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廣西北海市、南寧市、欽州市、防城港市中考歷史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_第1頁
2024屆廣西北海市、南寧市、欽州市、防城港市中考歷史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_第2頁
2024屆廣西北海市、南寧市、欽州市、防城港市中考歷史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_第3頁
2024屆廣西北海市、南寧市、欽州市、防城港市中考歷史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_第4頁
2024屆廣西北海市、南寧市、欽州市、防城港市中考歷史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廣西北海市、南寧市、欽州市、防城港市中考歷史考前最后一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每小題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列哪一項不屬于土地改革的意義()A.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B.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業生產迅速發展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D.農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2.1898年,康有為40歲,梁啟超25歲。變革前,兩人都沒有出過國,對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對于西方的認識,也只是局限于所讀的傳教士的出版物和對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見聞。這說明A.西方列強支持維新變法B.慈禧太后控制著政治和軍事事務C.維新派缺乏經驗D.頑固派反對變法3.1937年,冼星海在家書中寫道:“六年前的三千萬流民的印象,當我還沒有忘記的時候,如今又遭到更大的浩劫。”材料中“六年前的三千萬流民”和“如今……更大的浩劫”產生的起因分別是A.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B.西安事變、南京大屠殺C.西安事變、盧溝橋事變D.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4.“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突然打一個噴嚏,這個噴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都感冒了。”材料中“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都感冒了”指的是A.巴黎公社成立B.第一次世界大戰C.經濟大危機D.慕尼黑陰謀5.史學家常把1916年至1927年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其主要依據是這一時期A.帝制復辟B.軍閥混戰C.日本侵華D.東北易幟6.18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來臨。英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作用是①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②摧毀了封建統治③資產階級開始掌握政權④摧毀了殖民者的統治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7.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下列事件發生在這一時期并體現中國人民民族氣節和英雄氣概的是①創作《義勇軍進行曲》②黃海大戰③臺兒莊戰役④百團大戰⑤南京大屠殺A.①②③⑤B.①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8.下列選項中,屬于冷戰的產物的是A.德國分裂B.二戰后,德國被分區占領C.杜魯門主義的提出D.蘇聯解體9.按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德國突襲波蘭②日本偷襲珍珠港③雅爾塔會議④盧溝橋事變A.①③④②B.④①③②C.③①②④D.④①②③10.詹姆士布恩是一位生活在18世紀40-90年代極富經營頭腦的英國某織布廠廠主,1785年后,他把工廠搬遷到交通便利的地方,詹姆士布恩搬遷工廠是因為A.珍妮紡紗機的發明B.瓦特改良蒸汽機C.火車、輪船的出現D.內燃機的發明11.在洋務企業的刺激下,l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沿海一些地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買辦和手工業作坊主開設工廠,雇用工人進行生產。這說明洋務運動()A.引進了西方機器工業 B.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C.挽救了民族危亡 D.阻止了外國資本主義擴張12.“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提到的兩位帝王,都為我國的統一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但他們在處理以下某一問題時,態度截然相反,這個問題是()A.抗擊匈奴問題B.加強中央集權問題C.對待儒家思想問題D.鞏固政權問題二、簡答題(共3小題,滿分26分)13.1956年底,我國完成了三大改造。請簡述:三大改造完成的歷史意義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魏主欲變北俗,引見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可興。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資治通鑒》“魏主”指的是誰?上述材料是其改革中的哪一項?你能列舉出其改革中改變鮮卑族風俗的其他內容嗎?本次改革有何影響?從“魏主”身上,我們學到了什么?魏晉南北朝時期另一社會特征是什么?1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正一步步向世界強國邁進。戰國時期,使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國家的改革是什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中有哪些重大措施?這場改革有何進步意義?兩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在改革過程中,他們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答案一、每小題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到1952年底,中國大陸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即農民土地所有制,不是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走向恢復和發展。所以ABD符合題意,C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BD。【點睛】解決本題需要學生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C項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選項是不符合題干的,土地改革是私有制。2、C【解析】分析題干的“變革前,兩人都沒有出過國,對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對于西方的認識,也只是局限于所讀的傳教士的出版物和對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見聞”可以看出1898年,康有為和梁啟超對西方的認識少,說明維新派缺乏經驗。故C符合題意;西方列強支持維新變法、慈禧太后控制著政治和軍事事務、頑固派反對變法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故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3、D【解析】

依據題意1937年的六年前指的是1931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六年前的三千萬流民”產生的原因是九一八事變,“如今……更大的浩劫”產生的起因是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的事件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4、C【解析】

根據題干中的時間1929年結合題中的國家“美國”可以判斷材料中所指的事件是1929年從美國率先爆發的經濟危機,C選項符合題意。巴黎公社成立是在法國,A選項不符合題意。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于1914年,B選項不符合題意。慕尼黑協定于1938年,D選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選C。【點睛】本題解題關鍵在于熟悉經濟大危機的產生,1929年10月下旬,美國股票突然暴跌,一場空前的經濟大危機迅速席卷了美國以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5、B【解析】

依據課本所學可知,1916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之后死去,北洋軍閥分裂,中國進入軍閥混戰時期。1926年,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進行了北伐戰爭。1927年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軍閥割據的混戰局面基本結束。B項符合題意;A項不合題意;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失敗,開始侵華。C項不合題意;1927年張學良東北易幟,標志著國民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D項不合題意。由此可知ACD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B。6、B【解析】

依據所學,英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作用是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因此②③符合題意;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與英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無關,①不符合題意;摧毀了殖民者的統治與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無關,④不符合題意。所以B符合題意,ACD排除。故選擇B。7、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①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是為了激發人民的抗日激情和勇氣,符合題意;②黃海大戰是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戰役,不符合題意;③臺兒莊戰役是中國軍隊抗擊日軍的重大勝利,符合題意;④百團大戰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符合題意;⑤南京大屠殺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不符合題意;由此可知,①③④符合題意,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點睛】解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的限定時間“抗日戰爭”,逐一分析四個選項,不屬于抗日戰爭時期的事件排除,需要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扎實的基本功。8、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冷戰進行,美蘇在各自占領區扶植建立起相互對抗的兩個國家,德國由此分裂,直到近半個世紀后伴隨蘇聯的結束才最終再度完成統一。A符合題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美、英、蘇等國討論了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和戰后和平等問題,二戰后,德國被分區占領。B不符合題意。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是冷戰開始的標志,C不符合題意。戈爾巴喬夫不成功的改革,激化了社會矛盾,促使東歐聚變,最終導致蘇聯解體,D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故選A。9、D【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①德國突襲波蘭的時間是1939年,②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時間是1941年,③雅爾塔會議的時間是1945年,④盧溝橋事變的時間是1937年,由此可知,④①②③符合題意,正確答案為D;ABC三項的時間排序不正確,故選D。10、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785年以前,紡紗機、織布機由水力驅動,工廠必須建造在河邊,而且受河流水量的季節差影響,造成生產不穩定,這就促使人們研制新的動力驅動機械。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機開始用做紡織機械的動力,并很快推廣開來,故1785年后,他把工廠搬遷到交通便利的地方是因為瓦特發明了改良蒸汽機,B符合題意。火車發明于1825年,輪船發明于1807年,內燃機發明于1876年,都不符合題意。珍妮紡紗機與題意無關。A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11、B【解析】

結合題干中的內容可知,洋務運動刺激了中國的一部分人開始創辦近代企業,使中國的沿海地區出現了近代化的工廠,這說明了洋務運動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睛】掌握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解題的關鍵。12、C【解析】依據所學可知,秦皇漢武指的是秦始皇和漢武帝,秦始皇和漢武帝都以武力抗擊匈奴,A項不合題意;秦始皇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B項不合題意;為了加強思想統治,秦始皇在文化領域實行焚書坑儒,漢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待儒家思想問題截然不同,C項符合題意;秦始皇和漢武帝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鞏固政權,維護自己的統治,D項不合題意。故此題選C。二、簡答題(共3小題,滿分26分)13、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4、(1)北魏孝文帝(2)學習漢語。(3)穿漢服;采用漢姓;與漢人通婚(4)促進了民族交融;使中原文化得到豐富和發展。(5)富有改革創新精神(6)政權分立【解析】

(1)依據材料內容“夫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可興。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內容是對孝文帝改革的描述。魏主是孝文帝。(2)依據材料內容“夫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可興。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內容是對孝文帝學習漢語內容改革的描述。(3)根據所學可知,除了學習漢語,還有采用漢姓;在朝廷上官員必須穿戴漢族服飾;鼓勵鮮卑人與漢族貴族通婚等。(4)依據所學知識,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還促進了民族交融;使中原文化得到豐富和發展。(5)本題為開放性題目,學生主要圍繞改革創新、積極進取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富有改革創新精神等。(6)依據所學知識,公元220-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融合,所以另一特征是政權分立。【點睛】本題主要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特征等內容的掌握情況,回答問題要注重根據材料展開并根據題目言簡意賅的回答問題。15、(1)商鞅變法(1分)(2)改革措施: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采用漢族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或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用漢律;學漢禮。每項1分,共6分)意義:改革鞏固了北魏的統治,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1分)。(3)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有:第一,改革都得到了本國君主的大力支持;第二,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第三,改革者本人都具有非凡的意志和堅定的決心(只要言之有理,答出其中一點即可給2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