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煙臺市2023-2024學年高三年級上冊期中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山東省煙臺市2023-2024學年高三年級上冊期中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山東省煙臺市2023-2024學年高三年級上冊期中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山東省煙臺市2023-2024學年高三年級上冊期中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山東省煙臺市2023-2024學年高三年級上冊期中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煙臺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

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中國顯然并非所有古代重要科技領域的原創地,但通過無與倫比的消化融合能力,

“中國制造”成為古代絲路上優質產品的代名詞。以中國周邊的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為基

礎,從歷史實境出發來反觀融合后創新并高出一籌的中國發明,無疑能讓我們更加貼切真

實地體認先人的智慧與成就。

中國周邊地區對“中國制造”的早期認識幾乎只能從考古遺跡中獲取。公元前6至3

世紀分布于阿爾泰山北麓、形成巴澤雷克文化的游牧民,通過向周邊地區賣出馬匹,積蓄

了來自波斯、印度和中國的大量商品。墓葬所出遺物中,除一輛中國設計風格的大型四輪

馬車外,更引人注目的還有原產自楚地的銅鏡和戰國風格絲織物。這些產品有些飽含深厚

的技術積累,有些展現出精致絕妙的制作工藝,還有些則涉及難以企及的奢華原料。它們

通過巴澤雷克等文化中轉,進一步傳播到北面的米努辛斯克盆地、西面的東歐大草原等

地。古羅馬作家曾悲嘆中國絲綢不僅吸去大量黃金,同時還助長追求奢華的社會風氣。盡

管各國奢侈品都使古羅馬這樣的消費主義帝國黃金外流,但仍不難窺見中國發明在外來珍

奇中占據的獨特地位。

到西漢時期,中國官營作坊生產的漆器,則通過和親等途徑大量流入匈奴,成為貴族

墓葬中常見的陪葬珍寶。可見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發明,是備受近鄰們青睞的車

輛、銅鏡、絲織品和漆器。

數百年后,阿拉伯帝國阿拔斯朝治下的首都巴格達,同唐都長安一樣,萬邦來朝,商

旅湊集。這個文化勃興時期的文獻記載驟然增多,其中不乏盛譽中國發明的文字。生活在

巴格達的文化名流賈希茲(776-869),在其《論市場監察官》中提到從各國進口的貨物,

其中來自中國的有“優質寶劍、絲綢、大瓷碗、紙、墨、孔雀、快馬、鞍鞫、氈、肉桂、

大黃”。在數量上中國商品與來自拜占庭和波斯古城伊斯法罕的貨物相當,略多于印度。

但后面幾處的出產多為動植物、礦產甚至奴隸,唯獨中國以工藝品為特色。

中亞加茲尼王朝的文人撒阿利比(961-1038)在其《珍聞諧趣之書》里提到中國時,

開宗明義地對中國產品賦予極高評價:“阿拉伯人習慣把一切精美的或制作奇巧的器皿,

不管真正的原產地為何地,都稱為‘中國的’……在制作珍品異物方面,今天和過去一

樣,中國以心靈手巧、技藝精湛著稱。”撒阿利比指出除精美透明的瓷器、可追溯到中國

的撒馬爾罕紙以外,中國人在塑像和繪畫方面也擁有舉世罕見的技巧。中國畫家不僅要在

筆下呈現出人物的神情形態,還要更加力透紙背地刻畫出人物的靈魂,辨別出其笑容蘊含

的究竟是嘲弄、困惑、莞爾還是驚異。

對中國制造的模仿在西亞一直在進行著,但大部分時間內,當地工匠最終收獲的是嘆

服。波斯作家穆軍默德?花德米爾(逝世于1534年)記錄了赫拉特(現阿富汗西北部城

市)一名在金屬器皿上繪制圖案的工藝大師曾數次嘗試燒制中國瓷器,但經過不懈努力,

他始終只能制作出形制與中國產品極為相似的器皿,但在顏色和純凈度上則仍稍遜一籌。

限于篇幅,筆者在此不再列舉讀者容易找到的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和阿克伯《中國

志》等關于中國發明的記載。從絲路實境來看,有一種認識自古一以貫之,即中國發明在

西亞和中亞作家眼中,己經遠遠不只是瓷器、紙張、絲綢、寶劍、工藝美術等具體事物

(這些器物往往并非最早出現于中國),而是對精益求精、“畫龍畫虎亦畫骨”的工匠精神

的無盡追求。撫憶往昔,這無疑是更加值得國人自豪和深思的歷史遺產。

遙遠的地理和心理距離容易帶來認識上的偏頗。翻看中世紀阿拉伯史料,無論是在大

馬士革還是開羅,其市場之繁榮、古代中國未嘗發展但常見于西亞的科技領域之多,昭示

出人類文明發展如鉆石般擁有多個切面;即便如此,中國發明在其他切面依然擁有杰出地

位。

(摘編自陳巍《古絲路語境下的中國發明》)

材料二:

漢朝時,中國就開始同周邊的族群進行交往,這些族群都是少數民族,他們的生活來

源是原始的游牧和狩獵,與中國發達的農業文化是不能相提并論的。當時繁華的唐朝具有

豐富的物產、先進的政治制度,世界各地的外交使節擠滿了長安城,都來取經學習,將中

國作為模范。在這些附屬國的心中,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心,霸氣十足的泱泱大國,這些國

家主動向中國稱臣,同時從中國引進各種文化以及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如雕版印刷術、

造紙術、制瓷技藝等等。

古代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文明、最強大的國家。中國開始認為自己的文化

思想是最優秀的文化思想,自己的科學技術是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不會把周圍彈丸之地

的小國家放在眼里。從事物的發展規律看,當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碰撞時,落后文化會向

先進文化學習,而先進文化則不會向落后文化學習。于是,落后文化在向先進文化學習的

過程中開始走向先進,而先進文化覺得落后文化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讓它吸取,還會對落后

文化產生鄙視的心態,不斷增強的自我優越意識,從而使得它們不思進取,因腳步停滯不

前而衰落。

(摘編自張馨元《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L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的科技成果對周邊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既有明確的文獻資料記載,也可以從

考古發現中得到充分的驗證。

B.從先秦時期開始,中國制造的車輛、銅鏡、絲織品和漆器等,就先后以其精湛的工藝水

平受到周邊地區的喜愛追捧。

C.先進文化和落后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此消彼長、相輔相成的,有其深刻的歷史

社會因素和內在的邏輯關系。

D.兩則材料都以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繁榮發展為主要內容,不同之處在于材料一側重列舉

史料,材料二側重理性分析。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形成于阿爾泰山北麓的巴澤雷克文化,在中華文明傳播過程中起

到了重要的中轉作用。

B.刻畫出人物的靈魂,比呈現出人物的神情形態難度更大,也更能體現中國古代匠人在技

藝上精益求精的追求。

C.作者沒有選用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等人的記載做論據,是因為這些記載被大家所

熟悉,論證力度不夠。

D.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曾長期領先于世界,到了近代,不思進取、故步自封的大國心態導致

科技發展落后于世界。

3.下列說法中,能夠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中畫橫線句子觀點的一項是()

A.《哦,香雪》中,香雪想從旅客手中換得鉛筆盒,鳳嬌關注旅客頭上的“金圈圈”。

B.《小王子》中,小王子抱怨沙漠里有點孤獨,蛇說:“在有人的地方也一樣孤獨。”

C.《紅樓夢》中抄檢大觀園時:王善保家的輕視探春:“又是庶出,她敢怎么著?”

D.《西游記》中,烏雞國太子曾經如此評論唐朝:“你那東土雖是中原,其窮無比。”

4.材料一中,從史料記載看,中國古代科技及藝術遠超其他國家的表現有哪些?

5.中國古代科技藝術等曾長期領先于世界,原因有哪些?

【答案】LC2.C3.D

4.①古羅馬作家曾悲嘆中國絲綢不僅吸去大量黃金,同時還助長了追求奢華的社會風氣;②

涌向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的產品中,中國以工藝品為特色,其他國家多是動植物、礦產等;

③阿拉伯人把一切精美的或制作奇巧的器皿都稱為“中國的";④中國人在塑像和繪畫方面

擁有舉世罕見的技巧;⑤波斯工藝大師曾數次嘗試燒制中國瓷器,卻始終稍遜一籌。

5.①具有無與倫比的消化融合能力,并在融合的基礎上進行創新;②具有精益求精、“畫龍

畫虎亦畫骨”的工匠精神,在技藝上有無盡的追求;③具有發達的農業文化保障,物產豐富,

政治制度先進。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而是此消彼長、相輔相成”錯誤,由原文“事物的發展規律看,當先進文化與落后文

化碰撞時,落后文化會向先進文化學習,而先進文化則不會向落后文化學習。于是,落后

文化在向先進文化學習的過程中開始走向先進,而先進文化覺得落后文化沒有什么東西可

以讓它吸取,還會對落后文化產生鄙視的心態,不斷增強的自我優越意識,從而使得它們

不思進取,因腳步停滯不前而衰落”可知,兩者不是互相配合,互相補充的關系。

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的能力。

C.“是因為這些記載被大家所熟悉,論證力度不夠”錯誤,由原文“……他始終只能制作

出形制與中國產品極為相似器皿,但在顏色和純凈度上則仍稍遜一籌。限于篇幅,筆者

在此不再列舉讀者容易找到的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和阿克伯《中國志》等關于中國

發明的記載”可知,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等人的記載也是證明我國陶瓷技藝的高

超。

故選Co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劃線句是:遙遠的地理和心理距離容易帶來認識上的偏頗。

A.體現了香雪、鳳嬌對新鮮、先進事物的向往,此認識和距離無關,不合要求。

B.體現出一個人只要內心孤獨無論在哪里、干什么,都是一片荒蕪。認識正確,和距離無

關,不合要求。

C.表現出王善保家的勢利,此認識和距離無關,不合要求。

D.這借異域口吻透視中原風物的妙語,因遙遠的地理和心理距離,對中原沒有一個正確的

認識,符合要求。

故選Do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古羅馬作家曾悲嘆中國絲綢不僅吸去大量黃金,同時還助長追求奢華的社會風

氣。盡管各國奢侈品都使古羅馬這樣的消費主義帝國黃金外流,但仍不難窺見中國發明在

外來珍奇中占據的獨特地位”可知,古羅馬作家曾悲嘆中國絲綢不僅吸去大量黃金,同時

還助長了追求奢華的社會風氣;

由原文“生活在巴格達的文化名流賈希茲(776-869),在其《論市場監察官》中提到從各

國進口的貨物,其中來自中國的有“優質寶劍、絲綢、大瓷碗、紙、墨、孔雀、快馬、鞍

鞘、氈、肉桂、大黃”。在數量上中國商品與來自拜占庭和波斯古城伊斯法罕的貨物相

當,略多于印度。但后面幾處的出產多為動植物、礦產甚至奴隸,唯獨中國以工藝品為特

色”可知,涌向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的產品中,中國以工藝品為特色,其他國家多是動

植物、礦產等;

由原文“開宗明義地對中國產品賦予極高評價:“阿拉伯人習慣把一切精美的或制作奇巧

的器皿,不管真正的原產地為何地,都稱為‘中國的‘……”可知,阿拉伯人把一切精美

的或制作奇巧的器皿都稱為“中國的”,同時中國人在塑像和繪畫方面擁有舉世罕見的技

巧;

由原文“波斯作家穆軍默德?花德米爾記錄了赫拉特(現阿富汗西北部城市)一名在金屬

器皿上繪制圖案的工藝大師曾數次嘗試燒制中國瓷器,但經過不懈努力,他始終只能制作

出形制與中國產品極為相似的器皿,但在顏色和純凈度上則仍稍遜一籌”可知,波斯工藝

大師曾數次嘗試燒制中國瓷器,卻始終稍遜一籌。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章內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原文“中國顯然并非所有古代重要科技領域的原創地,但通過無與倫比的消化融合能

力,‘中國制造'成為古代絲路上優質產品的代名詞。以中國周邊的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

為基礎,從歷史實境出發來反觀融合后創新并高出一籌的中國發明,無疑能讓我們更加貼

切真實地體認先人的智慧與成就”可知,具有無與倫比的消化融合能力,并在融合的基礎

上進行創新:

由原文“從絲路實境來看,有一種認識自古一以貫之,即中國發明在西亞和中亞作家眼

中,已經遠遠不只是瓷器、紙張、絲綢、寶劍、工藝美術等具體事物(這些器物往往并非

最早出現于中國),而是對精益求精、'畫龍畫虎亦畫骨’的工匠精神的無盡追求。撫憶往

昔,這無疑是更加值得國人自豪和深思的歷史遺產”可知,具有精益求精、“畫龍畫虎亦

畫骨”的工匠精神,在技藝上有無盡的追求;

由原文“漢朝時,中國就開始同周邊的族群進行交往,這些族群都是少數民族,他們的生

活來源是原始的游牧和狩獵,與中國發達的農業文化是不能相提并論的。當時繁華的唐朝

具有豐富的物產、先進的政治制度,世界各地的外交使節擠滿了長安城,都來取經學習,

將中國作為模范”可知,具有發達的農業文化保障,物產豐富,政治制度先進。

(二)現代文閱讀n(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文本一:

天知我有地知我無

徐小斌

穿白色旗袍的趙一曼坐在一張椅子上,懷里抱著兒子寧兒。雖然照片呈現出古舊的黃

褐色,卻遮擋不住我們的女主人公極富書卷氣的美麗。白凈的象牙色的臉上,有那樣一雙

深得看不到底的黑眼睛,那里面藏著深深的愛與憂郁。有誰能想到這文雅嬌弱的軀體內蘊

藏著那樣一種駭人的力量?有誰能想到這蓬勃內斂的生命竟結束得那般慘烈?當然還有她

的遺書一一給兒子寧兒最后的信,至今令人不忍卒讀。

但是,趙一曼這三個字令我想到的,首先卻是童年時讀過的一本《少年文藝》,里面講

了一個趙一曼少女時代鮮為人知的故事。

趙一曼出身大地主家庭,按照多年以前的“出身論”,是絕對沒有機會革命的了。但

她卻天生喜歡樸素的生活,嗜書如命。趙一曼原名李坤泰,少女時代氣質高雅、清純美

麗,但個人生活卻到了不修邊幅的地步。她躺著看書,坐車看書,甚至走路時也要捧著一

本書,有時走著走著,忽然撞在樹上。更多的時候,她沉浸在書里,連冷熱都不知,往往

人家都穿上了裙子,她還穿著厚厚的毛衣。她有個非常聰明的小侄女,常常提醒她;姑

姑,該換衣服了!姑姑,該梳頭了!她笑一笑,也并不以為意。

有一天,小侄女凰著姑姑打轉,姑姑卻毫無覺察。小侄女發現,姑姑的一雙眼睛,牢

牢地被一本書捉了去,那本書的名字叫作《前夜》。

直到姑姑把書放下,小侄女才說話:姑姑,這本書好看么?好看,當然好看。它講的是

個什么故事?

講的……你現在還不懂,它講的是個很美的愛情故事。我懂,愛情,就是一個男的和

一個女的在一起。哈哈,對對,就是這樣。就像我的爸爸媽媽那樣。太對了,你真聰明!

那個女的好看嗎?

趙一曼拉著小侄女慢慢地走進小樹林:好看,她叫愛倫娜,她長得好看極了,最要緊

的,是她的心很美。為了所愛的人,她能夠毫不猶豫地獻出一切……她是俄羅斯貴族的女

兒,為了愛英沙羅夫,她失去了繼承權,失去了國籍,甚至失去了父母的愛……

英沙羅夫是誰?

英沙羅夫是保加利亞的一個革命者。如果說愛倫娜是為愛而獻身,那么英沙羅夫就是

為祖國而獻身,他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愛比愛倫娜更深厚,更無私,也更偉大……

小侄女并不大懂得姑姑的話,但姑姑的神情感染了她,不知為什么她小小的心里升起

了一種預感!

姑姑眉宇間流露出了神圣和冷峻,小侄女聽著周圍樹葉的沙沙聲響,看著夕照把樹林

染成純金的冠冕,她小小的心在顫抖。

幾年之后,姑姑真的要去反滿抗日了,臨行的時候大家都很憂傷,愁云慘霧籠罩著這

個家庭,大家似乎都在心照不宣:坤泰也許會一去不返。小侄女想要大家笑一笑,想啊想

啊,突然看著姑姑,眼睛一亮。

姑姑,我給你猜個謎語吧。

好啊,什么謎語?

天知我有,地知我無,人知我有,我知我無。

趙一曼猜啊猜啊,怎么也猜不出。

小侄女嘻嘻一笑,指著姑姑的腳說:就是你腳上的破襪子啊!

趙一曼一怔,笑了,笑得前仰后合。全家人都哈哈大笑,所有的憂傷一掃而光。

后來,趙一曼來到東北,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的重要領導人,與著名抗日英雄楊靖宇、

趙尚志并駕齊驅。她率領抗聯隊伍,輾轉在白山黑水之間。再后來,就是我們熟悉的故事

了:她因受傷而被俘,受盡了日寇的嚴刑拷打,日軍首領一開始就從她的非凡氣質中判

斷,她是共產黨的重要人物,嚴刑無用,只好把重傷的她送進醫院。在醫院,她做通了一

位護士和一位警士的工作,他們協助她,逃出了醫院。她的計劃差一點就成功了。

趙一曼在珠河縣被日軍槍殺。那是一個凌晨。曙光和星星同時出現在天空上,趙一曼

抬頭看了看那奇異的景象,覺得那種光照十分迷人。①日軍憲兵讓地轉過身去,在那一瞬

間,她對著黑洞洞的槍U,突然微微一笑。憲兵拿槍的手顫抖了起來,他們對這個不平凡

的中國女人的微笑感到惶恐。

槍響了,我們看到那秀氣冷峭的女人慢慢倒下去,她的腳正對著我們,那是一雙秀美

的腳,腳上的舊毛襪仍是破的,露出了腳后跟。再后來,這一切都浸透在新鮮透明的血液

中,在星星與曙光的交相輝映下,露出一抹燦紅。

(選自《中國財經報》)

文本二:

接連幾天的審問,大野泰治(時任偽滿洲國濱江省公署警務廳特務科外事股長一一編

者注)毫無所得,他像一頭發了瘋的野獸,用馬鞭子抽打趙一曼左腕的傷口,用鞭梢狠戳

趙一曼腿部傷處……趙一曼疼痛難忍,昏迷過去好幾次,敵人以為這下她該開口了。不

料,醒來后趙一曼的表現冷靜平和而又堅定有力:“我是中國人,日本侵略中國以來的行

動,不是幾句話所能道盡的……中國人反抗這樣的日軍,難道還用得著解釋嗎?我們中國人

除了抗戰外,別無出路。”

直到她最后犧牲,日寇也沒弄清趙一曼的真實情況,審訊檔案僅記錄趙一曼自稱“湄

州人”。日本人不會明白,在趙一曼的家鄉四川宜賓,小孩遇到倒霉事,會自嘲“走湄

州“。②受盡酷刑的趙一曼竟然用一個輕松的玩笑,回擊了日本人。

(摘自黨建網)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第一自然段從描摹照片上的人物落筆,以兩個反問結尾,既抒發了強烈的情感,

又統領了下文的敘事。

B.趙一曼出身地主家庭,嗜好讀書,氣質高雅卻不修邊幅,這種內在和外在的矛盾使她經

常受到小侄女的奚落。

C.文本一最后寫到趙一曼的破襪子,既照應了題目及小侄女的謎語,又突出了人物形象,

引發讀者的痛惜之情。

D.趙一曼的冷靜平和與大野泰治的瘋狂形成鮮明對比,更加突出了趙一曼堅定的革命信念

以及頑強的斗爭精神。

7.文本一穿插了趙一曼和小侄女對于《前夜》的討論,關于這一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

一項是()

A.英沙羅夫的獻身精神促使趙一曼的思想發生轉變而背叛家庭、投身革命。

B.姑侄對話多短句獨段,節奏簡捷明快,更易于集中表現二人的思維交流。

C.本部分中小侄女具有線索作用,引導讀者一步步走進趙一曼的內心世界。

D.“夕照把樹林染成純金的冠冕”神圣肅穆,巧妙寫出小侄女內心的震撼。

8.文中畫橫線的兩個句子,分別表現了趙一曼怎樣的心理狀態?

①日軍憲兵讓她轉過身去,在那一瞬間,她對著黑洞洞的槍口,突然微微一笑。

②受盡酷刑的趙一曼竟然用一個輕松的玩笑,回擊了日本人。

9.如果要給文本一寫一則短評,請以“生活故事”“歷史事實”“英雄形象”為關鍵詞,

寫出這則短評的要點。

【答案】6.B

7.A

8.①對勝利的堅定信念,對死亡的無所畏懼,對敵人的極度蔑視。②對組織的無限忠誠,對

敵人的無情嘲弄,對個人遭遇的自嘲調侃。

9.①文本一通過講述趙一曼少女時代的生活故事,重點刻畫了她的美麗、知性、泗脫,既展

現了她蓬勃內斂的青春狀態,也傳達了她革命思想日趨進步的緣起;②結尾部分簡要敘述了

趙一曼反滿抗日斗爭的歷史事實,突出表現了她慘烈的人生結局和無畏的犧牲精神;③作品

將文學性的描摹和冷峻的歷史結合起來,真實塑造了趙一曼立體、飽滿的英雄形象,取得更

加震撼人心的文學效果。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B.“……使她經常受到小侄女的奚落”錯誤,由原文“她有個非常聰明的小侄女,常常提

醒她;姑姑,該換衣服了!姑姑,該梳頭了!她笑一笑,也并不以為意”可知,她的不修

邊幅受到小侄女的提醒和關注。

故選B。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情節的作用的能力。

A.“……促使趙一曼的思想發生轉變而背叛家庭、投身革命”錯誤,由原文“英沙羅夫是

保加利亞的一個革命者。如果說愛倫娜是為愛而獻身,那么英沙羅夫就是為祖國而獻身,

他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愛比愛倫娜更深厚,更無私,也更偉大……”可知,從文中只

能看出趙一曼受到英沙羅夫精神的鼓舞,并沒有表現促使趙一曼的思想發生轉變,屬于過

度解讀。

故選Ao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重點語句和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她對著黑洞洞的槍口,突然微微一笑”可知,面對死亡,她鎮定自若,毫不畏

懼;“微微一笑”這一細節描寫,更能表現革命英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對勝利的堅定

信念,對敵人的極度蔑視。

由原文“日寇也沒弄清趙一曼的真實情況,審訊檔案僅記錄趙一曼自稱‘湄州人’。日本

人不會明白,在趙一曼的家鄉四川宜賓,小孩遇到倒霉事,會自嘲'走湄州'。”可知,

對組織的無限忠誠,對敵人的無情嘲弄,對個人遭遇的自嘲調侃。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

由原文“卻遮擋不住我們的女主人公極富書卷氣的美麗。白凈的象牙色的臉上,有那樣一

雙深得看不到底的黑眼睛,那里面藏著深深的愛與憂郁”“更多的時候,她沉浸在書里,

連冷熱都不知,往往人家都穿上了裙子,她還穿著厚厚的毛衣”可知,重點刻畫了她的美

麗、知性、灑脫,既展現了她蓬勃內斂的青春狀態,也傳達了她革命思想日趨進步的緣

起;

由原文“用馬鞭子抽打趙一曼左腕的傷口,用鞭梢狠戳趙一曼腿部傷處……趙一曼疼痛難

忍,昏迷過去好幾次,敵人以為這下她該開口了。不料,醒來后趙一曼的表現冷靜平和而

又堅定有力:'我是中國人,日本侵略中國以來的行動,不是幾句話所能道盡的……中國

人反抗這樣的日軍,難道還用得著解釋嗎?我們中國人除了抗戰外,別無出路。'”可知,

結尾部分簡要敘述了趙一曼反滿抗日斗爭的歷史事實,突出表現了她慘烈的人生結局和無

畏的犧牲精神;

由原文“槍響了,我們看到那秀氣冷峭的女人慢慢倒下去,她的腳正對著我們,那是一雙

秀美的腳,腳上的舊毛襪仍是破的,露出了腳后跟。再后來,這一切都浸透在新鮮透明的

血液中,在星星與曙光的交相輝映下,露出一抹燦紅”“直到她最后犧牲,日寇也沒弄清

趙一曼的真實情況,審訊檔案僅記錄趙一曼自稱‘湄州人‘。”等信息可知,作品將文學

性的描摹和冷峻的歷史結合起來,真實塑造了趙一曼立體、飽滿的英雄形象,取得更加震

撼人心的文學效果。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歙縣孔子廟學記

宋濂

歙,漢縣也?初屬丹陽,自吳、晉而下,雖屢更為郡若州,而縣仍舊名不廢。其地為

東越奧區,號多佳山川。夥川如龍前行,偃蹇不受羈;紫陽、問政二山又矗起東南,勢若

翔鳳。故士之生其間者,或以氣節著,或以道藝多,時有其人,近代尤稱多士,立言著書,

動足名家。是固因山川之靈攸鐘,其沉涵陶育之者非立學之所致歟!

初,學在縣市之東。壬辰兵起而歙為斗爭之場,官廬民舍焚燕無遺,而學亦廢矣。淡

煙荒照,榛荊蔽途,而狐兔或暮出沖人,識者為之彷徨太息,如是者十年。

辛丑之夏,張侯齊來為縣,喟然嘆曰:“歙為徽國文公①父母之邦,道德之化衣被天下

雖時當尚武而其鄉學可久廢乎?”遂請于大府而經營之。會故基己更構紫陽書院,遂于書院

之東立表考宜,剪刈穢荒,別奇新土充其虧洼,高爽地疏有逾其舊。中峙王寢,象厥正配

②;外敞正門,列以畫戟;欄楣翼遮,術道直修。廟左別筑論堂、直齋,以處講師暨弟子

員。經始于秋九月,考成于明年壬寅之秋八月。

侯帥儒師行釋奠禮。性由有飭,神來顧歆。觀者嘆慕,至于詠蹈。僉謂侯之嘉惠吾民

者深,不可無以貽永久。于是教諭江君材,奉幣請文,刻諸麗牲之碑。

惟先王之制,自諸子以至公卿、大夫、士之子,“使之修德學道,春合諸學,秋合諸

射,以考其藝而涉退之”。是文事武備均出于學也。侯于下車之初,能汲汲建學于用武之

日,可謂知斯道矣。歙之士尚當專心一力,惇于明體適用之學,平居之時,則談俎豆而攻

遺經,一遇四郊有警,則操戈上馬,以收獻首或之功,使議者咸曰:生文公之邦,而無忝山

川之靈者,庶幾不負建學之意。

侯字仲賢,齊,其名也。某郡人,以行中書椽擢為歙縣令。招徒懷集,民歡趨之,遂

成市落。縣廨、驛舍皆新作之,而尤急于農功,其善政蓋不一而足。當時相其成者,則丞

胡拱辰、主簿王某及江君云。

(有刪改)

【注】①徽國文公:指朱熹。②象厥正配:指塑的孔子像和配祀者像。③語出《周禮?夏

官司馬第四》。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道A德之化B衣被C天下D雖時E當尚武F而其鄉G學可久H廢乎?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名,出名,有名聲,與蒲松齡《促織》"自名‘蟹殼青'”的“名”意思不同。

B.畚,用畚運送,與《愚公移山》“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的“箕畚”用法相同。

C.牲幣,犧牲和幣帛,古代用以祀日月星辰、社稷等。后來泛指一般祭品。

D.進退,文中為升降,與《孔雀東南飛》中“進退無顏儀”的“進退”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歙縣山水俱佳,水如游龍,山若翔鳳,人杰地靈,名士輩出,很好地體現出了環境對人

的化育作用。

B.過去的縣學毀于兵火后,作者十年來多次到舊址憑吊,面對荒蕪破敗的景象,感慨嘆

息,唏噓不已。

C.耗時近一年,于紫陽書院東擇址而建的孔子廟,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建成后行祭孔之

禮并刻碑以紀。

D.作者引用《周禮》的話強調學文習武的重要性,點明修建縣學的目的,并希望歙縣學子

能夠文武兼備。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僉謂侯之嘉惠吾民者深,不可無以貽永久。

(2)生文公之邦,而無忝山川之靈者,庶幾不負建學之意。

14.張齊在歙縣任縣令時有哪些重要成就?

【答案】10.BDF

11.B

12.B

13.(1)大家都認為張齊施予我們百姓的恩惠太多,不能沒有用來永久留下的東西。

(2)生在文公的家鄉,且無愧于靈秀的山川,(這樣)或許才能不違背新建縣學的本意。

14.①重建孔廟(縣學),培養人才;②招徒百姓,聚成市落:③新建縣廨、驛舍;④重視發

展農業生產。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

句意:他的道德教化世人,像讓人穿上衣服、蓋上被褥一樣惠澤天下所有的人,雖然現在崇

尚武功,但是這里的縣學能長久地廢棄嗎?

“道德之化”是一個句子做“衣被天下”的主語,句子作主語時應當與后面的謂語斷開,故

選B。

“衣被”名詞用作動詞,“天下”作“衣被”的賓語,形成了一個的句子,故選D。

“時”作狀語,“尚武”為謂語和賓語,賓語后應斷開,故選F。

故選BDFo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及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正確。蒲松齡《促織》中的“名”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取名”。句意:有的靠著

有學問和技能而出名;/自己給它取名叫“蟹殼青”。

B.“用法相同”錯誤。文中的“畚”為名詞作動詞,用畚運送;/《愚公移山》中的“箕

畚”是名詞作狀語,意思是“用箕畚”。句意:從其它的地方用畚箕運來新土墊起低洼的

地方;/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D.正確。《孔雀東南飛》中“進退無顏儀”的“進退”,意思是“一舉一動”。句意:升降

對他們考評的等級;/一舉一動沒有顏面。

故選:B。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作者十年來多次到舊址憑吊”錯,原文中只是說縣學因為戰亂荒廢了十年,并沒有提

到作者在這十年中多次到舊址憑吊,無中生有。

故選:B。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僉”,大家、眾人;“謂”,認為;“深”,形容很多;“貽”,留下。

(2)“邦”,家鄉;“無忝”,無愧于;“靈”,靈秀;“庶幾”,或許;“負”,違

背。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結合“張侯齊來縣,喟然嘆日:“歙為徽國文公父母之邦,道德之化,衣被天下。雖時當

尚武,而其鄉學可久廢乎?”遂請于大府而經營之”可以概括出,重建縣學為歙縣培養人才。

結合“招徒懷集,民歡趨之,遂成市落。縣廨、驛舍皆新作之,而尤急于農功,其善政蓋不

一而足”可以概括出,“招徒百姓,聚成市落”“新建縣廨、驛舍”“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這三個要點。

參考譯文:

歙縣孔子廟學記

歙縣是在漢代設立的。最早屬于丹陽郡,自從吳、晉以來,雖然屢次更改所屬地成為

州郡,但歙縣以前的縣名并沒有廢棄。歙縣所管轄的地方是東越的腹地,號稱有許多風景

優美的大山河流。夥川如同一條向前飛行的龍,氣勢磅礴不受拘束。紫陽、問政兩座山又

矗立在縣域的東南,氣勢如同飛翔的鳳凰。因此,生長在這里的士人,有的憑借著有氣節

而著名,有的靠著有學問和技能而出名,在歙縣時常會出現這樣的人,在近代尤其以擁有

很多士人而為人稱贊,那些士人從事寫作,提出自己的主張和學說,舉手投足之間都帶有

著名家的風范。這本來就是因為此地的山川美好并且具有靈氣,這個長久陶冶養育他們的

地方,難道不是建立學校的好地方嗎!

最初,學校是在縣城集市的東面。壬辰年間發生戰亂,歙縣成為軍隊作戰的地方。縣

衙和民房被焚燒的幾乎沒有遺存,因此學校也被廢棄了。淡淡的水氣籠罩在長滿野草的校

園,榛荊遮蓋住了校內的道路,并且狐貍、兔子在晚上有時從里面跑出來沖撞到從這里經

過的路人,有識之士因為這種情況坐立不安深深地嘆息,像這樣過了十年。

辛丑年的那年夏天,張齊來到歙縣做縣令,他感慨嘆息地說:“歙縣是徽國文公朱熹

的家鄉啊,他的道德教化世人,像讓人穿上衣服、蓋上被褥一樣惠澤天下所有的人,雖然

現在崇尚武功,但是這里的縣學能長久地廢棄嗎?于是請示上級官府開始謀劃籌建。正趕

上以前的地基變更用途建起了紫陽書院,于是在紫陽書院的東面打下木樁測量地基,割掉

雜草,從其它的地方用畚箕運來新土墊起低洼的地方,地勢高而干燥空氣流通暢快,超過

了它以前的規模。學校院中聳立著寬大的寢室,還有孔子和配祀者的塑像;敞開的正門兩

旁,陳列著畫戟作為儀仗裝飾。建筑上的欄桿像鳥張開的雙翅一樣環繞在周圍,校內的道

路筆直寬大。廟學的左邊單獨修建了論堂、直齋兩處建筑,來安置講師和他的弟子還有在

這里工作的人。廟學的修建從秋天九月開始,在第二年壬寅年的秋天八月建成驗收。

張齊帶領教師舉行釋奠禮(古代學校的祭祀典禮,屬于“三禮”中的“君師”之禮)。

祭品安排整齊有序,神靈前來光顧享用。圍觀的人驚嘆敬慕,以至于情不自禁地唱歌舞

蹈。大家都認為張齊施予我們百姓的恩惠太多,不能沒有用來永久留下的東西。于是縣教

諭江君材,帶著禮物請人寫了文章,將文章刻在祭祀時系祭祀所用牲口的石碑上。

先王留下來的制度,上自各位皇子下及公卿、大夫、士人的孩子,“讓他們提高道德

修養學習道理道義,春天將他們集合在學校一起學習文化,秋天將他們集合在學校一起練

習武藝,來考查他們的學問技藝,升降對他們考評的等級。這樣文事武備都是出自于學校

啊,能在崇尚武功的時候致力于建設學校,可以說是深知先王的制度啊。歙縣的學生應當

專心致志、勤勉地學習儒家的學問,平常在家的時候,就談論祭祀的禮儀鉆研先哲的經典

書籍,一遇到郊外發生動亂,就拿起武器跨上戰馬,來獲得殺敵俘獲俘虜的戰功,使議論

的人都說:生在文公的家鄉,且無愧于靈秀的山川,(這樣)或許才能不違背新建縣學的本

意。

張齊字仲賢,齊是他的名字。是某個郡的人,以行中書椽身份被提拔為歙縣的縣令。

招引、安撫、懷柔、聚集百姓,百姓們歡快地前往依附他,于是就建成了市鎮。縣里的官

署、驛站的房屋都是新建的,并且他致力于發展農業,他的善政不止一件。當時輔助他工

作的人,是縣丞胡拱辰、主簿王某還有江君。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完成小題。

賈誼宅

丁煒位

洛陽才子屈長沙,舊宅開殘橘柚花。

天下治安②猶痛哭,南方卑濕漫傷嗟。

霜寒廢閣啼妖a^包,日落荒庭集暮鴉。

千載懷湘同有恨,賦成騷客鬢應華。

【注】①丁煒:福建晉江人,任湖廣按察使時,遭遇江兵之亂,因抗任偽職而棄家出

逃,遭朝廷誤解,后被貶官。②治安:指賈誼的《治安策》,文中有“可為痛哭者一”等

語。③妖囑(fU):即^鳥,為不祥之鳥,賈誼被貶長沙時作有《脆鳥賦》。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長沙”三字點出賈誼的人生際遇,為下文的寫景、敘事和抒情張本。

B.頷聯下句著一“漫”字,形象寫出賈誼傷感慨嘆情緒之深、之重、之廣。

C.“廢閣”“荒庭”與“舊宅”“開殘”相照應,渲染出凄涼蕭瑟的氣氛。

1).末句與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同樣表現苦吟之態、創作之難

16.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賈誼的哪些情感?

【答案】15.D

16.①對賈誼居安思危、心懷天下的感佩贊譽;②對賈誼懷才不遇、命運坎坷的同情悲嘆;

③對賈誼出眾文采、超人才華的追思仰慕。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D.“同樣表現苦吟之態、創作之難”錯誤,“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意為:我構思三

年才得來,一讀起來禁不住兩行熱淚流出來。體現了詩人賈島作詩錘字煉句精益求精,布

局謀篇也煞費苦心,寫出了苦吟之態、創作之難;而此詩末句意為千年前屈原在湘水之畔

寫下《離騷》等名篇,至今仍然被人們傳頌,也表達了屈原的怨憤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與

創作無關。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情感的分析能力。

原文“洛陽才子屈長沙”,寫賈誼被貶官到長沙;“南方卑濕漫傷嗟”寫南方之地低洼潮

濕,環境艱苦;“千載懷湘同有恨"中,一個''恨”字,寫出了遺憾之情;此三句表達對

賈誼懷才不遇、命運坎坷的同情悲嘆。

原文“天下治安猶痛哭”寫賈誼雖被貶但仍然心憂天下,表達對賈誼居安思危、心懷天下

的感佩贊譽。

“霜寒廢閣啼妖時導”寫在惡劣的條件下寫出名篇《J?鳥賦》,表達對賈誼出眾文采、超人才

華的追思仰慕。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中,“,”兩句運用對比手法對《離

騷》進行評價,認為其能夠借平常淺近的事物來闡發博大深遠的意蘊。

(2)在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中,“,”兩句運用疊

詞,描繪出一幅迷蒙隱約的美麗畫卷,極具生活氣息。

(3)在賈誼的《過秦論》中,“,”形象地描寫了秦始皇得到天下

后,派遣得力可靠的將領、士兵守衛要塞,盤問過往行人的情景。

【答案】(1)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2)曖曖遠人村依依墟

里煙(3)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三、語言文字運用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逃離異族統治下的齊魯,遠赴江南臨安的故國懷抱,辛棄疾懷著滿腔報國熱忱,上書

《美芹十論》《九議》等北伐用兵策論。然而,南宋朝廷(①),以半壁殘山剩水為滿

足,反應冷淡。當權者盡管知曉他的行政才能并加以任用,他能夠在兩湖、江西等地方官

任上一顯身手,但這遠遠不是他所奢望的。收復失地、洗雪國恥,才是他不變的初心,然

而最高層無意讓他參與恢復大計。另外一方面,他剛直不阿的品行、(②)的作風,也

不見容于曲意逢迎、敷衍拖沓的官場。各種讒言,陰風暗箭二樣,不時向他襲來。…

他(③),提前為自己做歸隱的準備。他與門人來到鉛山鵝湖山一帶,尋覓合適的住

所,在奇師村后發現了一眼泉水,清澈澄碧。他一見就喜愛上了,不忍離去,他決定在此

修建住所,度過余生。

18.請在文中括號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修改。

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如果改為“各種讒言不時中傷他”,意思基本相同,而原文更好,

請簡析。

【答案】18.①茍且偷安②雷厲風行③未雨綢繆

19.盡管當權者知曉他的行政才能并加以利用(或:并對他加以任用),使他能夠在兩湖、

江西等地方官任上一顯身手,但這遠遠不是他所期望的。

20.①原文將“各種讒言”比作“陰風暗箭”,更能形象地表現出官場小人的卑劣和辛棄疾

所處境遇的危險;

②原文使用“襲”字,更能表現出讒言傷人的凌厲程度。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空,語境強調南宋朝廷以半壁殘山剩水為滿足,得過且過,故填寫“茍且偷安”。茍

且偷安:形容得過且過,只顧眼前的安逸,不顧將來。

第二空,語境強調辛棄疾做事干凈利索的作風,故填寫“雷厲風行”。雷厲風行:比喻執

行政策法令嚴厲迅速;也形容辦事聲勢猛烈,行動迅速;也指果斷、干凈利索。

第二空,語境強調辛棄疾提前為自己做歸隱的準備,故填寫“未雨綢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