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初考試試題_第1頁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初考試試題_第2頁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初考試試題_第3頁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初考試試題_第4頁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初考試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初考試試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32小題,共64.0分)研習歷史文物既是歷史學習與探討的重要方法,也是說明和評判史事實力的體現。如圖有助于我們探討的歷史時期是()A.舊石器時期

B.新石器時期

C.部落聯盟時期

D.夏商周時期“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考古發覺包括: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灰燼……其中最厚的灰燼可達4米。灰燼中有很多石頭、骨頭和樸樹子等。”材料說明北京人()

①會制造石器

②會種植粟

③會運用火和保存火種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某遺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長江下游”“發覺稻谷和稻殼”。依據這些信息推斷,該遺址是()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下列遺址最能體現從“公天下”到“家天下”轉折的是()A.姜寨遺址 B.二里頭遺址 C.殷墟遺址 D.秦兵馬俑坑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成果,夏朝的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那么夏朝起先于()A.公元前20世紀初期 B.公元前20世紀末期

C.公元前21世紀初期 D.公元前21世紀末期中國郵政曾發行《殷墟》特種郵票一套3枚(如圖)。可推想郵票中三件文物都出土于()A.河南 B.河北 C.山西 D.陜西族譜是一種重要的史料,它記載著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跡。與族譜相關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內外服制度 D.禮樂制西周的歷史文獻和青銅器銘文常常記載著分封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需敬重當地原有的風俗習慣和法令制度,也必需和當地的領袖們建立親戚關系。這說明分封制()A.強化了各地的風俗 B.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

C.導致了西周的分裂 D.以血緣關系來確定等級如圖是上海博物館的國寶“大克鼎”。作為史料,它可佐證()A.商周牧野之戰 B.西周分封世襲 C.春秋禮崩樂壞 D.戰國軍功授爵楊寬在《戰國史》中寫道:“‘士’原是貴族的最低階層……由于經濟和政治的變革,文化學術相應地發生變革,得到進一步發展,士就大為活躍起來……”這()A.推動了思想上的“百家爭鳴” B.有利于儒學獨尊地位的形成

C.有利于程朱理學的發展 D.推動了科舉制度的改革在孔子看來,要訂正春秋時代的社會弊端,最牢靠的手段是()A.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B.禮法兼治,王霸并用

C.以民為本,推行仁政 D.復原周禮,提倡仁義“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為無為,則無不

治”。這段話反映思想家的主見是()A.無為而治 B.小國寡民 C.樸實的辯證法 D.崇尚自然“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這句話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A.孔子 B.孟子

C.韓非 D.老子史學家錢穆先生將戰國到秦定義為“歷史之大變”,此種定義的主要視角是()A.思想文化 B.社會政治 C.民族關系 D.生活方式鐵器運用、地主與自耕農、列國變法……以及百家爭鳴、禮崩樂壞這些新現象,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的()A.君主開明 B.政治統一 C.思想旺盛 D.社會轉型有史學家說:“秦朝推行的郡縣制,奠定了中國地方行政體系的基礎,使國家觀念深化邊遠地區。”這表明郡縣制()A.消退了地方武裝割據的條件 B.保證了中國封建國家的統一

C.在秦朝主要實行于邊遠地區 D.有利于“大一統”國家的形成下圖是藏于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的秦磚,上刻“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飤人、踐此萬歲”,其中“海內皆臣”反映的信息主要是()A.國家統一,皇帝集權

B.疆土寬闊,臣民眾多

C.交通發達,水陸并用

D.法律嚴苛,覆蓋全國

“伐無道,誅暴秦”,秦末農夫起義風起云涌,并最終將“宏大”的秦朝變成了“歷史”,最終率兵攻入成陽,推翻秦朝的是()A.陳勝吳廣領導的農夫軍 B.項羽領導的農夫軍

C.劉邦領導的農夫軍 D.劉邦項羽領導的農夫軍漢末“以鬼道教百姓,賨人(蠻族)敬信巫覡,多往奉之”;匈奴人劉淵以漢朝宗室自居,又“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這反映了()A.少數民族大力推崇漢族文化

B.先進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C.漢族對少數民族吸引力強大

D.民族融合加強對少數民族的文化提升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常常訕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據此可知,唐中期()A.國家統一使南茶起先北運 B.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樣

C.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 D.南方經濟水平已超越北方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劉曜攻破洛陽,殺死貴族、官僚、庶民三萬余人,洛陽變成一片瓦礫,從今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戰亂之中。上述歷史事務帶來的社會影響是()A.大大減弱了豪族勢力,推動了社會發展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遷,促進江南開發

C.結束了北方門閥制度,社會趨于安定

D.豪族趁機擴充溢力,形成軍閥混戰北魏租調制是與均田制配套的措施,政府依靠三長整理戶籍,以一夫一婦為戶口單位征課租調,規定每年向政府納帛1匹、粟2石。這說明當時()A.土地兼并得到有效遏制 B.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C.依據戶籍人口征收賦稅 D.征稅標準達到歷史低點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社會進程的發展來看,其最主要表現是()A.變更了單一的生活方式 B.加速了民族間的融合

C.增加了國家綜合國力 D.促進了封建化進程唐太宗“以天下為家”,“惟賢是與”。既用“西北驍武之士”,又用“東南儒生”;既用秦王府舊人,也用東宮舊仇;既用高祖遺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數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貞觀之治得益于()A.宗法制的深遠影響 B.統治者的革新魄力

C.統治集團的開放性 D.科舉制的發展完善如表為漢至唐前期東南地區行政區劃設置分布,從中可推出的符合事實的結論是()時期

郡縣數西漢三國兩晉隋朝唐前期蘇南浙江會稽郡北部31縣4郡50縣5郡70縣7郡43縣13州74縣江西豫章郡18縣4郡51縣6郡58縣7郡19縣7州34縣福建會稽郡南部1縣1郡9縣2郡14縣1郡5縣5州28縣A.中心政府對地方行政管理不斷加強

B.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的必定

C.行政區劃設置與經濟重心南移同步

D.地方權力不斷加強減弱了中心集權《唐國史補》記載,唐代宗大歷年間(766年-779年),江東節度使薛兼訓因越人不善機杼,乃訪求軍中未婚者,厚給資財,令其去北方娶織婦為妻以歸,“歲得數百人,由是越俗大化,競添花樣,綾紗妙稱江左”。這表明此時()A.經濟重心已經起先南移 B.棉紡織技術向閩粵地區擴展

C.私營紡織作坊不斷推廣 D.北方絲織技術仍舊占據優勢唐朝李氏屬于關隴士族集團,武則天統治期間,修訂《姓氏錄》,禁止隴西李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趙郡李氏等豪族通婚。這些措施()A.增加了中心對地方的限制 B.清除了政治上的異己勢力

C.維護了關隴軍事集團的利益 D.促使了社會階層的固化如表內容是不同史籍關于唐神龍元年同一事務的歷史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記述出處“是日,上傳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陽宮。戊申,皇帝上尊號曰則天大圣皇帝。”《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丁未,徙后于上陽宮。戊申,上后號曰則天大圣皇帝。”《新唐書?本紀》“丁未,太后徙居上陽宮……戊申,帝帥百官詣上陽宮,上太后尊號曰則天大圣皇帝。”《資治通鑒》A.武氏被迫移住至上陽官 B.皇帝武則天傳位于皇太子

C.武則天以太后身份稱帝 D.武則天照舊被尊號為皇帝柳宗元特地著文褒揚郡縣制,他的文章《封建論》實是論郡縣,他認為“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他寫這篇文章的現實緣由是()A.指責分封制易導致叛亂 B.揭露藩鎮割據威逼中心集權

C.基于漢朝發生七國之亂 D.認為郡縣制比分封制更優越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沒有各族之間的爭戰、割據以及由此產生的交融,而是在統一政權下內地漢族統治階級通過各種政令、措施而漸漸交融。以下史事中,能夠證明材料觀點的是()A.唐朝大敗東突厥并俘獲東突厥可汗

B.安史之亂期間,回紇出兵助唐平叛

C.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為渤海郡王

D.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下列對圖1、圖2所示歷史變更的說明最合理的是()A.生產力發展影響王朝更替 B.歷史發展具有肯定的持續性

C.分裂割據在古代難以避開 D.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如表可以說明()

表:南北朝人口狀況表項目宋齊陳北魏北周北齊口數/萬人46820032009002000戶數/萬戶90>10050500359303A.南強北弱的形勢已經形成 B.當時呈現北強南弱的形勢

C.南北實力形成均勢 D.南方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36.0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處于動蕩與巨變之中,兼并斗爭、制度變革和思想學術的旺盛,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

材料一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農具來耕種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蘇等地的春秋墓葬中,發掘出一批鐵農具。此外,至遲在春秋末年,人們已經運用牛來耕地。(齊國)一女必有一針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古代一種大鋤)。

從材料一中你可以獲得哪些歷史信息?

材料二七國乃是以春秋時代很多斗爭而產生的集權國家,已不是原來的封建諸侯國。這些集權國家的政權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貴族之手。一些國君意識到,要想比對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讓地方封建領主接著共享他的權威。領地不能再作為封邑在親屬和公子之間進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來管理各個地區。許掉云(歷史學家)先生將這種國家稱之為“新型國家”。依據材料二,借助表格內容提示,概括戰國“新型國家”的主要特征。時期

內容春秋及以前戰國治理國家分權治理①______官員產生貴族世襲②______地方管理分封諸侯③設置郡縣材料三先秦時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志向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兩千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材料四先秦諸子百家的部分主見

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來源,其思想包含了樸實辯證法思想;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愛人”;提出為政以德;

孟子:提出“仁政”道德標準;提出“殺身成仁”的思想;

莊子:主見人應順應自然的本性;

韓非:主見建立中心集權制度,提倡變法革新的思想。參照示例,先從材料三中選取隨意一個觀點(道家除外),然后從材料四中選擇對應的史實加以印證。學派觀點史實示例:道家道家學說構成了兩千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道”是天地萬物的來源,包含了樸實辯證法思想__________________秦漢以來,選官制度的演化反映出官僚政治體制的日益完善。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古代封建世襲,天子之子為天子,公之子為公,卿之子為卿,大夫之子為大夫,做官人有肯定的血統…….但到秦漢時期便不同了。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二:漢武帝建立孝廉察舉。同時設立太學,為五經博士設弟子50人。孝廉察舉體現了“以德取人”的顯明意向,在實際察舉中,漢廷對吏能非常重視。東漢時孝廉都要經過吏員試用期才有資格被舉至中心。順帝時左雄改革察舉制,使以舉薦為主的察舉制,起先向采納書面考試的科舉制演化。

--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材料三:瓘以魏立九品,是權時之制,非經通之道,宜復古鄉舉里選。與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賢,舉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讓,野無邪行。誠以閭伍之政,足以相檢,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賢而俗益穆,黜惡而行彌篤……魏氏承顛覆之運……立九品之制,粗且為一時選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則宜準古制,使朝臣共相舉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厲進賢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誠令典也。”

--(唐)房玄齡等《晉書?衛瓘傳》完成下列要求:據材料一概述先秦時期人才選拔的標準?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西漢選官的途徑和標準?概括東漢選官標準的發展變更?材料三中衛瓘關于選官方面的核心主見是什么?據材料三說明衛瓘認為“復古鄉舉里選”的合理性?綜合上述材料,談談秦漢以來選官制度的演化對現代人才選拔的歷史借鑒價值?

參考答案1.【答案】A

【解析】元謀人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此時中國處于舊石器時代,因此元謀人齒化石可用于探討舊石器時期的歷史,故A正確;

新石器時期大約一萬年前起先,故B錯誤;

部落聯盟時期是原始社會后期,大約在5000年前左右,故C錯誤;

夏商周時期起先于公元前2070年,故D錯誤。

故選:A。

本題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題的關鍵是“元謀人齒化石”。

本題為中檔題,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與歷史親密相關的材料,它是人類在以往長期的社會活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各種痕跡。

2.【答案】A

【解析】依據材料中“石器”和“灰燼”可知北京人已經會制造石器和保存和運用火,故①③正確;

最早種植粟的是半坡人,②錯誤;

④在題干材料中未體現,錯誤。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機制,要求學生結合中國原始人類歷史文化,遺址的特征來分析。

解答本題要搞清晰中國古代歷史文化遺址的特點,學生要有扎實的基礎學問功底。

3.【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約6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屬于長江流域,他們運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飼養家畜,制造陶器,他們住干欄式的房屋,開挖水井,過著定居生活,故C正確;

元謀人、北京人不會種植農作物,故AB錯誤;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種植粟,故D錯誤。

故選:C。

本題考查原始居民,解題的關鍵是“距今6000多年”“位于長江下游”“發覺稻谷和稻殼”。

本題為基礎題,考查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約6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屬于長江流域,他們運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飼養家畜,制造陶器。他們住干欄式的房屋,開挖水井,過著定居生活。

4.【答案】B

【解析】依據所學學問可知,中國從“公天下”到“家天下”轉折、起先實行王位世襲制的是夏朝。而二里頭遺址正是夏朝時期的文化遺址。故B正確。

姜寨遺址是原始社會的遺址;殷墟遺址和秦兵馬俑坑分別商朝和秦朝的,比夏朝晚。故解除A、C、D。

故選:B。

本題考查二里頭遺址。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最能體現從“公天下”到“家天下”轉折。

本題是基礎題,主要考查考生閱讀史料、獲得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學問等實力。

5.【答案】C

【解析】公元換算成世紀:一百年為一個世紀,所以應當百位數上加一,本題是公元前2070年,所以換算成世紀應當是公元前21世紀;早期(初期)是世紀頭二十年。而公元前是倒著數的。所以公元前2070年換算成世紀應當是公元前21世紀初期。

故選:C。

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從時間信息“夏朝的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入手,結合歷史紀年方法進行思索。

本題考查了歷史紀年方法,考查對課本學問的駕馭與運用實力。

6.【答案】A

【解析】“殷墟”在河南,故可推想郵票中三件文物都出土于河南,故A正確;

“殷墟”在河南安陽一帶,與河北無關,故B錯誤;

山西與陜西也不是“殷墟”地點,故CD錯誤。

故選:A。

本題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題的關鍵是正確再現“殷墟”在河南安陽一帶,學生據此即可解除錯誤選項,得出正確答案。

本題難度中檔,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與歷史親密相關的材料,它是人類在以往長期的社會活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各種痕跡。

7.【答案】A

【解析】通過材料“族譜”“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世系”結合所學學問,我們可知這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宗法觀念,與之相關的是西周時期的主要宗法制度,故A正確;

分封制,內外服制度,禮樂制并不能體現血緣關系,解除BCD。

故選:A。

本題考查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

解答本題關鍵是學生能夠通過材料敘述理解宗法制度上重視血緣關系的家庭本位特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解讀實力和學問的遷移運用實力。

8.【答案】B

【解析】A與題干無關,解除。

B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諸侯敬重當地原有的風俗習慣和法令制度,也必需和當地的領袖們建立親戚關系這有利于民族融合,正確。

C說法錯誤,解除。

D與題干無關,解除。

故選:B。

本題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敬重當地原有的風俗習慣和法令制度,也必需和當地的領袖們建立親戚關系”。A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學問解決問題的實力。

9.【答案】B

【解析】依據材料“賜封土地和人口”結合所學學問可知B合題意,故B正確。

ACD均不合題干主旨,解除。

故選:B。

本題考查分封制的相關學問。關鍵信息有:賜封土地和人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實力。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學問可干脆得出結論,難度偏低。

10.【答案】A

【解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的壯大為私學的產生供應了必要的師資條件,為私學創建了成熟的文化環境,有利于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的旺盛,促成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因此A選項正確。

B選項錯誤,儒學獨尊地位的形成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與戰國時期“士”階層的活躍無關;

C選項錯誤,程朱理學出現在宋代,與戰國時期“士”階層的活躍無關;

D選項錯誤,科舉制度起先于隋朝,與戰國時期“士”階層的活躍無關。

故選:A。

本題考查百家爭鳴。主要考查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

解答本題時,學生要能夠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得出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之一在于春秋戰國時期社會階層的變動,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解讀實力和學問的遷移運用實力。

11.【答案】D

【解析】依據所學學問可知,孔子主見克己復禮,提倡“仁”,由此可知孔子訂正春秋時代的社會弊端的手段是復原周禮,提倡仁義,故D項正確;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是老子的主見,故A項錯誤;

禮法兼治,王霸并用是荀子的主見,故B項錯誤;

以民為本,推行仁政是孟子的主見,故C項錯誤。

故選:D。

本題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見“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本題難度中檔,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于民,事實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12.【答案】A

【解析】依據材料“為無為,則無不治”可以看出這是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故A項正確。

BCD三項均在材料沒有體現,解除。

故選:A。

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考查道家思想主見。解題的關鍵信息“為無為,則無不治”。

本題考查對道家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得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實力。

13.【答案】C

【解析】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執要,四方來效”反映的是建立君主專制中心集權的思想,結合所學可知,這是法家韓非的思想,故C項正確。

AB兩項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解除。

D項是道家思想的代表,解除。

故選:C。

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解題的關鍵是理解“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執要,四方來效”的主旨,結合法家韓非的思想主見解答。

本題考查法家的思想主見,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學問的實力。

14.【答案】B

【解析】將戰國到秦定義為“歷史之大變”表明此種定義的主要視角是社會政治,故B正確;

思想文化、民族關系、生活方式材料未體現,故ACD錯誤。

故選:B。

本題考查史學探討的基本方法,史料是歷史學家復原和相識客觀歷史的“中介”。離開了史料,歷史探討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充分發掘史料并翔實地占有史料,是開展史學探討工作不行缺少的重要條件。

本題難度中檔,考查史學探討的基本方法,由于歷史文獻的記錄者和撰述者,受到時代性、階級性、個人見解、見識程度等多重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各種文獻資料都帶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相識史料的作用時須要引起留意。

15.【答案】D

【解析】依據題干材料可知,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政治、思想等方面的變更,說明當時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故D項正確。

AB兩項不符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特點,應解除。

C項不全面,應解除。

故選:D。

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須要駕馭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與分析。

本題考查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的實力。

16.【答案】D

【解析】A.郡縣制并不能完全消退地方割據的條件。

B.保證了封建國家的統一表述太肯定。

C.郡縣制是在全國全部地方實施的,不知是在邊遠地區。

D.可以看出秦朝實行的郡縣制,奠定了地方行政體系的基礎,說明它有利于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郡縣制,要求學生結合郡縣制的內容特征和影響來進行分析。

解答本題要搞清晰秦朝郡縣制的內容特征和影響,學生要有較強的結合所學學問分析材料的實力。

17.【答案】A

【解析】A.材料中的海內皆臣反映了秦朝的統一,皇帝集權的特點。

B.材料主旨并不是強調疆土寬闊成民眾多。

C.海內皆臣,并不能體現交通的發達,水陸并用。

D.海內皆臣,也沒有反映法律嚴苛覆蓋全。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秦漢時期社會特征,要求學生結合秦漢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影響來分析。

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關鍵信息“海內皆臣”,學生可以結合所學學問從秦朝國家統一,建立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入手,即可解除無關選項,得出正確答案。

18.【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秦末農夫起義爆發,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夫起義,后來被秦朝鎮壓而失敗,秦末農夫斗爭后期,劉邦趁項羽與秦軍決戰之際,攻入咸陽,秦朝向劉邦倒戈,秦朝滅亡。最終率兵攻入咸陽,推翻秦朝的是劉邦領導的農夫軍,故C正確。

A、B、D三項所述均與“最終率兵攻入成陽,推翻秦朝”不符,故解除。

故選:C。

本題考查秦朝的滅亡。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最終率兵攻入成陽,推翻秦朝”,考生要緊扣關鍵信息和秦朝滅亡的史實分析解答。

本題是基礎題,主要通過秦朝的滅亡來考查考生對基礎學問的記憶、調動與運用學問的實力。

19.【答案】B

【解析】通過材料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學習漢朝時期的文化,這推動了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民族融合,故B正確;

大力推崇漢族文化的說法過于夸大,解除A;

C不符合材料敘述的主旨,解除C;

D敘述與材料信息因果倒置,解除D。

故選:B。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民族融合。解題關鍵是對材料少數民族對漢族文化學習的相識。

解答本題關鍵是學生通過材料結合所學學問分析漢族先進文化對少數民族的影響。主要考查學生基礎學問駕馭實力和材料信息解讀實力。

20.【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經濟重心南移,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

A.依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國家統一,但是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起先北運,因此A項錯誤在“起先”,故不選A。

B.南北方飲食習慣存在較大差異,故不選B。

C.唐朝安史之亂之后,經濟重心起先南移,隨著經濟文化影響力的上升,南方的習俗也被北方人所接受,故C正確。

D.南方經濟水平已超越北方是在南宋,與題干時間不符,故不選D。

故選C。

21.【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西晉時期江南的開發,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

B.通過題干“匈奴人攻破洛陽……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戰亂之中”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北方戰亂造成北民南遷,這有利于推動江南經濟的開發,故B正確。

AC.通過題干北方的戰亂,不利于推動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解除AC。

D.通過題干“殺死豪族官僚庶民。”可以看出這不利于豪族擴充溢力,解除D。

故選B。

22.【答案】C

【解析】“以一夫一婦為戶口單位征課租調,規定每年向政府納帛1匹、粟2石”表明依據戶籍人口征收賦稅,故C正確;

ABD材料未體現,解除。

故選:C。

本題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題的關鍵是“以一夫一婦為戶口單位征課租調,規定每年向政府納帛1匹、粟2石”。

本題為中檔題,考查孝文帝改革,少數民族學習先進制度文化,兼有確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質。

2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比較、辨析歷史問題的實力。兩次改革的相同影響較多,但最主要的影響是促進政權的封建化即社會制度的變更。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不同:

(1)背景: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由于鐵器的運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顯著提高,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孝文帝改革:由于中原地區長期戰亂,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時內遷的少數民族也漸漸學會漢族的農耕生活。

(2)內容:

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買賣;

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規定按肯定的標準,將國家限制的土地安排給農夫耕種,土地不得買賣。

(3)實質:

商鞅變法:實質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文帝改革:實質是推行土地國有制。

本考點在高考中常常進行考查,在幾年的考試中主要集中考查了商鞅變法的內容、影響及其勝利的緣由,均田制、遷都洛陽和漢化政策,還有改革的作用及其取得勝利的緣由。題型主要是材料解析題,難度中等。在復習時,還是要從商鞅變法的詳細措施、內容、歷史作用及孝文帝改革改革在促進民族融合方面的措施兩個方面入手。

24.【答案】C

【解析】依據題干可知,唐太宗在位時期,作用賢才,解除仇敵偏見與民族卑視,摒棄貴賤等級,體現了統治集團治國策略的開放性,故C項正確。

A項,題干與宗法制的影響無關,解除。

B項,題干未體現統治革新魄力,解除。

D項,題干與科舉制的發展無關,解除。

故選:C。

本題考查唐太宗的評價,依據題干“以天下為家”,“惟賢是與”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唐太宗的評價,本題結合唐太宗的治國方略及意義進行分析解答。

25.【答案】A

【解析】題干所給表格數據反映了漢至唐前期東南地區郡縣設置越來越多,聯系所學學問,這說明中心政府對地方行政管理不斷加強,故A項正確;

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始于秦朝,漢至唐前期地方行政區劃主要體現的是郡縣制,故B項錯誤;

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經濟重心南移主要是指從西晉到南宋,與材料中“漢至唐前期”不符,故C項錯誤;

依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隨著郡縣設置越來越多,則地方權力不斷減弱,故D項錯誤。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解答本題需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漢至唐前期東南地區行政區劃設置分布”,并正確解讀表格數據的變更趨勢及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過程。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考查學生獲得、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學問的實力,難度中等。

26.【答案】D

【解析】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已經起先南移,與材料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

此時棉紡織技術還沒有出現,故B項錯誤.

私營紡織作坊不斷推廣在材料中體現不出來,故C項錯誤.

材料“因越人不善機杼,乃訪求軍中未婚者,厚給資財,令其去北方娶織婦為妻以歸”“歲得數百人,由是越俗大化,競添花樣,綾紗妙稱江左”體現了南方學習北方紡織技術,北方絲織技術先進,占據優勢,故D項正確.

故選D.

本題考查古代手工業的發展.考查唐朝紡織業的發展.考查學生精確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學問解決問題的實力和對紡織業相關學問的駕馭.

紡織業

(1)絲織業:①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已養蠶并有了絲織品.中國是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②商朝:已有織機,還有負責指導蠶桑生產的官員.③西周: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紡織業在經濟生活中已經相當重要.④西漢:提花機完善.絲綢通過絲綢之路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⑤唐代:以輕快精湛著稱,還汲取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絲織業重心南移.官營紡織業規模大,私營作坊興起.⑥宋代:織錦汲取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⑦明清:官府在蘇杭等地設制造局.

(2)棉紡織業:①宋末元初,棉花種植由邊疆快速向內地傳播,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②元代,棉紡織家黃道婆革新紡織工藝,獨創新式紡車(腳踏三錠紡車),極大推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③明代后期,棉布漸漸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

27.【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題主要是考查唐朝的中心集權的措施,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的閱讀和分析。

【解答】

A.依據“武則天統治期間,修訂《姓氏錄》,禁止隴西李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趙郡李氏等豪族通婚”主要是為了減弱門閥士族的勢力,增加中心對地方的限制,故A正確。

BD.表述過于肯定,故解除BD。

C.維護關隴軍事集團的利益只是表象,本質上是為了加強中心對地方的限制,解除C。

故選A。

28.【答案】D

【解析】A.材料看不出被迫的意思。

B.材料中有的說是太后傳位于皇太子。所以選項表述不精確。

C.材料看不出武則天稱帝時的身份。

D.材料都可以看出,武則天被稱為則天大圣皇帝。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史料的作用,要求學生結合中國古代皇帝制度的特征來進行分析。

解答問題要搞清晰不同的史書對同一事務的表述可能不一樣,這都是受到當時的政治環境和政治觀點的影響。

29.【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可知,唐朝藩鎮割據導致安史之亂,危及中心集權;柳宗元特地著文褒揚郡縣制,事實上是揭露鎮割據威逼中心集權,故B正確。

題干沒有涉及分封制,解除A。

漢朝七國之亂是分封制的影響,故解除C。

D不合題干主旨,解除。

故選:B。

本題考查唐朝中心集權演進狀況。關鍵信息是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本題考查唐朝中心集權演進狀況,旨在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實力,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學問可用解除法解決問題,難度適中。

30.【答案】C

【解析】A.本選項不符合材料中“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沒有各族之間的爭戰”的信息,故解除A項。

B.本選項也反映了斗爭,不符合材料主旨,故解除B項。

C.依據材料中“而是在統一政權下內地漢族統治階級通過各種政令、措施而漸漸交融”可知,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為渤海郡王符合題意,故C項正確。

D.依據所學可知,唐朝時期,吐蕃并不屬于中心王朝管轄范圍之內,故D項不符合“在統一政權下”的信息。

故選:C。

本題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題的關鍵在于精確把握材料主旨。依據材料中“而是在統一政權下內地漢族統治階級通過各種政令、措施而漸漸交融”可知,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為渤海郡王符合題意。

本題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側重考查考生敏捷運用所學學問進行解題的實力。史料對于探討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考生平常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

31.【答案】B

【解析】依據圖示可知,圖1反映的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圖2反映的是五代十國前期的各政權并立的局面,結合所學可知,五代十國前期的各政權并立的局面是由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發展而來的,說明歷史發展具有肯定的持續性,故B項正確。

圖示不能說明生產力發展影響王朝更替,故A項錯誤。

C項明顯錯誤,而且肯定化,應解除。

圖示不能體現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故D項錯誤。

故選:B。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朝代更替。須要駕馭五代十國前期的各政權并立的局面與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的關系。解題的關鍵是對圖示的解讀,結合五代十國前期的各政權并立的局面與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的關系解答即可。

本題考查對五代十國前期的各政權并立的局面與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的關系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圖示、分析理解、運用所學學問解決問題的實力。

32.【答案】B

【解析】依據圖示數據可知,當時北朝的人口數量遠超過南朝人口數量,說明呈現北強南弱的形勢,故選B;

南朝人口遠少于北方,不能說明南強北弱和南北形成均勢,解除AC;

僅依據南方人口的數量無法得出南方經濟得到巨大發展的結論,解除D。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經濟的南移,考生可依據材料中的南北朝人口狀況表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經濟的南移,側重考查考生敏捷運用所學學問,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