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教案八篇_第1頁
《出師表》教案八篇_第2頁
《出師表》教案八篇_第3頁
《出師表》教案八篇_第4頁
《出師表》教案八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出師表》教案

《出師表》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

鑒意義。

2、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對聯導入新課

1.“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2.“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保ā段浜顣谩罚?/p>

3.“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保ā恫∑饡鴳选罚?/p>

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

三、整體感知

1、錄音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畫記出疑難字詞,注意停頓、重音。

2、對照課下注釋,翻譯課文,注意以下字詞:

古今異義詞:

(1)開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義是開放、

擴大。

(2)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

(3)卑鄙:今義是品質惡劣,古義是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4)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

(5)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

3、學生齊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寫臨出師前的忠諫,提出了廣開言路、執法如一、任人

惟賢的具體建議。

第二部分(6一9段),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誠圖報的忠心,點出

出師本題,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二課時

一、師生共同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

2.問題探究

(1)當時的不利條件是什么?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處在“危急存亡”的嚴重關頭。對形勢

的這一清醒的估計,是暗示劉禪,如不發憤圖強,國家必然敗亡。

2)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內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內”“忘身于外”

的耿耿忠心。這告訴劉禪,只有依靠、重用這些賢德忠貞之士,才可救亡圖存,以

竟先帝之業。

(3)本段提出什么建議?開張圣聽

(4)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么?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p>

(5)對國君進行了怎樣的規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

路?!?/p>

(6)這一段中先后兩次提出劉備,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發劉禪繼父之志和啟示他學先帝用人之明。

小結:本段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3.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

問題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么?具體內容是什么?

嚴明賞罰;“宮中”“府中”不應異法。

②如何具體執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③提出怎樣的勸誡?陟罰藏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④“內外異法”內外各指什么?“宮中”“府中”

小結:本段提出應內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

3.請同學翻譯第三、四自然段。

問題探究

1、舉薦了哪些人?為什么要舉薦這些人?

郭攸之、費諱、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2、提出親賢的具體作法是什么?

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親賢的好處是什么?

必然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4、亮認為舉用向寵將軍的好處是什么?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小結:本段述說人事安排,舉薦文臣武將。

4、請同學翻譯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漢興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親賢臣,遠小人。

(3)后漢傾頹的原因是什么?(反面):親小人,遠賢臣。

(4)“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什么?

親賢臣,遠小人。

小結:這一段把“親賢臣,遠小人”提高到漢室興衰的歷史經驗上來總結,也

是對前面兩段“宮中”“府中”分說后的歸納。并再薦賢臣,希望劉禪能親賢臣,

遠小人,以求漢室興隆。

以上第1—5段從形勢分析到具體建議,是出師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師

后無后顧之憂。

二、布置作業

熟讀全文。

第三課時

一、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1.請同學翻譯第六自然段。

問題探究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語句。

②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句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第一句

⑤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最后一句

2、請同學翻譯第七段。

問題探究

1、亮夙夜憂嘆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2、“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請同學翻譯第八段。

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第二句后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開張圣聽

哪一句話表現了亮以身許國的意志和決心。第一句

4.第9段:結束語。短短三句乃全從肺腑流出,充滿了不勝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諸葛亮著重敘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和準備出征的計劃、安排,從

敘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勞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創業之艱感動后主,并激

勵其發憤圖強。

二、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1.討論:你對諸葛亮的看法怎樣?

明確:1)諸葛亮與劉備的關系。

諸葛亮追隨劉備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圖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施展自己的

政治抱負。他出輔劉備時,劉備的地位尚未鞏固。他竭忠盡智,終于使蜀漢地位漸

趨安定。公元223年劉備臨終時,把劉禪托付給他,并要劉禪“事之如父”。諸葛

亮也一心希望劉禪成功,并無絲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對劉備父子,真是一片至

誠。

他的圖報就是以貫徹他的政治主張為最終目的的。二十多年來,他辛勤創建西

蜀,還要進一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所以在適當時機,準備出師,并提出自

己的意見。

(2)《出師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為諸葛亮對劉備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國事看成是自己的

責任。他在給劉禪的表中,不但通過形勢的分析,在理論上提出自己的意見,并且

作出具體安排,而且還通過自敘身世,在感情上表達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

意愿。劉禪是君,但是無能,諸葛亮受劉備之托來輔佐劉禪,是老臣,是“長

輩”,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諸葛亮對劉禪上表,既是臣對君的陳說,又是“長輩”

對受托照顧的人的殷切期望。為了能使劉禪感動,所以不但導之以理,而且動之以

情。在語氣上既恭敬,又懇切,充滿諄諄囑咐的意思。《出師表》之所以有這么強

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們君臣關系與眾不同所決定的。

(3)區別歷史事實中的諸葛亮和傳說中的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復雜的形

勢進行分析并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賞罰嚴明,恩威并

施。其他如開發生產、發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歷史價值。他還很重視對子女的教

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張修身養德,志向高遠,這些精神,多可借鑒。

傳說中的諸葛亮,已被作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帶有神話色彩的傳

說,是不能當作史實來看的。

⑷小結。

封建社會推崇諸葛亮,或由于他助劉興漢是正統,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盡

忠,是忠臣的典型。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

事家,對于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例如《后出師表》中說的“鞠躬

盡瘁,死而后已”,現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義。

三、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以“我眼中的諸葛亮”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出師表》教案「篇二」

出師表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解題、背景、作者、表

2.指導閱讀、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導朗讀背誦,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

4.了解諸葛亮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的進步主張,初步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

誠,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教材分析

重點難點:閱讀、分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叭櫭]”、“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

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

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陸游

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

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杰作。(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最好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

生激情。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并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問題1),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第

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后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

采用什么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第三,在說明出師的理由之后,作為

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準他出師并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同組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一)

3.抽樣提問,師生共評(同時板書)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學生結合注釋自譯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秋:關鍵時刻妄自菲?。哼^分看輕自己蓋:原來

2.提問四人各對譯課文1、2段,學生進行評價更正,教師肯定小結

3.思考問題:

(1)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內外大臣這樣做的

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么?(問題

4-9)

教師抽個別中下生提問,再請中下生補充,不行再請中上生小結

板書:開張圣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4.指導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1)教師復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

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5.指導背誦;

(1)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

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兩條建議

(2)學生試著自己背

(3)抽優生背

(4)全班齊背

6.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六、布置作業:

A.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A.預習翻譯3—7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

張。

2.學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愿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寫作方法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導自己的行為

重點難點: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教具;理解“寓情于議”和

“寓情于敘”

教學過程:

一、檢查默寫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二優生分別讀第3第4段后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問題1)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計日而待:良實: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議?(問題

2、3)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

復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于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

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

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擺事實、講

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于議”。作者之所以采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

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設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托

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

躬盡瘁,死而后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

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注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3.復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4.獨立思考問題:兩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敘述的對象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

么?(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5.講解“寓情于敘”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報先帝

忠陛下的心愿。表達方式是寓情于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

之后,又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

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

一片忠心。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精神?今天應

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

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業

A:課后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理解8、9段。培養說話藝術(委婉)

2.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3.背誦,練習鞏固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抽一中等生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創設情境,進入新課。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老師要多做些點撥

學生先獨立翻譯,教師給予指點,后集體討論解決

3.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咨敢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表達感激之情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后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后面用句號,好不好?

明確: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

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自由發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采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四、布置作業

A、默寫全文(可分段進行)

B、熟練背誦全文

教學反思:

《出師表》教案「篇三」

教學要點:

一、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

鑒意義。

二、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了解課文中的幾種判斷句式。

四、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五、了解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及要求:

一、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三、熟讀課文。

教學重點:

一、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二、熟讀課文。

教學難點: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導入: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

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

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哪位同學能說說,這是杜甫的哪首詩?對,是

《蜀相》。寫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諸葛亮。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出師表》。

二、題解:

1、作者: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的政治家、軍事家。

2、文體: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3、出師伐魏背景簡介:

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建立了蜀

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劉備稱帝后,拜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逝,臨

終對諸葛亮托認國事,并囑咐兒子劉禪曰:“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焙髣?/p>

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和臨終托孤之情,輔佐劉禪竭忠

盡智,為實現劉備的統一中原,光復漢室的遺愿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輔佐劉禪辛勤治蜀,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加強,在這種情況

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駐漢中(今陜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以“北定中

原”。

劉禪昏弱,使諸葛亮在勞師遠征之際深懷內顧之憂,所以,臨行前上此表文,

給劉禪以告誡和勸勉。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始終是聯吳抗曹,并用五年的時間為伐魏作準備。主要措施

有:

(1)與吳國通好;

(2)加強內政建設;

平定南方叛亂。

三、生字、重點詞

1、給生字注音:

ciihongfeizhipibiquegouwei

殂弘菲陟否裨闕茍猥

sunurangjiuzouyizltui

《出師表》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特點。

2、領會文章融議論、記敘、抒情為一體的寫法。

3、重新認識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張。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剛才大家聽到的這首歌是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一一《滾滾長

江東逝水》。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這闕《臨江仙》是這部著作的開篇

詞。但這首詞作者并不是羅貫中,而是明朝中葉的文學大家楊慎。羅貫中是從楊慎

那里抄來的嗎?不是,羅貫中為元末明初人,而楊慎是明朝中期人。

最初《三國演義》開篇并沒有此《臨江仙》,是清初毛宗崗父子將其移植在卷

首,不管怎么移植,我們都相信羅貫中和楊慎兩老人家都不會有意見。就像被羅貫

中演義神化的諸葛亮,老諸葛也很樂意,可憐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羅有很

大的功勞,只不過老羅演義,內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賴的文字還算是老諸葛

本人的《出師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諸葛亮的這篇經典名作。

二、在學習本文前,我們先了解:

1、本文的學習目標;

2、作者簡介;

3、時代背景;

4、標題。(播放幻燈片)

三、整體感知

1、國慶八天長假,要求同學們放假期間預習本文,現在我來檢查預習情況,

(播放生字詞幻燈片)請一位同學把幻燈片的紅字讀一下。

崩殂(cii)菲(fei)薄裨補(bi)遺(w?i)陛下

t(yl)攸(Y6U)闋(qu?)陟(zhi)罰

臧(zang)否(pi)行(hang)陣猥(wei)自

夙(su)夜號(nu)鈍t取(zou)攘(rang)除

斟酌(zhenzhuo)

2、錄音范讀課文。

a、接下來請同學們聽朗讀錄音,大家注意停頓、重音。

b、用幻燈片展示文中幾個經典句段的停頓,要求學生一起讀并做好句讀筆

記。

3、請全體學生朗讀第一段,然后對照課下注釋及《名校課堂》翻譯把第一段

重點字詞句圈劃出來。請學生解釋翻譯第一段的重點字、詞、句(讓學生默讀幾分

鐘后播放幻燈片)。

4、請學生快速閱讀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當時的形勢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內外大臣表現如何?內外大

臣如此,作者希望國君又當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條建議是什么?

點撥:(請學生引用課本的話回答)“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開張圣聽,以光先帝

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開張圣聽”或“廣開言路”。(播放幻燈

片示意圖)

四、課堂小結:這堂課我們主要了解了作者以及寫作的時代背景,重點分析了

課文第一段,初步了解諸葛亮請求出師的.原因一一蜀國危急存亡。通過正反對比

分析,給劉禪提出第一條建議一一要廣開言路。

五、布置作業。

1、預習課文第二一一九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三條建議是什么?為

什么要提出這些建議?

2、背誦課文。

(時間允許,再把朗誦播放一遍)

《出師表》教案「篇五」

教學依據

本文情詞懇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敘事,表達流暢而自然,言辭中肯而

聲情并茂,24出師表(人教版九年級上教案)。開頭分析蜀國面臨的形勢,陳述自

己的治國主張;中間回顧往事,追憶諸葛亮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抒發忠于蜀國、

忠于劉備父子的感情;結尾時理清君臣職分,表達竭誠圖報的心情。

新課標指出:“閱讀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

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本文文質

兼美,情理交融,實在不可多得。教學應該通過讀、背、悟、思等多種形式讓學生

得到提高。

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下語文學習的一大特色,語文綜合性學習應該是有機滲透

于閱讀教學過程之中的。在學習本課時,還應該結合文章涉及的信息豐富、包含的

思想深邃的特點,組織相關綜合性學習,合理地將語文學習發散到課外,讓學生在

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在學習中了解“表”這種文言文體的一般知識;整體感知文

章內容,概括內容要點;多層面解讀文章,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遷移性閱讀的能

力;品讀語言情感的深切,體會行文構思的明晰的特點;掌握閱讀“表”這一文言

文體的基本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反復誦讀,在讀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內容要點,在讀中品味語

言情感的深切,在讀中質疑探究、遷移發現;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強調學生與文本

的對話、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實現師生的互動;引導學生聯

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閱讀,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24出師表(人教版九年

級上教案)》o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會怎樣對他人“聲情并茂”地

陳述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怎樣正確對待他人對自己的恩惠;怎樣看待自己的責任等

問題。在討論思辨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一情感培養絕不是空洞的說

教,而是應該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自己從多角度去

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而學生對諸葛亮人品、氣節的思考解讀過程,實際上就是

情感培養過程、價值觀的形成過程。教學方式

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品味。

由單向思維轉向多向思維,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思考。

注意傳授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在發現中走向完善。

。重視教與學的雙邊性,重視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讓學生

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熏

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成功的喜悅。

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自然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切忌為了完成目

標而強行設計教學環節。

要借助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和興趣所在,以知識鏈接的形式,將學生對文本本身

的學習拓展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更為廣闊的時空中自主學習。

?教學構思

課時可根據課堂推進狀態自我調節詩句導入。激發興趣

以組合詩句的方式,通過“出師一表”

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文。

自讀課文。掃除障礙

通過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出師表》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

意義。

2.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4.了解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重點難點

1.把握重點生字詞的意思,順暢地翻譯全文。(重點難點)

2.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

鑒意義,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重點)

課前準備

(教具、預習作業等)

1.搜集一些有關諸葛亮的簡介及故事

2.運用工具書,順暢地朗讀全文。

3.結合課文注釋,試譯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課堂教學實施設計

復備內容

一.導入新課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哪位同學能說說,這是杜甫的哪首詩?對,是《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諸

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

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

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陸游說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這

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出師表》。

二.指導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讀得要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要求學生

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并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崩殂恢弘菲薄陟罰臧否裨補闕漏

攸t傾頹猥弩鈍攘除咎

咨娥陛下長史先帝遺德以遺陛下

性行淑均行陣和睦

2.簡介“表”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四.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結合注釋自譯課文1、2段

2.投影強調下列字詞:

疲弊恢弘之秋也誠宜開張圣聽

以光先帝遺德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陟罰臧否作奸犯科內外異法

3.齊讀第一節,回答:

①當時的不利條件是什么?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

②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觀)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議?

“開張圣聽”

④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么?

“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⑤對陛下進行了怎樣的規勸?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p>

小結: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4.齊讀第二節,回答: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么?

具體內容是“嚴明賞罰”

②如何具體執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③提出怎樣的勸誡?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④“內外異法”內外各指什么?宮中、府中

小結:提出應內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

5.總結:這兩節在寫法上有共同點,都是先提出正面建議,再從反面論述。

五.指導背誦:

六.老師總結:

引導學生學習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七.作業鞏固:

出事表(第二教時)

教學目標

研讀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課堂教學實施設計

復備內容

一.復習上課:

1.解釋下列詞語:

(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蓋追先帝之殊遇

(3)不宜妄自菲薄

(4)引喻失義

2.翻譯下列句子:

(1)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2)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二.分析3-5段

1.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計日而待:良實:

親賢臣,遠小人優劣得所嘆息痛恨所以興隆

2.3-4節內容分析:

①為什么要舉薦這些人?“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②提出親賢的具體作法是?

“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親賢的好處是?“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④概括第3段的內容?

述說文臣的安排一一舉薦賢才,著眼于思想品質。

⑤為何舉薦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日能”

⑥具體如何舉用?“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處?“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內容?述說武將的安排一一舉薦武將,贊其德才兼備。

小結:述說人事安排,舉薦文臣武將。

3.第5段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

小結:提出“親賢遠佞”的建議。

4.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三.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復強

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于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

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

“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擺事實、講道

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于議”。作者之所以采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

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興復漢室的目的。

3.指導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1)教師復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表原因(因為)——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四.拓展練習:

你認為在諸葛亮向后主提的三項建議中,哪一點最重要?說明理由,寫一段

200字左右的文字。

《出師表》(第三教時)

教學目標

研讀課文6-9節,總結全文

課堂教學實施設計

復備內容

一.復習上課:

1.1-5節詞句翻譯。

2.試背第5節。

二.研讀6-9節

1.學生對照注釋疏通后質疑。

2.重點強調字詞:

躬耕茍全卑鄙三顧感激有一年

不效深入不毛弩鈍奸兇以彰其咎

咨敢臨表涕零不勝受恩感激

3.重點句子翻譯:

(1)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2)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3)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4.分析第6節: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詞語)?“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②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③“感激”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

以當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體指什么?低微而鄙俗;具體指“臣本布

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⑤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

于危難之中,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小結:本段述身世,講經歷,以使陛下明白創業之艱難,同時表達自己愿竭忠

盡智來報先帝知遇之恩的決心。

5.分析第7節:

①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p>

小結:本段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盡心盡

責輔佐陛下,以報先帝托付之情的決心。

課堂教學實施設計

復備內容

6.分析第8節:

①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開張圣聽”

小結:本段是對上文的回顧,再次提出對陛下的期望和要求,這既是臣對君的

忠心之述,也是長輩對晚輩誠摯愛忙亂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7.齊讀第9節: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三.總結全文

1.作者寫此文的用意何在?又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遺詔?

2.表達方式特點:

文章第一部分(1-5)主要是議論,第二部分(6-7)主要是敘述,無論是議是

敘都注入了作者報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曉

之以理,寓情于議;第二部分是動之以情,寓情于敘;第三部分(8-9)是表決

心,直抒熱切殷切期望、感激與惜別之情。從以上簡析可知,本文主要特點是議

論、敘述、抒情相結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于議論、敘事之中的表現手法是值得學

習的。

3.語言率直、質樸、懇切、精練。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報先帝、忠陛下”之情全篇,處

處為劉禪著想,殷切期望他繼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復漢室”之大業。作者

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情

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錄,

處處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語言精練,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衛之臣不

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還有大量的合成詞出于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

過他的提煉,后來成為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

義”“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出師表》教案「篇七」

【教學設想】

一、充分利用網絡教室資源優勢,將介紹背景和疏通文義結合起來,突破重點

詞句,然后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領會內容大意,網絡課教案。

二、利用網絡課程資源,在讀、講、議、寫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

文章的藝術特色。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經過七、八年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學習,基本具備了利用網絡資源

進行學習的能力,對在網絡教室里的學習很感興趣,但仍有部分學生不能較好的利

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表"的特點,了解諸葛亮的治國主張。

2.朗讀課文,疏通文句,積累詞語,豐富文言詞匯。

3.學習本文融情于議論、敘述,以情動人的寫作方法。

4.培養學生學會從網絡獲取學習資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利用網絡課程資源,閱讀體悟,自主、合作、探究,激起學生誦讀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切感受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做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2、培養學生學會從網絡獲取學習資源的能力。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的寫法以及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網絡教室、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課前讀課文,根據注釋弄清文章的主要內容。

2、通過因特網或圖書館搜集有關資料(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皆可),如:諸葛

亮生平、三顧茅廬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

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

《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

仰,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或為出師表,

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杰作。

2、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學生點擊以下網址查閱:

二、一讀課文,觸摸文本

1、點擊下列網站,聽配樂朗讀,注意聽準字音,把握停頓:

①字音: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崩殂恢弘忠諫菲薄

陟臧否以遺陛下裨補

猥自夙庶竭鴛鈍

咎咨眼

②停頓:用"/"劃分下列句子的停頓節奏。

A然/侍衛之臣/不屑于內

B蓋/追先帝之殊遇

C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D使/內外異法也

學生自主完成,不會的可以點擊以下網站(在線新華詞典)查閱:

、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翻譯課文。

以小組為單位,就難詞難句討論交流,力求通暢地翻譯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如有疑難可以點擊以下網址:

三、細讀課文,解讀文本

1、(1)朗讀課文1—5自然段,讓學生閱讀《出師表賞析》一文。

⑵、討論:

①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議?是從哪幾個方面提出建議的,它們之間有什

么聯系?本文陳述的重點是什么?

②就國內政事的安排,諸葛亮提出了三條建議,這三條建議中哪一條是最主要

的?為什么?

③文章第5段為什么插入對往事的回憶,去掉這一段文字,好嗎?

學生如答不出,可登陸下述網頁,進行了解:齊讀課文6-7自然段,討論交流

疑難,思考:

①課文第6段敘寫自己的生平(21年的經歷),好象是逸枝衍菖,對此你怎么

看?

②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③作者認為,可

以出師北伐的條件是什么?"出師〃的戰略是什么?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各組選代表進行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學生如有疑難,可以查閱以下網站:

四、研讀主旨,感悟文本

學生再讀課文,教師設計相關問題,誘生深思。

提問:全文以議論為主,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請

結合你的閱讀體驗,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自由發言??梢圆殚啞稖\談出師表的藝術特色》一文的網

站:

五、鏈接生活,直面忠誠

讓學生就〃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忠〃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教師組織學生辯

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辯論時學生可查閱相關網站:

六、教師小結:

《出師表》以“形勢〃使對方震動,以“情感"使對方感動,以"措施"教導對方,

以〃事業"激勵對方,肝膽相照,情深意厚,一直為世人所稱道。封建統治者推崇諸

葛亮,或由于他助劉興漢是正統,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

今天人們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于“忠”鞠

躬盡瘁,死而后已",則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意。作為新世紀的熱血青

年,我們應該胸懷祖國,心系人民,做時代的驕子,做人民的公仆。

七、布置作業:

結合課后練習三,談談你對諸葛亮的認識,以《千秋諸葛我評說》為題寫一篇

小作文??捎^看《易中天評說諸葛亮》的視頻:

《出師表》教案「篇八」

WEIDABANG

學習目標:

一理解本文的要領——親賢遠佞,以求修明政治,光復漢室。

二理解本文的寫作特點——議論、敘事中顯出真摯的感情。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卻)中道(中途,半路)崩殂(C11古代帝王死叫

崩或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困苦努乏疲指人疲累;弊指衰敗。這里指益州

物力不足),此誠(的確)危急存亡之秋(指緊要的時亥||)也。然(但是)侍(shi)

衛之臣,不懈于(在)內;忠志之士,忘身(自身,自己)于外者(表語中停

頓):蓋(虛詞,用在訴述的開頭,表示原因)追(憶念)先帝之殊遇(特別的待

遇,多指恩寵、信任)欲報(報答)之于(代先帝的殊遇)陛下也。誠(確實)宜

(應該)開張(開擴)圣聽(皇帝的聽聞),以光(光大)先帝遺德(遺留下的美

德),恢弘(發揚)志士之氣(指昂揚的精神狀態);不宜(當)妄自菲薄(毫無

根據地輕視自己),引(引證)喻(比喻)失義(合理、適宜的事稱義),以(以

致)塞(S占堵,阻隔)忠諫(忠誠的勸諫)之路也。

分析形勢,暗示不奮發圖強則難與魏吳久持;再提出在不利形勢下應利用有利

條件一一文武官員追念劉備恩情,要把它報答給劉禪。建議開張圣聽,用“宜”與

“不宜”作為告誡。規勸劉禪要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廣開言路,

采納忠諫,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言談失義,阻斷忠諫之路。

宮中府中,俱為(是)一體;陟(zhi陟,提升)罰臧(善)否(zdingpi惡),不

宜異同(差異,異同,偏義復詞,只取“異”義):若有作奸(邪惡不正)犯科

(做壞事觸犯科條),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專管其事的官員),論(評判)其

刑(處罰)賞,以(用來)昭(顯示,表明)陛下平明(公正明察)之理(治

理);不宜偏私(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內(宮廷)外(泛指行政機構,包括

府中軍中邊疆等)異法也。

第二段:建議應當賞罰分明,內外一體?!皟取薄巴狻背猩衔?,指宮中、府中

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創業立言,喚起劉禪對自身所負重任的重視。第二句講幸賴

先帝善于用人,還有一批忠臣志土,從表達上看,語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調。

不利條件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講形勢嚴

重,說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

有利條件是“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觀),說明修明

政治尚具備有利件。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

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效命這個好條件。

提出建議:“開張圣聽”。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光先帝遺德,恢弘志

士之氣”

對陛下進行規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p>

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說明先帝創業的艱辛。

如何具體執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提出“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的勸誡。

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提出“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的勸誡。

如何具體執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文臣的安排舉薦賢才,著眼于思想品質。

舉薦這些人的原因:“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親賢的具體作法是:“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舉薦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日能”親賢的

好處是:“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舉薦武將,贊其德才兼備。

具體如何舉用:“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好處:“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出“親賢遠小”的建議。

“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第1句

“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

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詞語)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布衣”。

志趣是“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卑鄙”的意思是低微而鄙俗。

“感激”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

當世之事”。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中,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概括了

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夙夜憂嘆的原因是“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

帝之明”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明伐魏時機成熟。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表達作者思想感情。

本段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盡心盡責輔佐

陛下,以報先帝托付之情的決心。

第一句照應上段“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后半句照應第一段“開

張圣聽”。

總提期望與要求。

敘述受命之后的心情與措施,表忠心。

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創業立言,喚起劉禪對自身所負重任的重視。第二句講幸賴

先帝善于用人,還有一批忠臣志土,從表達上看,語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調。

不利條件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講形勢嚴

重,說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

有利條件是“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觀),說明修明

政治尚具備有利件。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

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效命這個好條件。

提出建議:“開張圣聽”。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光先帝遺德,恢弘志

士之氣”

對陛下進行規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p>

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說明先帝創業的艱辛。

侍中、侍郎郭攸(you)之、費緯(yi)、董允等,此皆良實(誠實,老實),志

(志向)慮(心思)忠純,是以(因此)先帝簡(選拔)拔(選擇)以遺(wE交

付,給予)陛下:愚(自稱的謙詞)以(認為)為(是)宮中之事,事無(不論)

大小,悉(全,者E)以咨(征詢,商量)之,然后施行,必(一定)能裨(bi增

添)、補(補益)闕(que同“缺”,欠缺,不足)漏,有所廣(擴大)益(益

處)。

將軍向寵,性行(xing品性行為)淑(shtl善良)均(公平,公正),曉暢

(明了通達,精通)軍事,試用之于(在)昔日,先帝稱(稱贊)之日能,是以眾

議舉(推薦)寵為(作,擔任)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全,都)以

咨之,必能使行(hdng軍隊行列)陣和睦,優劣得所(處所)也。

三、四段:是第二段的分說,推薦文臣、武將們,根據他們的特點說明他們的

作用。

親(接近)賢臣,遠(疏遠,離去)小人,此先漢所以(的原因)興隆(昌

盛)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傾危衰敗)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

此事,未嘗(未曾)不嘆息痛(怨)恨(遺憾)于桓(hudn)、靈也!侍中、尚

書、長史、參軍,此悉(全)貞(正直忠誠)亮(忠直)死節(守節義而死)之臣

也,愿(希望)陛下親之、信(信任)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以日來計算

就能等待其實現,意即不要多久時間)也。

諸葛亮以漢朝興衰的歷史說明君王用人之極端重要,告誡劉禪要接近、信任正

直賢能、忠貞不渝的巨子。

第五段:從薦賢兩段,用歷史的經驗教訓歸結提出親賢遠佞建議。希望劉禪能

做到,以興復漢室。

小結:前半部分從形勢分析開始,到具體建議,在出師前作周密安排,以求出

師無后顧之憂。第一條建議“開張圣聽”,第二條建議“賞罰分明”,也都與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