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南織造公費的源流與府部財權劃分_第1頁
清代江南織造公費的源流與府部財權劃分_第2頁
清代江南織造公費的源流與府部財權劃分_第3頁
清代江南織造公費的源流與府部財權劃分_第4頁
清代江南織造公費的源流與府部財權劃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1994-202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清代江南織造公費的源流與府部財權劃分?王嘉樂內容提要:清初江南三織造先后以“官營局織”的形式恢復運營,朝廷雖然對其承接緞匹織染等事所需錢糧做出明確的制度安排,但織局公務長時間缺乏合法經費。康熙年間,間,織造公費實現從關稅、鹽課余銀內合法劃撥,支銷由內務府稽核,有余徑解內庫,成為皇室財政收支的組成部分。這一財源分流的過程,部分體現了皇室財政與國家財政在關稅、鹽課領域實現財用分割的過程。對江南織造公費源流的考察,有助于推進對清代財政制度的理解。關鍵詞:清代織造公費皇室財政關稅鹽課清初,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錢糧事宜隸戶部,部撥經費有額,題銷有例,凡與例不符者,均不準開銷正項錢糧。支銷規章極其嚴格僵化的正項經費,無法支應繁雜的衙署公務及內務府花樣翻新的御活指派與貢物采辦,由此導致清初織造衙門的巨額虧空,以及鹽課、關稅正項之外余銀①的非正式挹注。雍正年間,清廷陸續允準自浙江鹽務余銀、滸墅關、龍江關、西新關余銀內歲撥銀款,作為杭州、蘇州、江寧三局的合法辦公經費,這部分公費脫離戶部監管而歸內務府稽核。乾隆以降,織造公費完成定期呈報內務府奏銷與余銀起解內庫的制度化過程,部分關稅、鹽課經織造之手轉化為皇室財政的穩定收入來源。清前期,鹽課、關稅被視為僅次于田賦的重要稅收。②本質上,田賦、鹽課、關稅均屬于國家財政范疇,但由于有關鹽區的巡鹽御史和榷關監督由皇帝從內務府司員中特簡派遣,③包衣織造又大多兼任稅差,使得鹽課、關稅的征解與內務府的關系更為密切,也促使鹽課、關稅正額之外的余銀以非正式形式實現了對皇室財政的補苴。雍正至乾隆朝,關稅盈余正式納入國家財政,織造行政經費以“公項”的名義,從關稅、鹽課余銀內獨立,成為皇室財政的法定財用資源??椩旃M的額設與撥解,呈現[作者簡介]王嘉樂,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100836,郵箱163.com。?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清代造辦處與皇室財政研究”(批準號:21CZS031)階段性成果之一。向匿名評審專家致謝。①所謂鹽課、關稅余銀,指各鹽區、各稅關所征正項稅銀之外的部分,檔案中通常以“盈余”“贏余”“羨余”“溢額”等詞匯便宜稱之。具體而言,鹽課余銀與關稅余銀情況又有不同。清制,食鹽專賣,簽商認引,劃界運銷,淮商按引納課,理論上應征正課之外本無余銀,因此鹽課余銀實為正雜鹽課之外,為特定公事起征的諸色雜費內存剩的銀款。關稅余銀的情況則更為復雜,既包含稅則之內征收溢出正額的銀款,官書中基本固定使用“盈余”一詞來代指,也包括稅則之外的相沿陋規。雍正朝耗羨歸公改革后,關稅余銀得到較為徹底的整頓,一方面,盈余基本收歸戶部統籌,乾隆以降奏銷等同正項;另一方面,相沿陋規部分歸公,成為合法公費。因此“關稅盈余”一詞在清代官書中多指解部經制收入。為免表述歧義,本文中所有籠統指涉正項稅銀之外的鹽課、關稅,均用“余銀”一詞。②參見陳鋒:《清代財政收入政策與收入結構的變動》,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主辦,馮天瑜主編:《人文論叢》2001年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271頁。③參見陳鋒:《清代的巡鹽御史—清代鹽業管理研究之三》,《人文論叢》2016年第1輯;《清代榷關的設置與關稅征收的變·66·清代江南織造公費的源流與府部財權劃分(c)1994-202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出稅課資源在戶部、內務府、織造衙門甚至各省之間的協調與分配。探討織造公費的源與流,可作為觀察清代財政管理與財政運作的一個窗口。揆諸學術史,由于長期以來對江南織局生產方式與產量的關注,學界關于清代織造經費的討論大都圍繞部撥正項錢糧展開。①正項之外,織造官動用關稅余銀的現象,最早被研究稅關與內務府的學者發現,但相關研究很少關注織造公費。②論者往往直接在織造兼任稅差與內務府開辟財源之間建立聯系,傾向于將皇室財政對關稅、鹽課的汲取,定性為皇帝對包衣關差貪腐的縱容,以及對商人無限制的盤剝,評價相對負面。③基于此,本文擬對清初順康年間至咸豐朝較長時段內江南織造公費的產生與支銷狀況進行梳理,揭示此間隱含的王朝國家汲取、分配財用資源的手段,進而嘗試對清代國家財政與皇室財政的分離做出更客觀的評價。一、正項內外:清初織造錢糧的撥銷與虧空順治二年(1645)起,江寧與蘇、杭織局先后經大學士洪承疇與工部右侍郎陳有明經理恢復,議定之弊。⑤(一)順康年間正項織造錢糧撥銷政策的制定順治初,織造錢糧事務俱屬戶部管理。戶部據每年三織局派織緞匹樣數估定價值,形成派織額,江寧、江蘇、浙江布政使司依據派織額,預年自藩庫通融撥付,協濟織造。順治八年,織造事務改隸工部。九年,織造不再動支戶部款項,原工部項下額撥蘇、杭二局之“四司料銀、歲造緞銀,及局租荒絲、麻、鐵課、匠班、麂狐皮、杭關杉板等項銀”,改為分撥三織局。⑥上述各府應征工部款項本就難以按時(1664),織造錢糧重由戶部撥銷。⑨然彼時戰亂頻仍,兵餉浩繁,部撥織造工料銀屢奉圣旨裁省,歷任織臣幾無可動錢糧。清初的“買絲招匠”原則雖經當局一再強調,江浙一帶僉報富戶、借端科斂的弊政仍屢禁不止,民怨沸騰。在此背景下,康熙中期,正項之外由兩淮鹽課余銀補苴織造使費的“陋例”,成為擺脫困局的必要之惡??滴跛氖?江寧織造曹寅奉旨與蘇州織造李煦輪管鹽務,次年曹寅巡視兩淮。據康熙四十三年曹寅所呈奏折可知,此前兩淮每歲約有30萬兩余銀可充織造衙門錢糧,該筆余銀系巡鹽御史于每引額①參見彭澤益:《清代前期江南織造的研究》,《歷史研究》1963年第4期;范金民:《衣被天下:明清江南絲綢史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②迄今為止,僅2004年成功大學林子雅的碩士論文《清代中期(1723—1850)蘇州織造與內務府財政關系之研究—以滸墅關為中心》中設有專章,探討清中期蘇州織造來自滸墅關的公費。③參見陳國棟:《清代中葉以后重要稅差專由內務府包衣擔任的幾點解釋》,許倬云、毛漢光、劉翠溶主編:《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83年版,第173—204頁;何本方:《清代的榷關與內務府》,《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2期;賴惠敏:《乾隆皇帝的荷包》,中華書局2016年版。④順治八年四月二十日戶部多羅端重郡王波洛題為請敕免派機戶以蘇江浙民困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戶科題本,檔號02-01-02-2198-002。以下所引戶科題本、宮中朱批奏折、軍機處錄副奏折、內務府奏案、內務府呈稿均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所從略。⑤關于清初江南織局的草創與生產狀況,范金民已有詳論。參見范金民:《衣被天下:明清江南絲綢史研究》,第168—175頁。⑥康熙《大清會典》卷136《工部·都水清吏司·織造》,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73輯,文海出版社1993年版,第6788頁。⑦順治十年二月十八日管理江寧織造車天祥題為敬陳協濟錢糧僅敷織造缺額懇乞圣明勅部議復以濟急需事,戶科題本,檔號02-01-02-2195-009。⑧順治十三年八月初十日戶部尚書車克題為清追織造錢糧以充采買之用事,戶科題本,檔號02-01-02-2195-014。⑨乾隆《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38《戶部·庫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1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180頁。·67·中國經濟史研究2023年第5期(c)1994-202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定鹽斤之外私自加派20斤,進而以“院費”之名向商人征收的陋規。①曹寅上任后,兩淮撥補織造的款項與銅斤、河工等項銀款一并題準歸公,兩淮鹽引“每引加鹽42斤”,總計增收銀30萬余兩,成為正項鹽課的一部分。②其中,江寧、蘇州二織造每年額支兩淮鹽課余銀共計21萬兩,專供緞匹成造。③江、蘇二局歲造神帛、誥命等事。④至此,鹽課余銀取代藩庫撥款,正式成為江寧、蘇州二局正項辦織銀餉,定額227620兩。三處織局中僅杭州織造錢糧仍于藩庫支領,歲無定額。此后,織造錢糧實現預年足額撥付,正項不敷派織以致織局停工而訴諸僉派的沉疴基本肅清,順治年間織局恢復之初便由朝廷一再重申的“買絲招匠”制終于落到實處。(二)康熙朝后期織造錢糧的虧空與挪墊與正項織造錢糧撥銷政策相伴而生的,是康熙朝后期江寧、蘇州織局愈演愈烈的虧空之弊。此前研究者多將織造錢糧虧空的產生簡單歸因于包衣官員的貪腐,而較少探討制度層面的原因。事實上,虧空的反復與腐敗的滋生某種程度上與僵化的國家財政管理制度密切相關??滴跞暌越?江南三織造“錢糧俱歸戶部”,⑤原則上務須嚴格按照派造數量、式樣成造活計,動支工料錢糧依照部定價格審核,與例不符者不準開銷。清前期,國家財政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嚴格要求“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緞匹派織量連年撙節??滴跛氖吣攴畈课牟脺p緞匹,蘇州織局額設緞匹織造經費中,每年只準“用銀六萬兩不等,下剩四萬兩有零”,⑥江寧織局的情況與之類似??椩戾X糧嚴格按照戶部所定預算支出,超出預算的部分按額解部,不許存留。另一方面,伴隨限年更代制的取消,織造改由康熙欽點親信包衣專差久任。作為內務府在地方上的延伸,織造權責迅速擴張,躍出正項開銷范疇的公務持續增加。不準開銷的“織造公務”大致可分為例行公務與皇差兩類。其中,例行公務包括定期辦進果品小菜、上呈晴雨月折、承擔大運盤費及各役工食雜用等項;⑦不時派交的皇差則包括諸如刊刻《全唐詩集》《佩文韻府》等“敕撰”書籍,修繕廟宇、行宮,以及采辦、成造內府器用等項。織造公務花銷甚巨,卻并無合法經費可資動用,鹽差在其任上索取的鹽課余銀成為彌補罅漏的全部仰仗。鹽課余銀不敷時,則不得不挪用織造正項余銀,甚至由正項鹽課墊支,以致應解部款連年拖欠,而織造、鹽差之正項虧空又待來年鹽務余銀賠補。據不完全統計,自康熙五十四年李陳常蒙李煦保舉出任兩淮巡鹽御史起,至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李煦最后一屆鹽差任滿止,江寧、蘇州二織造累計以兩淮鹽課余銀補還拖欠戶部銀共83萬余兩。⑧曹、李兩家欠課情況素為皇帝知悉??滴跷迨哪?戶部尚書趙申喬奏報江寧、蘇州織造欠款已高達81.9萬余兩,面對言官對包衣稅差的質疑,康熙帝反而為他們申辯道:畫地為牢的正項錢糧支銷制度,與不斷擴張的內府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是導致康熙朝后期織造虧空蟬聯往復的根本原因。康熙后期,兩淮鹽課余銀作為包衣織造唯一可以靈活動支的財用資源,在皇帝的默許下不斷膨①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關于江寧織造曹家檔案史料》,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4—25頁。②光緒《清會典事例》卷223《戶部七十二·鹽法·兩淮》,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3冊第620頁。③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李煦奏折》,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87頁。④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李煦奏折》,第57—59頁。⑤乾隆《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38《戶部·庫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1冊,第180頁。⑥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李煦奏折》,第287頁。⑦乾隆七年(1742)正月初九日和碩怡親王弘曉等奏為動用龍江滸墅關平余銀補三處織造公用不敷事,內務府奏片,檔號05-0047-035。⑧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李煦奏折》,第227—228頁。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第1冊,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229頁?!?8·清代江南織造公費的源流與府部財權劃分(c)1994-202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脹。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六年,織造曹寅、李煦把持鹽差期間,兩淮鹽課余銀從最初的每年30余萬兩,增加至每年五十五六萬兩。①新增余銀取給于鹽課陋規,據兩江總督噶禮所奏,至康熙四十八年,兩淮官商合謀夾帶私鹽,鹽引由原定“每張止行鹽三百六十斤”增至“每引余五百斤”;康熙四十六年以來,曹寅、李煦陸續以補庫為名直接向鹽商派取余銀60余萬兩。②最終導致兩淮鹽引壅塞,鹽商疲敝??滴跷迨?織造兼任鹽差的政策被叫停,朝廷力圖終止加派,以紓兩淮商困。然而,織造公費的結構性短缺并未得到解決。至康熙六十一年,蘇州織造新增32萬余兩的虧空,因無款可動,無術歸還,李煦奏請兼管滸墅關稅務,以關稅余銀補還欠款。③此請因康熙去世無疾而終,織造李家亦在雍正帝上任后被迅速清算。但織造兼管稅關的政策卻在雍正年間被正式采行,彼時,清廷應對虧空的底層邏輯已然轉變,盈余歸公的改革與織造公費的劃撥,使織造兼管稅關的政策并未造成類似康熙朝織造兼任鹽差時的混亂。二、打擊虧空:雍正年間織造公費的合法劃撥雍正帝登極次月,旋即發布長篇上諭,嚴詞批判正項虧空,并展開清查,令各處三年內欠。④肇始于雍正初年對正項虧空的全面打擊,與隨之而來的以“耗羨歸公”及設立養廉銀為核心的財政改革,從稅款征繳與稅收分配兩方面入手,一段時間內彌補了基層行政經費的結構性短缺,極大地提高了國家汲取財政資源的能力,被認為是清前期意義頗為深遠的變革之一。雍乾年間,織造經費撥銷制度的全面調整,恰是在這一背景下完成的。(一)雍正朝織造公費結構性短缺的暴露因應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查補虧空的上諭,江南三織造陸續遭遇嚴查。李、曹兩家先后失勢,康熙年間盤踞在織造與兩淮鹽差之間龐大的利益集團基本被肅清,織造官由心腹包衣專差久任的傳統中斷。外任包衣開始在織造、鹽政、稅關監督等職差任上輪轉,任差時間由最初的一差數年逐漸轉變為一差一年至兩年。清制,新官上任通常需清查前任賬目及庫藏,織造官的高頻更換同時意味著清查的常態化、制度化。清查積欠的同時,織造正項錢糧撥銷政策亦經歷了一番劇變。一方面,為杜絕織造官染指鹽務,任意挪移鹽課以應織務,戶部議準江寧、蘇州二局正項經費改由藩庫撥付。雍正元年(1723)起,原兩淮每綱額征織造銀227620兩全數解繳戶部,不再撥付織局,⑤由此形成一直延續到清代后期的“例解”制度,即所謂“兩淮每年應解淮南織造銀二十萬五千六百二十兩、淮北銀二萬二千兩,向系分上下綱遞年解交部庫”。⑥另一方面,織造正項經費支銷的審核更加嚴格。雍正元年,題銷流程細化,織造一年任滿后,需將本年正項錢糧支用細數造冊咨送戶部,并將正項用存數目繕造黃冊具題。戶部以上述兩份文件為憑,與會考府公同核銷。⑦雍正三年會考府解散,核銷職能歸還戶部,三織造正項錢①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李煦奏折》,第159—160頁。②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譯:《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656—657頁。③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李煦奏折》,第287頁。④光緒《清會典事例》卷175《戶部二十四·田賦·追究虧空》,第2冊第1225—1226頁。⑤王世球等纂修:《兩淮鹽法志》卷8《商課》,于浩輯:《稀見明清經濟史料叢刊》第1輯第5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版,第452頁。⑥道光二十九年(1849)九月初八日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潘世恩奏請將兩淮欠解淮南北織造銀兩等速解并飭江蘇查追彌補銀兩事,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3193-036。也有個別年份的織造銀停解戶部,如乾隆七年停解織造銀227620兩。乾隆七年七月十五日大學士兼管戶部尚書事務徐本等題為詳查兩淮乾隆六年辛酉綱征解過正雜鹽課銅斤腳價等銀兩數目報部撥解事,戶科題本,檔號02-01-04-13440-006。⑦雍正元年十二月十五日管理蘇州織造胡鳳翚題為恭報緞紗用存實數等事,戶科題本,檔號02-01-02-2453-013;乾隆元年二月十五日大學士管戶部尚書事張廷玉題為核銷原任杭州織造隆昇辦解雍正十三年上用內用部派緞匹等銀兩事,戶科題本,檔號02-01-04-12931-022?!?9·中國經濟史研究2023年第5期(c)1994-202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糧題銷制度一直穩定運作至清末。清查與題銷的雙重緊箍使貪瀆無所遁形,織造冒銷蒙混極易露出馬腳。正項動支領域煙霧驅散后,織造公費的結構性短缺漸以無法回避的姿態顯露出來。雍正中后期,杭州織造許夢閎虧空案,成為促使朝廷正面解決織造公費問題的契機。雍正九年許夢閎調任江寧織造,隆昇接任杭州織造。①就職次月,隆昇報出許夢閎任內杭州織局虧空正項總計銀7373兩零。此案令雍正帝十分警覺,密諭隆昇徹查。②十年正月,隆昇上奏條陳杭州織造錢糧支銷的四項積弊,并逐條給出改革建議。據隆昇折可知,除織機、匠役浮設外,其余三項侵蝕正項的“相沿陋習”均根源于織造合法辦公經費的短缺。隆昇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將“匠糧”和“耗米”折銀,③作為修葺衙署官局之公費;由內務府動撥庫銀,酌給織局司庫、筆帖式、庫使養廉;采辦果品、小菜、食物花銷及運輸費用在正項內據實開銷。④隆昇的建議關系內帑與國帑的動支,牽連甚廣,較難推進,且相關公務江寧、蘇州織造亦有涉及,故雍正要求三織造共同商議。雍正十年五月,隆昇將三織造合議結果反饋朝廷。其中,許夢閎的回函明顯帶有負氣塞責的意味,直言江寧并不存在杭州織局所面臨的困境。蘇州織造海保的回函相對較有借鑒意義,提到蘇州織局公費出費以庫平撥付,工料支出以市平計算,此間的平色差額成為織造公費的主要來源。經討論,隆昇最終放棄了向內務府請款或增動正項的方案,轉而采行了蘇州織造的辦法,即以正項申平為杭州織造公費。三織造有關公費支銷的議論甫一落定,曾堅稱江寧織造素無因公冒支正項情弊的許夢閎,旋因辦理前任綏赫德虧空案不力被議處。⑦高斌接替許夢閎署任期間,奏報查出江寧織造公務使費不敷之弊,“請撥關稅盈余備用,準行”。⑧高斌此請雖屬臨時應急之策,卻成為織造公費作為專門款項從關稅、鹽課余銀內定額劃撥的先聲。雍正十一年十二月,隆昇因杭州織造衙門“奉辦織染無多”,正項申余不足公用,奏請動撥“不解部之鹽規”。內大臣海望援引高斌以關稅盈余備江寧織造公用之案,認為隆昇此請與例相符,待議定動撥鹽規內具體何款后,即可施行。輾轉至雍正十二年四月,最終商定于兩浙鹽務例不解部之“京餉余平”內,每年定額撥付杭州織局5000兩。“京餉余平”一項,系雍正年間耗羨歸公改革背景下兩浙歸公鹽規之一,“自雍正九年奉文存留一半為地方公用,每年春秋二撥,約可存銀六千余兩,例不起解”。雍正十二年,這筆存留公費重新分配,絕大部分劃歸織局,“其支用細數,聽織造衙門冊送內務府核銷”。⑨至此,杭州織局成為三個織局中最早額設織造公費的衙門,該筆公費的動支無需經過戶①雍正九年十二月初一日杭州織造兼南北兩關稅務隆昇奏為蒙恩開復員外郎并特簡杭州織造兼榷南北兩關謝恩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0-0035-014。②雍正十年正月二十一日杭州織造隆昇奏為查明前任杭州織造許夢閎虧空十年份帑項請旨敕下內務府勒補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0-0035-032。③“匠糧”即織造衙門書役、匠人每年口糧,原定食米合計14650石2斗;匠糧向來有外加鼠耗米,“耗米”原定每年共計1050石零,由藩庫撥付織局。參見雍正十年正月二十一日杭州織造隆昇奏為徹查織造朦混情形及嗣后請因時變通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6-0003-012。④012。⑤⑥雍正十年正月二十一日杭州織造隆昇奏為徹查織造朦混情形及嗣后請因時變通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6-0003-雍正十年五月初一日杭州織造隆升奏為合議織造任內有徹底清查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6-0003-013。乾隆六年六月初六日江寧織造李英等奏請將江蘇織造仿杭州織造每年動支鹽務余平之例貼補辦理事,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0639-017。⑦《清世宗實錄》卷118,雍正十年壬子五月戊辰,《清實錄》第8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64—565頁。⑧雍正十二年四月初一日浙江總督程元章、杭州織造隆昇奏為遵旨議復織造費用不敷請撥鹽規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6-0003-014。⑨雍正十二年四月初一日浙江總督程元章、杭州織造隆昇奏為遵旨議復織造費用不敷請撥鹽規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6-0003-014?!?0·清代江南織造公費的源流與府部財權劃分(c)1994-202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部,全憑內務府監管。乾隆初年,蘇州、江寧織造援引杭州之例,請求額撥織造公費。至遲到乾隆七年,織造公費正式成為江南三織造衙門除正項錢糧之外的合法經費。不同于杭州,江寧、蘇州織造公費均來源于關稅余銀。(二)織造兼管稅關與關稅余銀的分配有清一代,關稅征有定則,納課有額。稅則之外,另有陋規浮收等加派;解部正額之外,是為余銀。清初,稅課余銀屬于關差私財,報解通常不經戶部,而是另案奏繳內庫,帶有官員以私人名義報效皇帝的意味??滴跻怀?朝廷在余銀分配上的不作為,不僅沒能有效遏制苛索,反致關差爭報余銀,任意挪墊,加劇了法外私征。①雍正即位之初,關稅正項虧空面臨與鹽課、織造虧空相似的困境。為肅清積弊,其在關稅領域的整頓措施,基本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財用資源的獲取上,徹查各關稅課征繳,因應各處境況,將部分加耗及相沿陋規合法化;二是在關稅分配上,稅款盡收盡解,正額之外的部分,在戶部、內務府及稅務衙門之間進行再分配。為方便推進改革,雍正元年裁撤稅關監督,絕大部分稅關交地方官或織造、鹽政兼管。雍正二年,“滸墅關交蘇州織造官管理”。②伴隨耗羨歸公在關稅征繳領域的推行,滸墅關的稅收構成較順康年間有所調整:稅則之內,滸墅關每歲額征正項銀191151兩零,盈余銀③于雍正初期年有年無,中后期基本在20萬至30萬兩上下浮動;④稅則之外,雍正二年起,滸墅關相沿陋規歸公,隨正項征收之“加二火耗、八分戥頭,總計一年所收耗、戥二項共有十萬兩內外”,⑤構成稅關公費銀。雍正四年至九年,高斌及其后任李秉忠兼管滸墅關期間,繼續清理陋弊,陸續將“單銀”“飯錢”整頓歸公,以資養贍“關口辦事書役人等”。⑥至此,雍正朝針對滸墅關稅款征繳的整頓基本告一段落。至于滸墅關稅款的分配,一般認為,稅則之內的正額、盈余銀原則上均需起解戶部,屬于國家財政經制收入;⑦稅則之外,陸續歸公之耗羨、戥頭、單銀、飯錢等陋規加派,成為滸墅關的合法公費,其動支不必報戶部稽核。據乾隆元年蘇州織造海保所陳,雍正朝稅關公務開支主要包括解部水腳、添平、飯食及經承公費,口岸人役盤纏工食,修理樁柵船房,以及管關官員養廉、辦差等項,每年約需銀八九萬至10萬兩不等,公費內如有剩余,奏繳造辦處。⑧雍正朝,蘇州織造公務開支名義上只準動用正項申平,但實際上,織造采辦貢品、承接皇差往往動支養廉或直接在稅關公費內開銷。江寧、杭州織造亦于雍正朝中期陸續兼管附近的稅關,其中,江寧織造公費比蘇州更早明確同關稅余銀的關系。雍正六年議定龍江、西新二關稅務歸江寧織造兼管。⑨至遲到雍正十年、十一年,高斌管關期間,龍江、西新二關稅收分配基本確定:每歲額征正項銀98983兩零,盈余在7萬①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2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15頁。②光緒《清會典事例》卷234《戶部·關稅》,第3冊第783頁。③關于關稅盈余銀的具體分析,參見何本方:《清代戶部諸關耗羨歸公的改革》,《南開史學》1984年第2期;劉文華:《關稅盈余分配與乾隆皇室財政的確立》,《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④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23冊,第41—42頁。嘉慶四年,“欽定盈余銀二十三萬五千兩,嗣于嘉慶九年戶部籌議盈余案內,奉旨,滸墅關盈余額數,著定為二十五萬兩”。道光元年六月二十五日蘇州織造嘉祿奏為滸墅關短收盈余銀兩請照數分賠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71-037。⑤乾隆元年二月初一日蘇州織造海保奏為恭繳御批遵旨奏覆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08-011。⑥乾隆二年六月十七日兩江總督慶復奏請于滸墅關稅外加征飯銀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09-013。⑦值得注意的是,在額定盈余銀之外,某些稅關還有額外盈余銀,這種額外盈余銀,不解交戶部,而是解交內務府,天津關即是一例。據乾隆二十四年官著奏稱,“所有應解戶部正額盈余等項銀兩,現在另疏題報外,尚有額外盈余一項,向系另折請旨解交。查上年額外盈余銀一萬八千一十八兩三錢,奏蒙諭旨,命交吉慶查收。欽遵在案。今奴才自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十八日起,至本年二月十七日止,一年計收額外盈余銀一萬八千五十三兩二錢”,仍解內務府總管吉慶接收。乾隆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長蘆鹽政兼管天津關務官著奏為天津關額外盈余銀兩應否解交吉慶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31-015。⑧乾隆元年二月初一日蘇州織造海保奏為恭繳御批遵旨奏覆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08-011。⑨光緒《清會典事例》卷234《戶部·關稅》,第3冊第784頁?!?1·中國經濟史研究2023年第5期(c)1994-202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至8萬兩上下浮動,盈余銀內每年定額賞撥稅關公用銀1.5萬兩、織造養廉銀1.5萬兩,①這二項動支無需題報戶部,每歲另折具奏“報內務府核銷”,有余起解內庫;稅則之外,高斌陸續將“衙規”“茶果”“照驗單票”等項相沿陋規報出歸公,用于養贍書吏巡役,②這筆銀款無需奏銷,管關官員可靈活支配。綜合看來,伴隨雍正朝改革的推進,鹽課、關稅正項之外的“余銀”被納入正式財政收入體系。一方面,稅款征繳監管力度的強化,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稅差弄權的機會;另一方面,稅收分配全面調整,在戶部全權掌控的“正額”國家財政外,形成了相對靈活的“公費制度”,各稅關、織造衙門公務支出擁有了合法財用資源,其中,織造公費的動支奏報內務府核銷,有余徑解內庫。至此,康熙朝遺留的織造虧空之弊基本肅清。為保證衙門辦公費用充足,雍正朝對公費使用的監管相對寬松,留下了官吏濫支私吞的隱患。乾隆即位后,織造公費支銷制度逐漸完善,內務府對公費的稽核日趨嚴格,造報期限和程序也有區別:“所有征收正額、盈余銀兩,例于歷來關限一年滿日,報部考核題銷;其動支過盈余銀內公用、養廉等項銀兩,例于該監督到任日起,扣算一年滿日,報內務府核銷?!雹矍〕越?織造公費的奏銷起解構成了皇室財政收支體系的組成部分。三、公費再分配:清代中后期織造公費的奏銷與起解“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祖制,及對陋規歸公后再生加派的隱憂,致使乾隆帝即位后,由“耗羨歸公”引起的爭議持續發酵。在輿論與時勢的多重壓力下,收縮耗羨征納率,強化對公費支用的監管,成為乾隆朝財政改革的主旋律之一。在此背景下,江寧、蘇州織造公費在乾隆初年迅速實現定額劃撥,包含杭州在內,三處織造官之各項辦公??顒又в蓛葎崭畤栏癖O管,依例奏銷。與此同時,內務府財政管理機構迅速完善,內庫擴建,帑銀分流??椩旃M盈余逐漸成為皇室財政穩定且充沛的收入來源之一。(一)蘇州織造公費奏銷乾隆初年,隨著滸墅關“耗戥”征納率的緊縮,稅關公費支銷政策因之調整。乾隆元年,滸墅關例行收取之“加二火耗、八分補戥以及書役之單銀飯錢”奉文革除,只隨正項征收加一火耗,公項銀從雍正年間的每年10萬兩上下驟減至3萬兩上下,乾隆二年以降,每年通常需于關稅盈余銀內動支4萬余兩添補公費。④稅官關期屆滿時,需將年內火耗收支細數及盈余內撥補額數冊報戶部查核。理論上,雍正年間設立的滸墅關公費在乾隆初年時已收歸戶部管理,支銷審核流程與正項無異。嗣后,蘇州織造公務已無法便宜動支稅關公費。乾隆初年,織造公費始以??蠲婷渤霈F。如前述,織造公務大抵可分為辦理皇差與例行公務兩類,與之相應,蘇州織造公費亦可籠統劃歸辦差、辦公兩大類項。乾隆年間,織造辦差項下陸續新設、歸并“辦差銀”“節省養廉銀”“動撥扣存銀”等項銀款;辦公項下陸續新設、歸并“平余銀”“罰料銀”等項銀款??椩旃M的支銷由內務府造辦處稽核,余銀起解內庫。1.辦差款項。該項支銷具體包含辦差銀、節省養廉銀、動撥扣存銀等三項銀款。(1)辦差銀。乾隆二年,辦差銀作為蘇州織造公費???經兩江總督那蘇圖奏準,從滸墅關盈余①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第25冊,第554頁。其后每年的盈余銀不等,如乾隆元年“盈余銀九萬三千六百三兩四錢七分七厘”。乾隆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江寧織造、龍江西新關監督李英奏為報明龍江西新二關公用養廉等項余存銀兩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882-029。②乾隆元年六月十八日江寧織造兼龍江、西新關監督李英奏為報明龍江西新二關一年公用養廉等項余存銀兩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08-030。③乾隆元年六月十八日江寧織造兼龍江、西新關監督李英奏為報明龍江西新二關一年公用養廉等項余存銀兩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08-030。④乾隆二年六月十七日兩江總督慶復奏請于滸墅關稅外加征飯銀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09-013?!?2·清代江南織造公費的源流與府部財權劃分(c)1994-202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銀內獨立,每年定額撥銀3萬兩。①乾隆二十七年奏準“閏月之年即以十三個月計算”,撥交銀32500兩。②辦差銀專備內廷傳交的采辦等活計支用,每歲造冊交造辦處銷核,有余解交內庫。排查清代蘇州織造歷年所呈奏銷折件,自乾隆七年辦差余銀首次解庫起,至咸豐十年(1860)滸墅關停征止,共得到88個年份的撥銷記錄。乾隆朝辦差開銷波動幅度較大,辦差銀內每歲解庫余款并無常數,年均起解銀17065.10兩,占年均撥交總數的55.91%。嘉慶中期以降,準銷銀數驟降,并持續維系較低開銷直至咸豐朝終了,辦差銀絕大部分解交內庫。嘉慶朝年均起解銀24361.66兩,占年均撥交總數的79.12%;道光朝年均起解銀26783.26兩,占年均撥交總數的86.74%;咸豐朝年均應解銀24431.65兩,占年均撥交總數的80.48%(參見圖1)。值得一提的是,咸豐朝地方不靖,軍餉浩繁,商路梗阻,征稅無幾,戶部連年拖欠蘇州織造辦理大運款項,不得不在“厘捐項下”撥支。③該時期,織造公費雖仍依舊制每歲按時報內務府奏銷,但應解款項通常被挪作他用,或協濟軍務,或籌辦大運,幾乎從未足數解庫。④起解內庫銀數蘇州織造辦差支出銀數滸墅關盈余撥交辦差銀數起解內庫銀數蘇州織造辦差支出銀數庫35000平30000兩300002500020000150005000圖1清代蘇州織造辦差銀支銷起解趨勢圖資料來源: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軍機處錄副奏折、內務府呈稿相關內容整理。(2)節省養廉銀。蘇州織造養廉銀及滸墅關管關養廉銀始設于雍正年間,最初自滸墅關“耗戥銀”內支用,并無定額。乾隆元年經督臣核議,織造養廉額定為1萬兩,管關養廉額定為1.2萬兩,每年于滸墅關火耗及盈余銀內撥發。蘇州織局額設辦差銀后,僅零星小差事動用養廉。⑤乾隆十三年,圖拉奏請將每年管關養廉銀節存一半,歸入織造辦差項內,與辦差銀一并奏解。⑥嗣后,除關務由地方官署理時依例不開支養廉,其余年份節省養廉銀6000兩均足額起解內庫,從未支用。除兼管滸墅關外,蘇州織造另有兼職時,所得養廉也大多解交內務府。⑦①乾隆三年八月初三日蘇州織造海保奏為報明滸墅關經收支解錢糧數目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09-041。②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蘇州織造薩載奏為遵旨照金輝所奏辦理閏年額定辦差銀兩等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6-0007-023。③④⑤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日蘇州織造慶林奏為撥款不敷辦運請旨添撥經費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71-019。咸豐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蘇州織造文熥奏請提支稅項下銀兩照例辦理各項活計事,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4441-030。乾隆四年七月二十八日蘇州織造海保奏為傳辦差務不敷銀兩請歸下年匯報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6-0004-010。⑥⑦乾隆十五年三月初六日蘇州織造圖拉奏為解交節存滸關養廉銀兩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6-0005-032。如蘇州織造、滸墅關監督薩載另外兼任江蘇布政使,其奏稱“藩司養廉,每年應支銀九千兩,計延請幕友及飯食公用等項約需銀三千兩,盡足敷用,仍可余銀六千兩,相應奏明請旨,嗣后奴才按年如數扣存,隨同織造衙門節減余剩等銀兩一并解交內務府查收”。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蘇州織造薩載奏為織造養廉銀兩仍請照舊支領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6-0008-033?!?3·中國經濟史研究2023年第5期(c)1994-202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3)動撥扣存銀。乾隆中期,蘇州織造辦差項下增設動撥扣存銀,該款項屬滸墅關扣存的稅餉起解戶部的附加稅。滸墅關收稅向以市平計征,關餉解部以庫平彈兌(指交兌銀兩時將天平彈正),向例每千兩加征平銀27.5兩,而關餉協濟外省以司平彈兌,每千兩只需加征平銀11.5兩,此間每千兩產生16兩余平。除“加平”外,關餉解部另需隨征比例不等的“飯食”“補足庫平”“水腳路費”“木鞘繩布”等項銀兩,關餉撥補協濟或就地動支時,上述附加款項則依例扣存關庫。乾隆二十三年,安寧將動撥扣存銀報出,奏明“統歸辦差項下”支解,①至咸豐十年滸墅關停征止,共得到53個年份的奏銷記錄。其中,除乾隆二十八年該款項全數用于成造南府行頭外,②其余年份均未準動支,凡有扣存,悉數解交內庫,歲無定額。2.辦公款項。乾隆初年,因派織緞匹數量下降,正項申平通常不敷公用,織局辦公經費短缺的危機愈演愈烈。乾隆六年三織造援例召開聯合會議,李英、圖拉、伊拉齊聯銜上奏,請求援照雍正十一年準撥鹽務余平貼補杭州織造公費的舊例,分別動支滸墅關“并平銀”③、留存備公之龍江關盈余銀,以貼補蘇州、江寧織造公費。蘇州織造奏明不準開銷之公務共6項,江寧則報有7項,即便勠力節省,每歲花銷均難低于6000兩。然乾隆六年間派織緞紗甚少,二處動用正項料工銀內申出平水均僅有2100余兩,公務開銷遠超現有公費。④歷經數月的拉扯,乾隆七年,織造辦公款項的撥銷政策最終議準:蘇州、江寧織造公務內“停止進橘、小菜并晴雨月折”,酌量減少水陸運費及“心紅紙札”等費;申平不敷之年,準蘇州織造在滸墅關并平銀內動支3000兩,江寧織造在“備公銀”⑤內動支3000兩。辦公款項用存狀況,每歲“分晰造冊,呈報內務府查核”。⑥(1)平余銀。如前述,滸墅關向以2.75%的稅率加征平銀,以備關餉解部添補平頭。隨織造公費撥銷政策的更定,平余銀開始在稅關衙門、織造衙門與內務府之間重新分配。乾隆四年,并平銀報出歸公,每歲依例在滸墅關平余銀內開除,撥交織造衙門。所謂“并平”,系關餉零收匯解、平銀拆封歸并時積出之數。⑦乾隆六年蘇州織局辦公款項動支政策議定前,從未動用并平銀,七年以降,以3000兩為限支用。乾隆二十八年前后,薩哈岱因滸墅關平余不敷支用,上折奏請加征平銀。⑧經戶部輾轉議駁,最終準將滸墅關加平稅率由原定2.75%提高至5.8%。嗣后,滸墅關每歲所收平余銀全數納入排查清代蘇州織造歷年所呈奏銷折件,自乾隆五年滸墅關并平余銀首次解庫起,至其于咸豐十年停征止,共得到93個年份的撥銷記錄。乾隆二十九年以前,滸墅關平余銀內僅撥交織造衙門的并①乾隆二十四年四月初七日蘇州織造安寧奏為乾隆二十三年辦差等存剩銀兩請解交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6-0006-025。②乾隆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蘇州織造薩載奏為蘇州織造衙門尚余存剩銀兩解交內務府請旨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2-0116-074。③“并平銀”亦稱并封余平,系商人納稅時以散碎銀兩添補平頭,稅銀匯總歸并時溢出的銀兩。所謂“平頭”,即為彌補各關使用的稱量砝碼與部頒砝碼之間的輕重差異而加征的銀兩,“平頭銀”亦稱“平余銀”或“余平銀”,“平余銀”一詞在檔案中最常使用。本質上,并平銀屬于平余銀中的一部分。參見鄧亦兵:《清代前期關稅制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148頁。④乾隆六年六月初六日江寧織造李英等奏請將江蘇織造仿杭州織造每年動支鹽務余平之例貼補辦理事,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0639-017。⑤“備公銀”為江寧織造衙門的辦公???乾隆元年始設,每歲自龍江、西新二關盈余銀內撥交銀1萬兩。參見乾隆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江寧織造李英奏報十個月稅關公用養廉等項余存銀兩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886-033。⑥035。035⑦021。021⑧⑨024。024乾隆七年正月初九日和碩怡親王弘曉奏為議動用龍江滸墅關平余銀補三處織造公用不敷事,內務府奏片,檔號05-0047-乾隆五年五月初一日江蘇布政使徐士林奏請移交滸墅關并余銀兩及罰料銀兩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11-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初六日兩江總督尹繼善奏為查明滸墅關余平銀兩事,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0591-053。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初十日蘇州織造薩載奏為滸墅關存剩平銀應否解交阿里袞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37-·74·清代江南織造公費的源流與府部財權劃分(c)1994-202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平一項每歲報內務府銷核,故乾隆五年至二十九年織造辦公動支較少,解庫銀數年均約7655.92兩,占年均撥交總數的91.06%。乾隆二十九年滸墅關平銀加征,除關餉解部添補平頭、傾镕火耗支出,及并平銀內添補織造公用外,余銀悉數解庫,故乾隆三十一年至六十年平余項下年均起解銀增至20147.99兩。嘉道年間,滸墅關平余銀征收規模收縮。加之緞匹派織量較乾隆年間更少,申平不敷,織造辦公準動之3000兩并平銀幾近透支,平余內解庫余銀較乾隆朝減少近一半,通常為1萬兩左右(參見表1)。咸豐年間,滸墅關平余銀仍依照舊制奏銷,但應解內庫款項通常被挪作他用。表1清代每朝滸墅關平余銀年均收支起解一覽表單位:市平兩奏解朝年統計年份滸墅關年均征收平余銀年均加平及傾镕火耗支出年均撥交織造并平銀織造辦公年均支出年均應解內庫銀數平余銀年均起解內庫占比(%)乾隆朝前期23不奏銷不奏銷7655.92乾隆朝后期2330146.7020147.99嘉慶朝22621.56道光朝216108.429778.72咸豐朝8資料來源: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軍機處錄副奏折相關內容整理。(2)罰料銀。所謂“罰料”,即客商因貨多報少而繳交的罰款。滸墅關“罰料銀”于乾隆四年報出歸公,起初征銀每歲不過五六千兩,自報出后并未要求奏銷。乾隆四十五年前后,罰料征存可觀,動用狀況引起朝廷重視,撥交織造衙門的部分納入奏銷。①如乾隆四十五年上諭指出:“罰料雖非正項錢糧可比,但既留作織造衙門公用,亦應將此項作何公用之處冊報內務府存案?!雹趽K巡撫楊魁密訪查倍,這部分銀款除歸補正稅外,余銀起初留存關庫,嘉慶十二年(1807)奏準撥交織造衙門;④“三副”內起初一半留關養贍書役,一半撥補織造公用,嘉慶十年后調整為定額1.2萬兩留關,其余全部撥付織局。⑤罰料納入奏銷前,最大宗的開支為蘇州織造以私人名義采辦進呈的貢物,這類物品通常由織造官“報效”,循例“不請開銷”。乾隆四十五年,因庫貯器用充裕,經造辦處奏準“辦造不請開銷活計永行停止”。⑥罰料內撥交蘇州織局的部分每歲僅準“解送差使、裝盛解費,并送京學生家口、回蘇學生家口、匠役飯食盤費”等項開銷,余剩銀兩陡增。⑦道光初年,江南物價騰涌,生絲等物料價格幾倍于前,但部撥工料銀仍照乾隆十一年定例給發,支銷久已不敷,采辦支絀。道光二年奏準蘇州織造每年于呈繳內務府罰料項下湊足2萬兩津貼絲價。⑧嗣后,該款余銀驟減。排查清代蘇州織造歷年所呈奏銷折,自乾隆四十六年罰料余銀首次解庫起,至咸豐十年滸墅關停征止,共得到53個年份的撥銷記錄。乾隆朝罰料銀每歲開銷波動幅度較大,總體上支少,年均應解內庫銀17086.12兩,占年均撥交總數的80.48%。嘉慶年間,動支波動趨緩,持續維系較低開銷,嘉慶前期織造年均應解內庫銀16044.37兩,占比93.43%。嘉慶十二年以降,解庫銀數翻①②參見林子雅:《清代中期(1723—1850)蘇州織造與內務府財政關系之研究—以滸墅關為中心》,第78頁。道光二年六月初一日蘇州織造嘉祿奏報用存罰料及漏稅補正節減養廉銀兩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555-024。③④⑤⑥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初七日江蘇巡撫楊魁奏報密訪滸墅關征稅情形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49-007。嘉慶十二年八月初一日蘇州織造舒明阿奏報籌措織造養廉辦公銀兩實在情形事,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1768-048。嘉慶十年九月初二日諭舒明阿將滸墅關罰料銀交織造分別動用,朱批諭旨,檔號04-01-35-0941-029。乾隆四十六年五月初二日蘇州織造全德奏為陳明乾隆四十五年用存罰料銀兩數目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44-031。⑦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初二日蘇州織造四德奏報用存罰料銀兩數目事,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0672-064。⑧道光二年閏三月初十日江寧織造嘉祿奏報織造采辦絲斤顏料并緙絲繡活例價不敷請加津貼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949-040?!?5·中國經濟史研究2023年第5期(c)1994-202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市平兩倍,達到峰值,年均應解銀29916.03兩,占比98.35%。道光年間罰料銀征存仍然可觀,然因每歲增支銀2萬兩津貼絲價,起解銀數驟降,年均約合銀7709.1兩,占比26.33%。道光后期至咸豐年間,“要道梗塞,商販寥寥,罰料無出,所征不及從前一半”,①除咸豐元年仍有極少量余銀報出,其余年份全留織造衙門貼補公用,不再解庫(參見圖2)。市平兩應解內庫銀數織造辦公支出滸墅關撥交織造衙門罰料銀應解內庫銀數織造辦公支出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5000圖2清代滸墅關撥交織造衙門罰料銀奏銷起解趨勢圖資料來源: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軍機處錄副奏折相關內容整理。(二)江寧織造公費奏銷乾隆元年奏準將龍江關、西新關之“衙規”“茶果”“照驗單票”等相沿陋規銀革除,“止留加一飯食”,“以為吏役辦公養贍之資”。②另準于二關盈余銀內支存1萬兩,以備織造衙門遇有承辦差事養廉不敷時添補。③至此,江寧織造公費撥銷制度完成整頓:除雍正年間已準額撥的稅關公用銀與織造養廉銀外,增設織造備公銀一款,每歲依照定額于龍江、西新二關盈余銀內劃撥,依關限一年一次報銷。關稅盈余內開除款目報戶部題銷,各款公費內用存數目冊報內務府造辦處核銷,余銀起解內庫。1.稅關公用銀。江寧織造管關公費內準銷項目包含“批解部科飯食、添平、水腳解費”等,公用支出隨關餉征解數額的多寡而增減。乾隆朝,龍江、西新二關公務開支通常不會少于1.5萬兩,稅關公用銀內除零星年份有幾十至幾百兩的少量盈余外,通常需動支養廉貼補,嘉道以降再不見該項款目的報解。乾隆六年江寧織造所呈稅關公用銀奏銷冊內出現“減半余平”名色。所謂“減半余平”,系錢糧起解戶部的附加稅,清初“凡有解部錢糧,每千兩隨解余平銀二十五兩,飯銀七兩,俱于耗羨內動支起解”。雍正八年奉旨“減去一半,每千兩止隨解減半余平銀十二兩五錢,飯銀七兩”。乾隆三年起,各地的減半余平一概停止解部,存貯本省司庫。④龍江、西新二關因無地方可交,仍歸入關稅盈余內解部。乾隆五年部庫“不立余平名色”,拒收減半余平,織造李英遂將之納入公費,與稅關公用銀一并報造辦處奏銷。⑤減半余平自報出歸公起,從未動支,每歲全額解交內庫。此外,龍江關亦有并平一項,①咸豐六年(1856)十二月初三日蘇州織造文熊奏報動支養廉以補辦運津貼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966-022。②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江寧織造吉葆奏報龍江西新二關關務公用銀兩不敷酌量抵補緣由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21-015。③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九日江寧織造李英奏為陳龍江西新二關關稅豐余添用解費銀兩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09-016。④⑤020。朱云錦:《戶部平余案略》,《魏源全集》第14冊,岳麓書社2004年版,第570頁。乾隆十二年四月十一日江寧織造吉葆奏報龍江西新二關關務支銷公用銀兩情形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21-·76·清代江南織造公費的源流與府部財權劃分(c)1994-202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次年奏準江寧織造公費于備公項下動支,嗣后并平一項除乾隆十年特許動用“賠補織幡”外,③基本全額起解內庫。清代江寧織造所呈奏銷折件存留狀況不甚樂觀,乾隆中后期至嘉慶前期,很長一段時間均未查到任何相關折件,數據鏈不甚完整。排查相關檔冊,共得到22個年份龍江關、西新關稅關公用銀及與之一并奏銷的減半余平銀、并平銀三項銀款的撥銷記錄。據現存檔案可推知,乾隆年間,三項銀款均按關期每歲奏銷,解庫余銀大致在2000至3000兩左右;嘉道以降,因頻受災害及戰亂影響,龍江關、西新關關餉收入下降,嘉慶中期起,稅關公用銀及減半余平銀不再有奏銷記錄,并平銀仍有征解,數量減少為每歲700至800兩左右。2.織造養廉銀。江寧織造兼管龍江、西新關務,但只能獲得織造之養廉銀,“龍江、西新關系織造兼管,未設養廉”。④乾隆初年,江寧織造養廉銀亦被要求按年奏銷。乾隆元年,江寧織造養廉銀1.5萬兩中,已將“余存銀四千兩”解交內庫,實支1.1萬兩。⑤至遲到乾隆十四年,養廉銀又減少為1萬兩。⑥次年四月,安徽布政使高晉兼管江寧織造,布政使任內本有養廉,每年額支8000兩。內務府認為歷來所遵行的,布政使兼管織造關務支領兩份養廉銀的慣例或有冒銷之弊,故令高晉確查開支,重新核估養廉準銷額度。五月,據高晉回奏稱,布政使任內所得養廉銀足敷辦理本任及兼任內所有辦公開銷,織造養廉內,僅請賞銀3600兩庫。⑦這一慣例一直持續至乾隆三十三年,該年舒文奉旨專管織造關務,奏準“除照例動支銀三千六百兩外,再請賞給銀一千四百兩為養贍家口等項之用,每年共支銀五千兩,仍節存銀五千兩,按年恭繳”。⑧進入19世紀,龍江、西新二關稅收持續低走,江寧織造節省養廉銀定額起解內庫的制度,至道光朝后期已難以為繼。道光二十九年五月,總管內務府奏稱:自道光十五年至二十七年江寧織造應交養廉款項下,“除收過銀五千兩外,共欠交銀六萬兩”。這筆銀款雖經內務府嚴催,勒限八年“掃數交齊”,⑨然因此需求已然超出彼時稅關的負擔能力,故至咸豐三年關餉停征止,再無節省養廉銀進賬。3.織造備公銀。作為江寧織造衙門辦公???備公銀雖早在乾隆元年已有額設,但織造公費支銷政策議準之前,此項銀款從未動支,歷年足額解庫,乾隆七年以降,以3000兩為限貼補公用。?I0乾隆朝前期,備公銀內動支銀數通常在1000至2000兩上下,解庫銀數每年在7000至8000兩上下。乾隆十七年江寧織造接奉廣儲司派辦之“歡門掛幡并另案報銷緞紗綢”等項差務,呈明內務府,共準動①乾隆八年八月十二日江蘇布政使安寧奏報龍江關征收并平余銀數目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15-031。②乾隆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江寧織造李英奏報十個月稅關公用養廉等項余存銀兩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886-033。③乾隆十一年三月初八日江寧織造西寧奏為據實奏明并余銀兩請旨解交造辦處充公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12-040。④乾隆十五年五月初七日安徽布政使兼管江寧織造、龍江、西新關稅務高晉奏為臣本任布政使養廉已足敷用其織造衙門應得養廉用于進貢等請旨遵行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19-010。⑤乾隆元年六月十八日江寧織造兼龍江、西新關監督李英奏為報明龍江西新二關一年公用養廉等項余存銀兩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308-030。⑥乾隆十四年正月二十八日總管內務府奏為銷算江寧織造動用十二年分征收龍江西新關盈余銀兩事,內務府奏案,檔號05-0098-018。⑦乾隆十五年五月初七日安徽布政使兼管江寧織造、龍江、西新關稅務高晉奏為臣本任布政使養廉已足敷用其織造衙門應得養廉用于進貢等請旨遵行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19-010。⑧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江寧織造寅著奏為解交舒文任內節省養廉銀兩事呈文,內務府奏案,檔號05-0284-026。⑨道光二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造辦處檔房為歷任江寧織造欠交節省養廉備公余存銀兩請勒限完繳事致內務府呈文,內務府呈稿,檔號05-08-030-000325-0027。?I0乾隆七年正月初九日和碩怡親王弘曉奏為議動用龍江滸墅關平余銀補三處織造公用不敷事,內務府奏片,檔號05-0047-035。·77·中國經濟史研究2023年第5期(c)1994-202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用備公銀8172.03兩零,該年扣除經解腳費銀82.26兩,備公項下實解內庫銀1745.71兩零。①乾隆十八年、二十年,先后援例動支,用于織辦廣儲司派交之溥仁寺歡門掛幡、加寬加長綢緞等項,以及造辦棉甲等項,備公項下分別實解銀約5210.88兩、1266.62兩。②據有限的奏銷折件可以大致推斷,乾隆朝前期備公銀相對比較靈活的支銷政策逐漸走向僵化。至遲自嘉慶十七年起,僅準織造衙門辦公定額支銷銀3000兩,余銀7000兩內扣除經解腳費315兩,每歲依限起解內庫銀6685兩。③余存備公銀的解交同節省養廉銀類似,至道光朝后期,隨關餉征繳疲敝逐漸難以為繼。至道光二十九年五月,江寧織造應交備公款項下,累計欠交銀66850兩,④該筆欠款至龍江、西新關停征時仍未歸補。(三)杭州織造公費奏銷雍正七年起,杭州織造就近監管浙江南北新關稅務。⑤或因二關稅餉征納有限,不若兩浙鹽課豐厚,杭州織造成為江南三織造中唯一不動撥關稅盈余貼補公費的織造衙門。如前述,杭州織局最早實現了辦公??畹念~設。雍正十二年奏準,每歲于兩浙鹽務衙門“例不解部”款項中,留存“地方公用”的“京餉余平”(“鹽務余平”)項下,撥付杭州織局銀5000兩,添補織造公用,即“于鹽務余平款內每年撥解銀五千兩,以備織造不敷公用”。⑥因該款項數額較小,杭州織局公費奏銷起解政策與江寧、蘇州二局略有不同:奏銷冊每歲呈送內務府廣儲司核銷存案,公費內所余積有成數后一并起解內庫,通常五至十年報解一次。杭州織造公費內準銷項目除織造衙門例行公務外,另有廣儲司不定時派交杭州織局之差務,諸如乾隆二十九年派交之“羅漢佛像運送”差務,乾隆二十七年、三十三年兩次派交之“地壇陳設帷幄等項用紡絲杭細”織造差務,以及節年派交之“上用加寬加長寧綢、廣紗”織造差務等。⑦因所涉活計與廣儲司聯系緊密,故廣儲司緞庫成為杭州織造公費的銷核單位。排查清代杭州織造所呈奏銷折件,以及廣儲司緞庫查核杭州織局經費的呈稿,自雍正十二年額撥公費起,至嘉慶十七年最后一次報解公費余銀止,杭州織造共起解庫銀10次,其中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五年公費支解狀況未查到相關記錄。留有報解記錄的其余9次,共計74個有效年份,累計起解內庫銀173506.72余兩,杭州織造公費年均余剩銀約合2344.69兩,參見表2。杭州織局公費奏銷制度很可能在嘉慶朝后期崩解,至遲嘉慶二十一年起,廣儲司緞庫所呈核銷織造公費的文稿內,不再有具體用存銀數的記錄,僅如“據杭州織造呈稱,案照上年用過申余銀兩各款數目造具細冊呈送請銷前來,本庫按冊詳加查核,所用銀兩數目均屬與例相符,相應呈明移咨該織具文。①045。②064。③乾隆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兼管江寧織造高晉奏為解交乾隆十六年備公余存銀兩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6-0005-乾隆二十年五月二十九日兼管江寧織造高晉奏為解交乾隆十九年備公余存銀兩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6-0005-嘉慶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江寧織造雙德為江寧織造解交嘉慶十五年六月至十六年五月備公余銀事致造辦處咨文,內務府呈稿,檔號05-08-030-000128-0010。④道光二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造辦處檔房為歷任江寧織造欠交節省養廉備公余存銀兩請勒限完繳事致內務府呈文,內務府呈稿,檔號05-08-030-000325-0027。⑤光緒《清會典事例》卷234《戶部·關稅》,第3冊第784頁。⑥雍正十二年四月初一日浙江總督程元章、杭州織造隆昇奏為遵旨議復織造費用不敷請撥鹽規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6-0003-014。⑦016。⑧乾隆三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杭州織造西寧奏為織造衙門積存鹽務余平銀請交何處事,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5-0907-嘉慶二十一年四月初三日內務府廣儲司緞庫呈為核銷嘉慶二十年份杭州織造處用過申余銀兩等項事,內務府呈稿,檔號05-08-002-000114-0011。·78·清代江南織造公費的源流與府部財權劃分(c)1994-202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表2清代杭州織造公費盈余奏解情況一覽表單位:兩奏解時間積存年份起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