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寧南縣2022—2023學年度上期期末統一檢測試題七年級歷史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的黑色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上,同時檢查條形碼粘貼是否正確。2.選擇題使用2B.鉛筆涂在答題卡對應題目標號的位置上;非選擇題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在答題卡的對應框內,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元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3.考試結束后,教師將試題卷、答題卡、草稿紙一并收回。一、選擇題1.通過考古發現原始北京人會使用火的表現是()A.北京人的牙齒化石大小 B.北京人遺址中發現的灰燼和燒骨C.北京人使用石器形狀 D.北京人頭骨上反映出的嘴部前伸【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原始居民遺址中發現了灰燼和燒骨,說明原始居民學會用火,B項正確;北京人的牙齒化石大小為研究北京人身體結構提供了重要依據,與用火沒關系,排除A項;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形狀能夠為研究原始人工具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與原始人用火無關,排除C項;北京人頭骨上反映出的嘴部前伸也為研究北京人身體結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與題干強調用火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2.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具體體現有()①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②對石器進行磨光和鉆孔③已經穿上自己縫制衣服;④對死者進行埋葬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答案】A【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山頂洞人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會打制石器,還學會了磨光技術、鉆孔、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會縫制衣服。已經懂得審美,并且開始埋葬死者。所以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得多,表現在山頂洞人模樣同現代人基本一樣,掌握了磨制鉆孔技術,會人工取火,會縫制衣服,對死者進行埋葬等。①②③④都符合題意,A項正確;BCD項不全面,排除BCD項。故選A項。3.周民同學參觀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能夠感受到的是()A.彩陶紋飾的古樸美 B.干欄式建筑的巧妙C.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D.粟米種植的廣泛性【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類型是干欄式建筑,B項正確;彩陶是半坡居民制作的陶器,排除A項;河姆渡居民處于新石器時代,使用的是磨制石器,排除C項;粟是半坡居民種植的農作物,排除D項。故選B項。4.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標志①農作物的種植②家畜的飼養③聚落④打制石器的發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過定居生活,出現了聚落,使用磨制石器等現象的出現,標志著原始農業的出現,①②③符合題意;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A。5.《禮記.禮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逼渲?,“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是A禪讓制 B.世襲制 C.郡縣制 D.科舉制【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禹死后,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B正確;“天下為公”反映的是禪讓制,排除A;郡縣制是秦朝開始實行的地方行政機構,排除C;科舉制是隋朝建立的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故選B。6.我國擁有燦爛的青銅文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A.三星堆青銅面具 B.四羊方尊 C.利簋 D.司母戊鼎【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司母戊鼎,故選D;ABC中的青銅器由于“最重的青銅器”的描述不符,排除。7.我國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是()A.甲骨文 B.楔形文字 C.金文 D.小篆【答案】A【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A項正確;楔形文字屬于兩河流域文明,與我國無關,排除B項;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秦朝統一文字,以小篆為全國通用文字,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8.春秋時期的孔子為實現自己治世理想,先后到過魏、曹、宋、齊、鄭、晉等九國游說各國國君,但途徑洛邑時卻沒有去朝見周天子。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孔子對周禮不屑一顧 B.到洛邑的交通不方便C.其治世理想只適合諸侯國 D.周天子勢力已衰微【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狀態,西周的各種制度在春秋時期逐漸遭到破壞。周平王東遷后,周王室的統治力大減,因此孔子游說了多國諸侯卻未朝見周天子,說明周天子勢力衰微,不足以實現孔子克己復禮的理想,D項正確;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致力于宣傳周禮,排除A項;到洛邑的交通方便,排除B項;孔子的思想并不適合諸侯國的爭霸戰爭,排除C項。故選D項。9.“商鞅的特殊爵賞制度使得對外戰爭成了他們唯一的出路。以最強悍、最有紀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發展,秦人遂無敵于天下。”這段材料主要解釋了A.商鞅變法的原因 B.商鞅變法的作用C.商鞅變法的目的 D.商鞅變法的經過【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題干材料“商鞅的特殊爵賞制度使得對外戰爭成了他們唯一的出路。以最強悍、最有紀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發展,秦人遂無敵于天下?!钡男畔⒖芍牧显谟趶娬{商鞅變法增強了軍隊戰斗力,因此,題干材料主要解釋了商鞅變法的作用,故B符合題意;商鞅變法的原因、目的和經過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ACD。故選B。10.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是描寫哪個水利工程的作用()A.都江堰 B.靈渠 C.大運河 D.白鶴灘水電站【答案】A【解析】【詳解】依據所學知識,戰國時期,各國都注意興修水利,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A項正確;靈渠位于桂林,與“天府”稱號不符,排除B項;隋朝時期開通大運河,與“天府”稱號不符,排除C項;白鶴灘水電站與材料的“天府”稱號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1.“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與此記述相對應的是()A.齊桓公 B.秦始皇 C.漢高祖 D.漢武帝【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可知,“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薄疤栐弧实邸敝傅氖乔赝踬诮y一六國建立秦朝后,為了體現自己的功績和地位,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B項正確;齊桓公是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國君,“皇帝”的稱呼是從秦朝開始的,排除A項;漢高祖和漢武帝是西漢的皇帝,他們不是首先稱“皇帝”的國君,排除CD項。故選B項。12.這是一場因大雨而爆發的起義,這是一場對王侯將相命定提出質疑的起義。它就是()A.國人暴動 B.大澤鄉起義 C.黃巾起義 D.八王之亂【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09年夏,900多個農民被征發去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時,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戍守誤期要被處死。領隊的陳勝對吳廣說:“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他們的號召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大澤鄉起義)爆發,B項正確;國人暴動發生在西周時期,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黃巾起義發生在東漢末年,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八王之亂發生在西晉時期,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3.漢文帝先后兩次將田租稅減半,同時不輕易對周邊敵對國家用兵,以免耗損國家財力。材料反映了漢初()A.強化君權,維護統一 B.民族團結,安定邊疆C.以人為本,以德化民 D.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漢文帝和漢景帝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并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把田賦降到了三十稅一。結合題干材料“將田租稅減半”、“以免耗損國家財力”可知,題干現象反映出漢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D項正確;題干沒有提及強化君權、民族團結,排除AB項;題干沒有提及以人為本,以德化民,排除C項。故選D項。14.出土文物《漢代講經圖》畫像石磚記錄了興辦太學的狀況,在歷史研究中可以佐證漢朝時期()A.國家統一 B.經濟繁榮 C.儒學興盛 D.鹽鐵官營【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圖示內容是《漢代講經圖》,反映的是教授儒學的場景,所以可以佐證漢朝時期儒學的興盛,C項正確;單從講授儒學的場景不能說明漢朝國家統一,排除A項;講授儒學的場景是文化方面,不能佐證漢朝時期經濟繁榮,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是教授儒學的場景,鹽鐵官營是經濟方面的措施,排除D項。故選C項。15.漢朝初期,北部地區戍邊戰士每天維護并守衛著長城一帶的烽火臺,這是為了()A.征收賦稅 B.防御匈奴 C.抗拒洪水 D.防御沙塵暴【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長城在秦漢時期的主要功能是抵御匈奴。因此,“北部地區戍邊戰士每天維護并守衛著長城一帶的烽火臺”是為了防御匈奴,B項正確;征收賦稅、抗拒洪水、防御沙塵暴與長城無關,排除ACD項。故選B項。16.東漢中期以后,中央政權的典型特征是A.地方豪強獨霸一方 B.農民起義風起云涌C.朝中大將奪位 D.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答案】D【解析】分析】【詳解】東漢中后期,中央政權出現了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的惡性循環,D項正確;地方豪強獨霸一方屬于地方特征,排除A項;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是東漢階級矛盾激化的結果,不屬于中央政權特征,排除B項;朝中大將奪位不符合東漢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军c睛】17.習總書記稱贊中國古代人民“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習總書記稱贊的歷史事件是()A.修筑萬里長城 B.開辟絲綢之路C.開通大運河 D.修建全國道路【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中的“駝鈴“絲路”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絲綢之路。西漢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始相互往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商人們載著漢朝的絲綢等貨物,從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又把西域的物產和奇珍異寶運到中原。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B項正確;萬里長城為抵御北方匈奴而修建,排除A項;開通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排除C項;修建全國道路與題干“絲路”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8.新疆地廣物豐,風光秀美,民風奇特,文化燦爛。歷史上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是在下列哪個機構設置后()A.北庭都護府 B.伊犁將軍 C.西域都護府 D.新疆行省【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60年,漢代設置西域都護府。主要職責是頒行漢朝的法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一東、以南的廣大地區。該機構的設置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C項正確;北庭都護府是唐朝時期設立的,排除A項;伊犁將軍、新疆行省都是清朝時期設立的,排除BD項。故選C項。19.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的史學家,也是偉大的文學家,被后人尊稱為“史圣”;他創作的史書被后世尊為紀傳體史書的典范?!八笔牵ǎ〢.孔子 B.張騫 C.司馬遷 D.班超【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文筆簡潔,語言生動,刻畫人物形象生動,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之《離騷》”,C項正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張騫通西域,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班超在東漢時期出使并經營西域,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0.公元207年,在曹操揮師南下的前一年,他寫詩明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其時曹操“志”在()A.消滅袁紹 B.挾持漢帝 C.統一全國 D.獨占北方【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曹操揮師南下是為了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所以,曹操的“志”是統一全國,C項正確;袁紹在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已被曹操打敗,排除A項;挾持漢獻帝是其實現“志在千里”的政治優勢,排除B項;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戰勝袁紹,為其統一北方奠定基礎,曹操揮師南下前,北方基本上已被曹操控制,“獨占北方”不是曹操的“志”,排除D項。故選C項。21.人口遷移是社會發展的一種普遍現象。西晉末年,出現了我國古代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其主要背景是()A.秦末農民起義 B.七國之亂 C.黃巾起義 D.八王之亂【答案】D【解析】【詳解】依據所學可知,西晉末年,匈奴等乘漢族統治集團內亂之際起兵,西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向中原推進。八王之亂發生在西晉時期,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D項正確;秦末農民起義,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七國之亂發生在西漢,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黃巾起義發生在東漢末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22.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有()①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②江南地區戰亂較少,社會比較安定③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④江南地區一直以來都是經濟發達地區,經濟基礎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當時的江南地區,不像北方那樣戰亂不休,社會比較安定,①②③符合題意,A項正確;江南地區在西漢時的發展狀況是經濟落后,人煙稀少,④不符合史實,排除BCD項。故選A項。23.《中國大歷史》中寫到:“公元383年,這支弱勢的軍隊出人意料地打敗了前秦領袖苻堅所統率的絕對優勢的北方聯軍?!边@個“弱勢軍隊”是()A.東漢軍隊 B.西晉軍隊 C.東晉軍隊 D.北魏軍隊【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公元383年前秦與東晉戰與淝水,前秦的苻堅拼湊了步兵60余萬,騎兵27萬,而東晉的軍隊只有8萬,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因此,“弱勢軍隊”指的是東晉軍隊,C項正確;東漢軍隊、西晉軍隊、北魏軍隊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ABD項。故選C項。24.對于閑暇時喜歡侍弄土地,種植農作物的人來說,可以推薦他們閱讀()A.《齊民要術》 B.《綴術》 C.《天工開物》 D.《史記》【答案】A【解析】【詳解】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學家,著有《齊民要術》,《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名著,A項正確;《綴術》是關于數學方面的,排除B項;《天工開物》是關于手工業技術方面的,排除C項;《史記》是史學著作,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之間的歷史,排除D項。故選A項。25.云岡石窟的導游小張為云岡石窟設計了新的解說詞,正確的應該是()A.開鑿于先秦時期,與道教有關B.開鑿于西漢時期,與佛教有關C.開鑿于東漢時期,與道教有關D.開鑿于南北朝時期,與佛教有關【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為宣揚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開鑿了許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因此云岡石窟開鑿于南北朝時期,與佛教有關,D項正確;先秦、西漢、東漢均早于南北朝時期,排除AB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26.請列舉夏、商、西周三個朝代建立時的都城?!敬鸢浮筷柍?、亳、鎬京?!窘馕觥俊驹斀狻扛鶕鶎W可知,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禹在位時,征服南方三苗,在陽城修建城池;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故夏、商、西周三個朝代建立時的都城分別是陽城、亳、鎬京。27.請列舉兩位春秋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答案】孔子、孟子、荀子等。(任寫兩位)【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任寫兩位即可)28.請列舉秦朝在中央設立的三大職位名稱?!敬鸢浮控┫?、太尉、御史大夫?!窘馕觥俊驹斀狻拷Y合所學可知,秦統一六國后,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29.請列舉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兩次以少勝多戰役?!敬鸢浮抗俣芍畱穑怀啾谥畱稹窘馕觥俊驹斀狻拷Y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時期,為統一北方打下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曹操,為三國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3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發明于西漢時期,改進于東漢時期。最早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繅絲織麻過程中產生的纖維薄片,經晾干剝離后,可用于書寫,但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極少。東漢元興元年間出現了“蔡侯紙”,這是一種以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為原料的紙張?!安毯罴垺背霈F后,紙的使用逐步普及。材料二:中國書法藝術隨著文字和載體的發展歷經了漫長的發展和演進過程。他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抽象符號藝術。其載體從甲骨到竹木,從帛到紙。從漢代開始,特別是東漢之后,書寫的載體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為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書法藝術持續發展,到東晉時期到達了一個新的階段。根據材料和所學回答:(1)根據材料一內容說說中國最早制造紙采用的是什么原料?(2)請問材料一中的“蔡侯”指的是誰?根據材料一分析這種紙相比之前的紙有什么優點?(3)根據材料一、二所述說說造紙術與書法藝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4)材料二中所說的書法藝術“到東晉時期到達了一個新的階段”,其中貢獻最大的人是誰?【答案】(1)繅絲織麻過程中產生的纖維薄片。(2)蔡倫;原料易得,價格便宜,紙的質量提高等。(3)造紙術的發明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4)王羲之。【解析】【詳解】(1)根據材料一“最早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繅絲織麻過程中產生的纖維薄片,經晾干剝離后,可用于書寫,但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極少?!笨芍?,中國最早制造的紙采用的是繅絲織麻過程中產生的纖維薄片。(2)結合所學可知,“蔡侯”指的是蔡倫。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擴大原料來源,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紙的質量和產量,普及和推廣了紙的應用。結合所學可知,蔡倫以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為原料造紙,使得“蔡侯紙”具有原料易得,價格便宜,紙的質量提高的特點。(3)根據材料一“‘蔡侯紙’出現后,紙的使用逐步普及?!奔安牧隙疤貏e是東漢之后,書寫的載體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為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可知,造紙術的發明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4)結合所學可知,東漢以后,書法已經成為專門供人們欣賞的藝術了;東晉的王羲之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被后人譽為“書圣”,是東晉時期對書法藝術貢獻最大的人。31.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統治政策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需要,不斷在繼承和變革中修訂和完善。材料一:秦始皇實現大一統后,廢除了西周施行的舊的地方管理制度,在地方采取了新行政制度。漢初二者兼采之,卻導致七國之亂。漢統治者采取了多種措施來解決王國問題,到漢武帝時期王國問題才真正被解決。材料二:根據材料和所學回答:(1)材料一中提及被秦始皇廢除的舊的地方管理制度是什么制度?他實現大一統后,施行新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根據材料和所學說說“導致七國之亂”的原因是什么?(2)請根據所學說出漢武帝時解決王國問題的的關鍵性措施是什么?(3)請你說說材料二中的圖一、圖二兩種錢幣分別是哪個朝代開始統一鑄造使用的?請你選擇一種錢幣談談其使用背景,并分析當時統一鑄造使用錢幣的作用。【答案】(1)舊制度:分封制;新制度:郡縣制;原因:諸侯王勢力強大,威脅中央集權統治。(2)頒布“推恩令”(3)朝代:圖一秦朝,圖二西漢;背景:①半兩錢:秦朝統一后,廢除六國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②五銖錢:為加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作用:①半兩錢: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了各地經濟的交流。②五銖錢: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礎,鞏固了大一統局面,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背景和作用各任選一點)【解析】【小問1詳解】舊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建立后,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建立了分封制;新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進一步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原因: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漢初二者兼采之”說明西漢初期實行了郡國并行的制度,分封的諸侯王勢力強大,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統治,漢景帝采取削奪諸侯王的封地的措施,引起吳、楚等七國舉兵叛亂,即“七國之亂”。
【小問2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納主父偃“推恩”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將諸侯王的封地再次分封給其他子弟作為侯國,使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再以各種借口削爵、奪地、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使諸侯王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拘?詳解】朝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半兩錢是秦朝統一使用的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五銖錢是西漢漢武帝時統一鑄造的貨幣。背景:①半兩錢: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統一后,為改變幣制混亂的狀況,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②五銖錢: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期,私人鑄幣沒有完全禁絕,為加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作用:①半兩錢: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統一貨幣改變了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了各地經濟的交流。②五銖錢:漢武帝將鑄幣權收歸中央,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礎,鞏固了大一統局面,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華夏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預防校園欺凌班會課件
- 顧客體驗課件
- 心電圖健康評估與應用
- 醫院學會管理辦法解讀
- 音樂課件的作文
- 市政污水管網改造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模板)
- 城鎮污水管網建設項目投資估算方案(參考模板)
- xx河流排水防澇設施建設項目節能評估報告(參考)
- 2025年商務、清洗服務項目建議書
- 2025年差壓變送器合作協議書
- 2025年重慶出版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題
- 施工現場重大危險源辨識及監控措施
- DB21T 2414.2-2015 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 第2部分:道路交通
- 新產品開發流程
- 2023年高考真題-歷史(遼寧卷) 含解析
- 化工廠消防演練方案
- 2024屆高考語文二輪復習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訓練(含答案)
- 介紹正畸課件教學課件
-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檢測人員考試真題題庫
- 2024年共青團團課考試測試題庫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