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的組成和結構_第1頁
核酸的組成和結構_第2頁
核酸的組成和結構_第3頁
核酸的組成和結構_第4頁
核酸的組成和結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核酸的組成和結構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1頁2第一節

DNA組成與結構一、DNA(deoxyribonucleicacid)組成

1.核酸是由許多個單核苷酸聚合而成多核苷酸鏈;核苷酸由堿基、戊糖(D-2-脫氧核糖)和磷酸三個別組成。

2.DNA含:A、T、C、G四種堿基嘌呤嘧啶核糖磷酸DNAA,GC,T脫氧核糖磷酸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2頁3二、DNA結構與功效一級結構(Primarystructure):指DNA分子中核苷酸排列次序。二級結構(Secondarystructure):雙螺旋(doublehelix)三股螺旋(triplehelix)三(高)級結構(Tertiarystructure):超螺旋(supercoil)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3頁4(一)DNA一級結構指DNA分子中4種核苷酸連接方式和排列次序。

1.Chargaff法則

Chargaff于1946-1950年依據紙層析、離子交換層析和紫外分光光度試驗結果提出查伽夫定則:四種堿基數量不是等量;同一物種DNA堿基組成不變,而物種間則有很大不一樣;嘌呤堿基總量與嘧啶堿基總量相等(A+G=T+C),且腺嘌呤與胸腺嘧啶數相等“A”=“T”

、鳥嘌呤與胞嘧啶數相等“G”=“C”。

2.核苷酸序列及其測定查伽夫定則表明:核酸并不是四核苷酸結構簡單重復,核酸堿基序列信息可能含有主要意義。以后研究表明:堿基序列正是核酸生物學功效基礎,是遺傳信息內在形式。核酸序列分析技術是最主要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主要包含:Sanger雙脫氧法和MaxamandGillbert化學法。基于化學法DNA序列自動分析儀已成為常規試驗設備。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4頁55’末端磷酸基團3‘,5’-磷酸二酯鍵3‘末端羥基DNA長度單位:堿基對(bp),千堿基對(Kb),百萬堿基對(Mb)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5頁63.DNA一級結構表示方法線條式表示法文字表示法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6頁7(二)DNA二級結構

指兩條核苷酸鏈反向平行盤繞所生成雙螺旋結構。1.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1953年美國青年生物學家Watsn和英國中年物理學家Crick依據堿基互補配對規律和DNAX射線衍射研究,提出了著名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并為以后拍攝電鏡直觀形象所證實,從而奠定了分子生物學基礎。(1)關鍵點:DNA分子是由兩條同軸反向相互纏繞多核甘酸鏈組成雙螺旋結構;糖和磷酸排在外面組成骨架,兩鏈對應核甘酸堿基相互配對由氫鍵連接排列在內側;雙螺旋直徑為20A,螺距為34A,包含10對堿基。(2)意義:DNA雙螺旋模型結構同時表明,DNA能夠按堿基互補配對標準進行半保留復制,而在此之前對復制方式大家對一無所知;DNA核苷酸次序要求該基因編碼蛋白質氨基酸次序;DNA中遺傳信息就是堿基序列;并存在某種遺傳密碼(geneticcode),將核苷酸序列譯成蛋白質氨基酸次序。在其后幾十年中,科學家們沿著這兩條路徑前進,探明了DNA復制、遺傳信息表示與中心法則等內容。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7頁8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因發覺生命雙螺旋而榮獲1962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左一:威爾金斯,左三:克里克左五:沃森)

FranklinRE,1920-1958)和同事威爾金斯在1951年率先采取X射線衍射技術拍攝到DNA晶體照片,為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結構結論,提供了決定性試驗依據。但“科學玫瑰”沒等到分享榮耀,在研究結果被認可之前就已凋謝。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8頁9超高分辨率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拍到DNA照片DNA人工模型富蘭克林拍攝DNAX射線衍射圖X衍射技術是用X光透過物質結晶體,使其在照片底片上衍射出晶體圖案技術,這個方法能夠用來推測晶體分子排列;沃森和克里克從衍射圖譜中受到啟示。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9頁10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10頁11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11頁122.DNA分子構型多態性(1)右手螺旋:A-DNA、B-DNA、C-DNA、

D-DNA、E-DNA、T-DNA;(2)左手螺旋:Z-DNA。B-DNA:為DNA在生理狀態下構型,右手雙螺旋構型(沃森和克里克模型),每螺旋為10個核苷酸對。

A-DNA:為DNA脫水構型,右手螺旋,每螺旋為11個核苷酸對。

Z-DNA:為左手螺旋,每個螺旋含12個核苷酸對。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12頁13DNA分子構型多態性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13頁143.DNA其它螺旋結構(1)回文結構:DNA序列中以某一中心區域為對稱軸,其兩側堿基對次序正讀和反讀都相同雙螺旋結構。即對稱軸一側片段旋轉180°后,與另一側片段對稱重復。回文結構能形成十字結構和發夾結構。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14頁15(2)鏡像重復(mirrorrepeat)

:存在于同一股上一些DNA區段反向重復序列。此序列各單股中沒有互補序列,不能形成十字型或發夾結構。

(3)反轉重復(invertedrepeated):由反方向互補兩個DNA片段組成,兩個反轉重復序列又叫回文序列(palindromesequence)。(4)直接重復(directrepeat):由同一方向完全相同兩個序列組成。正向重復序列、順向重復序列。5′GGAATCGATCTTTTCTAGCTAAGG3′3′CCTTAGCTAGAAAAGATCGATTCC5′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15頁16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16頁17(5)DNA三股螺旋(triplestrandsDNA,H-DNA,ts-DNA):

1957年由Felesnfeld及Davis首先發覺。多聚嘧啶和多聚嘌呤組成DNA螺旋區段,其序列中有較長鏡像重復時,形成局部三股配對,并相互盤繞三股螺旋,其中兩股堿基按Watson-Crick方式配對,第三股多聚嘧啶(鏡像重復)經過TAT和CGC配對,而處于雙螺旋大溝中。三條鏈均為同型嘌呤(Hpu)或同型嘧啶(Hpy),有兩種基礎類型:

Pu-Pu-Py型:在堿性介質中穩定。

Py-Pu-Py型:在偏酸性介質中穩定。三鏈DNA既能夠是B-DNA與另一條DNA鏈結合成鏈間三鏈DNA,又能夠是B-DNA與其本身一條鏈結合形成鏈內三鏈DNA。分子內三鏈DNA于1987年由Mirkin在超螺旋中發覺,其形成要求雙螺旋中存在連續嘌呤或嘧啶序列,而且必須是鏡像重復序列。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17頁18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18頁19(三)DNA高級結構1.超螺旋(supercoilorsuperhelix

)結構(1)超螺旋發覺

1965年Vinograd等用電鏡發覺SV40和多瘤病毒環形DNA超螺旋;超螺旋是雙螺旋DNA深入扭曲盤繞形成高級結構。

a.絕大多數原核生物DNA都是共價封閉環(covalentlyclosedcircle,CCC)分子,雙螺旋環狀分子螺旋化成為超螺旋結構。

b.有些單鏈環形染色體(如φx174)或雙鏈線形染色體(如噬菌體

),在其生活周期某一階段,染色體也變為超螺旋結構。

c.真核生物染色體多為線形分子,但DNA均與蛋白質相結合,一樣含有超螺旋形式。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19頁20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20頁21(2)超螺旋形成

DNA雙螺旋結構中,普通每轉一圈有10個核苷酸對,平時雙螺旋總處于能量最低狀態;若正常DNA雙螺旋額外地多轉或少轉幾圈,使每一圈核苷酸數目大于或小于10,就會出現雙螺旋空間結構改變,在DNA分子中產生額外張力;若此時雙螺旋末端是固定或是環狀分子,雙鏈不能自由轉動,額外張力不能釋放,造成DNA分子內部原子空位置重排,造成扭曲,出現超螺旋。(3)超螺旋方向性

a.正超螺旋:繩子兩股以右旋方向纏繞,假如在一端使繩子向纏緊方向旋轉,再將繩子兩端連接起來,會產生一個左旋超螺旋,以解除外加旋轉造成脅變,這么超螺旋叫正超螺旋。

b.負超螺旋:假如在繩子一端向松纏方向旋轉,再將繩子兩端連接起來,會產生一個右旋超螺旋,以解除外加旋轉所造成脅變,這么超螺旋稱負超螺旋。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21頁22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22頁23c.松旋效應緊旋效應:形成超負螺旋時,旋轉方向與DNA雙螺旋方向相反,旋轉結果使DNA分子內部張力減小,稱為松旋效應(在自然條件下共價封閉環狀DNA呈負超螺旋結構);與負超螺旋相反,形成正超螺旋時旋轉方向與DNA雙螺旋方向相同,結果加大了DNA分子內部張力,含有緊旋效應。(4)圍繞數和超螺旋關系

White在1969年建立了White方程來對超螺旋進行定量描敘,說明圍繞數和超螺旋關系。L=T+WL(linkingnumber):鏈環數或稱拓撲圍繞數,指DNA中一條鏈繞另一條鏈總次數。L是整數,在不發生鏈斷裂時其值為常數,右手螺旋對L取正值。T(twistingnumber):纏繞數,即雙螺旋圈數。T為變量,能夠是非整數,右手螺旋時T為正值。W(writhingnumber):扭曲數,即超數旋數。W為變量,能夠是非整數,右手螺旋時,W取負值。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23頁24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24頁25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25頁26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26頁27(5)DNA超螺旋密度(λ)

λ=(L-L0)/L0

L0是指松馳環形DNAL值,天然DNA超螺旋密度普通為-0.03~-0.09,平均每100個螺旋出現3-9個負超螺旋。

a.天然DNA都呈負超螺旋,但體外可得到正超螺旋;因為雙鏈DNA是動態改變,其負超螺旋鏈環數也會有所波動。

b.負超螺旋會個別地轉變為單鏈泡狀結構,這種單鏈泡狀結構也是解除松纏作用造成脅變一個路徑;當然蛋白質會與這些單鏈泡狀結構結合參加復制活轉錄;這可能就是為何在生物內DNA總是采取負超螺旋形式主要原因。

c.溴化乙錠(ethidiumbromide)能與DNA緊密結合,使DNA密度降低;它插入DNA分子堿基對之間,引發DNA分子松旋,伴隨EB量增加,負超螺旋DNA就轉變為松弛態;EB深入增加,DNA就轉變為正超螺旋。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27頁28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28頁29(6)不一樣類型DNA高級結構及性質

a.超螺旋使環狀DNA分子變得更致密,在超速離心和在凝膠電泳中遷移速度都增加;瓊脂糖凝膠電泳可將超螺旋僅差一圈DNA分離開。

b.真核生物中,DNA與組蛋白八聚體形成核小體結構時,存在著負超螺旋。

c.DNA超螺旋是由DNA拓撲異構酶產生。

d.坍縮DNA:當閉合環超螺旋變成閉合環松弛形DNA時,經堿變性或熱變性使其氫鍵斷裂,但兩條鏈無法分離,結果生成兩條鏈緊密纏結分子;坍縮DNA含有很高沉降常數,相對沉降常數約3.0(單鏈環狀DNA相對沉降常數大約為1.14;線性單鏈DNA相對沉降常數為1.30)。

e.環連DNA:在DNA復制過程中產物或由拓撲異構酶催化生成,由兩個以上環形DNA分子環連而成。

f.閉合環超螺旋DNA對于溫度和堿性有較強抵抗力,不輕易發生變性;這么,能夠尋找一個臨界條件,使閉合環松弛形和開環松弛形DNA發生變性;而閉合環超螺旋不變性或極少變性。很多分離或判定閉合環超螺旋形DNA方法都是依據其特征而設計。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29頁30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30頁31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31頁32(7)超螺旋意義

a.超螺旋形式是DNA分子復制和轉錄需要:生物體內DNA結構是處于動態之中,超螺旋引入就提升了DNA能量水平,而超螺旋程度改變介導了DNA結構改變,即超螺旋多出能量可能使DNA雙股鏈分開,或局部熔解,這種結構上改變對DNA分子復制和轉錄等開啟很主要。

b.超螺旋可使DNA分子形成高度致密狀態從而得以容納于有限空間。如E.coliDNA總長度是其細胞長度100倍,因為它DNA存在著超螺旋才能包裝成類核(nucleoid)。

c.染色體形成過程:一級結構(核小體,直徑10nm)、二級結構(螺線體,直徑30nm)、三級結構(超螺線體,直徑400nm)、四級結構(染色體,直徑1000nm),DNA雙螺旋深入扭曲盤旋所形成特定空間結構。

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32頁33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33頁34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34頁35第二節、RNA組成與結構一、RNA組成

RNA所含戊糖為D-核糖,堿基為A、C、G、U。二、RNA基礎結構1.RNA一級結構:指RNA分子中4種核苷酸連接方式和排列次序。2.RNA分類及其二級結構(1)mRNA:帽子結構和尾巴,5’端,7’-甲基鳥苷;3’端,polyA尾巴。(2)rRNA:單鏈RNA自行盤繞形成局部雙螺旋多“莖”多“環”結構,螺旋個別稱為“莖”或“臂”非螺旋個別稱為“環”,在螺旋區,A與U配對,G與C配對。5SrRNA和16SrRNA分別組成大亞基和小亞基。(3)tRNA二級結構:三葉草形狀可分為:氨基酸接收區、反密碼區、二氫尿嘧啶區、TΨC區和可變區。除氨基酸接收區外,其余每個區都含有一個突環和一個臂。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35頁363.tRNA三級結構:倒“L”形,全部tRNA折疊后形成大小相同及三維構象相同三級結構,這有利于攜帶氨基酸tRNA進入核糖體特定部位。在翻譯過程中轉運各種氨基酸至核糖體,按mRNA密碼次序合成蛋白質作用。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36頁37三、mRNA詳細結構與功效1.原核生物mRNA結構特點:(1)多順反子(polycistron):一分子mRNA帶有幾個蛋白質遺傳信息,能夠作為幾個蛋白質模板,能翻譯出幾個蛋白質。(2)mRNA5′端無帽子結構,3′端普通無多聚A尾巴。(3)普通沒有修飾堿基。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37頁382.真核生物mRNA結構特點(1)5′末端有帽子結構。真核生物mRNA在轉錄后,在5’端加上帽子(7-甲基鳥嘌呤核苷),在蛋白質翻譯時識別起始位置及預防被RNA酶降解。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38頁39(2)3′端多數帶有多聚A尾巴(polyadenylatetail),其長度為20~200個A.(3)分子中可能有修飾堿基,主要是甲基化。(4)分子中有編碼區與非編碼區。非編碼區(untranslatedregionUTR)位于編碼區兩端;5′非編碼區有翻譯起始信號。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39頁40四、tRNA:轉運氨基酸1.單鏈小分子,含73~93個核苷酸;2.含有很多稀有堿基或修飾堿基,多為甲基化;3.5′端總是磷酸化,且常是pG;4.3′端為CCAOH;5.二級結構為三葉草形;6.三級結構為倒L型。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40頁41五、rRNA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核糖體70S80S小亞基30S40SrRNA16S(1542個核苷酸)18S(1874個核苷酸)蛋白質21種(占總重量40%)33種(占總重量50%)大亞基50S60SrRNA23S(2940個核苷酸)28S(4718個核苷酸)5S(120個核苷酸)5.8S(160個核苷酸)5S(120個核苷酸)蛋白質31種(占總重量30%)49種(占總重量35%)1.核糖體組成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41頁422.rRNA二級結構:

單鏈RNA自行盤繞形成局部雙螺旋多“莖”多“環”結構,螺旋個別稱為“莖”或“臂”非螺旋個別稱為“環”,在螺旋區,A與U配對,G與C配對。

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42頁433.原核生物rRNA特點(1)原核生物16SrRNA3′端有一保守序列ACCUCCU,是mRNA識別結合位點。(2)原核生物5SrRNA43~47位核苷酸為CGAAC序列,可與tRNA上GTΨCG互補。4.真核生物rRNA特點(1)真核生物5.8SrRNA上也有相同CGAAC序列,是tRNA與rRNA相互識別、相互作用部位。(2)rRNA上有許多rRNA之間識別結合部位及蛋白質相互作用部位。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43頁44原核生物70S核糖體真核生物80S核糖體核糖體結構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44頁45六、核酶:有催化活性RNA

1.核酶發覺

1982年,美國ThomasCech在研究四膜蟲rRNA自我剪接時發覺,同時加拿大SidneyAltman發覺RNaseP分子中RNA組分有催化活性;1989年分享了Noble化學獎。

2.核酶發覺意義不但拓寬了生物催化劑領域,而且對RNA生物學功效開創了一個歷史性新認識:RNA不但含有儲存和傳遞遺傳信息功效,而且還含有生物催化劑功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RNA一身兼有DNA和蛋白質兩大類生物大分子功效。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45頁463.核酶二級結構核酶二級結構對于催化活性很主要。Symons提出“錘頭”狀二級結構,三個螺旋區,13(或11)個保守核苷酸序列。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46頁47

七、核內不均一RNA(hnRNA)真核細胞轉錄生成mRNA前體;加工過程包含:5′加帽;3′端加尾;內含子切除和外顯子拼接;分子內部甲基化修飾作用;核苷酸序列編輯作用。

八、小分子核內RNA(snRNA)真核細胞核內一組小分子RNA,含70~300堿基,序列中尿嘧啶含量較高,所以又用U命名。既非任何RNA前體,也非某種RNA代謝中間產物,而是含有獨特功效且獨立存在實體,參加mRNA加工。常與各種特異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形成小分子核內核蛋白顆粒(smallnuclearribonucleoproteinparticle,snRNP)核酸的組成和結構第47頁48九、反義RNA1.堿基序列恰好與有意義mRNA互補RNA,又稱為調整RNA。2.可與mRNA配對結合形成雙鏈,最終抑制mRNA作為模板進行翻譯。3.還可作為DNA復制抑制因子,與引物RNA互補結合抑制DNA復制,及在轉錄水平上與mRNA5′端互補,阻止RNA合成轉錄。4.能夠人工合成反義RNA來調整基因表示,用于疾病治療。5.原核生物中也有一個mRNA干擾互補RNA(MrnainterferingcomplementaryRNA,micRNA),也可與特異mRNA結合并阻止翻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