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檢驗概論_第1頁
食品安全檢驗概論_第2頁
食品安全檢驗概論_第3頁
食品安全檢驗概論_第4頁
食品安全檢驗概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食品安全檢驗

一.概論

二.化學性有害物質的檢測(重金屬、化學性有害物質、食品包裝材

料)

三.食品添加劑的檢測

四.農獸藥殘留

五.食品中的天然毒物

六.致病微生物

七.轉基因食品

題型:選擇、判斷、簡答、論述

第一章概論

檢驗技術總論:

一、化學分析法

容量分析法:酸堿滴定;氧化-還原滴定;絡合滴定;沉淀滴定

二、光譜分析

紫外可見光譜UV

紅外分光光度計IR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AAS

原子發射分光光度法AES

熒光分析法

三、色譜分析

薄層色譜TLC

氣相色譜GC

高效液相色譜HPLC

第二章化學性有害物質檢測

第一節金屬元素

一、分類

有益:Na、K、Ca、Fe、Zn

有害:Hg、Cd、As、Pb、Al

二、來源

1、自然環境

2、食品加工過程帶入:機械加工過程與容器

3、農藥獸藥殘留及工業廢物

三、毒性與毒性機制

毒性:致畸、致癌、致突變

毒性機制:①導致生物分子失活例:Hg2\Ag+使酶的-SH失活;

②置換生物分子中的金屬元素例:Be?+置換酶中的Mg?*,使酶鈍化;

③改變了生物分子構象及高級結構

(一)汞

1、食品中汞污染來源:主要來源于有機汞的富集

2、汞的危害

>急性危害:①無機汞離子Hg2+造成腎臟的壞死

②有機汞造成消化系統的疾病,肝臟的損傷

>慢性危害:①對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轉地損傷

②致畸性,造成生理缺陷。

Eg:母親攝入導致嬰兒畸形、死亡,水俁病

3、汞離子檢測方法

1)原子吸收光譜法

原理:汞蒸氣對254nm光有強烈吸收

2)二硫蹤比色法

二硫月宗與汞離子生成橙紅色物質,該物質在490nm有最大吸收峰

3)汞離子與特異性胸腺喀噫(T)有強烈結合

(二)鎘

1、理化性質

1)自然界中含量:0.1?0.2mg/kg

2)銀白色金屬,有藍色光澤,質軟。在潮濕的環境中失去藍色光

澤,形成棕色氧化層,鎘蒸汽是棕色煙。

3)不溶于鹽或堿溶液,在鹽或堿溶液中穩定。溶于硫酸、鹽酸、

硝酸。

4)鎘的氧化物呈棕色,硫化物呈黃色

2、食品中鎘污染來源

①植物:含鎘廢物燃燒使空氣中鎘含量超標

蔬菜中鎘含量大于谷物中鎘含量:蔬菜〉谷物;葉子》瓜果類

②動物:水產品中鎘含量高eg:蟹黃

脊椎動物肝臟、腎臟中鎘含量高

③飲料及水中的污染:

乳制品中污染物相對較少,鎘含量:O.lpg/L

其他飲料及飲用水中鎘含量高,源于管道、器皿含鎘的電鍍方式

3、鎘的毒性與危害

>急性危害:上吐下瀉,嚴重導致虛脫死亡

>慢性危害:①腎不可逆地破壞腎小管和腎小球,造成蛋白尿、糖

尿、氨基酸尿

②軟骨癥鎘置換骨骼中的鈣,影響骨骼中鈣的沉積

>致畸、致癌、致突變:原本是二級致癌物質,1993年升級成一級

致癌物質

4、鎘的檢測方法

1)石墨爐原子吸收法

2)二硫月宗乙酸乙酯法

PH=6時,與二硫月宗生成絡合物,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酸乙酯

3)比色法

堿性溶液中,鎘離子與6-澳苯異噫唾偶氮蒸酚形成紅色絡合物,溶于

氯仿,在585nm處有特殊吸收。

(三)鋁

1、理化性質

兩性物質;白色金屬,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鋁薄膜

2、食品中鋁污染來源

①食品器皿:包裝器皿、罐頭、鋁罐

②食品添加劑:膨化劑;明磯(十二水合硫酸鋁鉀);收斂劑

③胃藥成分

3、鋁的毒性與危害

>急性毒性:不易產生,只有短時大量食用才會造成鋁中毒。與鋁

鹽的溶解度有關,溶解度越大,毒性越強。其中AIF3的溶解度最

>慢性毒性:①影響磷的代謝;②對肝臟、脾臟有很大影響;③佝

僂病

>神經毒性:毒害神經系統,進而導致記憶力損傷,引起癡呆

>骨骼毒性:影響鈣、磷的吸收,引起軟骨病

>致畸性:鋁原子半徑小,由于血液循環通過胎盤,影響新生兒生

長發育

4、鋁的檢測方法

洛天菁(金屬滴定絡合劑)+A產,生成紫色絡合物

Abs:550nm

滴定前加入EDTA(乙二胺四乙酸),規避其他離子的干擾(Fe、Cu、

Mg)

第二節化學性有害物質

一、N-亞硝基化合物

1、理化性質

①低分子量液態,高分子量固態

②溶解性:二甲基亞硝胺可溶于水和有機溶劑

③化學性質穩定,常溫下不水解,不發生氧化反應

2、食品中N-亞硝酰胺的來源

前體廣泛存在于食品中:亞硝酸鹽、硝酸鹽、胺類物質以及氮氧化物

3、危害——有致癌性

①作用強:尚未有動物能耐受

②種類多:能衍生出300多種致癌物

③發病廣:可誘導多種癌癥

④不分劑量大小:一次大劑量和多次小劑量都可以誘發癌癥

4、控制有害物質N-亞硝胺采取的措施

(1)防止微生物污染

(2)控制前體用量

(3)加入其它物質eg:制作腸制品時加入Vc

(4)農業生產中采用鋁肥代替氮肥

(5)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

5、N-亞硝酸的檢測方法

①氣相色譜-熱能分析法

②氣質聯用(GC-MS)

二、多環芳度

多環芳燒指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苯環的化合物,分為非稠環化合物和

稠環多芳燒化合物

1、理化性質

1)顏色:4?7,3環以上為無色或淡黃色固體,個別顏色深。純度

越高,顏色越純凈

2)熔沸點高,蒸氣壓低

3)本身有熒光性,隨著環增多熒光強度增大

4)在光、氧化作用下易分解,毒性減弱,致癌能力也減弱

2、來源

(1)環境污染:化學工業、煤工業污染

(2)空氣污染:吸煙、尾氣排放

(3)水污染:工業廢水的排放、大氣沉降造成水體中物質富集;河

流、湖泊中多環芳燒含量高

(4)瀝青

(5)食品中的多環芳煌主要來源于空氣、水污染,例如果蔬、魚、

肉中都含有多環芳燒。并且在油炸、烤制食品中多環芳燒含量高

3、毒性

>致癌、致畸

>損害造血系統與淋巴系統

4、防治措施

(1)防治環境污染

(2)改善生產工藝,不在柏油或瀝青路上晾曬糧食

(3)改變烹調方法,避免油炸與高溫煎烤

(4)改變飲食習慣,少吃烤肉

(5)采取措施,eg:在油脂中用活性炭吸附

5、檢測方法

①薄層色譜(TLC)

②熒光分光光度法

③氣質聯用(GC-MS)

④高效液相色譜與質譜聯用(HPLC-MS)

三、雜環胺

1、美拉德反應

>有益:色香味

>有害:①氨基酸、蛋白質的損失;②產生有毒有害物質

2、雜環胺的危害:致癌、致突變、有心肌毒性

3、預防措施

(1)改進加工方法:避免明火烤制,以水煮為宜

(2)避免長時間高溫燒烤

(3)避免吃燒焦、碳化的食品

(4)烹飪魚、肉時,加入VB、VC>膳食纖維,能有效避免胺類物

質產生

4、檢測方法——重點與難點是分離雜環胺與芳香胺

①質譜

②氣質聯用

③液質聯用——最常用,經固相萃取后HPLC-MS聯用

④核磁

第三節食品包裝紙中有害物質檢測

一、污染來源

1、原料紙農作物受到污染后做出的紙漿

2、加工助劑漂白粉、熒光粉、滑石粉、甘油等

3、蠟紙多環芳燒物質存在,有化學助劑殘留

4、顏料重金屬殘留

5、微生物污染

二、影響

主要分為三大類:

1.紙漿作物污染殘留、回收紙再利用

2.助劑蠟紙涂蠟中有多環芳燒、熒光物質、多氯聯苯、漂白物質

3.油墨重金屬與苯的同系物殘留

三、檢測

熒光物質的檢測:①薄層色譜法(定性)

②熒光分光光譜(定量)

第四節無機包裝材料中有害物質檢測

一、種類:金屬、玻璃、陶瓷

(一)金屬

1、鐵馬口鐵表面鍍錫,錫溶出

2、鋁易拉罐對神經、骨骼有影響;引起老年癡呆

3、不銹鋼

(二)玻璃

性質:惰性、性質穩定

危害:玻璃中化學物質溶出(金屬氧化物、堿性物質)污染食品

(三)陶瓷、搪餐

土制燒制而成

彩色釉中含有多種金屬元素

二、檢測

重金屬檢測——原子吸收光譜法

錦的檢測——與孔雀綠形成特定的綠色絡合物,溶于苯,溶液顏色深

淺與鋅濃度有關

第三章食品添加劑的檢測

一、概念

食品添加劑:有意識地加入少量改善食品風味、外觀、結構性質的一

類非營養物質

二、分類:甜味劑、防腐劑、抗氧化劑、著色劑

三、食品添加劑安全性問題

1、本質上并不是食品本身組分。試驗證明有一些急性或慢性毒性,

有致癌、致畸、致突變性

2、蓄積性、轉化性,量少但有積累性

3、疊加性Hg2+、Pb2+與添加劑配合形成絡合物,有急、慢性毒性

第一節甜味劑

一、甜蜜素——環己基氨基磺酸鈉

1、來源與性質:①人工合成的非營養型甜味劑

②稀溶液甜度是蔗糖的30倍

③對酸、堿、光比較穩定

2、毒性

>急性毒性低

>致癌性有爭議

>水解后形成環己基胺類,水解產物被微生物等利用,在代謝過程

中有致癌性,但未證實

>環己胺代謝過程中有致膀胱癌風險

3、測定方法

①色譜法

在酸的作用下與亞硝酸反應生成環己醇亞硝酸酯,進而進行高效液相

色譜HPLC分析

②比色法

在酸性介質中加入硫胺,與鹽酸劣乙胺偶合,生成紅色染料,在550nm

處有強吸收峰

二、甜菊糖昔

1、來源與性質

>來源:甜葉菊葉、莖中用水提取的非熱能的天然甜味劑

>性質:第三大天然糖源;白色或微黃色的粉末或結晶;

稀溶液中甜度是蔗糖的200倍,濃度過高時有異味,溶于水、乙醇;

對酸、堿、熱穩定;在PHV3和PH>9情況下分解,甜味減弱。

2、毒性與危害限量

比較安全,大量服用有避孕功能。攝入后隨糞便排出,不參與體內代

謝;飲料、糖果中限量為0.8g/kg

3、檢測方法

易于意酮發生反應,其產物在620nm處有強烈吸收,物質的含量與

吸光值成正比

三、糖精鈉(鄰苯甲酰磺酰亞胺鈉)

>性質:白色結晶物質

>毒性:通過腎代謝,毒性較小,致癌性有爭議

>檢測方法:薄層色譜;氣相色譜;高效液相色譜

第二節防腐劑

我國允許使用的防腐劑:苯甲酸、苯甲酸鈉、山梨酸、山梨酸鈉、丙

酸類

一、苯甲酸、苯甲酸鈉(別名安息酸、安息酸鈉)

1、性質:白色鱗片狀結晶物質,易升華;

在水中溶解性差,鈉鹽溶解性好;

水溶液呈堿性PH七8,PH<3時可轉化成苯甲酸;

酸型防腐劑,適用于偏酸性食品中,在PH4?5范圍內效果最好

2、毒性與危害

與甘氨酸轉化成馬尿酸;與葡萄糖轉化成葡萄糖甘酸

無致畸、致突變性,致癌性有爭議;

機制:苯甲酸鈉在腸胃中轉化成苯甲酸,對細胞膜的通透性有影響,

會抑制細胞膜對氨基酸的吸收,使ATP的合成受阻

3、檢測方法

①氣相色譜-氫火焰離子檢測器聯用(GC-FID)

②RP-HPLC反向高效液相色譜

二、山梨酸、山梨酸鉀

1、性質

山梨酸:白色或淡黃色粉末,有臭味,易被氧化,難溶于水

山梨酸鉀:極易溶于水,在酸性條件下易水解轉化成酸,在空氣中易

吸潮

2、毒性

>山梨酸:可以被人體代謝,幾乎無毒性,人和動物長期食用未見

致癌、致畸作用

>山梨酸鉀:毒性更小,被世界上公認為最安全的幾種防腐劑

第三節抗氧化劑

一、定義:阻止或推遲食品氧化變質,提高食品的穩定性,延長食品

食品貯藏期的一種食品添加劑。

二、分類

1、按來源分類:天然抗氧化劑(茶多酚)、人工抗氧化劑(丁基羥基

茴香酸)

2、按溶解性:油溶性(丁基羥基茴香酸)、水溶性(抗壞血酸)、兼

容性(棕桐酸)

3、按作用機制:自由基吸收劑、金屬螯合劑、氧清除劑、過氧化物

分解劑、酶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單線態氧淬滅劑

三、常用抗氧化劑

BHA(丁基羥基茴香醒)

BHT(丁基羥甲苯)

PG(沒食子酸丙酯)

抗壞血酸

茶多酚(TP)

(―)BHA(丁基羥基茴香醒、叔丁基4羥基茴香酸、丁基大茴香

M)

1、性質

是2-BHA與3-BHA的混合物;

酚類物質;

疏水性物質,油溶性物質,溶于油,易溶于乙醇、丙醇,幾乎不溶于

水;

白色或微黃色結晶;

熱穩定性高

2、毒性

>急性毒性:急性毒性弱

>慢性毒性:易引起過敏、代謝紊亂、動物胃腸表面膜損傷

3、檢測方法

①氣相色譜-氫火焰離子檢測器聯用

②比色法:BHA與2,6二氯亞胺硼砂溶液生成藍色化合物

(二)BTA(丁基羥甲苯、二丁基羥甲苯)

1、性質

單一的一種物質;

白色結晶,無臭或稍有香味;

水溶性較差,能溶于油脂、乙醇、丙醇;

油溶性的酚類物質

2、毒性

>慢性毒性:有致癌性,抑制呼吸酶活性

3、檢測方法

BHT與a-Q'聯毗唉生成橘紅色化合物

(三)沒食子酸(五倍子酸)

1、性質

白色針狀結晶,在自然界中存在;

除抗氧化性外還有抗炎、抗癌、抗突變作用。

2、毒性

國外常用其代替BHA、BHT

沒有實驗證明有慢性、急性毒性

3、檢測方法——轉化為沒食子酸丙酯(PG)

用有機溶劑(石油酸)溶解,用乙酸氨水溶液提取,再與亞鐵酒石酸

鹽發生顏色反應,在540nm綠光區域有強烈吸收.UV-Vis吸收光譜

分析。

第四節著色劑

一、定義

以改變食品色澤為目的的食品添加劑。

二、分類:天然色素、人工色素

1、天然色素

2、人工色素:(1)化學合成;

(2)色淀:可溶性色素沉降在允許的不溶性基底上,例:Al、A12O3

(-)人工色素毒性

>本身毒性

1)油溶性:不易代謝,有蓄積性,毒性較強

2)水溶性:毒性較小,生物相容性好,可通過腎臟代謝。磺酸基越

多,越易代謝,毒性較小。

>轉化毒性:一般都有毒性,某些有致癌性。多數為偶氮化合物,

可進一步代謝生成芳香胺

>疊加毒性:在合成過程中,有可能混入重金屬離子或其他能與之

反應的化合物生成有毒物質

(二)實用天然色素

1、來源與種類

大多數從植物中提取,少數來源于微生物或鹽類物質

2、分類

按分子結構分為:嚇咻類、異戊二烯、多烯類、黃酮類、配類

3、特點:安全可食用;成本較高,也可以通過化學合成方法獲取

4、毒性

合成的天然色素按合成色素的安全性考慮;

藤黃有劇毒

(三)色素的檢測方法

①薄層色譜法(TLC)

酸性條件下聚酰胺吸附水溶性合成色素,使之與淀粉、蛋白質等大分

子分離,用堿液將水溶性色素脫離出來;

②高效液相色譜(HPLC)

第四章農獸藥殘留檢測

第一節農藥

一、概述

1、目的:預防、殺死林業、農業中病蟲草及其有害生物,控制植物、

動物的生長

2、分類

1)化學性農藥(主要污染源):DDT、666、敵百蟲、敵敵畏

2)生物性農藥(污染相對較弱):除蟲菊酯、蘇云金桿菌、煙堿

3、影響

正面:提高產量、提高質量

負面:對環境有一定污染,殺害有益鳥類、蟲類,造成生態失衡

二、農藥對食品的污染

1、直接污染

(1)直接污染農作物

①滲透性農藥,表面濃度>內部濃度

②內吸性農藥,內部濃度>表面濃度

③污染程度與施藥次數、濃度、間隔、作物種類有關

(2)動物——直接施藥導致動物體內殘留

(3)貯藏食物,尤其是糧食、畜產品、水果等,例如:抑芽劑

2、間接污染

(1)土壤中的污染物

化學穩定性的農藥可在土壤中殘留數十年,在被污染的土壤中種

植作物,作物便被污染

(2)遷移性——粉末狀或顆粒狀農藥隨遷移污染食物水源

3、食物鏈富集作用——農藥通過食物鏈逐級累積

三、農藥的危害

食品中農藥的來源:生產性使用與非生產性使用,二者比例約為1:1

>一般毒性:①與溶解性有關:脂溶性農藥,易蓄積在脂肪組織中,

肝、腎中;②與穩定性有關:化學性穩定的農藥,分解毒性與母

體相近,有積累毒性。

>急性毒性:使用不當會引起較大的急性毒性,如頭暈、惡心、昏

迷、四肢乏力、抽搐等不良反應。

>慢性毒性:包括遺傳毒性、生殖毒性、致畸性、致癌性。如母親

懷孕期間接觸農藥,新生兒患腦癌、白血病的幾率大大增加。

四、防止農藥殘留的措施

1、法律法規的約束

《農藥安全使用標準》規定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殘留毒藥

2、對使用量進行限定規范

嚴格按照使用說明,禁止過量施藥

3、使用間隔要符合規范,農作物成熟期禁止施藥

4、研發高效低毒、低殘留量、少污染的新型農藥,淘汰傳統農藥

eg:氨基酸農藥、核酸農藥

5、采用綜合治理的方法

化學、物理、生物方法聯合使用,建立理想的生態防治方法

6、采用合理的食品加工方法

多洗、去皮、加熱,堿性條件下烹調有利于有機磷農藥的分解

(-)有機磷農藥——含磷的有機化合物

1、特點:毒性小、殘留量少、用量少

2、常用的有機磷農藥:敵敵畏、敵百蟲、果樂、對硫磷、馬拉硫磷

3、作用方式:觸殺、胃殺、熏殺、內吸

4、檢測方法——氣相色譜-氫火焰光度檢測器(GC-FPD)

含磷物質產生特有的碎片,在526nm處有特征光譜,產生電信號,

放大后出峰。

(二)有機氯化合物——含氯的有機化合物

1、性質或特點:①物理化學生物穩定性高,殘留時間長;②光譜、

高效、價格低廉;③脂溶性物質,因此在人體內代謝比較緩慢,蓄積

在脂肪含量高的器官中;④對環境影響長遠,對食品安全危害大、時

間持久

2、來源:苯、環戊二烯

3、污染途徑——殘留普遍

動物性食品主要來源于飼料中的有機氯農藥;

魚類及水產品來源河流、湖、海水體污染與生物蓄積

4、毒性與危害

>作用機制:干擾人體肝細胞中微粒氧化酶的活性,導致生化反應

異常。以尿、糞便、乳汁的形式排出體外。

>不會因貯藏、加工、烹飪而減少

>有蓄積性

>危害肝、腎、中樞神經系統,嚴重造成心肌損傷、呼吸衰弱,甚

至致死

>能致癌、致畸、致突變

5、防治措施

(1)法律法規的約束

按照《農藥合理使用準則(1997)》,禁止使用有機氯農藥

(2)規范管理

禁止在作物生長期使用

(3)采用合理的加工處理方法

充分清洗,去皮,減少有機氯殘留

(4)補救措施

發現中毒者,用2%?5%的NaHCC13溶液催吐,用MgSC)4致瀉,就近

就醫

6、檢測方法

①氣相色譜-電子俘獲檢測器(GC-ECD)

②薄層色譜(TLC)

適用于666、DDT

先用有機溶劑溶解,濃縮后爬板,可通過熒光強度或顯色的方法進行

定性、定量分析

(三)擬除蟲菊酯

1、性質或特點:①白色或無色晶體,少數以粘稠液體存在;②脂溶

性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小;③酸性條件下穩定,堿性條件下易分解;

④毒性相對較低,殘留量少,易分解

2、種類:澳氟菊酯(即敵殺死):高效廣譜、低毒低殘留

3、殘留毒性及危害

①主要分布在神經組織中,在神經中樞中殘留量大

②代謝迅速,通過尿液、糞便排出

③環境中的殘留部分,在光、土壤中微生物作用下快速分解,生成易

被代謝的極性物質,不易殘留

④在人體內蓄積量少,對哺乳動物毒性小,對多茬收獲的作物(收獲

間隔短)易產生高殘留量

⑤有神經毒性,機制尚不清楚

⑥可致突變

⑦有疊加毒性,與有機磷農藥混用產生穩定性更強,毒性持久的有毒

物質

4、防治措施

(1)標準的制訂

嚴格遵守《農藥合理使用準則(1997)》,符合農藥安全說明,掌握作

物生長期、成熟期與農藥半衰期之間的關系

(2)加強管理,防止生產意外發生

(3)采用合理的加工處理方法充分清洗、去皮、加熱

5、檢測方法——氣相色譜-氫火焰離子檢測器

第二節獸藥

一、抗生素檢測

檢測方法:微生物檢測法;儀器檢測;免疫學分析法

1、微生物檢測法:生長抑制法、代謝抑制法(TTC法)、受體檢測法

(1)生長抑制法

將食品樣品用水或有機溶劑溶解后加入微生物培養皿中,有抗生素,

微生物生長受到抑制;反之,微生物生長不受抑制。抗生素殘留量決

定微生物生長抑制量。

(2)代謝抑制法(TTC法)

指示菌:嗜熱球菌

指示劑:氯化三苯基四氮唾(TTC)

原理:TTC-----------------?TTF

溶于水被還原不溶于水

無色鮮紅色

如果食品中無抗生素殘留,不影響指示菌新陳代謝,則產生還原性物

質,使指示劑由無色變為紅色;反之,有抗生素殘留,指示劑不變色

(3)受體檢測法

對要檢測的抗生素進行標記(同位素、熒光、膠體金、酶)。食品樣

品中如果有抗生素,會與微生物中的受體結合,此時將標記過的抗生

素與微生物結合,然后檢測微生物中的標記記號。如果食品中有少量

抗生素,檢出標記記號;無抗生素,檢出標記記號;有大量抗生素,

檢不出標記記號。

食品中有少量抗生素-------------?檢出標記記號

無抗生素--------------?檢出標記記號

有大量抗生素?檢不出標記記號

2、儀器檢測

3、免疫學分析法

第五章食品中天然毒素的檢測

動物性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植物性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第一節動物性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一、河豚毒素——葩類動物產生的一種毒素,生物堿,自然界中毒性

最強的神經毒素

1、分布

河豚體內,以內臟為主(肝、脾、胃、血液,其中以卵子、卵巢中含

量最高,肝臟次之)

2、毒性

>神經毒素,麻痹神經中樞

>對細胞膜的Na卡通路有專一性,阻斷神經傳導

>致死率50%

3、防治措施

(1)認識河豚,不誤食

(2)加強管理,禁止經營

(3)中毒后及時催吐、洗胃、就醫診治

4、檢測方法

(1)定性檢測方法

①生物學法

毒力單位(M.U.):一定量樣品毒死小鼠(19?21g)的數量定義為毒力

②化學法

處理后的樣品(糊狀物)溶于H2so生與重輅酸鉀反應呈現美麗的綠色

(2)定量檢測方法——毒力單位

二、貝類毒素

1、來源

世界范圍內可食用的貝類共28種,其中都有一定毒素,除地中海、

紅海周圍的貝類可認為無毒性。毒性與海洋中的浮游藻類有關,浮游

藻類的毒素在貝類蓄積,人食用后在人體內蓄積。

2、特點:對熱穩定,水洗不能完全去除

3、毒性

>神經毒素

表現:食用后15?30min內口、手、足、面部神經麻痹,進而出現行

走困難、嘔吐、昏迷,嚴重者在2h內死亡,死亡率5%?18%

4^防治措施

(1)檢測海水中藻類與貝類活動的關系

如果有毒藻類大量存在,捕撈貝類檢測貝類毒素

(2)采用合理的加工處理方法

浸泡、多次洗滌、合理烹飪降低毒素含量

(3)通過法律法規限定毒素含量

(4)補救措施:中毒后催吐、洗胃、致瀉、及時就醫

5、檢測方法

1)麻痹性貝類毒素----毒力單位(M.U.)

體重為20g的小鼠腹腔注射1mL麻痹性貝類毒素,小鼠在15min死

亡所需的最小毒素量

2)腹瀉性毒素

用丙酮從貝類中提取后轉移到乙醒中,減壓蒸餡,加1%吐溫-60,用

生理鹽水溶解殘留物后注射小鼠,觀察小鼠的存活情況,計算毒力

計算標準:體重16?20g的小鼠在24h死亡的毒力為1個鼠單位。

三、組胺(二酸哇基乙胺)——是一種生物堿

1、來源(或形成)

魚肉在儲藏過程中,在組織蛋白酶作用下釋放組氨酸。微生物釋放組

氨酸脫竣酶,組氨酸脫去一個黛基形成組胺

2、毒性:皮膚潮紅,眼底出血,體溫偏高

3、防治措施

(1)加強管理,嚴禁銷售不新鮮魚

(2)運輸貯藏過程保證冷凍狀態

(3)不食用不新鮮魚類

(4)采用科學加工方法抑制組胺生成

4、檢測方法----重氮試劑重氮化

定性:重氮試劑重氮化后,用乙酸乙酯提取,如果有組胺,上層溶液

呈紅色

定量:重氮化反應后在480nm處有強烈吸收

四、斑婺素

1、性質:斑螫產生的毒素,又稱斑螫酸酊,脂溶性物質

2、毒性:毒性較強,引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