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詞四首《漁家傲-秋思》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1頁
第12課 詞四首《漁家傲-秋思》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2頁
第12課 詞四首《漁家傲-秋思》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3頁
第12課 詞四首《漁家傲-秋思》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4頁
第12課 詞四首《漁家傲-秋思》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2課詞四首《漁家傲-秋思》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漁家傲·秋思

一、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詞的主要內容。

2.賞讀邊塞風光和戍邊生活;感受詞人悲壯之情。(重點)

3.把握主旨,深入了解詞人心懷天下的憂樂觀(難點)

二、教學課時

1課時

三、教學準備

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金代文學家元好問曾經贊嘆過這樣一個人,他說:“有一人,在市井能成為名仕,在州縣能成為能吏,在朝堂,他又可以成為千百年難得一見的良相。"他的名字,就是范仲淹。我們從他所寫的《岳陽樓記》中,感受到他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首邊塞詞《漁家傲·秋思》,來感受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二)解詞題,知背景

1.這首詞的詞牌名和題目分別是什么?

“漁家傲”是詞牌名,規定詞的形式,包括字數、句數和押韻,“秋思"是題目,揭示詩歌主要內容。

2.從題目猜測一下這首詞可能寫什么內容?

預設:從“秋思”的“秋"字看出,這首詞應該是關于秋天的景色;“秋思”應該是“秋天里"的一些思想、思考、情思、思鄉、思念等。

(1)是什么引發作者“秋思”?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背景。

北宋仁宗即位后,國家逐漸形成積弱積貧之勢,表面上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宋朝從建立之后,就采取了重內輕外的政策,對內加緊控制,把禁軍分駐全國各地,而在邊疆上長期放松戒備,武備松弛。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宋與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為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可以說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到任后,他一方面加緊軍隊訓練,一方面在延州周圍構筑防御工事,始終居于守勢,不敢輕易出擊,延州局勢暫時穩定下來,但就整個形勢來說,延州仍處于孤立狀態。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他的家在江蘇的吳縣,一個生于江南的文人,此時此地有何感想呢?讓我們一步步走近作者。

(三)讀“秋思”,正字音

1.聽名家范讀,注意聽準字音,聽出節奏。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zhàng)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lè)/歸無計。羌(qiāng)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mèi),將軍白發/征夫淚。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3.學生齊讀。

(四)讀“秋思”,明詞意

1.結合注釋,讀懂詞意。

學生結合注釋,先自主梳理詞意,不懂的詞句先圈畫出來,師生共同解決。

2.發揮想象,描述秋景

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作者筆下的情景。

本詞描繪的是邊塞蕭瑟的戰地秋景,夕陽西下,邊塞的秋風呼嘯,戰馬嘶鳴,號角聲不斷。崇山峻嶺間,孤城的城門緊閉,不見人影,大雁只顧南飛而無停留之意。邊塞霜雪滿地,幽怨的羌笛聲響起,戍守邊關的將士夜不能寐。

3.把握內容,找準手法

詞的上片和下片分別以什么表達方式為主?

上片寫景、下片抒情

(五)讀“秋思”,品詞句

1.賞析“異”景(男生齊讀上片)

(1)如果讓你用一個字概括邊塞秋景的特點,你會用哪個字?

預設:“異"

(2)賞讀上片內容,說說邊塞秋景“異”在何處?

預設:

①“異"在邊地的氣候

“衡陽雁去無留意”,借用典故,寫出大雁都不愿意停留此地,毫無留戀飛往南方,可見邊地環境的苦寒惡劣。與內地家鄉吳地溫暖舒適的環境形成反差。

②“異"在邊地的聲音

“四面邊聲連角起”寫出邊塞特有的聲音:呼嘯的西風,嘶鳴的馬聲,悠悠的羌笛聲、士兵的廝殺聲、敲打的戰鼓聲。從聽覺角度寫出了邊塞獨有的聲音。

③“異"在邊地的景色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寫出了“邊城"特有的景象:一座孤城處于煙霧繚繞的崇山峻嶺之間,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閉了城門。暗示了當時戰事緊張,戒備森嚴,敵強我弱,危機四伏。這句從視覺角度給我們描繪了邊塞荒涼壯闊的景象,與內地城市華燈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小結:上片寫景視聽結合,描繪了一幅蕭瑟、荒涼、肅殺的邊塞戰地風光圖。通過環境描寫,突出邊塞條件的惡劣,暗示了戍邊將士的艱辛,為下片抒情做鋪墊。

2.感悟“淚”情(女生齊讀下片)

(1)如果讓你用一個字形容將士們的心情?你會用哪個字?

預設:“淚"

(2)賞讀下片內容,說說將士們為何流淚?

①歸家無期

“濁酒一杯家萬里”

“一杯"和“萬里”兩個數量詞巧妙相連,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邊疆將士們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愁,卻因家鄉遙遠而鄉愁更濃的場景。

②功業未立

“燕然未勒歸無計"

“燕然未勒”運用典故:東漢大將軍竇憲率軍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大破之,在山上刻下《封燕然山銘》,以此代表建立不朽功業。這一句寫出了外患未除,功業未立,遙無歸期。

總結:這兩句是全詞的核心,表現了征人思歸而不得的矛盾心理。

③朝廷無為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兩句運用互文的修辭,寫出了將軍士兵都白了頭,流下眼淚,朝廷依然軟弱無能,不修武備,不重邊功。將士們只能緊閉城門,聽著悠悠的羌笛聲,看著滿地的寒霜,流下無奈、悲壯的淚水。

小結:這首詞通過對邊塞秋季肅殺景物的描寫,表現了戍邊將士塞外生活的艱辛和憂國思鄉、孤獨愁苦的心情,同時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朝廷腐朽軟弱、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懣不平。

3.溫故知新

好書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帶著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和思鄉憂民的情懷,再次朗讀整首詞。(學生齊讀)

(六)知人論世,識“憂”人

《岳陽樓記》中,范仲淹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以此作為他的政治宣言,那在這首詞中是否也能體現他的“憂樂”觀呢?

小結:從“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中可以讀出詞人想著戰事未平,戰功未立,所以沒有辦法也不愿意計劃回家。體現了詞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政治抱負。

從“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一句中讀出將士們都睡不著覺,都流下思鄉的眼淚。然而詞人的那一頭白發,應當不僅僅為思鄉而白,更是為國而白,那眼淚不只是為自己落,也為和他一樣戍守邊塞的士卒而落。

(七)課堂小結

《漁家傲·秋思》寫邊塞之景荒涼壯闊,抒家國情思真摯悲切。從中我們體會到范仲淹的“憂樂觀”,也感受到他憂國憂民的崇高情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