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4屆高三上學期開學聯考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9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湖南省道縣玉蟾巖遺址距今約1.8萬年,考古工作者在該遺址中發現了五枚炭化稻谷和原始的陶片,另外發掘出大量的動物化石,以及鋤形器、亞腰斧形器。這說明()A.長江流域較早進入新石器時代 B.當時早期國家雛形產生C.湖南是原始農業的重要發源地 D.當時社會分工已經出現〖答案〗C〖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石器時代(中國湖南)。據材料中遺址確定的時間及從中挖掘出的稻谷、生產工具等信息可知,湖南是原始農業的重要發源地,C項正確;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是在距今約1萬年前,玉蟾巖遺址距今約1.8萬年,應該處于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過渡時期,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能表明當時已產生早期國家雛形,也不能表明當時出現社會分工,排除B、D兩項。故選C項。2.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了“學而優則仕”的口號;孟子則稱‘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法家則以研討政治權術、建立政治統治、實現富國強兵為宗旨。這反映出當時()A.士人階層參政意識強烈 B.政府推崇思想自由理念C.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 D.思想發展促進政治統一〖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材料中各派的主張都與政治現實緊密關聯,這反映出當時士人階層參政意識強烈,A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思想上出現百家爭鳴局面,但不代表政府推崇思想自由理念,排除B項;早在西周時期,人的自我意識就已經覺醒,排除C項;材料未出現政治統一的信息,故排除D項。故選A項。3.江村大墓(漢文帝霸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的臺塬上,修建年代大約在前179年至前157年,江村大墓中陶俑數量眾多,陪葬品簡樸,無奢侈物件。這一墓葬反映出()A.社會貧富分化嚴重 B.治國思想的踐行C.封建特權受到限制 D.禮樂制度的復興〖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漢初,國家推行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實行“與民休息”政策,材料中江村大墓中陪葬品簡樸,是漢初帝王節儉的表現,與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吻合,B項正確;江村大墓是漢文帝之墓,其不能反映當時貧富分化嚴重,排除A項;陪葬品簡樸,是漢初統治者自覺踐行節儉思想的結果,并非封建特權受限,排除C項;材料未反映禮樂制度的復興,排除D項。故選B項。4.據史料記載,北魏的財政收入主要是糧與布兩種形式;而同一時期的南朝,政府已轉向以銅錢為主要的征稅形式。對這一現象解讀合理的是,當時()A.北方經濟優勢不復存在 B.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比較明顯C.北方社會分裂局勢動蕩 D.南北方商品經濟水平存在差異〖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南北朝時期,貨幣在南北方財政體系中的地位不同。南朝政府已大量使用銅錢交稅,而北方交稅則主要是糧與布兩種形式,這一差異反映了當時南方商品經濟水平程度高于北方,D項正確;當時北方依然是全國經濟重心,排除A項;當時經濟重心南移尚未開始,B項中“南移的趨勢比較明顯”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北魏統一了北方,C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5.據史料記載,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收集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的人物事跡的故事,編寫了一本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636年),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把它印出來并加以傳發。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明確提到的最早的刻本。這表明當時()A.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書 B.理學思想影響日益擴大C.雕版印刷術開始得到應用 D.政府重視宣傳封建倫理〖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材料可知,唐太宗下令把宣傳封建婦女典型的《女則》刻印出來并加以傳發,這體現了政府重視宣傳封建倫理,D項正確;材料強調唐代雕刻印刷,不能表明當時雕版印刷只限用于官方刻書,排除A項;唐代初期理學尚未產生,排除B項;《女則》只是我國文獻中明確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并不表明其就是中國最早的雕刻印刷品,排除C項。故選D項。6.宋代文官憑著“差遣”擔任指定的工作,大多數官員都帶著其他官職的人員出任,而那些官員的本來職務,卻是由另外一些被“差遣”的官員擔任的。在各路及其所轄的州縣,都有直接由中央管轄的單位派駐。宋朝這一做法()A.加劇了冗官問題 B.解決了地方割據C.減輕了財政負擔 D.增強了治理能力〖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的中國。材料表明宋代文官大多憑著“差遣”擔任指定的工作,而那些官員的本來職務,卻是由另外一些被“差遣”的官員擔任的,可知宋代用分化事權的方式來加強中央集權,但這使得宋代統治體制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導致冗官現象,這降低了政府治理能力,A項正確;宋代加強了中央集權,減輕了地方出現割據的情況,不能說解決了,排除B項;根據所學宋代冗官現象加重了財政負擔,排除C項;根據所學宋代統治體制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導致冗官現象,這降低了政府治理能力,排除D項。故選A項。7.明代初期,政府要求民間“細故”必須先由里老在申明亭內調處。里老一詞中的“里”指里長,是明代鄉村社會的一種職役;“老”指老人,是由當地民眾推舉出的公正有德之人,在許多地方由族長兼任,是民間權威和社會力量的代表。這一要求體現了()A.“寬嚴相濟”的治國理念 B.國家與社會的雙向合力C.家國同構的社會建構模式 D.國家治權在鄉村的強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可知,明代對于民間“細故”,要先由代表官府的“里”和代表民間的“老”共同調處,這一模式體現了民間治理中國家力量與社會力量的結合,B項正確;國家力量與社會力量的結合并不表明當時“寬嚴相濟”的治國理念,排除A項;家國同構是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這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當時國家治權在鄉村的強化,排除D項。故選B項。8.清代,被稱作“賬房”的批發商從中間商那里購買紗線,并與織造和印染作坊簽訂絲綢制造及整飾合同。賬房與作坊的合同經常由承管居中協調,后者對訂單的履行及貨物損失負責。這反映出當時江南紡織業()A.生產經營方式呈現多樣化特征 B.生產專業化趨勢明顯C.形成了多層次的承包生產體系 D.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答案〗C〖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清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清代江南紡織業的批發商從中間商那里購買紗線,并與織造和印染作坊簽訂制造與整飾合同,這反映出當時形成了多層次的承包生產體系,C正確項;生產經營方式多樣化指的是突破了單一的經營模式,這與材料中對江南紡織業描述的內容不符,排除A項;生產專業化是工農業生產各部門分工的方式之一,是各部門內部生產過程更詳細地分成許多的獨立部門和工序,專門制造個別部件或零件,形成更多的生產部門,這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資本主義萌芽的突出特征是出現了雇傭關系,而材料中并未涉及雇傭關系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9.錢乘旦先生提出了“反現代化”的理論假設。他認為“反現代化”并不是反對現代化,而是用現代化的手段來維護傳統價值取向,扭轉現代化的方向,達到抵制現代化、回歸傳統社會的目的。下列符合“反現代化”理論假設的歷史事件是()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 C.戊戌變法 D.義和團運動〖答案〗B〖解析〗本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范圍為19世紀60年代(中國)。洋務運動采取中體西用思想,即用西方現代化的科技來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與“反現代化”的理論假設相符合,B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階級的革命運動,既沒有“用現代化的手段”,也不是要“維護傳統的價值取向”,排除A項;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的改革運動,其目的是變革傳統的封建統治,實現資產階級的統治,與“回歸傳統社會”不符,排除C項;義和團運動排斥西方先進科技,與“用現代化的手段”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0.下表所示為1897-1914年中、外資在華紗廠紗錠增加趨勢比較表。據此可推知,這--時期()年份中資紗廠外資紗廠紗錠數(枚)占比(%)紗錠數(枚)占比(%)189723430459.416000040.6190231281062.918446037.1190638078065.020485235.0191348439258.823896041.2191454478054.045497646.0A.外資企業在華失去競爭優勢 B.洋務民用企業整體實力增強C.傳統經濟中紡與織分離加速 D.民族工業發展突破外在阻礙〖答案〗C〖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1897—1914年(中國)。據材料可知,1897—1914年在華的近代工廠生產的棉紗數量在不斷增多,這會進一步加快中國傳統經濟中紡與織的分離,C項正確;從材料信息來看,外資企業紗錠數依然呈上升趨勢,說明其在中國依然有優勢,排除A項;根據表格信息不能判斷材料屬于洋務企業的數據,排除B項;民族工業發展的外在阻礙在近代一直存在,排除D項。故選C項。11.下表所示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有關總統權力的規定。這些規定旨在()條目內容(一)大總統無權干涉立法和司法(二)大總統行使財權要征得參議院同意(三)參議院以三分之二多數可以駁回大總統否決(四)大總統簽署條約須經參議院批準(五)高級官員的任免須經參議院同意(六)大總統公布法律、命令時須有國務員副署A.確立君主立憲制 B.落實分權制衡原則C.阻止袁世凱稱帝 D.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2年(中國)。解讀表格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的很多條款限制了大總統的權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袁世凱即將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為維護民主共和制度,南京臨時政府制定了這些條款,D項正確;中華民國屬于共和制,而不是君主立憲制,排除A項;B項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項;當時制定這些條款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袁世凱專政獨裁,而不是防止其稱帝,排除C項。故選D項。12.1919年12月,陳獨秀提出推倒政府“不過升官圖上改換了幾個姓名”,實際沒什么變化,徒添擾亂而已,表示“指導政府是根本的、永久的辦法”,要強迫政府“遵照人民的公共意見”辦事。這表明陳獨秀()A.支持北洋政府的統治 B.認識到人民意志的重要性C.主張進行俄國式革命 D.注重社會各階層聯合〖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中國)。據材料可知,陳獨秀認為推翻政府的行為不可取,要強迫政府按照民眾的意志辦事,這表明陳獨秀認識到民眾意志的重要性,B項正確;陳獨秀并不支持北洋政府的統治,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要進行俄國式的暴力革命,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社會各階層的聯合,排除D項。故選B項。13.1928年4月,中共中央召開會議決定,不再提倡實行總暴動的“總策略”,轉而使用“準備工農總暴動”的提法,把爭取群眾的工作、建立城市、鄉村的群眾組織,以及鞏固并健全黨的組織作為最重要的工作。這一決定()A.適應了中國社會矛盾的變化 B.促進了革命中心向農村的轉移C.拋棄了蘇俄城市中心革命論 D.表明中共走上了獨立發展道路〖答案〗B〖解析〗本題為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范圍為1928年(中國)。據材料可知,1928年4月,中共中央不再提倡進行總暴動,而是強調要準備工農總暴動,把爭取群眾的工作,建立城市、鄉村的群眾組織以及鞏固并健全黨的組織作為最重要的工作,這有利于農村革命形勢的發展,促進了革命中心轉向農村,B項正確;1928年中國社會矛盾并未發生變化,排除A項;此時并未真正拋棄蘇俄的革命路線,排除C項;此時中共革命探索依然受制于共產國際,排除D項。故選B項。14.下表所示為1933—1943年中國東北地區主要工業的產量及其指數變化(以1933年為指數100)。對表中數據解讀合理的是,這一時期的東北()主要工業類型1933年1937年1941年1943年數量指數數量指數數量指數數量指數煤(千噸)10888100143871322463222625398233電力(百萬度)21210016007553500165145002123生鐵(千噸)43310081018713903211700393鋼(千噸)20100520260058029008704350水泥(千噸)54310086015811602141500276火柴(千箱)362100402111442122421116棉紗(千包)88100174198145165160182棉布(千匹)4350100553012746601074550105麻袋(千條)40001001124028193702347380185面粉(千袋)9000100286703191439016013250169卷煙(千箱)200100294147241121240120A工業經濟日益殖民化 B.工業結構出現均衡趨勢C.近代工業發展環境改善 D.民族工業得到較大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1933—1943年(中國東北地區)。據材料可知,1933—1943年,東北重工業與輕工業數據都得到了提升,其中煤、電力、生鐵等工業增長指數較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東北淪為日本的占領地,日本對東北地區工業掠奪日益法西斯化,A項正確;從表格信息來看,這一時期東北重工業基數較大,排除B項;這一時期東北處于日本統治下,近代工業發展環境惡劣,排除C項;這一時期民族工業因遭到日本的掠奪而日益萎縮,排除D項。故選A項。15.下圖所示為畫家趙域于1953年繪制的宣傳畫《參加選舉去》。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我國()A.基層自治制度基本建立起來 B.新政權建設得到民眾的支持C.憲法充分保障了公民參政權 D.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得到確立〖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1953年(中國)。該圖為畫家趙域于1953年繪制的宣傳畫《參加選舉去》這表明當時民眾積極參與民主政治建設,新政權建設頗受民眾歡迎,B項正確;漫畫并未反映基層自治的信息,排除A項;1953年憲法還未制定,排除C項;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確立,這與宣傳畫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6.1981—1985年,中國主流媒體先后創辦了綜合性的英文日報《中國日報》和《嘹望海外版》《人民日報海外版》等。當時新華社每天有300多條外語通訊稿件,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受眾人數也達到百萬。對這一現象解讀合理的是,當時中國()A.擺脫了美國對華的封鎖包圍 B.意識形態外交已經不復存在C.積極塑造對外和平外交形象 D.對外開放領域日益得到拓寬〖答案〗C〖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1981—1985年(中國)。據材料可知,1981—1985年中國先后創辦了一批面向海外受眾的報刊和廣播電臺,這表明當時的中國積極對外塑造和平外交形象,C項正確;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已擺脫了美國對華的封鎖包圍,排除A項;創辦一批面向海外受眾的報刊和廣播電臺并不表明意識形態外交不復存在,排除B項;創辦一批面向海外受眾的報刊和廣播電臺并不意味著對外開放領域發生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17.羅馬帝國初期出現了大量關于尼羅河、埃及神靈的雕像作品,如埃及的阿努比斯神像,但神像在這里卻被披上了羅馬式服裝,右手持搖鼓,左手拿著希臘神赫爾墨斯的權杖。這反映出羅馬帝國()A.施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對其他地區的文明一視同仁C.汲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 D.宗教神話發展蘊含理性因素〖答案〗C〖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古代(羅馬)。據材料可知,古埃及的神靈在羅馬文化的氛圍中被糅合塑造成了新的形象,這表明羅馬帝國汲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C項正確;因俗而治指的是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社會發展狀況實施統治或者管理,這與材料中強調的文化融合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并未表明羅馬帝國對其他地區的文明一視同仁,且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描述的神像并未顯示出理性因素,排除D項。故選C項。18.在天武天皇(673--686年在位)即位之前,日本歷代天皇往往任命畿內豪強擔任大臣,參理朝政。天武天皇即位之后,不再任命畿內豪強為大臣,而是依靠皇后、皇子以及皇孫等皇親來進行統治。這一舉措旨在()A.強化天皇專制統治 B.打擊地方割據勢力C.維護貴族統治制度 D.完善官僚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據材料可知,天武天皇即位后開始大肆任命皇族來進行統治,排斥畿內豪強,這一舉措目的在于強化天皇的專制統治,A項正確;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專制集權,而不是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排除B項;這一時期日本已經進入封建時代,這一舉措并不會維護貴族統治制度,排除C項;任命皇族并不意味著會完善官僚政治,排除D項。故選A項。19.18世紀,西方學者使用“文明等級論”來審視世界。一些法國學者通過歷史分析與語義辨析,將“文明”視為歐洲所特有的-種生活方式,認為其他地區的民眾皆無緣于此。這一理論()A.客觀分析了世界文明發展歷程 B.反映了歐洲文明的轉型C.否認了其他地區文明發展成就 D.適應了殖民擴張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世紀)。據材料可知,18世紀西方學者將世界按照西方的標準劃分成不同的等級,認為西方文明屬于文明世界,而其他地區的民眾皆無緣于此,這適應了西歐殖民擴張的需要,D項正確;這一分析帶有濃厚的西方中心論色彩,排除A項;理論并不能反映歐洲文明社會的轉型,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這一理論否認了歷史上其他地區發展的成就,排除C項。故選D項。20.下表所示為19世紀英國傳記作家筆下的工匠精神描繪。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要素內容傳記的模式思想基礎個人主義杰出工匠的個人傳記價值取向創新對發明家型工匠的重視工作方法實踐、實驗敘述工匠通過反復探索完成發明工作態度勤奮、毅力講述工匠克服困難完成發明的故事A.傳記客觀地記錄了英國的歷史 B.社會價值取向影響傳記書寫C.個人創新直接推動了工業革命 D.工匠精神決定社會歷史走向〖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19世紀(英國)。據材料可知,英國工業革命期間的工匠傳記帶有濃厚的工業價值取向,B項正確;傳記屬于文學形式的一種,它并不能客觀地記錄歷史,排除A項;個人創新是推動工業革命爆發的因素,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項;工匠精神影響了社會歷史走向,而不是“決定”,排除D項。故選B項。21.拿破侖戰爭開始后,德意志人費希特提出充當德意志民族道德的、宗教的教育者的角色是國家。德意志人洪堡在1809年的--篇論文中已不再把德意志民族作為重要的文化共同體來認識了,而是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來認識。這表明拿破侖戰爭()A.傳播了法國啟蒙思想 B.推動了德意志民族意識的發展C.打擊了德國專制勢力 D.促進了歐洲同一文化局面形成〖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1809年(歐洲)。據材料可知,拿破侖戰爭開始后,德意志人相繼提出國家對于德國發展的重要性,這表明拿破侖戰爭刺激了德意志民族意識的發展,B項正確;強調的是拿破侖戰爭對于德意志民族意識形成的意義,而非傳播啟蒙思想,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拿破侖戰爭打擊德國專制勢力,排除C項;材料主旨涉及的是德意志一國,而非整個歐洲,排除D項。故選B項。22.1918年,列寧強調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面臨的任務,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應當在全國借鑒美國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科學方法,把這種制度同縮短勞動時間結合起來,同利用新的生產方法和勞動組織方法結合起來。列寧的這一主張()A.旨在緩和與美國的外交關系 B.加快了工業化建設的進程C.反映了恢復國民經濟的愿望 D.體現了新經濟政策的設想〖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8年(俄國)。據材料可知,1918年,列寧提出要借鑒美國的生產方式來進行社會生產,這主要是由于蘇維埃俄國建立初期經濟遭受了較大的破壞,列寧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C項正確;緩和與美國的外交關系不是列寧這一主張的主要目的,排除A項;當時蘇俄的工業化建設尚未展開,排除B項;當時新經濟政策尚未實行,排除D項。故選C項。23.聯合國對以前在國聯委任統治下的領土和由于二戰結束而脫離各敵國(法西斯軸心國)的附屬領土實行國際托管制度進行臨時管理。到1962年年底,非洲6個托管地先后獨立,并被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這表明二戰后的國際托管制度()A.協調了資本主義大國之間的矛盾 B.確立起戰后世界政治新秩序C.促進了殖民地人民獨立意識覺醒 D.導致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世界)。據材料可知,二戰后的國際托管制度旨在按照每個領土的情況及人民的愿望進行臨時管理,到1962年年底,非洲的6個托管地先后獲得獨立,這表明托管制度促進了殖民地人民獨立意識覺醒,C項正確;國際托管制度并不是要協調資本主義大國之間的矛盾,排除A項;戰后世界政治新秩序建立在雅爾塔體系之上,排除B項;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崩潰并不是因為國際托管制度的存在,排除D項。故選C項。24.下表所示為1995--2020年世貿組織成員方發起反傾銷調查案件情況統計。據此可知,當今世界()排名調查發起方發起反傾銷調查立案數/件占比1印度105018.1%2美國82514.3%3歐盟5259.1%4巴西4227.3%5阿根延3996.9%6澳大利亞36763%7中國2965.1%A.逆全球化浪潮開始出現 B.發展中國家利益受損嚴重C.發達國家主導世界秩序 D.經濟全球化浪潮面臨阻礙〖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據材料可知,1995—2020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發起了很多反傾銷案件調查,這表明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事例,經濟全球化出現了阻礙,D項正確;反傾銷調查立案不屬于逆全球化現象,材料不能表明逆全球化浪潮開始出現,排除A項;發展中國家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更多,但這并不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利益受損嚴重,排除B項;材料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有反傾銷事件,不能得出發達國家主導世界秩序,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結束了春秋戰國的動蕩格局,首次實現了華夏“大一統”。漢文、景帝時,華夏族不斷遭受匈奴南下侵擾,由于國力上的劣勢,華夏在處理民族關系理念上仍沿襲先秦時期“華夷之辨”思想,與“夷狄”恪守華夷有別、守土安疆,凸顯“夷夏”之大防。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多民族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分裂時期,這一時期的華夷觀在部分知識精英的作品中發生改變,其中以西晉末年江統的《徙戎論》中的“華夷之辨”觀最具代表性,但是當時的現實與江統的觀念相去甚遠,以匈奴、鮮卑為首的“五胡”都自認為是黃帝后裔。宋朝立國以后,遼、西夏、金等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爭奪政權,多個民族政權的并立使宋朝以正統自居并強調華夷有別的民族觀。但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統治者的統治思想并未突出夷華之別,而是將夷夏在內的中國境內所有民族都納入版圖中,并且加強了各族之間的聯系,促成了華夷一統的“天下共同體”局面。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后,不斷有儒家學者如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曾靜等倡導反清復明,強調“夷夏之辨”的民族觀;而清代統治者在思想上以“滿漢一體”“天下一家”等與之抗衡,甚至公開辯論,從而在民族思想上取得主動和優勢,實現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殊為不易的長治久安。——摘編自王文光、馬宜果《古代華夷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材料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是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組成的”成為主流思想,并開始了以少數民族為中心的多元建構和以中華民族為中心的一體建構。1988年,費孝通提出著名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論點,并逐漸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2000年,黨和國家領導人第一次使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表述。“一五”計劃期間,156個大型重點建設項目中有40個在民族地區,8條新建鐵路干線中有5條建在民族地區或直接與民族地區相連。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人加大對民族地區的對口支援和定點幫扶,實行稅收、貸款利率、利差補貼等財政金融優惠政策,幫助少數民族盡快富裕起來。世紀之交,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人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摘編自李資源、張俊《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華夷觀念變遷的總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遷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新發展。(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認識。〖答案〗(1)總趨勢:從“華夷之辨”到“華夷一體”。原因:民族政權對華夏觀念的認同;“大一統”思想的影響;統一王朝經略四海的推動;民族交融的加強;邊疆與內地交流日益加強。(答出兩點即可)(2)新發展:強調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多元一體格局;注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注重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答出兩點即可)(3)認識: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歷史和現實充分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詳析】本題為背景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古代(中國)。第一小問趨勢:根據材料一中秦漢時期“華夷之辨”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后不同民族政權的民族觀念等信息可得出“從‘華夷之辨’到‘華夷一體3”。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材料“以匈奴、鮮卑為首的‘五胡’都自認為是黃帝后裔。宋朝立國以后,遼、西夏、金等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爭奪政權,多個民族政權的并立使宋朝以正統自居并強調華夷有別的民族觀”可知,民族政權對華夏觀念的認同;根據材料“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統治者的統治思想并未突出夷華之別,而是將夷夏在內的中國境內所有民族都納入版圖中,并且加強了各族之間的聯系”“秦結束了春秋戰國的動蕩格局,首次實現了華夏‘大一統’”可知,統一王朝經略四海的推動;根據材料“清代統治者在思想上以‘滿漢一體’‘天下一家’等與之抗衡,甚至公開辯論,從而在民族思想上取得主動和優勢”可知,“大一統”思想的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民族交融的加強;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一統王朝背景下,邊疆和內地的交流日益加強。【小問2詳析】本題為特點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1949年后的中國。新發展:根據材料中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論點,并逐漸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等信息可得出強調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多元一體格局;根據材料中黨和政府在民族地區建設的信息可得出注重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結合所學知識,黨和政府對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視和多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小問3詳析】本題為認識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現代中國。關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認識,這一問為開放性設問,學生可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歷程及其作用等角度組織〖答案〗。歷程方面: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作用方面:歷史和現實充分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梁啟超主張中國需要大變革才能自存,同時又反對革命派把革命僅視為推翻中央政府。為了與革命派相區別,他才如此重視對“革命”意義的辨析。“改革”不同于改朝換代,它和“革命”的主要差異在于“改革”往往由當權者及社會精英自上而下推動。自清末至民初,由當權者(清廷或紳士)推動的改革有戊戌變法、新政、立憲。下圖所示為1890--1926年梁啟超著作中“革命”及“維新”(含“改革”“改良”)的使用次數。——摘編自《梁啟超對中國革命模式探索及其失落》選取中國近代史的整體或部分,對材料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看法具體明確,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達清晰。)〖答案〗示例一看法: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具有高度同一性。闡述: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過程中,維新派和革命派雖然相互對峙,但它們是在資產階級這個統一體中就如何建立資本主義國家而產生的分歧,其主張具有較大的同一性。首先,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是代表近代中國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勢力,他們主張的具體內容雖有不同,但是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要求掌握政治權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要求;其次,改良派和革命派都以救亡圖存為目標,都試圖將中華民族從專制主義的枷鎖中解救出來,并實現民族獨立,因此在愛國民主方面具有高度同一性;再次,改良派和革命派在思想上都受到了西方社會契約、三權分立、民主自由等啟蒙思想的影響,在改良或者革命理論淵源方面亦具有高度同一性。總之,改良派與革命派雖然變革方式不同,但在社會基礎、理論淵源和反封建、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總體目標上都是相互聯結的,具有高度同一性。示例二看法: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國民族國家觀念的核心。闡述:兩次鴉片戰爭期間,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抵抗派沖破了“天朝上國”的觀念,主張“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這是對西方侵略和挑戰的回應,蘊含了樸素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理念。洋務運動時期,中國重點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以求國家富強,但也有早期維新派提出了制度之變,啟迪了人們的思想。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時期,中國重點學習西方的民主制度,以救亡圖存為宗旨,渴求實現以中華民族為核心的民族國家的獨立與統一。成立后,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并用之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國社會,且取得了巨大成就,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最終實現了民族國家的獨立。總之,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國民族國家觀念的核心,仁人志士前赴后繼,為建立獨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國家而奮斗,歷時一百多年,最終得以實現。(“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依據)〖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是近代中國。首先,分析材料內容,圖表統計的是晚清到民國時期,文獻使用“革命”、“維新”這兩類有關改造社會的詞匯的次數,結合史實,提出看法。注意要選擇自己熟悉且容易闡述的,觀點要具體、明確。根據圖表中“革命”“維新”兩者數據的變化,可劃定相應的時間段和與之對應的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可得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具有高度同一性。其次,結合甲午中日戰爭后的維新變法運動,《辛丑條約》簽訂后的清末新政、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辛亥革命,以及民國初期的維護民主共和斗爭等相關史實,對看法進行闡述。要注意看法具體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表達清晰,表述成文,緊扣論題。如: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過程中,維新派和革命派雖然相互對峙,但它們是在資產階級這個統一體中就如何建立資本主義國家而產生的分歧,其主張具有較大的同一性。首先,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是代表近代中國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勢力,他們主張的具體內容雖有不同,但是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要求掌握政治權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要求;其次,改良派和革命派都以救亡圖存為目標,都試圖將中華民族從專制主義的枷鎖中解救出來,并實現民族獨立,因此在愛國民主方面具有高度同一性;再次,改良派和革命派在思想上都受到了西方社會契約、三權分立、民主自由等啟蒙思想的影響,在改良或者革命理論淵源方面亦具有高度同一性。最后,對所闡述的內容進行簡單的總結。如:總之,改良派與革命派雖然變革方式不同,但在社會基礎、理論淵源和反封建、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總體目標上都是相互聯結的,具有高度同一性。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韓非“以法治國”思想之首要內容在于“立法”,在于“明法”。韓非認為所謂“立法”,一是否定“仁義”“德治”,強調仁孝倫理與法治原則是不能兩存的,儒家道德有害于法治。二是要尊尚法制而不能尊尚賢人,即“舍法任智則危。故日:‘上法而不上賢””。三是需要穩定,立法不可朝令夕改,即“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四是所立之法必須具有可行性,否則將會是空話,“明主立可為之賞,設可避之罰”“其法易為,故令行”。立法之后,便是明法。所謂“明法”,就是將設立的成文法令公布于天下。韓非認為,即使君主擁有才能智慧也不能隨意地驅使人臣,背離法度進行治理;臣子有賢能之舉也不能在取得功勞之前獲得賞賜;臣子忠于信義也不能不受法令的約束,任何人都不能凌駕于法令之上。——摘編自雒曉輝《韓非的“立法”“明法”與“任法”“執法”》材料二17世紀后半葉,英國思想家洛克提出了系統的法治思想。洛克認為立法權是指享有權力來指導如何運用國家的力量以保證這個社會及其成員的權利。立法權是國家的最高權力,國家形態的確立來自立法權的規定,其他國家機關都應視為立法機關的授權機關,在必要的情況下,立法機關可以收回其授權或者對其他機關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同時,洛克指出,立法權屬于人民,國家行使立法權是為了保護人民的福利和自由,如果國家行使權力違背了這一目的,人民有權收回其所賦予國家的權力;洛克認為立法機關并非經常有工作可做的,因此沒有必要一直存在,如果其一直存在必然會導致權力的濫用,使他們自己位于所制定的法律之上,侵害人民的權利。因此,立法機關在制定完相應法律之后,應該重新分散,使他們自己也受所制定法律的約束,這樣就能使他們在制定法律時更加注意為公眾謀取福利。——摘編自尹建軍《試論洛克立法思想》(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韓非“以法治國”思想與洛克法治思想的相同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洛克法治思想產生的背景。〖答案〗(1)相同點:強調立法權的崇高地位;按照法律規定進行國家治理;重視法律的穩定性。(2)背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啟蒙運動的興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解析〗【小問1詳析】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戰國時期的中國。相同點:根據材料“韓非‘以法治國’思想之首要內容在于‘立法’,在于‘明法’”和材料二中的“立法權是國家的最高權力”可知,強調立法權的崇高地位;根據材料“尊尚法制而不能尊尚賢人”、“系統的法治思想”可知,按照法律規定進行國家治理;結合所學可知,重視法律的穩定性。【小問2詳析】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7世紀英國。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從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狀況進行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啟蒙運動的興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中世紀后期,西歐的公司組織形式出現了新的變化,特許公司開始出現。起初特許公司是壟斷本城與附近城市間某項經營的商人之間的組織,后來它們獲得國王的特許。英國的商人冒險家協會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商人冒險家的名稱出現于13世紀后,指那些向歐洲大陸運銷呢絨的英國人。到15世紀初,這些英國商人已按自己出身的城市組成了各個貿易聯合會,為減少各城市聯合會間的競爭,他們一致對外。1407年,在尼德蘭經營的商人組織起來,并從英國國王那里得到特許證。1496年,亨利七世出于外交需要,授權倫敦的商人冒險家組織成立全國性的商人冒險家公司,加入公司的商人獨立經營,但公司給船只發執照、確定運費、決定船隊出航時間。為防備北海海盜,公司請政府艦隊護航,費用來自對來往貨物的征稅。公司的工作還包括制訂共同政策,采取措施保證最有利的貿易條件。在與國內外對手競爭中需要政府支持時,他們就與政府協商。——摘編自王加豐《中世紀中后期西歐貿易手段的創新與發展》材料二16世紀至18世紀,殖民公司是歐洲各國在世界各地進行擴張的最重要的組織。如英國和法國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它們在印度的一個個“商站”也是需要設防的。而且這種情況到18世紀開始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這些公司著手發動全面征服印度的戰爭。17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英國政府支持下發動普拉西戰役,占領孟加拉,開始了把龐大的印度變為殖民地的過程。1757-176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徹底戰勝了在印度的法國人。1765年通過的一項條約規定孟加拉由從英國派出的總督管理,英國從此正式控制了孟加拉,這意味著公司的貿易工作與政府外派的殖民行政官員的職責出現某種分離。此后幾十年間,英國逐漸征服整個印度,英國政府也越來越多地直接介入了印度事務。19世紀中期,英國取消東印度公司,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摘編自王加豐《西方歷史上的特許公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世紀后期英國特許公司經營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6-18世紀英國特許(殖民)公司的發展。(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影響西歐特許公司發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特點:壟斷經營;商人團體進行聯合;受到政府的支持。(2)發展:服務于政府的對外殖民擴張;具有一些政治職能;與他國同類公司競爭激烈。(3)因素:國家發展戰略;資本主義經濟(商品經濟)發展程度;世界格局的變化;政府職能的轉變;交通、通信技術的進步;主流經濟思想的演變。〖解析〗【小問1詳析】本題為特點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中世紀后期(英國)。特點:根據材料“特許公司是壟斷本城與附近城市間某項經營的商人之間的組織”可得出壟斷經營、商人團體進行聯合;根據材料中“后來它們獲得國王的特許”可得出政府支持。
【小問2詳析】本題為特點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16-18世紀(英國)。發展:根據材料中的“16世紀至18世紀,殖民公司是歐洲各國在世界各地進行擴張的最重要的組織”可得出服務于政府的對外殖民擴張;根據材料中的東印度公司與外國進行殖民競爭,可得出具有一些政治職能;根據材料中的“法國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徹底戰勝了在印度的法國人”可得出與他國同類公司競爭激烈。【小問3詳析】本題為背景類材料題。時空范圍為16至18世紀(歐洲)。因素:根據材料“6世紀至18世紀,殖民公司是歐洲各國在世界各地進行擴張的最重要的組織”可知,國家發展戰略;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商品經濟)發展程度;根據材料“此后幾十年間,英國逐漸征服整個印度,英國政府也越來越多地直接介入了印度事務。19世紀中期,英國取消東印度公司,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知,世界格局的變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政府職能的轉變;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技術條件方面,交通、通信技術的進步;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歐洲主流經濟思想發生演變,從重商主義轉變為自由主義。山西省忻州市名校2024屆高三上學期開學聯考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9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湖南省道縣玉蟾巖遺址距今約1.8萬年,考古工作者在該遺址中發現了五枚炭化稻谷和原始的陶片,另外發掘出大量的動物化石,以及鋤形器、亞腰斧形器。這說明()A.長江流域較早進入新石器時代 B.當時早期國家雛形產生C.湖南是原始農業的重要發源地 D.當時社會分工已經出現〖答案〗C〖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石器時代(中國湖南)。據材料中遺址確定的時間及從中挖掘出的稻谷、生產工具等信息可知,湖南是原始農業的重要發源地,C項正確;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是在距今約1萬年前,玉蟾巖遺址距今約1.8萬年,應該處于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過渡時期,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能表明當時已產生早期國家雛形,也不能表明當時出現社會分工,排除B、D兩項。故選C項。2.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了“學而優則仕”的口號;孟子則稱‘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法家則以研討政治權術、建立政治統治、實現富國強兵為宗旨。這反映出當時()A.士人階層參政意識強烈 B.政府推崇思想自由理念C.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 D.思想發展促進政治統一〖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材料中各派的主張都與政治現實緊密關聯,這反映出當時士人階層參政意識強烈,A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思想上出現百家爭鳴局面,但不代表政府推崇思想自由理念,排除B項;早在西周時期,人的自我意識就已經覺醒,排除C項;材料未出現政治統一的信息,故排除D項。故選A項。3.江村大墓(漢文帝霸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的臺塬上,修建年代大約在前179年至前157年,江村大墓中陶俑數量眾多,陪葬品簡樸,無奢侈物件。這一墓葬反映出()A.社會貧富分化嚴重 B.治國思想的踐行C.封建特權受到限制 D.禮樂制度的復興〖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漢初,國家推行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實行“與民休息”政策,材料中江村大墓中陪葬品簡樸,是漢初帝王節儉的表現,與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吻合,B項正確;江村大墓是漢文帝之墓,其不能反映當時貧富分化嚴重,排除A項;陪葬品簡樸,是漢初統治者自覺踐行節儉思想的結果,并非封建特權受限,排除C項;材料未反映禮樂制度的復興,排除D項。故選B項。4.據史料記載,北魏的財政收入主要是糧與布兩種形式;而同一時期的南朝,政府已轉向以銅錢為主要的征稅形式。對這一現象解讀合理的是,當時()A.北方經濟優勢不復存在 B.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比較明顯C.北方社會分裂局勢動蕩 D.南北方商品經濟水平存在差異〖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南北朝時期,貨幣在南北方財政體系中的地位不同。南朝政府已大量使用銅錢交稅,而北方交稅則主要是糧與布兩種形式,這一差異反映了當時南方商品經濟水平程度高于北方,D項正確;當時北方依然是全國經濟重心,排除A項;當時經濟重心南移尚未開始,B項中“南移的趨勢比較明顯”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北魏統一了北方,C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5.據史料記載,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收集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的人物事跡的故事,編寫了一本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636年),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把它印出來并加以傳發。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明確提到的最早的刻本。這表明當時()A.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書 B.理學思想影響日益擴大C.雕版印刷術開始得到應用 D.政府重視宣傳封建倫理〖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材料可知,唐太宗下令把宣傳封建婦女典型的《女則》刻印出來并加以傳發,這體現了政府重視宣傳封建倫理,D項正確;材料強調唐代雕刻印刷,不能表明當時雕版印刷只限用于官方刻書,排除A項;唐代初期理學尚未產生,排除B項;《女則》只是我國文獻中明確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并不表明其就是中國最早的雕刻印刷品,排除C項。故選D項。6.宋代文官憑著“差遣”擔任指定的工作,大多數官員都帶著其他官職的人員出任,而那些官員的本來職務,卻是由另外一些被“差遣”的官員擔任的。在各路及其所轄的州縣,都有直接由中央管轄的單位派駐。宋朝這一做法()A.加劇了冗官問題 B.解決了地方割據C.減輕了財政負擔 D.增強了治理能力〖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的中國。材料表明宋代文官大多憑著“差遣”擔任指定的工作,而那些官員的本來職務,卻是由另外一些被“差遣”的官員擔任的,可知宋代用分化事權的方式來加強中央集權,但這使得宋代統治體制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導致冗官現象,這降低了政府治理能力,A項正確;宋代加強了中央集權,減輕了地方出現割據的情況,不能說解決了,排除B項;根據所學宋代冗官現象加重了財政負擔,排除C項;根據所學宋代統治體制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導致冗官現象,這降低了政府治理能力,排除D項。故選A項。7.明代初期,政府要求民間“細故”必須先由里老在申明亭內調處。里老一詞中的“里”指里長,是明代鄉村社會的一種職役;“老”指老人,是由當地民眾推舉出的公正有德之人,在許多地方由族長兼任,是民間權威和社會力量的代表。這一要求體現了()A.“寬嚴相濟”的治國理念 B.國家與社會的雙向合力C.家國同構的社會建構模式 D.國家治權在鄉村的強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可知,明代對于民間“細故”,要先由代表官府的“里”和代表民間的“老”共同調處,這一模式體現了民間治理中國家力量與社會力量的結合,B項正確;國家力量與社會力量的結合并不表明當時“寬嚴相濟”的治國理念,排除A項;家國同構是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這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當時國家治權在鄉村的強化,排除D項。故選B項。8.清代,被稱作“賬房”的批發商從中間商那里購買紗線,并與織造和印染作坊簽訂絲綢制造及整飾合同。賬房與作坊的合同經常由承管居中協調,后者對訂單的履行及貨物損失負責。這反映出當時江南紡織業()A.生產經營方式呈現多樣化特征 B.生產專業化趨勢明顯C.形成了多層次的承包生產體系 D.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答案〗C〖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清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清代江南紡織業的批發商從中間商那里購買紗線,并與織造和印染作坊簽訂制造與整飾合同,這反映出當時形成了多層次的承包生產體系,C正確項;生產經營方式多樣化指的是突破了單一的經營模式,這與材料中對江南紡織業描述的內容不符,排除A項;生產專業化是工農業生產各部門分工的方式之一,是各部門內部生產過程更詳細地分成許多的獨立部門和工序,專門制造個別部件或零件,形成更多的生產部門,這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資本主義萌芽的突出特征是出現了雇傭關系,而材料中并未涉及雇傭關系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9.錢乘旦先生提出了“反現代化”的理論假設。他認為“反現代化”并不是反對現代化,而是用現代化的手段來維護傳統價值取向,扭轉現代化的方向,達到抵制現代化、回歸傳統社會的目的。下列符合“反現代化”理論假設的歷史事件是()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 C.戊戌變法 D.義和團運動〖答案〗B〖解析〗本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范圍為19世紀60年代(中國)。洋務運動采取中體西用思想,即用西方現代化的科技來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與“反現代化”的理論假設相符合,B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階級的革命運動,既沒有“用現代化的手段”,也不是要“維護傳統的價值取向”,排除A項;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的改革運動,其目的是變革傳統的封建統治,實現資產階級的統治,與“回歸傳統社會”不符,排除C項;義和團運動排斥西方先進科技,與“用現代化的手段”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0.下表所示為1897-1914年中、外資在華紗廠紗錠增加趨勢比較表。據此可推知,這--時期()年份中資紗廠外資紗廠紗錠數(枚)占比(%)紗錠數(枚)占比(%)189723430459.416000040.6190231281062.918446037.1190638078065.020485235.0191348439258.823896041.2191454478054.045497646.0A.外資企業在華失去競爭優勢 B.洋務民用企業整體實力增強C.傳統經濟中紡與織分離加速 D.民族工業發展突破外在阻礙〖答案〗C〖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1897—1914年(中國)。據材料可知,1897—1914年在華的近代工廠生產的棉紗數量在不斷增多,這會進一步加快中國傳統經濟中紡與織的分離,C項正確;從材料信息來看,外資企業紗錠數依然呈上升趨勢,說明其在中國依然有優勢,排除A項;根據表格信息不能判斷材料屬于洋務企業的數據,排除B項;民族工業發展的外在阻礙在近代一直存在,排除D項。故選C項。11.下表所示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有關總統權力的規定。這些規定旨在()條目內容(一)大總統無權干涉立法和司法(二)大總統行使財權要征得參議院同意(三)參議院以三分之二多數可以駁回大總統否決(四)大總統簽署條約須經參議院批準(五)高級官員的任免須經參議院同意(六)大總統公布法律、命令時須有國務員副署A.確立君主立憲制 B.落實分權制衡原則C.阻止袁世凱稱帝 D.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2年(中國)。解讀表格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的很多條款限制了大總統的權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袁世凱即將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為維護民主共和制度,南京臨時政府制定了這些條款,D項正確;中華民國屬于共和制,而不是君主立憲制,排除A項;B項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項;當時制定這些條款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袁世凱專政獨裁,而不是防止其稱帝,排除C項。故選D項。12.1919年12月,陳獨秀提出推倒政府“不過升官圖上改換了幾個姓名”,實際沒什么變化,徒添擾亂而已,表示“指導政府是根本的、永久的辦法”,要強迫政府“遵照人民的公共意見”辦事。這表明陳獨秀()A.支持北洋政府的統治 B.認識到人民意志的重要性C.主張進行俄國式革命 D.注重社會各階層聯合〖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中國)。據材料可知,陳獨秀認為推翻政府的行為不可取,要強迫政府按照民眾的意志辦事,這表明陳獨秀認識到民眾意志的重要性,B項正確;陳獨秀并不支持北洋政府的統治,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要進行俄國式的暴力革命,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社會各階層的聯合,排除D項。故選B項。13.1928年4月,中共中央召開會議決定,不再提倡實行總暴動的“總策略”,轉而使用“準備工農總暴動”的提法,把爭取群眾的工作、建立城市、鄉村的群眾組織,以及鞏固并健全黨的組織作為最重要的工作。這一決定()A.適應了中國社會矛盾的變化 B.促進了革命中心向農村的轉移C.拋棄了蘇俄城市中心革命論 D.表明中共走上了獨立發展道路〖答案〗B〖解析〗本題為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范圍為1928年(中國)。據材料可知,1928年4月,中共中央不再提倡進行總暴動,而是強調要準備工農總暴動,把爭取群眾的工作,建立城市、鄉村的群眾組織以及鞏固并健全黨的組織作為最重要的工作,這有利于農村革命形勢的發展,促進了革命中心轉向農村,B項正確;1928年中國社會矛盾并未發生變化,排除A項;此時并未真正拋棄蘇俄的革命路線,排除C項;此時中共革命探索依然受制于共產國際,排除D項。故選B項。14.下表所示為1933—1943年中國東北地區主要工業的產量及其指數變化(以1933年為指數100)。對表中數據解讀合理的是,這一時期的東北()主要工業類型1933年1937年1941年1943年數量指數數量指數數量指數數量指數煤(千噸)10888100143871322463222625398233電力(百萬度)21210016007553500165145002123生鐵(千噸)43310081018713903211700393鋼(千噸)20100520260058029008704350水泥(千噸)54310086015811602141500276火柴(千箱)362100402111442122421116棉紗(千包)88100174198145165160182棉布(千匹)4350100553012746601074550105麻袋(千條)40001001124028193702347380185面粉(千袋)9000100286703191439016013250169卷煙(千箱)200100294147241121240120A工業經濟日益殖民化 B.工業結構出現均衡趨勢C.近代工業發展環境改善 D.民族工業得到較大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1933—1943年(中國東北地區)。據材料可知,1933—1943年,東北重工業與輕工業數據都得到了提升,其中煤、電力、生鐵等工業增長指數較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東北淪為日本的占領地,日本對東北地區工業掠奪日益法西斯化,A項正確;從表格信息來看,這一時期東北重工業基數較大,排除B項;這一時期東北處于日本統治下,近代工業發展環境惡劣,排除C項;這一時期民族工業因遭到日本的掠奪而日益萎縮,排除D項。故選A項。15.下圖所示為畫家趙域于1953年繪制的宣傳畫《參加選舉去》。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我國()A.基層自治制度基本建立起來 B.新政權建設得到民眾的支持C.憲法充分保障了公民參政權 D.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得到確立〖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1953年(中國)。該圖為畫家趙域于1953年繪制的宣傳畫《參加選舉去》這表明當時民眾積極參與民主政治建設,新政權建設頗受民眾歡迎,B項正確;漫畫并未反映基層自治的信息,排除A項;1953年憲法還未制定,排除C項;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確立,這與宣傳畫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6.1981—1985年,中國主流媒體先后創辦了綜合性的英文日報《中國日報》和《嘹望海外版》《人民日報海外版》等。當時新華社每天有300多條外語通訊稿件,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受眾人數也達到百萬。對這一現象解讀合理的是,當時中國()A.擺脫了美國對華的封鎖包圍 B.意識形態外交已經不復存在C.積極塑造對外和平外交形象 D.對外開放領域日益得到拓寬〖答案〗C〖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1981—1985年(中國)。據材料可知,1981—1985年中國先后創辦了一批面向海外受眾的報刊和廣播電臺,這表明當時的中國積極對外塑造和平外交形象,C項正確;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已擺脫了美國對華的封鎖包圍,排除A項;創辦一批面向海外受眾的報刊和廣播電臺并不表明意識形態外交不復存在,排除B項;創辦一批面向海外受眾的報刊和廣播電臺并不意味著對外開放領域發生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17.羅馬帝國初期出現了大量關于尼羅河、埃及神靈的雕像作品,如埃及的阿努比斯神像,但神像在這里卻被披上了羅馬式服裝,右手持搖鼓,左手拿著希臘神赫爾墨斯的權杖。這反映出羅馬帝國()A.施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對其他地區的文明一視同仁C.汲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 D.宗教神話發展蘊含理性因素〖答案〗C〖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古代(羅馬)。據材料可知,古埃及的神靈在羅馬文化的氛圍中被糅合塑造成了新的形象,這表明羅馬帝國汲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C項正確;因俗而治指的是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社會發展狀況實施統治或者管理,這與材料中強調的文化融合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并未表明羅馬帝國對其他地區的文明一視同仁,且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描述的神像并未顯示出理性因素,排除D項。故選C項。18.在天武天皇(673--686年在位)即位之前,日本歷代天皇往往任命畿內豪強擔任大臣,參理朝政。天武天皇即位之后,不再任命畿內豪強為大臣,而是依靠皇后、皇子以及皇孫等皇親來進行統治。這一舉措旨在()A.強化天皇專制統治 B.打擊地方割據勢力C.維護貴族統治制度 D.完善官僚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據材料可知,天武天皇即位后開始大肆任命皇族來進行統治,排斥畿內豪強,這一舉措目的在于強化天皇的專制統治,A項正確;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專制集權,而不是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排除B項;這一時期日本已經進入封建時代,這一舉措并不會維護貴族統治制度,排除C項;任命皇族并不意味著會完善官僚政治,排除D項。故選A項。19.18世紀,西方學者使用“文明等級論”來審視世界。一些法國學者通過歷史分析與語義辨析,將“文明”視為歐洲所特有的-種生活方式,認為其他地區的民眾皆無緣于此。這一理論()A.客觀分析了世界文明發展歷程 B.反映了歐洲文明的轉型C.否認了其他地區文明發展成就 D.適應了殖民擴張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世紀)。據材料可知,18世紀西方學者將世界按照西方的標準劃分成不同的等級,認為西方文明屬于文明世界,而其他地區的民眾皆無緣于此,這適應了西歐殖民擴張的需要,D項正確;這一分析帶有濃厚的西方中心論色彩,排除A項;理論并不能反映歐洲文明社會的轉型,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這一理論否認了歷史上其他地區發展的成就,排除C項。故選D項。20.下表所示為19世紀英國傳記作家筆下的工匠精神描繪。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要素內容傳記的模式思想基礎個人主義杰出工匠的個人傳記價值取向創新對發明家型工匠的重視工作方法實踐、實驗敘述工匠通過反復探索完成發明工作態度勤奮、毅力講述工匠克服困難完成發明的故事A.傳記客觀地記錄了英國的歷史 B.社會價值取向影響傳記書寫C.個人創新直接推動了工業革命 D.工匠精神決定社會歷史走向〖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19世紀(英國)。據材料可知,英國工業革命期間的工匠傳記帶有濃厚的工業價值取向,B項正確;傳記屬于文學形式的一種,它并不能客觀地記錄歷史,排除A項;個人創新是推動工業革命爆發的因素,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項;工匠精神影響了社會歷史走向,而不是“決定”,排除D項。故選B項。21.拿破侖戰爭開始后,德意志人費希特提出充當德意志民族道德的、宗教的教育者的角色是國家。德意志人洪堡在1809年的--篇論文中已不再把德意志民族作為重要的文化共同體來認識了,而是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來認識。這表明拿破侖戰爭()A.傳播了法國啟蒙思想 B.推動了德意志民族意識的發展C.打擊了德國專制勢力 D.促進了歐洲同一文化局面形成〖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1809年(歐洲)。據材料可知,拿破侖戰爭開始后,德意志人相繼提出國家對于德國發展的重要性,這表明拿破侖戰爭刺激了德意志民族意識的發展,B項正確;強調的是拿破侖戰爭對于德意志民族意識形成的意義,而非傳播啟蒙思想,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拿破侖戰爭打擊德國專制勢力,排除C項;材料主旨涉及的是德意志一國,而非整個歐洲,排除D項。故選B項。22.1918年,列寧強調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面臨的任務,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應當在全國借鑒美國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科學方法,把這種制度同縮短勞動時間結合起來,同利用新的生產方法和勞動組織方法結合起來。列寧的這一主張()A.旨在緩和與美國的外交關系 B.加快了工業化建設的進程C.反映了恢復國民經濟的愿望 D.體現了新經濟政策的設想〖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8年(俄國)。據材料可知,1918年,列寧提出要借鑒美國的生產方式來進行社會生產,這主要是由于蘇維埃俄國建立初期經濟遭受了較大的破壞,列寧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C項正確;緩和與美國的外交關系不是列寧這一主張的主要目的,排除A項;當時蘇俄的工業化建設尚未展開,排除B項;當時新經濟政策尚未實行,排除D項。故選C項。23.聯合國對以前在國聯委任統治下的領土和由于二戰結束而脫離各敵國(法西斯軸心國)的附屬領土實行國際托管制度進行臨時管理。到1962年年底,非洲6個托管地先后獨立,并被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這表明二戰后的國際托管制度()A.協調了資本主義大國之間的矛盾 B.確立起戰后世界政治新秩序C.促進了殖民地人民獨立意識覺醒 D.導致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世界)。據材料可知,二戰后的國際托管制度旨在按照每個領土的情況及人民的愿望進行臨時管理,到1962年年底,非洲的6個托管地先后獲得獨立,這表明托管制度促進了殖民地人民獨立意識覺醒,C項正確;國際托管制度并不是要協調資本主義大國之間的矛盾,排除A項;戰后世界政治新秩序建立在雅爾塔體系之上,排除B項;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崩潰并不是因為國際托管制度的存在,排除D項。故選C項。24.下表所示為1995--2020年世貿組織成員方發起反傾銷調查案件情況統計。據此可知,當今世界()排名調查發起方發起反傾銷調查立案數/件占比1印度105018.1%2美國82514.3%3歐盟5259.1%4巴西4227.3%5阿根延3996.9%6澳大利亞36763%7中國2965.1%A.逆全球化浪潮開始出現 B.發展中國家利益受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智能門鎖與鎖具安裝考核試卷
- 體育設備租賃業務的市場競爭策略分析考核試卷
- 八一勛章面試題及答案
- 行政許可考試試題及答案
- 汗巾與古代宮廷服飾的互動關系考核試卷
- 數據安全策略考核試卷
- 餐飲勞工面試題及答案
- java分表分庫面試題及答案
-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數學試卷
- 《數據流通區塊鏈存證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
- 2024年第二次廣東省普通高中生物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含答案
- 辦公室管理-形考任務四(第五章)-國開-參考資料
- 2025-2030年中國曲軸磁粉探傷機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脊髓損傷膀胱管理
- 四川省職校技能大賽(植物病蟲害防治賽項)參考試題(附答案)
- 2025早產兒貧血診斷與治療的臨床實踐指南要點解讀課件
- 山東省菏澤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考試 歷史 含解析
- 黑龍江大慶市(2024年-2025年小學六年級語文)部編版小升初模擬(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椎動脈型頸椎病》課件
- 人文英語4-008-國開機考復習資料
-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