏輯規律觀,以刑事現場勘察的視角和嚴謹認真的審視眼光與方法,尋找器物上有無違反自然規律的造假、做舊人為痕跡,對器物進行鑒定。7.3.1一法詳查器物的釉面及口沿觸感、釉質、釉色、釉光以及垂釉部位釉層的分布狀態和分布位置等痕跡特征,有無違反自然規律和社會人文科學常識的痕跡,是否存在造假做舊的蛛絲馬跡和違法物質形成的邏輯矛盾點,對其進行三維一法測評。7.3.2二法詳查器物的細微之處和不被人注意的死角盲區,如:棕眼、破口、孔洞、裂紋、缺口,檢驗其內部物質的狀態、顏色以及物質的形成層次、分布等是否自然,器物內外的使用痕跡是否一致,是否存在造假做舊的蛛絲馬跡和與歷史時間發展相矛盾的點,并找出真品的定性證據和贗品作偽的蛛絲馬跡,對其進行三維二法測評。7.3.3三法以刑事現場勘查的視角與方法,詳查器物內部的痕跡,如:罐內壁附著物的分布、顏色以及接胎痕、拉胚痕是否自然,有無違反自然規律和社會人文科學常識的痕跡特征,是否存在造假做舊的蛛絲馬跡和與新老物質成分相矛盾的點,對其進行三維三法測評。7.4四維測評依據4T/NXSCJS104—2024堅持運用新科技支持觀,與時俱進地應用全新的自然科學理論技術與多種國產、進口先進儀器設備,對器物的特殊結構分子膜和潛在痕跡的各項相關數據進行鑒定。7.4.1一法調取數據庫中積累的相應成分數據,將器物胎釉的化學成分數據與數據庫中同期樣本數據進行自動比對,依據其比對含量差,對其進行四維一法測評。(1)器物與樣本化學成分含量差在0~3內(包含3),則評真品A級的分值;(2)器物與樣本化學成分含量差在3~6內(包含6),則評真品B級的分值;(3)器物與樣本化學成分含量差在6~10內(包含10),則評真品C級的分值;(4)器物與樣本化學成分含量差在10~15內(包含15),則評存疑待鑒的分值;(5)器物與樣本化學成分含量差在15以上,則評贗品的分值。7.4.2二法調取數據庫中積累的相應拉曼數據,將器物胎釉的拉曼譜峰規律特征與數據庫中同期樣本進行自動比對,依據其HQI值的吻合程度,對其進行四維二法測評。(1)器物與樣本的HQI值為0~8(包含8),則評真品A級的分值;(2)器物與樣本的HQI值為8~16(包含16),則評真品B級的分值;(3)器物與樣本的HQI值為16~25(包含25),則評真品C級的分值;(4)器物與樣本的HQI值為25~30(包含30),則評存疑待鑒的分值;(5)器物與樣本的HQI值為30以上,則評贗品的分值。7.4.3三法調取數據庫中積累的相應數據,對器物釉面、胎體的潛在痕跡數據與數據庫中同期同類別瓷器釉面、胎體的相關數據進行綜合比對分析,按照量化標準,對其進行四維三法測評分值。注:最后匯總計算得出其平均分值在8~10分區間內的則為真品,平均分值在4~7分區間內的則為存疑待鑒,平均7.5五維測評依據堅持運用物質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辯證統一觀,根據器物在燒造時會受到燒造時代的地域差異、氣候條件、窯系因素、窯口因素、釉料配比、燃料類別、燒造溫度、燒造時間、技藝高低等諸多因素作用,使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窯口的器物釉內形成不可復制也不盡相同時代、時空、環境等痕跡的客觀事實,結合相關自然科學的理論原理與方法,使用專業設備對器物的釉質狀態和氣泡的形態、顏色、分布、質變等特征進行鑒定。7.5.1一法對器物釉內釉質、釉內氣泡的疏密、多少、大小、層次分布、組合形態等痕跡特征進行初步檢驗,并根據釉質狀態和釉內氣泡的分布狀態和組合形態,分析器物的時代特征、窯系特征、窯口特征,對其進行五維一法測評。7.5.2二法對器物釉內氣泡的種類、形態進行初步檢驗,分析器物釉內是否存在塌陷、色變、異變等多類別的氣泡形態痕跡,根據器物釉內氣泡的種類和形態,分析器物的時代特征、窯系特征、窯口特征,對其進行五維二法測評。7.5.3三法根據器物釉內的種類、形態,以及時間作用所形成的色變、質變、異變、破口、塌陷等氣泡痕跡特征,區分氣泡痕跡形成特征是漸變形成還是快速形成,通過氣泡痕跡的色階、質感、狀態等痕跡特征進一步確定器物釉內的氣泡是時間歲月和空間環境共同作用而成還是人為快速形成,對其進行五維三法測評。7.6六維測評依據T/NXSCJS104—2024堅持運用洛卡德物質交換原理和萬物變化運動的物證觀——根據古陶瓷在特定時空環境中燒造時留下的時代典型原生痕跡和器物胎釉物質,在歷經千年百年時間歲月、空間環境運動變化作用下,會形成各種特殊典型自然退行性漸變痕跡的客觀事實,對器物器身進行仔細勘查檢驗,以全方位的視角,客觀準確的發現并認定器物的自然漸變老化痕跡特征,為鑒定古陶瓷年代屬性提供有力證據。7.6.1一法對器物胎釉痕跡的種類、數量,以及痕跡分布位置、狀態等痕跡特征進行初步檢驗,根據器物痕跡的多元化(種類的多樣性),分析其時代特征、窯系特征、窯口特征等,對其進行六維一法測評。7.6.2二法對器物胎釉內痕跡的類別、形態、質感,以及釉表二氧化硅微量風化漸變特殊結構薄膜等痕跡進行采集、分析,根據器物痕跡的清晰度、質感狀態、形態是否多樣(同類多樣),分析器物胎釉內是否存在多元類別稀少難覓的退行性漸變痕跡特征;根據釉面特殊結構薄膜的形態、狀態等特征分析是否符合對應朝代、對應類別瓷器釉面因時間歲月、空間環境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特殊結構時代薄膜痕跡特征,對其進行六維二法測評。7.6.3三法對器物胎釉內時代痕跡、窯系痕跡、窯口痕跡,以及時間歲月、空間環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網狀紋痕跡、沙灘斑痕跡、斑塊痕跡、放射狀痕跡、晶體痕跡、絮狀痕跡等特征進行高倍率的有效采集,根據器物痕跡的質感、色澤、漸變特征,區分胎釉內顯見痕跡是漸變形成還是快速形成,并對采集的退行性漸變痕跡特征的光強度—密度積分3D圖譜進行分析,根據圖譜中譜峰的高低、稀疏,以及譜峰的分布位置、形態,進一步確定和檢驗器物釉內顯見痕跡是時間歲月形成還是人為做舊形成,是否具有典型時代器物的痕跡特征,對其進行六維三法測評分值。8測評結果8.1贗品一至六維測評平均值在0~3分內,則評為贗品。8.2存疑待鑒一至六維測評平均值在3~7(含3)分內,則評為存疑待鑒。8.3真品一至六維測評平均值有至少四維在7~10(含7)分內,則評為真品,其中平均值在7~8.5(含7)分,為真品C級;平均值在8.5~9.5(含8.5)分,為真品B級,平均值在9.5~10(含9.5)分,則評為真品A級。9風險防控a)測評時樣品管理員與鑒定人應核對器物的名稱、數量、類型、保存性狀等情況,避免出現風險事件責任不清;b)參與測評的人員應避免測評時檢測標簽的脫落,如有脫落應及時告知樣品管理員進行補救;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