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新高考全國統考預測密卷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1頁
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新高考全國統考預測密卷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2頁
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新高考全國統考預測密卷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3頁
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新高考全國統考預測密卷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4頁
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新高考全國統考預測密卷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0-2021新高考歷史模擬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815—1860年英國手工織工人數變化表。這可以說明當時英國A.紡織行業漸趨衰落 B.階級矛盾不斷緩和C..機器生產日益增多 D.工人生活日趨困苦2.德意志在平均勞動時間方面,由1872年每周72小時下降到1914年每周57小時,勞動生產率持續上升。產業工人實際工資在1871年至1913年之間翻了一番。人口平均壽命由1871年的37歲上升到1910年的47歲。這可以說明A.君主立憲政體利于德國社會的進步B.德國軍國主義提高了國民生活水平C.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工業化國家D.工業化奠定了德國民主改革的基礎3.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以一位象征自由女神的形象為主體,女神赤著腳,左手拿槍,右手高舉三色旗,領導人們在硝煙彌漫、尸橫遍地的街道上迎風前進。前景是橫七豎八倒在地上的保皇黨人,中景后景是林立如墻的各階層百姓,空中還飄揚看鮮艷的三色旗。據此判斷,該畫作體現的藝術特點是A.鼓吹理性主義,追求嚴謹造型B.關注社會現實,謳歌勞動創造C.強調主觀感情,表現內心世界D.表達絕望情緒,色彩反差強烈4.北宋名臣李沆曾當著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詔燒掉,并讓使者回話“但道臣沆以為不可”;另一名臣韓琦曾對神宗皇帝說:“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兒子,做得好,臣便面闊;做得不好,臣亦負慚愧。”上述現象說明宋代A.君主權力受到了威脅 B.士大夫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C.士大夫參與政治決策 D.重文輕武的國策被嚴格執行5.在歷史上,教育只是局限于貴族階層,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現代人都是巴黎和博洛尼亞而非雅典和亞歷山大的繼承人和接班人”,是因為A.經院哲學的產生 B.大學的興起C.騎士文學的盛行 D.市民文學的出現6.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在慶祝十月革命的閱兵式發表講話:“讓我們偉大的祖先……的名字,在這次戰爭中鼓舞著你們!讓偉大列寧的旗幟指引著你們向勝利前進!”受閱部隊直接開赴前線作戰,此次戰役發生于如圖中的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7.如圖反映的歷史現象,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主要得益于A.優越的自然條件 B.人口的大量遷移C.統治者的有力措施 D.穩定的社會環境8.在14世紀歐洲的鼠疫期間,“由于宗教在血腥的死亡面前顯得那樣蒼白無力,一種新的懷疑論開始興起……”人們需要找到新的教義來對這些苦難做出解釋.當時這種情況A.動搖了基督教的統治地位 B.促進了思想領域的變革C.推動了歐洲的信仰自由 D.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9.據報道:1974年,為打擊侵入我西沙群島的南越當局,中國政府決定東海艦隊“直接通過臺灣海峽”馳援南海。臺灣蔣介石海軍不僅沒有阻攔、還友好地亮起“請通過”信號。2008年馬英九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后,很快促成兩岸直接“三通”。這說明臺灣國民黨當局()A.認同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B.希望與共產黨結成統一戰線C.與共產黨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D.擁護“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0.下圖反映的是我國20世紀初社會習俗的變化,它主要表明A.封建傳統等級觀念已徹底廢除B.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C.國民人格平等的觀念逐漸形成D.新文化運動推動習俗改革11.“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歷史上滿朝貴族紛紛改姓,該歷史時期是A.秦朝 B.北魏 C.唐朝 D.元朝12.下面是三國鼎立形勢圖,其中赤壁之戰發生地位于下列哪一區域內A.① B.② C.③ D.④13.今年清明前夕,馬英九率領臺灣文武官員主持遙祭黃帝陵,對此事較為合理的認識是:A.黃帝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 B.馬英九相信炎黃傳說C.炎黃傳說真實可信 D.臺灣官員認可黃帝的文化價值14.下邊是西漢官鹽、官鐵、官服、官工的分布圖。該圖反映出西漢時期()A.中央對南方控制力度較弱 B.北工南農經濟格局形成C.國家統治倚重于北方經濟 D.民間手工業的迅速衰落15.陳旭麓先生認為近代中國“除了舊生產方式逐步解體所產生的苦難之外,還應當有新生產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機和朝氣”。兩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一系列變動,主要表現在①東南沿海手工業遭受沉重打擊②對外貿易中心發生轉移③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有一定發展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產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6.下表據許滌新、吳承明編寫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相關內容編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國產業資本的發展變化情況。對其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政府的政策推動了1894、1914、1936三年資本總額快速上漲B.中國資本總額最高峰出現在1936年與外資相比優勢不明顯C.“實業救國”思潮有力促進了民間資本在本國資本中占據優勢D.外國輸華資本的下降、時局的動蕩導致1948年資本總額下跌17.《通典》記載:漢武帝時“以(御史)中丞督司隸(校尉),司隸(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到東漢初年,朝廷舉行朝會時,司隸校尉可以與尚書令和御史中丞專席獨坐。司隸校尉地位的變化說明A.中央監察機構更加完善B.專制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C.漢代官僚隊伍廉潔高效D.中央放松了對地方的監察18.學者們評論某一時期的歐洲,使用了“歐洲的末日審判”、“歐洲的政治崩潰”、“歐洲時代的消失”、“別了,歐洲歷史”等標題。據此判斷,歐洲的這一時期開始于A.20世紀30年代中期 B.20世紀40年代中期C.20世紀70年代中期 D.20世紀80年代中期19.1890年,普魯士政府的全部候補官員中有40.4%是貴族,1900年為44.6%,到1914年時,這一比例達到了55.5%。這反映出近代德國A.顯露革命苗頭B.政治近代化滯后C.軍國主義強盛D.沒有代議制特征20.英國哲學家洛克曾言:“不要盲目地跟從權威,不論是知識權威、政治權威還是宗教權威;也不要盲目地跟從傳統和社會習俗。要自己動腦思考,觀察事實,使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下列言論與上述觀點相一致的是A.“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B.“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C.“沉思就是勞動,思考就是行動”D.“理智一經運用,鄙夷就失敗了”21.20世紀30年代前后,美蘇兩國分別進行了經濟政策的重大調整。二者的相似之處是A.面臨內憂外患困難形勢B.推動本國實現了工業化C.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D.影響世界經濟發展模式22.1908年,在香港生長并加入英國國籍的李寶鑒、李寶鏞兄弟因與居住在香山縣的堂兄爭奪田產發生訴訟,被地方官訊辦。駐廣州英國領事多次要求廣東官府將二人交出,兩廣總督則認為二人自稱新會縣人,無疑是中國人,拒絕交人。當時這種雙重國籍現象在沿海、沿邊地區明顯增加。晚清的這種雙重國籍現象A.是中國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 B.促進了晚清社會治理現代化C.是中國外交近代化的標志 D.體現了國家意識的普遍提高23.在古希臘“神人同形同性”的時代,藝術家們都以各種方式留下了自己所鐘愛的“女神”的畫像。這一現象表明古希臘A.民主政治興起 B.商品經濟發達 C.宗教觀念淡薄 D.人文思想活躍24.古代雅典法律規定:凡不信神或教授有關宇宙的理論者,都將遭到起訴。普羅塔戈拉提倡“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結果他的著作遭雅典人查封,他本人也因其學說而被判了死刑,只因僥幸才得以逃走。這反映了,古代雅典A.明顯缺乏人文精神B.公民個人自由受到限制C.實行思想專制統治D.法律體系達到完備程度25.—明朝為防沿海軍閥余黨與海盜滋擾,實行海禁。沿海人民生路被斷,于是與倭寇連結為亂。政府遣戚繼光等人平倭,同時逐漸放松對民間海外貿易限制,沿海形勢逐漸穩定。材料表明當時A.東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倭患隔斷了中外商品貿易C.政府失去對民間貿易的控制 D.政策轉變促成倭患的解決26.1924年2月,中共通過的決議指出:“本黨以后一切宣傳、出版、人民組織及其他實際運動,凡關于國民革命的,均應用國民黨名義,歸為國民黨的工作。”這一精神的貫徹A.限制了工農運動的發展 B.提升了中共在合作中的地位C.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開展 D.適應了國民革命形勢的需要27.下表摘編自清末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記》有關材料,表中是江南制造總局支出(1867~1894年)(部分),此表反映出江南制造總局支出項目金額(兩)占總計百分比薪工膏火口糧、購地造房204843312.78華洋工匠工食420961926.26購買機器10551436.58訂購物料及預付各洋行定銀793473249.50購買軍火7207454.50譯書及辦輿圖經費611170.38A.生產產品主要投向市場 B.在經營管理上以洋為師C.財政監管不力入不敷出 D.已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28.觀察下圖,①②③④四條曲線代表的是四個國家的世界制造業產值,這四個國家分別是A.中國、美國、英國、德國 B.英國、德國、中國、美國C.英國、中國、德國、美國 D.中國、英國、美國、德國29.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時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強迫人人順服的體制。因此,他們向佛法禪學借來了“修心”的理念,宣揚“改良個人為改良社會之本”。這說明程朱理學A.意在束縛人的行為B.致力于社會穩定C.融儒釋道為一體D.主張改良社會體制30.中國古代史上,曾有這樣一個機構:各部門首長聯合議事,資歷淺者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名參與議事,詔敕的頒行必須有宰相的附署。據此推測,該機構是A.樞密院B.政事堂C.內閣D.軍機處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富國與富民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關注的焦點問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商鞅)材料二國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財之人故也。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王安石)善理財之人,不過頭會箕斂以盡民財。天地所生貨財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倉庫盈實,百姓富給,斯為善治財矣。(司馬光)(1)指出材料一中兩人對“富國與富民”的不同看法,并說明他們目的上的相同之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富國與富民的角度評述王安石的理財新法。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城市的興起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和客觀規律。材料一中國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城市興起最早、城市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然而,在近代以前,由于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農村是全國經濟活動的中心,城鄉社會分工處于落后狀態。城市的功能主要表現為政治方面和軍事方面,聚居人口以貴族、官僚、地主、軍人、商人及手工業者等為主。城市手工業和商業雖有一定發展,但主要是供城市自我消費、自我服務,因而其經濟意義并不突出。……晚清社會性質的重大變化,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使城市社區的發展具有新的時代特點。……與同期世界城市化進程相比,晚清時期中國城市化的水平仍很落后。1800年世界城鎮人口比重為3%,大大低于當時中國5%的水平。而到1900年世界城鎮人口比重驟增至13.6%,超過中國1倍有余。——摘編自史革新《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材料二——摘編自(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城市發展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西方城市發展的原因,并說明其帶來的影響。33.古希臘有些城邦,貴族委托一個德高望重的公民負責改革法律,以消除最明顯的不公正現象。雅典的梭倫就是其中之一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梭倫出身貴族,所以他有資格當選首席執政,但他不是那些作威作福的貴族顯族。他的家境中平,早年曾兼營貿易,與商旅為伍,并且周游海外,成為飽學之士,被時人譽為“七賢”之一他同情平民,又曾在雅典與鄰邦麥加拉的戰斗中勇立戰功,率眾攻克應屬雅典的薩拉米島,因此他在群眾中很有威望。——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材料二梭倫:“我給予民眾足夠的好處,而毫不剝削也不增加他們的權利。對于那些具有實力,并且利用自己的財富施展實力的人,我也注意不使他們受到絲毫損失。”“對于民眾如果不過分放縱,也不粗暴地對待他們,他們對首領也會極其順從。”——摘編自(法)阿爾德伯特《歐洲史》請回答:(1)據材料一,從梭倫的出身和經歷分析,雅典貴族為什么委托梭倫“負責改革法律”?(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梭倫改革是如何給下層平民“足夠的好處”但又“不過分放縱”的?(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評價歷史人物應遵循哪些主要原則?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材料顯示,這一時期英國手工織工人數急劇減少,結合材料時間1815—1860年可知,這與機器生產日益增多密切相關,C項正確;手工織工人數減少不能作為紡織行業衰落的表征,前者不能證明后者,排除A;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階級矛盾不斷上升,排除B;D與題無關,排除。2、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德意志帝國1871年憲法頒布后,德國確立君主立憲制,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德國逐漸成為工業化國家,故選A項,排除D項。德意志帝國憲法具有明顯的軍國主義特征,但軍國主義強調國家利益、經濟軍事化,并不能提高國民生活水平,排除B項;材料并未把德國工業與美國工業作對比,排除C項。故選A。3、C【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是浪漫主義美術作品,它以法國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為背景,歌頌了民主和自由,熱情鼓勵人們為了爭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爭,強調主觀感情,表現內心世界,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是新古典主義美術的藝術特征;B選項是現實主義繪畫的藝術特征;D選項是現代主義美術的藝術特征。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4、B【解析】

通過材料信息“李沆將皇帝的手詔燒掉”“韓琦對宋神宗的談話”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看出,宋朝時期官員對政治行為的態度,說明士大夫具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B正確;宋代加強了皇權,皇權并未受到威脅,排除A;題干主旨是對官僚對皇權的限制,而非士大夫參與決策,排除C;重文輕武與題無關,排除D。5、B【解析】

西歐大學的興起打破了“教育只是局限于貴族階層”的局面,故B正確;經院哲學是一種為宗教神學服務的思辨哲學,不符合題意,排除A;騎士文學以描寫已居于封建階層的騎士的愛情和冒險故事為主,排除C;市民文學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排除D。故選B。6、B【解析】

依據材料“1941年11月7日”“讓我們偉大的祖先……讓偉大列寧的旗幟指引著你們向勝利前進”并結合二戰的過程可知,這場戰役指的是莫斯科戰役。②處是莫斯科,B正確;①處是列寧格勒,A錯誤;③處是斯大林格勒,C錯誤;④處是羅斯托夫,D錯誤。故選B。7、B【解析】

圖片反映北方人口南遷,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主要得益于北民南遷為南方開發補充了大量勞動力,故B不符合題意;圖片無法反映南方優越的自然環境,也無法反映統治者的有力措施和穩定的社會環境,故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8、B【解析】

依據材料“14世紀”“人們需要找到新的教義來對這些苦難做出解釋”來看,天主教會的以神為中心的思想受到沖擊,新的思想應運而出,表明思想領域出現了變革。B正確;文藝復興動搖基督教的統治地位,A排除;材料未涉及信仰自由,C排除;16世紀初,馬丁·路德開始揭開宗教改革的序幕,D排除。故選B。9、A【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得知當南越侵入我西山群島時,臺灣蔣介石給我方提供了便利,由此可見,在大敵當前時,蔣介石國民黨政府認同一個中國,一致對外;“三通”是海峽兩岸間通郵、通航、通商,直接“三通”,不需要其他手續,說明了馬英九國民黨當局也認同一個中國,故A項正確;希望與共產黨結成統一戰線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B;國民黨和共產黨代表的階級本質不同,其利益也不會一致,排除C;擁護“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D。10、C【解析】

20世紀初社會習俗由跪拜禮變為握手,稱呼由“老爺”變為“先生”,體現了封建等級觀念受到沖擊,國民人格平等的觀念逐漸形成,故C正確;A表述太絕對,錯誤;圖片信息無法體現“民主共和”,排除B;圖片社會習俗的變化主要原因是中華民國的推動,排除D。11、B【解析】

結合所學,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漢化政策,如改漢姓,故B符合題意;秦朝、唐朝和元朝屬于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沒有大規模要求少數民族改漢姓的措施,故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12、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鼎立時期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赤壁之戰,發生在長江中游湖北省的赤壁市,與圖中的④相對應,D項正確;圖中的①②③均不是赤壁之戰發生的地點,ABC三項錯誤。13、A【解析】

馬英九之所以會祭祀黃帝陵,主要是因為黃帝是中華人文始祖,兩岸都是炎黃子孫,這是一種宗法血緣關系的體現,故選A;BC通過材料無法得知,排除;通過材料,無法得知臺灣官員是否認同黃帝,排除D【點睛】本題以馬英九遙祭皇帝陵為考查切入點,考查對宗法制度知識點的掌握,考查對材料的閱讀分析能力。14、C【解析】

依據圖示信息可知,西漢時期官鹽、官鐵、官服、官工等官營手工業主要分布于北方,這說明國家統治倚重于北方經濟,因此C選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中央對南方的控制情況,A選項錯誤;西漢時期江南地區尚未得到開發,B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民間手工業的發展情況,D選項錯誤。故選C。15、D【解析】

依據兩次鴉片戰爭可知,隨著列強的入侵,西方大量工業品涌入中國,使東南沿海手工業遭到沉重的打擊;而且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上海地區;中國逐步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有一定發展;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誘導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60年代產生,①②③④符合題意。D正確;AB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16、D【解析】

依據表格信息分析選項內容可知,二戰后資本主義各國普遍衰落、中國國內時局的混亂導致1948年資本總額下跌,D選項正確;1894年前清政府尚未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政府的政策不是推動1894年資本總額快速上漲的原因,A選項錯誤;中國資本總額最高峰出現在1936年,但仍不占優勢,B選項錯誤;依據表格信息可知,官辦、官僚資本在本國資本中占據優勢,C選項錯誤。17、B【解析】材料中的“司隸校尉可以與尚書令和御史中丞專席獨坐”表明司隸校尉的地位不斷上升可與三公相抗衡,進一步說明了三公的權力在削弱,皇權在加強,故B項正確;監察機構的完善在材料沒有體現,故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官僚隊伍廉潔高效,故排除C項;司隸校尉是中央的監察官員,故D項中的“對地方的監察”不符合題意,排除。18、B【解析】

“歐洲的末日審判”、“歐洲的政治崩潰”、“歐洲時代的消失”、“別了,歐洲歷史”都體現的是二戰對歐洲的影響,結合所學,這一時間是20世紀40年代。故B正確。19、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旨在考查學生對材料有效信息的準確解讀能力。根據材料文字“全部候補官員中有40.4%是貴族”到“44.6%”再到“55.5%”可知,近代德國政治民主化的滯后。A項表述中“專制統治”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表述符合題意,正確;C、D兩項表述都不符合題意,均排除。20、D【解析】

D項強調理智的運用,與材料“不要盲目地跟從權威”“要自己動腦思考,觀察事實,使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的描述一致,符合題意;A項體現的是對私有制的維護,與材料對理性的描述不一致,排除;B項強調的是自我救贖的步驟,與材料對理性的描述不一致,排除;材料強調了理智,但未強調行動,排除C項。21、D【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蘇聯調整后推行的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此后這一經濟發展模式得到進一步的推廣;美國則是實施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國家開創國家干預經濟模式,使資本主義社會進入國家干預經濟的時代,這兩者都影響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模式,故D項正確。A項,美蘇兩國的經濟調整更多是依據國內經濟形勢和狀況的調整,并不是內憂外患的困難形勢,排除。B項,羅斯福新政旨在使美國渡過經濟危機,而非完成工業化,排除。C項,羅斯福新政推行國家福利,一定程度改善了人民生活;而蘇聯推行的“斯大林模式”過分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發展,這導致消費品生產不足,人民生活水平較低,故排除。22、A【解析】

晚清,中國出生并加入英國國籍的雙重國籍現象在沿海、沿邊地區明顯增加。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雙重國籍現象和列強迫使華工出國有關,即中國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故A正確;雙重國籍不能促進晚清社會治理現代化,故B錯誤;總理衙門的設立是中國外交近代化的標志之一,故C錯誤;材料體現不出國家意識的普遍提高,故D錯誤。23、D【解析】

材料“藝術家們都以各種方式留下了自己所鐘愛的“女神”的畫像”體現的是對人性的肯定,和人文主義精神萌芽有關,D正確;AB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希臘人的宗教觀念十分強烈,C排除。故選D。24、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普羅塔戈拉因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否定神靈而被判處死刑,說明當時的雅典公民個人自由受到限制,B選項符合題意。材料與人文精神的缺乏無關,A選項排除。雅典實行思想專制的說法不符合史實,雅典民主政治是思想自由的保障,C選項排除。材料與法律體系完備無關,D選項排除。25、D【解析】

根據材料明朝時期厲行行海禁,這導致了沿海居民生存困難,從而和倭寇勾結,在戚繼光等人平倭后,逐漸放松對民間海外貿易限制,從而使沿海形勢逐漸穩定,這種海禁政策的放松促成了倭患問題的解決,D項符合題意;東南沿海的私商不是倭寇主力,A項錯誤;明朝時期還有官方的對外貿易,B項表述錯誤,排除;C項失去表述錯誤,排除。故選D。26、D【解析】

材料顯示,國共合作形成后,中共將自己的主要工作定位為在國共合作中幫助國民黨發展其組織,擴大其影響.適應了國民革命運動,D項正確;以國民黨名義進行宣傳仍利于工農運動開展,但不利于中共地位提升,排除A、B;土地革命是在國民大革命失敗之后興起的,排除C。27、D【解析】

“洋工匠”“購買機器”“訂購物料及預付各洋行定銀”“譯書”等支出項目,表明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對外商依賴嚴重,D正確;軍事工業的產品不會“投向市場”,排除A;江南制造局是封建政府官辦的軍事工業,管理上沒有“以洋為師”,排除B;材料只有“支出項目”,未涉及“入不敷出”,排除C。28、D【解析】試題分析:曲線1在19世紀中葉以前一直處于世界最高水平,但此后一蹶不振,走下坡路,這符合中國近代的發展趨勢。曲線2在1860年前后產值最高,但在20世紀前夕被他國超越,符合英國的發展趨勢,只要判斷出這兩個曲線,答案就一目了然,選D.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點評:數學模型是高考題的一大亮點,計量史學也是發展較快的歷史分支。本題以曲線為切入點,考查工業革命前后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趨勢,考查重點突出,方式靈活。29、B【解析】

根據材料“改良個人為改良社會之本”可知程朱理學借佛教“修心”理念來穩定社會,故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程朱理學通過改良個人來穩定社會,沒有體現出對人的束縛,故A項排除;材料未涉及道教思想,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提出改良社會體制,故D項排除。30、B【解析】中書、門下二省本為政務中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與中書、門下協商處理政務之意。這種職位在唐朝時設立,三省長官聯合議事的機構是政事堂。故答案為B項。樞密院是管理軍務的機構,排除A項;內閣和軍機處產生時已不存在宰相,CD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看法:孔子認為富民是富國的基礎,商鞅主張富國須弱民。相同之處:為君主治國提供建議。(2)評述:王安石的理財新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均輸法、市易法等。(答出其中兩項即可)理財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農業生產,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富國的目的。但部分措施背離了民不加賦的本意,增加了民眾的負擔,是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解析】

(1)看法:根據材料“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可知,孔子認為富民是富國的基礎。根據材料“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可知,商鞅主張富國須弱民。相同之處:從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